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全晋文 卷一百六十七 (自动笺注)
一百六十七
釋氏
阙名(二)
四阿含暮钞序
公元382年
  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
阿难既出十二部经,又采撮其要迳至道法为四阿含暮,与阿毗昙及律并为三藏焉。
身毒学士以为至德未坠于地也,有阿罗汉,名婆素跋陀,钞其膏腴以为一部九品四十六叶,斥重去复,文约义丰真可谓经之璎也。
百行美妙,辩是与非,莫不悉载也。
幽奥深富,行之能事毕矣。
外国沙门,字因提丽先,斋诣前部国,秘之佩身,不以示人
王弥第,求得讽之,得布此。
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于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梵文僧念僧护为译,僧导昙究僧睿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
此岁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三藏也。
深以自幸,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此经,恐韦编未绝,不终其业耳。
加数年,将无大过也。
近敕译人,直令转梵为秦,解方言而已
经之文质所不易也。
又有悬数悬事,皆访其人,为注其下。
时复以意消息者,为其章注,修妒路者,其人注解引经本也。
其有直言修妒路者,引经证,非注解也。
(释藏藉五,又迹九。
案:此经篇目释道安所题,疑此序亦道安作,而梁释僧祐以为未详作者
道安传,亦无壬午岁寺事,故编阙名类。)
沙弥戒法威仪
  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君臣父子非礼不立;防邪止奸,非礼不禁和国崇婚,非礼不定逊悌乡邑非礼不通师徒朋友非礼不敬吊丧问疾非礼不行
先贤垂范,永以为轨,则丧祭之仪,世务之急,是以信行之机,旦夕之要。
今世浮游,或轻或重,或深或浅,不谐法则以致讥论
(释藏叔四。)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公元384年
  尊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
释迦文降生な提国,为大婆罗门梵摩渝子,厥名郁多罗,父命观佛。
寻侍四月,具睹相表,威变容止,还白所见,父得不还,已出家学,改字婆须蜜。
般涅盘后,游教周妒国盘柰园高才盖世奔逸绝尘撰集斯经焉。
七品为一楗度,尽十三楗度,其所集也。
四品一楗度,训释佛偈也,凡十一品十四楗度也。
该罗深广,与阿毗昙并兴外国傍通大乘,特明尽漏,博涉十法百行能事毕矣。
寻之漭然,犹沧海之无涯,可不谓之广乎?
陟之瞠尔,犹昆岳之无顶,不谓之高乎?
宝渚极目,厌夜光之珍;岩岫举睫,厌天智之玉。
懿乎富也,何过此经?
外国升高座者,未坠于地也。
集斯经已,入三昧定,如弹指顷,神升兜术弥妒路,弥妒路刀利僧伽罗刹适彼天宫,斯二三君子,皆次补处人也。
弥妒路刀利者,光炎如来也。
僧伽罗刹者,柔仁佛也。
四大士,集乎一堂对扬权智贤圣默然洋洋盈耳,不亦乐乎
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以秦建元二十年传此经一部,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政文业者,学不厌士也,求令出之。
佛念译传,跋澄难陀禘婆三人梵本,慧嵩笔受,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讫,梵本十二千首庐也。
余与法和对校修饰武威少多润色
经说三乘九品,持善修行,以止观经十六最悉。
每寻上人之高韶,未常不忘意(一作息
)味也。
恨窥数仞之门晚,惧不悉(一作惧失。
)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当也。
(释藏集一,又迹十。)
首楞三昧经注序
  首楞三昧者,晋曰勇猛伏定意也,谓十住之人,志当而功显不为务成
勇猛伏之名,生于希尚者耳。
功高天下,岂系其名哉?
直以忘业宗而称立遗称,故名遗训三千敷典诰,群生之而弗及,钻之而莫喻,自非奇致超玄梵,可以应乎?
圣录所谓勇猛者,诚哉难阶也。
意者,谓迹绝仁智有无兼忘虽复寂以应感惠泽者仓生何尝不通,惠以仁智,照以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
故其篇云:悉遍诸国,亦无所分。
法身不坏也。
谓虽从感若流,身充宇宙岂有之者哉?
谓化者以不化为宗,作者以不作为主,其自忘焉,像可分哉!
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极也。
分则有亏,斯成则有散,所谓为法身者,绝成亏,遗合散灵鉴玄风齐踪,员神与太阳俱畅。
其明不分万类殊观法身全济,非亦宜乎
故曰不分无所坏也。
首楞严者,冲风冠乎知丧,洪绪在于忘言微旨于七住,外迹显乎三权,洞重玄之极奥,耀八特之化筌,插高木玄标,建十准以伺能,习妙旨调习
既习释而知玄,遗慈故慈洽,弃照而照弘也。
故有陶化育物,绍以经纶自非领略玄宗深达奇趣,岂云究之哉?
沙门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世神悟发于天然俊朗明彻,玄映色空,启于往数,位叙三乘
时复畴谘豫闻其一,敢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来贤,助删定焉。
(释藏。)
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序
  波牟提陀,晋曰一住
维摩罗,晋曰二住。
波披迦罗,晋曰三住
阿至摸,晋曰四住。
头暗邪,晋曰五住
头罗迦摩,晋曰七住
遮罗,晋曰八住。
抄头摩提,晋曰九住。
昙摩弥迦,晋曰十住
渐备经,晋曰十住名。
  第一住名悦豫第二住名离垢第三住名兴光,第四住名辉耀第五住名难胜第六名目前,第七住玄妙第八住名不动,第九住名善哉意,第十住名法雨,渐备经十住行。
公元297年
  第一住令亡,第二说戒行,第三住说十二门通事,第四住说三十七品事第五住说四谛事,第六住说十二因缘事,第七住权智事,第八住说神足变化事,第九住说神足教化事,第十住亦说神足教化事,渐备经护公以元康七年出之,其经有五卷五万馀言,第一卷一住事,今无此一卷,今现有二住以下十住十品
  渐备经十住,与本业大品异,说事委悉本业大品,不知何以а于凉州
凉州道士释教竺法彦义,斯二道士,并皆博学,以经法为意,不知何以不集此经又亦不闻其有所说
始知博闻之难,为人兴显经,且亦是大经说事广大义理幽深乃是众经之美望,辞叙茂赡,真有奇闻
而帛法巨亦是博学道士,昔邺中亦与周旋,不知何以不集此经,又不闻其言,博闻强记信难。
有护公出须赖经,虽不见,恒闻彦说之张天锡出首楞严,故当应于先者。
元康七年十一月二十日沙门法护长安市西寺中出渐备经,手执梵本,译为晋言,护公菩萨人也。
寻其馀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
夫诸方等无生三昧经,类多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
大品出来,虽数十年,先出诸公,略不综习不解诸公何以尔。
诸公才明过人,当能留心思研,心以为至业者,故当极有所得
先出诸公,故恨太简,于文句多可恨。
大品顷来东西讲习无不以为业,于文句不同,觉其转深,但才分有限思寻有极,幽旨作(案有脱误)非短思所尽,然文句故可力为,方欲研之,穷此一生,冀有微补。
渐备经恨不得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
渐备所说位分众行,各有阶级目下殊异于众经,方欲根研寻之,如今茫茫,犹涉大海,不知第一住中何
彼或有因缘,信使君不可不持作意,(案有脱误
)尽寻求之理,大品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
公出光赞,计在放光前九年,不九年八年,不知何以遂逸在凉州不行于世。
寻出经时乃在长安出之,而都不流行,乃不知其故。
吾往在河北,唯见一卷,经后记十七章年号日月,亦与此记同,但不记处所所以为异。
然出经时,人云聂承远笔受,帛元信沙门法度,此人皆长安人也。
以此推之,略当必在长安出此经。
梵本亦言,于阗沙门多罗所斋来也,此同如慧常等凉州来疏,正似凉州出,未详其故。
或乃护公在长安时,经未流宣,唯持至凉州未能乃详审
泰元元年岁在内子五月二十四日,此经达襄阳,释慧以酉年因此经寄牙市人康儿,展转长安长安法华遣人送至牙市牙市送达襄阳,付沙门释道安
襄阳僧有三百人,使释僧显写送与扬州道人竺法汰,渐备经以泰元元年十月三日襄阳,亦是慧常等所送,与光赞俱来
南乡间人留写,故不与光赞俱至耳。
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
凉州道人释慧岁在壬申,于内苑寺中写此经,以酉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襄阳
首楞经事多于先者,非但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于文句有所益,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住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
四部不具,于大化有所阙。
般若经乃以善男子善女人教首,而戒立行之本,百行之始,犹树之有根以为深恨。
若有缘便,尽访求之,理先梵本至信,因之勿零落
(释藏迹九。)
阿毗昙心序
公元372年
  释和尚昔在关中,令鸠摩罗提出此经,其人不闲晋语,以偈本难译,遂隐不传
至于断章,直云修妒路。
及见提婆,乃知有此偈。
以偈检前所出,又多首尾隐没互相涉入译人所不能传者彬彬然,是以劝令更出。
晋泰元十六年岁在单阏贞于重光其年冬,于浔阳南山精舍,提婆自执梵经,先诵本文然后乃译为晋语,比丘道慈笔受
至来年秋复重与提婆校正以为定本
时众上座竺僧根支僧纯等八十人地主江州刺史王凝之优婆塞西阳太守任固之为檀越,并共劝佐而兴焉。
(释藏迹十。)
法显传自记游天竺事后
公元414年
  是岁甲寅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
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
显复具叙始末,自云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
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
自大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奖,无功业而不成
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夫所重,重夫所忘也哉
(释藏兵八。)
因缘经鼻耶序
  阿难出经,面承圣旨,五百应真更互定察,分为十二部,于四十九年之诲,无片遗失
又钞十二部,为四阿阿毗昙耶,三藏备也。
天竺学士,罔弗尊焉,讽之咏之,未坠于地也。
大高沙门,则兼该三藏中下高座,则通一通二而已耳。
经流秦土,有自来矣。
天竺沙门所持来之经,遇而便出,于十二部,毗曰罗部最多。
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
道安常恨三藏不具以为阙然
岁在壬午,鸠摩罗佛提斋阿毗昙四阿含钞来至长安渴仰情久,即于其,出阿毗昙四卷四阿含钞四卷,又其伴罽宾,厥名耶舍,讽鼻经甚利,即令出之。
佛提梵书,佛念为译,昙景笔受,自正月十二日出,至三月二十五日乃了,凡为四卷,与往年昙摩侍出戒典相似,如合符焉。
于二百六十事,疑碍之滞,都謏然焉。
上闻异要,焕乎可观焉。
二年之中,于此秦邦,三藏具焉。
世尊制戒,必有所因。
六群比丘,生于贵族攀龙附凤,虽贪出家,而豪心不尽鄙悖之行以成,斯戒二人得道二人生天二人堕龙,一入无择,明恃贵不节,自遗伊戚
向使中开家子,遇佛出学,虽不能一坐成道何由如此之困乎?
然此经是佛未制戒时,其人所犯秽漏行多,既制之后改之可贵
天竺持律,不都通视,惟诸十二法人坚明之士,乃开缄滕,而共相授,耶舍见嘱见诲谆谆,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其言切至,乃自是也。
而今以后,秦士有此一部律矣,唯愿同我之人,尤慎所授焉。
未满五岁,非持律人,幸勿与之也。
(释藏兄一。)
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
公元384年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
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楗ヌ越土,甄ヌ罽贰王师焉。
高明绝世,多所述作
此土修行道地经,其所集也。
又著此经,宪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沦虚,行无巨细必因事而演,游化土,莫不曲备,虽普耀本行度世诸经,载佛起居,至谓为密,今揽斯经,所悟复多矣。
传其将终,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诚不虚者。
立斯树下,手援其叶,而弃此身,使那罗延力大象之势,无能移余如毛发也。
正使耶维者,当不焦此叶
言然之后,便即立终。
罽贰王自临而不能动,遂以巨ㄌ象挽,未始能摇,即就耶维,炎叶不伤,寻升兜术,与弥勒大士高谈彼宫,将补佛处贤动第八
建元二十年罽宾沙门僧伽澄斋此经本,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文业请令出焉。
佛念为译,慧嵩笔受正值慕容作难近郊译出不衰,余与法和对检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了也
此年中阿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
伐鼓击柝之中,而出斯一百五卷穷通不改其恬,讵非先师故迹乎!
(释藏宜一。)
达摩多罗禅经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
是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
静复所由,则幽诣告微,渊博难窥,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
试略而言。
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
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万法
妙物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穷神者,以之入微也。
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于文,则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
何者
无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象,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之有匠,幽关莫辟,罕窥其庭。
从此而观,理有行藏,道不虚授,良有以矣。
如来泥曰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经所不辩。
必闇轨元匠,孱焉无差。
其后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
因斯而推,固知形运以系废兴自兆,神用幽步无迹,妙动难寻,涉粗生异,可不慎乎!
可不察乎!
自此以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理深其慨,遂各述禅经,以隆盛业。
其为教也,无数方便,以求寂然,寂乎惟寂,其揆一耳
而寻条求根者众,统本运末者寡。
或将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变,是故经称满愿之德,高普事之风,原夫圣旨非徒令其长,亦所以救其短。
若然五部殊业,存乎其人,人不经世,道或隆替废兴有时,则互相升降小大之目,其可定乎?
达节善变出处无际晦名寄迹无闻无示若斯人者,复不可名部分。
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于其外别有宗明矣。
每慨大教不流,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
顷鸠摩耆婆马鸣所述,乃有此业。
虽其道未融,盖是为山一篑欣时来之有遇,感奇趣于若人。
舍夫制胜之论,而顺不言之辨,遂誓被僧那,至寂为己任怀德未忘,故遗训在兹。
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未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奋竞之伤性,齐彼我宅心
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九关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
无所生,今之所译,出自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禅训之宗,搜集经要,劝发大乘
宏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
达摩多罗合众篇于同道,开一色恒沙
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
不离如,色则是如;如不离色,如则是色。
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途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止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原始反终妙寻其极。
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心,入于如来无尽法门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元根于法身归宗一于无相,静无遗照,动不离寂者哉?
庐山道人石门诗序
公元400年
  石门精舍南十馀里,一名障山
基连大岭,体绝众阜。
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自然,故因以为名。
此虽庐山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
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迳迥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馀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
林壑幽邃,而开涂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
既至,则援木寻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
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迥以为障,崇岩四营开宇
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
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
文石发彩焕若披面,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
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
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
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
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邪?
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
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宇宙虽遐,古今一契
灵鹫邈矣,荒途日隔
不有哲人风迹谁存?
应深悟远,慨焉长怀
各欣一遇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其咏之云尔
仙道
处中
处中华佗外孙惠帝时少室山应灵洞主号探微真人
华氏中藏经序
公元414年
  华先生讳佗字元化
性好恬淡喜味方书,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
一日酒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闻人论疗病之法,先生讶其异,潜逼洞窃听
须臾有人云:华生在迩,术可付焉。
复有一人曰:道生性贪,不悯生灵,安得付也?
先生不觉愈骇,跃入洞,见二老人,衣木皮,顶草冠,先生躬趋左右而拜曰:适闻贤者论方术遂乃忘归,况济人之道,素所好为,所恨者,未遇一法可以施验,徒自不足耳。
愿贤者少察愚诚乞与开悟终身负恩
首坐先生云: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
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此祸。
先生再拜谢曰:贤圣之语,一一不敢忘,俱能从之。
二老笑指东洞云:石床上有一书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
先生时得书,回首已不见老人。
先生慑怯离洞,忽然不见云奔两泻,石洞摧塌
既览其方,论多奇怪,从兹施试,效无不存神
先生六旬,果为魏所戮,老人之言,预有斯验。
余乃先生外孙也,因吊先生寝室,梦先生引余坐,语中藏经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传非人
余觉,惊怖不定,遂讨先生旧物,获石函一具开之得书一帙,乃中藏经也。
性拙于用,复授子思,因以志其实
甲寅秋九月序。
(华氏中藏吴勉学刊本
案:甲寅元康四年也,此序疑道家依托。)
许迈
字叔玄
(或作叔齐见御览,四百十引道学论。
一名映丹阳句容人后改名玄字远游
师事南海太守鲍靓学道遍游名山,或云仙去。)
王羲之
  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
(晋书·许迈传,初学记八。)
鬼神
苏韶
字孝先安平人,为中牟咸宁初亡。
授第九子节书
  古昔魏武侯浮于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性爱京洛,每往来出入瞻视邙山上,乐哉乎!
万世之基也。
北背孟津洋洋之河;南望天邑济济之盛,此志虽未言,铭之于心矣。
不图奄忽所怀未果
前去十月,可速改葬
军司墓次,买数亩地,便自足矣。
(御览五百五十五,八百八十三,太平广记三百十九,并引王隐晋书:韶仕至中牟,卒,韶伯父承为南中郎军司而亡,第九子昼日见韶自外入曰:吾欲改葬,乃授节为书
御览三百七十三又引王隐晋书苏韶事。)
猗尼渠馀国王
未详
白玉题文
  猗尼渠馀国天王敬信遮须夷国天王,岁在摄提,当相见也。
(晋书·刘聪载记。
子约死,道遇一国曰猗尼渠馀,引约入宫,与皮襄一拔,及苏开之,有一方白玉,题文曰。)
管涔
王,管涔山神。
剑铭
  神剑服御众毒
(水经·汾水注云,刘曜隐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奉谒赵皇帝
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
以烛视之剑长三尺光泽非常,背有铭云。)
绥山
  下都阳桓阐教于巫,桓阐以生肉贻我,当谪令自食也。
(御览八百九十二引异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