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1361-0167a.png

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二十五
淮海文粹二 宋 秦观 撰
进策
人材
臣闻天下之材有成材者有奇材者有散材者有不材
者气识闳而风节励问学博而行治纯通当世之务明
道德之归此成材者也经术艺文吏方将略有一卓然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1361-0167b.png

材者也随群而入逐队而趋既无善最之可纪又无显
过之可绳摄空承乏取位而已此散材者也寡闻见暗
机会乖物理昧人情执百有司之事无一施而可此不
材者也古之人主于成材则付以大任而备责之于奇
材则随所长而器使之于散材则明赏罚而磨励之于
不材则弃之而已四者各有所处然而奇材者尤人主
所宜深惜者也盖天下之成材不世出而散材者又不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1361-0168a.png

事者常在乎奇材有奇材而不深惜焉则将与不材同
弃而曾散材之不如矣夫匠氏之于木也楩楠豫章易
直而十围者必以为明堂之栋路寝之楹七围八围者
虽多节必以为高明之丽拱把而上者虽小挠必以为
狙猿之杙稍修则以为榱桷甚短则以为侏儒至于棭
樠轴解亟沉而易蠹者然后以之㸑也今有楩楠豫章
于此七围八围拱把而上特以多节小挠之故遂并弃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1361-0168b.png

之人材可谓富矣养之以学校而取之以贡举名在仕
版者无虑数万然一旦有事则常若乏人何哉以臣观
之未能深惜天下之奇材故也盖不深惜天下之奇材
则用之或违其长取之将责其备虽有嵚崎历落颖脱
绝伦之士执事者始以名闻未及试之而媒孽其短者
固已圜视而起矣夫奇材多自重又不材者之所甚嫉
也以自重之势而被甚嫉之毁其求免也岂不难哉一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1361-0168c.png

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裨谌能谋于野则
获于邑则否黄霸为丞相功名损于治郡时人固有所
长亦有所短也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虚刑师旷瞽
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贤如萧何而有市田请地之污
直如汲黯而有褊心忿骂之鄙文如长卿而有临邛涤
器之陋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吏如张敞而有
便面拊马之事此数子者责其备则彼将老于耒耜之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1361-0168d.png

以来屡下明诏举谏臣御史台阁学校之臣刺史牧民
之吏与夫可备十科之选者所得人材盖不可胜数臣
愿陛下取其名实尤异者用之而勿疑人情不能无小
过非有显恶犯大义所当免者宜一切置而不问以责
异时之功则彼将输写肝胆捐委躯命求报朝廷而不
可得一旦天下有四夷之事何足患哉
法律上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1361-0169a.png

绝之所自无不出于其所任之术而所任之术大抵不
过诗书法律二端而已盖纯用诗书者三代也纯用法
律者秦也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
者汉唐也何以知其然耶夏商周之兴也治教政令既
本于道德之意而舟车器械亦出于义理之文其迹载
于典谟训诰誓命之篇而其旨寓于国风雅颂之什当
是时也圣贤之学著而百家之说熄帝王之制举而霸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1361-0169b.png

也魏文侯之师李悝论次诸国之法著为法经其徒商
鞅用以相秦始作牧司连坐告匿之法而辅以诋欺文
致细微之事晚节末路至于焚书坑儒偶语者弃市以
是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故曰纯用法律者
秦也汉自高祖纳陆贾之言命为新语用叔孙通之说
而使定礼仪可谓知所取矣而以三章之约不足禦奸
于是萧何捃摭秦法作律九章而张汤赵禹之徒又为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1361-0169c.png

用魏公帝王之谋可谓知取舍矣而朝廷郡县百官有
司所以朝夕从事者一出于律令格式之文故曰诗书
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本末递为名实者汉唐也惟其
纯用诗书故三代享国安荣而历年长久惟其纯用法
律故秦危辱而亟绝惟其诗书法律杂举而并用迭相
本末递为名实故汉唐之有天下虽号长久而安荣之
日少危辱之日多仅免亟绝而已盖诗书者所以崇德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1361-0169d.png

欲者也而法律所以制奸其事皆鞭笞斩刈人之所恶
欲以报所恶之雠者也以所恶之术报所恶之雠亦其
理之然哉贾生曰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
如刑罚人主胡不引商周秦事以观之也呜呼若贾生
者可谓知治体矣
法律下
臣闻古今异势不可同日而语以今天下而欲纯用诗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1361-0170a.png

律所胜而已祖宗之时二端虽号并行而士大夫频自
爱重以经术为职文艺相推间有喜刑名精案牍者则
众指以为俗吏而耻与之言近世则不然士大夫急于
功利不师古始相与习者莫非柱后惠文之事父教其
子兄语其弟以为速化之术无以过此间有引古义决
嫌疑则掩口而笑曰此老生之常谈耳何所用于今哉
呜呼此风一成非天下之福也盖昔者以诗书为本法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1361-0170b.png

弊君子所宜奋不顾身而救之者无甚于此何则废诗
书而从法律则是举天下而入于申韩之术也扬子曰
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夫不仁者三代之所以失天下
也君子教之其可以缓耶臣尝思之其所以然者无他
始于试法而已朝廷试士以法者欲其习为吏也而假
之太优擢之太峻至有黄绶中选数岁之间持斧仗节
领一道之权任二千石之重而制策进士留滞于州县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1361-0170c.png

从法律也岂可得乎且法吏之与儒臣所闻异趋所见
异涂犹方圆曲直之不相入也昔匈奴浑邪王降汉长
安贾人与市者当坐死五百馀人而汲黯固争以为不
可若使法吏言之则必以为阑出财物矣密人有告部
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而卓茂折之以礼以为汝能高飞
远走不在人间乎若使法吏言之则以为受所监临矣
朱博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无奈生所言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1361-0170d.png

所以未受其祸者以异时制策进士所得之臣有如汲
黯卓茂者在也十数年之后耆老大臣相继待谢而试
法所得之吏有如朱博者当轴而中处焉则君子虽欲
奋不顾身以救之亦无及已臣以为纵未能尽罢其士
宜稍变革以抑其风使吏非有出身母得试法其馀出
仕换官之类可一切试以经术艺文要令天下皆知法
律之不如诗书也则申韩之祸熄矣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1361-0171a.png

臣窃闻役法之议不决久矣有司阅四方之牍眩蜂起
之说牵制优游相视而不断者二年于兹虽稍复笔削
著为一切之令取济期月卒未有确然定论可以厌服
人情传万世不弊者也其所以然者无他焉士大夫据
偏守独各有系吝不能以至公为心故耳何则夫所谓
役法者其科条品目虽曲折不同大抵不过差免二法
而已差役之法虽曰迭任府史胥徒之士率数年而一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1361-0171b.png

飞挽资产破于厨传埶事者患其弊也于是变而为免
役之法虽曰岁使中外之民悉输僦直以免其身然而
平估至于室庐捡括及于车马裒多以为宽剩厚积以
为封摏则其弊又有甚于差役者矣盖差役之法不弊
则免役之法不作免役之法不弊则今日之议不兴然
而士大夫进用于嘉祐之前者则以差为是而免为非
进用于熙宁之后者则以免为得而差为失私意既摇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1361-0171c.png

年而无定论不足怪也昔唐室赋役之法有租庸调者
最为近古自开元之后版图既隳丁口田亩皆失其实
法以大弊故杨炎变之以为两税之法已而盗起兵兴
征求无节法又大弊故陆贽以七事者力诋其非然而
终唐之世不复改也夫唐之诸臣岂不知两税为非古
租庸调为近古哉盖以晚节末路俱为弊法以此易彼
实无益也今差役免役之法盖类于此然则何为而可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1361-0171d.png

则少子之所刱也规摹不同而岁久皆弊其父谋所止
二子各请止其所刱之庐至数日不决有邻人告之曰
昔少君以甲第坏甚于是营乙以舍族人今乙第又坏
而长君复欲徙之于甲是以坏易坏非计之得也何不
合二第可用之材别营一区而弃其腐挠者乎父以为
然其论遂定陛下以役法之议付于嘉祐熙宁之臣何
异楚人之谋于二子也盍亦质诸邻人之论哉陛下若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1361-0172a.png

之名悉取二法之可用于今者别为一书谓之元祐役
法则嘉祐熙宁之臣皆默然而心服矣若夫酌民情之
利病因五方之所宜条去取之科别轻重之目此则有
司之事臣所不能知之亦犹楚人之第某材可弃某材
可留皆当付之匠氏不可问诸邻人也传曰虽有丝麻
无弃菅蒯虽有姜姬无弃憔悴唯陛下择焉
论议下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1361-0172b.png

迂阔尚义理者以缀文为轻浮好为高世之论者则又
以经术文辞皆言而已矣未尝以为德行德行者道也
是三者各有所见而不能相通臣请陈其本末而备论
之则贡举之议决矣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
言相感动当周旋进退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
贤不肖而观盛衰焉其后聘问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
逸于布衣于是贤人失志之赋兴屈原离骚之词作矣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1361-0172c.png

苟以华世取宠而不适于用故孝武好神仙相如作大
人赋以风其上乃飘飘然有凌云之志此文词之弊也
昔孔子患易道之不明乃作彖象系辞文言说序杂卦
十篇以发天人之奥而左氏亦以春秋之法弟子传失
其真于是论本事作传以记善恶之实此经术之学所
繇起也及其衰也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故汉
儒之陋有曰秦延君能记说尧典二字至十馀万言但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1361-0172d.png

任恤者则闾胥书之孝悌睦姻有学者则族师书之有
德行道艺者则党正书之而考之于州长兴之于乡老
大夫而论之于司徒乐正司马所谓秀选进造之士
者是也然后官而爵禄之此德行之选所繇起也及
其衰也乡举里选之法亡郡国孝廉之科设而山林遗
逸之聘兴于是矫言伪行之人弊车羸马窜伏岩穴以
幸上之爵禄故东汉之士有庐墓而生子唐室之季或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1361-0173a.png

而晚节末路文辞特甚焉盖学屈宋而不至者为贾马
班扬学贾马班扬而不至者为邺中七子学邺中七子
而不至者为谢灵运沈休文休文之撰四声谱也自谓
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武帝雅不好焉而隋唐因之遂以
设科取士谓之声律于是敦朴根柢之学或以不合而
罢去靡曼剽夺之技或以中程而见收自非豪杰不待
文王而兴者往往溺于其间此杨绾李德裕之徒所为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1361-0173b.png

而易以经义使学者得以尽心于六艺之文其意信美
矣然士或苟于所习不能博物洽闻以称朝廷之意至
于历世治乱兴衰之迹例以为祭终之刍狗雨后之土
龙而莫之省焉此何异斥桑间濮上之曲而奏以举舂
劝力之歌虽华质不同其非正音一也传曰梁丽可以
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骅骝骐骥一日而驰千
里捕鼠则不如狸狌言殊技也䲭鸮夜撮蚤察毫末昼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1361-0173c.png

则近乎弃本而趋末并为一科则几于取人而求备为
今计者莫若以文辞经术德行各自为科以笼天下之
士则性各尽其方技各尽其能器各致其用而英俊豪
杰庶乎其无遗矣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1361-0173d.png

苏门六君子文粹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