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因缘品第一¶
因缘品第一¶ 第 34a 页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

释吉藏撰

* 因缘品第一

以此二偈叹佛下第二次明释八不。开为二。
第一青目释八不。第二龙树自释八不。就初
为二。第一总释两偈意。第二别释二偈。初
问答释第二偈。从不生者以下释初偈。以此
二偈者标二偈也。叹佛略说第一义者释二
偈意也。龙树所以标二偈在论初者。有二种
因缘品第一¶ 第 34b 页 T42-0034.png
意。一为叹佛。二明第一义。叹佛者叹能说之
人也。明第一义谛辩所说之法也。在义虽多
唯有人法。故标斯二。又叹佛者明教用也。辩
第一义者明教体也。教用谓显正破邪。教体
即八不中道。又叹佛明二智中道。辩第一义
明二谛中道。又叹佛明说教意。辩第一义正
明说教也。二谛二智有二种之母。若二谛生
二智即二谛为生母。二智为子。故璎珞经佛
母品二谛为母也。若二智说二谛即二智为
能说。二谛为所说二智为说母。智度论以波
若望佛具二种因。即是二母。波若望佛能生
于佛。即是生母。佛说波若佛是说母。然斯言
有离有合。若合而言之二偈俱叹佛。初偈叹
佛法身。法身即是中道。故涅槃经以中道为
佛。后偈叹佛应身。谓应身能为众生演说于
教。又初之一偈明二身体。法身则俱离假实
生灭。应身则不生而生。非灭而灭。离实生灭。
故一八不具真应两身。后偈叹佛能为众生
说此二身。灭诸戏论令一切众生得佛二身。
故二偈俱叹佛也。二偈俱第一者初偈法第
一。次偈人第一。初偈教体第一。次偈教用第
一。又初偈明谛第一。次偈明智第一。正意初
偈明中道。后偈明正观及经。此并明佛之中
观经也。佛因中发观观辩于心演之于口。故
云经也。若离而言之初偈正明第一义。次偈
正明叹佛。问初偈具明三种中道。何故偏言
正明第一义耶。答三种中道并是第一。以其
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故
偈中云。诸说中第一。则知。不偏主真谛。又
因缘品第一¶ 第 34c 页 T42-0034.png
云。八不虽具明二谛但第一义谛为本。故略
明第一义。是以观十二因缘品初云。上以闻
摩诃衍入第一义。今欲闻谷闻法入第一义。
故诸佛虽依二谛说法意在第一义谛。又此
八不正是第一义悉檀。故名第一。智度论释
第一义悉檀。而引中论八不。故知。八不是
第一义悉檀。问第一义悉檀是何等法。答南
方云。是真谛顽境。北土称实相。亦是无知。今
明不尔。智度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因是
一边。果是一边。乃至中偏虚实并是二边。第
一义悉檀非缘非观非因非果。乃至非虚非
实。故论云一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无名
相中为众生故强名相说。随义目之对三悉
檀故名第一义。待偏称中。形虚为实。能发
观智称之为境。生观智之果。是故名因。故波
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也。问何故偏明第一
义悉檀耶。答三悉檀可破可坏。第一义不可
破不可坏。今欲明究竟不可破不可坏。最上
无过法。故明第一义悉檀也。又第一义悉檀
是本。由第一义悉檀故发如实观。故有三世
佛。为众生如实而说。故有十二部经及八万
法藏。今欲令末世众生弃末寻本。是故偏明
第一义悉檀也。师又云。此非世谛之第一义。
乃是中道第一义耳。故仁王经云。有谛无谛
中道第一义谛。所以明中道第一义者。虽牒
八不明二谛。为欲开不二道。若不为开不二
之道。诸佛终不说于二道。以道未曾真俗故
名为第一。问曰诸法无量者第二偏释后偈。
所以知初问答释后偈者答曰。略以八事破。
因缘品第一¶ 第 35a 页 T42-0035.png
以八不破不八戏论。故偈云。善灭诸戏论。破
即灭也。此释定宜用之。就初前问后答。问从
第二偈上半生。上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
论。问意云。戏论诸法无量。如外道九十六
内学五百论师。何故但说八事便能灭耶。此
问凡有二意。一者将法以徵不。法既无量。不
亦应然。如病多故药亦应多。二者将不以徵
法。若不唯有八法亦应然。今何故法多不小
耶。若法多不少。则破病不尽申教未圆。又
有此问来者法门无量。云何止取汝所解八
事。欲释一切大乘经耶。答曰法虽无量者。第
二释法多而不少意也。在法虽多略说八事。
则病无不破。教无不申也。总破之言亦是偈
云。善灭诸戏论。诸是不一之名故也。不生
者下第二次释初偈。即是释八不文。此文有
二义故来。一者释上总破一切法。以无生
无灭故馀六事亦无。则二不遍破一切法。况
复八不耶。二为释八不文故来。就文为二周
解释。山中旧云。前周就第一义门释。后周就
世谛门释。所以就二谛释者。诸佛说法常依
二谛。八不既是佛说。亦是二谛。故就二谛
门释也。前释第一义。后释世谛者。第一义为
本。世谛为末。故前释其本。次释其末也。问何
以知。前为第一义。后为世谛。答后云。世间现
见故则知。是世谛。后既是世谛。则知。前是
第一义谛。山中大学士道安法师处余年十
九听之。彼人云。前第一义谛借生以显无生。
故举诸论师生以明无生。次世谛则借无生
以显生。故云后次万物无生也。举万物无生
因缘品第一¶ 第 35b 页 T42-0035.png
欲显成因缘生也。问上云。真谛破假生。俗谛
破实生。若尔前破诸论义师计生。应是破假
生后方是破实生也。答真谛则假实俱绝具
破二生。诸论师则假实俱立。故破诸论师计
生。则是明真谛中道也。初既假实双破。后则
但破于实义。亦无失也。师又云。诸论师所计
生于如来即是第一义。如经云。一切世谛若
于如来即第一义谛。又二周释八不。同破一
切有所得人颠倒定执。同申佛二谛中道。但
初周总释。约为三根人作四对释之。后周别
据一现事以解释之。所以为异也。又初周直
释。后周證释。證释者外人闻初释不生而不
信受。故举即目眼之事以显释之。故是證释
也。又初周直明即事不生。次周明本来不生。
故后文据劫初明不生及以不来出等。兴皇
有学士云。初周破诸论师实生明不生。就世
谛门释。次周始得从性起假息假明于真谛。
故后就真谛门释。就初作四对释之。即为四
别。初对为二。前正释不生不灭。次明摄法。就
初文二。前释不生。次例明不灭。释不生为二。
初牒不生章门。次释章门。不生者标章门也。
诸论师下第二释章门也。就文为二。前释生
次释不生。释生为二。初总明诸论师所计。次
别出九计。问此论破迷大乘义。大乘人亦禀
八不。云何乃明其计生耶。答彼虽言学大乘
但作二谛定解。谓世谛自有生真谛自无生。
佛只说生者无生。而彼谓生异无生。故须破
之也。有所得人明生与无生。望无所得义并
皆是生。是故破生也。又有所得人不知无生
因缘品第一¶ 第 35c 页 T42-0035.png
生。而作世谛生义不成。是故今破生也。又小
乘论师执诸法决定有生。不信大乘无生。则
障八不无生。今欲破于小乘障申八不无生。
是故破生。生病既去则无生不留。故五句一
无所依。问今申佛八不二谛中道。云何破诸
论师生辩真谛中道耶。答此可两望之。若就
佛二谛中道。则明因缘生即是不生。故名第
一义中道。即显非是异生而有不生。即生者
不生。故名不生。若就破迷教之病。则破诸论
师计生义不成。不生自属外人。然后始得明
因缘生即是不生。名为第一义也。师又云。佛
只破众生横计生。故名无生。即名此为第一
义。何处离此生别有第一义。论主今只申佛
破生之教。故申第一义耳。亦言。破病故申教。
亦可即是申此破故名申教也。问诸论师有
几种迷耶。答诸论师不知生无生。故迷第一
义谛。亦不知无生生。故迷于世谛。问今列
诸论师。与前八谬何异。答前八谬是外道所
计。为佛所破。今诸论师是内道学。为龙树所
破。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者第二别列九
计。就此文虽正破是内迷。今具明内外所立。
以此论正破内傍破外故也。僧祛人谓因果
一体。卫世人执因果异体。勒沙婆明亦一亦
异。亦一犹是属一。亦异犹是异。若提子明非
一非异。非一犹是异。非异犹是一。故此中
但列二家。则具含四执。佛法内根本二部。一
大众部谓因果一。故变种子为牙。转少为老。
二上座部明无转变义。故种灭于前牙生于
后。少灭于前老生于后。则是因果异义。毗昙
因缘品第一¶ 第 36a 页 T42-0036.png
同上座部义。成实同大众部执也。或谓因中
有果或谓因中无果者僧祛明一。一犹是有。
卫世辩异异犹是无。上座明二世有。即是因
中有果。大众明二世无。即是因中无果。毗昙
同上座。成实同僧祇。若言成实不同二世有
无者是义不然。成实论文唯有二世有无两
品。故知。破有立无同僧祇义也。或谓自体生
他生共生者问自他之外既有共生。一异有
无何不尔耶。答互文现意也。外道计自性能
生众生。众生若灭还归自性。自性即是世性。
此是从众生种类还生众生。外物亦尔。佛法
中如毗昙从性大生事大。成实从理大生事
大。并是从自性生义也。他生者十二门论云。
有外道。谓我自作五阴苦名为自生。或云自
在天作名为他生。毗昙人立所作因因果。一
法生时万法不障。万法生时一法不障。亦是
从他生义。成实云。学习顽境生于灵智亦是
他生。又二世有义有果性。是自体生。二世
无无有果性。一向假缘是他生义。共生者外
道尼揵子计。未有天地万物。前有一男女。共
和合生于众生。数人云。八相相扶共起。则
展转相生。成实云。四微和合有柱。五阴和合
成人也。并共生义。或谓有生无生者有人言。
此是犹结上七计。七计不同不出有无。故总
结也。今谓不然。此文称于或谓。则是别计。非
结上也。次解云。有即是有因。无是无因。众
计既多不可具举。是以最后以有因无因域
之。亦不同此释。破如前也。今明可有两义。一
者上七计明法体。此两执辩生相。如萨婆多
因缘品第一¶ 第 36b 页 T42-0036.png
及毗婆阇婆提计法体外别有生相。故言有
生。无生者僧祇及即法沙门部明法体外无
别有生相。故言无生也。又有生者计生相是
有为。如数论也。无生者计生相是无为。如
毗婆阇婆提也。二者上明果有无义。今明因
有无。或谓因是有法。以有为因能生诸法。因
是无法。以无为因能生诸法。故异有因无因。
无因乃是无有于因。今明以无为因也。问此
是谁义。答内外法中具有此执。外道中有二
师。如服水外道。计水能生一切万物。即是从
有生也。口力外道计太虚能生四大。四大能
生药草。药草能生众生。此从无生也。佛法中
亦有此计。如琛法师计诸法本来是无从无
生有。即是无生也。地论人计本有佛性。从此
能生万物违顺等用。谓从有生。又释。以世
谛为体。真谛为义也。即有生也。真谛为体世
谛为义。谓无生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者
第二释不义。又开三别。一总非。二指后。三结
成不义。总非有三意。一明夫论无生者生宛
然而无生。亦无生宛然而生。外人既不识生
无生。岂识无生生。故生义不成。二者外人
既不识无生生。颠倒横计有性实生。世谛之
中亦无此生。故云不然。三者此之九计自相
是非。如计一者破异执异者破一。则知。一异
并是虚妄。故皆不成。问佛破八计生辩无生。
龙树破九计亦明无生。与佛何异。答经云。四
依出世当知如佛。以同悟无生故无异也。而
开师弟子不同者佛说无生。论主申无生。是
故异也。是事后当广说者第二指后破。即是
因缘品第一¶ 第 36c 页 T42-0036.png
释无生义。通而为论二十五品并是明无生。
所以知然者破三相品云。求生相不可得。故
名无生。次破住灭云。当知住法即是无生。灭
义亦尔。故知求一切法不可得。即一切法并
无生。若别而为言。自他共三计指龙树释八
不偈破。因中有果无果指四缘偈破。因果一
异指因果品破。有生无生指三相品破。生相
决定不可得者第三结成不义。二谛中决定
无实性之生。故云决定不可得。问如此生相
云何不可得。答今且寄近事以晓远旨。就此
中略破九家。若因果一则因自生因。果自生
果。米自生米。饭自生饭。若异者米饭无有两
体。云何得异。若饭异米而饭从米生。饭亦
异土应从土生。若米异饭而生饭。土亦异饭
何不生饭。若米中已有饭。饭中已有不净食
不净物也。若米中无饭。虽复用米终不成饭。
又米中无饭而生饭者。亦无衣物何不生衣
物。若饭还从饭自体生。则不从米生。若米是
饭他而饭从米生。米中无饭自体。待谁为他
耶。若饭从饭体生。复从米生则二俱有过。若
言饭从本无生者。则转无作有。若以有为因
从有生者。有因复从谁生。是故九计决定不
成。问外云决定有生。此是有生见。论主言决
定无生。应是无生见也。答论主怀中未曾生
无生。但为外人言决定有。求彼决定有无所
有。故言决定无生耳。不灭者此第二破灭。若
例上者亦应出诸论师种种计灭相。如九家
不异。但生义已出不待烦文。此文意非是别
破于灭。但明生无故即是无灭。凡有三意一
因缘品第一¶ 第 37a 页 T42-0037.png
相待破生有故灭有。生无故灭无。二者当有
生时未有灭用。生义若废则无生可灭。三者
以生类灭。无生计生既是虚妄。无灭计灭义
亦同然。以无生无灭故馀六事亦无下第二
次明摄法。摄法者非是别破六事。但明以无
生故即无有六。故摄六在无生之中。都是为
显无生义。所以明无生义者。欲显八不无法
不穷无言不尽。但明无生一句。尚无法不穷
无言不尽。况具明八不耶。即是释上总破一
切法也。问云何无生灭即无六事。答二义。一
者生灭是有为。既无有为亦无无为。有为无
为无故一切法毕竟空。二者因果相生此是
世谛。世谛无故真谛亦无。二谛无故二智亦
无。故一切法空便无六事也。问曰不生不灭。
以总破一切法者。第二次释不常不断。前问
次答。问有四意。不生不灭已总破一切法者
此牒前也。何故复说六事者此问后也。前问
疑不太少。今问疑不太多。前问见所不多嫌
能不太少。即是见病多疑药少。今问论主以
无生无灭故馀六则无。见少药能治多病嫌
不太多。若然者前问答明不不少。此一问答
明不非多。即是折中说也。二者以后难前。今
明不生不灭已足。而更说六者。前八事虽足
亦应更说。若前八事为足不更说者今二事
以足。不更说六也。三者若言不生不灭足不
应更说六事。若更说六则六事不无。四者责
上说。上明无生义。为成为不成。若成不应更
说。若不成则诸法非是不生也。答曰为成不
生不灭者此答。明不生不灭于义实足。而更
因缘品第一¶ 第 37b 页 T42-0037.png
说六者为成不生不灭义故耳。馀之三难可
以意知不须答也。就文为二。初标为成。次释
为成。标为成者约法为言。无生已摄一切法。
故菩萨唯得无生法忍。实不须说六。更说六
者为人故说六耳。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者此
第二释为成义。论主破诸法生灭明无生灭。
外人闻此便不肯受。论主破诸法断常明不
断不常。外人闻之则便生信。为成此人无生
信是故说六。所以然者彼谓诸法有因灭果
生。闻说不生不灭。即破其因果成阐提邪见。
是故不受。若闻因灭故不常。果续故不断不
失因果。是故生信。此人谓不生不灭与不断
不常异。故作此计也。问何人作此计耶。答
有二种人作如此计。一者僧祛卫世乃至若
提子等立有因果义。闻说不生不灭。则谓无
复因果。是故不受。若言因果相续不断不常
则不失因果。所以生信。二者正是上九种论
师及五百部义。智度论云。五百部闻毕竟空
如刀伤心。毕竟空即是不生不灭。是故不受。
若闻因果不常不断是故生信。预是得众生
空。不得法空并作斯执。昙影法师述罗什言。
亦作此解。彼云。不生则无法可寄。不常则法
体犹存故受。无生难信不常易也。但须作此
一释。更有异解者并不依文义。是人情自推
斥耳。若深求不常不断即是不生不灭者。前
句出外人谓异。汝谓不生灭异不常不断。是
故信一不信一耳。今不常即是不生。既信不
常。即应信不生。若不信不生亦不信不常也。
有三。初标即次释即后结即。所以云深求者。
因缘品第一¶ 第 37c 页 T42-0037.png
明外人所以谓异者。以不深求故也。若深求
之则知不异。何以故法若实有则不应无者
次释即也。此释意明所不无异故能不无别。
初句将灭配断。法若实有不可令无。而前是
有后遂无者。当知是断。前有今无即断前有
今无即是灭。若断即灭当知不断即是不灭。
若前有性者此将生配常。前有生性当知此
生即是于常。故知。不常即是不生。此中以
体为性。下云。自性即是自体。是故说不常不
断下第三结即也。问此文何故作斯释耶。答
论其大意者法实有故堕断常。亦实有故堕
生灭。不实故不断不常。不实故有何生灭。故
知即也。问生灭云何是断常。答若兼论断常
者神不灭。更受后身为常。神灭不受后身为
断。盖是小乘中断常耳。今大乘中才起一念
有所得心即堕断常。裁言有生即常。裁言有
灭即断。如金刚波若云。若裁取人相即著我
人众生。非但取人相著我人众生。若起心取
法相即著我人。以佛弟子讳著我故举来显
之。有人虽闻四种破诸法下释第三不一不
异。问青目何故作四对释之。答详青目意。初
破论师生明无生。显无生破一切法尽。而后
更说三对法者。为上中下三种根缘。上根闻
不生不灭不悟无生。若闻不常不断方悟无
生。中根闻不常不断不悟无生。闻不一不异
方悟无生。下根闻六种并不悟。闻一切法根
本无来无出方悟无生。故知。初对正显无生。
破病已周显道事足。但为三根人故说馀六
不也。就初文为二。虽闻四种破法者领前破
因缘品第一¶ 第 38a 页 T42-0038.png
也。犹以四门成诸法者此立后义也。此明不
受前四破立后之四法。是亦不然者第二论
主答也。又开四句。第一总非。凡有二义。一
者明今虽立后四。已漏前四门中故不应立。
二者前四既其虚妄。验后四亦非真实。若一
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者第二略破。释上总
非。因果若一则不由因有果。亦不由果有因。
缘谓缘由义也。又因果既一但有于果更无
别因。故云一则无缘。缘犹是因也。异无相续
者牙与谷种异。而牙续谷者牙与树异亦应
续树。又因果若异因时未有果。则有所续无
能续。若有果时则无复有因。则有能续无所
续也。然异既无续。一亦无续。一既无缘异亦
无缘。谷与牙异岂是牙缘。若尔树与牙异。应
是牙缘。成实师云。假有即实义。有异实义。今
问四微为成即实之柱。为成异实之柱。若成
即实之柱即是实义。有何因果相成耶。若成
异实之柱实与柱相离。云何相成耶。后当种
种破者第三指后品。破一异处处有文。破相
续现行业二品。是故复说不一不异者第四
总结。有人虽闻六种破诸法下释第四对。此
中但标立而不出破者。一则例上可知。二去
来品近其文易见不烦破也。问来出中何故
不举即事乃明根本耶。答此有深旨。上来六
不不其现事。而惑者不受。今欲穷其根本都
无来处无有出处。是故当知。无有生灭及以
一异也。问破来出中何故但明外道立义。答
此论正破于内傍破于外。以正破内故前三
对广破。以傍破于外故后一对略破。又此是
因缘品第一¶ 第 38b 页 T42-0038.png
点同破。成实师有流来反去之义。地论师有
乖真起妄之来息妄归真之去。如此来去悉
同外道。今列外道即是破内。问云。何破彼义。
答汝若有众生曾经得佛可言至本处。今既
未有得佛者。云何言还至本处。彼解云。众生
本有佛性。本有如来藏。为生死作依持建立。
今断烦恼故得佛。故是还至本处。今问。为佛
性自作佛。众生作佛耶。若言众生作佛者如
经云。昔时鹿王我身是也。为鹿至佛耶不至
耶。若至佛则犹是鹿。若不至佛鹿灭于前。谁
作佛。若佛性自作佛者众生应不得佛。问经
亦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若了悟还归无住。
乃至颠倒从空而起。了悟还原本净。与外道
何异。答若必定作此解与外道亦无异。但今
明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盖是不来来不去去
未曾二相也。复次万物无生下第二周释八
不。生起如前。问青目何所承。而作两周释耶。
答青目见论主因缘品一周就理解八不。去
来品一周就事释八不。今影此意还作二周
也。二周异义上以具论。今更略叙之。前周
约为人释。此周显法释。前周为人者无生一
句破病已周。显道已足。但为人受悟不周故
须具说八不。此周显法者直显万法是不生
不灭等也。释八不即为八。初为二。前总标
总释。次别标别释。万物无生总标也。问何故
唱万物无生。答禀教之流安置无生义谬。今
欲周正无生。故唱万物不生。问何人谬耶。答
五义。一者小乘不得法空。谓无为无生有为
有生。又小乘人计有为无为异。智度论云。声
因缘品第一¶ 第 38c 页 T42-0038.png
闻法中不说生死即是涅槃。唯大乘中说即
是耳。今破此病故云有为无为一切不生。二
者昔有不空假义。谓性实法是空故不生耳。
因缘假不空故有生。今破此病故性之与假
一切不生。三者心无之论谓心法不生耳。外
万物有生。今破此病故云万物无生。初周约
人辩无生。可是心无生。今明外物无生。故
知。心之与境一切物不生。四者空假名义谓
二谛异体。世谛自是生为体。真谛以无生为
体。但不相离故言即耳。今对此病故云一切
物即是不生。非是真不生也。五者真俗一体
者终起二见。若闻有生安世谛三假之中。若
闻无生即入真谛四绝之中。今泯其二见。若
闻生即须知无生。闻无生即须知宛然生。故
肇师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
即神。何以故下第二总释无生也。乃举世间
现见者。上标万物举境也。今释举智也。凡有
三义。一无生之言难信。故举现释之。令其
易解。然论主见无生者。此是现见生者无生。
既见生无生即见无生生。见生无生是方便
波若。见无生生是波若方便。外人不见生无
生。亦不见无生生。故无二慧也。二者智度论
云。诸论义师利智巧言。有能令无无能令有。
恐龙树同之实是有生而言无生。是故今明
现见无生非妄谈也。三者禀教之流闻说无
生望崖不习。是故举近世事即是无生令取
信。为易习而行之。故云即目所见皆是无生。
汝可谛观察之。如大品云菩提易得耳。以一
切法无生即得菩提也。问为是波若眼故见
因缘品第一¶ 第 39a 页 T42-0039.png
不生。为是世间颠倒眼故见不生。答释此语
始终凡有五转。一者且开二辙。一者波若世
间眼故见万物无生。颠倒世间眼自见谷生。
故以无生灭智照无生灭境。生灭智照生灭
境。无生灭智不见生灭境。生灭智不见无生
灭境。故师旧语云。圣见凡所不见。不见凡
所见。凡见圣所不见。不见圣所见。第二转意
禀教之流闻于此言。便起二见。是故今明。波
若之与世间更无有二。若见世间不生即名
波若。见波若生便名世间。故波若世间更无
二也。第三转意禀教之流闻向所说。便作一
解同于外道。犹如一人亦父亦子。亦同地论
师义。犹如一舍若有相心取则成妄想之舍。
若无相心取则毕竟空舍。是故今对此病。明
万物未曾是波若及以颠倒。亦何尝生与无
生。约了悟名曰无生。于不了者目之为生。外
道有一人两望成父子。地论有一物两观成
真妄。今不同此说也。第四转意禀教之流便
谓。若约了不了故成波若之与世间。若然终
有一物可从二性。今对此病故明未曾有物
及以不物。于物者为物。不物者为不物耳。第
五转意境既如此。在心亦然。未曾心未曾不
心。心者为心不心者为不心。故肇师云。心
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肇又云。圣人了达诸
法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已寂灭。浩然大均
乃曰涅槃。问经中何处有世闻眼见语。而青
目引之。答华严云世间净眼品。即是事也。世
间眼见劫初谷不生者第二别标别释。即是
举别释总也。问现见眼见此有何异。答亦得
因缘品第一¶ 第 39b 页 T42-0039.png
言异。亦得不异。言不异者现见如此。眼见如
此。欲令分明故重说也。言异者现见语总。眼
见语别。又现见语[贝*奈]。眼见语切。又现见举境
就心。眼见偏就于心。又现见简因缘。故成
论云。现见事中因缘无用。现见诸法无生。不
假因缘證据方无生也。眼见简传闻眼亲。见
无生非传闻所说。问既言现见无生。只应眼
见现谷无生。何故远举劫初。答有二义。一
欲穷生之本。本在劫初。本既不生。末岂生耶。
二者欲显诸法先来无生。非今始无生也。问
何故举谷耶。答世间共知。如云禾者二月种
八月就。以调和时生就故也。季岁稔祀载并
就禾立之。如禾下于为年。以一年知禾故也。
岁者秽也。一年必为禾所秽。故禾边作之。一
年念得禾为稔。一年得禾以为祀。一年载禾
为载。又禾是资身本。显无生是成法身本。何
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者前总标无生。
此别释无生。又开三别。初明不离故不生。第
二纵离即应生。第三明夺离故不生。此文难
明。讲者多加以私意。遂不释文致成纷谬。今
直释之使焕然可领。不复得从诸异解也。此
文正是释劫初谷不生。而举今谷者将今谷
显劫初谷不生耳。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者。
此是因劫初谷有今谷耳。故不离。即是因义。
既因劫初有今谷。则今谷有因故今谷有生。
则知。劫初无因故劫初不生。意正尔也。若劫
初有因则不名初。既其称初则无所因。无所
因故不生也。问云何释眼见劫初不生耶。答
眼见今谷有因。故今谷有生。亦眼见劫初无
因缘品第一¶ 第 39c 页 T42-0039.png
因。故劫初无生。此零然可解。第二句纵离
则应生者。离劫初谷只是不因劫初耳。若今
谷不因劫初而今谷得生者。亦劫初无所因。
而劫初应得生也。而实不尔第三句夺离。眼
见今谷不因劫初。而今谷毕定不生者。亦眼
见劫初无所因。则劫初亦毕竟不生也。问若
尔论主乃不许劫初生。许其今谷生耶。答今
因劫初。劫初尚不生。今岂得生耶。盖是借今
以破古。古既去今亦不存耳。是故古今毕竟
无生矣。论文正尔。今就文外汎破之。古为
因今为不因今。如其因今既未有。今何所因
耶。又待后有初则后在初前。初在后后。若以
古有今即是一时。何名今古。又当古时未称
为古。至今无复古。云何待耶。又若待今则应
在今。若不在今则不待今。又古因于今古无
自性。无自性是则无古。又古更有古则无穷。
无穷则无因。又古生今者为灭已而生。为不
灭生耶。灭则无古。谁生今耶。不灭则常。问若
无生应有灭有此一问者。可有四义。一者外
人历法而立不必次第。第二无生对有灭名
欹角并。三者本立有生。论主遂破生令不生。
则生便灭坏。故应有灭也。四者生是法始灭
是法终。既有物终。宁无物始。故致问也。答曰
即答四问。若外人历法而立。内亦历法而破。
若有无相对此犹是生灭相对。无生故无灭
可对。无有故无无可对也。生若前有生成可
坏生令灭。生本不成。何所灭耶。若有法始
可有物终。既无物始。何有物终。问曰不灭应
常者。成论者许相续是常。但非是实常耳。然
因缘品第一¶ 第 40a 页 T42-0040.png
实常则是实病。假常则是假病。终是病耳。但
此问有总有别。总者上既明无生灭。即是常
也。别者若有灭可非常。既不灭则应常也。答
曰具詶总别。若有无常可得有常。既无无常
则无复常也。别答者应有四句。一以今难今。
二以古难古。三以今难古。四以古难今。但文
唯有二句。上两番以今难古。此文以古难古。
若是常者种应不坏。现见种坏则古谷不常。
问曰不常应断者问亦具总别。总者既无生
灭无常。亦无不生灭常。岂非大断。别者若以
种坏言不常者。此之种坏岂非断耶。总答意
云。若有于常可得言断。竟无有常。何所断耶。
别答若言断者牙不应续。以互续故知不断
也。问此与他实法不常相续不断者。有何异
耶。答此是他用今义。非今用他。如百论说。续
故不断。坏故不常。问若今他俱有。有何异
耶。答三义不同。一者此是两弹。非是双取。言
其不常者明其非是常。非谓是非常。断亦尔。
若他人明不断则便是常。不常则便是断也。
二者此并是借外人义以破外人。借其种坏
破其常见。借其互续弹其断见。不如常人有
假实道理。三者明不常不断即是无生无灭。
而汝谓不常不断为世谛。不生不灭为真谛。
故不同也。问曰若尔万物是一亦有总别。无
生无灭无断无常岂非万物浑然为一。别意
既相续不断便相续是一。答曰有四意。一者
谷若作牙则牙时无谷。如泥作瓶瓶时无复
泥。今现见牙时谷犹在。故知。谷不作牙也。二
者正破性义。谷守谷性不复作牙。牙守牙性
因缘品第一¶ 第 40b 页 T42-0040.png
不转作谷。若不守性则无谷牙。以无性故则
无法也。三者谷体若灭是则无谷。以何作牙。
谷若不灭常。是常法不得作牙。四者谷不
作牙。牙不作谷。故云不作。作犹是也。问曰若
不一则应异者问有两意。一者若不许谷牙
相作。则谷牙有异。二者论主上借异破一。外
便谓有异。答四意。一者就名难之。牙名谷牙。
何得异谷。谷亦尔也。二者牙若异谷名谷牙
者。牙亦异树应名树牙。此是俱异难也。三
者牙若异谷牙从谷生。牙既异树应从树生。
此俱生难也。四者牙若异谷牙能生谷。牙既
异树应能生树。又责其异。若言异者牙在谷
外则有东西之别。又若言异者应在谷内如
果在器。既不如此。何名为异。问曰应有来者
释不来不出。异三论师云。来应对去。但义
相兼。举来兼去。显出兼入。欲示破义无穷。故
云来出也。今谓可具两义。一者相兼如上出
者还去至本处。宜以来兼去也。二者外人虽
闻六不而终谓有谷牙。以世谛之法不可无
故。是以最后两不领其大要。必谓有牙。若不
从外来应从内出。是故次明不来不出。问叵
有计内出者不。答外人见种生于牙便谓内
出。见假水土时节人功而生故谓外来。又谷
牙是众生业行所感为内出。复云。是那罗延
天所赐。故云外来。以诸外道事彼天者。谓世
间好物及男女等皆是彼天所赐。今破此事
故云不来不出。又计外来是外道无因生义。
计内出是内道有因生。如十二门论因果门。
果于因缘中毕竟不可得。是破内道计有因
因缘品第一¶ 第 40c 页 T42-0040.png
义。亦不馀处来。破外道无因生义。凡论有生
不出斯二。是故最后两不摄之。文易明也。初
之二不偏就古谷。明不生灭次一不偏就今
谷明不常。次一不偏就牙显不断。一异两不
总约牙谷。来出二不偏约牙辩。问曰汝虽释
不生。此是第二章论主自释八不。问青目释
与论主释此有何异。答大意是同。略有三异。
一者青目具释八不。论主但释一不。二者注
人生起八不次第。论主直释而已。三者青目
次第释。论主括始领终。因缘一品明无生。释
八不之始。去来一品明无去。解八不之终。此
中前问后答。问意有两。一结前二生后。注
人所以作此问答者凡有三义。一者恐子本
不分。后人便谓偈与长行并是龙树自作。欲
分令异故作此问。二者无生理深。恐不中诣
故注人自谦仰推龙树。三者罗睺罗法师是
龙树同时人。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
之。今青目据破病而释。今欲引龙树證同故
生此问。又云。恐后不信注者之言。引龙树證。
汝前虽破生明无生论主意何必然耶。今明
龙树亦作此说。即我言可信。答曰诸法不自
生者。此下正是论主自释八不。开为二章。第
一因缘一品释八不之始。第二去来一品释
八不之终。括始领终中间可类。释八不之始
为三。第一两偈举四门释无生。问曰阿毗昙
下。第二外人立四缘證有生。果为从缘生下。
第三破四缘显无生。旧分不诣。故今正之也。
就两偈为二。初偈开章门。第二偈释章门。前
牒八不即是标方等之中心。今之两偈吐龙
因缘品第一¶ 第 41a 页 T42-0041.png
树之妙悟。以龙树捡四句生不得悟于无生。
既不受生亦不受不生。乃至不受亦不受。无
得无依名无生忍。今为众生吐其所悟。故作
四句觅生不得也。然直读此文未觉其妙。师
子吼以此偈叹佛。佛能悟四不生即是大觉。
又此四不生即是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凡有
二种四句。一无自相等四。二无为自相等四。
外道虽复破粗未能除细。若无此四句不生。
无犹得摄邪归正明实相耶。问前有八谬。次
有九家。论主云何但破四句。答八谬不出有
因无因。三句破其有因。一句破无因。则摄八
在四。九计并计有因生。今三句破有因。则三
摄于九。问谁执自生等四句耶。答众人立义
多堕此四。如牙有可生之自体故自生。可生
之理。可生之义。可生之性。犹是一例义耳。
虽有可生理复假缘生。即从他生义。有可生
理复假于缘即共生义。考此生远由无明。无
明无因即无因生义。生既具四句。灭亦尔。如
或有可灭之理故得灭。是自灭义。若假治道
方灭是他灭义。有可灭复假治道谓共灭。从
来无灭因今始灭。是无因灭义。问何故不破
一异有无。而破自他共耶。答有三义。一者
下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
名。亦是中道义。外人执自性则具失因缘中
假。若失其因缘中假则破一切法。是故命初
破自即识因缘。识因缘即是中假。乃至有佛
菩萨世间乐具也。二者破自即苞摄一切。以
一切诸法无出自者指自为他。自无即无他。
三者欲显一切法本自无生。以一切法本无
因缘品第一¶ 第 41b 页 T42-0041.png
其自体。是故诸大乘经皆明本自不生今亦
无灭。所以不破有无一异者。自体生是有。他
生为无。共生是亦有亦无。计一是自生。计异
是他生。今破自他共则摄得一异有无也。第
八有生第九无生还是有无。入自他门破。偈
为二。上三句正破于生。下一句结明无生。上
三句明无生即是中义。下明无生即是观义。
为众生说之。即是论。论主闻八不即如说行。
今此一偈即如行而说。自有中发于观观发
于中。中发观者悟中道发生正观。观发中者
众生见诸法是自是他。则非中道。今以观捡
自他毕竟不可得。则是观察中也。又上三句
明诸法无生。下句明无生忍。又上三句是境
界性。次句是观智性。如是三波若等。万义
可知。问云何不自生。答下长行自释。此既是
龙树偈首。宜寄之游心。智度论释无生品云。
以众生无生故诸法无生。悟二种无生故名
无生法忍。众生无生者依此四门求之不得。
是故无生。五阴内若有众生自体。可从众生
自体而生众生。以五阴内无众生自体。云何
从众生自体而生众生。又从众生自体而生
众生。是则众生不假五阴。既假五阴。故知。
不从众生自体生众生也。不他生者。惑者既
闻不从众生自体生于众生则谓。假于五阴
而生众生。五阴望众生则便是他。故是从他
生义。今明。阴内若有众生自体。可望五阴
为他。竟无众生自体。谁望为他。故不从他生。
又五阴内无人假五方有。此是团空作有。又
五内无人假五成人。五中无柱何不成柱。又
因缘品第一¶ 第 41c 页 T42-0041.png
五中无一能生一者。亦无有多何不生多。又
五狗无师子何不生之。不共生者。惑者闻向
二关求众生不得。便谓阴内本有众生自性。
复假五阴而成。故是共生。今明。若是共生
即合有二过。一从众生自体生众生过。二有
无自有他过故不共生。无因生者惑者既闻
众生不从自体生。复不假五阴他生。若尔则
是无因而有众生。是亦不然。尚不从此二因
生。岂得无因有众生耶。以四处求众生不得。
故名众生无生。悟众生无生名众生忍。诸法
无生者今略据二法。一因成法如四微成柱。
类上四句责之不烦作也。二相待法如长不
自长。待短故长。长非自生。短中亦无长。故
不从他生。若短中有长则不名短。若自他共
有长者具前二过。一有自待长之过。二短中
有长之过。而长不自长。又不因短。不可无因
有长。故非无因生义。如长短既尔。生死涅槃
等一切法皆以四门求之不得。以四处求法
生不得。即是诸法无生。悟法无生名为法忍。
问论主何以但云诸法不生。不云人不生。答
法难破人易破。又法为人本。又此论正破内
人。内人多计有法。又是略示一途。问若执有
生四门求之不得。计有无生云何破耶。答破
有多门。一者还用生破。若四门有生可有无
生。四门生义不成。云何有无生乃至亦生无
生非生无生。五句自崩。如此了悟方是无生。
故智度论释无生忍云。不生不灭非共非不
共是名无生法忍。二者既以四门求生不得。
还以四门求无生亦不得。若自无生应不待
因缘品第一¶ 第 42a 页 T42-0042.png
生。以待生说无生。故知。非自无生。若待生
说无生便是从他无生。而生无生本无二体。
岂是他耶。共则有二过。无生不自因。复不因
于生云何有无生。以四门求无生不得。亦生
无生非生无生诸句坏。故于一切法心无爱
著。则悟无生忍。就此长行唯释破四句生。未
解第四句结无生。至后偈长行方乃释之。破
四句生即成四别。就破四句生有离有合。离
为四难。合成二关。四难者一理夺破。二二
体破。三失因缘破。四无穷破。合为二难者前
一为夺。后三纵关。无有从自体生者。佛法
大小乘无有从自体生。小乘云。至竟无能生。
用离等侣故大乘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
生。今既大小不摄。故直拨之。必待众因者
上标夺。今释夺也。又上明无自。今借不自以
破于自也。问何故言必待众因耶。答外人但
谓从己体一因生。今夺之万化藉于众因。岂
独从自己一因生耶。所言众因者。一切诸法
有三种因。一正因谓谷子。二缘因谓水土。三
者生相因。既必待三因方乃得生者。岂从自
体生耶。若从自体生者第二纵破。纵汝从自
体生则有自体可从。有物从之。便成因果不
同能所两别。何得称自。问今但转性牙成事
牙。宁有两体。答若尔如隐名佛性。显名法身。
但是一体。则不得称从自体生。故得一体则
失其能从所从。不成生义。若有能生所生则
生义得成。而失其一体。若离馀因此第三失
因缘破。此文若从自体生者。前责其一体成
二体。今复破其二体责能生之体。为更有所
因缘品第一¶ 第 42b 页 T42-0042.png
从为无所从。若更有所从则从从无穷。堕第
四难。若无所从即堕无因第三难。所生亦尔。
若更能生他即生生无穷。若不能生则所生
亦尔。此文若迥生者初难明无有自生必待
众因。今明若不待因而自生者则失因缘。所
言馀因者如牙自从牙体。而生。则牙体以外
悉名为馀。谷则是其因。水土为缘。并不从此
因缘生也。若生更有生是则无穷第四无穷
难。无穷有五种。一遍从无穷。如谷内无牙能
生牙者。一切物亦无牙亦应遍从众物生。二
遍生无穷。谷内无牙能生牙者。亦无众物应
遍生众物。三逆推无穷。牙既从谷。谷复从他。
四顺推无穷。谷既生牙复生物。是则无穷。五
常生无穷。以自体常在生无息时。此中无有
遍生遍从二种无穷。若望更责二体则有逆
推顺推两无穷。逆推是因无穷。顺推是果无
穷。若就自体常有则是常生无穷。既本有自
体而能生一牙者。此自体应更能生无穷牙
也。以自体只是自性自性不可改。则应常生。
如业品云。受于果报已则应更复受。汝若言
自体生牙竟即灭无者。既已有还无。则应本
无今有。体既本无今有。牙亦本无今有。何得
从本自体生。若本有自体则是常。常故常生
无穷也。此无因无穷二难具破由来二家义。
第一家释无始无明云。以无有始于我者故
名无始。此立无明有始义。破云。第二念从第
一念生。可得有因。第一念既在初则堕无因。
第二家云。无明无有始。故云无始无明。若尔
第二念有始。初念复更从他生。此则无穷。自
因缘品第一¶ 第 42c 页 T42-0042.png
无他亦无者。前自中具有四以为两双。初双
自而非生。生便非自。次双从则无穷。穷则
无因。他生亦然。他而非生如牛马梨㮈。生而
非他如泥瓶蒲廗。既从于他。复有从。从则无
穷。穷则无因也。三论破他有三门。一总门。一
切法无非是自。自外无复有他。若破自即破
他。二相即。如他于他即是自。破自即破他。三
相待可解。共生则有二过。此破共有两。一者
明无有共。本合自他名之为共。自他有故共
有。自他无故共无。二者纵有共生便合两过
为共过也。无因者问何人起无因计。答钝根
人多起有因见。利根推斥起无因见。又有所
得人计因即是无因。以其立因不成。虽言有
因即是无因也。问山门有无因义不。答他因
无因二唯是因。不得无因。不得无因岂成因
耶。今只因是无因。故因无因不二也。问无
因有几种。答有二种。一者计无有于因。故名
无因。二者计有因是无因。如初章云。有有可
有。有是自有。故不因无也。破无因事有四过。
一常过。二理夺。三反并。四倒感果。常过者既
不因缘合而生。亦不从缘离而灭。不生不灭
故是常也。又虚空不从因而是常者。万物不
从因亦应常也。是事不然者第二理夺破。道
理之中非是无因。故大论云。诸法实有因缘。
但愚痴故不知。如人从扇求风从木求火。岂
是无因。无因则无果第三反并破。因无故果
即无。亦应果有故因即有。若无因有果亦可
无果有因也。若无因有果者第四倒感果破。
理实应云无恶因得恶果。无善因得善果。而
因缘品第一¶ 第 43a 页 T42-0043.png
今不得尔者。持戒之人无地狱因。应生地狱。
五逆之人无生天因。应生天也。复次如诸法
自性。此偈望前偈可为三义。一者为利根唱
四无生即解。今为钝根重论不自生义。又三
偈可为三根。上根闻佛八不即悟。中根闻论
主唱四不生便解。下根待释方悟。二者上破
非因缘自生义。故直云不自生。今破因缘自
生义。如毗昙有自性。而假缘生。故文云。如诸
法自性不在于缘。一切诸法自不出不假缘
自及假缘之自。故两偈破之尽矣。三者初偈
正破自他等病生。后偈则申因缘假生。故长
行云。但众缘和合故有名字也。问何故不言
初偈标章门。后偈释章门。答青目不作标章
及释章故也。今若作标章门释章门者。此是
第二解释章门。论主前开四句释八不。谓以
论释经。今此偈释前偈。谓以论释论。此偈
中但释不自不释馀三。所以然者龙树牒八
不释一。馀七可明。上虽标四解一馀三可领。
问何故尔耶。答有四义。一者欲显一切法只
是无生。一切有所得并是生义。佛虽说八不
则束归一无生。如常云生起为生。只灭始起。
何故非生。只生谢复是灭。故知。法起灭即是
生。又一切法中皆有心生。假令言四绝之理。
即有四绝心生。乃至闻想谓之言。即有想谓
心生。故于一切法中皆有心生。今破生则一
切想心不生。故悟无生法忍也。二者一切众
生以有生故。则有老病死系缚等。今若息生
则老病死便息。是故但明无生。三者生法既
无。馀七自坏。四者既开四门破生。馀七亦
因缘品第一¶ 第 43b 页 T42-0043.png
类。今偈亦三义。一者欲明自摄一切法。若无
自体则一切法无。二众缘中无自性。亦无馀
之三性。三无自可待。故无有三。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缘中者。此文可以三义释之。一约就
缘假破。二对缘假破。三并决破。就缘假破者
就众缘内捡无有自。如五阴内无人四微内
无柱。尚无有自性。云何言从自性生耶。二对
缘假者借于缘自牙两斥之。若有自性则不
假缘。若必假缘则无自性。三并决破者既本
有自体不假缘。有亦应自体本生不假缘生
也。而言如诸法者。若诸法实有性而言无性
者。则不如诸法。今实无性而言无性。故言如
诸法也。则显外人计有自性不如诸法矣。又
还就汝五阴缘中。无有人体性。故云如诸法
也。以无自性故者下半非是破他。乃显不须
破他耳。所以不须破他者以自无故他即无。
即詺此为破他亦得也。就缘中既无自性。指
自为他即无他性。指自他为共即无共性。指
有者为无即无无因性。此是切论无四句。并
就果门辩无四句也。若奢论待于人自故有
五阴之他。既无人自何所待故有阴他耶。合
人与阴名之为共。竟无人自阴他。云何有共
耶。人自因人复因于阴名为有因。竟无此二
因。云何有无因耶。又作一势释此偈上半借
缘破自。下半借自破缘。上半借缘破自。明
有众缘则无有自。下半明无自故则无众缘。
借缘以破自此是借有以破无。借自以破缘
借无以破有。故云自无故他亦无也。又一势
释此偈寄捲指显之。捲由指有故捲无自性。
因缘品第一¶ 第 43c 页 T42-0043.png
若言由指有捲故是他性者是亦不然。指望
捲不得是他。以更无别体故也。若捲望指为
他而捲由指。捲望柱是他应从柱有。故得他
则失自。得自则失他。又捲于捲是自而捲无
自性。指于指是自指亦无自性。无自性则无
指。云何以指而为捲他。长行为三。第一释
偈本。第二显偈意。第三追释前一句。就释偈
中前解上半次释下半。诸法自性不在众缘
中者。如人体不在阴中柱体不在微中也。但
众缘和合故有名字者此有二。一为释疑故
来。若五阴中无人体者。何故五众和合有人
名。四微和合有柱名。既有别名。则知。别有自
性。在众缘中。是故释云。但众缘和合故有
名字耳。众缘中实无体也。二者此是借名以
弹四家义。一外道计五阴中有实人。二犊子
计我在五阴中。眼法在四大中。三毗昙人木
中有火性。四庄严云。众缘和合别有假体用。
是故破云。众缘和合但有名字。无体用也。在
体既无。名无所附。若破开善义云。汝五阴未
合时未有人用。亦合即有人用。此用属众缘。
何得离五别有人用。若别有用则是自性也。
自性即自体者。此句释前章弹异计。前章破
自体。今文破性。恐人不解。复会之。偈中言自
性者。此是体性之性。非是理性之性。复有人
执体而避性。复有避性而执理。今明性体理
乃犹是异名耳。自性无故下释下半。有二意。
一待自说他无自故无他。二者他即是自。无
自即无他。若破自性他性下第二显偈意。应
有问云。章门偈既具标四。后偈何故唯释自
因缘品第一¶ 第 44a 页 T42-0044.png
他。不释共与无因。答此问云。破自他即是破
共。不须释共。有因尚可破。何况无因。故不须
释无因也。又无因不无无。但无于因。故名无
因。竟不见有因。何所无因耶。破庄子自然义
云。汝因不自然得自然。则是相因。不自何名
自然。又问汝有不自然则自然理不遍。若无
不自然云何有自然。若言实是自然。但妄执
成不自者。是亦不然。即此妄执亦是自然。云
何有不自然。于四句求生不可得。此第三追
解初偈是故知无生。以前未结撮故未得释
之。今标释都竟始得解也。又欲发下救端。以
四句无生则生义尽矣。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


中观论疏卷第三(末)

释吉藏撰

* 因缘品第一

问曰阿毗昙人云诸法从四缘生下。第二外
人举四缘救义。此救从三处生。一者从八不
生。论主引经明八不无生。外人亦引经明法
从四缘生。生与无生俱是佛说。破则俱破。申
则俱申。若偏破生而申无生。亦应偏破无
生而申生。是故经云。宁起身见不恶取空。
不以是身见堕恶道中。又若破生则无世谛。
无世谛云何有第一义耶。二者从上如诸法
自性不在众缘中生。外人云。以众缘中有自
性故假缘得生。若无自性虽复假缘终不得
因缘品第一¶ 第 44b 页 T42-0044.png
生。如涅槃经答琉璃光难云。有漏之法以有
生性故生能生。无漏之法无有生性故生不
能生。佛大乘经亲说有性假缘得生。汝何
故言性不在众缘中耶。三者从最后长行末
生。若言四句求生不得故无生者。今亦明诸
法从四缘生故应有生也。问此论既称破迷
大乘人。应大乘人引四缘救义。云何乃引毗
昙立耶。答关内影法师云。此偈为问。盖是青
目伤巧处耳。所以然者论主直引四缘遍摄
众师。破四缘生亦遍破众师。但青目意局故
偏主毗昙。失在注人不应问也。今曲为青目
通者凡有八义。一者毗昙通大小。如阿含通
大小故。迦叶云方等阿含。又摄大乘论云。分
别大乘义是大乘毗昙。罗什云。吾若造大乘
阿毗昙有胜迦旃延子。以此推之则毗昙通
于大小。二者此是点同破。如前八不不来不
出。显内若作此立则同外道。今显大乘人若
执四缘实有生则同小乘。故有所得小犹是
外道。有所得大犹是小乘。三者部虽二十而
五部盛兴于世。五部中萨婆多偏行于世。小
乘法中有三藏教。正量部偏弘于律。律是住
持佛法之本。上座部偏弘经。经是三藏根本。
佛灭后二百年中。从上座部出萨婆多部偏
弘毗昙。毗昙是真实法。故佛灭后三百五十
年。迦旃延解佛毗昙作八健度。六百年释八
健度造毗婆沙。七百年为婆沙太广故法胜造
毗昙。为法胜太略千年之间达磨造于杂心。
如此皆是萨婆多部毗昙义。故毗昙盛行。问
此部何故盛行。答此部明三世是有见有得道。
因缘品第一¶ 第 44c 页 T42-0044.png
与凡夫心相应故世多信之。又时数应尔。前
五百年多说无相法。后五百年多说有相法。
故有正像二时。今是像法中故多学毗昙有
相法也。四者此部唯得人空不得法空。见诸
法有生不信诸法无生。故障大乘无生。如五
百部闻大乘毕竟无生如刀伤心。此皆是萨
婆多部之枝流。今破毗昙定实有生。则遍破
五百部也。问此部立四缘生有几义。答有二
义。一者执小乘生拨大乘无生。大乘无生非
佛说。是调达作。余亲闻彼僧云。大乘方等经
是龙树道人作故不信也。二执小乘四缘疑
大乘经明无生。若言无生者经何故说从四
缘生。如上云。闻大乘法说毕竟空即生见疑
等也。五者此论破小乘生明诸法无生。即是
具申佛大小乘权实两教。今求生不可得。即
知本性无生。故实有生是方便。无生是真实。
无生是真实即显真实相。生是方便即开方
便门。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
知本性无生是真实义。我虽说涅槃是亦非
真灭。故知生灭是方便也。六者问此论何处
有斯文耶。答缘缘章云。真实微妙法此即可
信。随宜所说不可为实。此分明释法华也。七
者示破有次第。如百论初舍罪次舍福。今亦
尔也。外道障小乘故破外道而申小乘。小乘
障大乘故破小乘而申大乘。所以偏破毗昙
也。问不得法空小乘不信无生。故破生申无
生。如舍利弗毗昙明于二空。成实论等亦明
二空。应不被破。答无生有二种。一破生明无
生。二本性无生。小乘之人先有生拆之。方得
因缘品第一¶ 第 45a 页 T42-0045.png
无生非本性无生。是故宜破。故大品云。若法
先有后无者诸佛菩萨即有过罪。问毗昙先
出可得洗之。成实后兴应不被破。答但令病
同则便被破何论先后。若先论不破今迷则
古方不治今病也。八者小乘有二。一不可转
入大。二可转入大。今为可转人即转为大乘
人。故法华云。为声闻说大乘。当知。声闻是
回小入大之人也。不可转凡有二人。一圣人
谓断惑已尽所得究竟。故不可转。二凡夫保
小不受于大。又恐丧一生学业失于名利。如
此之人憎恶大乘以大乘好破之。故大乘人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恒起怜悯心得神通智
慧。当除其小见也。问大乘人何故不出救义。
答有二种大乘人。一如方广之流。闻无生乃
更增其执心。故不救义。二者有所得大乘若
闻无生便谓是真谛。若闻四缘生便言是世
谛。则起生无生二见。如此之流并入小乘救
内摄之。又有不空假生大乘人。但言空无性
实生不空假生。亦入小乘救摄。就立中有三。
一长行二偈本三解释。长行有二。初立四缘
生。次斥无生。问阿毗昙是佛说。云何秤阿毗
昙人耶。此非毗昙人造作四缘。云何作此救
耶。答佛说四缘如炎如梦。故四缘是非缘。缘
虽缘非缘故不引佛说。今闻四缘作缘缘定
实而执。故名阿毗昙人。如呵迦旃延无以生
灭心行说实相法。生灭心犹是断常心耳。又
小乘名为半字。以但得缘不得非缘故也。问
阿毗昙文前明六因后辨四缘。今何故不举
六因但举四缘耶。答毗婆沙中有种种释。一
因缘品第一¶ 第 45b 页 T42-0045.png
解云。四缘是佛说。六因非佛说。但迦旃延子
作六因解佛四缘义耳。六因既非佛说故不
引之。今欲引佛诚言以难论主。次解云。六因
亦是佛说。但文脱落。故应在增一阿含六数
法门说也。次解云。六因实是佛说。但佛散
说。旃延后集之耳。真谛三藏云。佛在天上说
六因经。诸天见旃延欲造毗昙故送将来。旃
延以宿命智观知是佛说。然终不定。故不引
来也。第二偈本凡有三意。上半列四缘名。第
二一句明四缘用。四缘总摄有为无为。而但
生有为。故杂心云。从是六种因转生有为法
也。更无第五缘者第三辨四缘体。以四缘摄
一切缘尽。即以一切法为体。故云更无第五
缘也。故此一偈立三义。谓名用及体也。又分
为二。三句立有生义。第四句明无生义。外人
云。我亦有无生义。所言无生者乃是无第五
缘生耳。非无四缘生也。第五缘生即品初八
谬是也。又言更无第五缘者。论主欲总摄一
切生义。凡有生者并在四缘之中。若四缘生
义不成即一切毕竟无生。故言更无第五缘
也。长行从后释向。前偈中前列名。次用后体。
则自末至本。长行前体次用后名。自本至末。
各示一体也。又偈正举四缘救义。前列名次
辨用后明体。长行示钩锁相生。故接后句文
仍即解释。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者。此有
二意。一者欲明无外道等所计之缘。二者欲
明佛经虽说种种缘并在四缘中。又如舍利
弗毗昙乃明十缘。亦摄四缘之内。地持十因
亦尔也。以是四缘万物得生释第三句。辨四
因缘品第一¶ 第 45c 页 T42-0045.png
缘用也。因缘名一切有为法释上半。列四缘
名也。此中带出体以释名。非正释其名字。释
四缘名为二例。初别释二缘名。次总释后二
缘。别释初二缘者以初二缘体有广狭故也。
因缘缘果俱摄三聚。次第缘果通二聚。若心
灭心生则缘果俱心。若心灭二定补处。则心
是缘而果是非色非心也。就心中更有除取。
所言除者除二世罗汉最后心。问此之二心
何故非也。答有人云。过去是已灭心。故非
也。现在是罗汉最后心。将入涅槃心无果可
生。故亦非也。有人约成实义有三句。一缘
而非果。即过去无明初念是也。二果而非缘。
即罗汉最后心也。三亦缘亦果。从无明第二
念已去至阿罗汉最后第二心。自此中间诸
心是也。今并不同此释。今明。此文既称阿毗
昙救。还用毗昙释之。就文为二。初明所除。
谓简非次第。二所取。辨是次第缘也。言所除
者二世罗汉最后心。但是次第缘果。无后心
可生。故非缘也。不言未来罗汉。数人未来世
乱凡圣心都无次第。故不说耳。智度论明次
第缘有三句。一是次第亦是次第缘。除过去
现在罗汉最后心也。二是次第不与次第缘。
即二世罗汉最后心是也。又未来欲生心心
数法亦是也。三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者。除
未来欲生心心数法。馀未来心心数法是也。
问二世罗汉无后果可生。云何名意根。答意
根当体立名。虽无后果可生得名为根。如地
虽不生草得名为。地次第缘从果立名无果
可生。故不名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一切法者。
因缘品第一¶ 第 46a 页 T42-0046.png
第二总释后二缘。以此二缘体无广狭故总
释之。但缘缘之果是心。增上缘果通于三聚
耳。问六因四缘云何开合。答有四句。因是亲
义。六因即开亲合疏。合疏者合三缘为所作
因。开亲者开因缘为五因也。二缘门是疏义。
故四缘合亲开疏。开疏者开所作因为三缘。
合亲者合五因为因缘也。三俱开。即十二因
缘。因之与缘俱有十二也。四俱合。经云。略
说一有为法。婆沙亦然也。答曰。果为从缘生
为从非缘生下。第三破四缘生明无生义。问
为但破四缘生明无生。为明四缘生即是无
生。答具有二义。阿毗昙人不得法空。不知
诸法无生。谓有定性之生。此是不知第一义
谛。既不得第一义亦不知世谛。故毗昙执生
出二谛外。今破无此定性之生。故云无生。如
智度论云。问曰。欲学四缘应学毗昙。云何
乃学波若。论主答云。初学毗昙似如可解。转
久推求即成邪见。是故须学波若。又若诸法
从四缘生谁复生四缘。若更有所从是则无
穷。若无所从而自生者法亦如是。以此推之。
故不应学毗昙也。又破诸小乘得法空义。虽
知无生不知四缘本自无生。拆生而明无生。
故今破之。二者今申假名四缘生义。良由诸
法从四缘生故是无生法。若定实即不假缘。
既其假缘即无性。无性故无生。又他若闻四
缘即言有生。若闻无生即无四缘。今须反之。
若闻四缘即知无生。亦闻真谛即须知有生。
问诸法既空。云何诸法从四缘生。答如水中
月虽空要从月从水生。虽从此二生而实无
因缘品第一¶ 第 46b 页 T42-0046.png
生。一切法亦尔也。答曰下第三破四缘生义。
余听师讲及自讲已来恒恨分此品文句不
好。既是旧说。不敢改之。今依论意宜别科也。
破中为三。第一破四缘能生果。果不从四缘
生义。第二明非缘不能生果。果不从非缘生
义。第三双结二门。结果不从缘非缘生故无
果。果无故结缘非缘亦无。详论文正尔。至后
当现也。就初又三。初三偈总破四缘生义。次
四偈别破四缘生。后一偈结破四缘生。前三
偈为二。初偈双定二关。后两偈俱设两难。就
初双定二关即为二别。上半定果明破果义。
下半定缘明破缘义。所以知尔者长行云。若
谓有果是果为从缘生。为从非缘生。明知。上
半定果明破果义。下半亦然。问外人前偈云。
四缘生诸法。即是立果从四缘生义。云何更
定为从缘为从非缘。答有三义。一者外人虽立
果从缘生不立非缘。今责其缘成非缘。即谓
非缘生义。今欲明缘与非缘并不能生。故须
双定。此即是带破定也。二者内人立果从缘
生。外道立果从非缘生。如八谬等。今欲遍
破内外故双定二关。三者论主双定两关者。
大意欲使执生见摧无生义显。不必须问答
相对也。又恐破缘不成缘转执非缘。则逆防
人所以双定。问缘非缘有几种。答凡有三种。
一者一法名缘非缘。如责外人缘义不得成
于非缘。二者二法明缘非缘。如乳是酪缘非
是瓶缘。三者内外明缘非缘。内人立四缘是
缘。外道八谬是非缘。下半是定缘破缘。纵外
人是缘能生果。故就缘内责之。问为是二关
因缘品第一¶ 第 46c 页 T42-0046.png
定一执。二关定两执。答若外人但立缘能生
果。论主即开有无二关破其生果一执。若立
二世有无即设二关双定两计。长行为三。一
者双定。二者双非。三者双释。一定如文。二俱
不然者第二双非。有三种二。并皆不然。一者
上半定果。下半定缘。则缘果二俱不然。二者
上半有缘非缘二。三者下半有果无果二也。
何以故下第三双释。发起后偈也。因是法生
果下第二两偈俱设二难。讲者多谓。初偈释
前偈上半破缘。次偈释前偈下半破果。盖是
见近不见远作此释之。今明。初偈释前偈上
半。明破果义。次偈释前偈下半破缘义。问此
偈文正是难外缘成非缘。正是破缘。云何破
果耶。答须长观偈意。外人云。果从缘生。是故
有果。破云。果未生时有缘果可从缘生。是故
有果。果未生时不名缘。云何果从缘生而有
果耶。果未生时非缘。非缘云何能生果而有
果耶。故是正破果矣。就偈为二。上半作缘无
定性破。下半作缘成非缘破。上半缘无定性
破得缘名而失前后。下半缘成非缘破得前后
而失缘名。故进退堕负也。上半有三意。一者
缘若有定性应不由果有缘。由果有缘无定
性。缘无定性是故无缘。二者破缘定在果前
义。汝由缘有果缘前而果后。亦由果有缘则
果前而缘后。三者破缘能生果义。汝由缘有
果缘生果者亦由果有缘。则果生于缘。下半
缘成非缘破。还翻上半三义。一者缘有定性
则不由果有缘。则不名缘应名非缘。二者若
果不在缘前而缘在果前。则缘不由果何得名
因缘品第一¶ 第 47a 页 T42-0047.png
缘。三者若缘生于果果不生缘。则不由果有
缘。亦名非缘。此偈具得破数论大乘等前因
后果义。如毗昙云。报无记果未起时。云何名
善恶为因。大乘佛果未起时。云何名金刚心
万行为因耶。又并之。未生果已名缘者生果。
竟应名非缘。又并。汝若未生果已名缘缘不
由果者。亦未有缘时已有果。果应不由缘也。

长行为二。一者释此偈本。二者释前章门
偈。释此偈本为二。第一总释。第二据事别
释。总释之中前释上半缘无定性破也。诸缘
无决定者标无定也。何以故下释无定也。缘
成由于果结无定也。以果后缘前故者有人
言。由果有缘则果堕在缘前。缘堕在果后。
有人言。缘成由果。此是由果有缘。故缘无
定性则缘不定前。果后缘前故此是由缘故
果。果无定性缘不定后。今并不然。自前已
来释上半竟。从此文去方释下半也。就释下
半中此文即是牒外人义。若如上半所明缘
得成由自于果。则缘不在前果不居后。汝今
果遂居后。缘遂在前。所以牒之也。若未有果
何得名为缘者正举下半破之。若果遂在后
缘自在前既未有果。何得名为缘。故上半得
成缘而失缘前果后。下半若得缘前果后则
缘成非缘。故进退屈也。如瓶下第二周据事
别释。亦前释上半。若瓶未生时者释下半也。
是故果不从缘生者。此第二结此偈意即释
前章门偈。结此偈意者上来二周责缘成非
缘。是故果不得从缘生。所以前章云。果为
从缘生义则不成也。何况非缘者。所以有此
因缘品第一¶ 第 47b 页 T42-0047.png
文来为欲释疑。疑云。章门双定缘非缘。今
何故但破不从缘生。不破从非缘生。是故释
云。缘尚不生何况非缘。无别非缘。但责外人
果未生时不名缘。故缘成非缘。缘尚不生非
缘岂生。即显此偈不破非缘意也。果前于缘
中下第二偈次破缘。释章门偈下半。就偈为
二。上半牒而呵。下半责而难。果前于缘中
者牒也。有无俱不可者非呵也。不可凡有五
义。一者本安有无置缘非缘中耳。缘非缘既
不生果。安有无置何处耶。二者上缘非缘既
不可。今有无亦不可。三者为外人密救前破
故生。上破云。得缘名即失前后。得前后即失
缘名。外救云。得缘名亦不朱前后。未有果
时而缘中既有果理。待于理果故得现缘之
名。即是现缘待当果。此是当现待。亦是因果
相待。是故二义俱成。为此一救故更研缘
中之果。为有为无。即是破其现因当果相待
之义。故二偈相成也。四者有无俱坏因果道
理。不称可因果道理故云不可。五者不称可
三宝故云不可。如涅槃云。若言因中有果。当
知是人谤佛法僧。若言无果亦有亦无非有
非无亦谤三宝也。前无为谁缘者责也。既其
无果不得称为果缘。又不生非果复不得名
为非果之缘。此之一责无言可对。前有何用
缘者难也。若未有果可须缘。辨果已有。竟何
用缘耶。立无果家得缘用而失缘名。立有果
家得缘名而失缘用。是以二家俱不可。释上
半也。破地论人云。本有阿梨耶者何用藉十
地缘修耶。破成实者本有涅槃何用修万行
因缘品第一¶ 第 47c 页 T42-0047.png
耶。若言本有于当者当与空未异耶。若异
空何用缘。未异空何能辨耶。长行为二。一
双非。二双释。不生馀物故者此有三意。一
者泥中无瓶亦无馀物。若二俱无即二俱不
生。二者二俱是无二俱应生。三者俱无不
生馀物而生瓶者。亦可生于馀物而不生瓶。
问曰以总破一切因缘下第二别破四缘。昙
影法师云。龙树论意无总别破。但前四偈
破因缘。后三偈破三缘。四偈破因缘为三。
初偈开章门双定。次两偈释章门双难。后一
偈结破也。问何故独以四偈破因缘。后三偈
各破一缘耶。答次第缘冥昧世所希知。缘缘
增上疏而少计。故须略破。四偈偏破因缘凡
有五义。一者因缘在初。二者因缘摄因广。谓
摄五因。一者相应因。心王与心数同起同缘
不相违背。二者共有因。心王心数与四相等
同时共起名共有因。三自分因。善还生善。恶
无记亦然。四遍因。十一偏使生一切烦恼。故
名为遍。五报因。善恶之法能生苦乐果报。为
报为因。摄此五因为缘故言因缘广也。三者
因缘亲密。三缘即疏。四者因缘事显。五者众
生多计。是以四偈破之。下三缘不尔。故但
一偈破也。问青目何所见闻开于总别。答见
下文云广略众缘中。即知结于总别。又见三
偈各破三缘。即知一偈别破因缘。影师云。青
目勇于取类劣于寻文。今捡智度论应如影
师所说。影师又言。假令有总别意者。因缘一
偈入于总中。下三偈各破也。今且依青目以
三偈为总。四偈为别。四偈破四缘为四章。第
因缘品第一¶ 第 48a 页 T42-0048.png
一偈就有无门破。第二三时门破。第三实相
门破。第四无性门破。然此四门可有二义。一
者互用。二者合用。合用者四门共破一也。互
用者既得有无门破因缘。亦得有无门破次
第缘。既得三时破次第缘。亦得三时破因缘。
但逐义便。彼计泥能生瓶谷能生牙。是因缘
义。故宜以有无责之。彼计前心灭后心生为
次第缘义。宜以三时责之。彼计凡之与圣并
以心是能缘境是所缘。宜以实相绝于能所
责之也。彼计万法有性能为他作缘。故以无
性门破。所言因缘者品初以释。又解云。摄五
因为因缘故名因缘。有人言。亲者为因如谷
子。疏者为缘如地水。故名因缘。又言。即因
是缘。但约义异。无而辨有。于果有亲生力故
为因。果可生之义故缘也。偈中上三句总非。
下一句结破。所以总非者可有三义。一者前
偈已破有无。今不须破。故直非之。二者因缘
之法名为甚深。即是中道。岂得定有定无。彼
今乃计于有无不计因缘。此之有无乃因缘
家障。故但非之。三者有之与无乃是外道之
类。如二世有义可类僧祛。二世无义方类于
卫世。亦有亦无同勒沙婆部。问二世有无亲。
是佛说。云何同外道耶。答外道前兴已计有
无。今诸部后执。何名为异。若云异者今请责
之。既称二世有者。为作因时方有果性。未
作因时已有果性。若作因时方有果性。未作
因时即无果性。当知。果性团无为有。即是二
世无义。若言未作因时已有果性。此是本来
常有如涅槃。又未作五逆已有五逆性。未作
因缘品第一¶ 第 48b 页 T42-0048.png
十善已有十善性。问但有性未有事。有何过。
答后当破之。问若言二世无者因云何引果
起耶。若引果起即有果可引。何谓无耶。若引
无者无法是无。云何可引。故师子吼云。空
中无刺云何言拔。若言虽复是无而有有义。
今问有义。为出有异无。为未出有未异无耶。
若出有异无此即是有。何谓二世无耶。若未
出有未异无何所论有义。故知。两计同彼外
道。长行为五。若缘能生果此牒也。应有三种
下第二三关定也。如前偈中说第三破也。然
破此三句只问其因内果之理耳。若因内有
果理。即是已出空已入有不须生。若无果理。
未出空未入有。与太虚兔角不异不可生。半
有同有半无同无。若不受两半只是一理。理
有不得无。理无不得有。以相害故即有无俱
无。如是三种求不可得第四结也。云何言有
因缘第五呵。即释偈第四句也。次第缘者第
二破次第缘。初立次破。释次第缘有三家。第
一成论师云。四心次第。如识灭想生。识灭为
缘想生为果。第二毗昙人云。心王心数俱起
俱灭以俱灭为缘。俱起为次第也。第三异部
人云。善心灭还生善心。馀心亦尔。故名次第
缘。评家不许此说。若不善心还生不善即无
解脱也。但用前灭后生三世次第。不言三性
次第也。问色法亦前灭后生。何故不立次第
缘耶。答有三义故不立色也。一者心是神灵
之法有相开避义。色是无知无有此能。故不
立也。二者色得善恶并起其起即乱。心即不
尔。三者众生多计心神是常。故今明心念念
因缘品第一¶ 第 48c 页 T42-0048.png
生灭无有常也。问云何名次第缘耶。答五部
虽异同以前灭为缘。后生为次第。次第是后
果。以前灭心与后生次第果作缘故名次第
缘。后心非越次而生。即次第而生。故名次第
也。问叵有是心非次第缘不。答小乘义已如
上释。大乘中常住佛果。及地论人自性清净
心本来有义。非从前灭而后生。故是心而非
次第。若作始有义佛果因金刚灭而生者。亦
是次第缘家果。而非复次第缘也。果若未生
时下第二正破。今先叙破次第缘意。涅槃云。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
偈名全如意珠。诸行生灭故无常。无常故苦。
苦故空。空故无我不净。此谈生死义周也。生
灭灭已即名为常。常即有我乐与净。此说涅
槃究竟。故此一偈明义具足称全如意珠。今
此偈破次第缘。正令悟生灭灭已。以求此心
生灭不可得故生灭便息。故知。此心本性不
生不灭名无生灭观。称之为常。以常故即我
乐净。罗睺释八不为四对。深有其意也。此偈
为二。上之三句破次第缘。下一句结破也。就
前破缘有离合两破。合破者正以前心灭为
缘。后心生为果。难意云。后心未生即前不得
灭前则非缘。假使前灭灭名无所有。何得为
缘。是以二门俱无前灭为缘。既无前灭为缘。
岂有后生为果。言离破者上半就果门破缘。
下半就缘门破缘。果门破缘有三。谓果已生
未生生时并不得成缘。缘门破缘亦三。谓缘
已灭未灭灭时亦不成缘。今文相兼。果中举
未缘即举已已未相兼。缘果既有已未。即兼
因缘品第一¶ 第 49a 页 T42-0049.png
第三时。所言果已起不须缘者。果若未生可
得须缘辨之。今果已起何用缘为。所言后果
未起前心不名缘者。前灭本为后果作缘。后
果未起与谁作缘。生时还同已未不须破也。
灭法何能缘此句就缘门破缘。亦三。所言已
灭不能为缘者。已灭是无无所有。不能为后
作缘。婆薮盘豆破萨婆多云。已灭之法能为
缘者。已死之鸡应能伺晨而不尔也。所言未
灭不能为缘者。本以前灭为缘。前既未灭。何
能为缘。又且有为之法无有未灭。故不名缘。
若未灭名缘亦应未生名果。未生不名果未
灭岂名缘。灭时还同已未不须破也。问前心
灭后心生即是缘义。所以然者前心碍后心
后心不得生。前心亦灭即后心无碍。故后心
是果前心为缘。答前心自灭非后心缘。后心
自生非前心果。此乃自灭自生。岂关前引于
后后詶于前耶。长行为二。初释立次释破。诸
心心数法于三世中次第生者初简三聚法。
是次第缘故偏明心法也。而言心数法者简
无别心数部。故明心心数法也。诸部有二。一
明有心数。二明无心数。无心数是成实佛
陀提婆之义。若以前生为王后起为数者。成
实亦得有之。今文正是立有心数义也。三世
中者正取三世次第。简非三性次第。问诸部
无量。何故偏明此计。答此部盛行。故偏破也。
未来法未生下第二释破。前释三句正破。次
释第四句结破。释三句为二。前释上半举果
破缘。次释缘门破缘。释举果破缘二门。一
就未生门破。二就已生门破。可具二义。一者
因缘品第一¶ 第 49b 页 T42-0049.png
以二关责一家。果既未生现在与谁为缘。果
若已生即不须缘。次二关破二部义。未生破
二世无义。未生是无。与太虚不异。与谁为缘。
若已有即是生破二世有义。异大虚即是有
异无生。即是已生。何用缘耶。现在心心数
法无有住时下。释第三句缘门破缘。此可有
二义。一者是破现在心不得为未来作缘。但
上就果门破。今就缘门破耳。二者前长行云。
心心数法于三世法中次第生。上破现在心
不得为未来作缘。今破过去不得与现在为
缘。不破未来与谁为缘者。数人未来法乱无
次第缘。故不破也。就文为三。第一就未门难。
二就已门。三就灭时门。就未门难有纵夺二
意。夺意云。现在法若有一念未灭。可许未灭
为缘。既无一念未灭。何得以未灭为缘。问诸
部亦有明心法是不灭耶。答上座部中有一
师云。色法亦生即灭。心法经十五刹那不灭。
今破此义也。若有住即非有为此第二纵破
也。纵有一念未灭即一念是常。一念非有为。
汝义无有一念常。是云何一念未灭。若灭已
此第二就已灭义破。亦两。一正释二取意。正
释云。灭是无所有。无有力能引起后。故非缘
也。此句正顺偈文。又正是破过去不得为现
在作缘也。若言灭法犹有此取意也。彼意云。
前心虽灭而有引后之力存。此是数人过去
冥伏有义。又是迦叶鞞义。作因不灭住过去。
待果起方谢。诃梨破之云。此是失已复失。又
是成实人成就过去义。破云。若前心引后之
力不灭者即是常。如前罪心不灭。即常是罪
因缘品第一¶ 第 49c 页 T42-0049.png
心。便无有福。福常是福即无有罪。故云无
罪福也。又汝有此力附在何处。若附心体即
心体已灭。引后之力何所附耶。又若引后力
不灭。即力常心体自无常。即分一心为二半
常半无常也。又若续来不灭不灭是一。一那
是次第缘。又大论不出二意。若念念灭不自
固。则何能生后耶。若不灭则常。如地论真识
义。则无次第缘也。若谓灭时能与作次第缘。
此第三破灭时。文亦二。初取意次破。彼意云。
灭时为缘。非已灭未灭故二难坏矣。生时为
果。非已生未生故两难不成也。问彼家云何
立灭时。答前心欲灭后心欲生。欲灭能动欲
生。欲生为欲灭所动。故欲灭为缘欲生为果。
灭时名半灭半未灭此第二破。文有三义。一
点同破。二徵经破。三防退破。点同破者虽
立灭时还同已未。故半灭为已。半不灭同未。
前乃是粗已未。今为细已未也。又欲灭已灭
即属已分。欲灭未灭属前未分。欲生已生属
前已分。欲生未生还属未分。又欲灭未灭后
果不得生。欲灭已灭无前为后缘后亦不得
生。欲生未生前为谁缘。欲生已生何用前缘。
成实义云。识灭时想生。想生时识灭。只是一
时。今问。若生灭两时同是一时。亦生灭两法
同是一法。即识想同是一识同是一想。若两
法不可同一法。亦两时不可同一时。若同时
而有两法。即离法别有时。又常云。识灭即想
生。中间若空便是无心人。是故识想一时。今
问。识灭则想不得生。想生则识不得灭。以一
时故若一灭一生便是二时。常又云。心是体。
因缘品第一¶ 第 50a 页 T42-0050.png
善恶是心上用。今问。心非善恶亦应心非能
缘。心是能缘心是善恶。彼答。心有时起善。有
时起恶。不当善恶。今并之心亦有时能缘。有
时不能缘。如小乘入灭定及入无馀。即不缘
大乘冥真即真即不缘也。汝若言心是善恶
者。既断善恶亦应断心。心毕竟不可断。即心
非恶恶自恶。若尔解自解心非解。若尔缘自
缘心非缘。又如佛说下第二徵经破。向作两
关破之彼必不受。故引佛经明一切有为法
念念灭。岂有欲灭未欲灭名第三灭时。问此
引何经破。答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
死。无量义经云。又复观察一切诸法。即时生
住异灭也。汝谓一念中无是欲灭者。此第三
防退破。恐彼闻引佛经明亦生即灭便改义
宗。是故还捉彼义防其退也。山中云。此是长
行第三涅槃破四相也。今明。此乃破灭时中
第三防退。非涅槃破四相也。所言欲灭未欲
灭者山中云。灭是灭相。不灭是生相。欲灭
是异相。不欲灭是住相。又解云。灭是灭相。不
灭是生住两相。欲灭是灭相所相法。不欲灭
是生住所相法也。今依文并不如。此所言欲
灭不欲灭者明有为之法。一念生时便有二
义。一者始生。二者将灭。将灭之分名为欲
灭。始生之分名不欲灭。但不欲灭语通故汎
论四法。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也。所以但释
欲灭不欲灭者。外人闻引经破便欲避之。故
释以示之。但释此二法而汎论馀二。故不释
馀二也。又四法释四。二法释四。四法释四者。
欲灭者现在将灭分也。不欲灭现在始生分
因缘品第一¶ 第 50b 页 T42-0050.png
也。灭者过去法也。不灭未来及无为也。二法
释四法者如文。但取现在将灭为欲灭。除此
以外皆是不欲灭也。是故无次第缘下第二
结也。缘缘者第三破缘缘。今先叙破缘缘之
意。无始来常有此心。即有能缘所缘。净名经
云。心有攀缘即是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
界。云何断攀缘。谓无所得。今求缘缘不可得。
即是断众生病本令得解脱也。前立次破。解
缘缘有五。一云。心是能缘。境是所缘。心境合
说故名缘缘。二解云。心是能缘。复缘前境。故
心名缘缘。第三解云。前境是缘。能生心缘。缘
能生缘故名缘缘。从境受名。四解云。缘缘者
是心缘之缘。即是果也。万法为心缘作缘。从
果受名故云缘缘。根本集阿毗昙师作此释。
何以知然。大品云。因次第缘增上。而次第
及增上既是果。则知。缘缘亦是果。故从果受
名。即此论云。无相无缘。无缘是无能缘。无相
明无所缘。故知。以心为能缘。万法为能缘之
心作缘。故云缘缘。五解云。通别两举。所言缘
者是生心之缘。谓别缘也。此缘复是四缘中
之一缘是通缘也。故通别两举名为缘缘也。
偈破中上半举佛说实相。下半明无缘缘。呵
外人也。问前破两缘与今破何异。答前是纵
破。今是夺破。夺破者明实相法中无此缘缘。
诸法无性故无此增上缘。上纵破者纵有因
缘为有为无。纵有次第为灭不灭。又前是就
缘假。就彼外情求于因缘及以次第。今是对
缘假。以佛正法对破邪也。问前破二缘何故
曲碎穷之。今破二缘但总非耶。答本立四缘。
因缘品第一¶ 第 50c 页 T42-0050.png
两缘既坏后二易折。故但非之。又且前二缘
于义亲密。故委悉破之。后二疏慢。故但总非
也。又破因缘故无境。破次第缘是破心。既无
心境云何有缘缘。今纵妄情言有故破之易
折也。又前后二门相成。上明。既不得前灭后
生。云何得缘境耶。即以前门成后。今明。既
不得缘境云何得生灭耶。即以后门成前。又
各逐义便。彼既立心前灭后生。宜一一就三
世中责之。今立能缘所缘。故引实相毕竟空
荡之。问破次第缘与破缘缘云何广狭。答常
住佛智亦缘境而非生灭。故缘缘广也。问何
物是缘缘耶。答凡夫六识缘于六尘。圣人真
俗两慧缘一切境。并是缘缘义。如诸佛所说
下第二破缘缘。上半牒正。下半破邪。真实
微妙法者此法绝于境智。以绝境故无境可
缘。绝于智故无有能缘。今引五事来證释之。
一者华严云。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
趣非趣悉皆寂灭性。岂有能缘所缘。二智度
论释集散品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离是二
边名为中道也。三影法师云。夫万化非无宗。
而宗者无相。此明无境。虚宗非无契。而契之
者无心。此明无智。故内外并冥缘观俱寂。总
无境智也。四肇师云。法无有无之相。此明无
境。圣无有无之知。此辨无心。无数于外无心
于内。总结无境智。五摄岭大师云。缘尽于
观观尽于缘。缘尽于观者凡夫二乘有所得
大乘此诸缘尽于正观之内。以正观既生如
此之缘即不生故。云缘尽于观。在缘既尽正
观便息。故名观尽于缘。非缘非观不知何以
因缘品第一¶ 第 51a 页 T42-0051.png
美之。强名为中强称为观。问若无能缘所缘
是实相者。今论主禀二谛教发生二智。则境
是能生智是所生。智为能照。境是所照。应非
真实也。答作如此解境智能所者亦被破。今
明。论主因缘境智境虽生而无发。智虽照而
无知。此境智即是非境智。故不被破。问现有
能缘所缘。云何言无缘缘耶。答既言能所则
不所。既言所能则非能。以能所是因缘因缘
即寂灭。故知无能所也。长行为三。初明无缘
缘。二释疑。三结无缘缘。就初又二。初法说
次举譬。法说之中前明缘缘。次明无缘缘。有
色无色者问何故列色无色等法。答即此色
是缘缘。求此色不可得。故无缘缘。而不无缘
缘义。今只明缘缘即是无缘缘。若无缘缘者
云何得言缘缘空耶。只言色空岂得无色方
空耶。若闻色自安置世谛。闻空置第一义。此
是空者自空。不空者自不空耳。则是断常二
见。今只是有者不有。岂得无有。只明空者不
空。岂得无空。故知。空有不二。但破偏执定有
定无。故言非有非无耳。成论十四种色。五根
五尘及四大也。数人十一种色。谓五根五尘
及无作假色也。无色者心及无为等总名无
色。有形无形者形必是色。色未必形故数人
有三种色。一可见有对色即青黄等。二不可
见有对色谓五根等。三不可见无对色谓无
作色。三种色中可见有对是有形。馀是无形
也。有漏者数人有缘缚相应缚名为有漏。无
此二缚名为无漏。论人无相心名无漏。取相
心名有漏。有为无为者三相所切名有为。无
因缘品第一¶ 第 51b 页 T42-0051.png
三相名无为。入于法性一切皆空者第二明
无缘缘。问既有入法性。应有出法性。答有
二义。就二门说之故名为出入。就差别门说
故名为出。就无差别门说故名为入。二者约
迷悟明其出入。以迷故名出。悟故名入。迷
故言出实无所出。悟故言入实无所入。故华
严云。一切众生入真实无所入。亦一切众生
出真实无所出也。问谁是出法性人。答如萨
婆多分别有色无色决定相者。即是出法性
人也。无相无缘者无相无所缘。无缘无能缘
也。譬如众流下第二譬说也。从流入海。海是
流海。从海出流。流是海流。无有异流之海。无
有异海之流。若有异流之海则海非流海。若
有异海之流则流非海流。实法可信下第二
释疑。疑有缘缘是佛说无缘缘亦是佛说。云
何以无破有耶。是故释云。无缘缘是真实说。
有缘缘是随宜说。所以用无以破有。问何故
就此偈明权实耶。答此偈有二意。一者引正
破邪。二者举实显权。偈既云真实微妙法。则
知。有方便随宜法也。是故无缘缘下第三结
破也。增上缘者解有二家。一云。谷牙生时万
法不障。是以谷牙得生长增上。故万法为增
上果作缘。故云增上。此从果受名。次解云。谷
牙生时万法于牙各有增上胜力。如地有胜
持空有容受。以万法各有增上之力。故当体
受增上名也。增上缘有通有别。所言通者一
切法不障一法。故一法得生则一切法为一
法作缘。一法不障一切法。故一切法得生则
一法为一切法作增上缘义。但增上缘通为
因缘品第一¶ 第 51c 页 T42-0051.png
无为。而果但是有为。又虽不相障而终取一
时因果及前缘后果。无有前后乱相生义也。
别者如眼识从眼根生眼根望识。但是别相
增上缘。若如成实云从胜受名。故云增上。如
空明等生而名眼识不名色识。以从胜受名
故名增上缘也。破增上缘者然缘缘具摄一
切法。若破缘缘则已破一切法竟。但纵外情
更复破耳。偈为二。上半破下半呵。破有三
意。一者缘果无性。由果有缘缘无性也。由缘
有果果无自性。即无自性即无法也。二者缘
果无定。如万法不障牙。牙是果万法为缘。今
牙不障万法牙即是缘。万法为果。故知缘果
无有定性。三善恶无定。如施不障人天。故
是善因者。施亦不障三涂施则是恶因。故无
定性也。故无有有相者一有是缘有。一有是
果有。恐外云虽无定性应有无性因果。故今
明。有性乃有因果。无性则无因果。下半呵者
说有是事故是事有此是牒。不然二字则呵
之。长行为三。初释偈。二结无增上缘。三释佛
立有四缘之意。初又三。前牒下半。何以故下
以上半释破之。有相无故已下还取下半呵
之。是故无增上缘第二结也。问何故就十二
明无增上缘。答细论十二相生实具四缘。一
往粗论十二相生正是增上缘。故就十二破
增上缘也。又此论破四缘意欲显十二无生。
上以破十二中三缘故。今破十二中增上缘
也。佛随凡夫分别有无故说者。此释破立之
意。轮主破之经不应明有。经若明有而须破
者即是破经。故今明。若据理则无。但随凡
因缘品第一¶ 第 52a 页 T42-0052.png
夫分别故说有耳。佛说有无则明不二。汝但
见二故是愚人。论主了达无二名为智者。汝
见因缘能所二不信不二。即是破经。论主知
佛意说二为令悟不二。即是申经也。问此中
云何名分别有无耶。答若通约四缘则摄有
为无为之体。故名有无。若偏据增上缘明有
无者。有即是上是事有故是事有。无即是事
无故是事无。盖是随凡夫分别十二是有无
耳。十二本不生故不有。今亦不灭故不无也。
略广众缘中此第三一偈结破。上半结下半
呵责。青目意以前三偈总破为略。后四偈别
破为广。古三论师不用青目注。而四偈破因
缘。三偈破三缘。此七偈破四缘。名之为广。此
下四偈结破四缘名之为略。什公云。会指无
捲为略。散指亦无为广。河西道朗师破四缘
为略。破六因为广。昙影云。破四缘合生法
为略。四缘各生法为广。依毗昙心法具从四
缘生。色法从二缘生。除缘缘及次第。非色非
心法有二分。若无想定灭尽定从三缘生。除
缘缘馀非色不相应行如色说也。下半呵云。
因缘中若无者。此是四缘中求果不可得言
无。非是因中无果之无也。今且依青目意结
上总别破者。发生下非缘决破意也。以广略
就缘中求果不可得。当知缘中无果。以缘中
无果非缘亦无。若二俱是无则不应俱生果。
是以结破也。又所以结广略者欲生下半呵
责故也。上虽破而未呵。夫欲呵者必须先腾
其失方得呵失。故上半腾失下半呵失也。又
有广略者望十二门论意。上总别破并是广。
因缘品第一¶ 第 52b 页 T42-0052.png
今略广则是略。以摄上总别为今略广。今略
广为上总别故也。若谓缘无果下自上来是
第一破四缘生果竟。今第二举非缘决之。问
何故举非缘决之。答四意。一者明非有非无
义。四缘中求果不可得。故不可言有。又不
从非缘出故则果不可无。破有无二见显示
中道故也。二者欲断执生之心。虽破四缘生
而意终谓果从四缘生。此心不去。故举非缘
决之。令计生心毕竟尽。三者欲防外人起邪
见心。闻求四缘生果不得。便谓非四缘能生
果。是故今明非缘亦不生。四欲令外人悟缘
非缘不二。故俱破缘非缘生也。上半取意。意
云。虽略广求四缘中果无。而果终从四缘生。
若果不从四缘生。离四缘外更无复法。当从
何处生耶。又眼见果从四缘中出。是故四缘
必定生果。又缘非缘终有异。非缘既不生。缘
则应生。下半举非缘决者。四缘中无果非缘
亦无。则应等生。不尔应等不生。若等无而缘
生非缘不生者。亦应非缘生而四缘不生也。
问此举何处非缘以决之耶。答从初至略广
偈已来。破外立四缘偈上三句竟。今此一偈
破外人更无第五缘。彼谓世性等为第五缘。
故非缘中无果。所以今举非缘决之。令知缘
与非缘一切不生。又难其四缘生成非缘。此
非缘亦不生果。又就四缘中互论缘非缘也。
若果从缘生此是破四缘中第三结破。开为
二别。初一行半结无所生之果。次半偈结无
能生缘非缘。一行半为二。初五句结破果不
从缘生。次一句结破果不从非缘生。五句为
因缘品第一¶ 第 52c 页 T42-0052.png
二。初四句列果不从缘生。次一句结果不从
缘生。初四句为三门。第一句列所破门。第二
句列能破门。下半列呵责门。若果从缘生即
是上四缘生诸法。果即所生。缘是能生。总
举一切能所也。是缘无自性列能破也。彼计。
以缘有生果自性果有从缘自性。上总别二
门求缘无能生之性。求果无所生之性。故云
无性。又缘由果有缘无自性。果由缘有果无
自性。又缘复赖缘缘无性也。又果生缘坏。缘
则改变。故无性也。下半呵云。从无自性生
者此意非是夺其自性。计其无自生。乃明都
无能生所生性。云何乃于无生法中计有生
耶。馀并如文。影师释此二偈二意。初偈列品。
次偈结品。二云。初偈缘无故果无。后偈果无
故缘无。观长行如吾释也。长行破缘故说非
缘实无非缘法者。一意云。外人四缘摄一切
法尽。四缘以外无复非缘。而言有者盖是横
计有耳。二意云。以破汝缘故缘成非缘。何
处别有非缘而能生耶。问何以故缘非缘并
破。但破果不破非果。答内外同见一果故果
则无异。而内计从四缘生。外执从世性等生。
故有缘非缘也。
中观论疏卷第三(末)
因缘品第一¶ 第 53a 页 T42-00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