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全晋文 卷一百六十 (自动笺注)
一百六
释氏(四)
僧睿
魏郡长乐人师事道安
大品经序
公元401年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阶龙津也。
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水镜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称之;造尽不足以得其涯极,故借度以明之。
然则功讫有无,度名所以立;照本静末,慧日以之生;旷兼无外大称由以起。
三名者,虽义涉有流,而诣得非心;迹寄有用,而功实非待。
非心故以不住为宗,非待故以无照为本。
本以无照,则凝知于化始;宗以非心,则忘功于行地
启章玄门以不住为始;妙归三慧,以无待为终。
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无生冲其用,功德旌其深。
大明要终以验始,沤和即始以悟终,荡荡焉!
真可大业者之通涂,毕佛乘者之要轨也。
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嘱累之所以殷勤功德所以屡增,良有以也。
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谟乖于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而穷路转广,不遇渊匠,殆将坠矣。
亡师安和尚,凿荒涂以开辙,标玄指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
亹亹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
鸠摩罗什法师慧心夙悟超拔特诣,天魔干而不能回,渊识难而不能屈,扇龙树遗风,震慧响于此世。
秦王感其来仪时运开其凝滞,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冬十二月二十日长安
秦王扣其虚关,匠伯陶其渊致
虚关既开,乃正此文言渊致既宣,而出其释论。
渭滨祇洹之化,西明如来之心,逍遥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
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执笔,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
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
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京城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
法师手执梵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旧经,验其得失,谘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睿、道恢、道标道恒、道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
文虽粗定,以释论检之,犹多不尽是以随出其论,随而正之。
释论既讫,尔乃文定定之未己,已有写而传者,又有以增损,私以般若波罗蜜为题者,致使文言舛错前后不同,良由后生虚己怀薄,信我情笃故也。
梵本唯序品、阿な跋致品、魔事有名,余者直第其品数而已
法师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数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义正之者也。
阴入持等,名与义乖,故随义改之阴为众,入为处,持为性解脱为皆舍,降入为胜处,间止为念处,意断为正勤,觉意为菩提直行圣道诸如此比改之甚众。
梵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公谨笔受重慎也,幸冀遵实崇本之贤,推而体之,不以文朴见咎,烦异见情也。
(释藏迹八。)
小品经序
公元408年
  般若波罗蜜者,穷理尽性格言菩萨成佛之弘轨也。
轨不弘,则不足以冥群异,一指归;性不尽,则物何以道场,成正觉
正觉所以成,群异之所以一,何莫由斯道也!
是以累教殷勤,三抚以之频发;功德叠校,九增以之屡至。
如问相标玄而玄其玄,幻品忘寄而忘其忘,道行坦其泽,难问穷其源,随喜忘趣以要终,照明不化以即玄。
章虽三十,贯之者道;言虽十万。
倍(一作佩。
)之者行。
凝然无生,道足然后补处,乃(一作及。
)此而变一切智也。
法华镜本以凝照,般若冥末以解悬解悬理趣菩萨道也;凝照镜本,告其终也。
终而不泯,则归途扶疏,有三实之迹;权应不夷,则乱绪纷纶,有惑趣之异。
是以法华般若相待以期终;方便实化,冥一以俟。
(一作侠。
)尽。
论其穷理尽性,夷明万行,则实不如照;取其大明真化,解本无三,则照不如实
是故叹深则般若之功重,美实法华之用征,此经之尊,三抚三嘱,未足惑也。
秦太子者,寓迹储宫,拟韶区外,习味斯经,梦想增至,准悟大品深知译者之失,会闻鸠摩罗法师神授其文,真本犹存,以弘始十年二月六日请令出之,至四月三十日校正都讫。
考之旧译,真若荒田之稼,芸过其半,未讵多也。
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广略之说也。
其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乃是天竺中品也。
宜之言,复何必计其多少,议其烦简邪?
梵文雅质,案本译之,于丽巧不足,朴正有余矣,幸冀文悟之贤,略其华而几其实也。
(释藏鳞一,又迹八。)
法华后序
公元406年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
以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分陀利者,美其盛也。
所兴既玄,其旨甚婉,自非达识传之,罕有得其门者
百卉药木之英,万物实之本也;八万四千法藏者,道果之源也,故以喻焉。
诸华之中,莲华最胜,华而未敷,名屈摩罗;敷而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未敷喻二道,将落譬泥洹荣曜独足,以喻斯典。
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之而归,大无不该,故乘者以之而济。
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务之门,不得不善权为用。
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
寻其幽旨恢廓宏邃,所该甚远,岂徒说实归本,毕定殊途而己邪?
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
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昭其不灭。
夫迈玄古以期今,则万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则千途无异辙。
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言其在,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
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
经流兹土,虽复垂及百年译者昧其虚津,灵关莫之或启;谈者乖其准格幽迹罕得而履,徒复搜研皓首,并未有窥其门者
秦司隶校尉左将军安城侯姚嵩,拟韵玄门宅心世表注诚斯典,信诣弥至,每思寻其文,深识译者之失,既遇鸠摩罗法师,为之传写,指其大归,真若披重宵而高蹈,登昆仑而俯眄矣。
于时听受领悟之僧,八百余人,皆是诸方英秀一时之杰也。
是岁弘始八年,岁次鹑火
(释藏迹八。)
思益经序
  此经天竺正音名毗陀沙真谛,是他方梵天殊特妙意菩萨之号也。
详听什公传译其名,翻覆展转意似未尽,良由未备秦言,名实变故也。
察其语意,会其名旨,当是持意,非思益也。
直以未喻持义,遂用益耳。
其言益者,超绝殊异,妙拔之称也。
思者进业高胜自强不息之名也。
旧名持心,最得其实
又其义旨旧名等御诸法,梵天坦其津涂世尊其所明,普华奖其非心文殊泯以无生落落真可法轮再转于阎浮法鼓重声于宇内甘露流津于季末灵液沾润遐裔者矣。
而恭明前译,颇丽其辞,仍迷其旨,是使宏标乖于谬文,至味淡于华艳虽复研寻弥稔,而幽旨莫启。
幸遇鸠摩罗什法师关右,既得更译梵音正文言于竹帛,又蒙披释玄旨,晓大归于句下。
于时谘悟之僧,二千余人大斋法集之众,欣豫难遭之庆,近是讲肄之来,未有其比。
于时余与道恒,谬当传写之任,辄复疏其言,记其事,以诒后来之贤,岂期必胜其辞,必尽其意邪?
庶以所录之言,粗可仿佛心耳
不同时事之贤,傥欲全见其高所说之旨,故具载于文,不自加其意也。
(释藏迹八。)
摩罗诘提经义疏序
  此经以毗摩罗所说为名者,尊其人,重其法也。
五百应真之所称述一切菩萨之所叹伏文殊师利对扬之所明答,普现色身要言,皆其说也。
借座于灯王,致饭于香积,接大众于右掌,内妙乐于忍界,阿难之所绝尘,皆其不可思议也。
高格迈于十地,故弥勒之而虚己崇墉超于学境,故文殊己还,并未有窥其庭者。
法言恢廓指玄门以忘期;观品夷照,总化本冥想
落落焉声法鼓于维邪,而十方世界无不悟其希音恢恢焉感诸佛于一室,而恒沙正觉无不应其虚求。
予始发心启蒙于此讽咏研求以为喉襟,禀玄指于先匠,亦复未识其绝往之通塞也。
既蒙鸠摩罗什法师玄文,摘幽指,始悟前译之伤本,谬文之乖趣耳。
至如以不相为辱来,不见相为相见,未缘法为始神,缘合法为止心,诸如此比,无品不有无章不尔然后边情险诐,难可以参真言,厕怀玄悟矣。
慧风东扇,法言流咏已来,虽日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
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炉冶之功,微恨不尽,当是无法可寻,非寻之不得也
何以知之?
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
先匠所以辍章于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此也。
自提婆已前,天竺义学之僧,并无来者,于今始闻宏宗高唱,敢预希味之流无不竭其聪而注其心。
领受之用易存,忆识之功难掌,自非般若朗其闻慧总持铭其思府,焉能使机过而不遗,神会不昧者哉?
故因纸墨以记其文外之言,借众听以集其成事之说。
烦而不简者,贵其事也;质而不丽者,重其意也。
其指微而婉,其辞博而晦,自非笔受,胡可胜哉?
是以即于讲次,疏以为记,冀通方之贤,不咎其烦而不要也。
(释藏迹八。)
自在王后序
公元407年
  此经以菩萨号为题者,盖是思益无尽意密迩诸经之流也。
以其圆用无方,故名自在;势无与等,故称为王。
标准宏廓,固非思之所及幽旨玄凝,寻者莫仿佛
此土先出方等诸经,皆是菩萨道行之式也。
般若指其虚标,勇伏明其必制,法华一众流,大哀旌其拯济,虽各有其美,而未备此之所载。
秦大将军尚书令常山公姚显,其怀简到,彻悟转诣,闻其名而悦之,考其旨而虚襟思弘斯化,广其流津,以为斯文既布,便若菩萨常住,不去此世,奔诚发自大心,欣跃不能自替,遂请鸠摩罗法师译而出之,得此二卷,于菩萨希踪卓荦之事,朗然昭列矣。
是岁弘始九年,岁次鹑首
(释藏迹八。)
关中出禅经序
公元461年
  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津径也。
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阙如也。
摩罗法师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姑臧长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准法有成修。
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终不成是其事也。
寻蒙钞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
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钞集所出也。
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
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僧伽罗义之所撰也。
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
菩萨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
驰心纵想,则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则澄鉴朗照造极弥密。
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决之散之,则其势弥薄。
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
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风,风不如心
无形,故力无上神通变化,入不思议,心之力也。
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于不明,而明未全也。
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后无明非明。
无明非明,尔乃几乎息矣。
几乎息矣,慧之功也。
故经云:无禅不智无知不禅。
然则禅非智不照,智非禅不成
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
出此经后,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豪,将有千里之降。
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备,无间然矣。
(释藏迹九。)
大智度论序(一作大智释论序。)
公元401年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
正觉有以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智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
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
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二乘所以颠沛三藏新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
是以马鸣起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
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
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
又假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
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过而自复。
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尽善
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有鸠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明之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言发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焉渊镜凭高致以明宗
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姑臧长安秦王虚襟既已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
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
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得之心不旷;造尽之要虽玄,而惜津梁之势未普。
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兼忘之惠,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鸾舆停驾于洪,禁御息警于林间。
躬览玄章,考正名于梵本;谘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
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梵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
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道学之门,其沦胥溺丧矣。
其故何?
实由二未微,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险径与夷路争辙,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之而播越,非二匠孰与正之?
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以,斯人令再曜。
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
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道侔补处者矣。
传而称之,不亦宜乎
幸哉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论,梵文委曲,皆如初品。
法师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
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
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
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
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涂一致
固然矣。
进欲停笔争是,则交竞终日,卒无所成;退欲简而便之,则负伤于(一作伤手。
)穿凿之讥。
以二三唯案译,而书都不备饰幸冀明悟之贤,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释藏友一,又迹十。)
中论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
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
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
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
夫滞惑生于倒见三界之而沦溺;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之而致乖。
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缠乎隘心,照之不旷则不足以有无一道俗;知之不尽,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
道俗不夷二际不泯菩萨之忧也。
是以龙树大士折之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一变;括之(一作恬之。
)以即化,令玄悟之宾,丧谘询朝彻荡荡焉!
真可谓理夷路于冲阶,敝玄门宇内,扇慧风陈枚流甘露于枯悴者矣。
百梁构兴,则鄙茅茨仄陋睹斯论之宏旷,则知偏悟之鄙倍
幸哉此区之赤县,忽得移灵鹫作镇险陂边情,乃蒙流光之余惠。
而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
天竺诸国,敢豫学者之流无不味斯论,以为喉衿,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
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释也。
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
文或左右未尽善也。
论治外以闲邪斯文祛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予习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鄙拙,托悟怀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释邪?
盖是欣自同之怀耳。
(释藏神七,又百一。)
十二门论序
  十二门论者,盖是实相折中道场之要轨也。
十二者,总众枝大数也;门者开通无滞之称也;论之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
一理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源不穷,则众涂扶疏有殊致之迹。
殊致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
是以龙树菩萨开出者之由路,作十二门以正之。
正之以十二,则有无兼畅,事无不尽。
事尽于有无,则忘功于造化理极虚位,则丧我于二际
然则丧我在乎落筌,筌忘存乎遗寄,筌我兼忘,始可以几乎实矣。
几乎实矣,则虚实两冥,得失无际,冥而无际,则能忘造次于两玄,泯颠沛一致,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恢恢真可谓运虚刃于无间,奏希声宇内济济丧于玄津,出有无域外者矣。
遇哉!
后之学者夷路既坦,幽关既开,真得振和鸾于北溟,驰白牛以南回,悟大觉梦境,即百化安归
如是者,恶复知曜灵之方盛,玄陆之未也哉
睿以鄙倍浅识,犹敢明诚虚关,悕怀宗极,庶日用之有宜,冀岁计之能植,况才之美者乎?
不胜景仰之至,敢以钝辞短思,序而申之,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益邪?
以此心开自进(一作庶以此微开疾进
)之路耳。
(释藏守六,又百一。)
曜经
公元383年
  出曜经者,婆须蜜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
集此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
录其本起,系而为释,名曰出曜。
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六部也。
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以前秦建元十九年葱岭,涉流沙不远万里来至长安
其所阁识,富博绝伦先师器之既重,其人吐诚亦深,数四年中上闻异要,奇杂盈耳。
俄而三秦覆坠避地东周
后秦皇初四年还辕伊洛,将返旧乡,伫驾京师望路致慨,恨法句之不全,出曜之未具,缅邈长怀,蕴情盈抱
太尉姚,笃诚深乐,闻不俟驾五年秋请令出之,六年讫。
澄执梵本,佛念宣译,道嶷笔受,和二师师法括而正之,时有不怙,从本而已
旧有四卷,所益已多,得此具解,览之画然矣。
予自武当轩衿华领谘询观化预参检校聊复序之,弘始元年八月十二日写讫,僧睿造首。
(释藏定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