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自动笺注)
卷四十二·魏四十二
杜恕(二)
體論
公元1815年
  謹案:隋志·儒家杜氏體論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舊、新唐志同
字務伯征南大將軍杜預之父也。
御史中丞出刺幽州,以斬鮮卑小子一人為程喜所劾,免為庶人,徙章武
阮武謂曰:「今向閑暇,可潛思成一家言
」遂著體論八篇,又著興性一篇
嘉平四年卒于徙所,魏志有傳。
八篇者,一曰君,二臣三言四行五政六法,七聽察,八用兵四卷者,卷凡二篇,其書蓋亡于唐末,群書治要載有六千余言,不著篇名,審觀知是君、臣、行、政、法、聽察六篇其余言篇、用兵篇略見御覽·六帖,而意林自敘終焉。
今錄出校定一卷
又有篤論,別載于后。
嘉慶二十年歲次乙亥二月既望
第一
  人主大患莫大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
夫名,所以名善者也。
善修而名自隨之,非好之之所能得也
茍好之甚,則必偽行要名,而奸臣以偽事應之;一人而受其慶,則舉天下應之矣。
君以偽化天下,欲貞信敦樸,誠難矣。
雖有至聰、至達之主,由無緣見其非而知其偽,況庸主乎!
人主之高而處奧,譬猶游云夢而迷惑,當借左右以正東西者也。
左曰功巍巍矣,右曰名赫赫乎。
今日聞斯論,明日聞斯論,茍不校之以事類,則人主囂然以為名齊乎堯舜,而化洽泰平也。
群臣瑣瑣,皆不足任也;堯舜之君,宜獨斷者也;不足任之臣,當受成者也。
獨斷之君,與受成之臣,帥訛偽之俗,而天下治者,未之有也。
  夫圣人之修其身,所以御群臣也,所以萬民也,其法輕而易守,其禮簡易持,其求諸己也誠,其化諸人也深。
荀非其人,道不虛行,茍非其道,治不虛應。
是以古之圣君之于其臣也。
疾則視之無數,死則臨其大斂小斂,為撤膳不舉榮,豈徒色取仁而實違之者哉?
慘怛之心,出于自然,形于顏色
未有自然則能得人自然者也。
色取仁而實違之者,謂之虛;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己,謂之愚。
虛愚之君,未有得人之死力者也。
故舊稱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期其一體相須而成也。
  而險(舊作「儉」,以意改。
)偽淺薄之士,有商鞅韓非申不害者,專飾巧邪偽之術,以熒惑諸侯,著法術之書,其言云「尊君而卑臣」,上以尊君取容人主,下以卑臣得售奸說,此聽受之端,參言之要,不可不慎也。
元首已尊矣,而復云尊之,是以君過乎頭也;股肱已卑矣,而復曰卑之,是使其臣不及手足也。
君過乎頭而臣不及手足,是離其體也;君臣體離而望治化之洽,未之前聞也。
且夫術家說又云「明主之道,當外御群臣,內疑妻子」,其旨證連類非不辯且悅也
然不免于利口覆國家也。
何以言之?
夫善進,不善無由入;不善進,善亦無由入。
湯舉伊尹不仁者遠,何畏乎歡兜
何遷有苗
奸臣賊子下愚不移之人,自古及今未嘗不有也。
百歲一人,是謂繼踵千里一人,是為比肩。
而舉以為戒,是猶一噎而禁人(本脫「人」字,依長短經·是非引加。
)食也。
噎者雖少,餓者必多,未知奸臣賊子處之云何
令人魁然獨立,是無臣子也。
又誰為君父乎,是猶髡其枝而欲根之蔭,掩其目而欲視之明,襲獨立之跡而愿其扶疏也。
  夫徇名好術之主,又有惑焉。
皆曰為君之道,凡事當密,人主茍密,則群臣無所容其巧,而不敢怠于職,此即趙高之教二世不當聽朝之類也,是好乘高履危而笑先僵者也。
易曰:「機事不密則害成。
」易稱機事不謂凡事也。
不謂宜共而獨之也。
不謂釋公而行私也。
人主欲以之匿病飾非,而人臣反以之竊寵擅權疑似之間,可不察歟?
  夫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不動如山,君之體也;難知如淵
(意林作陰避唐諱,因改就孫子也。
)君之體也。
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文王所以百辟也。
夫何法術之有哉?
故善為政者,務在于擇人而已,及其求人也。
總其大略不具小善則不失賢矣。
故曰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
人有厚德無問小節;人有大譽無訾小故
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
和氏之璧,不能無瑕;隋侯之珠,不能無穎。
天下寶之者不以小故大美也。
不以小故大美,故能成大功;夫成大功,在己而已,何具之于人也?
今之從政者,稱賢圣則先乎商、韓,言治道則師乎法術
法術御世有似鐵轡之御觀,必能制馬也,適所以梏其手也。
人君之數至少,而人臣之數至眾,以至少御眾,其勢不勝也;人主任術,而欲御其臣無術,其勢不禁也;俱任術,則至少不便也。
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晏平仲齊景公:「君若棄禮,則齊國五尺之童,皆能勝,又能勝君。
所以服者,以有禮也。
」今末世棄禮任術之君之于其身也,得無所不能五尺之童子乎?
三代之亡,其法亡也,御法者其人也。
茍得其人,王良造父,能以腐索御奔駟;伊尹太公,能以敗法悍民
其人,不由其道,索雖堅,馬必敗;法雖明,民必叛。
奈何萬乘之主釋人而任法哉!
  且世未嘗無賢也。
求賢之務其道,故常不遇之也。
除去(案:「除去猶言「且無論」。
)湯武圣人之君,任賢之功,近觀齊桓,中才之主耳,猶知勞于索人,逸于任之,不疑子糾之親,不忘射鉤之怨,蕩然委政焉,不已明乎?
九合諸侯壹匡天下不已榮乎?
一曰仲父,二曰仲父不已優乎?
孰與秦二世懸石程書,愈密愈亂,為之愈勤,而天下愈叛,至于弒死?
以斯二者觀之,優劣相懸存亡相背不亦昭昭乎?
夫人主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莫不榮樂而惡勞辱也。
終恒不得其所欲,而不免乎所惡者何?
失道也。
宮室崇麗也。
必縣重賞而求良匠,內不以親戚,外不以遺疏遠,必得其人然後授之,故宮崇麗,而處之逸樂
至于求其輔佐,獨不若是之公也?
便辟親近者之用,故圖國不如圖舍,是人主之大患也。
使賢者為之,與不肖者議之;使智者慮之,與愚者斷之;使修士履之,與邪人疑之;此又人主所患也。
賞賢使能,則民知其方;賞罰明必,則民不偷;兼聰齊明則天下歸之。
然後分職序事業,公道開而私門塞矣。
如此,則忠公者進,而佞悅者止;虛偽者退,而貞實者起。
自群臣以下至乎庶人,莫不修而后敢安其職業變心易慮,反其端愨,此之謂政化之極。
審斯論者,明君之體畢矣。
(群書治要)
第二
  凡人臣之于其君也。
四肢戴元首,耳目之為心使也,皆相須成為體,相得而后為治者也。
虞書曰:「臣作股肱耳目
」而屠蒯亦云:「汝為君目,將司明也;汝為君耳,將司聰也。
然則君人者,安可以斯須無臣?
臣人者,安可以斯須無君?
斯須無君,斯須無臣,是斯須無身也。
故臣之事君,猶子之事父,而加敬焉。
父子至親矣,然其相須,尚不及乎身之與手足也。
身之于手足可謂無間矣。
然而圣人猶復督而致之,故其化益淳,其恩益密,自然不覺教化之移也。
奸人離而間之,故使其臣自疑于下,而令其君孤立乎上,君臣相疑上下離心,乃奸人所以劫殺之資也。
然夫中才之主,明不及治化之原,而感于偽術似是之說,故備之愈密,而奸人愈甚譬猶登高者,愈懼愈危,愈危愈墜,孰如早去邪徑,而就夫大道乎?
  凡士結發束修立志家門欲以事君也。
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及志乎學,自托師友,師貴其義,而友安其信,孝悌以篤,信義又著,以此立身以此事君,何待乎法然後為安?
及其為人臣也。
稱才居位稱能受祿,不面譽求親不偷悅以茍合,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也。
上足以尊主安國下足豐財阜民;謀事不忘其君,圖身不忘其國;內匡其過,外揚其義,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病下;見善行之如不及見賢之如不容內舉不避親戚外舉不避仇讎;程功積事,而不望其報;進賢達能,而不求其賞;道途不爭險易之利,見難而無茍免之心;其身可殺,而其守不可奪。
直道之臣,所以賢明之主,致治平之者也。
  若夫主明而臣暗,主暗而臣偽,有盡忠不見信,有見信而不盡忠溷淆于臣主之分,出入治亂之間,或被褐懷玉待時,或巧言令色容身,又可勝盡哉?
是以古之全其道者,進則正,退則曲,正則世樂其業,曲則全身歸于道,不傲世以華眾,不立高以為名,不為得以偷安不為茍免而無恥
修之于鄉閣,壞之于朝廷可惜也;修之于已立,壞之于闔棺可惜也。
君子惜茲二者,是以殺身成仁無求生以害仁,況害仁以求寵乎?
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若夫智慮足以圖國忠貞足以悟主公平足以懷眾,溫柔足以服人;不誹毀取進,不刻人以自入;不茍容以隱忠,不耽祿以傷高。
通則使上恤其下,窮則教下順其上。
故用于上則民安于下則君尊可謂不失忠,退不失行
正士之義,為臣之體也。
  凡趣舍之患,在于可欲而不慮其敗,見可利而不慮其害,故動近于危辱
孫叔敖三相楚國而其心愈卑,每益祿而其施愈博,位滋高而其禮愈恭正考父傴僂而走;晏平仲辭其賜邑:此皆守滿以沖,為臣之體也。
夫不憂主之不尊于天下,而唯憂己之不富貴,此古之所謂庸人而今所謂顯士小人之所榮慕,而君子所以為恥也。
  凡人臣之論,所以事君者有四:有賢主之臣,有明主之臣,有中主之臣。
庸主之臣。
上能尊主,下能壹民,物至能應,事起能辨教化流于下,如影響應形聲,此賢主之臣也;內足壹民,外足以拒難,民親而士信之,身之所長不以怫君,身之所短,不(當有「以」字。
)取功,此明主之臣也,君有過事能壹心同力相與諫而正之,以解國之大患成君大榮,此中主之臣也;端愨守法壹心以事君,君有過事,雖不能正諫,其憂見于顏色,此庸主之臣也。
庸主臣事賢主則從,以賢主臣事庸主則兇,故之所以成其名者,皆度主而行者也。
修之在己,而遭遇有時是以古人抱麟而泣也。
夫名不可虛偽取也。
不可比周爭也。
故君子務修諸內而讓之于外,務積于身而處之以不足,夫為人臣,其猶土乎?
(意林作「猶如土也」。
)萬物載焉不辭其重,水瀆污焉而不辭其下,草木意林作「植」。
焉而不有其功,此成功不處為臣之體也。
若夫大位,任大事重權萬乘之國,必無後患者,其上莫如推賢讓能,而安隨其后不為管仲,即為鮑叔耳。
其次莫如廣樹而并進之,不為魏成子,即為翟璜耳,安有壅君蔽主專權之害哉?
此事君之道,為臣之體也。
(群書治要)
第三
  束修之業,其上在于不言其次莫如寡辭。
諺曰:「使口如鼻,至老不失
」(白孔六帖三十。
御覽三百六十七引杜恕論,當在言篇)
行第四
  夫行也者舉趾所由徑路也。
東西南北趣舍也。
君子小人分界也。
吉兇榮辱之皂白也
由南則失北也。
由東則失西矣,由乎利則失為君子,由乎義則失為小人
吉兇榮辱所由生,義利為之本母也。
是以君子趣舍焉。
(群書治要)
  君子居必選鄉,游必擇士
(意林)
  夫君直道耦世小人枉行以取容君子掩人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君子寬賢容眾以為道,小人徼訐懷詐以為智;君子下學無常師,小人學而不能:此又君子小人分界也。
君子心有所定,計有所守;智不務多,務行其所知;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
小人則不然。
不在乎道義之經,口不吐乎訓誥之言;不擇賢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隨轉如流,不知所執:此又君子小人分界也。
君子之養其心,莫善于誠。
夫誠,君子所以萬物也。
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則人推厚焉,四時不言人期焉,此以至誠者也。
誠者,天地大定,而君子之所守也。
天地有紀矣,不誠則不化育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
以義應當,曲得其情,其唯誠乎!
(群書治要)
  可以使鬼者,錢也。
可以使神者,誠也。
(御覽八百三十六)
第五
  孔子曰:「為政以德。
」又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然則德之為政大矣,而禮次之也。
德禮也者,其導民之具歟?
大上養化使民日遷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也;其次使民交讓,處勞而不怨,此治之次也;其下正法使民利賞而勸善,畏刑而不敢為非,此治之下也。
  夫善御民者,其猶御馬乎。
正其銜勒,齊其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能不勞而極千里
御民者,壹其德禮,正其百官,齊民力和民心,是故不再而民從,刑不用天下化治
貴圣人者,非貴其隨罪而作刑也,貴其防亂之所生也。
是以至人之為治也
處國于不傾之地,積政于萬全之鄉,載德不止之輿,行令無竭之倉,使民不爭之途,開法必得之方。
(「處國」下四十二字依意林加。
)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
則故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
夫君子欲政之速行,莫如以道御之也。
皋繇而為大理,有不貴乎言也;師曠盲而為大宰,有不貴乎見也。
神化之為貴。
是故王冕前旒所以蔽明;︻纊充耳所以掩聰也。
觀夫弊俗偷薄之政,(當有「廣」字。
)耳目以效聰明,設倚伏以探民情,是為以軍政虜其民也。
而望民之信向之,可謂不識乎分者矣!
  難哉為君也!
夫君尊嚴而威,高遠而危,民者,卑賤而恭,愚弱而神;惡之則國亡,愛之則國存。
(當有「故曰」二字
)庶民水也,君子舟也。
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庶民」下十八字依意林加。
)御民必明此要,故南面而臨官,不敢以其富貴驕人,有諸中能圖外,取諸身而能暢遠,觀一物而貫乎萬者,以身為本也。
夫欲知天之終始也。
今日是也;欲知千萬之情,一人是也
故為政者,不可以不知民之情,知民(當有「之情」二字
)然后民乃從令。
所不欲,不施之于人,令安得不從乎?
善政者簡而易行,則民不變;法存身民象之,則民不怨。
近臣便嬖百官因之而后達,則群臣自污也。
是以為政者,必慎擇其左右左右正則人主正矣,人主而夫號令安得曲邪
天下大惡有五,而盜竊不豫焉:一曰心達而性險,二曰行僻而志堅,三曰言偽而辭辯,四曰記丑而喻博,五曰循非而言澤。
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可以不誅;況兼而有之,置之左右,訪之以事,而人主能立其身者,未之有也。
(群書治要。)
第六
  夫淫逸盜竊百姓之所惡也。
從而刑之、殘之、刻剝之,雖過乎當,百姓不以為暴者,公也。
怨曠饑寒,亦百姓之所惡也。
遁而陷于法,我從而寬宥之,雖及于刑,必加隱惻焉,百姓不以我為偏者,公也。
我之處重,百姓之所憎也。
我之所輕,百姓之所憐也。
是故賞約而勸善,刑省而禁奸
由此言之,公之于法,無不可也;過輕亦可,過重亦可,私之于法無可也。
過輕則縱奸,過重則傷善。
今之為法者,不平公私之分,而辯輕重之文;不本百姓之心,而謹奏當之書:是治化在身而走求之也。
圣人之于法也,已公矣,然猶身懼其未也,故曰「與其害善,寧其利淫」。
知刑當之難必也,從而救之以化,此上古之所務也。
后之治獄則不然。
訊罪人,則驅而致之意,謂之能;下不探獄所由生為之分,而上求人主之微旨以為制,謂之忠。
當官也能,其事上也忠。
名利隨而與之;驅世而陷此,以望化道之隆,亦不幾矣!
  凡聽決獄,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權輕重之敘,測淺深之量,悉其聰明,致其忠愛然后察之。
疑則與眾共之,眾疑則從輕者。
所以重之也,非為不具也,以為法不獨立當須賢明聽斷之也。
故舜命皋繇曰:「汝作士,惟刑之恤,又復加之以三誶。
」(「誶」與「訊」通。
)眾所謂善,然后斷之,是以為法參之人情也。
春秋傳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而世俗拘愚苛刻之吏,以為也者,取貨賂者也,立愛憎者也,祐親戚者也,陷怨讎者也。
世俗小吏之情,與夫古人懸遠乎?
無乃風化使之然邪?
有司以此情疑之群吏,人主以此情疑之有司,是君臣上下不通相疑也。
不通相疑,欲其盡忠立節,亦難矣。
茍非忠節,免而無恥
免而無恥,則民安所厝其手足乎?
公元前180年
  春秋之時,王道浸壞,教化不行子產相鄭而鑄刑書偷薄之政,自此始矣。
逮至戰國,韓任申子,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至于始皇兼吞六國,遂滅禮義之官事任刑罰,而奸邪并生,天下叛之。
高祖約法三章,而天下大悅
孝文即位,躬修玄默論議在寬厚,天下化之,有刑厝之風。
至于孝武,征發煩數百姓虛耗窮民犯法酷吏擊斷奸宄不勝
于是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轉相比況,禁固(舊校云,「固」疑「罔」。
)積密,文書盈于機格,典者不能遍睹奸吏因緣為市,議者咸怨傷之。
  凡治獄之情,必本所犯之事以為之主,不放訊,不旁求,不貴多端,以見聰明也。
故律正其舉效(舊校云,「效」疑「劾」。
)之法,參伍其辭,以求實也。
非所以飾實也。
但當參伍聰明耳目不使獄吏斷練節治,成辭于手也。
孔子曰:「古之聽獄,求所以生之也,今之聽獄,求所以殺之也。
」故斥言破律詆案成法,執左道以逢,皆王誅之所必加也。
(群書治要)
聽察第七
  夫聽察者,乃存亡門戶安危機要也。
若人主聽察不博,偏受所信,則謀有所漏,不盡良策
若博其觀聽納受無方考察不精,則數有所亂矣。
人主獨聽之聰,考察成敗之數,利害之說雜而并至,以干窺聽
如此誠至精之難,在于人主耳,不在竭誠納謀,盡己之策者也。
若人主聽不差納受不謬,則計濟事全,利倍功大,治隆而國富,民強而敵滅矣。
過聽不精納受不審,則計困事敗,利喪功虧,國貧而兵弱,治亂而勢危矣聽察之所考,不可不精不可不審者,如此急也。
  凡有國之主,不可舉國深謀之臣,闔朝智策之士也;在聽察所考,精與不精,審與不審耳。
何以其然乎?
在昔漢祖者,聰聽之主也。
陳恢之謀,則下南陽不用婁敬之計,則困平城
廣武君者,策謀之士也。
韓信納其計,則燕齊舉;陳余不用其謀,則泜水敗
由此觀之,漢祖之聽,未必一暗一聰也。
在于精與不精耳。
廣武之謀,非為一拙一工也。
在用與不用耳。
不可事濟者有計策之士,覆敗者無深謀之臣也。
吳王夫差子胥之謀,納宰嚭之說,國滅身亡者,不可謂無深謀之臣也;楚懷王屈原之計,納靳尚之策,沒秦而不反者,不可謂無計畫之士也。
虞公不用宮奇之謀,滅于晉;仇由不聽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崤澠之覆;趙括之母,不能長平之敗。
此皆人主之聽,不精不審耳。
由此觀之,天下之國莫不皆有忠臣謀士也。
喪師敗軍危身亡國者,誠在人主之聽,不精不審
忠臣,謀博士,將何國無之乎?
(群書治要)
  臣以為忠良慮治益國之臣,必竭誠納謀,懇惻而不隱者,欲以究盡治亂之數,舒展安危之策耳。
故準圣主明君莫不皆有獻可退否納忠之臣也。
昔者帝舜大圣之君也。
猶有咎繇獻謨,夏禹納戒;暨至殷之成湯,周之文武,皆亦至圣之君也,然必俟伊尹為輔呂尚為師,然后乃能興功濟業,混一天下者,誠視聽聰察,須忠良耳目也。
由此觀之,忠良慮治益國之臣者,得不師蹤往古襲跡前圣投命自盡,以輔佐視聽乎?
公元1815年
  夫人君者,以至尊之聰聽,總萬機而賢(舊校云:「賢」當作「監」。
)之,以至貴之明察,料治亂而考焉,將當能皆窮究其孔要,料盡其門戶乎?
其數必用有所遺漏,不有忠臣良謀輔佐視聽者,則凡百機微所不聞矣。
何以其然乎?
夫人君所尊異于人者,順志養真也。
歡康之虞,則嚴樂盈耳,玩好足目,美色充欲麗服適體
遠眺回望登云表之崇臺逍遙容豫則歷飛閣高觀
嬉乎綠水之清池,游乎桂林芳園
弋鳧與雁,從禽逐獸。
行與毛嬙俱,入與西施處,將當何從體覺窮愁之戚悴,識鰥獨難堪乎?
食則膳鼎幾俎,庶羞兼品,酸甘盈備,珍饌充庭奏樂而進,鳴鐘而徹,間饋代至,口不絕味,將當何從(據前后文當有「體」字。
)覺饑餒之厄艱,識困餓之難堪乎?
暑則被霧谷,襲纖絺,處華屋大廈居重蔭之玄堂,褰羅帷以來清風,烈(當作「列」。
)凝冰以遏微暑,侍者御粉扇,典衣易輕裳,飄飄焉有秋日之涼,將當何從體覺炎夏之郁赫,識毒熱難堪乎?
寒則服綿袍,襲輕裘
綿(舊校云:「綿」疑「錦」。
)衾貂蓐,疊茵累席,居奧密深室,處復之重幄熾猛炭于室隅以起溫,御玉卮旨酒御寒炎炎焉有夏日之熱,將當何從體覺隆冬慘烈,識毒寒難堪乎?
此數者誠無從得而知之者也。
凡百機微如此比類者,必用遺漏有所未詳也。
如此至忠之臣者,得不輔佐視聽以起寤遺忘乎?
(群書治要)
用兵第八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
故兵之來也久矣,所以不軌昭文德,所以強暴除殘賊也。
圣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皆兵之由也。
五帝不能偃,況衰世乎?
  濫殺無辜之民,以養不義之君,非兵之體也;殫天下之財,以贍一人之求,非兵之體也;怙其率卒之強,矜其變詐之謀,欲以定威取名,非兵之體也;虜其君,隸其臣,遷其社,易其民,非兵之體也。
故夫霸,王之用兵也,始之以義,終之以仁。
將以存亡,非以危存也;將以禁暴,非以為暴也。
  兵之來也,以除不義而援德。
克其國而不傷其民,廢其君而不易其政;尊其俊秀,顯其賢良;賑其孤寡,恤其窮困百姓聞之欣然簞食壺漿,以迎其君,奚之遲也。
湯武之師,用兵之上也。
誰與交鋒接刃哉?
  所謂用兵者,先弱敵而后戰者也。
若乃征之以義,以責其過;振之以武,以威其淫;懷之以德,以誓其民;置之以仁,以救其危;此四者,用兵之體,所謂因民之欲,乘民之力也。
  治家國,理境內,施仁義,布德惠,明勸賞黜幽昧;功臣附親士卒和輯上下一心君臣同德指麾響應,此上兵之體也;地廣民眾,主賢將能,國富賞罰信,未至交兵而敵人亡遁,此次兵之體也;知地之形,因險厄之利,明奇正之變,審進退之宜,援χ而鼓之黃塵四起,乃以決勝,此用兵之下,非兵之體也。
  夫德義足以天下之民,事業足以當天下之怠,選舉足以得賢才之用,則兵之所加,若勁風振槁,此兵之體也。
(已上六條,并御覽二百七十一)
  恕性疏惰,但飽食而已
家有書傳,頗嘗涉歷
父憂行喪,在禮多愆,孝聲不聞。
后除中郎,又作黃門郎同朝友人余志,余答曰:「見大臣論議,或黨甲苦乙所親
黨乙謗甲所親余處甲乙之間,幸無毀譽耳。
」(意林)
  以為人倫大綱,莫重于君臣立身基本莫大言行安上理民,莫精于政法勝殘去殺,莫善于用兵
夫禮也者萬物之體也。
萬物皆得其體,無有不善,故謂之體論。
(三國本傳杜氏新書,蓋用體論·自敘篇。)
篤論
  謹案:隋志·雜家,梁有篤論四卷杜恕撰,亡;舊、新唐志著于錄,至宋復亡。
魏志本傳所著有體興性論,無篤論
意林篤論,「水性勝火人性勝志」,考實性行二事,證知興性篤論之首篇;據意林御覽,證知裴訟之所引杜氏新書,即篤論末篇
其書前數篇出手,后述敘家世歷官,引及魏書,并引王隱晉書,證知東晉時編附,故稱新書,猶今之全書,而篤論總名也。
故梁七錄、唐志有篤論新書
余既校輯體論,因并采錄篤論,依意林次第定之
本傳三疏,皆當在篤論中,既入文集,不復載也。
嘉慶二十年歲次乙亥,二月十九日
  水性勝火,分之以釜甑,則火強而水弱;人性勝志,分之以利欲,則志強而性弱。
(意林)
  考實性行莫過于鄉閭;校才選能,莫善于對策
(意林,案:此二條當是興性論)
  漢伐匈奴,取胡麻蒲萄大麥苜蓿,示廣地。
(藝文類聚八十七,引杜恕邊論
案:此條篤論之言邊事者,「邊」是篇名。)
  圣人之制刑也,非以害民也,將以利民也故從民而安之;非以陷民也。
將以導民也。
故民從而化之。
一人之獄,而天下義之,是安之也;斷一人之獄,而天下伏之,是化之也。
當于民心合于道理,所斷于民者,不行于身,公之也。
(御覽六百三十六)
  日給之華,與相似也。
結實日給零落
虛偽之態,與真實相似也。
虛偽敗而真實成。
(御濫九百九十)
  夫萍之浮,與菱之浮,相似也。
植根,萍隨波
是以堯舜嘆「巧言之亂德」,仲尼「惡紫之奪朱」。
(御覽九百七十五,又一千)
公元266年
  杜氏始出帝堯,在周為唐杜氏漢世杜周杜欽杜篤
(意林
案:此敘傳篇)畿字伯侯
魏書有傳(意林
案:魏書王沈撰。
卒于晉泰始二年,恕卒于嘉平四年,魏書之成,未必嘉平前,則敘傳晉人編附。)
  河東太守,平虜將軍劉勛太祖所親,貴震朝廷
檔從大棗拒以他故
后勛伏法太祖得其書,嘆曰:「杜畿可謂不媚于灶』者也。
」稱功美以下州郡,曰:「昔仲尼之于顏子,每言不能不歡,既情愛發中,又宜率馬以驥
今吾亦冀眾人高山景行也。
」(魏志·杜畿傳,御覽九百六十五并引杜氏新書。)
  長子恕,字務伯;恕弟理,字務仲
少而機察精要,奇之,故名之曰理。
年二十一而卒。
少子寬,字務叔
虛玄靜,敏而好古
名臣門戶少長京師,而篤志博學,絕于世務,其意欲探賾索隱,由此顯名當涂士多交焉。
孝廉,除郎中
年四十二而卒。
經傳之義,多所論駁,皆草創未就,惟刪集禮記春秋左氏傳解,今存于世。
(魏志本傳注引杜氏新書意林篤論
案:意林作「長子理,字務仲,少而機察,故名曰理。
少子恕,字務伯」。
意林轉寫不無倒誤,應以伯仲叔為次。
今依本傳注為正。)
  恕少與馮翊李豐俱為父任總角相善
及各成人砥礪名行以要世譽,而恕誕節直意,與殊趣
馳名一時京師士多為之游說
當路者或以名過其實,而恕被褐懷玉也。
由是所不善,恕亦任其自然不力行以合時
以顯仕朝廷,恕猶家居自若
明帝以恕大臣子,擢拜散騎侍郎,數月,轉補黃門侍郎
(魏志·本傳注引杜氏新書)
  時李豐常侍黃門郎袁侃見轉為吏部郎,荀俁出為東郡太守二人皆恕之同班友善
(魏志本傳注引杜氏新書)
  陛下謂以今世無良才,朝廷賢佐豈可追望前世之稷、契,坐侍后來俊乂可能治乎?
(意林篤論
案:此疏魏志本傳全文,疑本傳所載三疏,皆當在篤論中。
今既入文集,不復具載。)
  恕遂去京師,營宜陽一泉塢,因其壘塹之固,小大家焉。
明帝崩,時人多為恕言者
(魏志本傳注引杜氏新書)
  恕在河東坐臥恒避父住處
(意林)
  程,喜欲恕折節謝己,諷司馬宋權(御覽作瓘。
)示之以微意
恕答權書曰:「況示委曲
法天下事,以善言相待無不致快也;以不善意相待無不嫌隙也。
而議者言,凡人天性不善不當待以善意,更墮其調中
仆得此輩,便欲歸蹈東海乘桴耳,不能自諧在其間也。
然以年五十二不見廢棄者,(「者」字依御覽加。
)頗亦遭明達君子亮本心若不見亮使人刳心著地,正與數斤肉相似耳,(「耳」字依御覽加,)何足有所明邪?
(「邪」字依御覽加,)故終不自解說。
程征北功名宿著,在仆前甚多有人出征北乎!
若令下官事無大小,咨而后行,則非上司彈繩之意;若咨而不從,又非上下相順之宜。
故推一心一意,直而行之耳。
殺胡之事,天下謂之是邪,是仆諧也;呼為非邪,儀自受之,無所怨咎
程征北明之亦善,不明之亦善,諸君子自共為其心耳不在仆言也。
」喜于是深文劾恕。
(本傳注引杜氏新書御覽三百七十六引篤論)
  阮武字文業闊達博通淵雅之士。
位止清河太守
武弟炳,字叔文河南尹
精意醫術,撰藥方一部
炳子坦,字弘舒太子少傳平東將軍坦弟柯,字士度
(魏志本傳注引杜氏新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