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1361-013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十九
  宛丘文粹一      宋 张耒 撰
  书
   上曾子固龙图书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
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
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1361-0133d.png
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遁志不可隐
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
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
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
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
骚之书邱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
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酋其趣高故其言反覆
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1361-0134a.png
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
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徬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
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
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
云高远而不可挹也维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
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
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1361-0134b.png
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馀章末
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
之鼎俎至其放逸起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瑰巧有
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
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为
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绪馀以自立其说则愈之
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
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1361-0134c.png
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
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
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
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
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
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
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
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1361-0134d.png
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
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熟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
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上唐运判书
某闻昔者三代之时公卿大夫之待其下何其仁爱忠
厚发于至诚而能尽下之情也下之事上何其夷易简
直各得自献其意无有阻塞不达之恐而不限于势也
夫惟上能尽下之情故下不限于势上俯而就之下仰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1361-0135a.png
而及之故尊卑之情通而贵贱之志达然某尝疑之天
下急于求其上者物理之所当然公卿大夫既贵矣宜
其偃然无待于物彼汲汲以求于下苟有善焉如或失
之此其故何也盖天下之位有尊卑贵贱之不同者势
之所当然非其事亦判然两为而不相与也今夫贵者
止于自安一切无事于功名可也苟有功名之心则贵
者之功贱者之力也尊者之名卑者之成也故上之求
乎下犹下之求其上也昔周公既尊矣身履天下之富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1361-0135b.png
贵而后世称急贤待士者必稽焉故其效也百官庶府
莫不修治制度文理莫不彰明周公之身无遗德焉夫
岂周公一人之力哉惟其然故古之公卿大夫不敢苟
简守常以便其私尊者汲汲有求于卑贵者汲汲不遗
于贱夫上有至诚恻怛之心不敢遗忘疏远之士则士
之在下者亦不敢复爱其所有至于奋厉出奇惟恐不
逮者繇此故也三代之政既亡公卿大夫无复向者至
诚尽天下之意谨身无过自处甚重忘其立功立事之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1361-0135c.png
心浸然锄去感发激昂之气以谓无所事于微贱于下
者不过言功不幸功不至焉虽有过人拔俗之才不闻
之矣其斥而去之不过论罪幸而无过虽天下之冗琐
不复问之矣情阻而不合气否而不交下畏其上则有
之矣而不爱也下恭其上则有之矣而不忠也贵贱异
志尊卑不亲而三代之风泯然矣事功之不立岂不以
此哉某尝读西汉见吴公之取贾生田延年之用尹翁
归暴胜之礼隽不疑盖尝窃叹三人者犹能降心迹古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1361-0135d.png
之义居尊以礼贤致诚以纳士以太守之尊使者之贵
亲与匹夫下士相接务尽人之才而忘下之渎之也夫
如前三君者未足道也然巳能如此然则天下之贤者
多矣安知无有慨然能用古义不溺于流俗有功名之
心而忘其区区之尊严者耶呜呼安得斯人者而处天
下之富贵哉使诚有之天下之遗善潜德庶几乎兴矣
   上黄判监书
某尝怪夫人之于道何其所见之不一而其言之各异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1361-0136a.png
也盖自周衰以来诸子各以其说行于世而其言独能
推本道德之意知本而不流于末守真而不陷于伪者
莫近于老庄然是二人者乃弃仁义斥礼乐绝学弃智
以自明其说考其心以谓为其术必弃仁义礼乐而四
者固其术之害也惟其然是故得罪于后世之儒者自
秦汉以来天下学者甚知推本仁义其言礼乐治道有
足观者矣而未尝有一言及于性命道德之本盖以谓
道德性命者亦无所用于礼乐也是二者之谓乎然不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1361-0136b.png
可以并亡各摈其所不及而求全其所长而某之不肖
尝窃叹以为不然何者所谓道者固无乎不在盖大至
于天地众至于万物无有一物不资其用者岂其缺然
有所不足欤使道之有不足则安取道于是思有以合
二者之论而得其说为道德之论者本于虚而无形执
礼乐之论者主于著见而有迹极无形之论至于忘言
推有迹之至则至于终身言而不尽此其所以龃龉而
不同以谓有无之相害耶则有者固自以有耳而有未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1361-0136c.png
始非无也无者固自无耳亦无未始非有也有与无二
者将命于我耳而我之为是说果何自而起也在物无
定形在我无定心然则凡乃出于妄意私智而非物之
正耶繇是而观之则方其在仁义礼乐者未始非道德
性命也方其在道德性命者亦未始非仁义礼乐也同
举而非一也两立而非二也圆融和会而物与我两宜
矣尚何区区之辨哉盖孔子之道本于寂然不动矣然
方其感于物而天下之故无所不通洗心斋戒退藏于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1361-0136d.png
密矣然天下之至赜万物之至动未尝厌也某之于学
功有得于此而后视天下之大万物之众今古之不齐
而无往而不一焉所谓万物一府死生同状者推其端
乃一本于此而后知夫子之道之为全也
   答杜锋书
两坠珠玉又付以新文一轴披读累日不胜钦仰试诵
所疑其一篇曰非季札夫季札何可非也札之达于礼
乐盖孔子之所与而其人之贤则非管晏叔向子产韩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1361-0137a.png
厥所可及也然则其于辞受之际宜亦至矣彼其辞千
乘之国于争夺之世盖欲制行以高天下而教后世将
以愧夫盗据窃取而使乱臣贼子之祸少息焉使季札
受亦可辞亦可而卒辞之者亦行其志云尔夫岂有所
不可哉夫季札非忘吴也岂不曰国之存亡废兴天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昔孤竹君以国与叔齐叔齐让伯夷
而卒皆逃去入周不反其国而孤竹之后不闻有兴者
而孔子论二子曰求仁而得仁未尝罪以亡其国也夫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1361-0137b.png
子之不非夷齐则季札之不得罪于夫子明矣足下试
详思之世之贵王衍以器用言之譬如玩好间一物耳
未可格以法度也愚以为季札为不可非王衍为不足
非也
   再答杜锋书
嗟乎季子让国几千馀岁历数圣贤未尝有说独见黜
于吾子盖夫子谓后生可畏者夫季子之不肯受吴直
是不欲有国耳故其言曰愿附子臧之义彼视弃千乘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1361-0137c.png
之国如草芥亦必有乐乎此而易彼者苟求其所以让
之之名则寿梦欲越诸兄而立之季子固不可也至馀
昧卒而子僚之才亦足以君国则季子不得废嫡而立
孟子曰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
下此札之所以必辞者恶乱君臣之大分也季札之于
道德其深矣哉吴屈庸曰季札守节者也虽有国不立
可谓知其心矣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则自
夷齐以来札一人而巳所谓圣人之清者也夫岂在所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1361-0137d.png
黜哉孟子曰若夫成功则天也则古之论存亡废兴未
有不言天者非幸不幸也孤竹之君欲越次而立叔齐
叔齐辞之可也伯夷长当立而辞之何哉商人世及则
叔齐将以次亦当立也而夫子初不论此直曰古之贤
人也其意可见季子之听乐其于礼乐之际深矣其于
辞受必不草草更宜详之
   答汪信民书
抑闻之古之文章虽制作之体不一端大抵不过记事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1361-0138a.png
辨理而巳记事可以垂世辨理而足以开物皆辞达者
也虽然有道辞生于理理根于心苟邪气不入于心僻
学不记于耳目中和正大之气溢于中发于文字言语
未尝不明白条畅盍观于语者乎直者文简事核而理
明虽使妇女童子听之而谕曲者枝词游说文繁而事
晦读之三反而不见其情此无待而然者也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1361-0138b.png
 
 
 
 
 
 
 
 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