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1a 页
注解伤寒论卷第六
汉张仲景著 晋王叔和撰次
宋成无已注 明汪济川校正
辨太阴脉證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
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
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塞在内而为腹
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
汉张仲景著 晋王叔和撰次
宋成无已注 明汪济川校正
辨太阴脉證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
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
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
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塞在内而为腹
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
卷六 第 1b 页
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
结鞕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
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
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
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故云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结鞕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
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
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
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故云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卷六 第 2a 页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
经也故当汗散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
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目利不渴者
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藏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
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
下利日十馀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太阴入府传于
经也故当汗散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
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目利不渴者
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藏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
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
下利日十馀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太阴入府传于
卷六 第 2b 页
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十馀行者脾家
实腐秽去也下利烦燥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
下泄故虽暴烦下利日十馀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
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
里
太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
实腐秽去也下利烦燥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
下泄故虽暴烦下利日十馀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
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
里
太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
卷六 第 3a 页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
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则邪
虽在里未成大实欲与大黄芍药攻满痛者宜
少与之以胃气尚弱易为动利也
辨少阴病脉證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
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
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则邪
虽在里未成大实欲与大黄芍药攻满痛者宜
少与之以胃气尚弱易为动利也
辨少阴病脉證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
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
不行于阳故但欲寐
卷六 第 3b 页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
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
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
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
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
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
救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经曰下利
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下利虽渴然以小便
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
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
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
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
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
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
救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经曰下利
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下利虽渴然以小便
卷六 第 4a 页
色白明非里热不可不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
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为少阴伤寒法当无汗反汗出者
阳虚不固也故云亡阳以无阳阴独是属少阴
内经曰邪客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少
阴寒甚是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欬而下利讝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
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欬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强责少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
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为少阴伤寒法当无汗反汗出者
阳虚不固也故云亡阳以无阳阴独是属少阴
内经曰邪客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少
阴寒甚是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欬而下利讝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
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欬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强责少
卷六 第 4b 页
阴汗者津液内竭加火气烦之故讝语小便难
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为邪在经可与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此少阴病脉细沉数为
病在里故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
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微为亡阳表虚不可发汗脉弱涩为亡阳里
虚复不可下
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为邪在经可与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此少阴病脉细沉数为
病在里故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
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微为亡阳表虚不可发汗脉弱涩为亡阳里
虚复不可下
卷六 第 5a 页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
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至七八日传经尽欲解
之时自下利脉暴微者寒气得泄也若阴寒胜
正阳虚而泄者则手足厥而脉紧不去今手足
反温脉紧反去知阳气复寒气去故为欲解下
利烦燥者逆此正胜邪微虽烦下利必自止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
治
少阴病下利恶寒蜷卧寒极而阴胜也利自止
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至七八日传经尽欲解
之时自下利脉暴微者寒气得泄也若阴寒胜
正阳虚而泄者则手足厥而脉紧不去今手足
反温脉紧反去知阳气复寒气去故为欲解下
利烦燥者逆此正胜邪微虽烦下利必自止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
治
少阴病下利恶寒蜷卧寒极而阴胜也利自止
卷六 第 5b 页
手足温者里和阳气得复故为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恶寒而蜷阴寒甚也时时自烦欲去衣被为阳
气得复故云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表邪缓也阴
脉当沉而阴脉浮者里气和也阳中有阴阴中
有阳阴阳调和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恶寒而蜷阴寒甚也时时自烦欲去衣被为阳
气得复故云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中风阳脉当浮而阳脉微者表邪缓也阴
脉当沉而阴脉浮者里气和也阳中有阴阴中
有阳阴阳调和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
卷六 第 6a 页
解于此者阴得阳则解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
者灸少阴七壮
经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
厥冷者则阳气不衰虽反发热不死脉不至者
吐利暴虚也灸少阴七壮以通其脉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
便血也
膀胱太阳也少阴太阳为表里少阴病至八九
日寒邪变热复传太阳太阳为诸阳主气热在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
者灸少阴七壮
经曰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吐利手足不
厥冷者则阳气不衰虽反发热不死脉不至者
吐利暴虚也灸少阴七壮以通其脉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
便血也
膀胱太阳也少阴太阳为表里少阴病至八九
日寒邪变热复传太阳太阳为诸阳主气热在
卷六 第 6b 页
太阳故一身手足尽热太阳经多血少气为热
所乘则血散下行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
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但厥无汗热行于里也而强发汗虚其经络热
乘经虚迫血妄行从虚而出或从口鼻或从目
出诸厥者皆属于下但厥为下厥血亡于上为
上竭伤气损血邪甚正虚故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针经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此内外寒极
所乘则血散下行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
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但厥无汗热行于里也而强发汗虚其经络热
乘经虚迫血妄行从虚而出或从口鼻或从目
出诸厥者皆属于下但厥为下厥血亡于上为
上竭伤气损血邪甚正虚故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针经曰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此内外寒极
卷六 第 7a 页
纯阴无阳故云不治
少阴病吐利燥烦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烦则阳
气欲绝是知死矣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下利止则水榖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四逆恶寒而身蜷则寒甚脉不至则真气绝烦
热也躁乱也若愤躁之躁从烦至躁为热来有
渐则犹可不烦而躁是气欲脱而争也譬犹灯
少阴病吐利燥烦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烦则阳
气欲绝是知死矣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下利止则水榖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四逆恶寒而身蜷则寒甚脉不至则真气绝烦
热也躁乱也若愤躁之躁从烦至躁为热来有
渐则犹可不烦而躁是气欲脱而争也譬犹灯
卷六 第 7b 页
将灭而暴明其能久乎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肾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少阴病六七日不愈
而息高者生气断绝也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
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阴气方盛至五六日传经尽阳气得复则愈反
更自利烦燥不得卧寐则正气弱阳不能复病
胜藏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肾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少阴病六七日不愈
而息高者生气断绝也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
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阴气方盛至五六日传经尽阳气得复则愈反
更自利烦燥不得卧寐则正气弱阳不能复病
胜藏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卷六 第 8a 页
主之
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虽脉
沉以始得则邪气未深亦当温剂发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
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
温少阴之经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虽脉
沉以始得则邪气未深亦当温剂发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
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
温少阴之经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六 第 8b 页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
二三日无里證故微发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證则可
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
二三日无里證故微发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證则可
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
卷六 第 9a 页
胶汤主之
脉经曰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则得之于寒
二三日已上寒极变热之时热烦于内心中烦
不得卧也与黄连阿胶汤扶阴散热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黄芩(一两/苦寒)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阿胶(三两/甘温)
阳有馀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
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泄
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
脉经曰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则得之于寒
二三日已上寒极变热之时热烦于内心中烦
不得卧也与黄连阿胶汤扶阴散热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黄芩(一两/苦寒)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阿胶(三两/甘温)
阳有馀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
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泄
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
卷六 第 9b 页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
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
少阴客热则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
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
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
与附子汤温经散寒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茯苓(三两/甘平)人参(二两/甘温)
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
少阴客热则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
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
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
与附子汤温经散寒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茯苓(三两/甘平)人参(二两/甘温)
卷六 第 10a 页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
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
阴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
之不欲偏胜也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
之
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支冷脉沉者寒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
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
阴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
之不欲偏胜也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
之
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支冷脉沉者寒
卷六 第 10b 页
成于阴也身疼骨痛若脉浮手足热则可发汗
此手足寒脉沉故当与附子汤温经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恊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
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与桃花汤固下散寒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乾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升/甘平)
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乾姜
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此手足寒脉沉故当与附子汤温经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恊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
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与桃花汤固下散寒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乾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升/甘平)
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乾姜
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卷六 第 11a 页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
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馀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下利不
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
也小便不利者水榖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
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
也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下焦血气留聚腐化则为脓血刺之以利下焦
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馀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下利不
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
也小便不利者水榖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
者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
也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下焦血气留聚腐化则为脓血刺之以利下焦
卷六 第 11b 页
宣通血气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
之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
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则循喉咙其
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自阳经传于少
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
调阴散热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
之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
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则循喉咙其
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自阳经传于少
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
调阴散热
卷六 第 12a 页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
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白粉以益气断利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
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
梗汤
阳邪传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差若
寒热相搏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不差与桔梗
猪肤(一斤/甘寒)
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
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白粉以益气断利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
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
梗汤
阳邪传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差若
寒热相搏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不差与桔梗
卷六 第 12b 页
汤以和少阴之气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
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甘草(二两/甘平)
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味丼平以除热甘梗相
合以调寒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
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甘草(二两/甘平)
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味丼平以除热甘梗相
合以调寒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卷六 第 13a 页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
主之
热伤于络则经络乾燥使咽中伤生疮不能言
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愈咽疮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发声音甘以缓之鸡子
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镮中安
主之
热伤于络则经络乾燥使咽中伤生疮不能言
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愈咽疮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发声音甘以缓之鸡子
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镮中安
卷六 第 13b 页
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
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也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
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已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
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也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
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已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
卷六 第 14a 页
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
汤温里散寒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乾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
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
汤温里散寒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乾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
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
卷六 第 14b 页
乾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
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胜与白通汤复阳
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乾呕烦者寒气大
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汤加猪胆汁
汤以和之内经曰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又曰逆
者正治从者反治此之谓也服汤脉暴出者正
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
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胜与白通汤复阳
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乾呕烦者寒气大
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汤加猪胆汁
汤以和之内经曰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又曰逆
者正治从者反治此之谓也服汤脉暴出者正
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
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卷六 第 15a 页
葱白(四茎)乾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
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
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
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和人尿猪胆
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
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巳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
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巳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
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
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
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
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和人尿猪胆
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
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巳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
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巳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
卷六 第 15b 页
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欬或
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巳
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
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
便不利自下利者湿胜而水榖不别也内经曰
湿胜则濡泄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巳
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
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
便不利自下利者湿胜而水榖不别也内经曰
湿胜则濡泄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卷六 第 16a 页
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
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
服后加减法
若欬者加五味半升细辛乾姜各一两
气逆欬者五味予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抟则
欬细辛乾姜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
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
服后加减法
若欬者加五味半升细辛乾姜各一两
气逆欬者五味予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抟则
欬细辛乾姜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
卷六 第 16b 页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乾姜二两
芍药之酸泄气乾姜之辛散寒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
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榖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
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
芍药之酸泄气乾姜之辛散寒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
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榖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
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
卷六 第 17a 页
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葱味辛以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葱味辛以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卷六 第 17b 页
呕者加生姜二两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
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病皆与
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
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
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病皆与
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
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卷六 第 18a 页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
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
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
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乾苦寒)
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
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
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
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
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乾苦寒)
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
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
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卷六 第 18b 页
右四味各拾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欬者加五味子乾姜各伍分并主下痢
肺寒气逆则欬五味子之酸收逆气乾姜之辛
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欬下
痢治则颇同
悸者加桂枝伍分
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
犹圭也引导阳气若热以使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伍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
欬者加五味子乾姜各伍分并主下痢
肺寒气逆则欬五味子之酸收逆气乾姜之辛
散肺寒并主下痢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欬下
痢治则颇同
悸者加桂枝伍分
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
犹圭也引导阳气若热以使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伍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
卷六 第 19a 页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
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
服
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
苓汤主之
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藏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
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
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
服
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
苓汤主之
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以其藏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
卷六 第 19b 页
不得眠知恊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
榖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此之谓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
气汤
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乾而渴
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
入之时便作口燥咽乾者是邪热巳甚肾水乾
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全肾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
下之宜大承气汤
榖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此之谓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
气汤
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乾而渴
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
入之时便作口燥咽乾者是邪热巳甚肾水乾
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全肾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
下之宜大承气汤
卷六 第 20a 页
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为肝邪乘肾
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邪以肾蕴实邪必心下
痛口乾燥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实邪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汤
此少阴入府也六七日少阴之邪入府之时阳
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也阳明病土胜肾水
则乾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榖内寒
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邪以肾蕴实邪必心下
痛口乾燥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实邪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
汤
此少阴入府也六七日少阴之邪入府之时阳
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也阳明病土胜肾水
则乾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榖内寒
卷六 第 20b 页
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病脉沉而
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證已形见于外治之
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證不知邪气所
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
吐之若膈上有寒饮乾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
四逆汤
伤寒表邪传里至于少阴少阴之脉从肺出络
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饮食入口
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證已形见于外治之
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證不知邪气所
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
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
吐之若膈上有寒饮乾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
四逆汤
伤寒表邪传里至于少阴少阴之脉从肺出络
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饮食入口
卷六 第 21a 页
则吐心中温温欲吐阳受气于胸中邪既留于
胸中则阳气不得宣发于外是以始得之手足
寒脉弦迟此是胸中实不可下而当吐其膈上
有寒饮亦使人心中温温而手足寒吐则物出
呕则物不出吐与呕别焉胸中实则吐而物出
若膈上有寒饮则但乾呕而不吐也此不可吐
可与四逆汤以温其膈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
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
胸中则阳气不得宣发于外是以始得之手足
寒脉弦迟此是胸中实不可下而当吐其膈上
有寒饮亦使人心中温温而手足寒吐则物出
呕则物不出吐与呕别焉胸中实则吐而物出
若膈上有寒饮则但乾呕而不吐也此不可吐
可与四逆汤以温其膈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
当温其上灸之
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
卷六 第 21b 页
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反少者温
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辨厥阴病脉證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
腹满而嗌乾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乾
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
故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木生于火
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伤寒
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辨厥阴病脉證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
腹满而嗌乾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乾
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
故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木生于火
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伤寒
卷六 第 22a 页
六七日厥阴受病之时为传经尽则当入府胃
虚客热饥不欲食蛔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嗅
而出得食吐蛔此热在厥阴经也若便下之虚
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经曰阴病见阳脉而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
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卯上
厥阴木也王于卯丑寅向王故为解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虚客热饥不欲食蛔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嗅
而出得食吐蛔此热在厥阴经也若便下之虚
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经曰阴病见阳脉而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
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卯上
厥阴木也王于卯丑寅向王故为解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卷六 第 22b 页
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
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
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下之是为重虚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
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
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
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下之是为重虚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
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
卷六 第 23a 页
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
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
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
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
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
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馀必发痈脓也
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
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当不能食而反
能食者恐为除中除去也中胃气也言邪气大
甚除去胃气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胜
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
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
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
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
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馀必发痈脓也
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
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当不能食而反
能食者恐为除中除去也中胃气也言邪气大
甚除去胃气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胜
卷六 第 23b 页
也食以索饼试之若胃气绝得面则必发热若
不发热者胃气尚在也恐是寒极变热因暴热
来而复去使之能食非除中也金匮要略曰病
人素不能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后三日脉之
其热续在者阳气胜也期之旦日夜半愈若
旦日不愈后三日脉数而热不罢者为热气有
馀必发痈脓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
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
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不发热者胃气尚在也恐是寒极变热因暴热
来而复去使之能食非除中也金匮要略曰病
人素不能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后三日脉之
其热续在者阳气胜也期之旦日夜半愈若
旦日不愈后三日脉数而热不罢者为热气有
馀必发痈脓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
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
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卷六 第 24a 页
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
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榖则不能食反
能食者除中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胃气已绝
故云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
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
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
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热
气上行也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
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榖则不能食反
能食者除中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胃气已绝
故云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
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
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
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热
气上行也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
卷六 第 24b 页
脓血者热气下行也热气下而不上其喉亦不
痹也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
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
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
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之深浅
也热之伏深必须下去之反发汗者引热上行
必口伤烂赤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
痹也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
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
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
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之深浅
也热之伏深必须下去之反发汗者引热上行
必口伤烂赤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
卷六 第 25a 页
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
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阴复胜若不厥为
阳全胜故自愈经曰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
四日厥少热多其病为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
是也
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
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
手足为之厥冷也
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
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阴复胜若不厥为
阳全胜故自愈经曰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
四日厥少热多其病为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
是也
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
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
手足为之厥冷也
卷六 第 25b 页
复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
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
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
蛔蛔厥者乌梅圆主之又主久利方
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巳则
静不若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病人藏寒胃虚
蛔动上膈闻食臭出因而吐蛔与乌梅圆温藏
安虫
乌梅圆方
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
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
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
蛔蛔厥者乌梅圆主之又主久利方
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巳则
静不若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病人藏寒胃虚
蛔动上膈闻食臭出因而吐蛔与乌梅圆温藏
安虫
乌梅圆方
卷六 第 26a 页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乾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子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
黄檗(六两/苦寒)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
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
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当归桂椒细
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
辛热以胜寒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檗
之苦以安蛔
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子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
黄檗(六两/苦寒)
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
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
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当归桂椒细
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
辛热以胜寒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檗
之苦以安蛔
卷六 第 26b 页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
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员如梧梧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
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
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
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
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里热去欲
得食为胃气巳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
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员如梧梧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
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
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
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
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里热去欲
得食为胃气巳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
卷六 第 27a 页
膈市胁肋厥而呕胸胁烦满者传邪之热甚于
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
迫血下行必致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
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
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
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
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
迫血下行必致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
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
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
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
卷六 第 27b 页
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复传阳经则
复热厥少则邪微热多为阳胜其病为愈至七
日传经尽热除则愈热不除者为热气有馀内
搏厥阴之血其后必大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
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
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传
作再经至四日则当复热若不复热至五日厥
不除者阴胜于阳其病进也
复热厥少则邪微热多为阳胜其病为愈至七
日传经尽热除则愈热不除者为热气有馀内
搏厥阴之血其后必大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
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
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传
作再经至四日则当复热若不复热至五日厥
不除者阴胜于阳其病进也
卷六 第 28a 页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燥灸厥阴厥不还
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
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燥者阳
虚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巳
绝不能复正而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
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
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燥者阳
虚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巳
绝不能复正而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
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卷六 第 28b 页
金匮要略曰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藏气
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邪气独甚下
利至甚厥不止为府藏气绝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
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
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出不止者邪
气胜正阳气脱也故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
为亡血下之死
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邪气独甚下
利至甚厥不止为府藏气绝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
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
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出不止者邪
气胜正阳气脱也故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
为亡血下之死
卷六 第 29a 页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实之时若不结胸而
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也复厥者阳气
少也不可下下之为重虚故死金匮玉函曰虚
者重泻真气乃绝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
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里气虚则为
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
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也复厥者阳气
少也不可下下之为重虚故死金匮玉函曰虚
者重泻真气乃绝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
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里气虚则为
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
卷六 第 29b 页
灸之以助阳气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
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
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
也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
热也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
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
也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
卷六 第 30a 页
细辛(三两/辛热)大枣(二十五/个甘温)甘草(二两炙/甘平)
通草(二两/甘平)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
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
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右㭍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汤主之
通草(二两/甘平)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
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
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右㭍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汤主之
卷六 第 30b 页
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
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
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寒甚
于表与四逆汤复阳散寒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
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四逆汤固阳退阴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
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则热当去热反不去者亡阳也内拘急
下利者寒甚于里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寒甚
于表与四逆汤复阳散寒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内外虽殊其亡津液损阳气则
一也阳虚阴胜故生厥逆与四逆汤固阳退阴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
卷六 第 31a 页
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
入府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在胸中为实故
心下满而烦胃中无邪则喜饥以病在胸中虽
饥而不能食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
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甘草汤治其
水而后治其厥若先治厥则水饮浸渍入胃必
手足厥冷者邪气内陷也脉紧牢者为实邪气
入府则脉沉今脉乍紧知邪结在胸中为实故
心下满而烦胃中无邪则喜饥以病在胸中虽
饥而不能食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金匮要略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厥虽寒胜然
以心下悸为水饮内甚先与茯苓甘草汤治其
水而后治其厥若先治厥则水饮浸渍入胃必
卷六 第 31b 页
作下利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
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
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
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在厥阴随经射
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也
金匮要略曰肺痿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故得之若泄利不止者为里气大虚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
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
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大下之后下焦气
虚阳气内陷寸脉迟而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
厥阴之脉贯膈上注肺循喉咙在厥阴随经射
肺因亡津液遂成肺痿咽喉不利而唾脓血也
金匮要略曰肺痿之病从何得之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故得之若泄利不止者为里气大虚
卷六 第 32a 页
故云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调肝肺之气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升麻(一两一/分甘平)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黄芩(苦寒)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白术(甘温)乾姜(辛热)
芍药(酸平)天门冬(去心/甘平)桂枝(辛热)
茯苓(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
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正气虚者以辛润
之当归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热者以苦泄之知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升麻(一两一/分甘平)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黄芩(苦寒)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白术(甘温)乾姜(辛热)
芍药(酸平)天门冬(去心/甘平)桂枝(辛热)
茯苓(甘平)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玉函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
之麻黄升麻之甘以发浮热正气虚者以辛润
之当归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热者以苦泄之知
卷六 第 32b 页
毋黄芩之苦凉心去热津液少者以甘润之茯
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
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萎蕤门冬石膏甘
草之甘润肺除热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沬内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
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
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趣
苓白术之甘缓脾生津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
甘缓之芍药之酸以敛逆气萎蕤门冬石膏甘
草之甘润肺除热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沬内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
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
利也
伤寒四五日邪气传里之时腹中痛转气下趣
卷六 第 33a 页
少腹者里虚遇寒寒气下行欲作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
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食入口即吐
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
与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以通寒格
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乾姜(辛热)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伤寒邪自传表为本自寒下医反吐下损伤正
气寒气内为格拒经曰格则吐逆食入口即吐
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
与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以通寒格
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乾姜(辛热)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卷六 第 33b 页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乾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
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
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阳气得复也今
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
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诸紧为寒设复
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
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阳气得复也今
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
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诸紧为寒设复
卷六 第 34a 页
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
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
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愈若手足不
温脉不还者阳已绝也反微喘者阳气脱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
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
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
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愈若手足不
温脉不还者阳已绝也反微喘者阳气脱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
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卷六 第 34b 页
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
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随利下必便脓
血清与圊通脉经曰清者厕也
下利清榖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
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
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
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微而阳气复
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随利下必便脓
血清与圊通脉经曰清者厕也
下利清榖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
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
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
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微而阳气复
卷六 第 35a 页
为欲自止虽发热止由阳胜非大逆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榖
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
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清榖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
热表未解也病人微厥针经曰下虚则厥表邪
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
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浓血以有
热故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榖
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
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清榖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
热表未解也病人微厥针经曰下虚则厥表邪
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
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浓血以有
热故也
卷六 第 35b 页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恊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
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晬时周时也
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若手足不温脉
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馀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藏也故
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
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晬时周时也
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若手足不温脉
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馀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藏也故
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
卷六 第 36a 页
之
下利清榖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
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阳气大虚
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
白头翁汤散热厚肠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黄柏(苦寒)
黄连(苦寒)秦皮(苦寒各/三两)
下利清榖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
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阳气大虚
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
白头翁汤散热厚肠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黄柏(苦寒)
黄连(苦寒)秦皮(苦寒各/三两)
卷六 第 36b 页
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
以纯苦之剂坚之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
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
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
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汤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藏寒与四逆以温藏下利饮水为
以纯苦之剂坚之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
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
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满者里有虚寒先与四逆汤温里身疼
痛为表未解利止里和与桂枝汤攻表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自利不渴为藏寒与四逆以温藏下利饮水为
卷六 第 37a 页
有热与白头翁汤以凉中
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讝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
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
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
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为虚烦也与栀子豉汤吐之则愈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经曰实则讝语有燥屎为胃实下利为肠虚与
小承气汤以下燥屎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
汤
下利后不烦为欲解若更烦而心下坚者恐为
谷烦此烦而心下濡者是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为虚烦也与栀子豉汤吐之则愈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卷六 第 37b 页
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得脓尽呕亦
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
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便当
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热见厥者阴
胜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乾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乾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
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
汤主之
呕而脉弱为邪气传里呕则气上逆而小便当
不利小便复利者里虚也身有微热见厥者阴
胜阳也为难治与四逆汤温里助阳
乾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乾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
吴茱萸汤温里散寒
卷六 第 38a 页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證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
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
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
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发其汗胃虚得
水虚寒相搏成哕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證具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
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
寒冷故也
大吐大下胃气极虚复极发汗又亡阳气外邪
怫郁于表则身热医与之水以发其汗胃虚得
水虚寒相搏成哕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部有不利
卷六 第 38b 页
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也后部大便也
释音
蜷(音拳不/伸也)愤(扶粉切/懑也)
恶湿(上乌路切/耻也憎也)撞(宅江切/击也)
注解伤寒论卷第六
释音
蜷(音拳不/伸也)愤(扶粉切/懑也)
恶湿(上乌路切/耻也憎也)撞(宅江切/击也)
注解伤寒论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