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因缘品第一¶ (自动笺注)
中觀論疏卷第二(本)
釋吉藏
*因緣第一
不生亦不滅下第二重牒八不解釋
前已略
三種方言
但八不既是眾經大意此論宗
公元603年
旨。
釋難明。
廣敷乃現。
以去仁壽三年
二日
江南學士泰來至皇朝請所聞
遂為其委釋開為十門
大意門。
二尋本門。
得失門。
四正宗門
淺深門。
六同異門。
法門
八次第門
料簡門。
十新通門
大意
門第一。
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
骨。
佛法之偏正示得失根原
迷之即八
法藏冥若夜遊
悟之即十二部經對白
日。
余昔在江左鑽仰累年
未栖河右用為心
鏡。
雖復東西阻隔未始分乖
周旋南北何嘗
徒步
略陳宿記用別門人
豈曰窮微
蓋是
題自心之路耳。
第二尋本門。
問此論文有四
卷。
博含五百偈。
何故八不標在論初。
答領
前序意足已明之。
未曉向言
今當委示。
淨名
經云。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導師
無不由是生。
即知。
波若方便十方三世
佛法身之父母也。
眾聖託二慧而生。
二慧
二諦而發。
二諦因八不而正。
即知。
八不
為眾教之宗歸群聖之原本
但稟教之流
本崇末。
四依出世令棄末歸本
故標八不貫
在論初。
問八不但是佛菩薩本。
亦是二乘
天本耶。
答由八不即二諦正。
二諦正即二慧
生。
二慧生即有佛菩薩
有佛菩薩故說二乘
人天之教。
即知。
不亦二乘人天之本。
大品云。
若無菩薩出世即無三乘之教。
無世五戒十善也。
問二慧云何由二諦
生。
答須精識二諦即二慧始成。
關內曇影法
師中論序云。
斯論雖無法不窮
無言不盡
要歸會通二諦
真諦無有
俗諦
無無
真諦無有雖無而有。
俗諦無無
有而無。
雖無而有不滯於無。
雖有而無不著
於有。
不著於有即常著氷消
不滯於無即斷
無見滅。
即知。
二諦遠離二邊名為中道
云何真諦雖無而有。
俗諦雖有而無。
答此由
是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故有宛然而無。
不動
真際建立諸法。
無宛然而有。
二諦生二慧
者以悟有宛然無故生漚和波若
無宛
然而有故波若漚和。
漚和波若波若
然而漚和。
波若漚和即漚和宛然波若
漚和宛然波若故不著常。
波若宛然而漚
和故不滯斷。
不斷不常名為正觀。
然離二諦
無別中道
因緣二諦名為中道
離二慧無
別正觀。
因緣二慧名為正觀。
故以二諦
發生二慧正觀。
得二慧正觀寂滅斷常
諸邊故有菩薩
所以二慧名為法父母
問已知。
二慧由二諦而發。
眾聖託二慧而生。
何故波若為母。
方便為父耶。
答意乃無窮
略明二義
一者實慧虛凝。
與陰同靜。
方便
用。
彼陽齊。
故配之父母
凡夫著有。
二乘
滯空。
波若鑒空。
即越凡。
漚和涉有。
即超聖。
凡淺易。
義同於母。
超聖深難。
故比之於
父。
故什師答王稚遠問。
波若方便更無兩
體。
但以淺深勝劣故分為二。
波若漚和何
無二體耶。
智度論云。
譬如金為巧物離
金無巧物。
離巧物無金。
而有金巧二義
金喻
波若
巧喻漚和。
故知
唯一正觀義分權實
和云何巧耶。
二乘下位不能照空即便
鑒有。
故無善巧
大士雖復照空宛然而有。
名為巧
菩薩何由有此巧耶。
答此之善巧
二諦而生。
良由不動真際
建立諸法雖入
深空即能涉有。
故有善巧也。
問照空宛然
而有既名巧者。
亦照有宛然而空亦應名巧。
則並是漚和。
有何波若
答實如所問。
故什
師云。
觀空不證涉有不著。
皆是漚和。
以同巧
故也。
觀空不證雖是漚和而從波若受名
沒其巧稱。
但取涉有不著故名漚和
此解與
智度論同。
智度論釋譬喻品云。
波若將入畢
空無戲論
漚和將出畢竟空嚴土化人。
淨名等經及釋僧肇大同此意。
直觀空為波若
於空不證為方便者亦直
有名波若
取照有不著名曰漚和。
答以
羅什意釋觀空不證。
雖是漚和而從波若
受名沒其巧稱。
亦照有之義雖是波若從漚
受名沒其波若之稱。
而從方便受名
肇師正用斯意。
故云。
直達法相名之為慧照
空不證涉有不著。
二巧之義名曰漚和。
問亦
得直照空義名為波若
照空不證。
及以照有
并涉有不著。
此之三義皆是漚和耶。
答亦有
斯義波若直照諸法實相
名為體
即無
二。
方便即是波若之巧用。
用有多門
一能
空不證於空義
此一巧也。
觀空即能照有。
此二巧也。
三涉有復能無著。
此三巧也。
總此
諸巧悉名方便。
用金為體。
金上諸巧皆名
方便問此與前釋相違
云何會通
合照
有皆名波若
即合取二巧皆名方使。
波若
具照空有
方便空有二巧。
故以波若名慧。
即慧有二照。
方便無有慧名。
故但稱二巧。
就二照二巧釋之。
若直照實相名波若
取觀
空不證及照有不著悉是波若之用。
故皆名
方便
此就體一用多門釋。
此皆合離適時
無違
異文皆會。
三種不同一意耳。
淨名經以二慧為法父母者。
何故瓔珞
經以二諦父母耶。
答若以二慧名為佛二
慧由二諦而生。
即以二諦父母
若言二慧
生佛故以二慧為父母
二慧復由二諦而生
二諦祖父母
二諦復由八不而正即八
不為祖中之祖。
故八不為眾教之宗歸群聖
根本在於斯。
得失門第三。
問八不但是
眾聖之得源。
亦是群生失本
答悟無生
三乘眾聖
迷八不即六趣
然故涅槃
云。
一味藥隨其流處有六種味。
一味藥者
即即中道佛性
中道佛性不生不滅不常
即是八不。
故知
失於八不有六趣紛然。
云何失於八不有六趣紛然。
以不悟八不
不識二諦
不識二諦即二慧不生。
二慧不
生即有愛見煩惱
煩惱即便有業。
以有
業故即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故知
失於八
不有六趣紛然。
得失不凡有幾人。
答且
二門各有四種
失人四者一鈍根起愛眾
生。
二利起見外道
即此愛見眾生迴心
學佛小乘之教。
但薄福鈍根遂成三失
一得
不得意
聞說小乘名。
故云得語。
不知說小
通大。
守指忘月。
名失意
二者語意俱失。
智度論呵迦旃延云。
是語非大乘中說
亦三
藏所無。
蓋是諸論義師自作此說耳。
三者保
小乘遂謗方等
如五百部。
為執諸法有決
定相。
不知佛意為解脫
故聞畢竟空如刀傷
心。
四者即此小乘迴心大乘亦有三失
一得不得意
聞說大作大解成有所得大。
不知是因緣假名小大為表非大非小。
故名
為失。
二者語意俱失。
大乘種種推斥
三藏義。
方等所無。
三者保執大乘遂撥無
小。
如法華論釋藥草喻品破菩薩病。
菩薩
聞道理有一無二乘遂撥無小。
一地
生一兩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道理乃唯
有大不妨於緣成小。
菩薩遂撥無小守實
喪權。
名為失
此之四人不悟八不中道
發生正觀。
故成四種失。
雖有四失合成
迷。
初之一失顛倒病不知是病。
不知救治
次之一失知其是病欲求救治
但服邪藥即
舊病不除更增新病。
後之二失知其是病求
救治
無方便服甘露遂成毒藥
亦舊
病不除更起新病。
雖有四失合成二過
初之
二失自樹起迷。
後之二失學教成病
二人
異者初鈍根起愛。
後利起見
又初人但有
一失
後人失中復起失。
所以然者有此身
心。
已名為失。
而復推斥成九十六種異。
故去
逾遠
岐路逾多
故法華經以此二人喻毒
惡鬼也。
問八不具二諦
小乘人知諸法
生得世諦
云何言失。
世諦因緣無生
生。
小乘之流執成生故失於世諦
尚失
世諦
第一義耶。
方廣道人學於大乘
一切法不生不滅畢竟應得八不。
云何言
失。
答八不無生者蓋是因緣無生
不壞生
而說無生
方廣之流無生而失生。
既失
無生生亦失生無生
即俱壞二諦
如來
世正為何人。
龍樹興復斥何病。
答通而言
之佛並為四人
是故出世
但佛未出世唯有
前之二人
為破此二人故說五乘之教。
此二
人中有無非法者。
人天善根成就之。
三乘根性者說三乘之教。
龍樹出世雖通為
四人
此論正為大小乘人故申大小兩教
為前二人也。
又佛雖說五乘之教意在大事
因緣
四依雖申大小兩教
意歸一極令悟中
發生正觀。
次明得四人者。
前所明觀中
道者凡有四種
中道即不生不滅八不義也。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中智觀故得緣覺
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上上智觀故得佛
菩提
菩提云智
即是因中發觀。
故成於四人
此論合四人為二。
前二十五品令因中發觀得
佛及菩薩菩提
後之二品二乘人因中發
得二菩提
故後品云。
前已聞大乘法入
第一義
今欲聞聲聞法入第一義
第一義
中道
但悟有淺深
猶如三狩。
故成四品
三乘同觀中道
三乘人同稟八不。
何故
經文云為聲聞人說十二因緣生滅
菩薩
說十二無生滅耶。
大明聲聞凡有二種
者得於人空不得法空
不得法空故有十二
相生
知無有我。
故入第一義
大士得二
非但無我
亦無十二。
故入第一義
故異於
二乘
二者聲聞之人具得二空。
聲聞
有十二而折之
空方第一義
菩薩知十
二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故入第一義空。
如智
度論釋大小二空
聲聞分折人法故人法空
菩薩知人法本性自空。
雖有折法及本性
同。
而同明入於空義
以同入空義三乘
第一義
有折法不折法故聲聞名於生滅
菩薩無生滅觀。
問同入空者空義有異
以不
玄義中具釋。
今略明一句
智度論云。
二乘名但空。
菩薩不可得空
二乘但住於
空名為單空。
大士知空亦復空名不可得空
智度論又云。
二乘得二空如毛孔空。
大士
二空十方空也。
正宗門第四。
前言二諦
由八不而正。
請為陳之。
答由八不故世諦成
中道
即世義正
由八不故真諦中道
真諦義正
由八不故二合成中道
二諦
合正
三種正故十二部經八萬法藏一切
教正
一切教正故即發生觀戲論皆滅。
即便得道
以斯義要故八不在初。
是以論主
因八不定佛法偏正也。
何故三種正而一
切正耶。
三世十方諸佛所說法皆依二諦
二諦總攝一切佛法
二諦既正。
豈非一切
正耶。
論主何故以八不正佛教耶。
答為三
種人學於二諦皆墮偏邪。
一者如五百部等
執定性有即世諦墮性有。
故成偏邪。
二者方
執定性空真諦墮在偏邪。
為破此二偏
故申因緣空有二諦
二諦始正。
三者即
世所行亦云。
三種中道
世諦不常不斷
中道
真諦明不生不滅中道
二諦合辨非真
非俗中道
考責三中。
不成中墮在偏邪。
故今對此偏邪明八不。
正於二諦三種
道。
故三中得正。
問八不即二諦
何以
不正二諦
答八不雖即是二諦
說有
無以為二諦不言八不。
而稟教之流有無
二邊墮斷常。
不成中道
若言二諦不生不
不常不斷
即知。
二諦便是中道
故將
不釋二諦
云何將八不釋成世中道
世諦義正耶。
一師語多對他而起。
他有有
可有即有空可空。
有有可有不由故有
有空可空不由有故空。
今無有可有即無
可空。
無有可有由空故有
無空可空由有故
空。
故以空有世諦
有空為真諦
空有為世
諦。
世諦即是因緣假有。
因緣假有即是因緣
假生因緣假滅。
因緣假生不可定生。
因緣
不可定滅。
不可生故無性實之生。
不可
定滅故無性實之滅。
故不生不滅為世諦
道。
問師云。
假生不生。
假滅不滅。
不生不滅
名世中道
乃是不於假生。
云何不性生
耶。
答師云假生不生此有三意。
若明二諦
無生義者即假生不生。
此明無有性實之生
義耳。
非是不於假生也。
二者自有假生不生。
即不於假生。
世諦中道
此用真諦之假為
世諦之中。
如上釋也。
三者明此假生即是
不生。
若安不生置於真諦自在世諦
此乃
真俗二見耳。
問世無性生滅云何
中道耶。
世諦若是性實生滅即墮偏邪不
中道
世諦遠離性實偏邪故成中道
性實生滅云何名偏邪。
答以生定生即生是
常生
滅若實滅故滅成斷滅
故性實生滅
是偏邪。
問離性生滅成世中道
成世
假名耶。
答即一性實之執具於二義
以性
實是義故障於中道
自性義故障於假
名。
能障一惑既具二義
所障世諦中假亦然
以有不自有故有是假有。
即此假有遠離
邊。
故稱中道
若爾中假何別。
答論云。
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故更無二體約義不
同耳。
若爾攝山大師云何非有非無名為
中道
而有而無稱為假名。
即體稱為中。
用即
是假。
云何無別
答此是一往開於體用
故體
稱為中。
用名為假
大師何故作是說。
答論
如此
大師用之。
四諦品云。
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最假名
亦是中道義。
長行
釋云。
遠離二邊名中道
眾生故以
名說
中道為體不可說其有無
用是有無
可得假說
故以非有非無為中。
而有而無為
假。
蓋是一途論耳。
若辨三中三假即中假常
通。
後當具說也。
何等是性實生滅
答略
四種人計。
一者世間所說
但就耳目所見
地水和合外物生。
父母和合內法起。
決定內外生故名性實
二者諸外道
所計無因邪因決定有生
亦名性實
三者小
乘之人執未來定有性生。
從於未來起來
在。
名為生
亦是性實。
四者有所得大乘
學人雖言諸法是假。
決定有生可生
即生不
因滅故生成自性
如此四種性生並障如來
因緣世諦
論主出世破此四人性實之執。
明世諦是因緣假名
故世諦始成中道也。
世諦破此性實生滅性空以不
即是
性空也。
如是等性畢竟空寂眼不見
名性空
為是本性空。
為是性空
答具
二義也。
此性本來空寂
破故空名本性空。
如謂炎為水。
本性空。
若據妄謂之情名為
性執。
就其求此性執不可得名性空也。
既是性空
云何中道耶。
空無二邊
中道
即此亦得明。
非有非無。
中道以不
答以空無性實故不可為有。
有因緣假名。
不可為無。
此即合中與假皆是中道
問此出
何處
涅槃經云。
亦有亦無名為中道
是其事。
涅槃云。
無生不可為有。
有常
樂我淨不可為無。
如此之類其義非一。
問云
何用此以中道
答中是正義
無性實有
假名
在義始正。
稱為中。
性空有幾種。
答論性空有四種。
一者計有空性為性空。
此從所執立名
二者破外人性實故名性空
三者此性執本空名本性空。
四者因緣
性自空名為性空。
性空即是佛性波若
相之異名耳。
二乘不見性空不見此性
空。
此以為性
非性執之性。
二諦俱不生。
俱不說。
俱如俱絕。
俱性俱空。
性空何異
猶一義耳。
無性假兩生故俱不生。
世諦不說
性生。
真諦不說假生。
名俱不說。
二諦絕假
兩生名為俱絕。
即是如。
故云俱如。
何故初就不生不滅明中道耶。
答隨寄一門
冀得諸悟。
不應苟責所由
必欲尋之非無
深致
世諦雖具萬化
因果相生是眾義大
宗立信之根本
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
因果
若壞即一切皆壞。
今欲正世因果相生
義。
是故命初就不生不滅論世中道
問何
以知欲破邪因果正世因果耶。
青目
釋不生即出內外論九種因果
皆悉不成
故知
因果明世中道
何故不言
不果涅槃十不耶。
答今欲以無生滅正
世諦因果
不得發旨即明非因非果。
問既
說不生不滅便足。
何故復說六事
利根
聞初即悟。
不須更說。
所以然者以世諦無性
生滅即病無不破。
因緣假名生滅即正
無不顯。
不須更說六事
但為鈍根未悟宜
轉勢演之。
根性不同受悟非一。
自有聞不
生不滅不悟
聽不不斷便了
故更趣異緣
宜開別教。
淨名三十餘菩薩不二法門
又如曇無菩薩說六百萬億波若之門。
已知。
更說異門今何故。
次不生不滅明不常
不斷
略有三義
一者前世諦破性生滅
義。
所以世諦破性實生滅者。
良由實生即墮
常。
實滅即墮斷
是故世諦破實生滅也。
二者
成世中道義。
所以世諦假生假滅是中
道者
良由假生非定生故不常
假滅非定滅
不斷
不斷不常名中道
故舉不常不斷
成世中道也。
不常不斷既是中道
生不滅亦是中道
云何中道中道
答就
不生不滅明世中道義即不顯
若就不常
不斷明於中道在義易彰。
所以然者以經論
之中多就不常不斷明中道。
涅槃師子吼
云。
眾生見起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如是
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此論業品
云。
此論所說義離於斷常
經論多就不常
不斷明中道其義顯彰。
言易信。
故舉不常
不斷釋成中道
三者上雖言世諦因果相生
是假生滅
非實生滅
此乃離性實之過。
未勉因中有果無果之失。
所以然者既稱假
生。
或可謂因中有果故假生。
或是因中無果
故假生。
故今明假名因果相生不得有無
僧佉計因中有果故生。
即是常義。
如百論
云。
種種生時種種不失
不失者常是有
不可失滅。
名為常
世師執因中無果。
名為斷
以因中無果因滅於前。
果生於後。
名為斷
佛法內薩婆多明三世有。
即是本果
性在未來
未來現在
現在謝過去。
世常有。
名為常
僧祇二世無義
以本
無今有已有還無故斷滅
今明。
因緣因果
不可定有。
不可定無。
故是不斷不常
名為中
道。
具如涅槃師子吼品說也。
次明不一不異
者。
世諦雖離性實生滅決定斷常
恐墮
一異
僧佉大眾部明因果一體
衛世
上座部明因果異體。
如此一異並壞世諦
因果中道
故次明不一不異
問世因果
何不不異耶。
觀法品云。
因緣生法
即因。
不異因。
因果不同能所二義何得
一。
因名果因。
果名因果。
云何得異。
故稱中
道。
不來不出者惑病無窮
不可備舉
世諦
中道無量
不可具明
今更以二門頒其大
要即病無不破。
無不顯。
惑者雖聞上六
而終謂決定有果
決定有果
若從外來
內出
故次明不來不出。
如計眾生樂萬
生滅皆從自在天來謂外來義。
復有外道
計苦樂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
故名
內出
復有宿作外道。
如須跋之流
計苦樂
之果皆從往因。
不由現緣為內出義。
有外
道。
男女和合生於眾生
四大共聚生外
物名外來
此以因為內。
以緣為外。
又如
毘曇計木有火性
從於性火成事火為內
出義。
成論明木無火性。
但假緣生外來義。
若計有內火性復假外緣
即具計來出。
今明
如此來出皆壞世諦因果
是故次明不來
出。
問世因果云何不來不出耶。
因緣
不可內外
名中道
所以然者論云。
因緣生法以果不偏在因故不內。
不偏在緣
不外
淨名云。
不屬因。
不在緣。
以不
偏在二邊故稱中道
何故但說八事
答八
四對
一一相對無不破。
無不顯。
即義
無不足。
但以四對歷破眾計。
明中於義
略圓。
故但說八也。
次明真諦具八不。
明真
諦中道者空有世諦
有空為真諦
以空
有為世諦世諦則是假生假滅。
世諦假生
真諦假不生。
世諦假滅明真諦假不滅。
不生不滅為真諦中道
何以二諦俱無
生耶。
瓔珞佛母品云。
二諦不一不二
不常不斷不來不出不生不滅。
故知
不具
二諦也。
此論明大二人亡失二諦
小乘
執有撥空。
故失真諦
大乘人執空排有。
失於世諦
接此二失仍牒八不。
故知
不具
二諦
大乘人執畢竟空無世諦
既失
世諦亦失第一義諦
是故今明雖畢竟無生
而有二諦
問但應直明二諦
何故乃明二諦
俱無生耶。
答直明空有二諦者。
容謂還具取
大小二人所明空有
合成二諦
此即偏病
不破中道不顯
故今明二諦俱無生即雙破
二偏。
具明中道
所以然者以世諦無生故破
於性生。
小乘執性有此病得除。
真諦
生明因緣宛然即是無生
大乘偏空病
息。
故知
二諦無生霍破兩病。
又以世諦無性
生。
有因緣假生故世諦中道
真諦無假生。
因緣假不生真諦中道
以具得顯二中
道。
所以二諦俱不生。
由來但明一諦生。
一諦不生。
欲對破彼計。
故明二諦俱無有生
又明二諦俱不生者。
欲示一切法本來畢竟
無生
一切眾生無生忍
故明二諦俱無
生。
所以然者夫心若有生即有所依。
有所依
即有所縛。
有所縛不得生老病死悲苦
惱。
不得二乘
何況佛道
若心無生即無
所依。
一切即便得中道。
故五十二賢聖
皆就無生內分階級
初信諸法本性無
性故名十信
稍析伏生心令不起動念
故名
為伏忍。
即三十心人。
折伏生心不起動念
即無稍明。
順諸法無生不墮於
名為
順忍。
初地六地也。
心動念不復現前
現前故名無生忍
七地九地也。
心動
畢竟寂滅
無生妙語了了分明
故稱寂滅
忍。
十地等覺妙覺地也。
階級無階唯一
無生觀。
無階階級故有五十二位不同
以五十二位並作無生觀者。
良由二諦本來
無生
故因二諦無生無生觀。
涅槃云。
因緣不生不滅能生觀智。
即知。
不是
十二賢聖根本也。
云何五十二賢聖
二諦無生
答以了世諦一切性實有所
得心畢竟不生。
以了真諦故知因緣即無
生。
一切假生不復生心動念
總攝生病
出假實。
於此二處不復動念
即悟無生法忍。
故有一切賢聖也。
問世諦破性生滅明不生
不滅。
真諦破假生滅明不生不滅以不
答正
則不然。
世諦破實生滅明不生不滅。
真諦
明假生宛然即是無生
故不破也。
所以經云。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論云。
因緣生法
即是空。
若破假生滅者即違此經論
問何
故破性生辨無生。
而假生即是無生
答諸法
畢竟無有性生。
故五眼不見
顛倒謂言
有。
所以須破性生既竟。
得辨因緣假生。
菩薩世諦
因緣假生為佛眼所見
云何
因緣世諦耶。
因緣生即寂滅性故名為
真諦無生
真諦中道
問舊何得世諦
性生。
真諦破假生耶。
答此據假病為言耳。
對性立假。
而惑者復決定道理有此假。
成假生病
今破此假生病言破假耳。
而不
因緣無所得假。
故二諦俱破性假凡有
義。
世諦破性即破而不收。
真諦破假亦破
亦收。
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假。
故但除
其病而不除其法。
亦有二門
一無法可除。
破性實之法。
二但除能迷之情。
不除所迷之
法。
真諦破假義也。
問若因緣假生即是
生故不破者。
因緣性生即是無生
亦應
不破。
因緣性如佛性法性等。
猶是假義
耳。
今取有所得生。
是性生故生。
不得無生
如此之性即但破不收。
問何人執假生。
而言
真諦破假生。
答有二種人。
一者空假名二
諦。
二者空假二諦
為此二人故明真諦
假。
空假人謂世諦空無性實生。
而假生不
可空。
為此人故明世因緣
假生即是無生
何處有此假法不空。
若有此假法不空者。
破此假法也。
即此空假名義
亦得是今
世諦中道以不
答亦有斯意。
汝云。
空無
故是真諦
有於法名為世諦
二諦
是今世諦義耳。
世諦因緣假名
無有
性實之法。
云何用世諦之空。
真諦空耶。
問觀由來義亦同今說。
世諦是三假。
無復
性實。
真諦四絕
即不復有三假。
此亦是
二諦破假實義。
與今何異也。
淺深自當
具釋。
由來雖言世諦是三假。
今以無所得望
之終是性義
今世諦所破。
今明。
裁起一
念作於生解即是性義
何者起心作生解。
心謂有此生復起生心
即是所得
故名
為性也。
若聞生謂生是滅生名為因緣生
遂作因緣解即成因緣病。
須破此因緣
故破
假實。
須望觀心精密投之。
不爾還成舊義。
空假名人謂空於假生方是無生
蓋是壞
生而辨無生。
為對此緣故明假生即是無生
名為真諦
問不生不滅云何真諦中道
以有空為真諦遠離生滅
稱為中。
既稱有
空則空不自空。
名為假
世諦不異也。
云空有為世諦
有空為真諦
二諦並是
因緣假名
稟教之流聞有作有解。
無作
解。
二諦成性病。
論主破此性實二諦
因緣假名二諦
二諦俱破性。
云何世諦
破性。
真諦破假。
余年二十二。
紹隆寺以
此義諮師。
師云。
通論破假實。
具有四句
向所問者即二諦俱破性。
世諦破性生。
真諦
破性無生
故二諦俱是假也。
二者二諦俱破
假。
由來所得世諦是假故假。
明世諦是
不假故世諦破假也。
因緣不假真諦
由來假故假真諦
問他不明真諦是假。
何以
破之。
答彼真諦雖非假而為真立名
此假
名是名故名則亦得真破假。
又中假師聞假
作假解。
亦須破此假。
師云。
中假師罪重。
不見佛。
所以作此呵者本為對性故說假。
其逈悟耳。
而遂捨性存假謂決定
為是心有
所依故永不見佛。
宜須破之。
三者世諦破假。
真諦破實。
正對由來義。
由來世諦是三假。
真諦四絕
則非假。
故今明世諦破此有所得
假。
得辨世諦為假
云何破耶。
世諦
是假者世諦何所待耶。
若待真諦真諦
所待。
世諦云。
何是能待。
世諦不待真諦
自待世諦
即知。
世諦非待世諦非待。
云何
是假。
今世諦既無此假。
故云世諦破假。
今之
世諦有不自有。
由空故有
即世諦始成假也。
真諦破實者真不自真。
名為俗真。
真非俗真
則真不成真
因緣假真破彼性實真。
四者
世諦破實。
真諦破假。
如前釋之。
問世諦破實
世諦是假。
真諦破假即應真諦非假。
答真
諦破假生滅
不言真諦一切假。
問既具有
四句
今何故言世諦破實真諦破假耶。
答通
論假實乃具四句
今欲釋二諦俱無生。
故世
無實生。
真諦無假生。
得分二諦無生
異。
若言世諦破實生。
真諦破實不生。
即破生
復破不生。
便不釋八不。
是以二諦不得俱破
實也。
世諦破假生。
真諦破假不生。
亦非
釋八不義
不得俱破假也。
世諦破假生。
真諦破實不生。
不釋八不。
四門之中但
世諦無實生。
真諦辨無假生耳。
問叵有
真諦亦破實生以不
答取其義意即亦有之。
以計實無既是所得
猶是生義耳。
但就
外人一往立義不言真諦是生。
真諦不破
生也。
不常不斷者既聞真諦不生不滅。
來便謂有真諦天然四絕之理。
有佛無佛性
常住是故常。
真諦絕於四句
此即為斷。
今破此斷常故云不斷不常
以非定有此真
理故不常
不曾有四句可絕故云不斷
名為
中道
不一不異者。
惑者既聞不生不滅不斷
不常
便謂真諦理無差別
名為一
即開
善用之。
光宅真理亦有淺深故累隔真諦
名為異
今俱破之。
故云不一不異
所以
云。
無色無形一相所謂無相
一相故不
可為異。
無相不可言一。
不一不異名為
中道
不來不出者由來折俗得真
名為來
從真出俗
目之為出。
今破此來出故明不來
不出。
何處作此釋。
智度論釋集散品。
無為法集散云。
穿物得空
無為之集。
物失空是無為之散。
集散即是來出義也。
空色不可一故。
空非色內而出。
空色不可異
故。
空非色外而來
不來不出為真諦中道
世諦生滅即不生不滅為真諦道者
世諦斷常不斷不常真諦中道耶。
答通即例之。
佛弟子世諦生滅
諱世
諦是斷常
故非例也。
一異來出即可通二義
二諦合具八不。
合明二諦道者此有二
義。
一者合論二諦以釋中道
二者泯二歸
不二辨於體中。
就合二諦為中復有三義
一者欲釋經論但明二諦義。
二諦法義
不須明於三諦
二者單明二諦
此是單
用中
合明二諦合辨用中
三明非真非
俗方是體中。
此釋經中三諦義也。
云何
二諦為中耶。
答則關內影師舊二諦中道
是也
彼云。
真故無有
俗故無無
真故無
有雖無而有。
俗故無無雖有而無。
雖無而有
不滯於無。
雖有而無不累於有。
不滯於無。
不斷
不累於有故不常
即是不有不無不斷
不常中道
此合釋四不之義。
以生常是有
斷為無故也。
不一不異者例上應云。
俗諦
故非一。
真諦不異
俗故無一雖異而。
真故無異雖一而異。
雖異而一。
故不滯於異。
雖一而異。
故不著於一。
不一不異名為中道
若對破立者開善真俗一體
名為一
光謂真俗異體。
名言異
今俱斥之。
故云不
不異
所以天親大品十種散動。
而一
異是二種散動。
故知
真俗不可一異
東陽
大士二諦頌云。
二諦並非雙。
恒乖未曾各。
浮隨不隨。
飄颺泊無泊。
其人本不學問
知。
二諦不可一異
況尋經論者有定執乎。
來不出者真諦空故不來
俗諦有故不出。
猶去也。
例上可知
問各明二諦中道已竟。
復合二諦中道耶。
答但明俗諦明真
諦。
即偏墮有邊。
但明真諦不明俗諦
即偏墮
空邊。
合明二諦離此二邊
名中道
法師周顒二諦
其人著三宗論云。
佛所
以立二諦者。
以諸法具空有二。
所以不偏。
名中道
問世諦絕性。
真諦絕假。
合明二諦
治何偏耶。
答但明世諦絕性不明真諦絕假。
即名為偏。
但明真諦絕假不明世諦絕性在
義亦遍。
具明二諦俱絕假實即義始圓正。
名中道
云何二諦合明中假耶。
答合
明離偏為中。
合明二諦因緣故是假也。
二諦
以歸不二明中道者
若作體用明之
上三種皆是用中
用中有離有合。
各明二
中道為離。
即是各正二諦義。
合明二諦
即是合正二諦義。
今次明體中者即是
用歸體。
所以須此一重者。
稟教之流聞說
諦。
便作二解即成二見
大品經云。
諸有
二者無道無果。
涅槃經云。
明與無明愚者謂
二。
亦真之與俗愚者謂二。
今明諸佛菩薩
名相中強名相
說欲令因名相無名相。
不二二名二諦
欲令因不二二悟二不
二。
故名不二中道
空有世諦
世諦
生。
有空為真諦
真諦名為滅
既稱空有即不
有。
故云不生。
有空即非空。
故云不滅。
不生不
即是非真非俗中道
不常不斷者亦得例
上。
真諦有佛無佛性常住
名為常
世諦
有法虛假
必歸磨滅
稱為斷。
如來說此
因緣無常
令眾了悟非常非無常。
名為中道
亦得展轉相釋。
惑者聞非真非俗
不生不滅中道
便為是常。
既非真俗絕於真
俗。
名為斷
為止此心。
既非生滅亦非斷
常。
乃名中道
不一不異者。
若例上義空有
世諦
世諦即是差別差別
名一異
有空為真諦
真諦差別差別
名異一
異一即非一。
一異即非異。
非異非一名為中
道。
若為成上者。
惑者既聞中道不生不滅非
常非斷。
便謂泯然一相
若除一相便謂中道
亦有淺深
便是異相
以有所得人心必有所
依。
若不住一便墮於異。
是故今明既非生滅
斷常
即亦非一異
不來不出者例上明以空
有為世諦
世諦故有來。
有空為真諦真諦
有法
名為去
如來說此來去為令悟無
來去
以來不來相來。
故來無所來。
去是不
相去故去無所去。
不來不去名為中道
上義者既聞中道上六不。
便謂中道出二
邊之外。
名為出
向執二邊中道不成
二邊故有中道
中道始成。
為息此心明
中非邊外
是故不出。
無邊可出。
何中可來
何故如此釋。
答論云。
以此八事總破一
切法。
一切法者歷破眾生心所行事
眾生
心唯行此八事中。
故今皆悉不之。
令心無所
行。
無所行故無所得。
即是逈悟無生
故作
釋也。
結束之雖有四種假合但成一中
一假。
真俗為體。
名為中
真俗為用。
故稱
為假
何故以非真俗為中。
真俗為假
答寄
於兩非息二邊之見。
名為中
實非真俗
眾生強作俗名說
故真俗名假
二者體
用悉名為中。
以中是正義
具有真俗
真俗
此義始正故悉名為中。
三者真俗
真俗皆是假。
所以皆稱假者並是如來假名
字說
皆悉是假。
所以然道門未曾真俗
假說真俗
真俗是假。
未曾真俗
說非真俗
故非真俗亦是假。
真俗不自真
俗。
是非真俗真俗真俗既是假。
真俗不自
真俗真俗
真俗故非真俗即非真俗
亦是假。
問俱中俱假復得合為一假。
合成
以不
具足真俗真俗義乃圓正。
始成
一圓中。
真俗真俗不自始是一圓假也。
明真俗是何中何假。
直明非真俗復是何
假何中。
一往目之非真俗為體假。
真俗
用假。
真俗用中
真俗為體中。
所以
此語者為欲釋論文中假。
一往立於體用
復為對由來真俗是體。
無有真俗體故。
真俗是用
真俗方是體。
令其捨真俗二見
得逈悟耳。
若守此語作解者其過更深
師又
云。
直稱體用即無縱迹
所以然者既稱體
用。
即是因緣
因緣體用寂滅性。
云何更守
此言耶。
體用一事既爾
六根所對四儀
靜常須識。
其是因緣精識因緣則知。
因緣
四儀未曾四與不四。
無復下心處。
所以於此
四儀不起愛見。
常與道合
師又云。
凡有
說皆為息病。
病息則語盡。
如雹摧草草死而
雹消。
不得復守言作解。
言作還復成病
無得解脫
又師云。
觀心發言即言不動觀。
言不動觀竟何嘗言。
師又云。
寄言以顯道實
無言可寄即知。
不異道既無言可寄。
何道
寄言
心下一無所依。
若復依此無所
即無依還是依
冀逈悟之賓望玄指一變
一可例諸耳。
問師何故立於中假。
復以何
義破中假耶。
上已釋竟。
今當重說對由來
性義
是故立假治學教偏病。
所以明中
令捨
偏不著中。
性去不留假。
須知
偏捨無所
捨。
性去無所去。
山中學士名慧靜法師
惑去論主去。
此去無所去。
而遂捨偏著中。
性立假。
以此安心畢竟不見佛。
所以然
佛心無所依。
汝心有所寄。
乃與佛隔。
何由
佛。
為此義故須破之。
又須破中假者人未學
三論
已懷數論之解。
今聽三論又作解以安
於心。
同安於心即俱是有所得
與舊何異
又過甚他人
所以然者昔既得數論舊解。
得三論新智。
更加一見
師云。
此是足載
耳。
可謂
彌廣彌多
經論意在息心
本源
號為沙門
又息之以至於無息矣。
言不破中假者。
體道之人達此性假本來
道不須破之。
既欲破之豈非破於道耶。
最須
深見此意。
而今言破者為其不知所立性
本來是道。
故用道為非道。
還令其悟非道
為道
云破耳。
實不破也。
二者又須知
性即
是假。
凡夫顛倒謂假成性
諸佛觀之性常是
假。
故云一切世諦
若於如來常是第一義諦
三者體道之人知此道未曾假性。
假性出自
兩緣
如一未曾真俗
真俗出自二緣。
者尋教之流須識諸佛菩薩內得無礙之觀。
外有無方之辨。
說假為性
說性為假
說性假
為非性假。
非性假為性假。
若守片言便喪圓
意。
非學三論者矣。
中觀論疏卷第二(本畢)
中觀論疏卷第二(末)
釋吉藏
*因緣第一
淺深第五
問他亦云。
有為世諦
空為真諦
與今何異。
答須初章語簡之。
他云。
有有可有
有無可無。
故有不由即無不由有。
有是
自有。
無是自無。
今無有可有即無無可無。
有可有由無故有。
無無可無由有故無。
由無
故有有不自有。
有故無無不自無。
有不自
有故非有。
無不自無故非無。
非有非無假說
有無
故與他為異。
問非有非無假說有無
中假義不。
答非也。
此明有無義耳。
良由有
不自有故非有。
無不自無故非無。
非有非無
假說有無
有無始成也。
故是始明有無
耳。
不言非有非無是中。
有無即是假。
得意
取此語名為中假。
亦無所妨。
問初章與中
何異
答若總詺此一章
初學章門
是初章。
一切法不離中假。
故皆是中假。
而師
分之一往異。
初章者他有有可有即有無
無。
今無有可有即無無可無。
他有有可有不
無故有。
有無可無不由有故無。
今無有可
有由無故有。
無無可無由有故無。
不由
故有有是自有。
不由有故無無是自無。
今由
無故有有不自有。
有故無無不自無。
他有
是自有名有故有。
無是自無名無故無。
今有
不自有名不有有。
無不自無名不無無
此四
節語為初章也。
不有有則非有。
不無無即非
無。
非有非無假說有無
此是中假義也。
初章中假明何物義耶。
答初章是伏。
假是
斷。
初明假有無
是伏性有無
次明假有無
非有非無。
即性有無永斷也。
故初章中假為
性病
性病若去此語亦不留。
若守初章中
假者是中假師耳。
又云。
初章是動執生疑。
動性有無之執。
令疑性有無
中假即破性執
釋疑
中破性執。
假為釋疑
假說有無
何失
有無義耶。
二者他但以有為世諦
空為真諦
今明若有若空皆是世諦
非空非有始名真
諦。
三者空有為二。
非空非有為不二
二與
不二皆是世諦
非二非不二方名為真諦
者此三種二諦皆是教門
說此三門為令悟
不三。
無所依得始名為理也。
以前三皆是
世諦
不三為真諦以不
答得如此也。
問若
爾與理教何異
答自有二諦為教不二為理
若以二為世諦
不二第一義
世諦是教。
一義為理
皆是轉側適緣無所妨也。
何故
作此四重二諦耶。
利根聞初即悟正道
後二
中根聞初不悟
第二方得入道
根轉至第三
始得領解也。
又為釋於經論
論之中或言。
有是世諦
空為第一義
大品
云。
菩薩二諦中。
眾生說法
為著有者
說空
為著空者說有
即初重意
大品又云。
有若無世諦故說。
非有非無第一義諦
即第
二重意。
華嚴云。
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
第三重意
華嚴又云。
諦了分別法時無有
自性假名說。
悉欲分別世諦義。
菩薩因此
發心
一切法語斷心寂滅虛空
分別真諦義。
菩薩因此初發心。
此以一切
言說世諦
言妄慮絕為第一義諦
即第四
重意也。
又為對由來但有一重二諦
故今明
四重意。
又為破四病故說四門
初明於凡
是有名為世諦
聖人空名第一義諦
次明為破有故言空耳。
諸法未曾是有
亦未
曾是空。
空有並出兩情
故皆是世諦耳。
知未
曾空有名真諦
次明為破空有故言非空
有耳。
未曾是空是有
何曾是非空非有。
空有非空有二不二皆是世諦
非空非有非
不空非不有方真諦
明說四句為俗。
四句乃是真。
問此四重二諦云何釋八不
耶。
答初以生滅為俗。
不生滅為真
生滅
不生滅皆俗。
生滅非不生滅為真
三生
滅為二。
不生滅為不二
不二皆俗。
非二非
不二為真
次明此三皆俗。
不三為真
問但應
釋八不。
云何乃云非生非不生。
何名釋八不
耶。
真俗既通四重
不生亦具四種
一者
開生無生為二。
次則生無生皆是生。
非生無
生始是無生
三則生無生二。
非生無生不二
二與不二皆生。
非二不二始是無生
四者此
三種皆是名言
並悉是生。
言妄慮息方是
無生
故八不之言其旨深遠也。
問此出何文。
智度論釋無生法忍云。
不生不滅不不生
不不滅不共非不共是名無生法忍。
此明生
無生四句畢竟不生始是無生忍
故知
無生
通此四句
攝山大師何故二諦為教也。
答須深得此意。
正道未曾真俗
眾生故作
俗名說
故以真俗為教。
此是望正道為言
也。
二者拔由來二諦之見。
故明二諦為教。
理二諦根深。
二諦有兩理故成畫石二
見。
二心不可除。
睿公云。
道俗不夷
二際
不泯
菩薩之憂也。
大師無生內充
風外
扇。
為拔二理之見故言真之與俗皆是教也。
至道未曾真俗
末學者遂守二諦是教。
是投語作解
由來二諦是理為理見。
二諦
為教復成教見。
得意者境之與教皆無妨
也。
真俗通理
名為教
真俗生智。
即名為
境。
如來二諦
故二諦為教。
如來二諦
二諦為境。
二諦未曾境教。
適時而用之。
門第六。
什師未至長安本有三家義。
一者
釋道安明本無義
無在萬化之前
空為眾
形之始。
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
若詫心本無
則異想便息。
法師云。
格義迂而乖本。
家偏而未即
師云。
安和上鑿荒途以開轍。
玄旨性空
爐冶之功驗之。
性空之宗
最得其實
詳此意安公明本無者。
一切諸法
本性空寂
故云本無。
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
門義無異也。
次琛法師云。
本無者未有色法。
有於無故無出有。
即無在有先有在無
後。
故稱本無
此釋為肇公不真空論之所破。
經論之所未明也。
若無在有前則非有本
性是無。
即前無後有。
從有還無。
經云。
若法
有後無即諸佛菩薩便有過罪
若前無後
有亦有過罪
不同此義也。
第二即色義。
即色有二家
一者關內即色義。
明即色是空
者此明色無自性
故言即色是空。
不言即色
本性空也。
此義為肇公所呵。
肇公云。
此乃
悟色而不自色。
未領色非色也。
支道林
即色遊玄論
明即色是空。
故言即色遊玄論
猶是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
與安師本性
無異也。
第三溫法師用心無義
心無者無
心於萬物
萬物未甞無。
此釋意云。
中說
法空者。
欲令心體虛妄不執。
故言無耳
空外物。
萬物之境不空。
肇師詳云。
此得在
於神靜。
而失在於物虛。
破意云。
知心
而猶存物有。
此計有得有失也。
四師即晉
世所立矣。
爰至宗大莊嚴寺曇濟法師著七
宗論。
還述前四以為四宗
第五于法開立識
含義
三界長夜之宅。
心識大夢之主。
所見群有皆於夢中所見
其於大夢既覺
長夜
獲曉即倒惑識滅三界都空。
是時無所
從生而靡所不生。
難曰。
若爾大覺之時便不
萬物
即失世諦
如來五眼何所見耶。
六壹法師云。
世諦之法皆如幻化
是故經云。
從本已來未始有也。
難曰。
經稱幻化所作無
有罪福。
一切法全同幻化者。
實人化人
何異耶。
又經借虛以破實。
實去而封虛。
未得
經意也。
第七于道邃明緣會故有名為世諦
緣散故即無第一義諦
難云。
經不壞假名
而說實相
豈待推散方是真無
推散方無蓋
是俗中之事無耳
次齊隱士周顒三宗論。
一不空假名。
二空假名
假名空。
不空假名
者經云。
色空者此是空無性實。
言空耳。
空於假色也。
空無性實故名為空
真諦
不空於假故名世諦
晚人名此為鼠樓義。
難云。
論云。
諸法後異故知。
皆是無性
無性
亦無。
一切法空故。
即性無性一切皆空。
豈但
空性而不空假
此與前即色義不異也。
空假
名者一切法眾緣所成。
是故有體
名為世
諦。
折緣求之都不可得。
名為真諦
晚人名之
為安苽二諦
苽沈為真
苽浮為俗。
難曰。
前有
假法然後空之還同緣會
故有推散即無
過也。
第三假名空者即周氏所用
大意云。
宛然即是空也。
周氏假名空原出僧肇
真空論。
論云。
雖有而無。
雖無而有。
雖有
無所謂非有。
雖無而有所謂非無。
如此
非無物也。
物非真物也。
物非真物於何而物。
肇公云。
以物非真物故假物
假物即是
空。
大朗法師關內得此義授周氏
周氏因著
三宗論也。
今總詳之。
然若封執上來所得
皆須破之。
若心無所無所得。
適緣取悟皆
得用之。
亦但府經論者。
釋道安本無。
支公
即色。
周氏假名空。
肇公不真空
其原猶一。
方言為異。
斯可用之。
法門第七。
自上以來
都是就二諦以釋八不。
然八不言義豐
深理遠。
總攝一切大乘經論深祕密義
略歷十條解釋之。
一者不明十二因
緣不生不滅。
涅槃經亦云。
十二因緣具足
十不
五性義。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能生
觀智。
故即境界佛性
能發無生滅觀。
即是
佛性
觀智明了菩提果性。
斷常諸邊
寂滅
即大涅槃果果佛性
十二因緣
曾境智。
亦非因非果。
中道正性
五性
非是五體
即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具足
種。
故知
不具五性也。
二者八不即雪山
如意珠偈。
偈云。
諸行無常生滅法。
滅滅已寂滅為樂
此偈上半即無生滅生滅
義。
半偈生滅無生滅。
若但有生滅無無
生滅
則但有生滅義猶未足
不成生滅
稱為半。
若但有無生無有生滅義亦未足
無生滅義亦不成
故復呼為半。
生滅
生滅義方具足
故名全如意珠
八不不性實
生滅
始得顯無生生滅
故成上半偈意。
不明無假生滅
故是生滅生滅
即下半偈
意。
然此偈但就心觀行作之。
顯然可解。
心本性不生不滅。
顛倒無生滅於眾生
生滅
故言諸行無常生滅法。
今以正觀
此生不可得。
生滅心便息。
故云生滅
滅已也。
云何求生滅而生滅便息。
通明
破假性意。
生若實生不應待滅。
以待滅故生
即生無自性
故自性生便息。
生無自性由滅
故生即是因緣生。
因緣即是寂滅性。
故假
生滅便息。
有生是故無常
生滅滅已
所以為常。
無常故苦。
即知。
常名為樂
故言
寂滅為樂
無常故苦。
苦故不自在無我
無常苦無我為智人所惡。
故稱不淨
今生
滅既滅。
所以為常。
常故即樂。
既有常樂
自在為我
諸佛菩薩之所欣樂名之為淨。
八不大宗八行觀。
以具八行觀故便除八
倒。
以識無生生滅故。
生死不起常等
四倒
以識生滅無生滅。
即悟涅槃不起無常
四倒
不起常倒故非常
不起無常倒故非
無常
非常非無常。
名中道
中道故即有
正觀。
佛為眾生如實說名正經
菩薩如實
說名為正論也。
又識無生生滅不起
倒。
凡夫人。
生滅無生不起無常倒。
二乘行。
非凡夫行。
非賢聖行。
菩薩
也。
問此論欲示菩薩正行故標八不在初者。
由來亦作如此八倒
與今何異。
答今是因
緣義。
故云無生生滅生滅無生滅。
無生
生滅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
未曾生滅
亦非無生滅。
謂是法不可示。
辭相寂滅
詳此意上窮霄漢
下漏淵泉
無復
縱迹
不煩作之。
得意也。
三者八不偈即
涅槃本有今無偈。
偈云。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廣釋如涅槃疏。
今略辨
之。
上半即無三世三世義。
下半三世三世
義。
三世三世即是無生生滅義。
謂破性
實有所得三世
一重八不。
半明三世
三世
生滅無生滅。
第二重八不。
三世
三世豈是三世
三世三世豈是無三世
三世非無三世
故名為中道
若得此悟名
為正觀。
宣之於言。
稱為論。
第三重八不。
四者此偈即是三種般若
故論引般無盡
品云。
菩薩道場時。
十二因緣虛空
可盡。
以觀十二因緣不生不滅能生觀智。
觀十二不生不滅即實相般若
生於觀智謂
觀照般若
十二因緣與境智更無二法
二本無生滅。
顛倒生滅十二。
了悟
滅十二本不生不滅。
故名為無生滅十二。
所觀義故十二為境。
約能觀義故十二是菩
薩觀。
迷悟更無二體
境智非別兩法
以得
如此悟為眾生說法
稱為論。
文字般若
五者即此不是淨名不二法門
不二
法門不可思議之本。
如肇公云。
語經宗極
不二為言
一道清淨名不二
真極可
軌。
所以云法。
至妙虛通目之為門。
蓋是眾
教之旨歸。
群聖之靈府
淨名現病之本意
問疾所由
何以不二法門即是
不。
答三十餘菩薩不二法命初即云
生滅
為二。
法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得此無生法
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然此入不二法門即是
中觀論三字
不二法門名為中
能生觀智。
所以稱入。
菩薩說入不二
即是論也。
彼品有三階不二
一者眾人假言不二
未辨不二無言。
二者文殊雖明不二無言而
猶言不二
三者淨名不二無言。
而無言
不二
不二既有三階
不亦爾。
假言
明八不。
未辨八不無言。
二者明八不無言。
猶言於八不。
三明八不無言。
而無言於八不
也。
六者此之八不即妙法蓮華經。
何以
然。
藥草品云。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光宅之流謂。
此空是灰身滅智
小乘之法不
喜聞之。
下云。
有住禪得神通力
聞諸法
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
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光宅謂。
此空為未極
蓋是小草
流耳。
問此空云何是八不。
橫論則理超八
事。
竪則四句皆絕。
不知何以目之。
稱為
耳。
故知
此空即是八不。
何故終歸於空。
答道超四句理絕百非
蓋是諸法本體。
言三
一乘無常等。
皆是方便之用耳。
若息一
切用歸於本體
故言終歸於空。
又說一
教令悟此理。
故是終歸於空。
公論云。
於是乎交歸。
群聖於是冥會
甚深若斯
謂是灰身滅智
一何可傷
云何名此為妙
法蓮華。
答以道超四句理絕百非
名為妙
妙體可軌。
目之為法
不為一切諸邊所染
清淨喻之蓮華
問以萬善為乘。
乘名妙法
妙法喻若蓮華
云何說空義。
答經云終歸
於空。
終歸於空者雖復萬行終令得此淨
悟。
不爾者成有所得不動不出。
不名為乘。
者此之八不即是正法。
華嚴經雖有七處
八會大宗明正法。
故云正法遠離一切
言語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性。
正法為華
嚴之本。
故收前能化所化因果
歸非因非果
正法
從正法非果非因。
出生因果等用。
正法為本。
正法即是中道
中道即是不生不
不斷不常
故八不若正法即顯。
法顯
因果便立。
七處之經蘊在八不之內。
者八不即如來真應二身
大經云。
中道
法名之為佛
故八不明中道
即是佛義也。
了悟生滅無生滅名為迹本。
故佛真法身
猶如虛空
無生生滅即是本迹。
故應
現形
如水中月
作真二解
生滅
然如虛空
雖如虛空生滅宛然
問見佛法
身不生滅
己身生滅即成眾生二見
何得道耶。
答既見佛身不生。
即見己身本來
不生。
即是法身
淨名云。
觀身實相
亦然
既悟己身生滅無生滅名為法身。
己身無生生滅名為應身
無量義經
云。
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亦然
既見
己身具真應二身
即見十方諸佛真應二身
問此乃是高位所行。
下凡云何能學。
從初
發心之人即習此觀。
所以云發畢竟二無
別。
初發心之人即是佛也。
九者此八不亦
一體三寶
何以知然。
既稱悟法不生諸佛現
前。
當知。
即是佛。
此法佛未曾相乖
名之為
僧。
故知
無生一句具足三寶
具足三寶
標在論初。
即是歸敬三寶
三寶歸宗之地。
不識八不豈識歸宗地耶。
大經云。
我亦不
三寶無有異相
但說常義無差別耳。
以三
寶同不生不滅故名為常
常故三寶一體
無生滅覺義為佛。
軌義為法
和義為僧。
名經云
三實無相
亦是同無生滅也。
者師云。
標此八不攝一切大小內外
所得
人心之所行口之所說
皆墮在八事中。
今破
八事即破一切大小內外所得人。
故明
八不。
所以然一切所得人生心動念即
是生。
欲滅煩惱即是滅。
己身無常為斷。
常住可求為常。
真諦無相為一。
世諦萬像不
同為異。
無明流來為來。
返本還原出去
出。
裁起一念心即具此八種顛倒
今一一歷
心觀此無從
令一切有所得畢竟清淨
云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出也。
師常多作此
意。
所以然者為三論未出之前
若毘曇成實
所得大乘
及禪師律師行道苦節
如此
之人皆是有所得生滅斷常
障中道正觀。
障中道正觀。
亦障假名因緣無方大用
故一
向破洗令畢竟無遺即悟實相
既悟實相
體。
即解假名因緣無方大用也。
問若作如此
十條豈非立義
師云。
三論無義
云何更立
三論有破有申。
即無不窮
即無
不具
不應作斯問也。
又作十條由來言。
不但一遣相明空。
有何義。
今為對此故
不在言雖略無義而不備
豈是空耶。
又作
十條者令得一正觀。
徹悟一切佛法
故釋
迦於華嚴城內四衢道頭
燃燈佛悟一不
生。
即是具足一切佛法
況了八事不具足一
切法乎。
然此十條釋八不。
一一皆須將自心
來承取之。
如破假實二生前須自看己心。
見此身心有實生實滅即是實病。
之無從。
故自實病得差。
若為他說者還為他檢實
無從
則他實病亦差。
若自心中聞說因緣
因緣假解成因緣病。
以檢假生無縱迹
所。
假病即差。
為他說亦爾。
如此之人於念
念中自他俱益。
淨名云。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
如此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又此人若
自如此悟名聖默然
還為眾生如此說者名
聖說法。
故語默之間常順佛教
為諸佛護念
念念中身心得無生
名之為住。
一切
假實顛倒心。
向於實相名為迴向
得此心不
可動。
名為地
所以常須看心。
作此釋者
不違三世佛
真龍樹門人矣。
問常看自心者
大師何故外道
折毘曇排成實呵大乘耶。
答若自心起外道見墮在外道。
名為外道
至自心起大乘見即名大乘執。
故遍呵眾人
即是遍呵自心也。
大師云。
自心無所依。
一切所得人。
此是隨他意語。
若自有病
無觀力而呵者即是自他
是隨自意語。
是隨他意語。
問但應釋八不。
云何乃遍呵自
他耶。
答以遍破自他所得心。
畢竟不生即
是釋於八不。
所以然者。
論主為學佛教人著
語言名字故失無生
今聞八不無生還復作
義解者。
即八不還復成病
如此之人即不可
化。
所以然者。
以尋經作有所得解即佛不能
化。
學論復起依著之心即菩薩不能化故。
經若論佛與菩薩所不化人
即知。
其人鈍
根罪重。
若經若論佛與菩薩即於其人並是
毒藥
是以常須心無所依。
即是悟八不也。
云何有所依耶。
答心如步屈虫。
一取
定不得無所依。
故捨外道小乘
小乘
大乘
捨生還復無生
故有所住著非八
不意
問有二種人。
一者大乘無所得意
解數名教
二者精識一切名教
不學大乘
無所得意
二人何者為勝。
耳目之徒
言識一切名教者勝。
今以理論之雖二人
失而前者為勝。
何以知然。
雖說一切名教
意在無所得一相一味。
離相解脫相。
問弘
通論科文釋義次第生起。
詳定違負
同異
云何一向無所得觀耶。
考尋
興世諸所施為為顯中道
令因中發觀滅
煩惱
若存著語言傷佛意也。
百年之壽
朝露非奢。
宜以存道為急。
而乃其所緩。
其所急。
豈非一形之自誤耶。
次第門第八。
不是無畏中心方等之要觀。
文既重出
豈非繁哉。
答再周明八不者極有深致
今略
述六牒。
一者初標八不明中實義。
次牒八不
明中假義。
明中實者域一切大小內外
得人心之所行。
皆是生滅斷常一異來出。
障中道正觀。
當命初宜須洗之。
以求其生
不得故云不生不滅。
至來亦然
所以
名之為中實者。
有如此生斷常悉是虛
妄。
實無顛倒橫謂生滅斷常
名為實
橫謂有此生滅斷常
故是偏邪。
無如此生
斷常
名為中
所以初牒八不明中實義。
重牒八不明中假者。
既破洗有所得生滅
常。
畢竟無遺
得辨假名因緣二諦
假名
因緣二諦能通不二中道
故是中假義具足
二者前標八不。
即是假前中義
未辨於假。
破此性生滅有無不可得。
故言非有非無稱
中道
次重牒八不得辨而有而無。
而有而
即是假說有無中後假。
有無豈是有
無。
假有無非有非無。
名為中道
謂假後中。
再牒八不義圓備
又初牒八不是無不
圓。
後重牒八不申無不備。
三者初牒八不以
經生論。
次牒八不以論申經。
經生論者八
不即方等經。
論主體八不中發生正觀。
得作論。
故是經生論。
後牒八不而申釋之。
謂論申於經。
四者初牒八不明不意
後重
假八不釋不文
初明八不意者謂。
佛為大
心人說此八不。
福德利根之徒並皆得悟。
眾生薄福鈍根迷此八不。
論主出世破此
等迷還申八不。
次重牒八不釋八不之文。
重牒八不釋不文治何人病耶。
答即不上
五陰十二入決定相者
不上畢竟
見疑者。
如此等人皆墮生滅斷常一異
出之中。
是故不之。
五者初牒八不即解釋
外人問造論意。
竟去前文遠。
故重牒將來
六者初牒八不標中道
問答中道
後重
牒八不結中道
料簡門第九。
問成實論師云。
無生無滅者此明真諦
此論二十七品。
皆明
遣俗入真。
故八不但真諦
是事云何
答若
不但真諦
一部外人生滅斷常
應是世諦
若然者一論之中外人立邪義。
應是世諦
論主之破應是真諦
則不然。
夫論二諦皆是佛之正義
豈得以外立邪為
俗。
內明為真
又成實師明有此真諦四絕
之理即成有見
若是有見便名為常。
若無此
理則便是斷。
又絕四句四句斷。
名為斷見
有此真理即名為常。
乃是斷常
何名八不。
有人言。
不生不滅明真諦義。
不常不斷等六
明世諦義。
今謂。
得意者此亦無妨。
然今八
不通二諦
瓔珞經說之。
故亦不同此釋。
復有北主三論師。
釋此八不凡三義
一就
空理釋。
畢竟理非起非出。
是故不生。
終非盡所以無滅。
非定有故不常
非定無故
不斷
一相無相不一
差別不異
前際
空故不來
後際空故不去。
第二緣起事釋。
合故生。
緣離故滅。
生滅假緣無有實性
生滅
故云不生不滅。
因緣起法即因壞果生。
因壞故不常
生故不斷
因果不同
得言
一。
無有兩體
不得言異。
不從外來故言不
來。
因內未有果故不從內出
第三就對執釋。
對於二乘外道執也。
薩婆多云
大生八法
小生生一法。
大滅滅八法
小滅滅一法
故云
生滅
外道僧佉云。
中有果生。
世師云因
中無果生。
今對破二人生滅
故云不生不滅
也。
小乘人云。
無為是常。
得道入無餘涅槃
五陰都滅。
名斷
道言
虛空時方微塵
不從因生。
名為常
從因生法當歸盡。
名為斷
或言。
過去有故為常。
未來無故
斷。
此皆不然
故云不常不斷
小乘人云。
諸法
同皆無常
是其相故一。
諸法各自相故異。
道云。
因果有故一。
性別故異。
此實不然
不一不異
小乘云。
未來有法流入現在
來。
後入過去名出。
外道云。
微塵世性梵天
等邊來故名來
復還歸本云出
今破此病。
故云不來不出。
今明。
得意用之則義亦無
夫。
以初是第一義門。
次是世諦門。
後破性實
病。
還是世諦性空義耳。
但詳此釋意謂空理
無生滅則有理存。
焉還同成實真諦義。
又若
有理存。
焉則心有所依。
名有所得義。
又空理
無生滅者即空理自然而有。
自然有則
無因見義。
第二若云緣起無生者是亦不
然。
請問
為本無今有釋生。
已有還無解
滅不耶。
若言本無今有者既是本無。
今何得
有。
若本無今有兔角龜毛亦是本無。
今皆應
有。
彼釋云。
兔角無可生之理。
故不得生
中果有可生之理。
是故得生
今問。
可生
理為異空。
為未異空。
如其異空即是已有。
乃是本有今有為生
何得言本無今有為生
耶。
若不異空則與兔角無異
兔角既不生。
亦應爾。
果既得生兔角亦應爾。
故雖有緣起
之言義亦不成也。
第三云對執釋者此亦不
然。
此論無法不窮
無言不洗
何得止對外道
及毘曇耶。
不同此釋。
通門第十。
余至關
內。
得三師用無上經意釋八不。
今略述
之。
不為四人說。
亦得為八人說。
四人
者為闡提說不生不滅中道
闡提有二。
一邪
闡提
一切法言諸法皆滅。
即雖未滅必
當歸滅。
嬰兒闡提
執諸法決定有。
名為
生。
所以嬰兒者其見諸法生不敢言無。
執諸法有生名為嬰兒
為治此二闡提說不
生不滅。
以諸法本未曾生故不生。
嬰兒
闡提
諸法今亦無滅。
破邪見執闡提
不常不斷破聲聞人
聲聞人亦有二執。
名二人
其人既怖畏生死
急欲斷之。
名為斷
見。
欲住無為寂靜涅槃
故是常見
為破此
二執故云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治外道。
道有二。
一計我與陰一。
二計我與陰異。
破此二人故明不一不異
次明不來不出。
獨覺及初發心菩薩
二人異者。
獨覺
樂觀因緣
樂觀利他事。
始行菩薩一向
利他行。
樂觀因緣
二人所行乃異。
並謂乘因至果為來。
三界出為出。
故來有
所從
去有所至
為此二人故明諸法不來
出也。
所以束八不為四對
為對四人亦為八
人也。
次明八不對治四障。
亦治八障。
治四障
者治闡提憎背大乘障。
故說不生不滅。
闡提
人憎背大乘
如五百婆羅門云。
大乘經典
無所有。
云何令人同於虛空
故今明諸法本
來不生不滅。
令其信樂大乘也。
不一不異
治外道計執一異障。
以外道於五陰計即離
我故。
今明無此一異之我。
故言治外執一
異障。
三者不斷不常治聲怖畏生死障。
小乘人畏生死欲斷之故。
斷見
樂於涅槃
無為
即是常見
故今明不斷不常治此斷常
使不怖生死不樂涅槃
四者不來不出治獨
覺及始行菩薩來去障。
二人行處乃異而
同。
謂來有所從去有所至
名為障
故說不
來不出以治之。
若言不治八障者。
闡提
有生滅為二。
外道中一異為二。
聲聞斷常
為二。
獨覺中來出為二。
故成八也。
此皆順釋。
若逆釋者說不來不去。
治始行及獨覺戲論
障。
有來有出即是戲論
經云。
若言如來
有來
不解我所說義
如來無所從來
無所去。
云何始行謂佛實有來去。
名戲論
也。
不常不斷治聲相違障。
言常即違斷。
言斷則害常。
云何汝具計斷常耶。
故說不斷
不常相違障。
不一不異治外增損障。
若云人法一即是損。
稱為人法。
豈可一耶。
若言人法異即是增。
以人法無別二體
謂有
二體豈非增耶。
故說不一不異以治之。
次不
生不滅治闡提有無障。
邪見者謂無有見者
執有。
今明不生不滅即治此有無障也。
此並
是用二悉壇意。
各各為人對治也。
次明
四法四人治四障。
一者樂大乘。
為闡
提人破背大乘障。
二以無分般若外道
執我一異障。
以外道執我一異是有所得
別。
故今明無分般若即是無所般若
以破虛空三昧破聲聞人怖畏生死障。
聲聞
滅身智住無為虛空中。
故今得破虛空
昧。
破除此障也。
四者菩薩修習大悲
為獨
覺及始行菩薩
獨覺不利眾生
及始行
菩薩佛道可求
破佛有來去障。
菩薩
大悲
自利利人自他不二
四法即是
不。
初信樂大乘謂不生不滅。
以悟不生不滅
起信心也。
無分般若即是不一不異
一異之心名無分別。
次破虛空三昧即是
不斷不常
破聲聞人無為空中
即是
常。
不斷亦無灰身滅智之斷。
修習大悲
不來不去。
菩薩修習大悲
自利利人自
不二
知來無來去無來去來去也。
次明
四法為因
如來四德之果。
以信樂大乘
為因
破於闡提不信得於淨果。
果即不生不
滅也。
次行無分般若為因
外道一異
別得如來我德果。
果即非一非異。
以非外道
一異之我故得於佛我。
故此我非一非異也。
次以行破虛空三昧為因
破聲聞得如來
果。
聲聞雖言住無為樂此大乘生死苦。
今破斷常得不不常究竟樂果也。
修習
大悲為因
獨覺自為及始行謂佛有去來
菩薩常行大悲
窮生死際以建此因故。
如來常住之果。
真諦三藏無上依經及攝
大乘論意。
釋八不甚廣。
略取大意耳。
初為
四人
次破四障。
次行四因
後得四果
八不
要義於斯
與上諸解釋無相違背也。
中觀論疏卷第二(末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