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783-08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四
             苏州王子接撰
 汗剂
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杏仁(七十粒/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
 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
卷四 第 1b 页 WYG0783-0805b.png
 须啜粥馀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破营方也试观立方大义麻黄轻清入肺杏仁
重浊入心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入意也分
言其功能麻黄开窍发汗桂枝和阳解肌杏仁下气定
喘甘草安内攘外四者各擅其长有非诸药之所能及
兼论其相制七法桂枝外监麻黄之发表不使其大汗
亡阳甘草内守麻黄之出汗不使其劫阴脱营去姜枣
者姜性上升又恐碍麻黄发表枣味缓中又恐阻杏仁
卷四 第 2a 页 WYG0783-0805c.png
下气辗转回顾无非欲其神速一剂奏绩若喜功屡用
必不戢而召亡阳之祸矣故服已又叮咛不须啜粥亦
恐有留恋麻黄之性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泡/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八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一升去上沫 内诸
 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柸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寒喘也今以麻黄石膏
卷四 第 2b 页 WYG0783-0805d.png
加杏子治热喘也麻黄开毛窍杏仁下里气而以甘草
载石膏辛寒之性从肺发泄俾阳邪出者出降者降分
头解散喘虽忌汗然此重在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
定汗即不辍而阳亦不亡矣观二喘一寒一热治法仍
有营卫分途之义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泡去/皮切八片)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
卷四 第 3a 页 WYG0783-0806a.png
 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少阴无里症欲发汗者当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
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
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卷四 第 3b 页 WYG0783-0806b.png
少阴得太阳之热而病者用麻黄发太阳之表汗细辛
散少阴之浮热相须为用欲其引麻黄入于少阴以出
太阳陷入之邪尤藉熟附合表里以温经外护太阳之
刚气内固少阴之肾根则津液内守而微阳不致外亡
此从里达表由阴出阳之剂也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
  (十八/铢)萎蕤(十八/铢)石膏(碎绵/裹)天门冬(去心一方/用麦门冬)茯苓
卷四 第 4a 页 WYG0783-0806c.png
   甘草(炙/)白术 白芍药 乾姜 桂枝(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
 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
 米顷令尽 汗出愈
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
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
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
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九味
卷四 第 4b 页 WYG0783-0806d.png
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
麻桂枝乾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
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连轺即连翘根弘景曰方药不用/无人识者苏恭亦退入有名未用)
 (中/)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
  (切/)生梓白皮(一/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 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卷四 第 5a 页 WYG0783-0807a.png
 内诸药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半日服尽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表里分解法或太阳之热或阳明
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虽从外之内而
粘著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杏仁赤小豆泄肉理湿热
生姜梓白皮泄肌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
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轺根导湿热从小便
而出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经云湿上甚为热若
湿下行则热解热解则黄退也
卷四 第 5b 页 WYG0783-0807b.png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
  (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
 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麻黄桂枝越脾互复成方取名于龙者辛热之剂复以
石膏变为辛凉正如龙为阳体而变其用则为阴雨也
卷四 第 6a 页 WYG0783-0807c.png
太阳寒郁于表而生喘用杏仁降之太阳热灼于里而
无汗用石膏泄之麻黄发汗甘草护营复有姜枣以调
之方义专在泄卫故不用芍药欲其直达下焦故倍加
铢两从卫分根本上泄邪庶几表里郁热之气顷刻致
和不使有傅变之虞内经治远用奇方大制故称大青

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三/两)乾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
卷四 第 6b 页 WYG0783-0807d.png
  子(半/升)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小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寒方义迥异于大青龙之治
里热也盖水寒上逆即涉少阴肾虚不得已而发表岂
可不相绾照独泄卫气立铲孤阳之根乎故于麻桂二
汤内不但留芍药之收拘其散表之猛再复乾姜五味
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辛滑香幽导纲药深
卷四 第 7a 页 WYG0783-0808a.png
入少阴温散水寒从阴出阳推测全方是不欲发汗之
意推原神妙亦在乎阳剂而以敛阴为用偶方小制故
称之曰小青龙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麻黄(一两/去节)芍药(一/两)杏仁(二十四粒/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大枣(四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
 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 温服六合
卷四 第 7b 页 WYG0783-0808b.png
桂枝麻黄互复注解者皆为两解法是以浅陋之见测
作圣之深心良可慨也曷不观其法先煮麻黄后内诸
药显然麻黄为主而以桂枝芍药为监制也盖太阳邪
未解又因阴阳俱虚汗吐下皆禁不能胜麻黄之锐故
监以桂枝约以白芍而又铢两各减其半以为小制服
后得小汗即已庶无大汗亡阳之过尔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炙)麻黄(十六/铢去)
卷四 第 8a 页 WYG0783-0808c.png
  (节/)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生姜(一两六/铢切)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
 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服
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法桂枝汤
减用四分之二麻黄汤减用四分之一则固表护阴为
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
卫分作微汗耳第十六铢麻黄不能胜一两十七铢桂
枝一两六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
卷四 第 8b 页 WYG0783-0808d.png
之向道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桂枝二越脾一汤
  桂枝(十八铢/去皮)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
  (四枚/擘)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㕮咀 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 本方当裁为
 越脾汤桂枝汤合饮一升 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
 脾一
卷四 第 9a 页 WYG0783-0809a.png
桂枝二越脾一汤治脉微无阳无阳者阳分亡津之谓
故于桂枝汤照原方用四分之二以和阳越脾汤照原
方用四分之一以行阴行阴者发越脾气而行胃中之
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因其病在阳故有阳用二阴用
一之殊后人称越脾者传写之误也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白芍(二/两)甘草(二两/炙)
  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卷四 第 9b 页 WYG0783-0809b.png
 右七味㕮咀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
 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
 似汗 不须啜粥馀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倍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
之法也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
方中虚实互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
后内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后
不使热邪传入阳明也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
卷四 第 10a 页 WYG0783-0809c.png
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若阳明正病中未尝有葛根
之方东垣易老谓葛根是阳明经主药误矣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乾)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 微似
 汗
卷四 第 10b 页 WYG0783-0809d.png
葛根汤升剂也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太阳阳明
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麻葛姜桂其性
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奠
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
后降之制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