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注解正蒙 卷上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a 页 WYG0697-033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注解正蒙卷上
            大学士李光地撰
  太和篇第一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
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
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
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b 页 WYG0697-0336d.png
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
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此节以和言道所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下节以
 静言性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在人为和为静在
 天则为太和太虚和者其大用虚者其本体也中涵
 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太虚所涵也是生絪缊相
 荡胜负屈伸之始太和所生也其来也几微易简是
 乾所以起知于易也其究也广大坚固是坤所以效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a 页 WYG0697-0337a.png
 法于简也成象效法是散殊而可象之气太和默运
 是清通而不可象之神惟其不可象也故以野马絪
 缊喻之然则太和之用不离乎太虚之体而已矣不
 知此见此是迷于性道之源者也虽才美何庸乎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
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
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言太虚无形之中而气之本体存焉即太极也朱子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b 页 WYG0697-0337b.png
 图解云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
 之本体也正此意也然周子谓之太极而张子谓之
 太虚者太极如性字太虚如静字太极如中字太虚
 如未发字人生而静天性具焉非以静为性也喜怒
 哀乐未发而中存焉非以未发为中也太虚无形而
 无极之真在焉非以太虚为太极也太虚以天言至
 静以人言虚气一体也动静一源也性无有无隐显
 无物我内外故也言太和而归之于清通不可象之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a 页 WYG0697-0337c.png
 神言太虚而极之于变化不可穷之感互发之义也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
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
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
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
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
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
均焉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b 页 WYG0697-0337d.png
 此节乃申上节之意太虚无形者也气与万物之聚
 散所谓客形者也然而二者本一是以气散则适得
 太虚之体气聚亦不失太虚之常皆所谓顺而不妄
 者也所以然者以太虚不离气物以为体故虚生气
 气生物物归于虚理之不得不然何妄之有上言尽
 性者能一之此言尽道者兼体之盖能尽性则能尽
 道意互相发然推尽道兼体而本于存神则其尽性
 可知盖神与性不相二神存则性存而道由此出易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a 页 WYG0697-0338a.png
 所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是也寂灭者异端之蔽徇
 生者百姓之愚惟不能尽性而合虚与物以为一故
 不能尽道而体虚与物而不累也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又申适得吾体不失吾常之意既散而适得吾体则
 虽死而不亡矣盖亡者形气也性则何存亡之有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
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b 页 WYG0697-0338b.png
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
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
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
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
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
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
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
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a 页 WYG0697-0338c.png
然一途语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
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
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
 此节总上四节之意盖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是虚空
 即气也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岂有二哉
 散入无形适得其本体而非无也聚为有象亦不失
 太虚之常而非始有也推本所从来者亦惟察乎性
 之理与夫循是出入不得已而然之情而已老氏谓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b 页 WYG0697-0338d.png
 有生于无是不知体用一源有无混一而本无无也
 释氏谓有能碍无是不知形性天人相待而有而非
 徒有也老佛皆知体虚空为性似于太虚若有见矣
 不知本天道为用则于太和之理罔不能体之而尽
 也佛以世界为幻老以乾坤为化岂非于聚散出入
 不能推所从来故不能举幽明之要遂躐等妄意而
 云然乎夫一阴一阳之谓道范围天地者此也通乎
 昼夜者此也是乃三极大中之矩所谓天道也若不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a 页 WYG0697-0339a.png
 知本此为用而欲驰心性命之原则罔于佛氏梦幻
 之说老氏虚无之论必矣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
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
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
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
无非教也
 此亦申篇首太虚太和之意也气坱然太虚是其本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b 页 WYG0697-0339b.png
 体然也然中涵浮沈升降之性所以升降飞扬未尝
 止息清通而不可象竟如野马絪缊而已此即所谓
 太和也太虚有动静相感之性故发为虚实动静之
 机太和有絪缊相荡之情故积为阴阳刚柔之始至
 于清浮浊降聚散感遇流形融结皆阴阳刚柔之成
 象效法所谓散殊而可象者也其清通而不可象者
 为太和为太虚凡发见以示人者莫非神化之糟粕
 耳故曰无非教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a 页 WYG0697-0339c.png
 或问此一段是说造化之初否朱子曰即今便是如
 此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
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
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睹也方
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又申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之意言世所谓有无者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b 页 WYG0697-0339d.png
 以目之所见论耳岂知目之所察仅可以言聚散幽
 明不可以言有无乎若因明而致幽因幽而致明则
 通乎昼夜其道一也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诸
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凝而成冰释而为水不可以水为无也聚而成气散
 而归虚不可以虚为无也所以然者以虚之与气水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8a 页 WYG0697-0340a.png
 之与冰本为一体而非二物也张子非以虚为性也
 盖性无所不在而虚则其本体犹人性无所不贯而
 静则其渊源天人相形则不得不以虚对静而非以
 性为虚也原其每以太虚立说者特以释老好言虚
 无之蔽故为之通虚实贯有无使知性之无内外耳
 参伍之神者变易也变易者气之聚散也而性与天
 道在是此外乌有所谓无者而以为见性论道之极
 乎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8b 页 WYG0697-0340b.png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

 程子讥之曰神气相极周而无馀谓清者为神浊者
 何独非神乎愚谓程子之言当矣然张子方言虚空
 之即气有无隐显神化之无二断无判清浊离神气
 以自背其说之理盖言万物散而为太虚则清通而
 一于神明太虚聚而为万物则散殊而滞于形器犹
 人心之静而未发则清明胜而德性用动而有感则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9a 页 WYG0697-0340c.png
 或阴浊胜而物欲行耳故天虽体物不遗而刚柔善
 恶之不齐实限于形矣性虽体事无不在而吉凶悔
 吝之交错实生乎动矣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而
声闻具达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
 此申上一条之意清则无碍所以通也浊则碍所以
 壅也清通之极则神矣就造化之用言则风其最清
 最通者也神聚于太虚之间俄而声闻具达有气无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9b 页 WYG0697-0340d.png
 质清之验也彻于微远不行而至通之极也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
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此天之所以为天也中涵动静
 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之始此太和所以为道也
 此两句在天者也虚者性之体气者性之质此天所
 以命人之性也性者真精之合知觉者神智之发此
 人之所以为心也此两句在人者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0a 页 WYG0697-0341a.png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者太虚
妙应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鬼神者二气之灵也自然而灵故谓之良不曰良知
 而曰良能者兼作用而言也在人曰圣者乃至诚合
 于天德之谓在天曰神者乃无思无为妙万物而为
 言是乃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故其所形之法象
 糟粕煨烬莫非至教
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0b 页 WYG0697-0341b.png
端而已矣
 申上条二气良能之说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
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
毁则无以见易
 申上条之说盖两者相对方可言感感而能通非一
 而何故非两无以立感之体非一无以致通之用所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1a 页 WYG0697-0341c.png
 谓两不立一不可见一不可见两之用息者此也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散殊其阴阳两端循
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周子以阴阳动静为造化之本真精妙合而人物生
 焉此乃以为游气者自其化育之心言之则精气也
 自其散殊之用言之则又游气也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神易无方体一阴
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1b 页 WYG0697-0341d.png
 此申上节所谓阴阳两端循环不已之意日月寒暑
 之相推者易也一阴一阳也其合而生明成岁之妙
 者神也阴阳不测也日月寒暑阴阳总而名之昼夜
 而已矣神也易也总而言之昼夜之道而已矣
昼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昼夜乎天道春秋分
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魂交成梦百感纷纭对寤
而言一身之昼夜也气交为春万物糅错对秋而言天
之昼夜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2a 页 WYG0697-0342a.png
 申上节昼夜之道也易言幽明死生人鬼皆所谓昼
 夜之道其显而可见者在天则寒暑在人则寤寐是
 已寤犹春寐犹秋而反言之者互文以相发也魂交
 而有百感者旦昼所为之游魂也气交而为万物者
 秋冬所敛之精气也
气本之虚则湛本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
对对必反其为有对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爱恶之情
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豪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2b 页 WYG0697-0342b.png
发之间其神矣夫
 两而后有感通其感而生物也亦肖其所生而不能
 无两也两者相对故或反而仇或和而解爱恶相攻
 其情皆出于太虚而其后乃归于物欲耳倏生忽成
 无豪发之留滞者太虚也若人心应物之神而亦如
 是则虽爱恶交于前而何物欲之累之有哉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
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3a 页 WYG0697-0342c.png
 以造化成物之各异知物之各具阴阳以物之各具
 阴阳知天地变化之不出于阴阳也
万物形色神之糟粕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
 易者变化也神者变化之妙也性与天道在其中矣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
絪缊二端而已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
一万物之妙者与
 此条当合乾称篇言感者观之其言曰天包载万物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3b 页 WYG0697-0342d.png
 于内所感所性阴阳二端而已无内外之合无耳目
 之引取与人物蕞然异矣又曰以万物本一故能合
 异能合异故谓之感若非有异则无合天地生万物
 皆无须臾之不感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其义与
 此条正相发也 人心感于外而天无外无外故无
 离合无引取此天人所以异也然天已涵阴阳之两
 端是亦不能无二也物同出于太虚是亦未尝不一
 也此又天人所以同也惟其同也故物无须臾之不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4a 页 WYG0697-0343a.png
 感而利用出入此其所以合万物而谓之妙妙万物
 而谓之神也
气与志天与人有交胜之理圣人在上而下民咨气壹
之动志也凤凰仪志壹之动气也
 洚水儆予天之所以动人凤凰来仪人之所以动天
  参两篇第二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也天所以参一太极
两仪而象之性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4b 页 WYG0697-0343b.png
 此张子之学微与周程间隔处也盖太极虽不杂乎
 阴阳而实不离乎阴阳安得与之对而为三哉其后
 胡氏之学有所谓无对之善及与恶对之善无对之
 静及与动对之静朱子以为如此则是三角底太极
 者意其源流于此也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云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云推/行于一)
天之所以参也
 参天之意与上条同盖以一为太极两为阴阳也然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5a 页 WYG0697-0343c.png
 神化之解朱子以为至精只是一物周行乎阴阳屈
 伸往来上下之间所以谓两在故不测天下之事一
 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虽是两要之亦推行乎此一
 尔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
恒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
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
所系辰象随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尔间有缓速不齐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5b 页 WYG0697-0343d.png
者七政之性殊也月阴精反乎阳者也故其右行最速
日为阳精然其质本阴故其右行虽缓亦不纯系乎天
如恒星不动金水附日前后进退而行者其理精深存
乎物感可知矣镇星地类然根本五行虽其行最缓亦
不纯系乎地也火者亦阴质为阳萃焉然其气比日而
微故其迟倍日惟木乃岁一盛衰故岁历一辰辰者日
月一交之次有岁之象也
 此条之意当合下二条观之乃明地纯阴至并包乎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6a 页 WYG0697-0344a.png
 地者也是古说地在气中以下是张子断以己意也
 自古言天者皆谓天动而地静天左旋而日月五星
 右转张子则谓地虽凝聚不动然其气实与天左旋
 无少停息日月五星虽见为逆天而其实乃顺天而
 行但比天稍迟而已盖地气既顺天左旋中间辰象
 无独自右行之理特以稍迟于天故见为移徙而右
 又各以七政性情分缓速焉月阴精右行最速实乃
 其左行最缓日虽阳精然其质本阴故右行虽缓左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6b 页 WYG0697-0344b.png
 行虽速亦不能如恒星之纯系乎天也金水进退不
 离乎日乃阴精感召于阳之理其象甚显其理则微
 矣土星者地类也地气与天旋转宜镇星亦若是然
 根本五行则不能与纯阴纯阳之气并运而同流也
 言不纯系乎地即其不纯系乎天因日阳精而土地
 类故异其文耳火为日类而微正犹金水之为月类
 而微也故月受日光而金水附阳金水法月也火之
 行倍于日火法日也木岁历一辰十二岁而周天历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7a 页 WYG0697-0344c.png
 一辰则木一盛衰周天而符岁数故谓木为岁星也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古今
谓天左旋此直至粗之论尔不考日月出没恒星昏晓
之变愚谓在天而运者惟七曜而已恒星所以为昼夜
者直以地气乘机左旋于中故使恒星河汉回北为南
日月因天隐见太虚无体则无以验其迁动于外也
 此节即申明地气顺天左旋之意而益知七政之为
 左旋也盖以形观之则地凝聚而天运旋然凡圜转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7b 页 WYG0697-0344d.png
 之物其机无不自内运者故谓天浮空自运而左旋
 至粗之论也因不考日月恒星或左或右昏晓出没
 之所以然故并天之左旋者不知其故其实恒星七
 曜皆随天旋转然惟七曜有自行之运而恒星即天
 体也天体之所以左旋者则以地气斡运于中故星
 河昼夜回转而七曜之自行者亦因天为隐现焉皆
 根极于地气而动者也若夫制动之本与夫动之所
 际固当求之太虚然太虚无体亦无以验其外之如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8a 页 WYG0697-0345a.png
 何迁动也凡静者为动之枢机虽谓地与太虚相应
 可已
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
 又申重前意
地物也天神也物无踰神之理顾有地斯有天若其配
然尔
 形神之相配如身心之对待
地有升降日有脩短地虽凝聚不散之物然二气升降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8b 页 WYG0697-0345b.png
其间相从而不已也阳日上地日降而下者虚也阳日
降地日进而上者盈也此一岁寒暑之候也至于一昼
夜之盈虚升降则以海水潮汐验之为信然间有小大
之差则系日月朔望其精相感
 此段黄氏瑞节谓是用四游旧说愚以为不然要须
 观寒暑之候四字岂有阳日上地日降而下为虚而
 反暑阳日降地日进而上为盈而反寒者乎张子之
 意盖谓一岁所以有寒暑者一由于地气之升降一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9a 页 WYG0697-0345c.png
 由于日晷之脩短所以然者地虽凝聚成形而二气
 升降乎其中豪无止息故也当其寒也天气上腾地
 气下降是以为虚也当其暑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是以为盈也地气有升降而日之晷景应之亦犹海
 潮有喘息而月之临位应之也潮有小大之差因月
 朔望而变故知潮之系于月矣
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于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光为
之食矣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19b 页 WYG0697-0345d.png
 日外明而内闇月外闇而内明朔望相合相冲则不
 以光影交而以精魄交也精不可以二故光皆为之
 食
亏盈法月于人为近日远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于外
人视其初终如钩之曲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此亏盈
之验也
 朱子曰月之明魄生死惟近世沈括之说得之括之
 言曰月本无光犹一银丸日曜之乃光耳光之初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0a 页 WYG0697-0346a.png
 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
 光渐满大抵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
 如钩对视之则正圆也近岁王普又申其说月生明
 之夕但见其一钩至望而人处其中方得见其全明
 必有神人能凌倒景傍日月而参其间则虽弦晦之
 时亦复见其全明而与望夕无异耳以此观之则知
 月光常满但自人所立处视之有偏有正故见其光
 有盈有亏非既死而复生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0b 页 WYG0697-0346b.png
月所位者阳故受日之光不受日之精相望中弦则光
为之食精之不可以二也
 复申日质本阴月质本阳一节之意
日月虽以形相物考其道则有施受健顺之差焉星月
金水受光于火日阴受而阳施也
 其相会合衡望也以形故曰以形相物
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万古
不变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絪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1a 页 WYG0697-0346c.png
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
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
 以两而化者天地之大义也故互藏其宅则两者参
 和而不变矣未能参和不变则互为屈伸胜负运行
 而不可穷参和不变者性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运
 行不穷者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
日月得天得自然之理也非苍苍之形也
闰馀生于朔不尽周天之气而世传交食法与闰异术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1b 页 WYG0697-0346d.png
盖有不知而作者尔
 周天之气三百六十五日馀十二朔三百五十四日
 馀朔比气不尽十一日弱此积闰所由生也求交食
 之法即求合朔之法而或者二之故以为不知而作
阳之德主于遂阴之德主于闭
 遂故发散闭故凝聚下条所言是也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阳为
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故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2a 页 WYG0697-0347a.png
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凡阴气
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者不
得入则周旋不舍而为风其聚有远近虚实故雷风有
大小暴缓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
曀霾阴常散缓受交于阳则风雨调寒暑正
 朱子曰此一段见得阴阳之情阳气忽遇阴气则相
 持而下为雨盖阳气轻阴气重故阳气为阴气压坠
 而下也阴气忽遇阳气则助之飞腾而上为云阳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2b 页 WYG0697-0347b.png
 伏于阴气之内不得出故爆开为雷阴气凝结于内
 阳气欲入不得故旋绕其外不已而为风至吹散阴
 气尽乃已也戾气飞雹之类曀霾黄雾之类皆阴阳
 邪恶不正之气所以雹水秽浊或有黑色 愚谓其
 势均散者即朱子所谓吹尽阴气乃止也云雨一物
 也但阴气厚则阳为所压而降阳气盛则阴为所挟而
 升升而阴气足以敌阳则必化而为雨而气散矣升
 而阴气不足以敌阳则必转而为风而气亦散矣风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3a 页 WYG0697-0347c.png
 者阳气也所以散凝聚不散之阴也凡不散之阴风
 皆散之而云物为最著云聚则有风云散而风止所
 谓其势均散者此也易风行天上所以为小畜盖风
 行则云不得聚故所蓄者小而不能成雨也风以散
 之此阴阳聚散之显者若雨之降雷之发以至陨霜
 飞雪湛露皆散也阴缓则易散而受交于阳至治之
 世也
天象者阳中之阴风霆者阴中之阳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3b 页 WYG0697-0347d.png
 天象谓天体也无光故为阴邵子以日月星辰为天
 之四象而辰为太阴以水火土石为地之四象而火
 为太阳其说正与此合
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能穷神化所从来
德之盛者与
 雷霆者郁积之久而发者也凡天地之化皆以渐成
 非精义利用体神化于身者孰能知之
火日外光能直而施金水内光能辟而受受者随材各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4a 页 WYG0697-0348a.png
得施者所应无穷神与形天与地之道与
 即前金水受光于火日一条之意
木曰曲直能既曲而反伸也金曰从革一从革而不能
自反也水火气也故炎上润下与阴阳升降土不得而
制焉木金者土之华实也其性有水火之杂故木之为
物水渍则生火然而不离也盖得土之浮华于水火之
交也金之为物得火之精于土之燥得水之精于土之
濡故水火相待而不相害铄之反流而不秏盖得土之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4b 页 WYG0697-0348b.png
精实于水火之际也土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
地之质也化之终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体而不遗
者也
 朱子曰五行之说康节法密横渠理透正蒙一段极
 好不轻下一字 又曰正蒙有一说好只金木之体
 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 愚谓得火之精于土之
 燥石卝之金也得水之精于土之濡沙水之金也相
 待而不相害言得金则水火相需以成烹饪而不能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5a 页 WYG0697-0348c.png
 相害也烁之反流不秏言以火烧金则流而为水也
 烁而流者非真水也然烁极而流之理不可诬也
水者阴凝而阳未胜也火者阳丽而阴未尽也火之炎
人之蒸有影无形能散而不能受光者其气阳也
 阳胜则水随气化矣阴尽则火随形化矣火有影无
 形能散而不能受光非丽于阴何由自发哉
阳陷于阴为水附于阴为火
 说者皆谓一阳陷于二阴之间为坎一阴丽于二阳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5b 页 WYG0697-0348d.png
 之间为离非也凡能出入上下动静发敛者皆阳也
 顾非阴则阳之出入上下动静发敛不可得而见耳
 是故震阳动也坎阳陷也艮亦阳止也巽阳入也离
 阳丽也兑亦阳说也易卦所以分阴阳者盖以阳为
 主而遇阴则为阳卦以阴为主而遇阳则为阴卦也
 阳在下而遇阴压之则动矣阳在中而遇阴锢之则
 陷矣阳在上而遇阴承之则止矣阴在内则阳必入
 以散之矣阴在中则阳必附之以为明矣阴在外则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6a 页 WYG0697-0349a.png
 阳必敷之以为说矣今谓巽阴入于二阳之下离阴
 丽于二阳之中是以入与丽属阴故曰其说非也张
 子前文云阴在内阳不得入故周旋不舍而为风盖
 不舍者所以入之也此条又以火为阳附于阴比之
 观物言八卦处理独精矣
  天道篇第三
天道四时行百物生无非至教圣人之动无非至德夫
何言哉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6b 页 WYG0697-0349b.png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
游衍无一物之不体也
 申明上节之意时行物生无非至教故天体物而不
 遗也圣人之动无非至德故仁体事无不在也天之
 明命触目而存凡所出往游衍之处皆天理也
上天之载有感必通圣人之为得为而为之也
 得为而为顺其自然亦如天载之无心而有感必通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7a 页 WYG0697-0349c.png
 焉
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诚于此动
于彼神之道与
 不言而时行天之神道设教也神道设教圣人之不
 言而化行也所以然者诚而已矣诚则神也
天不言而信神不怒而威诚故信无私故威
 申上节意诚则无私矣不言而信则不怒而威矣
天之不测谓神神而有常谓天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7b 页 WYG0697-0349d.png
 亦申上节意
运于无形之谓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运于无形者太虚之性太和之道形而下者散殊而
 可象神化之糟粕也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天道也圣不可知也无心之
妙非有心所及也
 圣不可知即指天道言天道之妙所谓圣而不可知
 之谓神者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8a 页 WYG0697-0350a.png
不见而章已诚而明也不动而变神而化也无为而成
为物不贰也
 无为而成兼不见而章不动而变而要其终也为物
 不贰即诚也诚者所以成始所以成终者也
已诚而明故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诚而明则不见而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皆相因
 以及者也
富有广大不禦之盛与日新悠久无疆之道与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8b 页 WYG0697-0350b.png
 广大不禦可大之业也悠久无疆可久之德也
天之知物不以耳目心思然知之之理过于耳目心思
天视听以民明威以民故诗书所谓帝天之命主于民
心而已焉
 知之之理过于耳目心思者以其体物而不遗也体
 知不遗故视听以民明威以民处高听卑日鉴在兹
 赫赫明明而不可欺也
化而裁之存乎变存四时之变则周岁之化可裁存昼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9a 页 WYG0697-0350c.png
夜之变则百刻之化可裁推而行之存乎通推四时而
行则能存周岁之通推昼夜而行则能存百刻之通
 以周岁之化裁之以其中有四时之变也以百刻之
 化裁之以其中有昼夜之变也四时推行而不穷则
 成周岁之通矣昼夜推行而不穷则成百刻之通矣
 此解两存字词气颇异然理亦相足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知上天之载当存文王默而成
之存乎德行学者常存德性则自然默成而信矣存文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29b 页 WYG0697-0350d.png
王则知天载之神存众人则知物性之神
 神明于天理者非其人不能如诗所谓上天之载无
 声无臭非文王全体天理则孰能陟降左右而与天
 为徒哉故有文王则天载之神在是矣万物皆备于
 我矣存德性则自然默成而信于理故众人能存其
 心则物性之神亦非自外得也
谷之神也有限故不能通天下之声圣人之神惟天故
能周万物而知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0a 页 WYG0697-0351a.png
 谷至虚故能受声而出响此老子所以喻虚无善应
 也然其神有限若圣心之神则无穷
圣人有感无隐正犹天道之神
 申上节意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曰无隐
形而上者得意斯得名得名斯得象不得名非得象者
也故语道至于不能象则名言亡矣
 形而上者可以意得不可以名求也不可以象儗也
 然又不离于名象之间故得意则名象一以贯之矣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0b 页 WYG0697-0351b.png
 于是乎立象以尽意系辞以尽言若其不可以象告
 者则亦名言之俱亡矣
世人知道之自然未始识自然之为体尔
 欲识自然之为体者莫如求之吾性分之间故邵子
 曰性者道之形体
有天德然后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
 诚者天德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亦曰诚而已矣
正明不为日月所眩正观不为天地所迁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1a 页 WYG0697-0351c.png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得其所为
 贞者则于其形气光景之间不足以为我眩惑也
  神化篇第四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神者主宰故曰天德化者功用故曰天道
神无方易无体大且一而已尔
 一故神然惟其无不在也故大大故无方两故化然
 惟其推行乎一也故一一故无体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1b 页 WYG0697-0351d.png
虚明照鉴神之明也无远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
无间也
 又释神字之义神惟一也故虚明照鉴以为体惟无
 不在而不测也故出入远近幽深以为用也
天下之动神鼓之也辞不鼓舞则不足以尽神
 利用出入神之所以鼓天下之动圣人之辞亦能鼓
 天下之动故足以尽神也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自注云/神示者)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2a 页 WYG0697-0352a.png
(归之始归往/者来之终)
 天地之气来而常伸人死为鬼往而已屈
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矣神为不测故缓辞不足以尽
神化为难知故急辞不足以体化
 形而上者不离乎象而不可象也有得于圣人之辞
 斯知道器之合一而可以得象矣圣人之辞尽神化
 之妙者也鼓之舞之以尽神故其辞急神而化之使
 民宜之故其辞缓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2b 页 WYG0697-0352b.png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知
义用利则神化之事备矣德盛者穷神则知不足道知
化则义不足云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
气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中庸曰至诚为能
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
无不通也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
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
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时若非象指何为时世人取释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3a 页 WYG0697-0352c.png
氏销碍入空学者舍恶趋善以为化此直可为始学遣
累者薄乎云尔岂天道神化所同语也哉
 推行有渐者推行于一也合一不测者两在故不测
 也其在人者精义入神则穷神可几矣利用安身则
 知化可至矣至于穷神知化则知与义又不足言(知/即)
 (精义义/即利用)盖下学上达而与天地相似也以下皆解释
 化字之意谓是变通不滞与时偕行如孟子之言孔
 子而以为圣之时者云尔时者象之著迹象者气之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3b 页 WYG0697-0352d.png
 流形气则理之发用凡健顺动止可得而名者皆是
 也天之所以运于虚而其命不息人之所以体夫圣
 而其道不穷其机岂有二哉世俗以销碍去恶为化
 此始学之化非天地圣人之化也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变粗而化精变著而化微化不可知也而裁之为变
 则可知是以著显其微也
谷神不死故能微显而不掩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4a 页 WYG0697-0353a.png
 感之成声是其微显而不掩言此以起下条鬼神也
鬼神常不死故诚不可掩人有是心在隐微必乘间而
见故君子虽处幽独防亦不懈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然后能穷神
知化
大可为也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而已易谓穷神知化
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穷神知化大而化之之事也神化者天之良能故不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4b 页 WYG0697-0353b.png
 可为然惟熟则自致故下学上达亦一以贯之而与
 精义致用安身崇德无二也
大而化之能不勉而大也不已而天则不测而神矣
 不勉而大则自然不已而天不测而神矣相因之理
 也
先后天而不违顺至理以推行知无不合也虽然得圣
人之任者皆可勉而至犹不害于未化尔大几圣矣化
则位乎天德矣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5a 页 WYG0697-0353c.png
 天者理而已矣顺至理以推行亦能不违乎天而不
 害于未化
大则不骄化则不吝
 吝之难去也甚于骄故大则不骄化而后不吝
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圣位天德不可致知谓神
故神也者圣而不可知
 不勉而中故曰大成性德盛而穷神知化故曰位天
 德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5b 页 WYG0697-0353d.png
见几则义明动而不括则用利屈伸顺理则身安而德
滋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
致尔
 知几其神乎故见几穷神之基也时者理而已矣故
 顺理知化之渐也
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
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
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6a 页 WYG0697-0354a.png
 致用则用利可几矣崇德则德盛可致矣
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长顺焉可也存虚明
久至德顺变化达时中仁之至义之尽也知微知彰不
舍而继其善然后可以成之性矣
 存神则虚明而能久于至德顺化则变化而能达乎
 时中久至德仁之至也达时中义之尽也存神则知
 微顺化则知彰存神顺化勿忘勿助之为继善久至
 德达时中仁至义尽之为成性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6b 页 WYG0697-0354b.png
圣不可知者乃天德良能立心求之则不可得而知之
 言非使人不可知也与天合德惟达天德者知之尔
圣不可知谓神庄生缪妄又谓有神人焉
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
其必知神之所为也
 化者神之所为神者化之所主
见易则神其几矣
 易即变化之道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7a 页 WYG0697-0354c.png
知几其神由经正以贯之则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几者
象见而未形也形则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吉之先
见云者顺性命则所先皆吉也
 精义入神故能知几知几而由经正以贯万事故事
 无遗照
知神而后能飨帝飨亲见易而后能知神是故不闻性
与天道而能制礼作乐者末矣
 知变化之道则知神之所为矣知鬼神之情状则能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7b 页 WYG0697-0354d.png
 飨帝飨亲矣知神见易者必闻性与天道乃能
精义入神豫之至也
徇物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者乎存神过化忘物累而
顺性命者乎
 张子言过化犹言过而不留不滞于物也故忘物累
 则不徇于物不徇于物则不化于物过化之道也顺
 性命则不丧其心不丧其心则不灭于理存神之方
 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8a 页 WYG0697-0355a.png
敦厚而不化有体而无用也化而自失焉徇物而丧已
也大德敦化然后仁智一而圣人之事备
 张子析敦化为二义敦体之厚也化用之神也化而
 非敦则丧已敦而非化则无用安土敦乎仁则其体
 固矣所过者化则其用神矣仁智之事也
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
 亦申上两条意性性者成性存存也物物者以物付
 物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8b 页 WYG0697-0355b.png
无我然后得正己之尽存神然后妙应物之感
 无我者因物付物而我无与焉所谓过化也得正己
 之尽而神因以存存神则能妙应物之感矣而过因
 以化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过则溺于空沦于静既不能存
夫神又不能知夫化矣
 所过者化化物累者也溺于空沦于静过天地之化
 者也物可以过而化而天地之化不可过也溺空沦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9a 页 WYG0697-0355c.png
 静者自以为存神而实不能存神既过天地之化则
 又何知化之有
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溺于流也
 所过者化则旁行而不流徇物丧志溺于流者也
义以反经为本经正则精仁以敦化为深化行则显义
入神动一静也仁敦化静一动也仁敦化则无体义入
神则无方
 由经正以贯之则知几如神是义以反经为本也敦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39b 页 WYG0697-0355d.png
 厚而不化则有体而无用是仁以敦化为深也义为
 动而入神则静仁为静而敦化则动动者无体易也
 静者无方神也
  动物篇第五
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散之渐植物本诸地以阴阳
升降为聚散之渐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
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谓鬼以其归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0a 页 WYG0697-0356a.png
 呼吸谓一昼夜也所谓昼夜者天之一息是也阴阳
 升降寒暑也所谓地有升降是也动物昼作而夜寐
 此其聚散之渐矣植物春生而秋枯此亦其聚散之
 渐矣气滋息则伸而为神气游散则归而为鬼自聚
 散之渐以至于大聚大散皆然也或曰呼吸但指动
 物喘息言尔
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聚成形质虽死而
不散者谓魄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0b 页 WYG0697-0356b.png
 此所谓魄似以形体言尔虽然灵在其中矣
海水凝则冰浮则沤然冰之才沤之性其存其亡海不
得而与焉推是足以究死生之说(伊川程子/改与为有)
 此喻天地既生人物则人物之品质惟其所赋其存
 其亡固非天地有以使之也
有息者根于天不息者根于地根于天者不滞于用根
于地者滞于方此动植之分也
 有息言能呼吸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1a 页 WYG0697-0356c.png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
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
正知秩然后礼行
 五典惇故经正五礼庸故礼行
凡物能相感者鬼神施受之性也不能感者鬼神亦体
之而化矣
 能相感者动物也不能感者植物也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1b 页 WYG0697-0356d.png
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
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事者物之事也如日月寒暑物也相推而生明成岁
 事也非有同异者以屈伸终始其间则虽有物而无
 物之用故曰非物所以然者以事必有始卒乃成如
 阴非阳则无始阳非阴则无终故非有同异者有无
 相感则事不见其成事不见其成则虽有物而无物
 之用矣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2a 页 WYG0697-0357a.png
独见独闻虽小异怪也出于疾与妄也共见共闻虽大
异诚也出阴阳之正也
 怪亦不正之气所生也人有疾与妄与之相感则闻
 而见尔其或无相感者而自闻且见则亦人心之自
 为感皆疾与妄也
贤才出国将昌子孙才族将大
 此篇多言鬼神屈伸之事此条言家国昌大之徵者
 如中庸言国家兴亡祯祥妖孽至诚先知祸福与鬼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2b 页 WYG0697-0357b.png
 神合其吉凶此以为莫大于贤才之生出乃祯祥之
 盛者尔
人之有息盖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之象也
 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乃天地之呼吸耳
寤形开而志交诸外也梦形闭而气专乎内也寤所以
知新于耳目梦所以缘旧于习心医谓饥梦取饱梦与
凡寤梦所感专语气于五藏之变容有取焉尔
 梦有缘耳目闻见者有无所缘而若有闻见者有系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3a 页 WYG0697-0357c.png
 乎吉凶之兆者然而无所缘者缘之变也吉凶之兆
 缘已往而验之将然者也皆所谓缘旧于习心也饥
 梦取饱梦与其一端尔
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
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
之类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习之而不察者尔
 谷响雷声所以为两气者言声鸣响应两者皆是以
 气相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3b 页 WYG0697-0357d.png
形也声也臭也味也温凉也动静也六者莫不有五行
之别同异之变皆帝则之必察者与
 形有五色声有五音臭味亦皆有五温凉则有五行
 之气动静则有五行之性莫不各具乎五也五者之
 合而同则有同之变宫商相应是也合而异则有异
 之变白黑相渝是也知此则知性命一本万殊之故
 而天则著于是矣
  诚明篇第六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4a 页 WYG0697-0358a.png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诚者天德也诚而明者天德之良知也闻见之知亦
 知也未能反身而诚则所知者犹自于外故曰小知
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
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圣人之诚天德也故与天无异用圣人之明天明也
 故与天无异知在圣者性也在天者天道也无小大
 之别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4b 页 WYG0697-0358b.png
义命合一存乎理仁智合一存乎圣动静合一存乎神
阴阳合一存乎道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
 天有正命焉通极于性此其与义合一者也故曰存
 乎理言非气数所得干也仁智一而圣人之事备故
 曰存乎圣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故动静合一存
 乎神一阴一阳之谓道故曰阴阳合一存乎道诚明
 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故曰性与天道合一
 存乎诚又总而论之则智以知命仁以守义能尽乎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5a 页 WYG0697-0358c.png
 理之分者圣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能极乎道之妙
 者神也理之在圣性也神之妙道天也诚者命之道
 而圣人之本在天与在人一也
天所以长久不已之道乃所谓诚仁人孝子所以事天
诚身不过不已于仁孝而已故君子诚之为贵
 天以诚为道人亦以诚事天故程子目西铭为仁孝
 之理备
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故曰不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5b 页 WYG0697-0358d.png
诚无物
 物犹事也心既伪矣则事何始终之有
自明诚由穷理而尽性也自诚明由尽性而穷理也
 由穷理而尽性者明善以诚其身者也由尽性而穷
 理者尊德性而道问学者也二者相为终始非安勉
 两途之谓也自韩子程子之论颜子皆以圣贤之分
 言此说似为优矣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6a 页 WYG0697-0359a.png
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
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末如之何矣
 此尽其性所以能尽人物之性也自蔽塞而不知顺
 吾理者似指禽兽而言虽然处之以其分而顺其自
 然之理未尝不在兼成之中也
天能为性人谋为能大人尽性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
谋为能故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承上条而言既能尽人物之性则是能赞助化育以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6b 页 WYG0697-0359b.png
 参乎天地之中矣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
 言能尽其性则无所累于物不以生死为加损也
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
 未尝无者万物与太虚同体此性之源也既未尝无
 则何生死得丧之有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
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7a 页 WYG0697-0359c.png
未之学也性通乎气之外命行乎气之内气无内外假
有形而言尔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尽其性然后能至
于命
 此条理极精粹乃语性命之极致也人所赋之气质
 有昏明焉而非天所性之正性也正性者与天道相
 通而为根故曰通极于道所受之气数有吉凶焉而
 非天所命之正命也正命者与吾性相通而为根故
 曰通极于性通极于道是通乎气之外也非禀赋所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7b 页 WYG0697-0359d.png
 得而拘故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也通极于性是命
 行乎气之中也即所受而正命存焉故遇之吉凶不
 足以戕之也天人原无内外自人之有形则别为内
 外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性极于道而通乎气之外
 故也尽性则能至于命命极于性而行乎气之中故
 也知天知人则不蔽于气尽性至命则不戕于遇此
 皆学之功也
知性知天则阴阳鬼神皆吾分内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8a 页 WYG0697-0360a.png
 阴阳鬼神皆吾分内而岂气之所能蔽遇之所能戕
 乎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
有小大昏明其照纳不二也
 释则为水凝则为冰可知天人之无内外矣受光有
 小大昏明而照纳不二可知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
 矣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8b 页 WYG0697-0360b.png
 为有我所丧者拘于气而未之学也
上达反天理下达徇人欲者与
性其总合两也命其受有则也不极总之要则不至受
之分尽性穷理而不可变乃吾则也天所自不能已者
谓命不能无感者谓性虽然圣人犹不以所可忧而同
其无忧者有相之道存乎我也
 性者理之总名耳著而为道则有阴阳刚柔仁义之
 两名而性其合也命者天之所赋有物有则而人受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9a 页 WYG0697-0360c.png
 之者也若于所性之理有偏即于所受之分不足惟
 穷理尽性则可以至于命矣是乃吾本然所受于天
 之则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然其大德曰生是以天
 地感而万物化圣人尽性至命与天合一而独不能
 与天同其无忧者以赞助化育之责在我故也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
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
小害大末丧本焉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49b 页 WYG0697-0360d.png
 即前篇所谓爱恶之情出于太虚而归于物欲者也
 惟倏聚倏散不使有豪发之间者斯能不以嗜欲累
 其心矣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心者人之主也性者道之源也苟非其人则道不虚
 行盖秉彝虽在而人心有操舍存亡故也
尽其性能尽人物之性至于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
不性诸道命诸天我体物未尝遗物体我知其不遗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0a 页 WYG0697-0361a.png
至于命然后能成已成物而不失其道
 万物皆备于我矣是我体物未尝遗也人之性犹我
 之性物之性犹人之性其体我岂有遗哉其性同通
 诸道其命同出于天尽性以至于命则成已成物莫
 不尽其道矣
以生为性既不通昼夜之道且人与物等故告子之妄
不可不诋
 性无生死以生为性是不通昼夜之道也人物之所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0b 页 WYG0697-0361b.png
 性有偏全而其生则一以生为性则是人与物等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过天地之化不
善反者也命于人无不正系其顺与不顺而已行险以
侥倖不顺命者也
 过天地之化者释老是也溺于空沦于静自谓见性
 而实不足以尽性行险侥倖之小人自谓已能为命
 而实乃不顺命也既不顺命乌能立命哉二者高下
 虽有间然不能顺性命之理则一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1a 页 WYG0697-0361c.png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形既生矣则有刚柔善恶之不齐是之谓气质之性
 然人之生也受天地之中得五行之秀在万物之中
 独灵且贵虽有气质之偏而无害为得天地之性之
 全惟善反之则知天地之性固浑具于气质之性之
 中也故气质之性君子不谓性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1b 页 WYG0697-0361d.png
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性未成则善恶
混故亹亹而继善者斯为善矣恶尽去则善因以亡故
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
 此申明上条之意刚柔缓急即气质之性参和不偏
 者天地之性也然惟禽兽则得其至偏者而不能复
 全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虽其拘于气而有刚柔缓急
 之不齐而所谓参和不偏者自在也何则人之偏也
 于五性之禀特有多寡之异而性之本则未尝蔽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2a 页 WYG0697-0362a.png
 塞故惟养而完之以复其初则我之性即天地之性
 故曰尽性而天也继善成性张子以为不已其善以
 成于性与程朱异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
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故论
死生则曰有命以言其气也语富贵则曰在天以言其
理也此大德所以必受命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
中也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2b 页 WYG0697-0362b.png
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不归焉者所乘所遇
之不同如仲尼与继世之君也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
者正谓天理驯致非气禀当然非志意所与也必曰舜
禹云者馀非乘势则求焉者也
 言德能胜其气则不为气质之性所拘而不为气数
 之命所制故所谓性者皆天德所谓命者皆天理性
 命皆根于德而拘于气制于气者君子不谓性不谓
 命也气不可变以下专以命言之盖言修德则可以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3a 页 WYG0697-0362c.png
 动天此其立命之验也惟修夭制于气数者多若富
 贵则大德受命者位也易简成位者亦位也惟其理
 能通天下之志故其位必居天下之尊如仲尼伊尹
 周公虽制于所乘之势所遇之时与大德受命者异
 然所谓成位天地之中则有馀矣舜禹所以不与焉
 者正惟视为常理无希冀图度之心也舜禹起匹夫
 有天下既非若继世之乘势又非求而得之所得出
 于意外而能不与者为难故夫子独称之夫以夫子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3b 页 WYG0697-0362d.png
 之不得位而有位观之则颜子之寿敝于天地修短
 亦非命所制也张子且以人百年之身论而语其感
 应之常故举有命在天以为说 仲尼与继世之君
 此句用孟子意而减其文犹言如仲尼所遇及遇继
 世之君者尔
利者为神滞者为物是故风雷有象不速于心心禦见
闻不弘于性
 心即神也而曰不弘于性者心体性则神禦于见闻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4a 页 WYG0697-0363a.png
 则不神
上智下愚习与性相远既甚而不可变者也
 程子以为上智下愚自不肯移其义甚精如其肯移
 也罔念作狂克念作圣未有不因习而迁者也张子
 则以为上智下愚之不移自其习成言之
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
 此韩子所谓无心过者其庶几乎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有思虑知识则丧其天矣君子所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4b 页 WYG0697-0363b.png
性与天地同流异行而已焉
 思虑知识者言测度计较之私也若不出位之思悦
 心而研之虑通乎昼夜之知默而成之之识则正所
 以顺帝之则者而何丧其天之有
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
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已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
 在古训察在璿玑玉衡之类是也察天理而如在其
 左右所谓顾諟天之明命也昊天明旦体物而不可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5a 页 WYG0697-0363c.png
 遗推之于人措之其躬皆此理也
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
已矣
 和者天下之达道故可大乐则生矣生则乌可已也
 故可久
莫非天也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而
全好者其必由学乎
 德性者心统性之所具物欲者形感物之所发推所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5b 页 WYG0697-0363d.png
 自来莫非天也但百体顺令于天君则人心皆化为
 道心矣天君下徇于百体则天理将灭于人欲矣清
 明在躬气志如神阳明胜德性用之效也蔽交于前
 其中则迁阴浊胜物欲行之时也阴本非恶不顺于
 阳则流为恶耳引其恶以归于善则莫非天也此条
 义最精粹
不诚不庄可谓之尽性穷理乎性之德也未尝伪且慢
故知不免乎伪胜者未尝知其性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6a 页 WYG0697-0364a.png
 古人自小学则教之诚敬所以养其德性也
勉而后诚庄非性也不勉而诚庄所谓不言而信不怒
而威者与
 初学则不可不勉所谓亹亹以继其善然后能成之
 性者
生直理顺则吉凶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于回
则免难于苟也
 顺生理则其生也直矣其吉也所谓求福不回者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6b 页 WYG0697-0364b.png
 其凶也所谓顺受其正者也
屈伸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之
伪也至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顺性命之理
则所谓吉凶莫非正也逆理则凶为自取吉其险幸也
 感以诚者是所谓以虚受人屈伸相感而利生焉者
 也感以伪者是所谓憧憧往来而害生焉者也屈伸
 相感顺其自然之理也憧憧往来杂以计较之私也
 顺理则吉凶皆正故为利不循理而行险徼倖凶乃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7a 页 WYG0697-0364c.png
 自取故为害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顺性命之理则得性命之正灭理
穷欲人为之招也
 吉凶祸福固莫非命然必顺受天之正命然后可以
 言受命矣如行罪恶而犯桎梏其死也可谓之正命
 乎立乎岩墙之下而不知趋避其死也亦可谓之正
 命乎惟顺仁义而行则如此而生如此而死皆可谓
 之正命矣言命而兼性者顺性之理即所以顺命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7b 页 WYG0697-0364d.png
 人为之招桎梏是也
  大心篇第七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
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
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
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
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万物皆备于我矣何则其性与我同出于天也是故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8a 页 WYG0697-0365a.png
 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是能大其心以体天下之
 物也人之不能体物者由其不能知物之皆我也不
 能知物之皆我者由梏于见闻而不能知其性也能
 尽心以知性则能尽性而大心以体物矣知性而又
 曰知天云者性出于天故性即天也天无外性亦无
 外有外之心岂足以合之哉此两句申大其心以体
 物意知性则知天是非见闻之知也德性之知也既
 非以物交而知则何物之非我哉此数句申尽性不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8b 页 WYG0697-0365b.png
 以见闻梏其心意
由象识心徇物丧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
之心可乎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知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此两条皆申明不以见闻梏心之意
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万里之高也
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9a 页 WYG0697-0365c.png
也天之不禦莫大于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极也人
病其以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故思尽其心
者必知心所从来而后能
 此条亦申前意心所从来则天是也
耳目虽为性累然合内外之德知其为启之之要也
 申上意而言见闻亦心之助盖为性累者其官不思
 而蔽于物者也为心助者多闻多见以畜其德者也
成吾身者天之神也不知以性成身而自谓因身发智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59b 页 WYG0697-0365d.png
贪天功为己力吾不知其知也民何知哉因物同异相
形万变相感耳目内外之合贪天功而自谓已知尔
 推梏于见闻者之弊其迷缪必至此
体物体身道之本也身而体道其为人也大矣道能物
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于身则藐乎其卑矣
 道为物之体及吾身之体者性之本然也身能尽道
 而为道之体则其心大而人亦大矣何患不能体物
 乎物身之物犹言使令也身之能体道者由其以道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0a 页 WYG0697-0366a.png
 物身也累于身则何体道之有
能以天体身则能体物也不疑
 体身道之本也能以天体身者尽其性而已矣
成心忘然后可与进于道(自注云成心/者私意也)
化则无成心矣成心者意之谓与
无成心者时中而已矣
心存无尽性之理故圣不可知谓神(自注云此章言心/者亦指私心为言)
(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0b 页 WYG0697-0366b.png
 此四条又自梏于见闻推而精之但有成心皆为性
 累
以我视物则我大以道体物我则道大故君子之大也
大于道大于我者容不免狂而已
 又申明大其心与其为人也大之意
烛天理如向明万象无所隐穷人欲如专顾影间区区
于一物之中尔
 烛天理者知性也万象无隐则能体物矣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1a 页 WYG0697-0366c.png
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小缘大以末缘
本其不能穷而谓之幻妄真所谓疑冰者与(自注云夏/虫疑冰以)
(其不/识)
 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心之妄想一起一灭遂生万有
 观之谓天地亦若是故谓大地山河众生万有皆幻
 妄也此乃因人心之末流而疑天地之本始乌知天
 命之所以流行哉因此疑彼夏虫疑冰之喻也
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1b 页 WYG0697-0366d.png
天地明不能尽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蔽其用于一身
之小溺其志于虚空之大所以语大语小流遁失中其
过于大也尘芥六合其蔽于小也梦幻人世谓之穷理
可乎不知穷理而谓尽性可乎谓之无不知可乎尘芥
六合谓天地为有穷也梦幻人世明不能究所从也
 此条起数语即太和篇所谓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
 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
 诬世界乾坤为幻化者以六根因缘天地是蔽其用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2a 页 WYG0697-0367a.png
 于一身之小也妄意天性是溺其志于虚空之大也
 既不知阴阳刚柔仁义之极大中之矩则其语大语
 小也皆蔽于诐而陷于淫欲不流遁失中得乎盖既
 溺其志于虚空是过于大也所以尘芥六合既蔽其
 用于一身是蔽于小也所以幻妄人世六合无穷也
 人世无息也谓之尘芥幻妄是不穷理者也不穷理者
 由于不知性之所有而昧于天之所以为天也反自
 谓尽性而无不知可乎惟不能知性之所有而昧于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2b 页 WYG0697-0367b.png
 天之所以为天故其尘芥六合也则以天地为有穷
 而性独无穷不知性无穷天亦无穷也其幻妄人世
 也则其明不足以究所从来故谓天地且幻妄况人
 世乎不知天人异形同归于道天人殊用同出于性
 天地非幻妄则人世亦非幻妄也夫以心法起灭天
 地及以人见因缘天地若以圣人之道揆之则所谓
 知其性则知天者无嫌乎以小缘大以末缘本也惟
 其不以阴阳仁义之理为性而以虚空为性故虽仁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3a 页 WYG0697-0367c.png
 义之懿皆归之六根之触法而阴阳之范围天地者
 亦以梦幻儗之而尘芥视之矣岂知六根之辗转流
 滞者乃人欲之末流而一阴一阳乃天理之本体以
 人欲之末流疑天理之本体岂非以小缘大以末缘
 本者之过乎
  中正篇第八
中正然后贯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盖得
正则得所止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3b 页 WYG0697-0367d.png
 此欲学者知志道据德以为扩充之地也
乐正子颜渊知欲仁矣乐正子不致其学足以为善人
信人志于仁无恶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
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尔
 申上条意正子颜渊皆得正而得所止者也正子未
 学是不能弘而至于大也颜子好学则能弘而至于
 大矣未至圣人之止者特未化焉耳
学者中道而立则有位以弘之无中道而弘则穷大而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4a 页 WYG0697-0368a.png
失其居失其居则无地以崇其德与不及者同此颜子
所以克己研几必欲用其极也未至圣而不已故仲尼
贤其进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见其止也
 又申上两条意盖得正则得所止故可弘而至于大
 是中道而立而有位可弘者也非是则不得所止而
 失其居无位可弘而无地以崇其德矣颜子之学已
 得其中正且能弘而至于大矣而其心犹恐中德之
 未树克己研几必欲用其中此所以为好学也欲立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4b 页 WYG0697-0368b.png
 于至圣之域故但见其进孜孜焉求中道而居之未
 得中则不居是不见其止也所谓择乎中庸得一善
 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是未得中而不居之义也
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未至于
此其视圣人恍惚前后不可为之像此颜子之难乎
 亦申上意大中至正之极则博而有要约而能通矣
 未至此非过之则不及故瞻在前而忽在后也
可欲之谓善志仁则无恶也诚善于心之谓信充内形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5a 页 WYG0697-0368c.png
外之谓美塞乎天地之谓大大能成性之谓圣天地同
流阴阳不测之谓神
 申前文乐正子意虽颜子亦大而未化者也
高明不可穷博厚不可极则中道不可识盖颜子之难

 不可穷言弥高不可极言弥坚不可识言瞻前忽后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为功者也未至于圣皆行而未
成之地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5b 页 WYG0697-0368d.png
 张子以学未至圣为行而未成与易言潜龙之意颇
 异
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后能有其大
 伊尹颜渊皆大而未化者何尝不有其大乎盖谓大
 人即圣人矣学已至圣而未可谓之圣者特未化尔
知德以大中为极可谓知至矣择中庸而固执之乃至
之之渐也惟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可
期矣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6a 页 WYG0697-0369a.png
 申前未得中而不居故未见其止之意
体正则不待矫而弘未正必矫矫而得中然后可大故
致曲于诚者必变而后化
 致曲于诚者言致曲者之于诚者也
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
 未至于大则不能有其大而必止于中以弘之然于
 何求中乎非博文约礼择乎中庸则不能得中而居
 之也所谓高明不穷博厚不极则中道不识者此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6b 页 WYG0697-0369b.png
大亦圣之任虽非清和一体之偏犹未忘于勉而大尔
若圣人则性与天道无所勉焉
无所杂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
清勉而和非圣人之和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
也勉盖未能安也思盖未能有也
 大而未化者不独似任而未忘于勉即比于清和一
 体之偏者犹未能似其不勉不思也
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7a 页 WYG0697-0369c.png
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
 不尊德性则不知学问为何事不知万物皆备于我
 则于精微之理不能反身而诚也不卓然立于万物
 之表则乌能行乎事物之中而时措之宜哉
绝四之外心可存处盖必有事焉而圣不可知也
 圣人者情顺万事而无情故虽绝四而心可存处必
 有事焉虽有事焉以存其心而又圣不可知也
不得已当为而为之虽杀人皆义也有心为之虽善皆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7b 页 WYG0697-0369d.png
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犹不免有意之
累也有意为善利之也假之也无意为善性之也由之
也有意在善且为未尽况有意于未善耶仲尼绝四自
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
 意必固我皆生于意正己而正物云者因欲正物而
 后正己如所谓以善服人是也仲尼竭两端之教则
 异于是
不得已而后为至于不得为而止斯智矣夫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8a 页 WYG0697-0370a.png
 此亦惟绝四者能之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
则与天地不相似
天理一贯则无意必固我之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非
诚也四者尽去则直养而无害矣
妄去然后得所止得所止然后得所养而进于大矣无
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诚也计度而知昏也不思而得
素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8b 页 WYG0697-0370b.png
 圣人无意必固我故与天地相似学者亦必存诚去
 妄直养无害然后可以进于大而入圣人之域也
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尽教之善必精义以研之精
义入神然后立斯立动斯和矣
 上文言不思而得素也疑于必圣人而后可故此复
 申之言不思而得者盖素从事于教而有精义入神
 之功故无待临事计度用其私心而可以立人达人
 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9a 页 WYG0697-0370c.png
志道则进据者不止矣依仁则小者可游而不失和矣
 志定则自然有所持守心纯则玩物不足丧志
志学然后可与适道强礼然后可与立不惑然后可与
权博文以集义集义以正经正经然后一以贯天下之

 博文集义皆志学以后事正经强礼也贯道不惑也
将穷理而不顺理将精义而不徙义欲资深且习察吾
不知其智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69b 页 WYG0697-0370d.png
 申上条集义正经然后可以贯天下之道之意
知仁勇天下之达德虽本之有差及所以知之成之则
一也盖谓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知者以学知以
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
 朱子用其说而以智为生安然张子盖本论语安仁
 利仁之说
中心安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天下一人而已
惟责己一身当然尔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0a 页 WYG0697-0371a.png
 申生安之说责己以贤圣而以众人望人也
行之笃者敦笃云乎哉如天道不已而然笃之至也
 申学利困勉之说中庸所谓力行固执是也
君子于天下达善达不善无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悦之
不循理者共改之改之者过虽在人如在已不忘自讼
共悦者善虽在已盖取诸人而为必以与人焉善以天
下不善以天下是谓达善达不善
 达者通也无物我之间则通矣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0b 页 WYG0697-0371b.png
善人云者志于仁而未致其学能无恶而已君子名之
必可言也如是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
陷于恶有诸已也不入于室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
之室也
 有诸已则善而信矣圣人之室美大圣神是也
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
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1a 页 WYG0697-0371c.png
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
 未有真好仁而不恶不仁者张子盖就略知仁义之
 为美而察恶未尽者言之自脩身以至治天下皆然
 也
笃信好学笃信不好学不越为善人信士而已
好德如好色好仁为甚矣见过而内自讼恶不仁而不
使加乎其身恶不仁为甚矣学者不如是不足以成身
故孔子未见其人必叹曰已矣乎思之甚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1b 页 WYG0697-0371d.png
孙其志于仁则得仁孙其志于义则得义惟其敏而已
 虚心以求则无不得者其功则在敏也
博文约礼由至著入至简故可使不得叛而去
 博文不约礼汎滥无归至于叛道者有矣
温故而知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绎旧业而知新益
思昔未至而今至缘旧所见闻而察来皆其义也
 多识以下四条皆释温故知新之义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2a 页 WYG0697-0372a.png
学之至也
 足为感嫉世俗剀切当时而不知反身者之戒
闻而不疑则传言之见而不殆则学行之中人之德也
闻斯行好学之徒也见而识其善而未果于行愈于不
知者尔世有不知而作者盖凿也妄也夫子所不敢也
故曰我无是也
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私淑艾以教人隐而未见之仁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2b 页 WYG0697-0372b.png
 此所引私淑艾之言似谓默自脩治之意
为山平地此仲尼所以惜颜回未至盖与互乡之进也
 惜颜子者一篑之亏进互乡者平地之覆
学者四失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

 释学记之文也为人之学失之多记诵杂博是也好
 高之学失之寡脱略旷达是也不察谓未知学之难
 成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3a 页 WYG0697-0372c.png
学者舍礼义则饱食终日无所猷为与下民一致所事
不踰衣食之间燕游之乐尔
以心求道正犹以已知人终不若彼自立彼为不思而
得也
 心与道犹二犹已与人之未能相一也
考求迹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考道以为无

 践迹可以寡过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3b 页 WYG0697-0372d.png
儒者穷理故率性可以谓之道浮图不知穷理而自谓
之性故其说不可推而行
 性即理也理在心为仁义礼智之性率而由之则为
 父子君臣夫妇朋友之道既不以理为性则将以何
 为道而推而行之乎
致曲不贰则德有定体体象诚定则文节著见一曲致
文则馀善兼照明能兼照则必将徙义诚能徙义则德
自通变能通其变则圆神无滞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4a 页 WYG0697-0373a.png
 有定体者有德可据也体象定者诚而形也文节著
 见一身之文馀善兼照明及远也以动为徙义以变
 为通变以化为圆神皆主进德言与朱子异
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
两端而空空易无思无为受命如响圣人一言尽天下
之道虽鄙夫有问必竭两端而告之然问者随才分各
足未必能两端之尽也
 以易之无思无为受命如响證圣人之空空无知而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4b 页 WYG0697-0373b.png
 竭两端之教亦与朱子说异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当知谁可先传
此谁将后倦此若洒扫应对乃幼而逊弟之事长后教
之人必倦弊惟圣人于大德有始有卒故事无大小莫
不处极今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
 张子解此章之意谓门人小子当先传以仪文末节
 使之知逊弟习勤劳若长大而后使之为此则必厌
 倦矣少长之分如草木之区别教而不以其序是诬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5a 页 WYG0697-0373c.png
 也惟圣人有始有卒得其大而不遗其小若初学之
 人骤语以大道而未必能继则将有厌薄小物脱略
 细务之心矣
知至学之难易知德也知其美恶知人也知其人且知
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荅异以此
 此与上条皆发明学记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
 两句意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尽其道其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5b 页 WYG0697-0373d.png
惟圣人乎
 此以养正圣功为养蒙以正乃圣人之教之功与传
 义异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

 与前竭两端而空空意同
有如时雨之化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
有为而后教之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6a 页 WYG0697-0374a.png
 有求者则因问而荅有为者则因事而教
志常继则罕譬而喻言易入则微而臧
 志常继者上也言易入者次之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谓有官者先教之事未官者使正
其志焉志者教之大伦而言也
道以德者运于物外使自化也故谕人者先其意而逊
其志可也盖志意两言则志公而意私尔
 当其私意之未萌而嘿有以巽其志所以使之自化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6b 页 WYG0697-0374b.png
 也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圣人并荅仁知以举直
错诸枉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所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焉者也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施诸已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者也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所谓以人治人
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也
有受教之心虽蛮貊可教为道既异虽党类难相为谋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7a 页 WYG0697-0374c.png
大人所存盖必以天下为度故孟子教人虽货色之欲
亲长之私达诸天下而后巳
 老老幼幼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子而孚化之众好者翼飞之则吾道行矣
 孚从爪从子鸟覆卵也孚化之者教之本也翼飞之
 者教之术也
 
 
注解正蒙 卷上 第 77b 页 WYG0697-0374d.png
 
 
 
 
 
 
 
 注解正蒙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