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难经本义 卷上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a 页 WYG0733-04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难经本义卷上
             元 滑寿 撰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
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十二经谓手足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也手经则太
 阴肺阳明大肠少阴心太阳小肠厥阴心包少阳三
 焦也足经则太阴脾阳明胃少阴肾太阳膀胱厥阴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b 页 WYG0733-0446b.png
 肝少阳胆也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
 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
 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禾
 窌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
 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
 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
 类也谓之经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
 之脉者以血气之分袤行体者而言也故经者径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a 页 WYG0733-0446c.png
 脉者陌也越人之意盖谓凡此十二经经皆有动脉
 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乃独取寸口以决藏府死
 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脉之太会手太阴之脉动也(然者答辞/诸篇仿此)
 此一篇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寸口谓气口也居手
 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云者
 皆手太阴所历之处而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
 之始也五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b 页 WYG0733-0446d.png
 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
 以养五藏气而变见于气口也灵枢第一篇云脉会
 太渊玉版论云行奇恒之法自太阴始注谓先以气
 口太阴之脉定四时之正气然后度量奇恒之气也
 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又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合
 数论而观之信知寸口当手太阴之部而为脉之大
 会明矣此越人立问之意所以独取夫寸口而后世
 宗之为不易之法著之篇首乃开卷第一义也学者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a 页 WYG0733-0447a.png
 详之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
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
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承上文言人谓平人不病而息数匀者也呼者气之
 出阳也吸者气之入阴也内经平人气象论云人一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b 页 WYG0733-0447b.png
 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
 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
 吸定息脉行六寸以呼吸之数言之一日一夜凡足
 万三千五百息以脉行之数言之则五十度周于身
 而荣卫之行于阳者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
 度出入阴阳参交互注无少间断五十度毕适当漏
 下百刻为一晬时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复会于手太
 阴此寸口所以为五藏六府之所终始而法有取于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a 页 WYG0733-0447c.png
 是焉盖以荣卫始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
 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计呼吸二
 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漏下二刻为一周身
 于是复还注手太阴积而盈之人一呼一吸为一息
 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时八刻计一千八十息十二
 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馀分得
 五百四十息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也一息脉行六寸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b 页 WYG0733-0447d.png
 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时八刻
 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计九十
 六刻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
 馀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总之为五十度周
 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
 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行阳行阴谓行昼行夜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尺说文云□度名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动脉为寸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a 页 WYG0733-0448a.png
 口十寸为尺规矩事也古者寸尺只寻常仞诸度量
 皆以人之体为法故以□以□象布指之状□十分
 也人手郤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从一今按如说
 文所纪尤可见人体中脉之尺寸也尺阴分寸阳分
 也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藏六府莫不由于阴阳而
 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难
 言寸口为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
 为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手太阴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b 页 WYG0733-0448b.png
 脉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两手大指之端其鱼际郤
 行一寸九分通谓之寸口于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
 寸而关在其中矣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
阳之所治也
 关者掌后高骨之分寸后尺前两境之间阴阳之界
 限也从关至尺泽谓之尺尺之内阴所治也从关至
 鱼际是寸口寸口之内阳所治也故孙思邈云从肘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6a 页 WYG0733-0448c.png
 腕中横文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
 是为尺(此九分者自肘腕入至鱼际为一尺十分之/为十寸取第九分之一寸中为脉之尺位)
 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此寸字非/寸关尺之)
 (寸乃从肘腕横文至鱼际却而取十分中之一是一/寸也以此一寸之中取九分为脉之寸口故下文云)
 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寸为阳尺为阴阳上而阴下寸之下尺也尺之上寸
 也关居其中以为限也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此之谓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6b 页 WYG0733-0448d.png
 欤分犹别也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老阴之数终于十故阴得尺内之一寸(此尺字指鱼/际至尺泽通)
 (计十寸/者而言)老阳之数极于九故阳得寸内之九分(此寸/字指)
 (入手郤/寸而言)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为尺之始尺为寸之终云尺寸者以终始对待
 而言其实贮寸得九分尺内一寸皆阴阳之盈数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7a 页 WYG0733-0449a.png
 庞安常云越人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
 以配阴阳之数盖谓此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
有格何谓也(有/图)
 太过不及病脉也关格覆溢死脉也关格之说素问
 六节藏象论及灵枢第九篇第四十九篇皆主气口
 人迎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气口也今越
 人乃以关前关后言者以寸为阳而尺为阴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7b 页 WYG0733-0449b.png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
过减者法曰不及
 关前为阳寸脉所动之位脉见九分而浮九阳数寸
 之位浮阳脉是其常也过谓过于本位过于常脉不
 及谓不及本位不及常脉是皆病脉也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遂者遂也径行而直前也谢氏谓遂者直上直下殊
 无回旋之生意有旨哉经曰阴气大盛则阳气不得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8a 页 WYG0733-0449c.png
 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
 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
 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沈过者法曰太过
减者法曰不及
 关后为阴尺脉所动之位脉见一寸而沈一寸阴数
 尺之位沈阴脉是其常也过谓过于本位过于常脉
 不及谓不及本位不及常脉皆病脉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8b 页 WYG0733-0449d.png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经曰阳气大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以阴不得营于
 阳阳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为内关外格也内关外
 格谓阴内闭而不上阳从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阳乘
 阴位之脉也
故曰覆溢
 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
 出乎外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9a 页 WYG0733-0450a.png
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覆溢之脉乃孤阴独阳上下相离之诊故曰真藏之
 脉谓无胃气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脉虽不病犹死也
  此篇言阴阳之太过不及虽为病脉犹未至危殆
 若遂上鱼入尺而为覆溢则死脉也此遂字最为切
 𦂳盖承上起下之要言不然则太过不及阴阳相乘
 关格覆溢混为一意漫无轻重矣或问此篇之阴阳
 相乘与二十篇之说同异曰此篇乃阴阳相乘之极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9b 页 WYG0733-0450b.png
 而为覆溢二十篇则阴阳更相乘而伏匿也更之一
 字与此篇遂字大有径庭更者更互之更遂者直遂
 之遂而覆溢与伏匿又不能无辨盖覆溢为死脉伏
 匿为病脉固不可同日语也 此书首三篇乃越人
 开卷第一义也一难言寸口统阴阳关尺而言二难
 言尺寸以阴阳始终对待而言关亦在其中矣三难
 言覆溢以阴阳关格而言尤见关为津要之所合而
 观之三部之义备矣一二难言阴阳之常三难言阴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0a 页 WYG0733-0450c.png
 阳之变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
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呼出为阳吸入为阴心肺为阳肝肾为阴各以部位
 之高下而应之也一呼再动心肺主之一吸再动肾
 肝主之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脾之候也故曰
 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在中者在阴阳呼
 吸之中何则以脾受谷味灌溉诸藏诸藏皆受气于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0b 页 WYG0733-0450d.png
 脾土主中宫之义也
浮者阳也沈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浮为阳沈为阴此承上文而起下文之义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
肺也肾肝俱沈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
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心肺俱浮而有别也心为阳中之阳故其脉浮而大
 散肺为阳中之阴其脉浮而短涩肝肾俱沈而有别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1a 页 WYG0733-0451a.png
 也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牢而长肾为阴中之阴其脉
 按之濡举指来实古益袁氏谓肾属水脉按之濡举
 指来实外柔内刚水之象也脾说见前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
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此言
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沈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
者阳也长者阳也沈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
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沈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沈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1b 页 WYG0733-0451b.png
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沈也所
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
长而沈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沈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又设问答以明阴阳脉见于三部者不单至也惟其
 不单至故有此六脉相兼而见浮者轻手得之长者
 过度本位滑者往来流利皆阳脉也沈者重手得之
 短者不及本位涩者往来凝滞皆阴脉也惟其相兼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2a 页 WYG0733-0451c.png
 故有一阴一阳又一阳一阴如是之不一也夫脉之
 所至病之所在也以脉与病及经络藏府参之某为
 宜某为不宜四时相应不相应以名病之逆顺也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
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
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
轻重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2b 页 WYG0733-0451d.png
 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脉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
 主血脉故其脉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
 脉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脉如十二菽之
 重肾在肝下主骨故其脉按之至骨举指来实肾不
 言菽以类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今按此法以轻重
 言之即浮中沈之意也然于枢素无所见将古脉法
 而有所授受耶抑越人自得之见邪庐陵谢氏曰此
 寸关尺所主藏府各有分位而一部之中脉自有轻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3a 页 WYG0733-0452a.png
 重因举陵阳虞氏说云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
 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之至
 馀以类推之夫如是乃知五藏之气更相溉灌六脉
 因兹亦有准绳可以定吉凶言疾病矣关尺皆然如
 十难中十变脉例而消息之也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
沈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沈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
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3b 页 WYG0733-0452b.png
 浮沈以下指轻重言盛虚以阴阳盈亏言轻手取之而
 见减小重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阴盛阳虚也重
 手取之而见损小轻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阳盛
 阴虚也大扺轻手取之阳之分重手取之阴之分不
 拘何部率以是推之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
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𦂳大而长少
阴之至𦂳细而微厥阴之至沈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4a 页 WYG0733-0452c.png
耶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
 六者之王说见下文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
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
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
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阳三阴之王脉此言三阳三阴之王时当
 其时则见其脉也历家之说以上古十一月甲子合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4b 页 WYG0733-0452d.png
 朔冬至为历元盖取夫气朔之分齐也然天度之运
 与日月之行迟速不一岁各有差越人所谓冬至之
 后得甲子亦以此欤是故气朔之不齐节候之早晚
 不能常也故丁氏注谓冬至之后得甲子或在小寒
 之初或在大寒之后少阳之至始于此馀经各以次
 继之纪氏亦谓自冬至之日一阳始生于冬至之后
 得甲子少阳脉王也若原其本始以十一月甲子朔
 合冬至常例推之则少阳之王便当从此日始至正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5a 页 WYG0733-0453a.png
 月中馀经各以次继之少阳之至阳气尚微故其脉
 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犹有阴也故其脉浮
 大而短太阳之至阳盛而极也故其脉洪大而长阳
 盛极则变而之阴矣故夏至后为三阴用事之始而
 太阴之至阴气尚微故其脉来𦂳大长少阴之至阴
 渐盛也故其脉𦂳细而微厥阴之至阴盛而极也故
 其脉沈短而敦阴盛极则变而之阳仍三阳用事之
 始也此则三阳三阴之王脉所以周六甲而循四时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5b 页 WYG0733-0453b.png
 率皆从微以至乎著自渐而趋于极各有其序也袁
 氏曰春温而夏暑秋凉而冬寒故人六经之脉亦随
 四时阴阳消长迭运而至也 刘温舒曰至真要论
 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
 脉沈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
 大而长有随天地之气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
 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尔若
 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6a 页 WYG0733-0453c.png
 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难经引之以论三
 阳三阴之脉者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篇
 首称经言二字考之枢素无所见平人气象论虽略
 有其说而不详岂越人之时别有所谓上古文字耶
 将内经有之而后世脱柬耶是不可知也后凡言经
 言而无所考者义皆仿此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
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6b 页 WYG0733-0453d.png
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
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
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肾间动气人所得于天以生之气也肾为子水位乎
 坎北方卦也乃天一之数而火木金土之先也所以
 为生气之原诸经之根本又为守邪之神也原气胜
 则邪不能侵原气绝则死如木根绝而茎叶枯矣故
 寸口脉平而死者以生气独绝于内也 此篇与第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7a 页 WYG0733-0454a.png
 一难之说义若相悖然各有所指也一难以寸口决
 死生者谓寸口为脉之大会而谷气之变见也此篇
 以原气言也人之原气盛则生原气绝则寸口脉虽
 平犹死也原气言其体谷气言其用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藏府之病邪然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藏
府之病也(有/图)
 凡人之脉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脉四至闰以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7b 页 WYG0733-0454b.png
 太息脉五至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脉也其有增
 减则为病焉故一息三至曰迟不足之脉也一息六
 至曰数太过之脉也藏为阴府为阳脉数者属府为
 阳为热脉迟者属藏为阴为寒不特是也诸阳脉皆
 为热诸阴脉皆为寒藏府之病由是别之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
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
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8a 页 WYG0733-0454c.png
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
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
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沈其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沈
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
为十也
 五邪者谓五藏五府之气失其正而为邪者也刚柔
 者阳为刚阴为柔也刚柔相逢谓藏逢藏府逢府也
 五藏五府各有五邪以脉之来甚者属藏微者属府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8b 页 WYG0733-0454d.png
 特以心藏发其例馀可类推故云一脉辄变为十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
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
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灵枢第五篇曰人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
 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藏皆受气持
 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
 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9a 页 WYG0733-0455a.png
 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
 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予之短期按五藏在下吸气
 是远若五十动不满而一止者知肾无所资气当先
 尽尽犹衰竭也衰竭则不能随诸藏气而上矣
十二难曰经言五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
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
其心肺五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19b 页 WYG0733-0455b.png
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
不足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灵枢第一篇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
 可以治之也又第三篇曰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内
 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
 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
 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
 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0a 页 WYG0733-0455c.png
 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
 气有馀故躁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越人以
 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  纪氏谓
 此篇言针法冯氏玠谓此篇合入用针补泻之类当
 在六十难之后以例相从也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
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巳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
之奈何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0b 页 WYG0733-0455d.png
 灵枢第四篇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
 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
 失也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
 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谓色脉之
 不相得也色脉既不相得看得何脉得相胜之脉即
 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巳巳愈也参合也
然五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
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1a 页 WYG0733-0456a.png
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沈濡而滑此所
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色脉当参相应夫如是则见其色得其脉矣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
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灵枢第四篇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
 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变定矣黄帝
 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1b 页 WYG0733-0456b.png
 之皮肤亦缓脉小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尺之
 皮肤亦贲而起脉滑尺之皮肤亦滑脉涩尺之皮肤
 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
 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
 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
 下工十全六 此通上文所谓色脉形肉不相失也
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
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2a 页 WYG0733-0456c.png
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若之为言或也举色青为例以明相胜相生也青者
 肝之色浮涩而短肺脉也为金尅木大而缓脾脉也
 为木尅土此相胜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为木生火小
 而滑肾脉也为水生木此相生也此所谓得相胜之
 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
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2b 页 WYG0733-0456d.png
 说见前三谓色脉皮肤三者也 此篇问答凡五节
 第一节为问辞第二第三节言色脉形肉不得相失
 第四节言五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尺相应然假
 令以下但言色脉相参不言声臭味殆阙文欤抑色
 之著于外者将切于参验欤第五节则以所知之多
 寡为工之上下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3a 页 WYG0733-0457a.png
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
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
上损脉从上下也
 平人之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脉四至加
 之则为过减之则不及过与不及所以为至为损焉
 离经者离其经常之度也夺精精气衰夺也至脉从
 下而逆上由肾而之肺也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
 之肾也谢氏曰平人一呼再至脉行三寸今一呼三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3b 页 WYG0733-0457b.png
 至则脉行四寸半一息之间至九寸二十息之间一
 百八十丈比平人行远过六十丈此至脉之离经也
 平人一呼脉二至行三寸今一呼一至只得一寸半
 二十息之间脉迟行六十丈此损脉之离经也若夫
 至脉之夺精一呼四至则一息之间行一尺二寸损
 脉之夺精二呼一至则一息之间行三寸其病人甚
 矣过此者死而命绝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4a 页 WYG0733-0457c.png
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藏六府三损损于肌
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
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
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
而毛落者死
 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肺主皮
 毛心主血脉脾主脾肉肝主筋肾主骨各以所主而
 见其所损也反此为至脉之病者损脉从上下至脉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4b 页 WYG0733-0457d.png
 则从下上也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
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
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肺主气心主血脉肾主精各以其所损而调治之荣
 卫者血脉之所资也脾主受谷味故损其脾者调其
 饮食适其寒温如春夏食凉食冷秋冬食温食热及
 衣服起居各当其时是也肝主血血虚则中不足一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5a 页 WYG0733-0458a.png
 云肝主怒怒则伤肝故损其肝者缓其中经曰肝苦
 急急食甘以缓之缓者和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
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
有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此再举损至之脉为问答也盖前之损至以五藏自
 病得之于内者而言此则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5b 页 WYG0733-0458b.png
 微甚自外得之者而言也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
 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
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
烦满沈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沈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
困可治其有小大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6a 页 WYG0733-0458c.png
脉也沈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
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
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此四字即/前衍文)名曰无魂无魂者
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
 间脉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然
 又以前大后小前小后大而言病能也前后非言寸
 尺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末言也一呼四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6b 页 WYG0733-0458d.png
 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矣故脉洪大者苦烦满病在高
 也沈细者腹中痛病在下也各以其病脉言之滑为
 伤热者热伤气而不伤血血自有馀故脉滑也涩为
 中雾露者雾露之寒伤入荣血血受寒故脉涩也一
 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困矣若脉更见浮大沈细则
 各随昼夜而加剧以浮大顺昼阳也沈细顺夜阴也
 若不见二者之脉人虽困犹可治小大即沈细浮大
 也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增之极也故为死脉沈细夜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7a 页 WYG0733-0459a.png
 死浮大昼死阴遇阴阳遇阳也一呼一至一吸一至
 名曰损以血气皆不足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谓两
 息之间脉再动减之极也经曰形气有馀脉气不足
 者死故曰无魂而当死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
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
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
知不死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7b 页 WYG0733-0459b.png
 譬如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 此又以脉之有无明
 上下部之病也纪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是邪实
 并于上即当吐也若无吐證为上无形而下气竭故
 云当死东垣李氏曰下部无脉此木郁也饮食过饱
 填塞于胸中太阴之分而春阳之令不得上行故也
 是为木郁木郁则达之谓吐之是也谢氏曰上部无
 脉下部有脉者阴气盛而阳气微故虽困无能为害
 上部无脉如树枝之槁下部有脉如树之有根惟其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8a 页 WYG0733-0459c.png
 有根可以望其生也 四明陈氏曰至进也阳独盛
 而至数多也损减也阴独盛而至数少也至脉从下
 上谓无阴而阳独行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矣损脉
 从上下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
  一难言寸口以决藏府死生吉凶谓气口为五藏
 主也四难言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是五藏皆以胃为
 主其脉则主关上也此难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
 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则以尺为主也此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8b 页 WYG0733-0459d.png
 越人所以错综其义散见诸篇以见寸关尺各有所
 归重云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
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
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
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
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
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9a 页 WYG0733-0460a.png
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
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
之来沈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此内经平人气象玉机真藏论参错其文而为篇也
 春脉弦者肝主筋应筋之象夏脉钩者心主血脉应
 血脉来去之象秋脉毛者肺主皮毛冬脉石者肾主
 骨各应其象兼以时物之象取义也来疾去迟刘立
 之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29b 页 WYG0733-0460b.png
 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而
 下也
如有变奈何
 脉逆四时之谓变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为太过
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
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
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0a 页 WYG0733-0460c.png
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
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
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
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
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
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0b 页 WYG0733-0460d.png
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
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
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
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
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晕癫疾不及则令人
 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1a 页 WYG0733-0461a.png
 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
 喘呼吸少气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脉太过则
 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
 如饥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赤此岐伯之言也
 越人之意盖本诸此变脉言气者脉不自动气使之
 然且主胃气而言也循抚也按也春脉厌厌聂聂如
 循榆叶弦而和也益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也急而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1b 页 WYG0733-0461b.png
 劲益强如新张弓弦但弦也夏脉累累如环如循琅玕
 钩而和也如鸡举足钩多而有力也前曲后居谓按
 之坚而抟寻之实而据但钩也秋脉蔼蔼如车盖按
 之益大微毛也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毛多也按之萧
 索如风吹毛但毛也冬脉上大下兑大小适均石而
 和也上下与来去同义见前篇啄啄连属其中微曲
 石多也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石也大扺四时之脉
 皆以胃气为本故有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无胃气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2a 页 WYG0733-0461c.png
 则死于弦钩毛石中每有和缓之体为胃气也此篇
 与内经中互有异同冯氏曰越人欲使脉之易晓重
 立其义尔按内经第二卷平人气象论篇云平肝脉
 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
 落榆荚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病肾脉
 来如引葛之益坚死肾脉如发夺索辟辟如弹石此
 为异也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2b 页 WYG0733-0461d.png
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胃属土土之数五也万物归之故云水谷之海而水
 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故云主禀四时禀供也给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
水之下漏是脾衰见也
 脾者中州谓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其平
 和不得见盖脾寄王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藏
 之脉平和则脾脉在中矣衰乃见者雀啄屋漏异乎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3a 页 WYG0733-0462a.png
 常也雀啄者脉至坚锐而断续不定也屋漏者脉至
 缓散动而复止也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
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谢氏曰此篇问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经并不
 答所问似有缺文今详三部九候则十八难中第三
 章言之当属此篇错柬在彼阴阳见四难轻重见五
 难一脉变为四时即十五难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3b 页 WYG0733-0462b.png
 六十首按内经方盛衰篇曰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
 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王注谓奇恒六十首今
 世不存则失其传者由来远矣
然是其病有内外證
 此盖答辞然与前问不相蒙当别有问辞也
其病为之奈何
 问内外證之详也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證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證脐左有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4a 页 WYG0733-0462c.png
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
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得肝脉诊得肝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府故善洁
 肝为将军之官故善怒善犹喜好也面青肝之色也
 此外證之色脉情好也脐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若痛
 谓其动气按之坚牢而不移或痛也冯氏曰肝气䐜
 郁则四肢满闭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厥阴脉循阴器
 肝病故溲便难转筋者肝主筋也此内證之部属及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4b 页 WYG0733-0462d.png
 所主病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内證脐上有动
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
也无是者非也
 掌中手心主脉所过之处盖真心不受邪受邪者手
 心主耳啘乾呕也心病则火盛故啘经曰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假令得脾脉其外證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證当脐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5a 页 WYG0733-0463a.png
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
惰嗜卧四支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灵枢口问篇曰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
 出于胃故为噫经曰脾主四肢
假令得肺脉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證
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嗽咳洒浙寒热有是
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洒浙寒热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5b 页 WYG0733-0463b.png
 肺主皮毛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内證脐下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
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肾气不足则为恐阴阳相引则为欠泄而下重少阴
 泄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
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6a 页 WYG0733-0463c.png
 此篇所问者三答云可尽知也而止答病之死證馀
 无所见当有阙漏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
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肝开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病也肝病见肺脉金
 克木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𦂳实而数反得浮涩
而微者死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6b 页 WYG0733-0463d.png
 病实而脉虚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沈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

 脱血脉实相反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
沈细而微者死也
 阳病见阴脉相反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𦂳大而滑者死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7a 页 WYG0733-0464a.png
 泄而脉大相反也大腹腹胀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
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此篇立问之意谓人十二经脉凡有三部每部之中
 有四经今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
 何也盖三部者以寸关尺分上中下也四经者两两
 相比则每部各有四经矣手之太阴阳明足之太阳
 少阴为上下部肺居右寸肾居左尺循环相资肺高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7b 页 WYG0733-0464b.png
 肾下母子之相望也经云藏真高于肺藏真下于肾
 是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
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
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
生足太阴阳明土土居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
母更相生养者也
 手太阴阳明金下生足太阳少阴水水性下故居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8a 页 WYG0733-0464c.png
 部足少阴太阳水生足厥阴少阳木木生手少阴
 太阳火及手心主火火炎上行是为上部火生足太
 阴阳明土土居中部后生肺金此五行子母更相生
 养者也此盖因手太阴阳明足太阳少阴为上下部
 通推广五行相生之道(越人亦以五藏生成之后因/其部分之高下而推言之非)
 (谓未生之前必待/如是而后生成也)而又演为三部之说即四难所谓
 心肺俱浮肝肾俱沈脾者中州之意但彼直以藏言
 此以经言而藏府兼之以上问答明经此下二节俱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8b 页 WYG0733-0464d.png
 不相蒙疑他经错简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
浮中沈也上部法天主胸已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
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
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谢氏曰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错简在此而剔
 出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审而刺之纪氏云
 欲诊脉动而中病不可不审故云审而刺之刺者言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9a 页 WYG0733-0465a.png
 其动而中也陈万年传曰刺候谓中其候与此义仝
 或曰刺针刺也谓审其部而针刺之
人病有沈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此下问答亦未详所属或曰当是十七难中或连年
 月不已答辞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
气微
 结为积聚之脉肺脉见结知右胁有积气右胁肺部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39b 页 WYG0733-0465b.png
 也积气有微甚脉从而应之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
手脉当沈伏
 肺脉虽不见结右手脉当见沈伏沈伏亦积聚脉右
 手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此承上文复问外之痼疾与内之积聚法将同异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0a 页 WYG0733-0465c.png
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结为积聚伏脉行筋下主里浮脉行肉上主表所以
 异也前举右胁为例故此云左右同法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
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
为死病也
 有是脉无是病有是病无是脉脉病不相应故为死
 病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0b 页 WYG0733-0465d.png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句/)而反者何谓也
 恒胡登反常也 脉有逆顺据男女相比而言也男
 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
 盛此男女之别也逆顺云者男之顺女之逆也女之
 顺男不同也虽然在男女则各有常矣反谓反其常
 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1a 页 WYG0733-0466a.png
尺脉恒盛是其常也(有/图)
 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阴阳也纪氏曰生物之
 初其本原皆始于子子者万物之所以始也自子推
 之男左旋三十而至于巳女右旋二十而至于已是
 男女昏嫁之数也自已而怀娠男左旋十月而生于
 寅寅为木阳也女右旋十月而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谢氏曰寅为木木生火又火生在寅而性炎上故男
 脉在关上申为金金生水又水生于申而性流下故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1b 页 WYG0733-0466b.png
 女脉在关下愚谓阳之体轻清而升天道也故男脉
 在关上阴之体重浊而降地道也故女脉在关下此
 男女之常也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男女异常是之谓反
其为病何如
 问反之为病也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2a 页 WYG0733-0466c.png
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
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惟其反常故太过不及在内在外之病见焉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邪然
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
阳乘阴也脉虽时沈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
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
阴中伏阳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2b 页 WYG0733-0466d.png
 居犹在也当也阴脉尺阳脉寸也乘犹乘车之乘出
 于其上也伏犹伏兵之伏隐于其中也匿藏也丁氏
 曰此非特言寸为阳尺为阴以上下言则肌肉之上
 为阳部肌肉之下为阴部亦通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此五十九难之文错简在此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
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3a 页 WYG0733-0467a.png
应脉数也此大法
 周仲立曰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忺美
 而脉得四时之从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
 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𦂳浮滑沈
 涩不一戕贼冲和之气是皆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
 病人不病也仲景云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
 气神虽困无苦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生气卒
 眩仆不识人短命则死 谢氏曰按本经答文词意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3b 页 WYG0733-0467b.png
 不属似有脱误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
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
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
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
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呴香勾反濡平声 呴煦也气主呴之谓气煦嘘往
 来薰蒸于皮肤分肉也血主濡之谓血濡润筋骨滑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4a 页 WYG0733-0467c.png
 利关节荣养藏府也此脉字非尺寸之脉乃十二经
 隧之脉也此谓十二经隧之脉每脉中辄有二病者
 盖以有在气在血之分也邪在气气为是而动邪在
 血血为所生病气留而不行为气病血壅而不濡为
 血病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先后云者抑气在外
 血在内外先受邪则内亦从之而病欤然邪亦有只
 在气亦有径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后拘也详见灵枢
 经第十篇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4b 页 WYG0733-0467d.png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
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
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
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
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
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
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
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5a 页 WYG0733-0468a.png
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此灵枢廿七篇全文三阴三阳灵枢皆作六阴六阳
 义尤明白按经脉之流注则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
 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
 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此举经脉之度数故皆自手
 足言人两足蹻脉指阴蹻也阴蹻脉起于跟中自然
 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循腹上胸里
 行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内廉属目内合太阳脉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5b 页 WYG0733-0468b.png
 为足少阴之别络也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
 考工记亦云人身长八尺盖以同身尺寸言之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
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
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
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
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
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有/图)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6a 页 WYG0733-0468c.png
 因者随也原者始也朝犹朝会之朝以用也因上文
 经脉之尺度而推言经络之行度也直行者谓之经
 旁出者谓之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兼阳络阴络脾之
 大络为十五络也谢氏曰始从中焦者盖谓饮食入
 口藏于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
 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也络脉十五皆随十二
 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朝于寸口人迎以
 之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侠喉两旁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6b 页 WYG0733-0468d.png
 动脉为人迎至晋王叔和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
 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之愚谓昔人所以
 取人迎气口者盖人迎为足阳明胃经受谷气而养
 五藏者也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朝百脉而平权衡者
 也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
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7a 页 WYG0733-0469a.png
 谢氏曰灵枢经第九篇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
 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又曰不病者脉人迎应四
 时也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此一节
 因上文寸口人迎处百病决死生而推言之谓欲晓
 知终始于阴阳乃能定之盖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
 经取决于气口也朝使者朝谓气血如水潮应时而
 灌溉使谓阴阳相为用也始如生物之始终谓生物
 之穷欲知生死脉以候之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7b 页 WYG0733-0469b.png
 无端则不病一或不相朝使则病矣况三阴三阳之
 脉绝乎绝必死矣其死之形状具如下篇尤宜参看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
吉凶否然足少阴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
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
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
先死戊日笃已日死
 此下六节与灵枢第十篇文皆大同小异濡读为软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8a 页 WYG0733-0469c.png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绝则不能充于骨荣于发
 肉濡而却谓骨肉不相着而肉濡缩也戊巳土也土
 胜水故以其所胜之日笃而死矣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
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
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绝则肉满唇也肉满
 谓肌肉不滑泽而𦂳急䐜膹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8b 页 WYG0733-0469d.png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
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
缩急筋缩急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
辛日死
 肝者筋之合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于阴器而
 络于舌本肝绝则筋缩引卵与舌也王充论衡云甲
 乙病者生死之期常于庚申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9a 页 WYG0733-0470a.png
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即皮节
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

 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绝则皮毛焦而
 津液去皮节伤以诸液皆会于节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
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绝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49b 页 WYG0733-0470b.png
 则脉不通血不流色泽去也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
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三阴通手足经而言也灵枢十篇作五阴气俱绝则
 以手厥阴与手少阴同心经也目眩转目瞑者即所
 谓脱阴者目盲此又其甚者也故云目瞑者失志而
 志先死也四明陈氏曰五藏阴气俱绝则其志丧于
 内故精气不注于目不见人而死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0a 页 WYG0733-0470c.png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
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绝旦占夕死夕占
旦死
 汗出而不流者阳绝故也陈氏曰六府阳气俱绝则
 气败于外故津液脱而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
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
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0b 页 WYG0733-0470d.png
 此篇问答谓五藏六府配手足之阴阳但十一经耳
 其一经者则以手少阴与心主各别为一脉心主与
 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以此一经并五藏六府
 共十二经也谢氏曰难经言手少阴心主与三焦者
 凡八篇三十一难分豁三焦经脉所始所终三十六
 难言肾之有两左曰肾右曰命门初不以左右肾分
 两手尺脉三十八难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主持诸气
 复申言其有名无形三十九难言命门者精神之所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1a 页 WYG0733-0471a.png
 舍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气与肾通又云六府正有五
 藏三焦亦是一府八难六十二难六十六三篇言肾间动
 气者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也其名曰原三焦则
 原气之别使也通此篇参互观之可见三焦列为六
 府之乂惟其有名无形故得与手心主合心主为手厥
 阴其经始于起胸中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若手少
 阴则始于心中终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此手少阴与心
 主各别为一脉也 或问手厥阴经曰心主又曰心包络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1b 页 WYG0733-0471b.png
 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相火行事以用
 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而两名实
 相火也 虞庶云诸家言命门为相火与三焦相表
 里按难经止言手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无命门三焦表
 里之说夫左寸火右寸金左关木右关土左尺水右尺火职
 之部位其义灼然于乎如虞氏此说则手心主与三
 焦相为表里而摄行君火明矣三十六难谓命门其气与
 肾通则亦不离乎肾也其习坎之谓欤手心主为火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2a 页 WYG0733-0471c.png
 闰位命门则水之同气欤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
 与命门配亦明矣虞氏之说良有旨哉诸家所以纷
 纷不决者盖有惑于金匮真言篇王注引正理论谓
 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手心主下合右肾遂有命门
 三焦表里之说夫人之藏府一阴一阳自有定耦岂
 有一经两配之理哉夫所谓上合手心主者正言其
 为表里下合右肾者则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而言
 之尔知此则知命门与肾通三焦无两配而诸家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2b 页 WYG0733-0471d.png
 言可不辨而自明矣若夫诊脉部位则手厥阴相火
 居右寸之分而三焦同之命门既与肾通只当居左
 尺而谢氏据脉经谓手厥阴即手少阴心脉同部三
 焦脉上见寸口中见于关下焦与肾同也前既云初
 不以左右肾分两手尺脉矣今如脉经所云则右尺
 当何所候耶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馀三络者是何等络
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蹻之络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3a 页 WYG0733-0472a.png
阴络者阴蹻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直行者谓之经傍出者谓之络经犹江汉之正流络
 则沱潜之支派每经有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如手太
 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之类今云络有
 十五者以其有阳蹻之络阴蹻之络及脾之大络也
 阳蹻阴蹻见二十八难谓之络者盖奇经既不拘于
 十二经直谓之络亦可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
 三寸布胸胁其动应衣宗气也四明陈氏曰阳蹻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3b 页 WYG0733-0472b.png
 络统诸阳络阴蹻之络统诸阴络脾之大络又总统
 阴阳诸络由脾之能溉养五藏也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
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
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十
 二经故曰奇经奇对正而言犹兵家之云奇正也虞
 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4a 页 WYG0733-0472c.png
 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此八脉者
 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冲脉为诸阳之海阴阳维
 则维络于身带脉束之如带阳蹻得之太阳之别阴
 蹻本诸少阴之别云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
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
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作圣人不能复图也此
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4b 页 WYG0733-0472d.png
 经络之行有常度矣奇经八脉则不能相从也故以
 圣人图设沟渠为譬以见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
 而为此奇经也然则奇经盖络脉之满溢而为之者
 欤或曰此络脉三字越人正指奇经而言也既不拘
 于经直谓之络脉亦可也 此篇两节举八脉之名
 及所以为奇经之义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
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5a 页 WYG0733-0473a.png
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
关元至喉咽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
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蹻脉
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蹻脉者亦起于跟
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
身溢畜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
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
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5b 页 WYG0733-0473b.png
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畜则肿热
砭射之也
 继脉经作系 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
 纲乎阳脉也其脉起下极之俞由会阴历长强循脊
 中行至大椎穴与手足三阳脉之交会上至瘖门与
 阳维会至百会与太阳交会下至鼻柱人中与阳明
 交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为人生
 养之本冲脉起于气冲穴至胸中而散为阴脉之海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6a 页 WYG0733-0473c.png
 内经作并足少阴之经按冲脉行于幽门通谷而上
 皆少阴也当从内经此督任冲三脉皆起于会阴盖
 一原而分三岐也带脉起季胁下一寸八分回身一
 周犹中带然阳蹻脉于足跟中中脉穴循外踝而行
 阴蹻脉亦于跟中照海穴循内踝而行蹻者捷也以
 二脉皆起于足故取蹻捷超越之义阳维阴维维络
 于身为阴阳之纲维也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
 为郤与手足太阳及蹻脉会于臑俞与手足少阳会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6b 页 WYG0733-0473d.png
 于天窌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
 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此阳维
 之起于诸阳会也阴维之郤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
 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
 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之起于诸阴交也溢畜不
 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
 拘之之下则于此无所间而于彼得相从矣其受邪
 气畜云云十二字谢氏则以为于本文上下当有缺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7a 页 WYG0733-0474a.png
 文然脉经无此疑衍文也或云当在三十七难关格
 不得尽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府而言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
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蹻为病阳缓而
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
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
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7b 页 WYG0733-0474b.png
脉之为病也(阳维为病云云十四/字说见缺误总类)
 此言奇经之病也阴不能维于阳则怅然失志阳不
 能维于阴则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行诸阳而主卫
 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行诸阴而主荣荣为
 血血属心故苦心痛两蹻脉病在阳则阳结急在阴
 则阴结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缓也冲脉从关元
 至咽喉故逆气里急督脉行背故脊强而厥任脉起
 胞门行腹故病苦内结男为七疝女为瘕聚也带脉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8a 页 WYG0733-0474c.png
 回身一周故病状如是溶溶无力貌此各以其经脉
 所过而言之自二十七难至此义实相因最宜通玩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
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受于气
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
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

 此篇与灵枢第十八篇岐伯之言同但谷入于胃乃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8b 页 WYG0733-0474d.png
 传与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受于气灵枢作谷入于
 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为少殊尔皆受于
 气之气指水谷之气而言五十而复大会说见一难
 中四明陈氏曰荣阴也其行本迟卫阳也其行本速
 然而清者滑利浊者剽悍皆非涩滞之体故凡卫行
 于外荣即从行于中是知其行常得相随共周其度
 滹南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大也离中之一阴
 降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天/之)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9a 页 WYG0733-0475a.png
 (清不降天之浊能降为六阴驱而使/之下也云清气者总离之体言也)浊者体之下也
 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故子后一阳生即肾之生
 气也故曰浊气为卫(地之浊不升地之清能升为六/阳举而使之上也云浊气者总)
 (坎之体/言也)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
 出天气此之谓也愚谓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
 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
 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
 谓清气为荣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59b 页 WYG0733-0475b.png
 纪氏女云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
 之悍气则浊精气入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
 清或问三十二难云血为荣气为卫此则荣卫皆以
 气言者何也曰经云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
 悍气又云清气为荣浊气为卫盖统而言之则荣卫
 皆水谷之气故悉以气言可也析而言之则荣为血
 而卫为气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
 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60a 页 WYG0733-0475c.png
 
 
 
 
 
 
 
 
难经本义 卷上 第 60b 页 WYG0733-0475d.png
 
 
 
 
 
 
 
 难经本义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