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九 (自动笺注)
志三十四
地理
安徽
公元1645年
安徽:禹貢揚豫三州之域。
明屬南京
清順治二年,改江南省,置鳳陽巡撫及安廬池太巡撫兼理江軍務,並統於淮陽總督
六年,俱罷。
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以左布政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州九府,暨徐、滁、和、廣德直隸州,駐江寧
康熙元年,始分建安徽省治,復置巡撫,駐安慶
三年江南分一按察使來治。
五年,割揚州淮安徐州還隸江寧右布政
六年,改左布政安徽布政使司。
雍正元年,以兩江總督統治安徽江蘇江西三省
二年,升鳳陽府屬之泗三州廬州府屬之六安州,為直隸州。
十三年潁州升府,亳州復降屬潁。
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亦自江寧來駐
東至江蘇溧水西至湖北麻城南至江西彭澤浙江遂安北至河南鹿邑
廣七百三十五里,袤六百六十六里。
宣統三年編戶三百一十四萬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一千六百二十二萬九百五十二。
領府八,直隸州五,屬州四,縣五十一。
名山:霍、皖、黃、九華陵陽、敬亭。
大川大江、皖、涇、樅陽巢湖、淮、潁、渦、滁、澮、西肥、北肥、洪澤湖
航路:東達江蘇,西達江西湖北
驛路:自安慶北逾北峽關渡淮達江蘇徐州;自江心東南清流關江浦;自桐城西南湖北黃梅
鐵路擬設寧路。
電線
安慶府:沖,繁,難。
安廬滁和道治所
巡撫布政提學、提法三使巡警勸業道,同駐。
順治初因明制,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始分建安徽省
十四年,設提督,轄上江營汛
十八年,省提督併入江南
乾隆二十五年,移左布政使來治。
嘉慶八年,以巡撫提督,轄二鎮各標。
西北京師二千七百里。
廣四百五十里,袤二百七十五里。
北極高三十度三十七分,京師偏東三十四分。
領縣六。
懷寧沖,繁,難。
倚。
東北大龍山
西:皖山百子
西北:獨秀山
大江望江入,逕城南東北出趨池口,又東北無為
皖水潛山入,會長河,逕石牌港入
北:黃麻河,一名黃馬河,自潛山入,會沙河高河,達桐城為練潭河。
西北井田河,上達練潭。
西:冶塘湖,由皖口入
東北長楓港,引蓮湖、槐湖水,即古之長風沙也。
碎石嶺汛二,石牌市汛一。
長楓三橋二鎮巡司各一。
一驛:練潭。
商埠濱江
桐城沖,繁,難。
府東北百二十里。
東北:浮度山,北峽山一名北峽關,與舒城界。
西:挂車
北:龍眠山,有水流龍眠河,入松山鴨子諸湖。
東南大江懷寧入,東流,逕縣西南練潭驛為練潭河。
雙河縣東二派合流為孔城河,與東南長河白兔河俱入練潭河,至樅陽
三道岩關,縣西,咸豐十年重築。
六百丈北峽關練潭鎮、馬踏石巡司四。
驛二:陶沖、呂亭
潛山沖,繁。
西北百二十里。
北:灊山一曰皖山又名天柱
漢武帝登灊禮天柱,號為「南嶽」,即此道書所謂「第十四洞天」也。
潛水今名前河,源出公蓋山,西流開源澗。
南流,逕城北,東合皖水。
出公蓋山,東逕烏石波,至城東崩河合潛水
南至石牌市,與太湖諸水會,逕懷寧
東北昆崙山沙河出,會黃馬河入懷寧
塘堰歷代開以灌田,康熙十一年修治
天堂砦,後部所出
巡司一。
一驛:青口。
太湖沖,難。
西北二百二十里。
東:馬頭山
南:新寨,香茗
西北龍山
北:珠子山。
有關,西與英山界。
太湖舊與小湖五,並堙。
東北銀河潛山入,為後部河。
右合羊角河,為龍灣河。
南陽青石棠梨羅溪諸河,為馬路河。
環城而東,折東北仍之。
後部、白沙巡司各一。
一驛小池
宿松沖,難。
府西南百六十里。
東北嚴恭烽火
東南洿池
西南得勝山。
大江湖北黃梅入,流逕小孤山
元立鐵柱於上,名「海門第一關」。
分流東下入望
二郎河一名揚溪河,承雷水南流入望
北:三溪河自湖北蘄州黃梅分入,合於隘口南流
東北舊縣河出白崖諸山,合荊橋河,入望之泊湖。
東:張富池,會大小泊澇湖,龍南蓮若湖,白湖棠梨小黃三湖,趨於泊湖。
又南,龍宮湖、大官湖,均東連泊湖,成巨浸
有便民倉鎮,南北糧倉貯此。
歸林灘鎮,舊置巡司,裁。
復興、涇江口二鎮巡司二。
一驛楓香
望江簡。
府西南百二十里。
西北大茗、小茗對峙
東:周河山
西:麒麟山
北:寶珠山
南:大江宿松入,濱城緣娥眉洲東北流,至華陽口納泊湖。
泊湖受宿鬆浮湖、茅湖諸水合流為揚溪河,即雷水也。
雷港明時湮。
今從華陽鎮
鎮四:蘇家、吉水、香新溝,又華陽
雷港游擊駐。
巡司
雍正中自楊灣改。
一驛雷港
公元1667年
廬州府:沖,難。
安廬滁和道
廬州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明制,改二州六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雍正二年,升六安直隸州,以英山霍山二縣改屬,餘仍舊
南距省治四百六十里。
廣二百二十里,袤二百一十里。
北極高三十一度五十六分,京師偏東四十七分。
領州一,縣四。
合肥沖,繁,疲,難。
倚。
東:龍泉青陽
東北:大小峴
西南:紫蓬。
東:浮槎
東南四鼎一名四頂山
東:巢湖一名焦湖延袤四百餘里,中有三小,曰鞋、曰姥、曰孤,港汊凡三百六十,納眾水而南注之江
東店阜河,南派河、三汊河,皆入焉。
肥水雞鳴山淮水來與之合,縣名昉此。
東:逍遙津
梁園鎮
西:廬鎮關
梁園青陽官亭巡司三。
督糧通判一。
縣丞一。
驛五:護城金斗店埠、派河、吳山廟
舒城沖,繁。
府西南百二十里。
南:春秋山華蓋鼓樂
西南龍眠七門
東:巢湖,與合肥廬江、巢分界縣境諸水畢匯於此
龍舒河源出縣西孤井,東流石塞河,流逕七門堰,又逕城南巢湖
上七里河在縣西九里西山諸水所匯,逕南溪巢湖
其在縣七里為下七里河上接南溪下達巢湖
七門堰在西七門山下,有三堰:一烏羊,二千功,三槽櫝也。
北峽關西陽山寨、上陽鎮有汛。
曉天鎮巡司一。
驛二:三溝梅心
廬江簡。
府南百八十里。
東北冶父山
西北冷水關
兩山夾立如門。
東:,西:孺,郎家。
東南礬山
東北巢湖,西納三河,迤東金牛清野諸水匯焉。
南白湖。
南迤為後湖,西播為黃陂湖,匯縣河及作枋河。
東出青簾河,由無為
西南高子水,南羅昌河併入桐城
冷水關有汛一,巡司一。
驛一:廬江
巢簡。
府東北百八十里。
東:東山濱江為險。
東南七寶山
西北:萬家
西南巢湖,舊居巢地,後陷為湖,因名。
縣境川多自此導流。
濡須水湖東口流逕城南一名天河水
東流,逕東北亞父山南
東南,逕七寶濡須兩山間,亦曰東關水,入無為
溪河巢湖導流,逕縣東,合芙蓉水下流濡須水
西柘皋白露、巧溪、花塘諸河皆入巢湖
柘皋有汛。
巡司典史各一。
二驛:高井、鎮巢
無為州繁,疲,難。
東南二百六十里。
城內紫芝山
東北偃月,即濡須塢東西二關
西南三公九卿
西:孤避。
北:青檀
南:大江桐城入,為石炭河口
東北青簾水自廬江入為西河,合鵝毛永安、直皁,是為泥汊河口
又北,神塘河口。
東逕北蟂蟣,其西獺浦,入和。
北有濡須水,自巢湖緣界,逕七寶山,又東為黃洛河合州河、運河馬腸、奧龍河,入含山為裕溪。
有汛。
黃洛、泥汊、奧龍、土橋巡司四。
公元1369年
鳳陽府:沖,繁,疲,難。
分巡鳳潁六泗道治所
濠州
明初升府曰臨濠
洪武二年中都
六年中立府
七年更名鳳陽,屬江南
順治初因明制,領五州、十三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雍正三年,升泗三州直隸州,分潁上霍丘屬潁,太和蒙城屬亳,盱眙天長五河屬泗。
十一年,分壽州鳳台縣
十三年潁州府亳州及所隸二縣屬之。
乾隆二十年,省臨淮鳳陽
四十二年,省虹縣泗州
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
廣四百二十八里,袤四百八十里。
北極高三十二度五十五分。
京師偏東一度十二分
領州二,縣五
鳳陽沖,繁,疲。
倚。
明始析臨淮置。
尋又割虹縣地益之,為府治
國初臨淮縣,省入。
北:鳳凰山,府以此名。
東北烏雲出鍾乳。
淮水壽州入,逕城東北流泗州
濠水城南,有二源,至升高東有巨石絕水,即古濠梁一名石樑河東北入淮。
渦水蒙城入,逕城西北入懷遠。
西:龍子河,源出南,匯為湖,逕長淮關入淮。
北:沫河,上承諸湖,逕城東北入淮,曰沫河口
東:溪河一名大溪河,即黃溪
東:月明湖北流入淮。
東北花園湖,東北,洪塘湖。
東南明孝陵,在縣西南,有城衛
順治七年,改設左衛守備一。
西北長淮關。
東北臨淮關。
鐵路所經:臨淮鄉徐家橋溪河集蚌埠、小溪。
溪河集縣丞一。
蚌埠主簿一。
臨淮鎮巡司一。
驛三:王莊濠梁紅心
東南鐵路
懷遠疲,難。
西北七十里。
北:荊山
東南塗山
南:平阿
淮水鳳台入,逕縣東,過荊、塗兩山間,會渦、濠、沙、淝諸水合流泗州
淝水蒙城入,至縣正義村,匯為巨浸下流靈壁
清溝渦陽龍山東南流,合十湖、天堰諸水,至縣北會淝水,而水始大。
舊自靈壁南至沫河口入淮。
渦水鳳陽入,逕城北,東入淮,謂之渦口
南:洛水北流入淮,亦名洛澗
沙水潁州入,經荊山南入淮。
上窯龍元集有主簿一。
洛河巡司一。
定遠沖,繁。
府南九十里。
西北橫澗山
東:銀嶺
南:池河,自巢入,東北盱眙入淮,謂之池口
西:洛河上承馬塘,即淝水支流
二河俱入於淮。
芡河從西至,逕城南淮水
岱山鋪有汛。
瀘橋主簿一。
池河巡檢一。
驛三:定遠張橋永康鎮
東有鐵路
鳳台繁,疲,難。
府西南百八十里。
明省入壽州治。
雍正十一年,分壽州城東北隅增置
西北八公山
東北紫金山
淝水渦陽入,歷潁上,由峽口西入淮。
西淝河一名夏肥水,自合肥入,至肥口入淮。
白龍潭顧家橋石頭埠劉家集、闞甿集有汛。
闞甿集巡司一。
驛二:太行、丁家集
壽州繁,疲,難。
府西百八十里。
壽春鎮總兵駐。
城北:八公山,在淝北淮南亦名北山
峽石西北夾淮為險,在西岸為峽石,在東岸為壽陽山
西北淮水霍丘東逕正陽鎮潁水流合焉,謂之潁口
東至城北,淝水流合焉,謂之淝口,亦謂之淮口
又東北流入懷遠。
淝水凡三。
在州境者曰東淝河,在州東北,源出合肥雞鳴山
北流分為二,一東南巢湖,一西北流至州入淮,乃淮南淝水也。
西北潁水潁州入,入淮處名潁尾。
西:渒水自潁州入,北流達於淮,即沘水也。
正陽關、瓦搗汛有汛,鳳陽通判駐。
稅關
正陽鎮巡司一。
驛四:正陽關安豐、姚皋店、瓦埠。
宿州沖,繁,疲,難。
西北二百三十里。
西北相山石山土山
諸陽一名睢陽山,在睢水之陽,睢水自河南永城入。
南:澳水,一名濊水,今名澮河,亦自河南永城入,經靈壁東南泗州五河
東南沱水,出州東南蘆河東流靈壁,分二派,至泗州復合,由五河入淮,即洨水也。
又北淝水,出州西龍山湖,本入,今入淮。
西南:泡水,源出亳州舒安湖,流逕廢臨渙城,與澮水合。
東南:澥河,亦東流入澮河,一名蟹河
睢水,州北,自河南入,逕相城故城,合瀆水及渒湖水,過陵子湖、崔家湖入泗州
宿州營原設都司一員乾隆初守備嘉慶十一年又改都司
龍山百善有分防營汛二。
有衛。
南平集,鳳潁捕盜同知一,州判一。
村集巡司一。
驛四:大店、夾溝、睢陽百善
城外鐵路
靈壁沖,繁,疲,難。
西北百八十里。
虹縣靈壁,宋始置縣。
明屬宿州
清初降宿州,同隸鳳陽治。
西南齊眉
北:磬石
西:鳳凰山
北:黃河江蘇徐州入,東南睢寧,即古泗水
淝水懷遠入,逕城南,至鳳陽沫河口
澮河汴水沱河皆自宿州入,逕縣境下流泗州北小河上流即睢水,亦自宿州入,又東入江蘇睢寧
東有石湖,北有穆家湖、土山湖。
雙興鎮州同一。
固鎮有汛。
巡司一。
驛一:靈壁
公元1724年
潁州府:繁,疲,難。
鳳潁六泗道
潁州,屬鳳陽府
順治初因明制,與潁上太和二縣俱屬鳳陽
雍正二年,升直隸州,改隸安徽省,以潁上霍丘來屬,分太和亳州
十三年升府,增設阜陽縣,降亳州及所隸太和蒙城二縣來屬隸。
東南省治八百四十里。
廣二百一十里,袤二百二十里。
北極高三十二度五十八分。
京師偏西三十二分。
領州一,縣六。
阜陽繁,疲,難。
倚。
西:七旗嶺、金牛嶺
西南:仁勝崗。
南:安舟崗。
淮水河南固始入,逕城南三河尖鳳陽
潁水河南登封入,逕城北東流,茨河、谷河來入之。
北:沙河,承太和湖水來會
西:柳河,承小汝河白洋諸水,並納於潁。
南流,至沫河口達於淮。
西:舊黃河,原經城北合潁水
河徙鹿邑黃流遂絕。
西北沈丘鎮,即古寢丘
巡檢一。
包家寨、永安鎮西洋集驛口有汛。
王家集通判一,縣丞一。
一驛口。
潁上疲,難。
東南百二十里。
西南黃崗
東南:垂崗。
北:管谷。
西南淮水阜陽入,合清河大潤河,至西正陽城,折東北八里垛
潁水潁州入,逕慎縣,合烏江水,又東南合樊家湖,至城東
東南右合梧岡來會,潁謂潁尾也,又東北鳳台
其北花水澗、袿溝、濟水鳳台
八里垛有汛。
一驛:甘城。
霍丘繁,疲,難。
東南二百九十里。
明屬壽州
雍正初,改隸潁。
南:九仙九丈潭。
西:長山三山相連
西北臨水
淮水河南固始入。
西南史家河六安入,逕葉家集,錯固始復入,合曲河,至三河尖來會
東合眾水,逕義城廢縣,分𣴛河、渒河鳳台
𣴛河亦入淮。
葉家集有汛。
洪家集三河尖巡司
開順集巡司典史各一。
亳州沖,繁,難。
府北百八十里。
明初降為縣,尋復故,屬鳳陽府
雍正十三年仍降屬州來隸。
西:渦河,自河南鹿邑入,北馬尚河,合流蒙城
馬尚河在城北,自河南商丘汴河分流,逕州境,包河來注之,下流
支流河南永城,謂之澮水
南:淝河自河南鹿邑入,流至州境孟家東流,逕城南太和
又逕州之龍德寺阜陽,即夏肥水也。
西北聶家湖、花馬潭東南百尺溝,均入
東:義門鎮
龍德寺集、翟家集有汛。
州同一,駐丁園寺集。
渦陽沖,繁,難。
府東北二百七十里。
同治三年,割阜陽亳州蒙城鳳陽府之宿州增置
南:雲夢山
東北龍山
北:石弓山
北淝河自亳州入,瀦為白湖窪,又東入蒙城
渦河亦自亳入,會五毒溝、龍鳳溝、梭溝、銀溝、金溝諸水始大,東南流,逕蒙城,達懷遠,入淮。
西南:蔡湖,亦入
東南西洋有汛。
西北義門巡司一。
太和繁,疲,難。
西北八十里。
明屬鳳陽
雍正間改隸潁。
北:萬壽山
沙河河南沈丘入,逕城南,達亳州,入,即潁水上流
東北:茨河,自河南鹿邑入,又東南沙河故沙河亦蒙茨河之名。
支流為宋河,流逕宋王城入穀河。
穀河西北龍岡分流入茨,銘河從之。
南:柳河,舊黃河支流也,上通河南項城下達潁州合城西舒陽河沙河
青泥淺有汛。
洪山巡司典史各一。
蒙城繁,疲,難。
府東北百八十里。
順治初亳州,尋同太和改隸潁。
西北駝山狼山
北:檀城山
渦水渦陽入,逕城北,再折而東,南流,由懷遠渦口入淮。
北淝河逕城北板橋集鳳陽
雙澗集有汛。
公元1667年
徽州府:繁,疲,難。
徽寧池太廣道
徽州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西北省治五百七十里。
廣三百九十里,袤二百二十里。
北極高二十九度五十七分。
京師偏東二度四分
領縣六。
歙縣繁,疲。
倚。
南:紫陽山
東:問政山
西北黃山舊名黟山盤亙三百餘里,浙、歙、饒、池諸支脈也。
豐樂水出黃山,流至城西合揚之水。
揚之水自績溪入,達城西名練溪一名徽溪,南達歙浦,謂之浦口,為新安江上流下至浙江建德,與東陽江合,為浙江上源
歙浦在縣南,練漸江合流於此
南昌溪,北洪武水,皆足溉田
明初設課稅局,兼置巡司,今廢。
阮溪司、黃山街口巡司三。
驛一:歙縣
休寧繁,疲。
府西六十里。
北:松蘿
東:萬安
西:白岳
西北率山
水出其陽,水南下而西流者會於彭蠡
北水分二支:一出梅溪口祁門,合孚溪水一出彭沍阬口,會流至縣西江潭,合浙溪水,流逕南港、東港,會於率口,入歙浦,其下流新安江
南:汊水出白際,與佩琅水、璜源水合流,繞縣南岐陽山下,因名汊水,又北流入浙溪。
西:白鶴溪,源出黟縣吉陽,合夾源、夾溪二水,逕縣南,與南港、東港合流入屯溪。
屯溪,縣東南,為都會鹽捕同知駐此。
太廈鎮巡司
一驛休寧
婺源繁,疲。
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北:浙源,浙溪出,下流休寧
梅源水出西梅源,合武溪
婺水西北大廣,南會斜水入武溪
武溪水出北回嶺下下流江西樂平鄱陽湖
縣境之水,出自縣東東北者,會流於汪口之西,為北港出自縣北者,會流於清華之西,為西港
北至武口,二水合流,繞城而西,又西南流江西德興下流鄱陽湖
項村巡司
一驛婺源
祁門疲,難。
府西百八十里。
西:新安
東北祁山
北:大共,亦大洪巡司駐。
大共西流,合武亭及禾戍嶺水,至秀溪、霄溪下閭門灘,會大北港水,注倒湖,入江西浮梁
西武陵、騄溪二水,東南王公峰水,西南新安盧溪二水,皆入大共
大洪巡司
一驛祁門
黟縣簡。
西北百四十里。
縣以黟山名,即今黃山也。
西南:林歷。
東北吉陽吉陽水出一名黟水,西南流,北牛泉東南來注之。
東南過噎澤,至白茅渡,會橫江水。
橫江水南武亭章水自東南流縣西來合之,至魚亭口,會魚亭水,復東流,合吉陽水,入休寧
西:武關,接祁門界。
一驛黟縣
績溪疲,難。
府東北六十里。
唐始分歙縣地置。
東:大障一名玉山山海經三天子鄣即此
東北:巃鷁,其四合中一徑通寧國
舊有叢山關,其下巧溪,亦名揚溪,流為揚之水,分二支,一北流寧國,一南流大屏,乳溪水、徽水來注之。
東北:大障水,會登水,合為臨溪
西會上溪水,入練溪
績溪源亦出揚溪,與徽水交流如績,縣名昉此。
西北太平鎮徽嶺關。
濠寨巡司
一驛績溪
寧國府:繁,難。
徽寧池太廣道
寧國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西北省治四百三十里。
廣二百二十里,袤三百三十五里。
北極高二十度二分
京師偏東二度十六分。
領縣六。
宣城繁,疲,難。
倚。
響山縣南
城內陵陽山
城北隅:敬亭山
南:響山
東南華陽山盤亙宣、、旌四縣華陽水出焉。
東流魯山魯顯水。
又東北流為魯溪,會句溪宛溪雙溪北流青草湖復合南湖慈溪,由蕪湖
東北有大南崎、小南崎湖。
又綏溪一名白河,納廣德建平諸水,入南湖
西:青弋江,漢志為青水,一名冷水,自涇縣入,匯西南諸水,東北流,會太平黃池河,入蕪湖
北灣沚河有鎮,今為鹽埠,漕運並會此。
水出揚青口,亦會黃池河。
西:青弋關。
水陽鎮巡司
西河楊柳鋪、沈村並有汛。
一驛宣城
寧國簡。
府東北九十里。
南:鳳山
東:銀山
南:巃鷁
徽水自績溪入,合仙人洞、篁嶺、滑渡、村、龍潭諸水,是為西溪
又東北流東溪
東溪浙江天目山,入縣境合湯公山、博里溪塘、千頃、洋丁諸水,流為水,北受宣城溪水,是為句溪上源
岳山、湖樂二巡司
一驛寧國
涇疲,難。
府南百里
西南石柱
東北:幙
北:琴高
西南藍山
南:涇水旌德入,北流一名藤溪,納楓村、小溪諸水北入岩潭,與賞溪合。
賞溪上源舒溪麻川二水相合,出麻口,入縣境,會烏石水。
藤溪北流城西南,納烏溪、西阬水、幙溪水,又北逕馬頭山蘆塘入青弋江
琴溪東北曹溪、丁溪水,與賞溪合。
南花林、方村二水併入賞溪
東南蘭石鎮黃沙鎮
縣丞一,駐查村。
茹麻嶺巡司一。
一驛涇縣
太平疲,難。
府西南二百二十里。
唐析涇縣地置。
西:龍門
南:黃山麻川出其麓,與舒溪合流,入涇之賞溪
溪水出縣北三門,合麻川,為麻口。
又有瀼、鐍二溪水,亦同注麻川
浮丘垣、譚家橋有汛。
宏潭鎮巡司
一驛太平
旌德繁,難。
南二百二十里。
唐永泰中,始析太平縣置。
東南大鰲石島。
北:石壁
西南蛟山天井
徽水自績溪入,南合清潭,霞溪水東溪來注。
又合績溪龍頭水,北過石壁山,與抱麟溪、玉溪水合,是名三溪
北至龍首山涇縣,為涇水上源
抱鱗溪源出黃華嶺東流,與陶環溪、豐溪合,亦曰三溪
環溪玉溪也。
有分防營汛一。
三溪鎮巡司
一驛旌德
南陵繁,難。
府西九十里。
南:呂,有泉湧出,即淮水之源也。
南流至孔鎮浦,與漳水合,為澄清河
城東流為東溪一名浣溪
縣南鵝嶺溪水皆匯焉。
又北受籍山、後港、蒲橋諸水,為小淮河併入蕪湖石硊渡入青弋江
西港源出玉山朗陵之南,合諸水北流,自西南水門入城,繞治前過東市,曰中港,其出城西北水門者曰後港。
鵝嶺鎮巡司一。
一驛公館
池州府:沖,疲。
隸徽寧池太道
池州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西北省治一百二十里。
廣三百七十里,袤二百三十五里。
北極三十度四十五分。
京師偏東五十九分。
領縣六。
貴池沖,繁。
倚。
西南大雄山
東:碧山,濱湖。
南:大棕。
西:烏石
大江東流緣界逕縣北至吉陽河,北折至大通河,入銅陵
西:貴池水,一名池口河北達大江古稱貴口。
大通河東北銅陵界。
梅根河自青陽入,至縣東斗龍,沿五埠河口,合雙河北注大江
一名梅根港,又曰錢溪,為歷代鑄錢之所。
東北:清溪河,源出洘溪者為上清溪出南太僕為下清溪,俱東北
西南秋浦
西北池口鎮
黃龍磯廢巡司一。
殷家匯汛一。
池口驛一。
李陽河鎮巡司一。
碧湖村縣丞一
青陽沖,難。
府東八十里。
北:青山
西南九華原名九子山根水出,流入貴池
大江逕縣北百里濱江有鎮曰大通,鹽所集。
西:五溪俱出九華山合流北匯為大通河
城河西流會於大通河
南:博山河、三溪河、七溪河,均下流石埭
東南陵陽鎮有廢司。
五溪汛。
一驛青陽
銅陵沖,繁。
府東北百二十里。
東:銅井杏山
北:鵲頭,古名鵲頭戍。
西:雲門
南:伏牛、石耳
西南大江貴池入,合大通河
大通河別派縣南之車橋湖,至大通鎮
北:天門水,出天門山,由縣東北至荻港,為境內眾水合流入之口,匯而為河,縣東湖城所出順安河來合焉。
西接鳳心徬,北接黃滸。
鳳心徬河會東湖西湖水達荻港
黃滸河東北南陵入,西流荻港
棲鳳湖在縣東南,源出儀鳳下流通鳳心徬。
西南和悅州一名荷葉洲,汛一。
並有大通營水師駐此。
池太分防同知一。
大通鎮巡檢一。
驛一:銅陵
石埭疲,難。
東南百六十里。
西:城子、雨台。
南:蓋慈雲
北:陵陽
池口河源櫟山西流,經龍鬚河,會蒼隼潭,為秋浦,貢溪水西來入之。
西:管溪,源亦出櫟山,至管口入石埭鄉,與大洪嶺水合
西南:鴻陵溪西北流,合舒溪,自太平西北流入縣西舒泉鄉合縣南之佘溪、前溪,縣北縣西之後溪、岳溪,西南之船溪,東入太平
縣西有巨石三,橫亙溪中,曰頭埭、中埭、下埭,縣名以此
有汛一。
驛一:石埭
建德簡。
府西南百八十里。
白象山麓
南:玉峰南豐
西南
東南:艮木嶺,黃湓河出焉,東流貴池
河出東南石門嶺,匯為官池。
後河石門亦名石門溪一曰南河,流至雙河口,與貴池西溪水合,入東流
南:龍口河,縣南迤入江西饒州府獨山湖。
南:永豐鎮
有汛一。
巡司一。
東流沖,疲。
府西百八十里。
南:馬當山,橫枕江流,險。
安慶宿松江西之彭澤,皆以此為界。
西南大江,自馬當北流,逕香口青陽諸鎮,至黃湓河入貴池
西江口河、南東流河、香口河,下流皆入
黃金白洋二湖,東大清湖,亦皆入
黃石磯
東北濱江
香河鎮,明置巡司,今移駐青陽鎮
張家鎮舊有河泊所,雁汊鎮昔有巡司,今皆裁廢。
有汛。
驛一:東流
太平府:沖,簡。
徽寧池太廣道
長江水師提督駐。
太平府,屬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西南省治一百九十里。
廣九十里,袤二百一十里。
北極高三十一度三十八分。
京師偏東二度三分
領縣三。
當塗沖,繁。
倚。
南:凌家、甑山
南、東南青山龍山
北:採石山一名牛渚
西:博望山,即天門山又名東梁山,與和州西梁山夾岸對峙
大江繁昌荻港入,過東西梁山,繞城北而東下採石江南
東南丹陽湖
東南再東固城湖石臼湖總名三湖
徽、寧、池、廣及江寧之水畢匯,南流蕪湖,北為姑熟溪上源。
新壩,東南引姑熟水城壕
中軍守備駐此。
黃池自宣城入,受丹陽南入之水,西北流,合夾河
烏溪、黃池鎮金柱關有汛。
池太分防捕盜同知一,管糧通判一,縣丞一。
採石大信巡司二。
一驛採石
蕪湖沖,繁。
府西南六十里。
東北:★山,山色純赤,古丹陽郡因此得名
西南:戰鳥山一名孤圻山對岸孤立蟂磯
大江繁昌入,逕城西,為中江故道
南:魯港,上承青弋江,下並高淳東灞之水入
西南蕪湖
丹陽湖南支分流,合青弋江五丈、路西諸湖之水,西流城南,為長河北入
東:扁擔河,即長河分流,入當塗合大信河。
東南天成湖,亦丹陽湖下流所匯,流達長河
徽寧池太廣道監督關鈔關,駐江口
蕪湖採石有汛。
蕪湖商埠咸豐八年開。
河口鎮巡司
一驛:魯港。
繁昌簡。
府西南百三十里。
南:磕山,一名蜃居山
西北鳳皇
東北三山磯
大江銅陵入,逕城北而東,過蕪湖當塗江南界,合黃滸河,匯於荻港
東:小淮水南陵入,會城河入蕪湖
一驛荻港
有汛。
河口鎮三山司、荻港巡司三。
廣德直隸州:繁,難。
徽寧池太廣道
明初廣興府,置縣曰廣陽
尋降州,直隸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西距省治五百九十里。
廣一百三十里,袤一百六十里。
北極高三十度五十九分。
京師偏東二度五十四分。
領縣一。
西:橫山
東南桃花乾溪
西北白茅嶺
南:桐源一名白石山
桐水出,南橫梗溪、東南鯉洪溪,皆合焉。
北:九斗川,源出五花岩山,匯諸山澗水,西北流,逕建平,匯於郎溪
西:玉溪,繞城北,合碧溪大源溪,同入建平之南綺湖。
青洪山嶺誓節渡有汛。
州判一。
村、廣安巡司二。
建平繁,難。
西北九十里。
西北鳳棲山、五牙山
南:鎮山
西南赤山
桐水自州入,逕城西宣城,為白河川,匯於江南之丹陽湖,入大江,或謂之白石水
南綺湖受縣境諸水北入丹陽湖
郎溪三峽蘇大二溪,逕城西南,匯諸山澗水,入南綺湖。
白茅山有汛。
梅渚巡司一。
滁州直隸州:沖,繁。
安廬滁和道
明初以州治清流縣
省入,直隸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西南省治五百五十里。
廣一百四十里,袤三百一十里。
北極高三十二度十七分。
京師偏東一度五十三分。
領縣二。
州境皆山。
西:琅琊
東南皇道
西北清流河所出一名北角河,繞城至烏衣東合來安水入滁河
其別出者為白茅河,逕城西北清流河
河東南自全入,合襄水清流,曰三汊河口,下流江蘇六合
大沙河自來安入,匯西北山溪水,至城東清流河
沙河源西南菱山,逕城西,注石瀨澗以合清流
烏衣有汛。
大槍巡司一。
鐵路
全椒簡。
州南五十里。
北:覆釜山,城跨其上。
西北桑根山,有南隱中隱、北隱。
南:南崗。
東南九斗一名徐陵山
河南源出廬,自合肥入,至石潭,與襄水合,入滁州
襄水源出西北石臼山,東南流,合澗谷諸水,亦至石潭達滁。
西南:酇湖,居民引流灌溉
南:六丈鎮
鳳皇橋有汛一。
驛二:滁陽
來安簡,州東北四十里。
西:嘉山
北:馬嶺山
東:五湖山
西北北信山。
來安水出五湖山,逕縣東,至水口鎮滁州
西北沛水,有二源一出盱眙招信嶺下一出寺山二水合而南流入州。
獨山水、秋沛水皆由縣西北合流,至瓦店河,同入滁河
東北白塔鎮
有汛。
和州直隸州:繁,疲。
安廬滁和道
明初以州治歷陽縣,省入,尋復和州直隸江南
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
西南省治四百六十里。
廣一百八十里,袤二百里。
北極高三十一度四十四分。
京師偏東一度五十一分。
領縣一。
西:歷陽
南:梁山
西北烏石山
北:夾山
無為州入,又東北江蘇江浦
西南柵山,與無為州分中流為界,即古濡須口也,白石水含山西南來注之。
東南橫江南直采石磯亦名橫江浦,會開勝河,東流
南:裕溪河,源出巢湖,自無為入,上承牛屯河,入
東北:石拔河芝麻河、穴子河,皆入
東南當利浦一名河口別浦也。
州同一。
牛屯巡司一。
裕溪、新河口、瓦蓬溝有汛。
含山簡。
州西六十里。
北:大小峴山一名赤焰山
西南白石山道書第二十一洞天也。
濡須水出,是為東關口水,自巢湖東流,逕亞父山出東關口東南黃洛河,又南逕漕河,至新浴口會西清溪河,至柵江口同入一名天河
東南銅城徬,受天河黃洛河支流東至口分流,一支牛屯河,入州,一支南出,入三汊河
固鎮、裕溪河鎮有汛。
巡司二:運漕,裕溪。
公元1724年
六安直隸州:繁,疲,難。
鳳潁六泗道
明初以州治六安縣,省入,屬鳳陽府,尋還屬廬州府
順治初因之。
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屬安徽省
東南省治四百四十里。
廣二百一十里,袤二百二十里。
北極高三十一度五十分。
京師偏東二分
領縣二。
東:龍穴山一名龍池山,與合肥界。
東南洪家山,四圍壁立
南:小同山。
西南團山下臨渒水。
渒水一名白沙河,源出霍山,逕城西,又北流河南固始,即沘水也。
西南青石河,西三元幢河、青龍河,皆入渒。
東南:馬柵河,流逕舒城桃城鎮巢湖
西:溶水河,源出齊雲山西北流,入河南固始合史河。
西南麻埠鎮
錢家集有汛。
和尚司、馬頭汛二。
巡司一。
驛二:六安椿樹崗。
山簡
西南三百六十里。
東:英山,縣以此名。
北:雞鳴山
南:密峰尖、三吳
西北多雲
西:岐嶺,通湖廣界。
英山河出英山,有二源,東曰東矼,西曰西矼,南流城南而合。
北澗水,流入湖北蘄水
南:雞兒河,亦由蘄水
柳林關,西石門關,亦險要也。
茅草畈有汛。
七引店巡司一。
霍山繁,難。
西南九十里。
西北霍山又名天柱山亦名南嶽
東:復覽
西南:四十八盤。
東南鐵爐
渒水即沘水,出沘俗名太陽河,北逕磨子潭右合中埠及雙河,至天柱山西左合漫水及陡桃源河,又東北城西
有潛台山,其西六安
又北合新店河、楮皮嶺水,入州東梅子關
包家河有汛一。
上土市鎮巡司
千羅畈鎮縣廢司。
公元1667年
泗州直隸州:繁,疲,難。
隸潁六道。
明屬鳳陽府
尋復直隸州,以臨淮縣省入。
順治初因之。
康熙六年,分屬安徽省,隸鳳陽如故
十九年州城圮,陷入洪澤湖寄治盱眙
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隸安徽省
乾隆四十二年,裁鳳陽府虹縣,省入泗州為州治。
泗州舊治在今州城東南百八十里。
自明末清口久淤,舊黃河堤決黃流奪淮,水倒灌,州境時有水患
至清康熙十九年,城遂圮陷於湖。
州治虹縣舊城。
東北省治七百六十里。
廣二百九十里,袤二百里。
北極高三十三度二十八分。
京師偏東一度二十三分。
領縣三。
北:屏山下有湖。
南:鹿鳴
東:秦橋山,有雙泉
東北硃山,上有聖水井,下有峰山湖。
南:淮水鳳陽臨淮入,逕五河洪澤湖
汴河靈壁入,東南入淮,即莨盪渠,一名浚儀渠,唐、宋通漕故道
睢河逕城北,東流,會安河窪,南注洪澤湖
潼河在故虹縣西,俗曰南潼河,自萬安湖流五河注淮。
潼水,在今州北,東流注駱馬湖
沱河在今州西南,源出宿州紫蘆湖,逕州東為南沱湖,州西為北沱河二水合流五湖
石樑河天井湖,西合漴水,過五河入淮。
施家崗有汛。
半城鎮州判駐。
雙溝鎮同知駐。
驛二:泗水龍窩
盱眙疲,難。
州南百里,濱湖倚,無城郭
康熙間泗州陷於湖,乃寄州治於此
後以虹縣省入泗州,乃復為屬如故
東:盱眙山,縣以此名。
南:寶積山
北:陡龜山
東南都梁
西北浮山,濱淮水,故一名臨淮山
淮河逕城北,匯洪澤湖
泗州中流分界
五河流入,東北至清河口黃河
東北運河
池河合肥入,北注於淮。
洪澤湖舊名破釜塘,亦古洪澤鎮地,昔人開水門入以資灌田。
泗州陷入,湖界日巨,汪洋幾三百里,延袤皖、蘇二省。
南以老子、北以湖泊崗,與江蘇桃源縣分界
舊縣有汛一。
驛二:淮原、都梁
天長疲,難。
東南百五十七里。
南:橫山冶山
西:望城崗。
北:紅
西北石樑河,自滁州來安入,匯為五湖
北合德勝河,又東接高郵沙湖,其分流為樊梁溪
塔河自來安入,合汊澗,逕石樑鎮,又東大河灣,至城西右合白楊河東北瀦為丁溪湖,播為感盪、上泊、白馬、沂洋諸湖。
南秦蘭河併入江蘇,注寘沙湖
東北下河鎮
北:銅城鎮
汊澗有汛一。
城門鄉巡司一。
一驛:安淮。
五河疲。
州南百三十里。
南:金崗。
西南翠柏
西:臥龍崗下有龍潭
北:陡山崗
沱河水溢淮水城東一里
自故臨淮縣北流逕此,又東入州境。
澮河靈壁入,舊逕城南一里後水漲沙淤,徙於北滸,又逕城西北沱河,又東入淮,或謂之澳水。
潼河自州入,逕天井湖,南至鐵鎖嶺入淮。
漴河在城南二里
南湖城南七里,匯眾流而成,流為此河,又東流入淮。
以上所謂五河也。
交會處在城東二里,謂之五河口
西:臨淮關,有汛。
驛一:五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