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第 1a 页
图解运气图
经曰夫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證诊脉法曰
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右曰随其气所在
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迭移其位者
病失守其位者危寸尺交反者死阴阳交者死经
曰夫阴阳交者谓岁当阳在左而反于右谓岁当
阴在右而反于左左交者死若左右独然非交是
谓不应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应也谓寸
尺反者死谓岁当阴在寸而反见于尺谓岁当阳
在尺而反见于寸若寸尺反者死若寸尺独然非
经曰夫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證诊脉法曰
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右曰随其气所在
期于左右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迭移其位者
病失守其位者危寸尺交反者死阴阳交者死经
曰夫阴阳交者谓岁当阳在左而反于右谓岁当
阴在右而反于左左交者死若左右独然非交是
谓不应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应也谓寸
尺反者死谓岁当阴在寸而反见于尺谓岁当阳
在尺而反见于寸若寸尺反者死若寸尺独然非
卷首 第 1b 页
反见谓不应唯子午卯酉四年应之今依夫素问
正经直言图局又言脉法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
右应见然后乃言死生也凡三阴司天在泉上下
南北二政或右两手寸尺不相应皆为脉沉下者
仰手而沉覆手则沉为浮细大者也若不明此法
如过渊海问津岂不愚乎区区白首不能晓明也
况因旬月邪仆亦留入式之法加临五运六气三
阴三阳摽本南北之政司天在泉主病立成图局
易晓其义又何不达于圣意哉
正经直言图局又言脉法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
右应见然后乃言死生也凡三阴司天在泉上下
南北二政或右两手寸尺不相应皆为脉沉下者
仰手而沉覆手则沉为浮细大者也若不明此法
如过渊海问津岂不愚乎区区白首不能晓明也
况因旬月邪仆亦留入式之法加临五运六气三
阴三阳摽本南北之政司天在泉主病立成图局
易晓其义又何不达于圣意哉
卷首 第 2a 页
卷首 第 3a 页
卷首 第 4a 页
卷首 第 5a 页
卷首 第 6a 页
卷首 第 7a 页
卷首 第 8a 页
卷首 第 9a 页
卷首 第 10a 页
卷首 第 11a 页
卷首 第 12a 页
卷首 第 13a 页
卷首 第 14a 页
卷首 第 15a 页
卷首 第 16a 页
卷首 第 17a 页
卷首 第 18a 页
卷首 第 19a 页
卷首 第 20a 页
卷首 第 21a 页
夫五运六气主病阴阳虚实无越此图经曰上天
也下地也周天谓天周也五行之位天垂六气地
布五行天顺地而左回地承天而东转木运之后
天气常馀馀气不加君火却退一步加临相火之
上是以每五岁巳退一位而右迁故曰左右周天
馀而复会会遇也言天地之道常五岁毕则以馀
气迁加复与五行座位再相会合而为岁法也周
天谓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气也经曰加临法曰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言生死也
也下地也周天谓天周也五行之位天垂六气地
布五行天顺地而左回地承天而东转木运之后
天气常馀馀气不加君火却退一步加临相火之
上是以每五岁巳退一位而右迁故曰左右周天
馀而复会会遇也言天地之道常五岁毕则以馀
气迁加复与五行座位再相会合而为岁法也周
天谓天周地位非周天之六气也经曰加临法曰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言生死也
卷首 第 22a 页
新刻伤寒论序
伤寒论为文简严而寓意渊奥离为六经法
有详略详者义例甄明非长馀也略者指趣
该洽非阙落也散之若截然殊科融之则约
于一贯顾读而用之者何如耳儒者既不暇
读医流又鲜能读是以微辞要义秘而不宣
至谓此非全书直欲分门平叙续臆说以为
奇杂群方而云备使矿镠合冶貂犬同裘如
伤寒论为文简严而寓意渊奥离为六经法
有详略详者义例甄明非长馀也略者指趣
该洽非阙落也散之若截然殊科融之则约
于一贯顾读而用之者何如耳儒者既不暇
读医流又鲜能读是以微辞要义秘而不宣
至谓此非全书直欲分门平叙续臆说以为
奇杂群方而云备使矿镠合冶貂犬同裘如
卷首 第 22b 页
活人杀车等书皆仲景之螟螣也余观成氏
注盖能独䆒遗经与之终始多所发明间虽
依文顺释如传大将之令于三军不敢妄为
增易听者惟谨行自得之其有功于是书不
浅也顾世未有遗其声而徒逐其响者于是
论注同湮惜哉夫医流相沿如是则无望其
出神奇以上契千载之妙用不幸有得是疾
而能逃医僇于喉吻者其几人哉余里人汪
注盖能独䆒遗经与之终始多所发明间虽
依文顺释如传大将之令于三军不敢妄为
增易听者惟谨行自得之其有功于是书不
浅也顾世未有遗其声而徒逐其响者于是
论注同湮惜哉夫医流相沿如是则无望其
出神奇以上契千载之妙用不幸有得是疾
而能逃医僇于喉吻者其几人哉余里人汪
卷首 第 23a 页
君处敬为是悯恻务购善本反复校雠惧其
传之不远也则遂锓刻以为公噫医之素问
灵枢视儒之六经若伤寒论可视语孟六经
语孟之书具存非读之不能晓析而司活民
之寄者顾有舍之而忍其沟壑之盈至如此
书世既罕见卒读而通之不易矧非有活人
之寄而务好之以杜夫医僇之冤斯二者用
心之为异岂不远哉余故窃有感焉而为之
传之不远也则遂锓刻以为公噫医之素问
灵枢视儒之六经若伤寒论可视语孟六经
语孟之书具存非读之不能晓析而司活民
之寄者顾有舍之而忍其沟壑之盈至如此
书世既罕见卒读而通之不易矧非有活人
之寄而务好之以杜夫医僇之冤斯二者用
心之为异岂不远哉余故窃有感焉而为之
卷首 第 23b 页
序
嘉靖二十四年岁在乙巳夏六月望歙岩镇
吕滨郑佐书
嘉靖二十四年岁在乙巳夏六月望歙岩镇
吕滨郑佐书
卷首 第 24a 页
注解伤寒论序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
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
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
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
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
玆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大医令王叔和以仲
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秩昔人以仲景方一部
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
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
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
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
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
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
玆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大医令王叔和以仲
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秩昔人以仲景方一部
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
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
卷首 第 24b 页
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
䆒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沗医业
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
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解
后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
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
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
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
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
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
䆒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沗医业
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
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解
后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
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
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
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
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
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
卷首 第 25a 页
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寔前贤所未言后
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
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
序其略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
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
序其略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卷首 第 25b 页
卷首 第 25b 页
伤寒论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
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
神农夲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
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
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
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
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
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
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
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
神农夲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
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
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
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
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
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
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
卷首 第 26a 页
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馀年
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
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脩明之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
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
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
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
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證外合三
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
行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
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
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脩明之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
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
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
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
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證外合三
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
行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
卷首 第 26b 页
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卷首 第 27a 页
卷首 第 28a 页
国子监
准 尚书礼部元祐三年八月八日符元祐三年
八月七日酉时准 都省送下当月六日
敕中书省勘会下项医书册数重大𥿄墨价高民
间难以买置八月一日奉
圣旨令国子监别作小字雕印内有浙路小字本
者令所属官司校对别无差错即摹印雕版并候
了日广行印造只收官𥿄工墨本价许民间请买
仍送诸路出卖奉
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八月七日未时付礼部施
准 尚书礼部元祐三年八月八日符元祐三年
八月七日酉时准 都省送下当月六日
敕中书省勘会下项医书册数重大𥿄墨价高民
间难以买置八月一日奉
圣旨令国子监别作小字雕印内有浙路小字本
者令所属官司校对别无差错即摹印雕版并候
了日广行印造只收官𥿄工墨本价许民间请买
仍送诸路出卖奉
敕如右牒到奉行前批八月七日未时付礼部施
卷首 第 28b 页
行续准礼部符元祐三年九月二十日准
都省送下当月十七日
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国子监状据书库状准
朝旨雕印小字伤寒论等医书出卖契勘工钱约
支用五千馀贯未委于是何官钱支给应副使用
本监比欲依雕四子等体例于书库卖书钱内借
支又缘所降
朝旨候雕造了日令只收官𥿄工墨本价即别不
收息虑日后难以拨还欲乞
朝廷特赐应副上件钱数支使候指挥尚书省勘
都省送下当月十七日
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国子监状据书库状准
朝旨雕印小字伤寒论等医书出卖契勘工钱约
支用五千馀贯未委于是何官钱支给应副使用
本监比欲依雕四子等体例于书库卖书钱内借
支又缘所降
朝旨候雕造了日令只收官𥿄工墨本价即别不
收息虑日后难以拨还欲乞
朝廷特赐应副上件钱数支使候指挥尚书省勘
卷首 第 29a 页
当欲用本监见在卖书钱候将来成书出卖每部
只收息壹分馀依元降指挥奉
圣旨依国子监主者一依
敕命指挥施行
治平二年二月四日
进呈奉
圣旨镂版施行
朝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同校正医书飞
骑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
宣德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同校正医书骑
只收息壹分馀依元降指挥奉
圣旨依国子监主者一依
敕命指挥施行
治平二年二月四日
进呈奉
圣旨镂版施行
朝奉郎守太子右赞善大夫同校正医书飞
骑尉赐绯鱼袋臣高保衡
宣德郎守尚书都官员外郎同校正医书骑
卷首 第 29b 页
都尉臣孙奇
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判登
闻检院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
翰林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知制诰充史馆修
撰宗正寺脩玉牒官兼判太常寺兼礼仪
事兼判秘阁秘书省同提举集禧观公事
兼提举校正医书所轻车都尉汝南郡开
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范
镇
朝奉郎守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判登
闻检院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
翰林学士朝散大夫给事中知制诰充史馆修
撰宗正寺脩玉牒官兼判太常寺兼礼仪
事兼判秘阁秘书省同提举集禧观公事
兼提举校正医书所轻车都尉汝南郡开
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范
镇
卷首 第 30a 页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
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
邑三千户食实封八百户臣赵槩
推忠恊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
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
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臣欧阳脩
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行中书侍郎兼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
学士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七千一
百户食实封二千二百户臣曾公亮
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
邑三千户食实封八百户臣赵槩
推忠恊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
部侍郎参知政事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
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八百户臣欧阳脩
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行中书侍郎兼
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
学士上柱国庐陵郡开国公食邑七千一
百户食实封二千二百户臣曾公亮
卷首 第 30b 页
推忠恊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
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脩国史兼译经
润文使上柱国卫国公食邑一万七百户
食实封三千八百户臣韩琦
知兖州录事参军监国子监书库臣郭直卿
奉议郎国子监主簿云骑尉臣孙准
朝奉郎行国子监丞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
何宗元
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脩国史兼译经
润文使上柱国卫国公食邑一万七百户
食实封三千八百户臣韩琦
知兖州录事参军监国子监书库臣郭直卿
奉议郎国子监主簿云骑尉臣孙准
朝奉郎行国子监丞上骑都尉赐绯鱼袋臣
何宗元
卷首 第 31a 页
朝奉郎守国子司业轻车都尉赐绯鱼袋臣
丰稷
朝请郎守国子司业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
臣盛侨
朝请大夫试国子祭酒直集贤院兼徐王府
翊善护军臣郑穆
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上轻车都尉保定县开国
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胡宗愈
中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护军太原郡开国侯食
丰稷
朝请郎守国子司业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
臣盛侨
朝请大夫试国子祭酒直集贤院兼徐王府
翊善护军臣郑穆
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上轻车都尉保定县开国
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臣胡宗愈
中大夫守尚书左丞上护军太原郡开国侯食
卷首 第 31b 页
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
袋臣王存
中大夫守中书侍郎护军彭城郡开国侯食邑
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
臣刘挚
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
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九百户臣孙固
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上柱国
高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食实封
五百户臣范纯仁
袋臣王存
中大夫守中书侍郎护军彭城郡开国侯食邑
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
臣刘挚
正议大夫守门下侍郎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
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九百户臣孙固
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上柱国
高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食实封
五百户臣范纯仁
卷首 第 32a 页
太中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上柱国
汲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九百户食实封六
百户臣吕大防
汲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九百户食实封六
百户臣吕大防
卷首 第 32b 页
卷首 第 33a 页
伤寒论十卷目录
卷之一
辨脉法
平脉法
卷之二
伤寒例
辨痓湿暍脉證
辨太阳病脉證并治上
卷之三
辨太阳病脉證并治中
卷之一
辨脉法
平脉法
卷之二
伤寒例
辨痓湿暍脉證
辨太阳病脉證并治上
卷之三
辨太阳病脉證并治中
卷首 第 33b 页
卷之四
辨太阳病脉證并治下
卷之五
辨阳明病脉證并治
辨少阳病脉證并治
卷之六
辨太阴病脉證并治
辨少阴病脉證并治
辨厥阴病脉證并治
卷之七
辨太阳病脉證并治下
卷之五
辨阳明病脉證并治
辨少阳病脉證并治
卷之六
辨太阴病脉證并治
辨少阴病脉證并治
辨厥阴病脉證并治
卷之七
卷首 第 34a 页
辨霍乱病脉證并治
辨阴阳易差病脉證并治
辨不可发汗病脉證并治
辨可发汗病脉證并治
卷之八
辨发汗后病脉證并治
辨不可吐
辨可吐
卷之九
辨不可下病脉證并治
辨阴阳易差病脉證并治
辨不可发汗病脉證并治
辨可发汗病脉證并治
卷之八
辨发汗后病脉證并治
辨不可吐
辨可吐
卷之九
辨不可下病脉證并治
卷首 第 34b 页
辨可下病脉證并治
卷之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證并治
伤寒论目录终
卷之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證并治
伤寒论目录终
卷首 第 35a 页
伤寒论药方目录
卷第一
无方
卷第二
方六道
桂枝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丼草乾姜汤
芍药丼草汤
调胃承气汤
卷第一
无方
卷第二
方六道
桂枝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丼草乾姜汤
芍药丼草汤
调胃承气汤
卷首 第 35b 页
四逆汤
卷第三
方二十七道
葛根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乾姜附子汤
麻黄杏仁丼草石膏汤
卷第三
方二十七道
葛根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乾姜附子汤
麻黄杏仁丼草石膏汤
卷首 第 36a 页
桂枝丼草汤
茯苓桂枝丼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半夏丼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丼草汤
芍药丼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五苓散
茯苓丼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厚朴汤
茯苓桂枝丼草大枣汤
厚朴生姜半夏丼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术丼草汤
芍药丼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五苓散
茯苓丼草汤
栀子豉汤
栀子厚朴汤
卷首 第 36b 页
栀子乾姜汤
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救逆汤
桂枝丼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
抵当丸
小柴胡汤
小建中汤
大柴胡汤
桃核承气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救逆汤
桂枝丼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
抵当丸
卷首 第 37a 页
卷第四
方一十九道
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文蛤散
白散
柴胡桂枝乾姜汤
半夏泻心汤
十枣汤
方一十九道
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文蛤散
白散
柴胡桂枝乾姜汤
半夏泻心汤
十枣汤
卷首 第 37b 页
大黄黄连泻心汤
赤石脂禹馀粮汤
旋伏代赭石汤
桂枝人参汤
瓜蒂散
黄芩汤
黄连汤
桂枝附子汤
丼草附子汤
白虎汤
赤石脂禹馀粮汤
旋伏代赭石汤
桂枝人参汤
瓜蒂散
黄芩汤
黄连汤
桂枝附子汤
丼草附子汤
白虎汤
卷首 第 38a 页
炙丼草汤
卷第五
方十道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猪苓汤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茵蔯蒿汤
吴茱萸汤
卷第五
方十道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猪苓汤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茵蔯蒿汤
吴茱萸汤
卷首 第 38b 页
麻仁丸
栀子檗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卷第六
方二十道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丼草汤
黄连阿胶汤
附子汤
桃花汤
栀子檗皮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卷第六
方二十道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丼草汤
黄连阿胶汤
附子汤
桃花汤
卷首 第 39a 页
猪肤汤
丼草汤
桔梗汤
苦酒汤
半夏散及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
四逆散
丼草汤
桔梗汤
苦酒汤
半夏散及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真武汤
通脉四逆汤
四逆散
卷首 第 39b 页
乌梅丸
当归四逆汤
麻黄升麻汤
乾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白头翁汤
卷第七
方五道
理中丸(理中汤附)
烧裈散
枳实栀子汤
当归四逆汤
麻黄升麻汤
乾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白头翁汤
卷第七
方五道
理中丸(理中汤附)
烧裈散
枳实栀子汤
卷首 第 40a 页
牡蛎泽泻散
竹叶石膏汤
卷第八
无方
卷第九
无方
卷第十
无方
此下二十五方虽于随證下有之缘多以加减为
文似未详备故复载方在末卷
竹叶石膏汤
卷第八
无方
卷第九
无方
卷第十
无方
此下二十五方虽于随證下有之缘多以加减为
文似未详备故复载方在末卷
卷首 第 40b 页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术附汤附)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葛根加半夏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术附汤附)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加人参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葛根加半夏汤
卷首 第 41a 页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栀子丼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桂枝加桂汤
柴胡桂枝汤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丼草泻心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栀子丼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桂枝加桂汤
柴胡桂枝汤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丼草泻心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卷首 第 41b 页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猪胆汁汤
巳上十卷内计方一百一十二道
此经方剂并按古法锱铢分两与今不同谓如㕮
咀者即今之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
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
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
桂枝加芍药汤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猪胆汁汤
巳上十卷内计方一百一十二道
此经方剂并按古法锱铢分两与今不同谓如㕮
咀者即今之剉如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即今之
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
四铢为一两也云三两者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
卷首 第 42a 页
卷首 第 43a 页
卷首 第 44a 页
伤寒卒病论集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
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
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
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
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
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
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
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
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
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
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
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
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
卷首 第 44b 页
巳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
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
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
巳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
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
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
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
录并平脉辨證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
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
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
巳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
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
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
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
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
录并平脉辨證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
卷首 第 45a 页
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
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
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
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
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
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
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
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
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
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
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
卷首 第 45b 页
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
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
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
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