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第 1a 页
注解伤寒论卷第九
汉张仲景著 晋王叔和撰次
宋成无已注 明汪济川校正
辨不可下病脉證并治第二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
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
则心下痞鞕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鞕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乾头
汉张仲景著 晋王叔和撰次
宋成无已注 明汪济川校正
辨不可下病脉證并治第二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
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
则心下痞鞕
阳微下之阳气已虚阴气内甚故心下痞鞕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乾头
卷八 第 1b 页
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
咽燥鼻乾者肺属金主燥也头眩心悸者肺主
气而虚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
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胜复
行于脾故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也虽有
身热以里气不足故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
动气在右肺之动也下之伤胃动肺津液内竭
咽燥鼻乾者肺属金主燥也头眩心悸者肺主
气而虚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
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之动也下之损脾而肝气益胜复
行于脾故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也虽有
身热以里气不足故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
卷八 第 2a 页
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心之动也下之则伤胃内动心气心
为火主热针经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热肝为藏
中之阴病则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作表热里寒
也心为藏中之阳病则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
得水自灌作表寒里热也二藏阴阳寒热明可
见焉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
下清榖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之动也下之则伤脾肾气则动肾
动气在上心之动也下之则伤胃内动心气心
为火主热针经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热肝为藏
中之阴病则虽有身热卧则欲蜷作表热里寒
也心为藏中之阳病则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
得水自灌作表寒里热也二藏阴阳寒热明可
见焉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
下清榖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肾之动也下之则伤脾肾气则动肾
卷八 第 2b 页
寒乘脾故有腹满头眩下清榖心下痞之證也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
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胃巳不和也下之则闭塞之邪为上
轻复伤胃气为下重至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
急痛下利日数十行知虚寒也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
握热
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下后里虚
表热内陷故发微热厥深者热亦深亡脉厥者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
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胃巳不和也下之则闭塞之邪为上
轻复伤胃气为下重至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
急痛下利日数十行知虚寒也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
握热
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下后里虚
表热内陷故发微热厥深者热亦深亡脉厥者
卷八 第 3a 页
则阳气深陷客于下焦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
剧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虚家下之为
重虚内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阳气未竭而
犹可愈恶水者阳气已竭则难可制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
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
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虚家下之是为重虚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
剧
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虚家下之为
重虚内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阳气未竭而
犹可愈恶水者阳气已竭则难可制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
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
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虚家下之是为重虚难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
卷八 第 3b 页
益有馀此者是中工所害也
微则为逆欬则吐涎下之则欬止而利因不休利
不休则胸中如虫齧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
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擘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
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榖气多入此为除
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内经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则为泄为
痛肺感微寒为欬则脉亦微也下之气下欬虽
止而因利不休利不休则夺正气而成危恶胸
中如虫齧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
微则为逆欬则吐涎下之则欬止而利因不休利
不休则胸中如虫齧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
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擘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
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榖气多入此为除
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内经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则为泄为
痛肺感微寒为欬则脉亦微也下之气下欬虽
止而因利不休利不休则夺正气而成危恶胸
中如虫齧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
卷八 第 4a 页
为难者里气损也颈背相引臂为不仁极寒反
汗出身冷如冰者表气损也表里损极至阴阳
俱脱眼睛不慧语言不休难经曰脱阳者见鬼
脱阴者目盲阴阳脱者应不能食而榖多入者
此为除中是胃气除去也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气已衰脱不能运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
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
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关胸下为
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
汗出身冷如冰者表气损也表里损极至阴阳
俱脱眼睛不慧语言不休难经曰脱阳者见鬼
脱阴者目盲阴阳脱者应不能食而榖多入者
此为除中是胃气除去也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气已衰脱不能运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
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
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关胸下为
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
卷八 第 4b 页
搏形如
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
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弱在关则阴气内弱濡在巅则阳气外弱浮为
虚浮在上则卫不足也故云阳虚阳虚不固故
腠理汗出恶寒数亦为虚数在下则荣不及故
云亡血亡血则不能温润腑脏脉数而痛振而
寒慄微弱在关邪气传里也里虚遇邪胸下为
急喘而汗出胁下引痛振寒如
此里邪未实
表邪未解医反下之里气益虚邪热内陷故脉
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此热陷于中焦者也若

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弱在关则阴气内弱濡在巅则阳气外弱浮为
虚浮在上则卫不足也故云阳虚阳虚不固故
腠理汗出恶寒数亦为虚数在下则荣不及故
云亡血亡血则不能温润腑脏脉数而痛振而
寒慄微弱在关邪气传里也里虚遇邪胸下为
急喘而汗出胁下引痛振寒如

表邪未解医反下之里气益虚邪热内陷故脉
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此热陷于中焦者也若
卷八 第 5a 页
热气深陷则客于下焦使小便淋沥小腹甚鞕小
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胃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
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
热解饥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
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
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
热应时罢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榖不容
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
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胃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
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
热解饥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
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
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
热应时罢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榖不容
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
卷八 第 5b 页
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胃冷荣寒阳微中风发热恶寒微呕心烦医不
温胃反为有热解饥发汗则表虚亡阳烦躁心
下痞坚先里不足发汗又虚其表表里俱虚竭
卒起头眩客热在表怅怏不得眠医不救里但
责表热汲水灌洗以却热客热易罢里寒益增
慄而振寒复以重被覆之表虚遂汗出愈使阳
气虚也巅顶也颠冒而体振寒小便难者亡阳
也寒因水发下为清榖上为呕吐外有厥逆内
为燥烦颠倒不安虽欲拯救不可得也本草曰
胃冷荣寒阳微中风发热恶寒微呕心烦医不
温胃反为有热解饥发汗则表虚亡阳烦躁心
下痞坚先里不足发汗又虚其表表里俱虚竭
卒起头眩客热在表怅怏不得眠医不救里但
责表热汲水灌洗以却热客热易罢里寒益增
慄而振寒复以重被覆之表虚遂汗出愈使阳
气虚也巅顶也颠冒而体振寒小便难者亡阳
也寒因水发下为清榖上为呕吐外有厥逆内
为燥烦颠倒不安虽欲拯救不可得也本草曰
卷八 第 6a 页
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
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
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
荣竭血尽乾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
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
污泥而死
卫为阳荣为阴卫气强实阴血虚弱阳乘阴虚
下至阴部阴部下焦也阳为热则消津液当小
便赤而难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者阴气内弱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
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
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
荣竭血尽乾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
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
污泥而死
卫为阳荣为阴卫气强实阴血虚弱阳乘阴虚
下至阴部阴部下焦也阳为热则消津液当小
便赤而难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者阴气内弱
卷八 第 6b 页
也经曰阴弱者汗自出是以卫家不微而反更
实荣竭血尽乾烦而不眠血薄则肉消而成暴
液者津液四射也医反下之又虚其里是为重
虚孤阳因下而又脱去气血皆竭胃气内尽必
下如污泥而死也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
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
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数为热止则邪气结于经络之间正气不能复
行于表则却结于藏邪气独浮于皮毛下之虚
实荣竭血尽乾烦而不眠血薄则肉消而成暴
液者津液四射也医反下之又虚其里是为重
虚孤阳因下而又脱去气血皆竭胃气内尽必
下如污泥而死也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
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
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数为热止则邪气结于经络之间正气不能复
行于表则却结于藏邪气独浮于皮毛下之虚
卷八 第 7a 页
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叶热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大属表故不可下病欲吐者不可下
呕多虽有阳明證不可攻之
为邪犹在胸中也
太阳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表未解者虽有里證亦不可下当先解外为顺
若反下之则为逆也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
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浮大属表故不可下病欲吐者不可下
呕多虽有阳明證不可攻之
为邪犹在胸中也
太阳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表未解者虽有里證亦不可下当先解外为顺
若反下之则为逆也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
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
卷八 第 7b 页
阳热證多则津液少下之虽除热复损津液必
便难也或谓阳多者表热也下之则心下鞕
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则必清榖腹满
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强者寒多也大便鞕则为
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必清榖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
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
加温针则衄
伤寒则无汗发热头痛微汗出者寒邪变热欲
传于里也发汗则亡阳增热故不识人若以火
便难也或谓阳多者表热也下之则心下鞕
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则必清榖腹满
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强者寒多也大便鞕则为
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必清榖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
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
加温针则衄
伤寒则无汗发热头痛微汗出者寒邪变热欲
传于里也发汗则亡阳增热故不识人若以火
卷八 第 8a 页
熏之则火热伤气内消津液结为里实故喘不
得小便心腹满若反下之则内虚津液邪欲入
里外动经络故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若加温
针益阳增热必动其血而为衄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
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
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
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
便清榖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
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得小便心腹满若反下之则内虚津液邪欲入
里外动经络故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若加温
针益阳增热必动其血而为衄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
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
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
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
便清榖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
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卷八 第 8b 页
脉阴阳俱紧则清邪中上浊邪中下太阳少阴
俱感邪也恶寒者少阴发热者太阳脉欲厥者
表邪欲传里也恶寒甚者则变热翕翕汗出喉
中痛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故也热多者太阳多
也目赤脉多者睛不慧以太阳之脉起于目故
也发汗攻阳则少阴之热因发而上行故咽中
伤若复下之则太阳之邪因虚而内陷故两目
闭阴邪下行为寒多必便清榖阳邪下行为热
多必便脓血熏之则火热甚身必发黄熨之则
火热轻必为咽燥小便利者为津液未竭犹可
俱感邪也恶寒者少阴发热者太阳脉欲厥者
表邪欲传里也恶寒甚者则变热翕翕汗出喉
中痛以少阴之脉循喉咙故也热多者太阳多
也目赤脉多者睛不慧以太阳之脉起于目故
也发汗攻阳则少阴之热因发而上行故咽中
伤若复下之则太阳之邪因虚而内陷故两目
闭阴邪下行为寒多必便清榖阳邪下行为热
多必便脓血熏之则火热甚身必发黄熨之则
火热轻必为咽燥小便利者为津液未竭犹可
卷八 第 9a 页
救之小便难者津液巳绝则难可制而危殆矣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
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
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
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慄
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
榖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燥脉数实不
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伤寒发热寒变热也口中勃勃气出热客上膈
也头痛目黄血不可制者热烝于上也千金曰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
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
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
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慄
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
榖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燥脉数实不
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伤寒发热寒变热也口中勃勃气出热客上膈
也头痛目黄血不可制者热烝于上也千金曰
卷八 第 9b 页
无阳即厥无阴即呕贪水者必呕则阴虚也恶
水者厥则阳虚也发热口中勃勃气出者咽中
已热也若下之亡津液则咽中生疮热因里虚
而下若热气内结则手足必厥设手足温者热
气不结而下行作叶热利下重便脓血也头痛
目黄者下之热气内伏则目闭也贪水为阴虚
下之又虚其里阳气内陷故脉厥声嘤咽喉闭
塞阴虚发汗又虚其阳使阴阳俱虚而战慄也
恶水为阳虚下之又虚胃气虚寒内甚故里冷
不嗜食阳虚发汗则上焦虚燥故口中伤烂舌
水者厥则阳虚也发热口中勃勃气出者咽中
已热也若下之亡津液则咽中生疮热因里虚
而下若热气内结则手足必厥设手足温者热
气不结而下行作叶热利下重便脓血也头痛
目黄者下之热气内伏则目闭也贪水为阴虚
下之又虚其里阳气内陷故脉厥声嘤咽喉闭
塞阴虚发汗又虚其阳使阴阳俱虚而战慄也
恶水为阳虚下之又虚胃气虚寒内甚故里冷
不嗜食阳虚发汗则上焦虚燥故口中伤烂舌
卷八 第 10a 页
上白胎而烦燥也经曰脉数不解合热则消榖
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此脉数实
不大便六七日热畜血于内也七日之后邪热
渐解迫血下行必便血也便血发汗阴阳俱虚
故小便利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
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大为虚以未应下而下之利因不休也浮者
按之不足也革者实大而长微弦也浮为虚革
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与当归四逆汤补虚散
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此脉数实
不大便六七日热畜血于内也七日之后邪热
渐解迫血下行必便血也便血发汗阴阳俱虚
故小便利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
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大为虚以未应下而下之利因不休也浮者
按之不足也革者实大而长微弦也浮为虚革
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与当归四逆汤补虚散
卷八 第 10b 页
寒
辨可下病脉證并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藏府推陈燥结
却热下寒破散邪疫理导润泽枯槁悦人皮肤
益人血气水能净万物故胜丸散中病即止者
如承气汤證云若一服利而止后服又曰若一
服讝语止更莫复服是不尽剂也
辨可下病脉證并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藏府推陈燥结
却热下寒破散邪疫理导润泽枯槁悦人皮肤
益人血气水能净万物故胜丸散中病即止者
如承气汤證云若一服利而止后服又曰若一
服讝语止更莫复服是不尽剂也
卷八 第 11a 页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
气汤
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
三部脉平者巳为实而又按之心下鞕者则邪
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
承气汤
经曰脉迟者食乾物得之金匮要略曰滑则榖
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伤食
不消水榖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厚
气汤
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
三部脉平者巳为实而又按之心下鞕者则邪
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
承气汤
经曰脉迟者食乾物得之金匮要略曰滑则榖
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伤食
不消水榖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厚
卷八 第 11b 页
肠之药利必不止可与大承气汤下去宿食利
自止矣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
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
气汤
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
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
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
宿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
自止矣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
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
气汤
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
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
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
宿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
卷八 第 12a 页
气汤
伤食则恶食故不欲食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
之类也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
下之宜大承气汤
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
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
必伤肝治之难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
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痛也下利为肠胃疾
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伤食则恶食故不欲食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
之类也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
下之宜大承气汤
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
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
必伤肝治之难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
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痛也下利为肠胃疾
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卷八 第 12b 页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下利脉滑则内有宿
食故云当有所去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
可下之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也故可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伤寒后为表巳解脉沉为里未和与大柴胡汤
以下内实经曰伤寒差巳后更发热脉沉实者
以下解之
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下利脉滑则内有宿
食故云当有所去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
可下之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也故可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伤寒后为表巳解脉沉为里未和与大柴胡汤
以下内实经曰伤寒差巳后更发热脉沉实者
以下解之
卷八 第 13a 页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鞕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
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藏脉
双弦而迟者阴中伏阳也必心下鞕大则为阳
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
汤以分阴阳
释音
齧(鱼结切/噬也)盥(音贯澡/手也)怅怏(上丑亮切望恨也/下于亮切不服也)
嘤(于耕切/鸟鸣也)溉灌(上居代切下/音贯注也)
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藏脉
双弦而迟者阴中伏阳也必心下鞕大则为阳
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
汤以分阴阳
释音
齧(鱼结切/噬也)盥(音贯澡/手也)怅怏(上丑亮切望恨也/下于亮切不服也)
嘤(于耕切/鸟鸣也)溉灌(上居代切下/音贯注也)
卷八 第 13b 页
注解伤寒论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