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a 页 WYG0806-0355a.png

大衍索隐卷三 宋 丁易东 撰
稽衍(按二字旧混于前卷之末/考小序当为篇题今校正)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先儒说者各自名家未
见有一定之论如王弼如孔颖达类皆言理而不言数
自乾凿度而下余得而考之者凡五十七家其言数也
非不可通率多牵合傅会余既成原衍翼衍二书惧学
者迷旧说而昧其指归也复叙次诸家之异折衷而为
卷三 第 1b 页 WYG0806-0355b.png

乾凿度曰阳以七阴以八为彖一阴一阳合而为十
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太
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
律七宿由此作焉大衍之数必五十以成变化而行
鬼神也故曰日十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
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者
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合为五十可也但易中未尝有
卷三 第 2a 页 WYG0806-0356a.png

用四十九亦无说
别本乾凿度曰天地合策数五十五所用法古四十
九六而不用驱之六虚(注云六虚/上下四方)
五十五去六之说本此先儒亦多宗之但不见五十此
书古无恐亦假托后来胡安定之说实本之遂谓五十
之下阙一五字
子夏传曰其一不用者太极也无可名之谓之太极
卷三 第 2b 页 WYG0806-0356b.png

谓子夏易乃张弧伪撰理或有之
太史公曰五音六律十干二十八宿为大衍四十九
其一则元气也
此说盖本乾凿度而失之盖乾凿度以五音为十干六
律为十二支今既有五音而又有十干误矣然元气之
一在五音六律十干二十八宿之外差胜京房
京氏房曰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凡五十其一不用
卷三 第 3a 页 WYG0806-0356c.png

合三者而为五十即乾凿度之说以生气为所虚之一
又在五十之外
杨氏子云曰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
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
按河图五与十合故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今子云谓五
与五相守意者言大衍之数也此说后儒多宗之如邵
康节张观物之学皆是也
卷三 第 3b 页 WYG0806-0356d.png

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
二月生二十四气北辰居位不动其馀四十九运转
而用也
以太极为北极已误合七者而为五十尤见傅会
郑氏康成曰天地之数以五行气通凡五行减五大
衍又减一故用四十有九
五行减五之说亦通但未甚的当大衍减一又不言其
卷三 第 4a 页 WYG0806-0357a.png

荀氏爽曰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
五十初九?龙勿用故用四十九
四十八爻并二用凑成五十似矣至四十九乃以为初
九之乾傅会勿用之语则非也善乎朱子发之言曰用
九用六元在四十八爻之内?龙勿用如勿用取女之
类斯言可以规其失矣
姚氏信董氏遇曰天地之数五十五其六以象六画
卷三 第 4b 页 WYG0806-0357b.png

此说但见其用四十九而不见衍数之五十
虞氏仲翔曰天二十五地三十故五十有五天地数
见于此故大衍之数略其奇而言五十也
此亦康成虚五之说
关氏子明曰蓍不止法天地必以五行大耦则五十
小奇则五天地之数举大而去小盈奇而虚耦小奇
之五大耦之一皆盈而不用
卷三 第 5a 页 WYG0806-0357c.png

一盈而不用者未见其所以去盈之义
崔氏憬曰按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
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既言蓍数则是说大衍
之数也明倚数之法当三天两地参天者谓从三始
顺数而至五七九不取于一也两地者谓从二起逆
数而至十八六不取于四也此因天地数止以配八
卦而取其数也(按数止二字今李/氏易解本作致上)艮为少阳其数三
卷三 第 5b 页 WYG0806-0357d.png

九兑为少阴其数二离为中阴其数十巽为长阴其
数八坤为老阴其数六八卦之数总有五十故云大
衍之数五十也不取天数一地数四者此数八卦之
外大衍所不管也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长阳七七之
数也六十四卦既法长阴八八之数故四十九蓍则
法长阳七七之数焉蓍圆而神象天卦方以知象地
阴阳之别也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且
卷三 第 6a 页 WYG0806-0358a.png

位也云云
此说李鼎祚已辨之详见下段但大衍四十九为用七
七实本于此
李氏鼎祚曰崔氏将八卦阴阳以配五十之数馀其
天一地四无所禀承而云八卦之外大衍之所不管
者斯乃谈何容易哉且圣人之言连环可解约文申
义须穷指归即此章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
卷三 第 6b 页 WYG0806-0358b.png

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是结大衍之前义也
既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将五合之数配属五行
所以云大衍之数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者更减一
以并五备设六爻之位蓍卦两兼终极天地五十五
之数也自然穷理尽性神妙无方藏往知来以前民
用斯之谓矣
减五之说本之虞翻减一并五为六而备六爻本之别
卷三 第 7a 页 WYG0806-0358c.png

(又冠以吕与叔/曰云云今校改)
沙门一行曰自五以降为五行生数自六以往为五
材成数错而乘之以生数衍成位一六而退极五十
而增极一六为爻位之统五十为大衍之母(按此段/见新唐)
(书历志僧一行历本议原本误分为二自自五以降/至一六而三十一字错写在后退极至之母二十一)
(字在前又与吕与叔一条/相混今按新唐书校改)又曰五十者太极包四十
九用也(按唐志云以五十约之则四象周六爻也二/十四约之则太极包四十九用也此句盖檃)
卷三 第 7b 页 WYG0806-0358d.png

一行之说亦通但五十为大衍之母止是以五合十未
见其为真五十也太极包四十九用之说粗通
希夷陈氏图南曰物数有进退人寿百岁前五十为
进后五十为退大衍五十者半百之进数也四十有
九者体用之全数也
希夷之说见于麻衣易朱子谓是戴师愈之假托今观
此论亦甚浅近且于易数无所发明朱子之论为不诬
卷三 第 8a 页 WYG0806-0359a.png

安定胡氏曰天数象君地数象臣臣不可盛于君圣
人于地数之中去六合天数为四十九又曰大衍之
数即天地之数当有五十有五今言五十者盖脱漏
也五十有五之数去坤六爻之数为四十九
按上两说皆是去六与别本乾凿度及姚董之说同但
凿度及姚董以为去爻之六数而此谓去阴数之六耳
彭城刘氏牧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之数五十
卷三 第 8b 页 WYG0806-0359b.png

此亦不过虚五虚一之说但变五行为天五变太极之
一为天一耳
青州李氏挺之曰一二为二二三为六三四为十二
四五为二十合先天一二三四之用数而为大衍之
五十
以一二为二至四五为二十若便合五十之数尚不牵
强今又须再用一二三四以补之然后成五十非傅会
卷三 第 9a 页 WYG0806-0359c.png

康节邵子曰易之大衍何数也圣人之倚数也天数
二十五合之为五十地数三十合之为六十故曰五
位相得而各有合也五十者蓍数也六十者卦数也
五者蓍之小衍也故五十为大衍也八者卦之小成
则六十四为大成也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
十九五十者存一言之也卦德方以况地之数故八
八六十四六十者去四言之也蓍者用数卦者体数
卷三 第 9b 页 WYG0806-0359d.png

一方者本四故蓍存一而卦去四也蓍之用数七并
其馀分亦存一之义也挂其一亦去一之义也
合天数之二十五倍为五十其说固通但如此则是以
二乘天数也未见其所以用二之故
伊川子程子曰大衍之数五十数始于一备于五小
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则为五十五数之成也成则不
动故损一以为用
卷三 第 10a 页 WYG0806-0360a.png

故有所未详
横渠张子曰参天两地五也凡三五乘天地之数总
四十有五并参两之五共五十虚太极之一故其用
四十有九
用洛书四十五数而加参两之五合两数而成便不自
然
洓水司马氏曰易有太极一之谓也分为阴阳之间
卷三 第 10b 页 WYG0806-0360b.png

则六大衍之则五十一者数之母数者一之子母为
主子为用是故小衍去一则为五大衍去一则为四
十九
小衍之则六大衍之则五十而不言其所以然之故此
余所未达
龟山杨氏曰一三五天数也三之为九二四地数也
两之为六盖天地之数备于五其十也以五成之故
卷三 第 11a 页 WYG0806-0360c.png

其十也以五成之若与余第二说相表里者但观其立
意似谓五与五合而成十非以五乘十之谓也
吕氏与叔曰天三地两参天两地而倚数又曰(按以/上十)
(八字原本即接减五之/说云云系错简今校改)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不独以
五亦有参焉有两焉天数二十有五五其五也地数
三十六其五也地数五故又两之为三才(按按语内/才作十未)
(知孰/是)参天两地以为五小衍之为十两其五也大衍
卷三 第 11b 页 WYG0806-0360d.png

(无吕氏与叔曰五字今详考前后/文义系与一行之说相错谨校改)
五其五六其五两其五十其五之说比他说为通但地
数五又两之为三十其说未详
东坡苏氏曰五行盖交相成也自六以往者相因之
数也水火木金得土而后成故一得五而成六二得
五而成七三得五而成八四得五而成九土无定位
无成名水火木金四者成而土成矣故得水之一得
卷三 第 12a 页 WYG0806-0361a.png

四在其中而言六七八九则五在其中矣大衍之数
五十者五不特数以为在六七八九之中也一二三
四在十之中然而特数者何也水火木金特见于四
时而土不特见言四时足以举土也而言土不足以
举四时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皆有以名之而土爰稼穑而已故曰土无定位无成
名
卷三 第 12b 页 WYG0806-0361b.png

特言可乎子由尝破其说矣
颍滨苏氏曰一气判而为天地分而为五行易曰天
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
十者天地五行自然之数虽圣人不能加损也及文
王重易将以揲蓍则取其数以为蓍数曰大衍之数
五十大衍五衍之数而取其五十云尔用于揲蓍则
可而非天地五行之全数也故继之曰天地之数五
卷三 第 13a 页 WYG0806-0361c.png

之全数古之圣人知之所以配天地参阴阳其用有
不可得而知者非蓍数之所及也及子瞻论易乃以
蓍数之故而损天地五行之全数以合之为之说曰
大衍之数五十者五不特数以为在六七八九之中
也言十则一二三四在其中言六七八九则五在其
中矣一二三四在十中然而特见者何也水火金木
特见于四时而土不特见故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
卷三 第 13b 页 WYG0806-0361d.png

见此野人之说也今谓五行之数止于五十是天五
为虚语天数不得二十有五天地之数不得五十有
五乎且土之生数既不得特见其成数又以水火木
金当之是土卒无生成数也使土无生成数四十而
已尚何五十之有且天地五行之数人所不与也今
也欲取则取欲去则去是以意命五行也盖天以一
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
卷三 第 14a 页 WYG0806-0362a.png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地以五合一而水成天以五合
二而火成地以五合三而木成天以五合四而金成
地以五合五而土成天之所生不得地五则不成地
之所生不得天五亦不成此阴阳之至情而古今之
定论非臆说也且土之在天地四行之所赖以成而
土之赖于四行者少其实可视而知不可诬也今将
求合蓍数而黜土其为说疏矣
卷三 第 14b 页 WYG0806-0362b.png

有不可得而知者盖未有说以处之故也
梦溪沈氏曰土无所待生数五成数亦五则大衍之
数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者蓍聚之则一而四十九
隐于一中散之则四十九而一隐于四十九中一者
道也谓之无则一在谓之有则不可取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何谓成数亦五沈存中善算学乃
不能精察于此则可怪也散聚之说却通
卷三 第 15a 页 WYG0806-0362c.png

十九取其整数而已增一损一则不可揲
但可言其已成之用而不见其所取之初意
兼山郭氏曰河图纵横列之为十五小衍之数也天
五?运于中统而用之则大衍之数也
与刘牧之说相似
合沙郑氏曰数起于一中必具函三之理三引之则
六天地五十五数之中去六而为四十九合六为一
卷三 第 15b 页 WYG0806-0362d.png

去六而为四十九合六为一而为五十其说甚巧但三
引之则六亦甚牵强且合六为一之说亦无所据但成
先用四十九而后成五十之数
耿氏南仲曰五在五十之中一在四十九之中五者
胃气播于诸脉一者肾气主乎馀藏
胃气肾气之说甚凿易元不言五脏五在五十中一在
四十九中亦是强说元无所见
卷三 第 16a 页 WYG0806-0363a.png

六以五加五盈于十者凡五而大衍之数成矣又云
九之数以九衍之则八十一以八衍之则七十二由
七而至于一可以类知矣十不可衍盈数也九衍之
数凡千一百五十有七盈数因之则万有一千五百
二十去其大衍之数则与二篇之策合矣
大传明有天十而此乃去之恐无所据大抵张行成之
说亦如之
卷三 第 16b 页 WYG0806-0363b.png

衍五十大衍自虚其一故其用四十有九
即虚五虚一之说
申氏孝友曰五无定所迭行四时惟十即五太元亦
谓五与五相守其用四十有九者揲蓍之所当用而
岂有他哉
惟十即五固然但既有十便与五为对河图有五与十
而无二五则此说亦甚牵合矣此等之病亦不特申氏
卷三 第 17a 页 WYG0806-0363c.png

安正潘氏植曰蓍之德圆六包一则为七七七四十
九为蓍之数五十有五而除四十九则馀六是五与
一出乎数又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五
十是天五冲气为出数者也冲气精神之大全故以
阴阳言阴阳为未分以水火言水火为未判判则兆
于一故一为形变之始出则散为万而不同入则会
于中而无二是一为出数而用数其常用者四十有
卷三 第 17b 页 WYG0806-0363d.png

此即虚五虚一之说而巧于议论耳
石林叶氏曰一物之间各有其二阴阳之义也故水
有一六而为壬为癸火有二七而为丙为丁木有三
八而为甲为乙金有四九而为庚为辛土有五十而
为戊为己此一物而具阴阳者也夫一物之间阴阳
尚不可偏废五行周流天地之中自古亘今而不息
使一行用事而四时无以成之孰为相剋孰为休囚
卷三 第 18a 页 WYG0806-0364a.png

有夏秋冬则何以成岁功乎是又一行之间不可不
具其十者也故圣人用为之法推一行而总其十推
五行而总其五十洪范卜五占用二衍忒衍者何也
爻之有动变而之他卦者也今自一衍之至于十自
五衍之至于五十而天地万物之理无有不遍其所
总者固已大矣兹亦变而之他如洪范之所谓衍是
也所以为大衍者欤
卷三 第 18b 页 WYG0806-0364b.png

汉上朱氏曰小衍之五参两也大衍之五十则小衍
在其中矣一者体也四十九者用也非四十九复有
一而不用也又曰二十四合三十六五十也二十八
合三十二亦五十也非大衍五十其用四十九乎
既曰五十则四十九之外有一矣以小衍为五却是一
说至如老与老合少与少合皆得六十汉上谓亦五十
何其不审也
卷三 第 19a 页 WYG0806-0364c.png

也两者二四火金也各循而十之一衍之至十二衍
之至一三至二四至三五至四所谓互为首者衡衍
之也从衍之则一十百千万也
此说初看亦善但六七八九十亦可衍而为五十盖六
衍之至五七衍之至六八衍之至七九衍之至八十衍
之至九不独参天两地为可衍矣于四十九亦无发明
观物张氏曰九数分两而得五十一二三四五参天
卷三 第 19b 页 WYG0806-0364d.png

而得五十一九成十(一之/衍也)二八成十(二之/衍也)三七成十
(三之/衍也)四六成十(四之/衍也)五五成十(五之/衍也)又曰奇数相合
而得五十一一三三五五七七九九相合为五十又
曰九数相得而为五十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五相
得亦为五十
张氏之说凡四条其三条大率皆是用两五而去十恐
于地十之数有所欠缺不合于易至若奇数相合即康
卷三 第 20a 页 WYG0806-0365a.png

子朱子曰河图洛书之中数皆五衍之而各极其数
以至于十则合为五十矣河图积数五十五其五十
者皆因五而后得独五为五十所因而自无所因故
虚之则但为五十又五十五之中其四十者分为阴
阳老少之数而其五与十者无所为则又以五乘十
以十乘五而亦皆为五十矣洛书积数四十五其四
十者散布于外而阴阳老少之数惟五居中而无所
卷三 第 20b 页 WYG0806-0365b.png

朱子之说兼取诸家盖亦以先儒未有定说故也
朱子又曰大衍之数五十而蓍一根百茎可当大衍
之数者二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茎为一握置其一不
用以象太极而其当用之策凡四十有九盖两仪体
具而未分之象也
此亦但是先儒象太极之说盖亦有先天图画前之意
然而未详所谓蓍一根百茎可当大衍之数二者说见
卷三 第 21a 页 WYG0806-0365c.png

建安袁氏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诸儒不
胜其异说惟关子明知其为五位皆十然犹以大耦
之一盈而不用为四十九蓍之解其说固与诸儒少
异而溺于虚一之见则同耳今作此图以明揲蓍不
用五十庶几无失经旨可以少袪诸儒之惑矣又曰
合五倚天地之数分十衍乾坤之策一六二七三八
四九各居阴阳老少之位则五十不用自见矣
卷三 第 21b 页 WYG0806-0365d.png

五与十为两字大衍之五十则是四十九下之五十而
五十为一字安得混为一数哉若五十可以言五与十
则四十九亦可言四与九矣不用五十而用四九则所
谓少阳之七少阴之八太阴之六安在哉
长乐林氏曰夫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有小衍有大衍
小衍之数衍其五大衍之数衍其五十大衍之数具
于小衍之中小衍之数包乎大衍之内小衍之数至
卷三 第 22a 页 WYG0806-0366a.png

也十者何土之成数也土与水火木金先后而生不
与水火木金先后而成水火木金一者成而土在其
中矣是故一之成为六而五与之俱其数十有一二
之成为七而五与之俱其数十有二三之成为八而
五与之俱其数十有三四之成为九而五与之俱其
数十有四总而言之则五十也是故洛书五十而居
中央河图纵横而为十五天造地设授之圣人非私
卷三 第 22b 页 WYG0806-0366b.png

用为五者一而子四数之何也曰为五者一而四数
之则既言其略矣一二三四既已为六七八九矣又
可得而见乎水火木金非土则不成东西南北非中
央则不位故六七八九各居其方而五无乎不在故
为五十之数也以土之生数而合四者之成数既为
五十以土之成数而合四者之生数亦为五十也
土与水火木金先后而生不与之先后而成其说不可
卷三 第 23a 页 WYG0806-0366c.png

亦不自然盖乘则可以四用其数合则不当分而为四
故也
平庵项氏曰生数自一二三四而极于五成数自七
八九六而极于十故大衍之数五十取天地之极数
以立本也布算者生数至四而止遇五则变而为一
成数至九而止遇十则变而为一故其用四十有九
取天地之变以起用也
卷三 第 23b 页 WYG0806-0366d.png

九之下五十不同详见辨袁机仲条以布算变而为一
之说未知古人亦如今之布算否
山斋易氏曰大衍八卦之衍数也八卦经画二十四
重之则为四十有八又每卦各八变其爻亦四十有
八是四十有八者八卦之爻数衍其二则为五十之
成数其义见于陈希夷之说盖五十去一者非数之
数是为无极传所谓易无形埒是也四十有九而挂
卷三 第 24a 页 WYG0806-0367a.png

是也挂一而用四十有八者即八卦之爻数传所谓
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者是也四揲其数而归奇
于扐者即卦变之数传所谓九者究也乃复为一者
是也自一而七则如乾之变姤以至于剥之类自七
而九则如游魂之晋归魂之大有之类无非以四十
八而宗本于一数以一数而总摄于非数之数易道
至此深矣
卷三 第 24b 页 WYG0806-0367b.png

在太极之外矣
庐陵罗长源曰以生数自乘乘之为五十有六而一
无乘为五十五以奇数自倍倍之为五十而一无倍
为四十九此七七之合也四十有九而一之本未尝
亡一者众之主也总之则一而散则四十九非一之
外为四十九而四十九之外有一也
以生数自乘止得五十有五不待去无乘之一以奇数
卷三 第 25a 页 WYG0806-0367c.png

刘氏志行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由起自阴数二十而
小衍阳数三十而小衍二数合而大衍阴数逆而二
十自下而上阳数顺而三十自上而下上下交而天
五退用又作龟图以十干三才二十四宫图于龟背
十二支图于龟腹以为四十九而以神龟之身即为
五十而虚一又作七七图自太极而生一二三四五
五四三二一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而归太极去
卷三 第 25b 页 WYG0806-0367d.png

天地十五自然之序奇数交接循环而入太极即知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瞭然矣
按刘志行此说凡三变太伤于巧殊不自然其一以二
十对三十而为五十以二十对二十九而为四十九不
知何故去一至十九之数于前去三十一至五十之数
于后至于用四十九则又再去第三十位殊不可晓牵
强殊甚其二龟图合腹背之数而为四十九何以异于
卷三 第 26a 页 WYG0806-0368a.png

字者两一字者一亦不自然
松峰何氏万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数也大衍之
数五十者衍数之一也数自数法自法数者天地之
自然法者人之所为亦出于自然故五十五不可减
四十九不可增以其皆本乎自然也今必欲取其数
而一之有所不一则致辨于其间此何为者耶譬如
七十二候此十二月之气数也气数不可得而推则
卷三 第 26b 页 WYG0806-0368b.png

八十一丝为本是其律数与气数不同也三百六十
五度四分之一此二十八宿之度数也度数不可得
而推则圣人为历法以推之历法则一岁之日赢缩
不齐以三百五十四日而为期是其历数与度数不
同也律数与气数不同所以推气数其终则同也历
数与度数不同所以推度数其终则同也蓍数与天
地之数不同所以衍天地之数其终则同也又何必
卷三 第 27a 页 WYG0806-0368c.png

此亦颍滨苏氏之论盖皆不得其本而又疑他说之牵
强故也
河南杨氏忠辅曰天数五再自乘为实中数五自相
乘为法实如法而一得四十九地数五再自乘为实
中数六自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
此说盖用求经率法即余数学经纬中第一条也与余
乘图之说颇相类亦不易及此但止得其偏而未得其
卷三 第 27b 页 WYG0806-0368d.png

位耳
节斋蔡氏曰天三地二合而为五位每位各衍之为
十故曰大衍虚一以象太极
以五位衍之为十亦与石林之说不甚远
侍讲徐氏侨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大衍则五十虚
五也损一以存本重虚五以为主故其用四十有九
又云四象数也九天之用数也
卷三 第 28a 页 WYG0806-0369a.png

古为徐氏曰天地之数五十五而大衍之数却只五
十盖为本只是一个一以一对一为二以一对二为
三以二对三为五故数止于五以言乎身则首与四
体为五也以言乎四体则手足虽各十指而一手一
足皆五指也两手足故有十指尔数止于五衍之至
五十为五者十谓之大衍五者数之母也大衍之数
五十则既藏其母于用矣而一者又数之父也其用
卷三 第 28b 页 WYG0806-0369b.png

中起自中起者非谓自五起也正谓自一起尔五居
其中而一又居其最中也居中之五一便是天圆四
便是地方其用四十有九又挂其一以一为君而八
六四十八之数为之用也
五者数之母一者数之父为说甚新然究其指归亦前
虚五虚一之说也
朴卿吕氏曰大衍之数即天地之数也数备于五成
卷三 第 29a 页 WYG0806-0369c.png

十矣在河图则五十相乘为五十在洛书则五自含
五亦为五十此自然之数也故揲蓍之数用五十其
置一不用者象太极也
此即朱子之说
东越冯氏曰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虚其五故其数五
十复虚其一故其用四十有九又曰四与六水数十
一与九金数十三与七火数十二与八木数十十与
卷三 第 29b 页 WYG0806-0369d.png

所以为用又曰天一与地十至天五与地六皆得十
一数成数多一此一乃衍者也故虚之
虚一虚五之说即先儒之说此又推其所以然亦佳后
面十数多一之说亦是一说但前所谓五衍之数各十
而土数十五者未当何者一不可为金数二不可为木
数三不可为火数四不可为水数故也
云间储氏曰大者阳也衍者衍而伸之加倍是也大
卷三 第 30a 页 WYG0806-0370a.png

地十取其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之阳数而衍之
故曰大衍也衍天一而为二天三为六天五为十天
七为十四天九为十八合为大衍之五十也阳则变
化故可衍而伸之以大名衍表其用阳而不用阴也
此即康节两倍之说
古杭袁氏曰两仪四象八卦衍而通之共四十九
此说即用先天图之说比先儒为最通但于天地五数
卷三 第 30b 页 WYG0806-0370b.png

大衍索隐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