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203-006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中庸通卷二       元 胡炳文 撰

  朱子章句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符味反)

  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语录道者兼体用该费隐而言也○饶氏曰前面许
多说话都是说费如此则似乎人力安排越外讨来底不见得是天命之性所以说君子之道费而隐费
字是承前章中庸说隐字又引后章诚字说○王氏曰此章说道之用因用以明体横贯于一篇之中所
谓散为万事者也○通曰费字有三切兵媚切邑名符味切性也芳味切说文散财用也章句以为用之
卷二 第 1b 页 WYG0203-0061b.png
广当从芳味切今注以为符味反恐误勉斋黄氏范阳 张氏皆以 为费当读 作费用之
费是也)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
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
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与去声)

  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
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
卷二 第 2a 页 WYG0203-0062a.png
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语录自夫妇之所能知能行直至天地圣人之
所不能尽皆是说费而所谓隐者不离于此○莫能载是无外莫能破是无内如物有至小而可破作两
者是中着得一物在若云无内则是至小更不容破了○熊氏曰此章有大小费隐四字大处有费隐小
处亦有费隐)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
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语录
夫妇之与知能行是万分中有一分圣人不知不能是万分中欠得一分○人多以至为道之精妙处若
道之精妙有所不知不能何足为圣人这至只是道之尽处天地间固有没紧要底事圣人安能尽知)
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所不能
卷二 第 2b 页 WYG0203-0062b.png
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愚谓人所憾于天
地如覆载生成之偏及寒暑灾祥之不得其正者(饶氏
曰此章就夫妇所知所能而推之以至于天地之大先语小而后语大也大哉圣人之道章从发育万物
峻极于天而敛归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先语大而后语小也)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鸢余专反)

  诗大雅旱麓之篇鸢鸱类戾至也察著也(饶氏曰察是自然昭
著便是诚之不可掩)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
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
卷二 第 3a 页 WYG0203-0062c.png
及所谓隐也(方氏曰问子思如何独举鸢鱼而言曰只且提起一二以示人天下万物皆如
此何独鸢鱼○北山陈氏曰天地之间有一物必有一理有所谓已然者必有所谓所以然者鸢则天而
不能渊鱼则渊而不能天此其用之己然者也是必有所谓所以然者以为之体然体之隐初不离于用
之显也○温陵陈氏曰中庸之道只在日用之间而不可他求虽曰日用之间而有至微至妙者存焉亦
犹鸢鱼之飞跃皆在目前初不离性分之内○永嘉陈氏曰大要不要人去昏嘿窈冥中求道理平平处
会得时多少分明快活安新定钱氏曰举天下之有形者无不载矣所以莫能载者何物举天下之有形
者皆可破矣所以莫能破者何物于鸢之飞鱼之跃而有会焉则其说昭昭矣故曰上下察处处呈露焉
可诬也○饶氏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无性外之物是万物统体一太极也性无不在是一物
卷二 第 3b 页 WYG0203-0062d.png
各具一太极也○这两句直是引得妙若以人来證也證不得若引植物来證也證不得盖人有知识植
物又不动须以动物證之且如鸢鱼何尝有知识但飞则必戾于天跃则不离于渊自然如此又不是人
教他要必有使之然者须是于此默而识之○通曰中庸言道字皆自率性之道说来此所谓君子之道
即是率性之道费用之广也是说率性之道隐体之微也是说天命之性才说费隐即在其中才说率性
之道天命之性即在其中非有 二也故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而道无不在
是即朱子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也性无不在费也而性之所以为性则隐也如鸢飞鱼
跃鸢率鸢之性必飞鱼率鱼之性必跃其飞其跃费也而所以飞所以跃者隐也于此见物物有自然之
天物物有天命之性首章言天命之性率性之道自第二章以至第十章无非率性之道亦无非因其天
卷二 第 4a 页 WYG0203-0063a.png
命之性也天地间无非是此性之著见处造端乎夫妇则是尽性之始事朱子曰幽闇之中衽席之上或
亵而慢之则天命有所不行非知性命之理者不足以语此)故程子曰此一节子
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语录活即是不滞于
一隅○饶氏曰观川流而知道体之不息便须慎独观鸢飞鱼跃而知费之有隐便须必有事而勿正忘其
意相似○鸢鱼说小底天渊说大底飞跃说活泼泼地底方其未飞未跃则道体无从可见及其既飞既
跃而道体森然昭著此便与赤子入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同孟子所谓跃如也○通曰道体每于动
处见本自活泼泼地圣贤教人每欲人于动处用功亦是活泼泼地鸢飞鱼跃道之自然本无一毫私
意勿忘勿助学者体道之自然亦着不得一毫私意)

卷二 第 4b 页 WYG0203-0063b.png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结上文(语录此章前面说得恁地广大末梢却说造端乎夫妇乃是指其切实处○君子之道造
端乎夫妇之微密语其极则察乎天地之高深○幽闇之中衽席之上或亵而慢之则天命有所不行矣)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
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饶氏
曰首章由体以推用故先中而后和此章由用以推体故先费而后隐盖中间十章极论君子
中庸之事皆道之用故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卷二 第 5a 页 WYG0203-0063c.png
  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
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
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语录此三句是一章之纲下三节只
是解此三句然紧要处又在道不远人一句○人之为道而远人之为如为仁由己之为不可以为道如
克己复礼为仁之为○黄氏曰道不远人此人字兼人已而言○饶氏曰上章说道如此费了恐人以阔
远求道故这里说道不远人○通曰上章言性无不在其广大也如此此章言性只在人日用常行之间
其笃实也人如此盖道者率性而已人而率其人之性自有人之道此所谓道不远人是也不思人之所
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而为道远于人非率性之道也)

卷二 第 5b 页 WYG0203-0063d.png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
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计反)

  诗豳风伐柯之篇柯斧柄则法也睨邪视也言人执
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犹有
彼此之别故伐者视之犹以为远也若以人治人则
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
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
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
卷二 第 6a 页 WYG0203-0064a.png
以为道也(语录人人本自有许多道理只是不曾依这道理做去今欲治之不是别讨个道理
治他只是将他元有底道理还以治之而已及我自治其身亦不是将他人底道理来治我亦只是将我
自得㡳道理自治我之身而已所以说执柯以伐柯然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若此个道理人
人具有放去收回只在这些子间何用别去讨故中庸开卷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只是说人人
各具此个道理无有不足故耳他从上头说下来只是此意○黄氏曰人即道也以彼之道治彼之身能
改其不善则本人之身还得本人之道矣又安得不止而尚他求哉○陈氏曰能改即止不以高远难行
底责他只把他能知能行底去治他○袁氏曰不曰我治人而曰以人治人我亦人耳人道不离吾身亦
不离各人之身吾有此则人亦有此则以则取则天则自然非彼柯假此柯之比也人有过焉能改则止
卷二 第 6b 页 WYG0203-0064b.png
若责人已甚违天则矣故曰忠恕违道不远)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
从是也(语录道者众人之道众人所能知能行者今人自做未得众人耳又曰此众人不是说不
好底人○永嘉陈氏曰众人即天生烝民凡厥庶民之谓亦是将他共有底道理治他乃天理人伦之类
若以蠢蠢昏昏为众人非圣人意○通曰众人同此性即同此当然之则以众人望人不敢遽以圣人责
人也章句分作三节皆提起不远人为道一句第一节言以人治人不欲其远人以为道第二节言己之
施于人者不远人以为道第三节言虽圣人所以责之已者亦不远人以为道也)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违去也如春秋传齐
卷二 第 7a 页 WYG0203-0064c.png
师违谷七里之违言自此至彼相去不远非背而去
之之谓也道即其不远人者是也施诸己而不愿亦
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
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
施之于人亦不远人以为道之事(语录问此只是恕如何作忠恕说曰
忠恕两个离不得方忠时未见得恕及其恕时忠行乎其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非忠者不能也
故曰无忠做恕不出问论语中庸言忠恕不同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此言违道不远是也是学者
事然忠恕工夫到底只如此曾子取此以明圣人一贯之理耳若圣人之忠恕只说得诚字与仁字尽字
卷二 第 7b 页 WYG0203-0064d.png
推字用不得若学者则须推故程子以已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自是两端说此只说
下学而上达是子思掠下教人处论语则曰一以贯之又曰勿者禁止之辞岂非学者事论语分明言夫
子之道岂非圣人事○陈氏曰忠是就心说是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己
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饶氏曰道是天理忠恕是人事天理不远于人事故曰道不远人人事
尽则可以至天理故曰忠恕违道不远○方氏曰问不欲勿施如何是不远人以为道之事曰此即己之
身而得待人之道待人之道不必远求但观其施于己者而已故不远)张子所谓以爱
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语录凡人责人处急责己处缓爱己则急爱人则缓
若拽转头来便自道理流行○永嘉陈氏曰此因恕而言仁耳恕是求仁之事推爱己之心以爱人恕者
卷二 第 8a 页 WYG0203-0065a.png
之事也以爱己之心爱人仁者之事也忠恕违道不远转一过即仁矣故张子以仁言)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
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
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
(子臣弟友四字绝句)

  求犹责也道不远人凡己之所以责人者皆道之所
当然也故反之以自责而自修焉(方氏曰上文忠恕是即己之身而得
卷二 第 8b 页 WYG0203-0065b.png
待人之道此四未能一即人之身而得治己之道治己之道不难见观其责于人者而已又问四者固皆
众人之所能而圣人乃自谓未能何也曰此以求乎人者责己之所未能亦曰未能如其所以责人者耳)
庸平常也行者践其实谨者择其可德不足而勉则
行益力言有馀而讱则谨益至谨之至则言顾行矣
行之力则行顾言矣慥慥笃实貌言君子之言行如
此岂不慥慥乎赞美之也凡此皆不远人以为道之
事(语录以我责子之心而反推己之所以事父此便是则所求乎臣以下皆然○北山陈氏曰人之言
常有馀于行而行常不足于言言顾行则言之有馀者将自损行顾言则行之不足者将自勉此一章语
卷二 第 9a 页 WYG0203-0065c.png
若杂出而意脉实通反覆于人己之间者详尽明切而有序其归不过致谨于言行以尽其实耳)张
子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是也(黄氏曰上一节即己之身
而得待人之道待人之道不必远求观其施于己者而已此即人之身而得治己之道治己之道初不难
见观其责于人者而已○饶氏曰施诸己而不愿二句是恕之事君子之道四一段是忠之事庸德是孝
忠悌信之类庸言即所责乎子臣弟友之类此忠恕是夫子告曾子一贯而曾子告门人以忠恕而已矣
之意子思又得之曾子故子思于此发明之盖忠恕二字说得阔做得彻便是一贯先言忠而后言恕于
序固顺然忠者恕之本先论其所以及人者而后反之以责其所尽于己者语意尤为有力大学自明明
德于天下而反推之以至于诚意致知中庸自获上治民而反推之以至于诚身明善皆是此意○通曰
卷二 第 9b 页 WYG0203-0065d.png
论语说忠恕是曾子借此二字形容圣人至妙处此则是子思就此二字说归圣道至实处推爱己之心
爱人推己及物之恕也而忠即行乎其间以责人之心责己发已自尽之忠也而恕即不外乎此君臣父
子兄弟朋友之伦皆人人性分之所固有者而曰丘未能一焉亦曰吾之反求诸己未能如其所以责人
者尔学者之心常如圣人以为未能则必深体而力行之惟恐庸言之不谨而言未能顾其行惟恐庸德
之未行而行未能顾其言此皆尽己之忠而恕之本也忠者笃实之心慥慥者此心笃实之貌胡不二字
即盍字饶氏谓夫子责己以勉人前四语是责已庸德以下是勉人)

  右第十三章

  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
卷二 第 10a 页 WYG0203-0066a.png
不能皆费也而其所以然者则至隐存焉下
章放此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犹见在也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
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饶氏曰素字当两样看上面素其位而行之素是活
底言因其见在之位而行之如素履往是也下面素富贵等字是定体字素位而行即曾子君子思不出
其位之意见得子思得曾子之传○王氏曰此两句亦是一章之纲)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卷二 第 10b 页 WYG0203-0066b.png
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难去声)

  此言素其位而行也(陈氏曰素富贵行乎富贵如舜之被袗衣鼓琴是也素贫贱行
乎贫贱如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是也素夷狄行乎夷狄如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也
素患难行乎患难如孔子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也盖君子无所往而不自得惟为吾之
所当为而已○饶氏曰四者之中只有富贵是顺境三者皆逆境或问上言四事下文在上位以下只暗
说富贵贫贱如何曰人之处世不富贵则贫贱如夷狄患难之事不常有之或问入字是入此四者之中
否曰入字阔上四事特举其槩随其所在而乐存焉○倪氏曰顺居一逆居三以见人少有不经忧患者
君子居易以俟命以能视顺逆为一也)

卷二 第 11a 页 WYG0203-0066c.png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
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援平声)

  此言不愿乎其外也(张子曰责己者当知无天下国家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
学之至也○陈氏曰圣人无责望于天之心无求取于人之意又何怨尤之有此处见圣人胸中多少洒
落明莹真如光风霁月无一点私累)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易去声)

  易平地也居易素位而行也俟命不愿乎外也徼求
也幸谓所不当得而得者(语录行险徼幸本是连上文不愿乎其外说言强生
卷二 第 11b 页 WYG0203-0066d.png
意智取所不当得○谭氏曰命者贵贱贫富死生寿天皆禀于天者也一心之中坦然平易凡贵贱贫富
死生寿夭之在天者但俟其来而顺受之初无毫发芥蒂于胸次故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倪氏曰易者
中庸也俟命者待其分之所当得故无怨尤险者反中庸也徼幸者求其理之所不当得故常怨尤○通
曰上章言道在迩为道而远人者失之此章言道在内愿乎其外者失之子思所谓不愿乎其外即夫子
所谓独行愿孟子所谓不愿膏粱文绣也分内之事君子惟行其所当行分外之得君子不愿其所不可
愿盖富贵贫贱夷狄患难皆有命焉为君子者唯当如子于父母之命顺受之而已居见在所居之位行
见在所当行之事心逸日休将无入而不自得焉自得者性分之乐在内不在外也盖天地间非吾性分
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者皆外也或在上位外也何必陵下或在下位外也何必援上或不得于天或
卷二 第 12a 页 WYG0203-0067a.png
不得于人外也何必怨天尤人君子正己则素位而行无求于人则不愿乎其外居易则素位而行俟命
则不愿乎其外小人者此心胶胶扰扰惟愿乎其外不知命之所在不可以知力加也所可加者徒能行
险以徼一旦之幸然命有不可幸而致者天下事亦未有尽如吾所愿者前辈所以云君子本分为君子
小人枉了为小人者此也)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正音征鹄工毒反)
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侯之中射之的也子思引此
孔子之言以结上文之意(语录侯张布而射之者也正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
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饶氏曰正乃是鴊字小而飞最疾难射所以取为的
卷二 第 12b 页 WYG0203-0067b.png
○陈氏曰如射法有不中只是自责曾不责之他人此以證君子反求诸己不愿乎其外之意○通曰不
曰君子有似乎射而曰射有似乎君子君子无求胜之心射不足以 似之所可似者射有不中不怨胜己如君
子有所不得不怨天不尤人也)

  右第十四章

  子思之言也凡章首无子曰字者放此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
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
妻帑(好去声耽诗作湛亦音耽乐音洛)

卷二 第 13a 页 WYG0203-0067c.png
  诗小雅常棣之篇鼓瑟琴和也翕亦合也耽亦乐也
帑子孙也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
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子思引诗及此语以明行远
自迩登高自卑之意(北山陈氏曰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凡君子之道其推行之序皆
然中庸举诗以明之特指一事而言耳或者以行远登高辟顺父母以自迩自卑辟和妻子则泥矣○通
曰章句以安乐之三字释顺字有昧盖上文皆言兄弟妻子相安之意人子以父母之心为心必使一家
卷二 第 13b 页 WYG0203-0067d.png
安而后父母之心安之必使一家乐而后父母之心乐之尔呜呼为人子者而使父母之心或有不安之
不乐之者亦将何以为人子哉)

  右第十五章(熊氏曰此前三章皆言道之小第十三章言道不必远求人伦日用
之间处事接物之际皆是十四章言道不必外求反之吾身富贵贫贱夷狄患难随其所处凡
达而在上穷而在下皆是此章言道不必求之高远只就卑近父母兄弟妻子之閒皆是)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语录功用只是论发
见者如寒来暑往日往月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是又曰风雨霜露日月昼夜此鬼神之迹也)张
卷二 第 14a 页 WYG0203-0068a.png
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语录良能是说往来屈伸乃理之自然非有安
排措置)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
(陈氏曰灵云者只是自然屈伸往来恁地活尔)以一气言则至而伸者为
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语录二气之分实一气之运以二气
言则阴之灵为鬼阳之灵为神以一气言则方伸之气亦有伸有屈其方伸者神之神其既屈者神之鬼
既屈之气亦有屈有伸其既屈者鬼之鬼其来格者鬼之神○天地间如消㡳是鬼息底是神生底为神
死㡳为鬼四时春夏为神秋冬为鬼人之语为神默为鬼动为神静为鬼呼为神吸为鬼○张子曰物之
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谓鬼以其归也天地不穷寒暑
卷二 第 14b 页 WYG0203-0068b.png
耳众动不穷屈伸耳鬼神之实不越乎二端而已矣 饶氏曰造化之迹指其屈伸者而言二气良能指
其能屈能伸者而言○定宇陈氏曰二气以阴阳之对待者而言一气以阴阳之流行者而言)为德
犹言性情功效(语录性情乃鬼神之情状能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便是功效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性情体物不可遗是功效○方氏曰所谓性情者便是张子所谓二气之良能
所谓功效者便是程子所谓天地之功用鬼神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人须是于那良能与功用上认
取其德又曰性情言其体功效言其用易大传曰鬼神之情状情即性情状即功效也鬼神生长敛藏是
孰使之然是他性情如此亦是他实理自然如此故谓之德若生而成春长而成夏敛而成秋藏而成冬
便是鬼神之功效)

卷二 第 15a 页 WYG0203-0068c.png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
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
谓干事(语录问体物而不可遗曰只是这一个气入毫釐丝忽也是这阴阳包罗天地也是这阴
阳有是理便有是气有是气便有是物无非实者○饶氏曰前章详于费而不及隐引而不发之意也此
章推隐而达于费以发前章未发之意也然弗见弗闻己足以形容其隐矣而复以体物而不可遗言者
明隐非空无之谓也故下文言微之显而复以诚之不可掩申之明隐之所以不能不费者正以其实理
之不可掩故也)

卷二 第 15b 页 WYG0203-0068d.png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
在其左右(齐侧皆反)

  齐之为言齐(如字下同)也所以齐不齐而致其齐也明犹
洁也洋洋流动充满之意能使人畏敬奉承而发见
昭著如此乃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语录上下章恁地说忽插
一段鬼神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在这里也是鱼跃鸢飞意思所以末梢只说微之显诚之不可掩
如此夫○吕氏曰鬼神者二气之往来耳物感虽微无不通于二气故人有是心虽自谓隐微心未尝不
动动则固已感于气矣鬼神安有不见乎○陈氏曰齐明是肃于内盛服是肃于外承祭祀如天子祭天
卷二 第 16a 页 WYG0203-0069a.png
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之类随所当祭者诚敬以集自家精神则彼之精神亦集便洋洋
流动充满如神在焉○定宇陈氏曰自使人齐明承祭祀以下方是就无所不包之鬼神中提出当祭祀
之鬼神来说见得鬼神随祭而随在流动充满昭著发见无所不在所谓体物而不可遗者岂不可验之
于此哉)孔子曰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音熏)蒿悽怆此
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正谓此尔(语录昭明乃光景之属焄蒿气之感
触人者悽怆如汉书所谓神君至其风飒然之意○方氏曰问中庸说鬼神初说体物云云只是就阴阳
上说末后又却以祭祀言之是如何曰此是就其亲切著见者言之也若不如此说人必将风雷山泽作
一种鬼神故即其亲切著见者言之欲人会之为一也)

卷二 第 16b 页 WYG0203-0069b.png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度待洛反射音亦诗作斁)
诗大雅抑之篇格来也矧况也射厌也言厌怠而不
敬也思语辞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夫音扶)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阴阳合散无非实者故其发见
之不可掩如此(文集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陈氏曰此理
虽隐微而甚显以阴阳之往来屈伸皆是真实而无妄所以发见之不可掩如此诗云三句视弗见听弗
闻意微之显诚之不可掩说如在上在左右意○袁氏曰学者读中庸须思圣人何为发明鬼神之道又
卷二 第 17a 页 WYG0203-0069c.png
思圣人反覆形容何为于此下一诚字呜呼欲识不睹不闻请观于此欲识君子慎独请观于此欲识物
之终始不诚无物请观于此○饶氏曰后章诚字即此章诚字但此章诚字是费之所以然处以理言也
后章诚字是所以贯众费而有诸己处以德言也皆所谓隐也○又曰道是形而上者鬼神是形而下者
此章即鬼神之费隐以明道之费隐是以形而下者之体用明形而上者之体用也子思以道体至微未
易察识故以鬼神之事人所共知者晓人此只是眼前道理读者不可把做深远看○故子思引此
至明白而易晓者以告人言观鬼神之体至隐而与用至费者如此○通曰诚者中庸一书之枢纽而首
于此章见之汉儒皆不识诚字宋李邦直始谓不欺之谓诚徐仲车谓不息之谓诚至子程子则曰无妄
之谓诚子朱子又加以真实二字诚之说尽矣六经言诚自商书始书但言鬼神享人之诚而中庸直言
卷二 第 17b 页 WYG0203-0069d.png
鬼神之诚其旨微矣鬼神者造化阴阳之气诚者所以为造化阴阳之理也实有是理则实有是气其体
甚微其用甚显视不见听不闻微也前之所谓隐也体物而不可遗显也前之所谓费也前言君子之道
以人道言此言鬼神之德以天道言人道其用也故先言用之费而体之隐者即在费之中天道其体也
故先言体之微而用之显者亦不出乎微之外言固各有当也体物而不可遗章句以为体物犹易所谓
干事木非干不立筑非干易倾干字释体字最有力此是指鬼神之显处示人人之齐明盛服鬼神未尝
使之而若有使之者洋洋如在鬼神精爽直与人之齐明相接章句谓此即其体物而不可遗之验也盖前
此所说鬼神无所不包此又就无所不包之中提出当祭祀之鬼神来说是又指鬼神之最显处示人然
此其显也必有所以显者末断之曰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夫鬼神无声无形于天下之物如之何其体
卷二 第 18a 页 WYG0203-0070a.png
之于天下之人又如之何其使之显然一至诚之不可掩如此也凡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而
阴阳合散莫非真实无妄之理后世此理不明有赜鬼神于佛老而竞为淫祀以徼福者一何怪诞不经
至此哉呜呼使天下后世而皆知天命之性则知佛氏之空者非性矣皆知率性之道则知老氏之无者
非道矣皆知鬼神之诚则知后世之淫祀之幻妄者非诚矣朱子以为思虑之远信哉)

  右第十六章

  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矣此前三
章以其费之小者而言此后三章以其费之

  大者而言此一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

卷二 第 18b 页 WYG0203-0070b.png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
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与平声)

  子孙谓虞思陈胡公之属(定宇陈氏曰虞思夏诸侯尝以二姚妻仲康事见左
传武王兴周封舜之后于陈以元女大姬配胡公皆舜子孙事不止此故以之属该之○真氏曰孟子论
舜之孝言孝之始指其事亲之实也中庸言孝之终发明其功用之大也)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舜年百有十岁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卷二 第 19a 页 WYG0203-0070c.png
材质也笃厚也栽植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
散则覆(语录物若扶植种在土中自然生气凑泊他若已倾倒则生气无所附着从何处来相接
如人疾病若自有生气则药力之气依之而生意滋长若已危殆则生气流散而不复相凑矣○永嘉薛
氏曰天人之应至难言也而圣贤常若有可必之论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今曰
大德而谓之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圣贤何若是为必然之论而亦岂能尽取必于天
哉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质而加厚焉其本固者雨露必滋琣之其本倾者风雨必颠覆之其培之也非恩
之也其覆之也非害之也皆理之必然者也)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
卷二 第 19b 页 WYG0203-0070d.png
之自天申之

  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
(平声)(饶氏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是栽受禄保佑申之便是培)

  故大德者必受命

  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语录问舜之大德受命正是为善受福中庸却言天
之生物栽培倾覆何也曰只是一理此亦非有物使之然但物之生时自节节长将去恰似有物扶持他
及其衰也则自节节消磨将去恰似有物推倒他理自如此惟我有受福之理故天既佑之又申之董仲
舒曰为政而宜于民固当受禄于天地说得自有意思又曰嘉乐诗下章又却不说其他但愿其子孙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203-0071a.png
多且贤此意甚好然亦此理之常若尧舜之子不肖则又非常理也○定宇陈氏曰必者快然之辞自必
得其位至必受命六必字皆是常理之必然者此句总结上文意○陈氏曰孔子德与舜同而名位禄寿
乃与舜反何也盖有舜之德而必得其应者理之常有孔子之德而不得其应者理之不得其常也大抵
圣人之生实关天地大数天地之气自伏羲至尧舜正长盛时节尧舜得气之清明故为圣人又得气之
高厚所以得位得禄又得气之长远所以得寿周衰以至春秋历许多世变天地之大气数已微虽孔子
亦禀气清明本根已栽然适当气数之衰虽培拥之而不可得所以不得禄位仅得中寿盖理之不得其
常也○通曰前言父母之顺在于宜尔兄弟乐尔妻帑不过目前之事费之小者也此言孝之大在于宗
庙享之子孙保之则极其流泽之远费之大者也前言费之小则曰居易以俟命学者事也此言费之大
卷二 第 20b 页 WYG0203-0071b.png
则曰大德必受命圣人事也栽者培之是言有德者天必厚其福可为居易者劝倾者覆之是言不德者
天必厚其毒可为行险者戒矣此倾字即是险字物之倾者必覆人之险者独不思夫禄位名寿自有必
得之理而吾独欲求其不当得者而得之何哉末所引诗专为栽者培之而言也)

  右第十七章

  此由庸行之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
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
意(通曰庸行之常笔误当作庸德之行盖上章言庸德而此章言舜大德下章言周公
文武之德皆由庸德推之以至于极者也)

卷二 第 21a 页 WYG0203-0071c.png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
作之子述之

  此言文王之事书言王季其勤王家盖其所作亦积
功累仁之事也(海陵胡氏曰舜禹父则瞽鲧尧舜子则朱均所以惟文王为无忧○兼山
郭氏曰忧勤者文王也无忧者后人之言文王也○通曰文王父作子述人伦之常也舜之父子人伦之
变也舜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此中庸所以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
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
卷二 第 21b 页 WYG0203-0071d.png
保之(大音泰下同)

  此言武王之事缵继也大王王季之父也书云大王
肇基王迹诗云至于大王实始剪商绪业也戎衣甲
胄之属壹戎衣武成文言一著戎衣以伐纣也(北山陈氏
曰周家之业自大王迁岐从如归市是时人心天意已有为王之基矣武王一擐戎衣以有天下此盖天
命人心之极不得而辞者○节斋蔡氏曰大王虽未始有剪商之志然大王始得民心王业之成实基于
此○通曰上章于舜言德为圣人于武不言舜必得其名武不失天下之显名舜性之而以揖逊有天下
武反之而又以征伐得天下也然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则与舜无异盖舜有大德武由世德故下文不独
卷二 第 22a 页 WYG0203-0072a.png
曰周公成武王之德而以成文武之德兼言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
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
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
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
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追王之王去声)

  此言周公之事末犹老也追王盖推文武之意以及
乎王迹之所起也先公组绀以上至后稷也(组绀即公叔祖
卷二 第 22b 页 WYG0203-0072b.png
类大王之父王季之祖上至后稷十二世见史记三代世表周纪)上祀先公以天子
之礼又推大王王季之意以及于无穷也制为礼法
以及天下使葬用死者之爵祭用生者之禄丧服自
期以下诸侯绝大夫降而父母之丧上下同之推己
以及人也(语录夏商而上只是亲亲长长之意到周则又添得许多贵贵底礼数如始封之君
不臣诸父昆弟封君之子不臣诸父而臣昆弟期之丧天子诸侯绝大夫降然诸侯大夫尊同则不绝不
降姊妹侄在诸侯者亦不绝不降此皆贵贵之义上世想皆简略未有许多降杀贵贵㡳礼数凡此皆天
下之大经前世所未备到得周公搜剔出来立为定制更不可易○虽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然不敢以
卷二 第 23a 页 WYG0203-0072c.png
天子之服临其先公但鷩冕旒玉与诸侯不同天子七旒十二玉诸侯七旒七玉耳○山阴陆氏曰经不
言追王文王者以上言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之意文王与焉故也○新安王氏曰追王之礼夏商未有
武王晚而受命初定天下追王及于文考至周公因文王之孝武王之志追王上及大王王季不言武王
追王者礼制定于周公故也大王以上追王不及而武成称后稷为先王盖史官删润之辞然追王止于
三王而祀用天子之礼则上及先公盖丧从死者祭从生者天下之达礼也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
而祭以士非贬也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而祭以夫夫非僭也武王为天子则祭先公用天子之礼其
义当然祭礼杀于下而上致其隆丧礼详于下而上有所略若夫父母之丧则自天子至于庶人贱无加
隆贵无降杀孟子所谓三代共之者也○永嘉陈氏曰伸情于父母处独齐衰之丧上同于天子其他各
卷二 第 23b 页 WYG0203-0072d.png
有限节等衰不可尽伸也○通曰尧舜有不得于其子舜禹有不得于其父汤有不得于其孙周家自大
王以至周公世世修德古所无也周公追王之礼特以义起古所无也所以中庸特表而出之此段须看
章句推字与及字周公推文武之意以及大王王季于是始行追王之礼又推大王之意以及组绀以上
至后稷于是祀以天子之礼又推此及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使各得以行丧祭之礼孝心上下融彻礼制
上下通行此周公所以谓之达孝也此章之末数达字所以有下章之首一达字)

  右第十八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达通也承上章而言武王周公之孝乃天下之人通
卷二 第 24a 页 WYG0203-0073a.png
谓之孝犹孟子之言达尊也(饶氏曰达孝是承上章三达字而言言其孝不
特施之家又能达之天下如斯礼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是自上达下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
乎天子是自下达上能推吾爱亲之心而制为丧祭之礼以通乎上下使人人得致其孝故谓之达孝如
所谓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之孝是也○真氏曰舜之孝如天之不可名故曰大武王周公之
孝天下称之无异辞故曰达○江陵项氏曰舜为人道之极万世仰之不可加也周为王制之备万世由
之不可易也此盖古之尽伦尽制者故举之以为训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上章言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以有天下而周
卷二 第 24b 页 WYG0203-0073b.png
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继志述事之大者
也下文又以其所制祭祀之礼通于上下者言之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祖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适士二官师一(语录问官师一
庙祭父母而不及祖无乃不尽人情邪曰位卑则流泽浅其理自然如此又问今虽士庶人家亦祭三代
却是违礼曰虽祭三代却无庙亦不可谓之僭古所谓庙体面甚大皆具门堂寝室非如今人但以一室
为之○官师一庙止及祢却于祢庙并祭祖适士二庙即祭祖祭祢皆不及高曾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
太祖之庙而三大夫亦有始封之君如鲁季氏则公子友仲孙氏则公子庆父叔孙氏则公子牙是也○
卷二 第 25a 页 WYG0203-0073c.png
新安王氏曰先王先公有庙有祧庙则有司修除祧则守祧黝垩此修其祖庙也)宗器先世
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裳
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
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赵氏曰四时之
食各有其物以其所以奉诸人者荐诸神盖以生事之也羔稚羊也豚稚豕也物嫩而肥故用之于春香
谓牛膏也调膳之时各以物之所便而和之○通曰春雨露之濡秋霜露之降因时思亲人莫不有是心
也修祖庙严其祖先之所在陈宗器以下视其祖先如在此礼通乎上下而言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
卷二 第 25b 页 WYG0203-0073d.png
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昭如字为去声)

  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序有事于
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爵
公侯卿大夫也事宗祝有司之职事也旅众也酬导
饮也旅酬之礼宾弟子兄弟之子各举觯(音至)于其长
而众相酬盖宗庙之中以有事为荣故逮及贱者使
亦得以申其敬也(语录旅酬礼下为上交劝先一人如乡吏之属升觯或二人举觯献
卷二 第 26a 页 WYG0203-0074a.png
宾宾不饮却以献执事执事一人受之以献于长以次献至沃盥所谓逮贱也○主人酌以献宾宾饮主
人曰酢主人自饮而复以饮宾曰酬其主人又自饮者是导宾使饮也宾受之却不饮奠于席前至旅时
亦不举又自别举爵)燕毛祭毕而燕则以毛发之色别长幼为
坐次也齿年数也(语录燕时择一人为上宾不与众宾齿馀者皆序齿○通曰宗庙之
礼非特序死者之昭穆亦所以序生者之昭穆王制所谓三昭三穆死者之昭穆也祭统所谓群昭群穆
生者之昭穆也序爵所以贵贵贱者宜在所略旅酬下为上贱者亦得以伸其敬矣序事所以贤贤老者
宜在所简燕毛则于老者独加敬矣礼意周浃如此亦通乎上下而言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
卷二 第 26b 页 WYG0203-0074b.png
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践犹履也其指先王也所尊所亲先王之祖考子孙
臣庶也始死谓之死既葬则曰反而亡焉皆指先王
也此结上文两节皆继志述事之意也(陈氏曰事死如生居丧时
事事亡如存葬祭时事○通曰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述事之大者也敬其所尊爱其所亲继志之大者
也前章由武王周公继志述事之孝而及礼制之通乎上下者此章言礼制之通乎上下者而说归武王
周公继志述事之孝章首曰其达孝矣乎此结之曰孝之至也无馀蕴矣)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卷二 第 27a 页 WYG0203-0074c.png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祀天社祭地不言后土者省文也禘天子宗庙之
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
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
文也示与视同视诸掌言易见也此与论语文意大
同小异记有详略耳(语录周礼只说祀昊天上帝不说祀后土先儒说祭社便是如
郊特牲社稷太牢又如用牲于郊牛二乃社于新邑此乃明验故五峰言无北郊只社便是祭地游氏说
郊社之礼所谓惟圣人为能飨帝禘尝之义谓惟孝子为能飨亲意思甚周密○延平周氏曰天神言郊
卷二 第 27b 页 WYG0203-0074d.png
举其大地祇言社举其小禘对祫则祫为大于间祀言禘所以知有祫也于时祀言尝所以知有烝与礿
祠也然必言尝者举其始也盖祭之备物始于秋而丰于冬春则少损而夏则愈薄故也○谭氏曰治道
不在多端在夫致敬之间而已当其执圭币以事上帝之时其心为何如当其奠斝以事祖宗之时其心
为何如是心也举皆天理无一毫人伪介乎其间鬼神之情状天地万物之理聚见于此推此心以治天
下何所往而不当○河东侯氏曰天子有天子祀先之礼诸侯有诸侯祀先之礼故曰宗庙之礼所以祀
乎其先也鲁侯也以天子祀先之礼祀其先非礼也渎也不祀乎其先也所以祀上帝所以祀其先所以
字与其字更宜玩味○饶氏曰春秋修其祖庙四句特费之小者至于序昭穆序爵序事序齿下为上则
又亲亲长长贵贵尊贤慈幼逮贱之道此便是治天下之经敬其所尊敬也爱其所亲仁也事死亡如生
卷二 第 28a 页 WYG0203-0075a.png
存诚也尽是三者孝也仁孝诚敬指心而言是又天下之本一祭祀之间而治天下之道具于此故结之
曰明乎此者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岂非指费之大者而言欤○通曰上文孝之至也己是结了达孝二字
此又别是一意盖上章与此章上文专以宗庙之礼言此则兼以郊禘之礼言周公制为礼法未尝不通
上下之情亦未尝不严上下之分祀先之礼通上下可得行祀上帝惟天子得行之故特先后而言之曰
此所以祀上帝也曰此所以祀乎其先也名分截然不可犯也明乎郊社之礼胡为先郊而后社郊祭天
惟天子得行之社则自侯国以至于庶人各有社上下可通行也明乎禘尝之义胡为先禘而后尝禘大
祭惟天子得行之尝宗庙之秋祭上下可通行也前章末言三年之丧惟庶人得以通乎天子必有父也
此章末言郊禘之祭诸侯不得以通乎天子必有君也但言周公之制礼如此而不足于鲁之意自见此
卷二 第 28b 页 WYG0203-0075b.png
所以为圣人之言也)

  右第十九章(通曰右自费隐章至此为第三大节)

  哀公问政

  哀公鲁君名蒋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

  方版也策简也(少蕴叶氏曰木曰方竹曰策策大而方小聘礼束帛加书百名以上书于
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既夕礼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遣于策策以众联方一而已矣)息犹灭
卷二 第 29a 页 WYG0203-0075c.png
也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夫音扶)

  敏速也蒲卢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
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言
人存政举其易如此(顾氏曰以蒲卢喻政之敏犹孟子以置邮喻德之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此承上文人道敏政而言也为政在人家语作为政
在于得人语意尤备人谓贤臣身指君身道者天下
卷二 第 29b 页 WYG0203-0075d.png
之达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
者善之长也(见易乾卦文言)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
之则又在修身能仁其身则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
矣(语录问仁亦是道如何却说修道以仁曰仁是直指人心亲切之妙道是统言义理公共之名又问
如此则这个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如此说则此是偏言○定宇陈氏曰仁其身三字精
妙包括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八字修道以仁如志道据德而依于仁修身工夫至于以仁可谓能仁其身
而身与仁为一矣)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卷二 第 30a 页 WYG0203-0076a.png
贤之等礼所生也(杀去声)

  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
深体味之可见(语录以生字说仁生自是上一节事当来天地生我底意如今须要自体
认得○真氏曰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是仁也有是仁而后命之曰人不然则非人矣○饶氏曰人字
之义极难训但凡字须有对待即其所对之字观之其义可识此人字非对己之人非封物之人亦非对
天之人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人字正与鬼字相对生则为人死则为鬼仁是生底道理所以训
人人若不仁便是自绝其生理)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礼则节
文斯二者而已(北山陈氏曰亲亲之中有隆杀观五服之义可见尊贤之中有等降观隆
卷二 第 30b 页 WYG0203-0076b.png
师亲友之类可推○饶氏曰或问等杀由礼而生礼由等杀而生曰只云礼所生而无由字则是等杀由
礼而生也等杀是子礼是母等杀者礼之所生犹言子者母之所生况等杀是人事礼是天理人事之轻
重高下皆天理有以节文之岂有天理反因人事而生之理)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郑氏曰此句在下误重在此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
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
卷二 第 31a 页 WYG0203-0076c.png
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
田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
理也故又当知天(语录此章却是倒看根本在修身然修身得力处却是知天知天是
物格知至知得个自然道理既知天则知人事亲修身皆得其理矣○知人如知人则哲之知不是思欲
事亲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亲便要知人与不好底人处岂不为亲之累○饶氏曰礼者天理自然之节
文不是人安排故曰天亲亲仁也尊贤义也等杀礼也知天知也知天即是知上三者皆天理也○通曰
下文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即文武之政也此则就九经提起修身亲亲尊贤三者为纲论修身则曰道曰
仁归宿在一仁字论亲亲尊贤则曰仁曰义归宿在一天字孔门言仁惟仁者人也一句最切章句释之
卷二 第 31b 页 WYG0203-0076d.png
又切饶氏谓此人字与鬼对深得章句之意盖死曰鬼生曰人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生也既生而谓之
人此身便自具此生理满腔子便纯是天地生物之心人而自绝其生理独不思夫吾之此身人之身也
此身本自具此生理而自绝之何哉天字诸家多不从上文礼所生来说惟章句以为亲亲之杀尊贤之
等皆天理也盖本虞昼天秩有礼秩者尊卑贵贱等级隆杀之品秩也此所谓等杀即书所谓秩此所谓
天即天秩之天学而知天则能明其所以然者修身亲亲尊贤必能尽其所当然者矣上文修道以仁即
是率性之道此天字即是天命之性但天命之性是浑然者此从等杀上说是粲然者然其粲然者即其
浑然者亦非有二天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卷二 第 32a 页 WYG0203-0077a.png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去声)

  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
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是也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
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一则诚
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
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
卷二 第 32b 页 WYG0203-0077b.png
其德矣程子曰所谓诚者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
外更别无诚(语录知属知行属仁勇是勇于知勇于行三者勇本是没紧要底事然知仁了
不是勇便行不到○问中庸说知仁勇把知做劈初头说可见知是紧要孟子四端何为以知为后曰孟
子只循环说知本来藏仁义礼如元亨利贞贞是知贞却藏元亨利春夏秋冬冬是知冬却藏春生夏长
秋成意思在里面○智仁勇是做事底诚是行此三者都要实○饶氏曰天下之达道五便是修身以道
天下之达德三便是事亲之仁知天之知此节只添个勇字○蔡氏曰达道本于达亿而达德又本于诚
诚者一贯乎达道达德之中者也○真氏曰道虽人所共由然其知不足以及之则君之当仁臣之当敬
子之当孝父之当慈未必不昧其所以然知虽及之而仁或不能守仁虽能守而勇不能断则于当行之
卷二 第 33a 页 WYG0203-0077c.png
理或夺于私欲或蔽于利害以至灭天常而败人纪者多矣德虽人所同得然或勉强焉或矫饰焉则知
出于术数仁流于姑息勇过于强暴而德非其德矣故行之必本于诚○通曰虞书曰五教曰五典未尝
列五者之目至此则曰天下之达道五始列其目言之盖曰天叙有典是言天命之性不离此五者曰敬
敷五教是言修道之教不离此五者此曰达道是言率性之道不离此五者夫子对哀公先君臣孟子论
人伦先父子)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
(强上声)

卷二 第 33b 页 WYG0203-0077d.png
  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谓达道也以其分(去声)
而言则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
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
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语录生知安行以知为主
学知利行以仁为主困知勉行以勇为主○生知安行主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
用着力然须是知得方能行得学知利行主行而言惟是学而知得然须是着意去力行则所学而知者
不为徒知也○问诸说皆以生知安行为仁学知利行为知先生独反是何也曰论语说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与中庸说知仁勇意思自别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学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
卷二 第 34a 页 WYG0203-0078a.png
行所谓仁在知中若是学知便是知得浅须是力行方始至仁处所谓仁在知外○饶氏曰生知安行隐
然之勇学知利行非勇不可到盖用知勉行全是勇做出来)盖人性虽无不善而
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
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入之涂虽异而所至
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
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
明不行也(语录今之学者本是困知勉行㡳资质却要效他生知安行底工夫便是生知安行
底资质亦用下困知勉行底工况是困知勉行底资质○通曰按饶氏谓章句既以其分言又以其等言
卷二 第 34b 页 WYG0203-0078b.png
头绪太多愚观之极是要简盖以其分则智主知仁主行勇则至于知之成功一也以其等则生知安行
者智也此智字亦主知而言言必生知然后可以安行也学知利行者仁也此仁字亦主行而言虽学而
知尤贵于利而行也困知勉行者勇也即其所以知之成功而一者也虽分两节实是一意但以其分而
言是说知行之属有先后横说以其等而言是说气质之属有高下直说至于知之成功而一是知行之
功足以变化气质天命之性本一也至是则不见其气质之不一者惟见其天命之本一者矣知行之不
可不勇也如此夫)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近乎知之知并去
声)

卷二 第 35a 页 WYG0203-0078c.png
  子曰二字衍文○此言未及乎达德而求以入德之
事(真氏曰好学所以明经力行所以进道知耻所以立志能于是三者用其功则所谓三达德者庶乎
可渐致矣)通上文三知为知三行为仁则此三近者勇之
次也(节斋蔡氏曰三知主知三行主仁三近主勇生知者知之知也学知者仁之知也困知者勇之
知也安行者仁之仁也利行者知之仁也勉行者勇之仁也好学者知之勇也力行者仁之勇也知耻者
勇之勇也)吕氏曰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
反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
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方氏曰问
卷二 第 35b 页 WYG0203-0078d.png
吕氏元本云自私者以天下非吾事朱子改之曰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如何曰吕氏以公为仁有我为
不仁力行虽未是仁然足以去我朱子以纯乎天理为仁有欲便是不仁力行足以去欲故近仁吕氏就
爱上用上说仁朱子就本体上说仁也○饶氏曰用知勉行者以不及学知利行者为耻学知利行者以
不及生知安行者为耻○通曰达德自是人所同得之理而此复以其近者言之诱人之进也盖虽昏惰
之极亦未有不可进者但患无耻耳周子曰必有耻则可教侯氏曰知耻非勇也能耻不若人则勇矣呜
呼今之学者一何悠悠如此岂非无耻之甚者哉)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卷二 第 36a 页 WYG0203-0079a.png
  斯三者指三近而言人者对己之称天下国家则尽
乎人矣言此以结上文修身之意起下文九经之端
也(通曰黄氏云此章当一部大学大学以修身为本此章自首至此皆以修身为要上文言修身而曰
不可不知天者即大学逆推修身之工夫至于格物致知者也此言修身而曰治人治天下国家者即大
学顺推修身之功效至于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
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


卷二 第 36b 页 WYG0203-0079b.png
  经常也(建安游氏曰经者其道有常而不可易其序有条而不可紊○倪氏曰经者常也即所谓
庸也)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子如父母之爱
其子也柔远人所谓无忘宾旅者也(陈氏曰远人非四夷之谓如商
贾宾旅之人皆是离其家乡而来须宽柔恤之)此列九经之目也吕氏曰天
下国家之本在身故修身为九经之本然必亲师取友
然后修身之道进故尊贤次之(北山陈氏曰下文既有大臣又有群臣而
此又有尊贤之别者盖此所谓尊贤者非臣之谓正书所谓能自得师礼所谓当其为师则不臣者也)道
之所进莫先其家故亲亲次之由家以及朝廷故敬
卷二 第 37a 页 WYG0203-0079c.png
大臣体群臣次之由朝廷以及其国故子庶民来百
工次之由其国以及天下故柔远人怀诸侯次之此
九经之序也视群臣犹吾四体视百姓犹吾子此视
臣视民之别也(通曰哀公问政夫子首以修身亲亲尊贤告之至此列陈九经亦不过三
者之推耳尊贤亲亲者修身之推敬大臣体群臣怀诸侯自尊贤而推之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自亲亲
而推之耳章句独释体字曰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比吕氏视吾四体之体则愈密矣盖群臣相
去疏远休戚不相知必如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则可耳庶民相去尤远休戚愈不可知必如父母之爱
其子乃可尔体字子字皆心诚求之者也章句训之尤切)

卷二 第 37b 页 WYG0203-0079d.png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
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


  此言九经之效也道立谓道成于己而可为民表所
谓皇建其有极是也不惑谓不疑于理不眩谓不迷于
事敬大臣则信任专而小臣不得以间之故临事而
不眩也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语录
卷二 第 38a 页 WYG0203-0080a.png
既有个国家则百工所为皆少不得若百工聚则事事皆有岂不足以足财用如织纴可以足布帛工匠
可以足器皿之类○饶氏曰财用是两字财是货财用是器用一人之身岂能百工之所为备如农夫之
耕农器缺一不可农得用以生财工得财以赡用推此一事便见农工相资上下俱足)柔远人
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涂故四方归怀诸侯
则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矣故曰天下畏
之(语录劝者所以致吾亲爱之心而慰悦其意也亲亲似多一字然非大义所系不必深论也○通曰
道即前五者天下之达道立是吾身于此五者各尽其道而民皆于吾身取则也章句以为即是皇建其
有极皇极建而九畴叙君道立而九经行其旨一也章首修身之后继以亲亲而此继以尊贤盖尊贤尤
卷二 第 38b 页 WYG0203-0080b.png
与修身相关修身则道成于己尊贤则见道分明而无疑章句曰此九经之效也道立是修身之效以下
皆道立之效)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
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
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
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
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
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卷二 第 39a 页 WYG0203-0080c.png
(齐侧皆反去上声远好恶敛并去声既许气反禀彼锦力锦二反称去声朝音潮)

  此言九经之事也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
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忠信重
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赖乎
上者如此也既读曰饩饩禀稍(去声)食也称事如周礼
槁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语录问饩禀曰饩牲饩也
如今官员请受有生羊肉禀即禀给折送钱之类是也)往则为之授节以送之
(语录问授节以送其往何也曰远人来至去时有节以授之过所在为照如汉之出入关者用繻唐谓之
卷二 第 39b 页 WYG0203-0080d.png
给过所是也)来则丰其委(去声)(音恣)以迎之(委积畜聚也周礼遗人掌牢礼委积注云
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又司徒注少曰委多曰积)朝谓诸侯见于天子
聘谓诸侯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
聘五年一朝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通曰前二章说
祭祀之礼此章从亲亲尊贤等杀处说礼礼字极精微今又就修身上说礼尤为严密只看此一礼字上
下三章文不相属而意实相承如此齐明是潜心以居对越上帝盛服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皆静而敬
也即首章戒慎存养之事非礼不动动而敬也即首章慎独省察之事自修身而推之尊贤亲亲此敬也
自尊贤亲亲而推之贵贱亲疏大小远近无不在一敬心流行中如尧典载尧克明俊德以至于变时雍
卷二 第 40a 页 WYG0203-0081a.png
必先一钦字皋陶谟自身修至迩可远在兹必先一慎字论语言修己以安百姓必先一敬字章句曰此
言九经之事也敬岂非事之最先者乎圣贤之学未有不先由乎敬而能至于诚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诚也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
之实也(潘氏曰三德行之者一所以实其德九经行之者一所以实其事○通曰修身不实则欲得以间理尊贤不实则邪
得以间正亲亲不实则疏得以间亲推之莫不皆然)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跲其劫反行去声)

卷二 第 40b 页 WYG0203-0081b.png
  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踬(音至)也(赵氏
曰踬者碍不行也)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
如下文所推是也(语录言前定则不跲句句着实不脱空也才有一语不实便说不去
事前定则不困闲时不曾做得临时自是做不彻便至于困行前定则不疚若所行不曾定临时便易得
屈折枉道以从人矣道前定则不穷一句又包得大连上三句都包在里面是有个妙用千变万化而不
穷之谓○项氏曰言诚而必言豫者教人素学之也知之素明行之素熟而后出之则不穷矣○通曰上
文言五达道三达德九经之所以行此则总言凡事之所以立立与行自分体用盖曰是诚也非一朝一
夕之故戒惧慎独养之者有素矣如此则先立乎诚而后事可立可立则可行矣章句以先立二字释前
卷二 第 41a 页 WYG0203-0081c.png
定二事正与上二行字相应)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
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
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反诸身不诚谓反
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
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
卷二 第 41b 页 WYG0203-0081d.png
也(语录反诸身是反求于心不诚是不曾实有此心如事亲以孝须是实有这孝之心若外面假为孝
之事里面却无孝之心便是不诚矣○东莱吕氏曰此章一句紧一句今之人其于事亲从兄事上交友
之际固有时乎中理然有时又差了盖虽到九分九厘尽有一毫差则并前都差如行九十九里忽差路
头则都不济事此所以要明善明善要明得尽○饶氏曰前言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此曰身不诚不顺
乎亲以入德之本言则修身必先事亲以成德之效言则身诚然后亲顺○通曰此以在下位者言见得
上文九经是在上位者中庸之道通上下皆当行也故上言尊贤此则言信乎朋友上言亲亲此则言顺
亲上言修身此则言诚身其道一也先儒云此一章当一部大学诚身是包大学诚意正心修身三节而
言心是所存意是所发故章句释诚身必兼所存所发而言善即是天命之性故章句以人心天命之本
卷二 第 42a 页 WYG0203-0082a.png
然者释之上文曰知天而此曰明善天命无有不善而学者当知夫至善之所在是即大学所谓格物致
知也天不可不知善不可不明又见三德必以知为先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并
去声从七容反)

  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
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
人事之当然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
卷二 第 42b 页 WYG0203-0082b.png
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则不能
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
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
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语录诚之者人之道看诚之二
字只是固执意思然下文必先说择善然后可以固执也○北山陈氏曰善而不择则有误认人欲为天
理者矣执之不固则天理有时夺于人欲)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
行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饶氏
曰不勉而中安行之仁也不思而得生知之知也从容中道自然之勇也今有百钧于此一人谈笑而举
卷二 第 43a 页 WYG0203-0082c.png
之力有馀也一人竭蹶而不能举力不足也然则圣人之于道也众皆勉强而已独从容非天下之大勇
乎择善近知固执近仁而勇在其中论诚者则先仁而后知以成德之序言也论诚之者则先知而后仁
以入德之序言也○通曰章句曰此承上文诚身而言盖自此以前直言诚者二十六章言诚之不可掩
是以天道言诚上文曰诚身是以人道言诚所以于此总两者言之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而下
数章又以天道人道分言之也不勉而中者安行之仁不思而得者生知之知从容中道者自然之勇此
以上皆言知仁勇学者入德之事此以下兼言知仁勇圣人成德之事论语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惧学之序也此以上见之又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德之序也此以下见之下章尽性仁也前
知知也无息勇也博厚仁也高明知也悠久勇也如地之持载仁也如天之覆帱知也如日月之代明四
卷二 第 43b 页 WYG0203-0082d.png
时之错行勇也往往皆言仁知勇而于此始焉至论学知利行之事择善为知固执为仁又依旧先知而
后仁其所以开示学者至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
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废
其一非学也(语录是五者无先后有缓急不可谓博学时未暇审问审问时未暇慎思慎思
时未暇明辨明辨时未暇笃行五者从头做将去初无先后也○陈氏曰择善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工
夫是尽用工多固执只有笃行一件工夫是择善处须能知之则到行处工夫自易也○项氏曰学而又
卷二 第 44a 页 WYG0203-0083a.png
问则取于人者详思而又辨则求于心者精如是而后可以行矣○饶氏曰人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要
之知最艰学问思辨四者方做得个知若知得却只消行去)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
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
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
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饶氏曰择善固执非勇不可且五弗
卷二 第 44b 页 WYG0203-0083b.png
措皆是勇故章句以择执分属焉又曰五弗措皆为困知勉行者设○虙氏曰他人一能之己当百以及
之他人十能之已当千以及之盖骐骥一日千里驽十驾亦将千里也○通曰有弗学学之之字当句绝
盖以上文博学之五之字下文人一能之四之字例当句绝也况五之句绝尤为有力博学之以下是学
而知之者有弗学学之是因而知之者笃行之是利而行之者有弗行行之是勉强而行之者由弗能弗
措至弗笃弗措是困知勉行之勇也)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子所以学
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
卷二 第 45a 页 WYG0203-0083c.png
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
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
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
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
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之学或作或
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
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语录某年十五六时见吕与叔
解得此段痛快读之未尝不悚然警厉奋发人若有向学之志须是如此做工夫方得○通曰前曰鲜能
卷二 第 45b 页 WYG0203-0083d.png
曰不可能此能百倍其功则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亦可谓知矣充之而义精可也虽柔必强亦可谓仁
矣充之而仁熟可也以此见得中庸非不可能能之者在乎人人之所以能之者在乎勇)

  右第二十章

  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
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尔(陈氏曰前说舜
文武周公能尽中庸之道此说孔子能尽中庸之道子思引此以明道统之传○通曰举
而措之亦犹是者盖上章所述舜文武周公皆是举而措之之事此引孔子之言谓所传
一致使得举而措之则亦犹是尔然第十七章言舜第十八章十九章言文武周公第二
卷二 第 46a 页 WYG0203-0084a.png
十章述夫子之言犹是分而言之至三十章合而言之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则愈
见其所传之一致矣)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
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
纽也又按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
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
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复以子
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辞而犹有子曰二字
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删有未
卷二 第 46b 页 WYG0203-0084b.png
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
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











  中庸通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