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a 页 WYG0783-0798a.png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三
苏州王子接撰
温剂
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乾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三味以冰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乾姜三两
卷三 第 1b 页 WYG0783-0798b.png

厥者皆用之故少阴用以救元海之阳太阴用以温脏
中之寒厥阴薄厥阳欲立亡非此不救至于太阳误汗
亡阳亦用之者以太少为水火之主非交通中土之气
不能内复真阳故以生附子生乾姜彻上彻下开辟群
阴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
不至于大汗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
阳气之良法
卷三 第 2a 页 WYG0783-0799a.png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三两强人/可用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后加减
通脉四逆少阴格阳面赤阳越欲亡急用乾姜生附夺
门而入驱散阴霾甘草监制姜附烈性留顿中宫扶持
太和元气藉葱白入营通脉庶可迎阳内返推仲景之
心只取其脉通阳返了无馀义矣至于腹痛加芍药呕
卷三 第 2b 页 WYG0783-0799b.png

明或阴火僣上或谷气不得非格阳證中所必有者也
故仲景不列药品于主方之内学者所当详审
人参四逆汤
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乾姜(一两/五钱)附子(一枚生去/皮切八片)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再
服
四逆加人蔘治亡阴利止之方盖阴亡则阳气亦与之
卷三 第 3a 页 WYG0783-0799c.png

甘草生津和阴
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乾姜(一两/五钱)附子(一枚/生)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右五味㕮咀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
温再服
茯苓四逆汤即真武汤之变方太阳篇中汗出烦躁禁
用大青龙即以真武汤救之何况烦躁生于先汗后下
卷三 第 3b 页 WYG0783-0799d.png

六两渗泄人蔘甘草下行以安欲失之真阳生用乾姜
附子以祛未尽之寒邪阳和躁宁不使其手足厥逆故
亦名四逆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乾姜(三两强/人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猪胆汁(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内猪胆汁
分温再服
卷三 第 4a 页 WYG0783-0800a.png

绝是亡阴亡阳由于吐已下后用四逆必当通脉固中
焦胃阳启下焦元阳但阴甚格拒恐阳药入中强梁不
伏故以猪胆汁苦寒从阴之性引领阳药从心通脉先
和阴而后复阳
白通汤
葱白(四/茎)乾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分温再服
卷三 第 4b 页 WYG0783-0800b.png

故名若夫金匮云面赤者加葱白则是葱白通上焦之
阳下交于肾附子启下焦之阳上承于心乾姜温中土
之阳以通上下上下交水火济利自止矣按脉之生原
下起于肾由肾而中归于胃由胃而上出于心由心而
大会于肺外出于经脉三者能变通于上下亦由是也
白通加猪胆汁汤
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葱白(四/茎)乾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
卷三 第 5a 页 WYG0783-0800c.png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内胆汁人尿
和令相得 分温再服 若无胆亦可用
白通汤阳药也少阴下利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
乱当用监制之法人尿之咸胜猪胆之苦猪胆之苦胜姜䓤附
之辛辛受制于咸苦则咸苦为之向导便能下入少阴
俾冷性消而热性发其功乃成此又为外护法也
附子汤
卷三 第 5b 页 WYG0783-0800d.png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
三服
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
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之药者扶少阴之阳而
不调太厥之开阖则少阴之枢纽终不得和故用白术
以培太阴之开白芍以收厥阴之阖茯苓以利少阴之
枢纽独是少阴之邪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苟非生附
卷三 第 6a 页 WYG0783-0801a.png

方能下鼓水中之元阳上资君火之热化全赖元阳一
起而少阴之病霍然矣再论药品与真武相同唯生熟
分两各异其补阳镇阴之分岐只在一味转旋学者所
当深心体会
术附汤
白术(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
(十二/枚擘)
卷三 第 6b 页 WYG0783-0801b.png

服其人觉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 其人如
冒状刃怪此以附子与术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
故使之耳
湿胜于风者用术附汤以湿之中人也太阴受之白术
健脾去湿熟附温经去湿佐以姜枣和表里不必治风但
使湿去则风无所恋而自解矣
桂枝附子汤
卷三 第 7a 页 WYG0783-0801c.png

(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汤两见篇中一治亡阳一治风湿治风湿者
以风为天之阳邪桂枝甘草辛甘可以化风湿为地之
阴邪熟附可以温经去湿治亡阳者心阳虚而汗脱桂
枝能固心经漏泄之汗太阳虚而津液不藏熟附能固
亡阳之汗佐以姜枣者凡表里有邪皆用之此风胜于
卷三 第 7b 页 WYG0783-0801d.png

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
三服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
衰阴胜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
化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徐
卷三 第 8a 页 WYG0783-0802a.png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㕮咀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
升 恶寒止停后服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者下后微恶寒显然阳气涣散
于中下矣当急救其阳毋暇顾恋阴气以附子直从下
卷三 第 8b 页 WYG0783-0802b.png

之机为御后之策
甘草乾姜汤
甘草(四两/炙)乾姜(二/两)
右二味㕮咀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 分
温再服
甘草乾姜汤桂枝甘草汤同为辛甘化阳而有分头异
治之道桂枝走表治太阳表虚乾姜守中治少阴里虚
卷三 第 9a 页 WYG0783-0802c.png

其阳至于二方分两亦各有别彼用桂枝四两甘草二
两是辛胜于甘此用甘草四两乾姜二两为甘胜于辛
辛胜则能走表护阳甘胜则能守中复阳分两之间其义
精切如此
乾姜附子汤
乾姜(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
卷三 第 9b 页 WYG0783-0802d.png

一误再误而亡其阳致阴躁而见于昼日是阳亡在顷
刻矣当急用生乾姜助生附子纯用辛热走窜透入阴
经比四逆之势力尤峻方能驱散阴霾复涣散真阳若
犹豫未决必致阳亡而后已
理中圆 及汤
人蔘(三/两)甘草(三两/炙)白术(三/两)乾姜(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 以沸汤数
卷三 第 10a 页 WYG0783-0803a.png

未热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
切 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
服 加减法
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上焦属阳下焦属
阴而中焦则为阴阳相偶之处仲景立论中焦热则主
五苓以治太阳中焦寒则主理中以治太阴治阳用散
治阴用丸皆不及于汤恐汤性易输易化无留恋之能
卷三 第 10b 页 WYG0783-0803b.png

和阳也辛甘相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炙)人参(三/两)白术(三/两)乾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煮四味取四升去滓 内桂更煮
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蔘者
言桂枝与理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一两甘草
卷三 第 11a 页 WYG0783-0803c.png

煮四味而后内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
桂枝相忤宜乎直书人参而不讳也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 日
三服
吴茱萸汤厥阴阳明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而一阳生
卷三 第 11b 页 WYG0783-0803d.png

则浊阴上干阳明吐涎沫食谷欲呕烦躁欲死少阴之
阳并露矣故以吴茱萸直入厥阴招其垂绝之阳与人
蔘震坤合德以保生气仍用姜枣调其营卫则参茱因
之以承宣中下二焦不治心肺而涎沫得摄呕止烦宁
真武汤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七合 日
卷三 第 12a 页 WYG0783-0804a.png

术苓芍姜脾胃药也太阳少阴水脏也用崇土法镇摄
两经水邪从气化而出故名真武茯苓淡以胜白术之
苦则苦从淡化便能入肾胜湿生姜辛以胜白芍之酸
则酸从辛化便能入膀胱以摄阳然命名虽因崇土其
出化之机毕竟重在坎中无阳假使肾关不利不由膀
胱气化焉能出诸小便故从上不宁之水全赖附子直
走下焦以启其阳则少阴水邪必从阳部注于经而出
卷三 第 12b 页 WYG0783-0804b.png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节末)乾姜(一/两)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 温服七合 内
赤石脂末方寸七日三服 若一服愈馀勿服
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一若寒谷有阳和
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阳明经乾姜粳米入足阳明经不
及于少阴者少阴下利便血是感君火热化太过闭藏
卷三 第 13a 页 WYG0783-0804c.png

米留恋中宫载住阳明经气不使其陷下再内石脂末
方寸七留药以沾大肠截其道路庶几利血无源而自
止其肾脏亦安矣
卷三 第 13b 页 WYG0783-0804d.png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