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褒贤之碑
宋仁宗皇帝篆额 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行礼部尚
书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事畿内劝农使上柱国臣王
举正题 宋推诚保德功臣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
夫尚书户部侍郎护军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伯
户食实封六伯户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公范公神道碑
(并序)
皇祐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
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葬于河南尹樊里
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
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
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
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
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
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
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
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
太传考讳镛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公少有大节
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
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有所
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
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忤章献太后旨通判
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
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巳具
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疆母号之
渐其事遂巳又上疏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
者希旨多非太后时事欲寖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
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
其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公谏曰太
后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繇是罢其册命是岁大旱蝗
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率諌官御史伏閤争
不能得贬知睦州又徙苏州岁馀即拜礼部员外郎天
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倖多忌恶之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
益简暇则益取古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
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脩尧舜之治不过此也
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
亦不可以不察由是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辨
语切坐落职知饶州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
西乃以公为陜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
时新拜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鄜延捍贼乃知延州元
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僣
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辨坐擅
复书奋一官知耀州未逾月徙知庆州既而四路置帅
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兵马都部署累迁谏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
延州筑素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属羌归业者
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
细腰胡卢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
边利久堕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
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人或
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诸
将不知所向军至柔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
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以骑三万来
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巳而贼果走追者不
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
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巳所得赐赉皆以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
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
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治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
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西人籍为卿兵
者十数万既而黥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
罢独得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
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挽之劳其所设施去而
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在庆历三年春召
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
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
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
诏趣使条天下事又闿天章阁召见赐坐授以𥿄笔使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得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
上之其诏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
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农桑考课守宰
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倖之人皆不便因相
与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会边奏有
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东陜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
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抚使
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幸罢公前所施行而复
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是时夏人
巳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
州公益病又求知颖州肩卑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
四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为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
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
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
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巳临
事自搢绅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
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
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著其系天下国家之大者亦公
之志也欤铭曰
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此中
间几息公奋自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
必能天子用公其难其劳一其初终夏童跳边乘吏怠
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年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怯勇堕完见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
趣公来以就予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其在
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成惟公是倾不倾不
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殁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世
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
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文 翰林学士兼侍讲尚书吏
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王洙书
墓志铭 富弼撰
皇祐四年夏五月二十日甲子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
范仲淹以疾薨于徐吏走驿马以公丧闻天子感慨不
一御垂拱殿朝特赠兵部尚书太常考行谥文正录孤
赙物悉用加等中外士大夫骇然相吊以泣至于岩壑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处逸无不痛惜之其孤护帷帻还洛卜以是年十二月
一日壬申葬于河南县万安山尹樊里先陇之侧孤驰
使来求铭将纳于竁曰公之先始居河内后徙长安唐
垂拱中履冰相则天以文章称实公之远祖也四代祖
陏唐末为幽州良乡县主簿遭乱奔二浙家于苏之吴
县自尔遂为吴人时中原多故王泽不能逮远于是世
食钱氏之禄苏州粮料判官梦龄以才德雄江右即公
之曾王父也判官生赞时幼聪警尝举神童任秘书监
集春秋洎历朝史为资谈录六十卷行于时秘监生墉
博学善属文累佐诸王幕府端拱初随钱俶纳国终武
宁军节度掌书记公即掌记之第三子也朝廷以公贵
用太保太傅太师追赠三代又择徐许越吴四大国追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封王妣陈氏妣陈氏谢氏为太夫人公讳仲淹字希文
不幸二岁而孤吴国太夫人以北归之初亡亲戚故旧
贫而无依再适长山朱氏公既长未欲与朱氏子异姓
惧伤吴国之心姑姓朱后从事于亳吴国命始奏而复
焉公少举进士祥符八年中第调广德军司理椽权集
庆军节度推官制置使举监泰州西溪盐廪以劳进大
理丞又举知兴化县建州关隶以吴国老疾辞监楚州
粮料院丁忧去官服除晏丞相以文学荐公于朝试可
署秘阁校理时章献皇太后临政巳巳岁冬至上欲率
百僚为寿诏下草仪注搢绅失色相视虽切切口语而
畏惮无一敢论者上又专欲躬孝德以励天下而未遑
馀恤公独抗疏曰人主北面是首顾居下矧为后族强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偪之阶不可以为法或宫中用是为家人礼权而卒于
正斯亦庶乎其可也疏奏遂罢上寿仪然后颇不怿寻
出为河中府通判转殿中丞谋葬吴国再请通判陈州
迁太常博士闻京师多不关有司而署官赏者访焉出
于中旨乃附驿奏疏甚恳至愿以上官贺娄事为戒明
年章献后弃长乐擢为右司谏属朝廷用章后遗令策
太妃杨氏为皇太后与政制出都下詾詾公上疏极谏
古者立太后所以尊亲也不容冀幸于其间武武相蹑
一二而数况复称制以取惑天下耶臣恐后世有以窥
之者上悟第于后泣号而止公殚补阙失无所阿忌贵
倖仄目不欲久留谏职因江淮饥以才命公体量安抚
虽别领走外亦恳恳不忘忧国途中上时弊十事皆政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教之大者累月还朝适议废郭后上书曰后者君称以
天子之配至尊故称后后所以长养阴教而母万国也
故系如此之重未宜以过失轻废立且人孰无过陛下
当面谕后失放之别馆㨂妃嫔之老而仁者朝夕劝导
俟其悔而复其宫则上有常尊而下无轻议矣书奏不
纳明日又率其属及群御史伏閤门论列如前日语上
遣中贵人挥之令诣中书省宰相窘取汉唐废后事为
解时吕夷简为相公曰陛下天资如尧舜公宜因而辅
成之柰何欲以前世弊法累盛德耶中丞孔道辅名骨
鲠亦扶公议论甚切直又明日晨率道辅将留百辟班
揖宰相廷辨抵漏舍会降知睦州台吏促上道在郡岁
馀知苏州朝廷知清议属公就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待制召还有入内都知阎文应者专恣不恪事多矫旨
以付外执政知而不敢违公闻知而不食将入辨谓若
不胜必不与之俱生即以家事属长子明日尽条其罪
恶闻于上上始知遽命窜文应岭南寻死于道公自还
阙论事益急宰相阴使人讽公待制主侍从非口舌任
也公曰论思者正侍臣之事予敢不勉宰相知不可诱
乃命知开封府欲挠以剧烦而不暇他议亦幸其有失
即罢去公处之罙月威断如神吏缩手不敢侮其奸京
邑肃然称治于时官方无纪每对未尝不为上力陈治
乱之道皆由用人得失此实宰相之职也天子日拥万
几非所宜专然不可以不察因取职局官品以类选次
至于超迁序进附见其下为图以献庶上易览宰相益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不悦嗾其党短公于上前公亦连诋宰相坐是去阁职
贬知饶州是日上封赠书论公以忠义获谴极道所不
可者皆当世英豪宰相指为朋党相继谪去治饶未久
徙润又徙越宝元初羌人压境叛间岁悉众寇延州大
将战没关中警严于是还公旧职移知永兴军道授陜
西都转运使议者谓将漕之任不预戎事遂改充经略
安抚副使仍迁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以宠之至
部首按鄜延时延安始困兵火障戍扫地城外即寇壤
岿然孤垒人心危恐废食待窜凡朝廷遣守皆以事避
免既迁延不时往公遂留不行骑奏愿兼领延州事以
待寇之复来上嘉而从之属亡战日久兵无纪律猝有
外警荡然不支公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析为六将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分命裨佐训饰不数月举为精锐士气大振莫不思战
而寇知我有备即引去朝廷推其画诸路皆以为法成
青涧城复散亡属羌万馀帐开营田数千顷以收军实
人视边塞其完固如山立不可动谓宜讨贼不可坐守
老吾师朝廷下其议将从之公执犹以为未无几泾原
师出败于好水川天子由是益信公智谋过人远甚前
此贼以书署僣号遗公请和公不忍俾朝廷报贼乃自
占荅黜其僣署为陈逆顺祸福立遣使者还未出境闻
好水川败始悟贼书谲而非诚益自信立报为是执政
以公擅报罪当诛上知公其责止命削一官降知耀州
几月拜户部郎中起知庆州寻迁左司郎中本路经略
安抚招讨使兼兵马都部署有马砦者素为贼冲然地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与境相冲久不能城公至自领牙兵出不意驻柔远砦
别遣蕃将取其地得之先命长子入据以率众公亦亲
往劳士有顷贼三万骑叩城下公麾兵血战则遽北戒
诸将勿追已而果有伏兵夜遁城既立诏名大顺徐又
城细腰复胡卢等寨招明珠灭臧二强族各万馀人及
并环千馀帐内附自此环庆属羌悉为吾用先是卒骄
难使主将咸务姑息公筑延庆诸城堡募民不足乃杂
使禁旅盖素服公威惠劳苦虽且死不怨久之泾原师
再丧定川关转复震而虞变生公知亲率垓下兵连夜
赴援且将邀贼归路击之会巳出塞遂班师因移其兵
耀于关辅人心由是大定初定川事闻上颇骇谓侍臣
曰得范仲淹出援吾无忧矣数日公奏至上大喜怀其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章示执政曰吾知范仲淹可用加枢密直学士右谏议
大夫时朝廷以戍卒屡衄议黥乡人惧甚窜匿不愿黥
公改命但刺其手非校战请农于家后罢兵独环庆路
乡军得复为民民德公至于今不忘朝廷寻尽以西路
委公置府于泾州授陜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方谋
取横山故地渐复灵夏然后可以诛贼贼知亡无日惧
不克当因遣使讲和明年春召公为枢密副使凡五让
不从乃拜之舆议谓公有经纶之才不宜局于兵府是
秋改参知政事上倚公右于诸臣公亦务尽所蕴以图
报然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三王所不能免公将劘
以岁月而人不知为悠久之道也上方锐于求治间数
命公条当世急务求公始末奉诏每辞以事大不可忽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致于是露熏降手诏再遣内臣就政事堂督取开龙图
阁给𥿄扎令立疏者各一日面诘者不可数退曰吾君
求治如此之切其暇岁月待耶即以十策上之盖取士
课吏减任子更卫兵择守宰谨敕令厚农桑之类者又
先时别上法度之说甚多皆所以抑邪佞振纪纲扶道
经世一一可行上览奏褒纳益信公忠耿不为身谋恤
也遽下二府促行论者渐龃龉不合作谤害事公知之
如不闻持之益坚明年秋边奏疑若有警者公虑帅臣
恃和而懈因恳请按边即命河东陜西宣抚使麟州向
者亦被寇掠邈然在贼腹中本道帅病无供给奏欲弃
之曰麟弃疆场日蹙不可请复废障使民耕于鄙于是
得不弃又代郡西四州军附边有废地尤广著令禁不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得耕郡县以敌嫌不敢正视前欧阳修来使尽籍其利
害请弛禁许人耕以输可代转挽之劳以帅议不协罢
公至于其利大且亡所嫌者屡奏如脩议便后止耕岢
岚一境而塞粟已充矣公既度陜以西羌好难保而边
计尚缺疏手奏愿解政事复领四路以总护诸将即除
授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陜西四路安抚使以疾请邓
州迁给事中三年又请浙郡因得厝先人之墓移杭州
加礼部侍郎祀明堂复迁户部又移青州兼东路安抚
使几岁病疾又请颖肩舆至彭门遂不起年六十四公
为学好明经术每道圣贤事业辄跂耸勉慕皆欲行之
于己自始仕慨然有康济之志凡所设施必本于仁义
而将之以刚决未尝为人屈挠历补外职以严明驭吏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使不得欺于是民皆受其赐立朝益务径雅事有不安
者极意论辩不畏权倖不蹙忧患故屡亦见用然每用
必黜之黜则忻然而去人未始见其有悔色或唁之公
曰我道则然苟尚未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噫如公
乃韩愈所谓信道䔍而自知明者也在陜西尤为宣力以
儒者奉武事又边备久废忽而王师新败剥丧破漏而
莽乎无所取济公周施安集坐可守禦畜锐观衅适图
进讨会羌人复修贡朝廷始议息兵乃从其请于是不
能成殄灭之功然其阅武练将可以震敌城要属杂羌
可以扼寇此后世能者未易其过也至于恳田阜财立
法著信爱民全国体赫赫在人耳目皆可为破贼之地
者又可道哉其历二府才岁馀而罢若夫天下至重久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安之弊至深而欲以一二岁临之而望治虽愚者知其
不可得况所奏议阻而不行者十八九行者又即改废
不用兹所以重主忧而生民未得安也宣抚之初谗者
乘间锋起盖以奇中造端飞语无所不及甚者必欲挤
之以死而后巳赖上宽度明照知公无他始终保全获
殁牖下呜呼道之难行也而至是乎憸人苟欲伸巳志
而不志乎邦家此先民所以甘藜藿而蹈江海也公天
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既显门中如
贱贫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每抚边赐金银甚而悉以
遗将佐在杭尽以馀俸买田于苏州号义庄以聚疏属
而敛无新衣友人醵资以奉葬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
韩城以居之遗表不干私泽此益见其始卒志于道不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为禄仕出也作文章犹以传道名世不为空文有文集
二十卷奏议十七卷两府论事三卷娶李氏故参知政
事昌龄之侄封金华县君卒于鄱阳今举而附焉四子
纯佑守将作监主簿少有气节以疾废于家纯仁进士
第光禄寺丞纯礼太常寺太祝皆温厚而文识者曰范
氏有子矣三女长适殿中丞蔡交次适封丘主簿贾蕃
诸孙三长正臣守将作监主簿一男纯粹一女二孙幼
铭曰
公之世系源于陶唐晋会食范厥姓始彰睢痤蠡增滂
宁云质兹惟闻人间代而出或霸戓季所有何𫐠粤自
得姓千五百年独公挺生为天下贤涉圣之馀揭厉泗
沿道尊德雄事公日繁人获一善巳谓其难公实百之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如无有然遭时得君位亦显焉罹此谗慝志莫究宣元
元年艰噫嘻乎天
    文正公传 张唐英
范某字希文苏州人武宁军掌书记赠太师墉之子幼
弧母适朱氏祥符八年登进士第曰朱说者是也累迁
大理寺丞上相府书极陈天下之利害当时皆以王佐
许之宰相晏殊荐其文召试秘阁校理上欲以冬至率
百僚上太后寿抗疏言不可遂罢出通判河中府迁陈
州屡上疏言内降之弊引韦后为戒章献厌世擢为右
司谏言杨妃不当称太后郭后不当废降知睦州迁苏
州召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论事益切执政忌之
命知开封府欲处以烦剧而不暇他议某明敏通照决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事如神京师谣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每上殿奏事多陈治乱以开悟人主历诋人臣不法言
者以某离间君臣落职知饶州事司谏高若讷言贬黜
太轻欧阳脩上书责之亦得罪余靖尹洙皆坐朋党被
绌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详其事不肖指若讷也宝
元初元昊叛上知其才兼文武复职知永兴军道授陜
西都转运迁龙图阁直学士时延安新被围朝廷择帅
皆畏不行某奏请兼领延安军以待寇至上嘉而从之
阅兵得万八千迁六将俾领之日夕训练号为精兵焉
贼闻之第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
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戎人呼知州为老子大
范谓范雍也城青涧开营田招属羌及请戒诸路养兵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畜锐不宜轻动贼许以书请和某以元昊国之叛贼不
可俾朝廷报贼乃自作书与陈逆顺贼寻陷好水某益
信报贼书为是而执政以其擅报当诛上以为阃外之
事专之不足罪止移知耀州寻起知庆州兼经略招讨
未几贼兵三万叩城某鏖兵血战贼兵奔北遂戒诸将
无逅奔既而果有伏兵又夺贼马砦为大顺城及筑细
腰复葫芦等砦招明珠灭臧二强族万馀人及命环州
种世衡招千馀帐自是属羌皆为用久之王师再丧于
定川某昼夜领兵赴援初关辅人心动摇及见某耀兵
号令严明威震戎落人心遂安第相贺曰边上自有龙
图公为长城吾属何忧初上闻定川之败颇以关中为
忧曰若得某出援可无虑及闻某出师甚喜时议黥乡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军某惟令刺其手及兵罢环庆路皆复得为农上寻以
四路都招讨委之开府于泾某与韩琦叶谋必欲收复
灵夏横山之地元昊大惧称臣明年春召为枢密副使
以郑戬代之秋拜参知政事乃上取士课吏减子更卫
兵择守宰谨赦令厚农桑之策塞侥倖之涂开公正之
路天下侧耳以听太平凡所措置十未行一而权势者
大恶之明年契丹与元昊争银瓮旋而麟府奏警某自
请出为河东陜西宣抚二虏闻之皆不敢动恳以边事
为请以资政殿学士复总四路之师开府邠州以疾请
邓州移杭州青州迁户部侍郎又请汝阴至徐州而薨
年六十四奏至上嗟悼泣下曰朕方将大用不谓其早
死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子纯佑有才识以疾废于家次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纯仁登进士第有父风今为都官员外郎
褒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