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学集编卷上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a 页 WYG0200-000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大学集编卷上     宋 真德秀 撰

  大学(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
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
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朱子曰学问须以大
学为先次孟子次论语次中庸工夫密规摹大○今人读书且从易晓易解处去读如大学中庸语孟四
书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会得此四书何书不可读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处也○此书首尾具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b 页 WYG0200-0005d.png
备易以推寻○今且须熟究一个大学作间架却以他书填补去如此看得一两书便自占得分数多却
易为力圣贤之言难精难者既精则后面粗者却易晓○大学一书如行程相似自某处到某处几里自
某处到某处几里识得行程须便行始得若只读得空壳子亦无益也○大学是一个腔子而今却要去
填教实如他说格物自家须是去格物后填教实著如他说诚意自家须是去诚意后亦填教实著○大
学是修身治人底规摹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大学重处都在前
面后面工夫渐渐轻了只是揩磨在○今人却是为人而学某所以教诸公读大学且看古人为学是如
何是理会甚底事诸公愿为古人之学乎愿为今人之学乎○明德如八窗玲珑致知格物各从其所明
处去今人不曾做得小学工夫一旦学大学是以无下手处今且当自持敬始使端悫纯一专静然后能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a 页 WYG0200-0006a.png
致知格物○大学揔说了又逐段更说许多道理圣贤怕有些子照管不到节节觉察将去到这里有恁
地病到那里有恁地病○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
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正心诚意事此是修身事此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事○问读大学
如何答云稍通方要读论语先生曰且未要读论语大学稍通正好著心精读如何便住却读此书功深
则用博昔尹和靖见伊川半年方得大学西铭看今人半年要读多少书某且要人读此是如何缘此书
却不多而规摹周备○此一个心须每日提撕令常惺觉顷刻放宽便随物流转无复收拾如今大学一
书岂在看他言语正欲验之于心如何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试验之吾心好善恶恶果能如此乎閒居为
不善见君子则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果有此乎一有不致则勇猛奋跃不已必有长进处今不知如此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b 页 WYG0200-0006b.png
则书自书我自我何益之有○问大学曰看圣贤说话所谓坦然若大路然止缘后来人说得崎岖所以圣贤
意思难见○圣人不令人悬空穷理须要格物者是要人就那上见得道理破便实只如大学一书有正经有
解有或问看来看去不用或问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经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学在我胸中而正
经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许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圣贤许多工夫亦看圣贤底不出○问朱敬之有异闻
乎曰得一日教看大学曰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方可读他书○横渠云如中庸大学直须句句理
会过使其言互相发明今读大学亦然某年十七八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今大学可且熟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
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a 页 WYG0200-0006c.png
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
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
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或问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也曰敢问其为
小子之学何也曰愚于序文已略陈之而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为书矣学者不可以不之考也曰吾闻
君子务其远者大者小人务其近者小者今子方将语人以大学之道而又欲其考乎小学之书何也曰学之
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
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b 页 WYG0200-0006d.png
少长所集之异宜而有高下深浅先后缓急之殊非若古今之辨义利之分判然如薰莸冰炭之相反而不可
以相入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埽应对进退之閒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
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曰幼学之士以子之言而得循序渐进以免于躐等
陵节之病则诚幸矣若其年之既长而不及乎此者欲反从事于小学则恐其不免于捍格不胜勤苦难成之
患欲直从事于大学则又恐其失序无本而不能以自达也则如之何曰是其岁月之已逝者则固不可得而
复追矣若其功夫之次第条目则岂遂不可得而复补邪盖吾闻之敬之一字圣学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
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埽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
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是以程子发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为说焉不幸过时而后学
大学集编卷上 第 4a 页 WYG0200-0007a.png
者诚能用力于此以进乎大而不害兼补乎其小则其所以进者将不患于无本而不能以自达矣其或摧颓
已甚而不足以有所兼则其所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束而养其良知良能之本者亦可以得之于此而不
患其失之于前也顾以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也若徒归咎于既往而所以补之
于后者又不能以自力则吾见其捍格勤苦日有甚焉而身心颠倒眩瞀迷惑终无以为致知力行之地矣况
欲有以及乎天下国家也哉曰然则所谓敬者又若何而用力邪曰程子于此尝以主一无适言之矣尝以整
齐严肃言之矣至于门人谢氏之说则又有所谓常惺惺法者焉尹氏之说则又有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
者焉观是数说足以见其用力之方矣曰敬之所以为学之始者然矣其所以为学之终也柰何曰敬者一心
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也知其所以用力之方则知小学之不能无赖于此以为始知小学之赖此以始则夫
大学集编卷上 第 4b 页 WYG0200-0007b.png
大学之不能无赖乎此以为终者可以一以贯之而无疑矣盖此心既立而由是格物致知以尽事物之理则
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由是诚意正心以修其身则所谓先立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由是齐家治国以及平
天下则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是皆未始一日而离乎敬也然则敬之一字岂非圣学始终之要
也哉○曰然则此篇所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者亦可得而闻其说之详乎曰天道流行发育万物
其所以为造化者阴阳五行而已而所谓阴阳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气及其生物则又必因是气之
聚而后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有以为健顺仁义礼智之性必得是气然后有以为魂魄五脏百
骸之身周子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正谓是也然以其理而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
之殊以其气而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是以或贵或贱而不能齐也彼贱而为物者
大学集编卷上 第 5a 页 WYG0200-0007c.png
既梏于形气之偏塞而无以充其本体之全矣惟人之生乃得其气之正且通者而其性为最贵故其方寸之
间虚灵洞澈万理咸备盖其所以异于禽兽者正在于此而其所以可为尧舜而能参天地以赞化育者亦不
外焉是则所谓明德者也然其通也或不能无清浊之异其正也或不能无美恶之殊故其所赋之质清者智
而浊者愚美者贤而恶者不肖又有不能同者必其上智大贤之资乃能全其本体而无少不明其有不及乎
此则其所谓明德者已不能无蔽而失其全矣况乎又以气质有蔽之心接乎事物无穷之变则其目之欲色
耳之欲声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岂可胜言也哉二者相因反覆深固是以
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则虽曰有人之形而实何以远于禽
兽虽曰可以为尧舜而参天地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然而本明之体得之于天终有不可得而昧者是以虽
大学集编卷上 第 5b 页 WYG0200-0007d.png
其昏蔽之极而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则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体已洞然矣是以圣人施教既己养之于小学
之中而后开之以大学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说者所以使之即其所养之中而因其所发以启其明
之之端也继之以诚意正心修身之目者则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于身以致其明之之实也夫
既有以启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明之之实则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尝不明者岂不超然无有气质物欲
之累而复得其本体之全哉是则所谓明明德者而非有所作为于性分之外也然其所谓明德者又人人之
所同得而非有我之所得私也向也俱为物欲之所蔽则其贤愚之分固无以大相远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
矣则视彼众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心迷惑没溺于卑污苟贱之中而不自知也岂不为之恻
然而思有以救之哉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之始于齐家中于治国而终及于平天下使彼有是明德而
大学集编卷上 第 6a 页 WYG0200-0008a.png
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其旧染之污焉是则所谓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然德之在己
而当明与其在民而当新者则又皆非人力之所为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而为也是
其所以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者固己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则程子所谓以其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
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而传所谓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与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众人之
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学者虽或知之而亦鲜能必至于是而不去此为大学之教者所以虑其礼虽粗
复而有不纯己虽粗克而有不尽且将无以尽夫修已治人之道故必指是而言以为明德新民之标的也欲
明德而新民者诚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过不及之差焉则其所以去人欲而复天理者无毫发之遗恨
矣大抵大学一篇之指总而言之不出乎八事而八事之要总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此愚所以断然以为
大学集编卷上 第 6b 页 WYG0200-0008b.png
大学之纲领而无疑也然自孟子没而道学不得其传世之君子各以其意之所便者为学于是乃有不务明
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又有爱身独善自谓足以明其明德而不屑乎新民者又有略知二
者之当务顾乃安于小成狃于近利而不求止于至善之所在者是皆不考乎此篇之过其能成已成物而不
谬者鲜矣○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主于一身者谓之心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
谓之明德○明德未尝息时时发见于日用之间如见非义而羞恶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见尊贤而恭敬见善
事而叹慕皆明德之发见也如此推之极多但当因其所发而推广之○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
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禅家则但以虚灵不昧者为性而无以具众理以下之事○问德是心中之理否曰
便是心中道理光明鉴照毫发不差○此明德是天之予我者莫令污秽常有以明之○学者须是为己圣人
大学集编卷上 第 7a 页 WYG0200-0008c.png
教人只在大学第一句明明德上以此立心则如今端容猊亦为已也读书穷理亦为己也做得一件事是实
亦为已也圣人教人持敬只是须著从这里说起其实若知为己后则自然著敬○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君
子存之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己一念竦然自觉其非便是明之之端○大学在明明德一句当常常提
撕能如此便有进步处盖其原自此发见人只一心为本存得此心于事物方知有脉络贯通处○在明明德
须是自家见得这物事光明灿烂常在目前始得○或以明明德譬之磨镜曰镜犹磨而后明若人之明德则
未尝不明虽其昏蔽之极而其善端之发终不可绝但当于其所发之端而接续光明之令其不昧则其全体
大用可以尽明且如人知己德之不明而欲明之只这知其不明而欲明之者便是明德就这里便明将去○
明德是自家心中许多道理在这里本是个明底物事初无暗昧如羞恶是非辞逊恻隐皆欲自家心里出来
大学集编卷上 第 7b 页 WYG0200-0008d.png
触著那物便有那个物出何尝不明缘为物欲所蔽故其明易昏如镜本明被外物点污则不明了少间磨了
则其明又能照物○问明德章句自觉胸中甚昧先生云这明德亦不甚昧如羞恶是非恻隐辞逊此是心中
原有此等物发而为恻隐这便是仁发而为羞恶这便是义发而为辞逊是非便是礼智看来这个亦不是甚
昧但恐于义理差误处有似是而非者未能分别耳○问在明明德云云曰不消如此说只要著实去体察行
之于身须是真个明得这明德是怎生地明是如何了得它虚灵不昧须是真个不昧具得众理应得万事只
恁地说不济得事又曰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者皆明明德事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
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意未尽诚便是这德有所未明心
有不正则德有所未明身有不修则德有所未明须是意不可有顷刻之不诚心不可有顷刻之不正身不可
大学集编卷上 第 8a 页 WYG0200-0009a.png
有顷刻之不修这明德方常明或曰所谓明德工夫也只在读书上曰固是在读书上然亦不专是读书事上
也要理会书之所载者固要逐件理会也有书所不载而事上合当理会者也有古所未有底事而今之所有
当理会者极多端○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是如何曰人固有理会得处如孝于亲友于弟如水之必寒
火之必热不可谓他不知但须去致极其知因那理会得底推之于理会不得底自浅以致深自近以致远○
明德谓本有此明德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其良知良能本自有之只为私欲
所蔽故揞而不明所谓明明德者求所以明之也譬如镜焉本是个明底物缘为尘昏却故不能照须是磨去
尘垢然后镜明○问明德而不能推之以新民可谓是自私曰德既明自然是著新民然亦有一种人不如此
此便是释老之学这个道理人人有之不是自家可专独之物既是明得此理须当推以及人使各明其德岂
大学集编卷上 第 8b 页 WYG0200-0009b.png
可说我自会了我自乐之不与人共○至善只是十分是处○至善犹今人言极好○凡曰善者固是好然方
是好未是极好处必到极处便是道理十分尽头无一毫不尽故曰至善○至善是极好处且只如孝冬温夏
凊昏定晨省虽然是孝底事然须是能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方始得是尽得所谓孝○问章句中解止字云必
至于是而不迁如何曰未至其地而求其至既至其地则不当迁动而之他也○问在止于至善至善者先生
云事物当然之极也恐与伊川说艮其止止其所也之义一同谓夫有物必有则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
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得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所谓止其所者即止于至善之地也先生
云只是如此○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此良心也良心便是明德○问何谓明德
先生曰我之所得以生者有许多道理在里其光明处乃所谓明德也明明德者是指全体之妙下面许多节
大学集编卷上 第 9a 页 WYG0200-0009c.png
目皆是靠明德做去又问既曰明德又曰至善何也先生曰明得一分便有一分明得十分便有十分明得十
分乃是极至处也又曰明德是下手做至善是行到极处○问明德至善莫是一个否曰至善是明德中有此
极至处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此所谓在止于至善又当知所谓如何
而为止于仁如何而止于敬如何而止于慈孝与国人交之信这里便用究竟一个下工夫处曰止莫是止于
此而不过否曰固是过与不及皆不济事仁敬慈孝谁能到得这里闻有不及者矣未闻有过于此者也○问
新民如何止于至善荅曰事事皆有至善处已也要止于至善人也要止于至善盖天下只是一个道理在他
虽不能在我之所以望他者则不可不如是也○问大学至善不是明德外别有所谓善只就明德中到极处
便是否曰是也明德中也有至善新民中也有至善皆要使到那极处至善随处皆有修身中也有至善亦要
大学集编卷上 第 9b 页 WYG0200-0009d.png
到那尽处齐家中也有至善皆要到那尽处至善只是以其极言不特是理会到极处做亦要做到极处○韩
文公谓轲之死不得其传自秦汉以来岂无人亦只是无那至善见不到十分极好处做亦不做到十分极处
○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统而言之仁义礼智以其发见而言之如恻隐羞恶之类其见
于实用而言之如事亲从兄是也如此等德不待自家明之但从来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而此等德一向暗
昧更不光明而今却在挑剔揩磨出来以复向来得之于天者此便是明明德我既是明得个明德见他人为
气禀物欲所昏自家岂不恻然欲有以新之使之亦如我桃剔揩磨以革其向来气禀物欲之昏而复其得之
于天者此便是新民然明德新民初非是人力私意所为本有一个当然之则过之不可不及亦不可且以孝
言之孝是明德然亦自有当然之则不及则固不是若是过其则必有刲股之事须是要到当然之则田地而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0a 页 WYG0200-0010a.png
不迁此方是止于至善○欲新民而不止于至善是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者治民也明明德是欲去长安止于
至善是已到长安也○明德新民皆当止于极好处止之为言未到此处便住不可谓止到得此而不得守亦
不可言止止者止于是而不迁之意或问明明德是自已事可以做得到极好处若新民则在人如何得他极
好处曰且教自家先明得尽然后渐民以仁摩民以义如孟子所谓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又从而振
德之如此变化他自然解到极好处○先生问友仁曰公近日看大学或问如何曰粗晓其义但恐未然先生
举一二处令友仁说先生曰如何是收其放心养其德性曰放心者或心起邪思意有妄念耳听邪言目观乱
色口谈不道之言至于手足动之不以礼皆是放也收者便于邪思妄念处截断不续至于耳目言动皆然此
乃谓之收既能收其放心德性自然养得不是收放心之外又养个德性也先生曰看得也好○问或问以七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0b 页 WYG0200-0010b.png
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人于己失学后须如此勉强奋励方得曰失时而后学必著如
此趱补得前许多欠阙处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不如是悠悠度日一日不做得一日工夫只
见没长进如何要填补前面○今人不曾做得小学工夫一旦学大学是以无下手处今且当自持敬始使端
的纯一静专然后能致知格物敬字是彻头彻尾工夫自格物致知至治国平天下皆不外此○问或问中健
顺仁义礼智之性曰此承上文阴阳五行而言健阳也顺阴也四者五行也分而言之仁礼属阳义智属阴○
问或问说仁义礼智之性添健顺字如何曰此健顺只是那阴阳之性○问气则有清浊而理则一同如何曰
固是如此理者如一宝珠在圣贤则如置在清水中其辉光自然发见在愚不肖者如置在浊水中须是澄去
泥沙则光方可见至如万物亦有此理天何尝不将此理与他只为气昏塞如置宝珠于浊泥中不复可见然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1a 页 WYG0200-0010c.png
物类中亦有知君臣母子知祭知时者亦是其中有一线明处然而不能如人者只为他不能克治耳○曰天
地之气有清有浊若值得晦暗昏浊底气这便禀受得不好了既是如此又加以应接事物逐逐于利欲故本
来明德只管昏塞了故大学必教人如此用工到后却会复得初头浑全底道理○问或问中介然之顷一有
觉焉则其本体已洞然矣须是就这些觉处便致知充广将去曰然如击石之火只是些子才引著便可以燎
原若必欲等大觉了方去格物致知如何等得那个觉是物格知至了人彻悟到恁地时事都了若是介然之
觉一日之閒其发也无时无数只要人识认得操持充养将去○问程子以其义理精微之极始以至善目之
之语曰大抵至善只是极好处十分端正恰好无一毫不是处无一毫不到处且如事君必当如舜之所以事
尧而后唤做敬治民必当如尧之所以治民而后唤做仁不独如此凡事皆有个极好处○至善只是明德极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1b 页 WYG0200-0010d.png
尽处至纤至悉无所不尽○至善便如今人说极是且如说孝孟子说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此是不孝
到得会奉养其亲也似煞强得这个又须看如曾子之养志而后为能养这又似好了又当如所谓先意承志
谕父母于道不遗父母恶名使国人称须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自谓能明其德而不屑乎新民者如佛老
便是不务明其明德而以政教法度为足以新民者如管仲之徒便是略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者如
前日所论王通便是如此看他于己分上亦甚修饬其论为治本末亦有条理甚有志于斯世只是规摹浅狭
不曾就本原上著功便做不彻须是无所不用其极方始是看古之圣贤别无用心只这两者是吃紧处明明
德便欲无一毫私欲新民便欲人于事事物物上皆是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与后同后做此○止者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2a 页 WYG0200-0011a.png
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
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问云云何也曰此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德新
民所以止于至善之由也盖明德新民固皆欲其止于至善然非先有以知夫至善之所在则不能有以得其
所当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夫正鹄然不先有以知其正鹄之所在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中者而中
之也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则吾所当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则方寸
之閒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理既有定则无以动其心而能静矣心既能静则无所择于地而能安矣能安则
日用之閒从容閒暇事至物来有以揆之而能虑矣能虑则随事观理极深研几无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2b 页 WYG0200-0011b.png
之矣然既真知所止则其必得所止固己不甚相远其閒四节盖亦推言其所以然之故有此四者非如孔子
之志学以至从心孟子之善信以至圣神实有等级之相悬为终身经历之次序也○定以理言故曰有静以
心言故曰能○定静之说定是理静在心既定于理心便会静若不定于理则此心只是东走西走○安只是
无𡰈兀之意才不纷扰便安问如此则静与安无分别先生曰此二字自有浅深○静是就心止说安是就身
上说○能安者以地位言之也在此则此安在彼则彼安在富贵亦安在贫贱亦安○能安者随所处而安无
所择地而安能虑是见于应事处能虑○虑是思之重复详审者○虑是研几○安而后能虑不审此一句如
何先生曰若不如此则自家先已纷扰安能虑○问大学知止章中所谓定静安终未深莹先生曰知止只是
识得一个去处既已识得即心中便定更不他求如求之彼又求之此即是未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此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3a 页 WYG0200-0011c.png
亦相去不远但有浅深耳与中庸动变化相类皆不甚相远○大学定静安颇相似定谓所止各有定理静谓
遇物来能不动安谓随所寓而安安盖深于静也○问安而后能虑曰先是自家心安了有些事来方始思量
区处得当如今人先是自家这里鹘突了到事来便都区处不下既欲为此又欲若彼既欲为东又欲向西便
是不能虑然这也从知止说下来若知其所止自然如此这却不消得工夫若知所止如火之必热如水之必
深如食之必饱如饮之必醉若知所止便见事事决定是如此决定著做到如此地位欠阙些子便自住不得
且如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人多会说得过只是多不曾见得决定著竭其力处决定著致其身
处若决定见得著如此看如何也须要到竭其力处须要到致其身处且如而今事君若不见得决定著致其
身则在内亲近必不能推忠竭诚有犯无隐在外任使必不能展布四体有殒无二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3b 页 WYG0200-0011d.png
成仁这若不是见得到如何会恁地○知止只是知有这个道理也须是得其所止方是若要得其所止直是
能虑方得能虑却是紧要知止如知为子而必孝知为臣而必忠能得是身亲为忠孝之事若徒知这个道理
至于事亲之际为私欲所汩不能尽其孝事君之际为利禄所汩不能尽其忠这便不是能得矣能虑是见得
此事合当如此便如此做○问知止矣如何于此复说能虑先生曰既知此理更须是审思而行且如知孝于
事亲须思所以为事亲之道○问知止而后有定荅曰须是灼然知得物理当止之处心自会定又问上既言
知止了何更待虑而后能得荅曰知止是知事事物物各有其理到虑而后能得处便是得所以处事之理○
问知止便是知至否曰知止就事上说知至就心上说知止知事之所当止知至则心之知识无不尽又问知
止能虑之别曰知止是知事物所当止之理到得临事又须研几审处方能得所止○问知与得如何分别曰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4a 页 WYG0200-0012a.png
知只是方知得便是在手○知者知其所止得者得其所止○问知止至能得其閒有工夫否曰有次序无工
夫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只知止处便是工夫○定对动而言初知所止是动底方定方不走作如水之初定
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挠处山林亦静处廛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
安然不挠安然后能虑今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还能处得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之际
而不错乱者非安不能圣人言虽不多及至推出来便有许多说话在人细看之耳○问知止得止莫稍有差
别否曰然知止是如射者之于的得止是已中其的○或又问何故知止而定静安了又复言虑曰且如可以
予可以无予可以取可以无取可以死可以无死这上面有几许商量在○问大学知止能得一段先生曰只
是这个物事滋长得头面自各别今未要理会许多次第且要先理会个知止待将来熟时便自见得○物亦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4b 页 WYG0200-0012b.png
有该事而言者如仁者不过乎物所谓物亦只是事○问事物何以别曰对言则事是事物是物独言物则兼
事在其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治平声后仿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
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
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问云云何也曰此
言大学之序其详如此盖纲领之条目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脩身者明明德之事也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新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5a 页 WYG0200-0012c.png
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诚意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所谓明明德
于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则各诚其意各正
其心各脩其身各亲其亲各长其长而天下无不平矣然天下之本在国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其国国
之本在家故欲治国者必先有以齐其家家之本在身故欲齐家者必先有以脩其身至于身之主则心也一
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则身无所主虽欲勉强以脩之亦不可得而脩矣故欲脩身者必先有以正其心而心之
发其意也一有私欲杂乎其中而为善去恶或有未实则心为所累虽欲勉强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
正心者必先有以诚其意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里洞然无
所不尽则隐微之间真妄错杂虽欲勉强以诚之亦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5b 页 WYG0200-0012d.png
之谓如丧致乎哀之致言推之而至于尽也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
也人莫不知而或不能使其精粗隐显究极无馀则理所未穷知必有蔽虽欲勉强以致之亦不可得而致矣
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也此大学之条目
圣贤相传所以教人为学之次第至为纤悉然汉魏以来诸儒之论未闻有及之者至唐韩子乃能援以为说
而见于原道之篇则庶几其有闻矣然其言极于正心诚意而无曰致知格物云者则是不探其端而骤语其
次亦未免于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病矣何乃以是而议荀扬哉○致知乃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
明只被昏翳了而今逐旋磨去使四边皆照见其明无所不到○所谓穷理者事事物物各自有一事一物底
道理穷之须要周尽若见得一边不见一边便不该通穷之未得更须款曲推明盖天理在人终有明处大学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6a 页 WYG0200-0013a.png
之道在明明德谓人合下更有此明德虽为物欲掩蔽然这些明底道理未尝泯绝须从明处渐渐推将去穷
到是处吾心亦自有准则穷理之初如攻坚物必寻其罅隙可入之处乃从而击之则用力为不难矣孟子论
四端便各自有个柄靶仁义礼智皆有头绪可寻即其所发之端而求其可见之体莫非可穷之理也○问致
知莫只是致察否曰如读书而求其义处事而求其当接物存心察其是非邪正皆是也○致知所以求为真
知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问道之不明盖是后人舍事迹以求道先生曰所以古人只道格物有物便有
理若无事亲事君底事何处得忠孝○格物不说穷理却言格物盖言理则无可捉摹理与物有时而离言物
则理自在自是离不得○穷理二字不若格物之为切便就事物上穷格○人多把这道理作一个悬空底物
大学不说穷理只说个格物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格尽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6b 页 WYG0200-0013b.png
也须是穷得尽到十分方是格物○问格物最难日用閒应事处平直者却易见如交错疑似处要如此则彼
碍要如彼则此碍不审何以穷之曰如何一顿便要格得恁地且要见得大纲且看个大胚摹是恁地方就里
面旋旋做细如树初閒且先斫倒在这里逐旋去皮方始出细若难晓易晓底一齐都要理会得也不解恁地
但不失了大纲理会一重了里面又见一重一重了又见一重以事之详略言理会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浅深
言理会一重又一重只管理会须有极尽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恁地方是○穷理格
物如读经看史应接事物理会个是处皆是格物只是常教此心存莫教他閒没个勾当处公且道如今不去
学问时此心顿放那处○格物须是从切已处理会去待自家者已定叠然后渐渐推去这便是能格物○物
谓事物也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是底便行非底便不行凡自家身心上皆须体验得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7a 页 WYG0200-0013c.png
一个是非若讲论文字应接事物各各体验渐渐推广地步自然宽阔○问物者理之所在人所必有而不能
无者何者为切先生云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皆人所不能无者但学者须要穷格得尽事父母则当尽其
孝处兄弟则当尽其友如此之类须是要见得尽若有一毫不尽便是穷格不至也○格物须真见得决定是
如此为子岂不知是要孝为臣岂不知是要忠人皆知得是如此然须当真见得子决定是合当孝臣决定是
合当忠决定如此做始得○问格物须合内外始得曰他内外未尝不合自家知得物之理如此则因其理之
自然而应之便见合内外之理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
恶死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道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见生不忍见死闻声不忍食肉非
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夭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7b 页 WYG0200-0013d.png
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
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如居处便须验得敬与不敬有一般人专要
就寂然不动上理会及其应事却七颠八倒倒了又牵动他寂然底又有人专要理会事却于根本上全无工
夫须是彻上彻下表里洞彻如居仁便自能由义由义便是居仁敬以直内便能义以方外义以方外便是敬
以直内○问格物则恐有外驰之病荅曰若合做则虽治国平天下之事亦是已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不成也说道外驰又问若如此则恐身在此而心不在
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有此等患荅曰合用他处也著用又问如此则不当论其内外但当论
合为与不合为先生颔之○问知者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何谓妙众理曰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8a 页 WYG0200-0014a.png
外得所谓知者便只是知得我底道理非是以我之知去知彼道理也道理固本有用知方发得出来若无知
道理何从而见所以谓之妙众理犹言能运用众理也运用字有病故只下得妙字○问莫不有以知夫所以
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当然之则如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所以然之故如君何故用仁臣何故用
敬父何故用慈子何故用孝曰所以然之故即是更上面一层如君之所以仁盖君是个主脑百姓人民土地
皆属他管他自是用仁爱非说是为君子不得已以仁爱行之自是理合如此试以一家论之为家长者便用
爱一家之人惜一家之物自是理合如此若天使之然又如父之所以慈子之所以孝盖父子本同一气只是
一人之身分成两个其恩爱相属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其他大伦皆然天理使之如此也岂容强为哉且以仁
言之只天地生这物时便有个仁他只知生而已从他原头下来自然有个春夏秋冬初有阴阳有阴阳便有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8b 页 WYG0200-0014b.png
四象金木水火土故赋于人物便有仁义礼智之性自他原头处便如此了仁则属春属木且看春间发生之
功蔼然和气如草木之萌芽初间仅一针许少间渐渐生发以致枝叶花实变化万状便可见他生之意非仁
爱何以如此缘他本原处有个仁爱温和之理如此所以发之于用自然慈祥恻隐义属秋属金是天地自然
有个清峻刚烈之气所以人禀得便自然有裁制便自然有羞恶之心礼智亦然盖自本原而已然非旋安排
教如此也昔龟山问一学者当见孺子入井时其心怵惕恻隐何故如此学者曰自然如此龟山曰岂可只说
自然如此了便休须是知其所自来龟山此语极好又引或人问知觉如何龟山曰知是知此事觉是觉此理
且如知得君之仁臣之敬父之慈子之孝是知此事又知所以仁所以敬所以慈所以孝是觉此理○问格物
致知先生曰他所以下格字致字者皆是为自家原有是物但为他物所蔽耳而今便要从那知处推开去是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9a 页 WYG0200-0014c.png
因其所已知而推之以至于无所不知也○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虚明广大无所不知要当极其至耳今学
者岂无一班半点只是为利欲所昏不曾致其知○人之一心本自光明常提撕他起莫为物欲所蔽便将这
个做本领然后去格物致知如大学中条目便是材料圣人教人将许多材料来修持此心令常常光明耳伊
川曰我使他思时便思如此方好傥临事不醒只争一饷时便为他引去且如何两眼光□□又白日里在大
路上行如何会被别人引去草中也只是我自昏睡或暗地里行便被别人胡乱引去耳但只要自家常醒得
他做主宰出乎万物之上物来便应易理会底便理会得难理会底思量久之也理会得难理会底理会不得
是此心尚皆未明便用提醒他○致知格物只是一个○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
得知○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孩提之童莫不知
大学集编卷上 第 19b 页 WYG0200-0014d.png
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极尽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学者必须先克人欲以致
其知则无不明矣致字如推开去譬如暗室中见些子明处便寻从此明处去忽然出到外面见得大小大明
人之致知亦如此也格物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之类事事物物各有个至极之处所谓止者即至
极之处也然须是极尽方得久之又云知在我理在物○致之为义如以手推送去之义凡经传中云致者其
义皆如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治去声后仿此○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
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0a 页 WYG0200-0015a.png
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问云云何也曰此覆说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诣其极而
无馀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馀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诣而无不尽矣知无不尽则心之所发能
一于理而无自欺矣意自不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矣心得其正则身之所处不至陷于所偏而
无不修矣身无不修则推之天下国家亦举而措之耳岂外此而求之智谋功利之末哉曰篇首之言明明德
以新民为对则固专以自明为言矣后段于平天下者复以明明德言之则似新民之事亦在其中何其言之
不一而辨之不明邪曰篇首三言者大学之纲领也而以其宾主对待先后次第言之则明明德者又三言之
纲领也至此段然后极其体用之全而一言以举之以见夫天下虽大而吾心之体无不该事物虽多而吾心
之用无不贯盖必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馀此又言之序也○知至谓天下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0b 页 WYG0200-0015b.png
物之理知无不到之谓若知一而不知二知大而不知细知高远而不知幽深皆非知之至也要须四至八到
无所不知乃为至耳问致知之致知至之至有何分别荅曰上一致字是推致方为也下一至字是已至○致
知不是知那人不知底道理只是人面前底且如义利两件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也无害见得
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
信得极这便是物格便是知得至了○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须是物
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某尝谓物格知至后虽有不善亦是白地上黑点物未格知未至
纵善也只是黑地上白点○问寻常读大学未有所得愿请教曰致知诚意两节若打得透时已自是个好人
其他事一节大如一节病败一节小如一节○问诚意在致知格物后如何曰源头只在致知知至之后如从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1a 页 WYG0200-0015c.png
上面放水来已自迅流湍决只是临时又要略略拨剔莫令壅滞耳○致知如一事只知得三分这三分知得
者是真实那七分不知者是虚伪为善须十分知善之可好若知得九分而一分未尽只此一分未尽便是鹘
突苟且之根少閒说便为恶也不妨便是意不诚所以贵致知穷到极处谓之致○知与意皆出于心知是知
觉处意是发念处○因论诚意曰过此一关方是人不是贼过得此关道理方牢固○意诚如蒸饼外面是白
面透里是白面意不诚如蒸饼外面虽白里面却只是粗底一般○意诚后推荡得查滓伶利心尽是义理○
致知诚意乃学者两个关致知乃梦与觉之关诚意乃恶与善之关透得致知之关则觉不然则梦透得诚意
之关则善不然则恶○问知至而后意诚先生曰意诚只是要情愿做工夫若非情愿亦强不得未过此一关
犹有七分是小人○知若至则意无不诚若知之至虽欲著此物亦留不住东西中央皆著不得若是不诚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1b 页 WYG0200-0015d.png
人亦不肯尽去亦要留些子在○问知至到意诚之閒意似不联属须是别识得天理人欲分明尽去人欲全
是天理方诚曰固是这事不易言页是格物精熟方到居此常无事天理实然有纤毫私欲便能识破他自来
点检惯了譬有贼来便识得便捉得他不曾用工底与贼同眠同食也不知○问知至而后意诚云有知其如
此而行又不如此者是如何曰此只是知之未至曰必待行之皆是而后验其知至欤曰不必如此说而今说
与公是知之未至公不信且去就格物穷理上做工夫穷来穷去末后自家真个见得此理是善彼是恶自心
甘意肯不去做此方是意诚若犹有一毫疑贰底心便是知未至意未诚久后依旧去做然学者未能便得会
恁地须且致其知工夫积累方会知至○知至而后意诚须是真知了方能诚意知苟未至虽欲诚意固不得
其门而入矣惟其胸中了然知得路径如此知善之当好恶之当恶然后自然意不得不诚心不得不正因指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2a 页 WYG0200-0016a.png
烛曰如点一条烛在中间光明洞达无处不照虽欲将不好物事来亦没安顿处自然著他不得若是知未至
譬如一盏灯用罩子盖住则光之所及者固可见光之所不及处则皆黑暗无所见虽有不好物事安顿在后
面固不得而知也所以贵格物如佛老之学他非无长处但他只知得一路其知之所及者则路径甚明无有
差错其知所不及处则皆颠倒错乱无有是处缘无格物工夫也又问物未格时意亦当诚曰固然岂可说物
未能格意便不用诚自始至终意常要诚如人适楚当南其辕岂可谓吾未能到楚且北其辕但知未至时虽
欲诚意其道无由如人夜行虽知路从此去但黑暗行不得所以要得致知知至则道理坦然明白安而行之
今人之未至者也知道善之当好恶之当恶然临事不如此者只是实未曾见得若实见得自然行处无差○
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只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问知至了意便诚抑是方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2b 页 WYG0200-0016b.png
可做诚意工夫曰也不能恁地说得这个也在人一般人自便能如此一般人自当循序做但知至了意诚便
是且如这一件事知得不当如此做末梢又却如此做便是知得也未至若知得至时便决不如此如人既知
鸟喙之不可食水火之不可蹈岂肯便试去食鸟喙蹈水火若是知得未至时意决不能诚○心言其统体意
是就其中发出正心如戒惧不睹不闻诚意如谨独又曰由小而大意小心大○问心者身之主也意者心之
发也既是意发于心则意当听命于心可也今而曰意诚而后心正则是意反为心之管束矣何也曰心之本
体何尝不正所以不得其正者盖由邪恶之念勃勃而兴有以动其心也譬之水焉本自莹净宁息盖因波涛
汹涌水遂为其所激而动也○心无形影教人如何撑拄须是从心之所发处下手先须去了许多恶根如人
家里有赋先去了贼方得家中宁如人种田不先去了草如何下种○致知知之始意诚行之始○致知格物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3a 页 WYG0200-0016c.png
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凡事不可著个且字且字其病甚
多○大学一篇有两个大节目物格知至是一个诚意修身是一个才过此二关了则便可直行将去○问家
齐而后国治天下平如尧有丹朱舜有瞽瞍周公有管蔡却能平治何也曰尧不以天下与丹朱而与舜舜能
使瞽瞍不格奸周公能致辟于管蔡使不为乱便是措置得好了然此皆圣人之变处不须如此思量且去理
会那常处○先生说大学次序曰致知格物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此理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推此
理要做三节看○格物致知比治国平天下其事似小然打不透则病痛却大无进步处治国平天下规摹虽
大然这里纵有未尽处病痛却小○一是一切也汉书平帝已一切颜师古注犹如以刀切物取其整齐○大
学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此三个是大纲做工夫全在此三句内下面知止五句是说效验如此上面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3b 页 WYG0200-0016d.png
是服药下面是说药之效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错之耳)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谓身也所厚谓家
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曰治国平天下者天子诸侯之事也卿大夫以下盖无与焉今大学之教乃例
以明明德于天下为言岂不为思出其位犯非其分而何以得为为已之学哉曰天之明命有生之所同得非
有我之得私也是以君子之心豁然大公其视天下无一物而非吾心之所当爱无一事而非吾职之所当为
虽或势在匹夫之贱而所以尧舜其君尧舜其民者亦未尝不在其分内也又况大学之教乃为天子之元子
众子公侯卿大夫士之适子与国之俊选而设是皆将有天下国家之责而不可辞者则其所以素教而预养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4a 页 WYG0200-0017a.png
之者安得不以天下国家为已事之当然而预求有以正其本清其源哉后世教学不明为人君父者虑不足
以及此而苟徇于目前是以天下之治日常少乱日常多而败国之君亡家之主常接迹于当世亦可悲矣论
者不此之监而反以圣法为疑亦独何哉大抵以学者而视天下之事以为已事之所当然而为之则虽甲兵
钱榖笾豆有司之事皆为已也以其可以求知于世而为之则虽割股庐墓弊车羸马亦为人耳善乎张子敬
夫之言曰为已者无所为而然者也此其语意之深切盖有前贤所未发者学者以是而日自省焉则有以察
乎善利之閒而无毫釐之差矣○为已者无所为而然无所为只是见得自家合当做不是要人道好如甲兵
钱榖笾豆有司到当自家理会便理会不是为别人了理会如割股庐墓一则是不忍其亲之病一则是不忍
其亲之死这都是为己若因要人知了去恁地便是为人○问子房以家世相韩故从少年结士欲为韩报仇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4b 页 WYG0200-0017b.png
这是有所为否曰他当初只一心欲为国报仇只见这是个臣子合当做底事不是为别人不是要人知○有
所为者是为人也这须是见得天下之事实是已所当为非吾性分之外所能有然后为之而无为人之弊耳
且如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今人吊人之丧若以为亡者平日与吾善厚真个可哭哭之发于中心此固出于自
然者又有一般人欲亡者家人知我如此而哭者便不是这便是为人又如人做一件善事是自家自肯去做
非待人教自家做方勉做此便不是为人也○问割股一事如何曰割股固自不是若诚心为之不求人知亦
庶几今有以此要誉者)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
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5a 页 WYG0200-0017c.png
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
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
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曰子谓正经盖夫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则曾
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何以知其然也曰正经辞约而理备言近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也然以
其无他左验且意其或出于古昔先民之言也故疑之而不敢质至于传文或引曾子之言而
又多与中庸孟子者合则知其成于曾氏门人之手而子思以授孟子无疑也盖中庸之所谓
明善即格物致知之功其曰诚身即诚意正心修身之效也孟子之所谓知性者物格也尽心
者知至也存心养性修身者诚意正心修身也其他如谨独之云不慊之说义利之分常言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5b 页 WYG0200-0017d.png
序亦无不吻合焉者故程子以为孔氏之遗书学者之先务而论孟犹处其次焉亦可见矣曰
程子之先是书而后论孟又且不及乎中庸何也曰是书垂世立教之大典通为天下后世而
言者也论孟应机接物之微言或因一时一事而发者也是以是书之规摹虽大然其首尾该
备而纲领可寻节目分明而工夫有序无非切于学者之日用论孟之为人虽切然而问者非
一人记者非一手或先后浅深之无序或抑扬进退之不齐其閒盖有非初学日用之所及者
此程子所以先是书而后论孟盖以其难易缓急言之而非以圣人之言为有优劣也至于中
庸则又圣门传授极致之言尤非后学之所易得而闻者故程子之教未遽及之岂不又以为
论孟既通然后可以及此乎盖不先乎大学无以提挈纲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之论孟无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6a 页 WYG0200-0018a.png
以融贯会通而极中庸之归趣然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
之书论天下之事哉以是观之则务讲学者固不可不急于四书而读四书者又不可不先于
大学亦已明矣今之教者乃或弃此不务而反以他说先焉其不溺于虚空流于功利而得罪
于圣门者几希矣)

  康诰曰克明德(康诰周书克能也)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大读作泰
諟古是字○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諟犹此也或曰审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
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帝典曰克明峻德(峻书俊字○帝典尧典虞书峻大也)皆
自明也(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已德之意○或问克明德者何也曰此言文王能明其德也盖人莫不知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6b 页 WYG0200-0018b.png
德之当明而欲明之然气禀拘之于前物欲蔽之于后是以虽欲明之而有不克也文王之心浑然天理亦无
待于克之而自明矣然犹云尔者亦见其独能明之而他人不能又以见夫未能明者之不可不致其克之之
功也○曰顾諟天之明命何也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人之明德非他也即天之所以命我而至善之所存
也是其全体大用盖无时而不发见于日用之閒人惟不察于此是以汩于人欲而不知所以自明常目在之
而真若见其参于前倚于衡也则成性存存而道义出矣○曰克明峻德何也曰言尧能明其大德也○曰是
三者固皆自明之事也然其言之亦有序乎曰康诰通言明德而已大甲则明天之未始不为人而人之未始
不为天也帝典则专言成德之事而极其大焉其言之浅深亦略有序矣○自人受之唤做明德自天言之唤
做明命今人多鹘鹘突突一似无这个明命若常见其在前则凛凛然不敢放肆见许多道理都在眼前又曰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7a 页 WYG0200-0018c.png
人之明德即天之明命虽则是形骸间隔然人之所以能视听言动非天而何○问克明德曰德之明与不明
只在人之克不克只是真个会明其明德○顾諟天之明命諟是详审顾是见得子细○问顾諟天之明命如
何看荅曰天之明命是天之所以命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然天之所以与我者虽曰至善苟不能常提撕
省察使大用全体昭晰无遗则人欲益滋天理益昏而无以有诸已矣先生曰此便是至善但今人无事时又
却恁昏昏地至有事时则又随事逐物而去都无一个主宰这须是常加省察真如见一个物事在里不要昏
浊了他则无事时自然凝定有事时随理而处无有不当又云古注说常目在之这说得极好○顾諟天之明
命非谓有一物常在目前可见也只是常存此心知得有这道理光明不昧方其静坐未接物也此理固湛然
清明及其遇事而应接也此理亦随处发见只要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存养久之则是理愈明虽欲忘之而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7b 页 WYG0200-0018d.png
不可得矣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求放心只常存此心便是存养既久自然信向决知
尧舜之可为圣贤之可学如菽粟之必饱布帛之必暖自然不为外物所胜若是若存若亡如何会信如何能
必行又曰千书万书只是教人求放心圣贤教人其要处皆一苟得一处则触处皆通矣○问顾谓常目在之
天命至微恐不可目在之先生曰只是见得长长地在面前样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岂是有
物可见○问顾諟天之明命顾如何是目在之先生曰常在视瞻之间盖言存之而不忘○问或问云全体大
用无时不发见于日用之间日用间如何是全体大用处曰赤子匍匐将入井皆有怵愓恻隐之心举此一节
体用亦可见体与用不相离如这是体起来运行便是用如喜怒是用所以能喜怒者便是体○明德如明珠
常自光明但要时加拂拭耳若为物欲所蔽即是珠为泥涴然光明之性依旧自在○问所谓德者乃天之所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8a 页 WYG0200-0019a.png
以命我而具于一心之微初岂有形体之可见今乃曰真若见其参于前而倚于衡不知其所见者果何物也
曰此岂有物可见但是凡人不知省察常行日用每与是德相忘亦不自知其有是也今所谓顾諟者只是心
里常常存著此理在一出言则言必有当然之则不可失也一行事则事必有当然之则不可失也不过如此
耳初岂实有一物之可以见其形象也○问顾諟明命一条引成性存存道义出矣何如曰自天之所命谓之
明命我这里得之于己谓之明德只是一个道理人只要存得这些在这里才存得在这里则事君必会忠事
亲必会孝见孺子入井则怵惕之心便发见穿窬之类则羞恶之心便发合恭敬处便自然会恭敬合辞逊处
便自然会辞逊须要常存得此心则便见得此性发出底都是道理若不存得这些待做出那个会合道理○
问顾諟一句或问复以为见天之未始不为人而人之未始不为天何也曰只是言人之性本无不善而其日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8b 页 WYG0200-0019b.png
用之间莫不有当然之则所谓天理也人若每事做得是则便合天理天人本只一理若理会得此意则天何
尝大人何尝小也○问天未始不为人而人未始不为天曰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
天又在人矣凡语言动作视听皆天也只今说话天○便在这里顾諟是常要看教光明粲烂照在目前)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旧本误在没世不忘之
下)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
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
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康诰曰作新民(鼓之舞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9a 页 WYG0200-0019c.png
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
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自新
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或问盘之有铭何也曰盘者常用之器铭者自警之辞也古之圣贤兢兢业业固无
时而不戒谨恐惧然犹恐其有所怠忽而或忘之也是以于其常用之器各因其事而刻铭以致戒焉欲其常
接乎目每警乎心而不至于忽忘也曰然则沐浴之盘而其所刻之辞如此何也曰人之有是德犹其有是身
也德之本明犹其身之本洁也德之明而利欲昏之犹身之洁而尘垢污之也一旦存养省察之功真有以去
其前日利欲之昏而日新焉则亦犹其疏瀹澡雪而有以去其前日尘垢之污也然既新矣而所以新之之功
不继则利欲之交将复有如前日之昏犹既洁矣而所以洁之之功不继则尘垢之集将复有如前日之污也
大学集编卷上 第 29b 页 WYG0200-0019d.png
故必因其已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使其存养省察之功无少间断则明德常明而不复为利欲之昏亦如
人之一日沐浴而日日沐浴又无日而不沐浴使其疏瀹澡雪之功无少间断则身常洁清而不复为旧染之
污也昔成汤所以反之而至于圣者正惟有得于此故称其德者有曰不通声色不殖货利又曰以义制事以
礼制心有曰从谏弗咈改过不吝又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此皆足以见其日新之实至于所谓圣敬日
跻云者则其言愈约而意愈切矣然本汤之所以得此又其学于伊尹而有发焉故伊尹自谓与汤咸有一德
而于复政太甲之初复以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为丁宁之戒云○曰康诰之言作新民何也曰武王之封康叔
也以商之馀民染纣污俗而失其本心也故作康诰之书而告之以此欲其有以鼓舞而作兴之使之振奋
踊跃以去其恶而迁于善舍其旧而进乎新也然此岂声色号令之所及哉亦自新而已矣○诗之言周虽旧邦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0a 页 WYG0200-0020a.png
其命惟新何也曰言周之有邦自后稷以来千有馀年至于文王圣德日新而民亦丕变故天命之以有天下
是其邦虽旧而命则新也盖民之视效在君而天之视听在民君德既新则民德必新民德既新则天命之新
亦不旋日矣○人诚能有日新之功则须日有进益若不能接续则间断了○新与旧非是去外面讨来昨日
之旧乃是今日之新○成汤工夫全是在敬字上)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商颂玄鸟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
当止之处也)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缗诗作绵○诗小雅绵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子曰以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0b 页 WYG0200-0020b.png
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
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于缉之于音乌○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
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
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馀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诗云瞻彼淇澳
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
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
硺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1a 页 WYG0200-0020c.png
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
忘也(澳于六反菉诗作绿猗叶韵音阿僩下版反喧诗作咺諠诗作谖并况晚反恂郑氏读作峻○诗卫
风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兴也斐文貌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铝钖磨
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
精也瑟严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諠忘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脩者省察克治之
功恂慄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引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脩言其所以得之之由
恂慄威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
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1b 页 WYG0200-0020d.png
忘也(于戏音呜呼乐音落○诗周颂烈文之篇于戏叹辞前王谓文武也君子谓其后贤后王小人谓后
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
忘也此两节咏叹淫泆其味深长当熟玩之○缉熙是工夫敬止是功效○或问引文王之诗而继以君臣父
子与国人交之所止何也曰此因圣人之止以明至善之所在也盖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是以万物庶事莫不
各有当止之所但所居之位不同则所止之善不一故为人君则其所当止者在于仁为人臣则其所当止者
在于敬为人子则其所当止者在于孝为人父则其所当止者在于慈与国人交则其所当止者在于信是皆
天理人伦之极致发于人心之不容己者而文王之所以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者亦不能加毫末于是焉
但众人类为气禀物欲之所昏故不能常敬而失其所止惟圣人之心表里洞然无有一毫之蔽故连续光明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2a 页 WYG0200-0021a.png
自无不敬而所止者莫非至善不待知所止而后得所止也故传引此诗而历陈所止之实使天下后世得以
取法焉学者于此诚有以见其发于本心之不容己者而缉熙之使其连续光明无少间断则其敬止之功是
亦文王而已矣诗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正此意也曰子之说诗既以敬止之止为语
助之辞而于此书又以为所止之义何也曰古人引诗断章或姑借其辞以明已意未必皆取本文之义也曰
五者之目辞约而义该矣子之说乃复有所谓究其精微之蕴而推类以通之者何其言之衍而不切邪曰举
其德之要而总名之则一言足矣论其所以为是一言者则其始终本末岂一言之所能尽哉得其名而不得
其所以名则仁或流于姑息敬或堕于阿谀孝或陷父而慈或败子且其为信亦未必不为尾生白公之为也
又况传之所陈姑以见物各有止之凡例其于大伦之目犹且阙其二焉苟不推类以通之则亦何以尽天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2b 页 WYG0200-0021b.png
之理哉○曰复引淇澳之诗何也曰上言止于至善之理备矣然其所以求之之方与其得之之验则未之及
故又引此诗以发明之也夫如切如磋言其所以讲于学者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如琢如磨言其所以修于身
者已密而益求其密也此其所以择善固执日就月将而得止于至善之由也恂慄者严敬之存乎中也威仪
者辉光之著乎外也此其所以睟面盎背施于四体而为止于至善之验也盛德至善民不能忘盖人心之所
同然圣人既先得之而其充盛宣著又如此是以民皆仰之而不能忘也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也至善以理
之所极而言也切磋琢磨求其止于是而已矣曰切磋琢磨何以为学问自脩之别也曰骨角脉理可寻而切
磋之功易所谓始条理之事也玉石浑全坚确而琢磨之功难所谓终条理之事也○问至善如君之仁臣之
敬父之慈子之孝者固如此就万物中细论之则其类如何曰只恰好底便是坐如尸乃是坐恰好底立如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3a 页 WYG0200-0021c.png
便是立恰好底○问敬止既注云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通其馀何谓也曰大伦有五此言其三盖不止
此究其精微之蕴就是三者里面穷究其蕴推类以通其馀是就外面推广如夫妇兄弟之类○大学至善一
章工夫都在切磋琢磨上○问切磋琢磨之说曰恰似剥了一重又有一重学者做工夫消磨旧习几时便去
得尽须是只管磨砻教十分净洁最怕如今于眼前道理略理会得些便自以为足更不著力向上去这如何
得会到至善田地○既切而复磋之既琢而复磨之方止于至善不然虽善非至也○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脩也此诗人美武公之本旨抑姑借其辞以发学问自脩之义邪曰卫武公大段是有学问底
人抑之一诗义理精密诗中如此者甚不易得○问大学解瑟为严密是就心言抑就行言曰是就心言曰心
如何是密处曰只是不粗疏恁地缜密○僩武毅之貌能刚强卓立不如此怠惰阘飒○问恂慄何以知其为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3b 页 WYG0200-0021d.png
战惧先生曰庄子云木处则恂慄危惧○与淇澳诗瑟兮僩兮者恂慄也注云瑟者武毅之貌而恂慄则战惧
之貌也不知人当战惧之时果有武毅之意否先生曰人而怀战惧之心则必斋庄严肃又乌可犯○古人直
是如此严整然后有那威仪烜赫著见○大率切而不磋亦未到至善处琢而不磨亦未到至善处瑟兮僩兮
则诚敬存于中矣未至于赫兮喧兮威仪光辉著见于外亦未为至善此四句是此段紧切处专是说至善盖
不如此则虽善矣未得为至善也至于民之不能忘若非十分至善何以使民久而不能忘古人言语精密有
条理如此○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既学而犹虑其未至则复讲习讨论以求之犹治骨角
者既切而复磋之切得一个朴在这里似亦可矣又磋之使至于滑泽这是治骨角者之至善也既修而犹虑
其未至则又省察克治以终之犹冶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琢是琢得一个朴在这里似亦得矣又磨之使至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4a 页 WYG0200-0022a.png
于精细这是治玉石之至善也取此而喻君子之至于善既格物以求知所止矣又日用力以求得其所止焉
○道学是起头处修身是成就处)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此章内自引淇澳诗以下旧本误在诚意
章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
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
本末之先后矣○曰然则听讼无讼于明德新民之义何所当也曰圣人德盛仁熟所以自明者皆极天下之
大学集编卷上 第 34b 页 WYG0200-0022b.png
至善故能大有以畏服其民之心志而使之不敢尽其无实之辞是以虽其听讼无以异于众人而自无讼之
可听盖已德既明而民德自新则得其本之明效也或不能然而欲区区于分争辩讼之间以求新民之效其
亦末矣○问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云云曰圣人固不会错断了事只是他所以无讼者却不在于善
于听讼在于意诚心正自然有以薰炙渐染大服民志故自无讼之可听耳如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之衰者
闻子皋将至遂为衰子皋又何尝听讼了致然只是自有以感动人处故耳)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大学集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