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九 第 1a 页 WYG1031-010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格致镜原卷九 大学士陈元龙撰
坤舆𩔖(五/)
井
总论 周书黄帝始穿井 吕氏春秋伯益作井 淮
南子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崙注龙恐害故登
云去栖其神于昆崙也 白六帖神农造井井有九所
汲一井馀井悉动在邓州 河渠书武帝凿井深四十
格致镜原卷九 大学士陈元龙撰
坤舆𩔖(五/)
井
总论 周书黄帝始穿井 吕氏春秋伯益作井 淮
南子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崙注龙恐害故登
云去栖其神于昆崙也 白六帖神农造井井有九所
汲一井馀井悉动在邓州 河渠书武帝凿井深四十
卷九 第 1b 页 WYG1031-0106d.png
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续汉书夏至日浚井
改水 白虎通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在地中冬亦水
王万物伏藏 易传井通也物所通用也 风俗通井
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极也 初
学记久不渫涤为井泥不停污曰井渫(音/泄)涤井曰浚井
水清曰冽 尔雅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注山海经
云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𩔖也 戴侗六书故眢眸
子枯陷也井枯无水亦谓之眢井左传宣十二年楚庄
改水 白虎通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在地中冬亦水
王万物伏藏 易传井通也物所通用也 风俗通井
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极也 初
学记久不渫涤为井泥不停污曰井渫(音/泄)涤井曰浚井
水清曰冽 尔雅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注山海经
云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𩔖也 戴侗六书故眢眸
子枯陷也井枯无水亦谓之眢井左传宣十二年楚庄
卷九 第 2a 页 WYG1031-0107a.png
王围萧萧还无社谓楚申叔展曰目于眢井而出之
演繁露鲍照井谜曰一八五八飞泉仰流飞泉仰流也
者垂绠取水而上之故曰仰流也一八者井字八角也
五八者析井字而四之则其字为十者四也四十即五
八也 玉历凡欲穿井处于夜气清明时置水数盆于
其地看何盆星光最大而明定必有甘泉 五杂俎凡
出师遇深山无泉之处掘井一二丈不得水者可束蕴
火薰之而密覆其上火烟不得出必寻泉脉隙处潜通
演繁露鲍照井谜曰一八五八飞泉仰流飞泉仰流也
者垂绠取水而上之故曰仰流也一八者井字八角也
五八者析井字而四之则其字为十者四也四十即五
八也 玉历凡欲穿井处于夜气清明时置水数盆于
其地看何盆星光最大而明定必有甘泉 五杂俎凡
出师遇深山无泉之处掘井一二丈不得水者可束蕴
火薰之而密覆其上火烟不得出必寻泉脉隙处潜通
卷九 第 2b 页 WYG1031-0107b.png
即他山数里外泉皆能引而致之烟通则泉流矣 煮
泉小品井味咸色绿者其源通海旧云东风时凿井则
通海脉理或然也 陆树声清暑笔谈晨起取井水新
汲者傅净器中熟数沸徐啜徐漱以意下之谓之真一
饮子盖天一生水人夜气生于子平旦谷气未受胃脏
冲虚服之能蠲宿滞痰渗以滋化源 潘自牧纪纂渊
海井上种桃花落井不祥 葛洪方深井多有毒气五
月五日以鸡毛试投井中毛直下无毒若回四边不可
泉小品井味咸色绿者其源通海旧云东风时凿井则
通海脉理或然也 陆树声清暑笔谈晨起取井水新
汲者傅净器中熟数沸徐啜徐漱以意下之谓之真一
饮子盖天一生水人夜气生于子平旦谷气未受胃脏
冲虚服之能蠲宿滞痰渗以滋化源 潘自牧纪纂渊
海井上种桃花落井不祥 葛洪方深井多有毒气五
月五日以鸡毛试投井中毛直下无毒若回四边不可
卷九 第 3a 页 WYG1031-0107c.png
入 杨慎外集余尝侍先人知汝州见州治诸井皆以
夹锡钱镇之每井率数十千问其故一老兵曰此邦饶
风沙沙入井中人饮之则成瘿夹锡钱所以制沙土也
南史梁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地自开成井方六
尺六寸深三十二丈 异苑谢晦宅南路上有古井以
元嘉二年汲者忽见三龙甚分明行道往观莫不嗟异
有人入井始知是塼𨼆起作龙形 吴均齐春秋齐荆
州城东天子井出锦于时士女取用与常锦不异经月
夹锡钱镇之每井率数十千问其故一老兵曰此邦饶
风沙沙入井中人饮之则成瘿夹锡钱所以制沙土也
南史梁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地自开成井方六
尺六寸深三十二丈 异苑谢晦宅南路上有古井以
元嘉二年汲者忽见三龙甚分明行道往观莫不嗟异
有人入井始知是塼𨼆起作龙形 吴均齐春秋齐荆
州城东天子井出锦于时士女取用与常锦不异经月
卷九 第 3b 页 WYG1031-0107d.png
乃歇 缉柳编少昊母皇娥宫侧有井曰盘灵帝与皇
娥宴于宫帝子命江妃歌冲景旋归之曲盘灵之神吹
箫以和之故至今号井神曰吹箫女子 酉阳杂俎井
鬼名琼 白泽图故井之精曰观状如美女以其名呼
之即去 初学记井甃聚砖修井也 颜师古汉书注
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 王凤稑名
物通银床井栏也古诗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
寒浆 水经注华林园中有古井悉以珉玉为之缋石
娥宴于宫帝子命江妃歌冲景旋归之曲盘灵之神吹
箫以和之故至今号井神曰吹箫女子 酉阳杂俎井
鬼名琼 白泽图故井之精曰观状如美女以其名呼
之即去 初学记井甃聚砖修井也 颜师古汉书注
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 王凤稑名
物通银床井栏也古诗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
寒浆 水经注华林园中有古井悉以珉玉为之缋石
卷九 第 4a 页 WYG1031-0108a.png
为口工作精密 鱼豢魏略明帝九龙殿前为玉井绮
栏 伽蓝记河间王琛置玉井金干以五色缕为绳
唐书王鉷以宝钿为井干 五代史补高郁用银叶护
井其四方内外皆然谓之拓里 庶物异名疏梁元帝
文玉皋不汲而银瓮满玉皋井上桔槔也 说文辘轳
井上圆转木收绠者也
诸井 博物志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在蜀郡
者时以竹板木投之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观后而火转
栏 伽蓝记河间王琛置玉井金干以五色缕为绳
唐书王鉷以宝钿为井干 五代史补高郁用银叶护
井其四方内外皆然谓之拓里 庶物异名疏梁元帝
文玉皋不汲而银瓮满玉皋井上桔槔也 说文辘轳
井上圆转木收绠者也
诸井 博物志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在蜀郡
者时以竹板木投之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观后而火转
卷九 第 4b 页 WYG1031-0108b.png
盛热以盆著井上煮盐得盐后人以家烛火投井中即
灭息至今不复然也 杨升庵集火井在蜀之临邛今
嘉定地有之其泉皆油热之则燃人取为灯烛 郡国
志连浑府遥火山西有火井深不可见底炎气上升常
若微电以草㸑之则烟腾火𤼵故名荧台 春秋潜潭
巴火从井出有贤士从人起 水经注铜雀台北曰冰
井台高八丈上有冰室有数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焉 元和志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
灭息至今不复然也 杨升庵集火井在蜀之临邛今
嘉定地有之其泉皆油热之则燃人取为灯烛 郡国
志连浑府遥火山西有火井深不可见底炎气上升常
若微电以草㸑之则烟腾火𤼵故名荧台 春秋潜潭
巴火从井出有贤士从人起 水经注铜雀台北曰冰
井台高八丈上有冰室有数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焉 元和志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
卷九 第 5a 页 WYG1031-0108c.png
水极甘美 嵩山记少室山有云母井出云母 羊头
山记月支有井色如酒因名酒井 广志临邛有粉井
得水汰粉则益光 汉书蜀多盐井 郭氏玄中记东
方有柴都焉在齐国之山山有井深不测至春夏时雹
从井中出出则败五榖人常以柴塞之不塞则雹为患
故号柴都 洞冥记长安东七万里有云山山头有井
云从中出若土德王则黄云出火德王则赤云出水德
王则黑云出金德王则白云出木德王则青云出 安
山记月支有井色如酒因名酒井 广志临邛有粉井
得水汰粉则益光 汉书蜀多盐井 郭氏玄中记东
方有柴都焉在齐国之山山有井深不测至春夏时雹
从井中出出则败五榖人常以柴塞之不塞则雹为患
故号柴都 洞冥记长安东七万里有云山山头有井
云从中出若土德王则黄云出火德王则赤云出水德
王则黑云出金德王则白云出木德王则青云出 安
卷九 第 5b 页 WYG1031-0108d.png
成记罗霄山有石井天旱祠之以木投井中即雨至井
溢木出雨乃止也 荆州记宜都有风井夏则风出冬
则风入 南康记雩都盘固山其峰有井大铜人常守
之五十年一涌水起数十丈铜人每以手掩之 拾遗
记频斯国有丹石井非人之所凿下及漏泉水常沸涌
中有白蛙两翅常去来井上 后汉书东沃沮耆老说
海中女国有神井视之辄生子 岭表录异绿珠井在
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女有容貌石季伦以珍珠三斛
溢木出雨乃止也 荆州记宜都有风井夏则风出冬
则风入 南康记雩都盘固山其峰有井大铜人常守
之五十年一涌水起数十丈铜人每以手掩之 拾遗
记频斯国有丹石井非人之所凿下及漏泉水常沸涌
中有白蛙两翅常去来井上 后汉书东沃沮耆老说
海中女国有神井视之辄生子 岭表录异绿珠井在
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女有容貌石季伦以珍珠三斛
卷九 第 6a 页 WYG1031-0109a.png
买之传云饮此水者诞女多美丽闾里谓美色无益以
巨石填之尔后生女虽端严形体不完 采兰杂志卓
文君庭内有井文君手汲则甘香他人汲之与常井等
至今尚存即文君井也 广州记郁林郡有石井半甘
半淡潜通江波冬夏常盈名曰司命井 异物志庐陵
城中有一井中有二色水半青半黄黄者灰汁取作糜
粥皆作金色土人名灰汁为金因名金井 南史升明
二年冬延陵县季子庙之北忽闻金石声疑其异凿深
巨石填之尔后生女虽端严形体不完 采兰杂志卓
文君庭内有井文君手汲则甘香他人汲之与常井等
至今尚存即文君井也 广州记郁林郡有石井半甘
半淡潜通江波冬夏常盈名曰司命井 异物志庐陵
城中有一井中有二色水半青半黄黄者灰汁取作糜
粥皆作金色土人名灰汁为金因名金井 南史升明
二年冬延陵县季子庙之北忽闻金石声疑其异凿深
卷九 第 6b 页 WYG1031-0109b.png
三尺得沸井奔涌若浪其地又响即复凿之复得一井
涌沸亦然井中得一木简长一尺广二分上有𨼆起字
曰庐山道人张陵再拜诣阙起居简文坚白字色乃黄
瑞应图云浪井不凿自成王者清静则仙人主之 演
繁露陈后主入景阳井隋军出之因号其井为辱井井
口石栏有镌字曰辱井在斯可不戒哉其石理光莹可
鉴仍有淡红漫布其上略如朝霞建康图经谓此之红
者乃张孔二宫人脂泽所染也 酉阳杂俎景公寺前
涌沸亦然井中得一木简长一尺广二分上有𨼆起字
曰庐山道人张陵再拜诣阙起居简文坚白字色乃黄
瑞应图云浪井不凿自成王者清静则仙人主之 演
繁露陈后主入景阳井隋军出之因号其井为辱井井
口石栏有镌字曰辱井在斯可不戒哉其石理光莹可
鉴仍有淡红漫布其上略如朝霞建康图经谓此之红
者乃张孔二宫人脂泽所染也 酉阳杂俎景公寺前
卷九 第 7a 页 WYG1031-0109c.png
街中旧有巨井俗呼为八角井唐元和初有公主夏中
过见百姓方汲令从婢以银棱碗就井承水误坠碗经
月馀碗出于渭河 元氏掖庭记有龙泉井玛脑石为
井床雨花台石为井甃香檀为盖离朱锦为索云母石
为汲瓶
桥
王应麟玉海古者辰角见而雨毕则除道天根见而水
涸则成梁者造舟为之未有桥之名也 朱弁桥记造
过见百姓方汲令从婢以银棱碗就井承水误坠碗经
月馀碗出于渭河 元氏掖庭记有龙泉井玛脑石为
井床雨花台石为井甃香檀为盖离朱锦为索云母石
为汲瓶
桥
王应麟玉海古者辰角见而雨毕则除道天根见而水
涸则成梁者造舟为之未有桥之名也 朱弁桥记造
卷九 第 7b 页 WYG1031-0109d.png
舟为梁见于诗而杠榷徛彴杂出于子史若桥之为名
则始于商而独著于周书逮秦汉乃各冠以地或因水
而称 三辅黄图横桥以象牵牛 说文桥水梁也榷
水上横木所以度也亦曰彴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
圯 诗大雅造舟为梁注造至也谓从舟至舟相编为
桥即今浮桥 广志独木桥曰榷 尔雅疏堤一名梁
一云即桥也以木为之一云以石绝水石杠一名徛聚
石水中以为步渡彴也广雅云徛步桥也或曰今之石
则始于商而独著于周书逮秦汉乃各冠以地或因水
而称 三辅黄图横桥以象牵牛 说文桥水梁也榷
水上横木所以度也亦曰彴今谓之略彴东楚谓桥为
圯 诗大雅造舟为梁注造至也谓从舟至舟相编为
桥即今浮桥 广志独木桥曰榷 尔雅疏堤一名梁
一云即桥也以木为之一云以石绝水石杠一名徛聚
石水中以为步渡彴也广雅云徛步桥也或曰今之石
卷九 第 8a 页 WYG1031-0110a.png
桥一石绝水者为梁 名物考说文云石矼石桥也俗
作杠从木十月成津梁则梁为在津之桥梁也今云舆
梁者盖桥上横架之板若车舆者故谓之舆 山堂肆
考绳桥以竹索为桥驾虚而渡名曰绳桥又曰笮桥
李膺笮桥赞复引一索飞縆杙阁其名曰笮人悬半空
渡彼绝壑 词林海错太公六韬天浮铁螂用以飞江
谓飞桥也 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
厉长一百五十步勾栏甚严饰 事始桥上级谓之雁
作杠从木十月成津梁则梁为在津之桥梁也今云舆
梁者盖桥上横架之板若车舆者故谓之舆 山堂肆
考绳桥以竹索为桥驾虚而渡名曰绳桥又曰笮桥
李膺笮桥赞复引一索飞縆杙阁其名曰笮人悬半空
渡彼绝壑 词林海错太公六韬天浮铁螂用以飞江
谓飞桥也 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
厉长一百五十步勾栏甚严饰 事始桥上级谓之雁
卷九 第 8b 页 WYG1031-0110b.png
齿 杂志桥柱下横木入沙中者谓之蹲鸱 晋书成
都王颖屯河南阻清水为垒造浮桥以通河北以木函
盛石沈之以系桥名曰石鳖 汉文帝纪诽谤之木注
服虔曰尧作之桥梁交午柱头也应劭曰桥梁边板所
以书政治之愆失也 启蒙记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
楢溪溪水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数千丈下临
绝冥之涧唯忘其身然后能济 三齐要略秦皇于海
中作石桥非人功所建海神为之𥪡柱 三辅旧事秦
都王颖屯河南阻清水为垒造浮桥以通河北以木函
盛石沈之以系桥名曰石鳖 汉文帝纪诽谤之木注
服虔曰尧作之桥梁交午柱头也应劭曰桥梁边板所
以书政治之愆失也 启蒙记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
楢溪溪水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数千丈下临
绝冥之涧唯忘其身然后能济 三齐要略秦皇于海
中作石桥非人功所建海神为之𥪡柱 三辅旧事秦
卷九 第 9a 页 WYG1031-0110c.png
造横桥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
之号为石柱桥 三辅黄图秦始皇造渭桥重不能胜
乃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祭之乃可动 夷坚续志赵
州石桥为鲁班手造极为坚固意谓今古无第二桥矣
有张神乘驴过桥动欲倾鲁班在下以两手托定而坚
如初至今桥上有张神乘驴痕桥下有鲁班两手托迹
朝野佥载赵州石桥甚工磨砻密致如削焉望之如
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有石狮
之号为石柱桥 三辅黄图秦始皇造渭桥重不能胜
乃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祭之乃可动 夷坚续志赵
州石桥为鲁班手造极为坚固意谓今古无第二桥矣
有张神乘驴过桥动欲倾鲁班在下以两手托定而坚
如初至今桥上有张神乘驴痕桥下有鲁班两手托迹
朝野佥载赵州石桥甚工磨砻密致如削焉望之如
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有石狮
卷九 第 9b 页 WYG1031-0110d.png
子龙朔年中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
能相𩔖者至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赵定州贼欲南过至
石桥马跪地不进但见一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
遁去 泉南杂志泉州万安渡洛阳桥案址于渊酾水
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
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又盘光桥自洛阳桥东接凤屿
屿在江中央上多腴田稠民居旧有石路潮落路出行
者病之宋宝祐中僧道询募赀作石桥长四百馀丈广
能相𩔖者至天后大足年默啜破赵定州贼欲南过至
石桥马跪地不进但见一青龙卧桥上奋迅而怒贼乃
遁去 泉南杂志泉州万安渡洛阳桥案址于渊酾水
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
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又盘光桥自洛阳桥东接凤屿
屿在江中央上多腴田稠民居旧有石路潮落路出行
者病之宋宝祐中僧道询募赀作石桥长四百馀丈广
卷九 第 10a 页 WYG1031-0111a.png
一丈六尺比蔡端明所造洛阳桥长多四百馀尺阔多
一尺世知洛阳而不知盘光者盖以人重也 因话录
尚书省东南隅通衢有小桥相目为拗项桥言侍御史
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项南望南宫也 开元遗事
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地为离别之地故
人呼之为销魂桥也 初学记注上方有鬼桥陜城有
鸭桥 合璧事𩔖杜重威朔州人契丹寇镇定重威用
三脚木为桥过河击贼 事物绀珠壕桥桥以壕为准
一尺世知洛阳而不知盘光者盖以人重也 因话录
尚书省东南隅通衢有小桥相目为拗项桥言侍御史
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项南望南宫也 开元遗事
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地为离别之地故
人呼之为销魂桥也 初学记注上方有鬼桥陜城有
鸭桥 合璧事𩔖杜重威朔州人契丹寇镇定重威用
三脚木为桥过河击贼 事物绀珠壕桥桥以壕为准
卷九 第 10b 页 WYG1031-0111b.png
下施两巨轮推入壕轮陷则桥平可渡又摺叠桥壕阔
用之两桥相接中施转轴
城
罗泌路史史记言黄帝为五城轩辕本纪言黄帝筑城
邑而汜胜之书记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
然而无粱则不能守也是炎黄已城池矣石城之制既
自神农则土城之作有不自伏羲乎 初学记淮南子
鲧作城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
用之两桥相接中施转轴
城
罗泌路史史记言黄帝为五城轩辕本纪言黄帝筑城
邑而汜胜之书记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
然而无粱则不能守也是炎黄已城池矣石城之制既
自神农则土城之作有不自伏羲乎 初学记淮南子
鲧作城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
卷九 第 11a 页 WYG1031-0111c.png
郭之始也 博物志禹作城彊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
自禹始也 月令孟秋之月补城郭仲秋之月筑城郭
左傅三堵为雉长三丈高一尺 公羊传方丈而堵
又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考工记城隅九雉
以为都城之制 五经异义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
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公羊传注天子之城千雉高七
雉公侯百雉高五雉子男五十雉高三雉 春秋说文
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轩城者缺南面以受过也 白虎
自禹始也 月令孟秋之月补城郭仲秋之月筑城郭
左傅三堵为雉长三丈高一尺 公羊传方丈而堵
又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考工记城隅九雉
以为都城之制 五经异义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
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公羊传注天子之城千雉高七
雉公侯百雉高五雉子男五十雉高三雉 春秋说文
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轩城者缺南面以受过也 白虎
卷九 第 11b 页 WYG1031-0111d.png
通天子曰崇城言崇高也诸侯曰干城言不敢自专禦
于天子也 舆地提纲城为保民为之也城之制三堵
曰雉长三丈而高一丈也城上垣曰堞楼曰丽谯下门
曰谯门无覆屋曰橹城外河曰池池无水曰隍城之小
者曰堡或曰鄣曰垒有军屯处曰壁 释名城盛也盛
受国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风俗通郭或谓之
郛郛者亦大也 释名方城上垣谓之睥睨言于孔中
睥睨非常也亦曰陴言裨助城之高也亦曰女墙言其
于天子也 舆地提纲城为保民为之也城之制三堵
曰雉长三丈而高一丈也城上垣曰堞楼曰丽谯下门
曰谯门无覆屋曰橹城外河曰池池无水曰隍城之小
者曰堡或曰鄣曰垒有军屯处曰壁 释名城盛也盛
受国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风俗通郭或谓之
郛郛者亦大也 释名方城上垣谓之睥睨言于孔中
睥睨非常也亦曰陴言裨助城之高也亦曰女墙言其
卷九 第 12a 页 WYG1031-0112a.png
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 唐书马燧传设
一门为谯橹注橹城上守禦楼 三辅黄图长安城南
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旧京为斗城 崔
豹古今注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 吴地记吴罗城作
亚字形 南史梁武帝攻郢城夜郢城有数百毛人踰
堞且泣因投黄鹄矶盖城之精也 梁四公记扶桑王
宫内有水精城天未晓而明如昼城忽不见其月便蚀
大志经大意初入海中至白银城次至黄金城次至
一门为谯橹注橹城上守禦楼 三辅黄图长安城南
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旧京为斗城 崔
豹古今注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 吴地记吴罗城作
亚字形 南史梁武帝攻郢城夜郢城有数百毛人踰
堞且泣因投黄鹄矶盖城之精也 梁四公记扶桑王
宫内有水精城天未晓而明如昼城忽不见其月便蚀
大志经大意初入海中至白银城次至黄金城次至
卷九 第 12b 页 WYG1031-0112b.png
水精城次至琉璃城龙王各与明月珠
墓(附碑/) (华表/)
名义考古者墓而不坟坟土起也亦谓之封封土陪益
也檀弓若堂若防若覆夏屋若斧皆封之形也四周而
平曰堂长而如堤曰防如大俎而垂曰覆夏屋仄而上
锐曰斧亦曰马鬣今亦多𩔖是 白虎通天子坟高三
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
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公羊传宰上之木拱矣
墓(附碑/) (华表/)
名义考古者墓而不坟坟土起也亦谓之封封土陪益
也檀弓若堂若防若覆夏屋若斧皆封之形也四周而
平曰堂长而如堤曰防如大俎而垂曰覆夏屋仄而上
锐曰斧亦曰马鬣今亦多𩔖是 白虎通天子坟高三
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
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公羊传宰上之木拱矣
卷九 第 13a 页 WYG1031-0112c.png
注宰冢也 杨慎外集国语管仲曰定民之居成民之
事陵为之终是民之墓亦称陵也周显王三十四年赵
起寿陵秦惠文王以后始称陵而民不得称 汉书注
寿藏谓冢坟也称寿者取其久远之意 后汉中山王
传墓门前开道建石柱为梁乃谓之神道 西京杂记
羡门盖冢中之门 物原伊尹始造墓宫 炙毂子秦
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麟石象辟邪石马之属人臣墓
前石虎石羊石人石柱之𩔖皆以饰垄如生前之仪卫
事陵为之终是民之墓亦称陵也周显王三十四年赵
起寿陵秦惠文王以后始称陵而民不得称 汉书注
寿藏谓冢坟也称寿者取其久远之意 后汉中山王
传墓门前开道建石柱为梁乃谓之神道 西京杂记
羡门盖冢中之门 物原伊尹始造墓宫 炙毂子秦
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麟石象辟邪石马之属人臣墓
前石虎石羊石人石柱之𩔖皆以饰垄如生前之仪卫
卷九 第 13b 页 WYG1031-0112d.png
五杂组自周以后始有堪舆之说然皆用之建都邑
耳如书所谓达观于新邑营卜瀍涧之东西诗所谓考
卜维王宅是镐京者而葬之求吉地则自秦樗里始然
汉时尚不甚谈至郭璞始以其术显 广博物志墓铭
或谓晋以前无有颜延年始为其制按吴志淩统卒权
闻流涕使张承作铭诔则是三国时事也又汉西都时
南宫寝殿内有醇儒王史长铭汉杜子夏临终作文命
刋石埋坟前 广博物志齐武帝欲为裴后立石志墓
耳如书所谓达观于新邑营卜瀍涧之东西诗所谓考
卜维王宅是镐京者而葬之求吉地则自秦樗里始然
汉时尚不甚谈至郭璞始以其术显 广博物志墓铭
或谓晋以前无有颜延年始为其制按吴志淩统卒权
闻流涕使张承作铭诔则是三国时事也又汉西都时
南宫寝殿内有醇儒王史长铭汉杜子夏临终作文命
刋石埋坟前 广博物志齐武帝欲为裴后立石志墓
卷九 第 14a 页 WYG1031-0113a.png
中王俭以为非古或以为宋元嘉中颜延之为王球作
墓志有铭自宋始隋得王戎墓铭为自晋始亦非是今
世有崔子玉书张衡墓铭则墓有铭自东汉有之 白
泽图故废墓之精名元状如老役夫操杵好舂呼之使
人宜禾榖 水经注六安县故咎陶国也夏禹封其少
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
冢也楚人谓冢为琴 述异记阖闾墓中石铭云吴王
之夜室也 杂记夏侯婴封滕公尝至东都门马悲鸣
墓志有铭自宋始隋得王戎墓铭为自晋始亦非是今
世有崔子玉书张衡墓铭则墓有铭自东汉有之 白
泽图故废墓之精名元状如老役夫操杵好舂呼之使
人宜禾榖 水经注六安县故咎陶国也夏禹封其少
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
冢也楚人谓冢为琴 述异记阖闾墓中石铭云吴王
之夜室也 杂记夏侯婴封滕公尝至东都门马悲鸣
卷九 第 14b 页 WYG1031-0113b.png
踣地不前使人掘之得石椁一枚皆科斗书以今文写
之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旧
唐书天宝十一载六月阌乡县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
晦冥失所在至乾元二年六月濒河人闻有风雷晓见
其墓涌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时号风陵堆 春明退
朝录唐内人墓谓之宫人斜四仲遣使者祭之 唐书
姚勖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
真堂剟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 路史于蓝田
之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旧
唐书天宝十一载六月阌乡县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
晦冥失所在至乾元二年六月濒河人闻有风雷晓见
其墓涌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时号风陵堆 春明退
朝录唐内人墓谓之宫人斜四仲遣使者祭之 唐书
姚勖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
真堂剟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 路史于蓝田
卷九 第 15a 页 WYG1031-0113c.png
得尊卢之埰于衡山得祝融之于长安得阴康之冢
于肺山得华胥之封于峨嵋得黄帝之𣢾于雍得帝鸿
之坋于云阳得少昊之堬于城阳得庆都之䈀于陈仓
得娥眉之埭于商于得女英之垄
碑 刘熙逸雅碑被也此本王莽时所设也施其辘轳
以绳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
上后人因焉故每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
谓之碑也 欧阳修集古录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
于肺山得华胥之封于峨嵋得黄帝之𣢾于雍得帝鸿
之坋于云阳得少昊之堬于城阳得庆都之䈀于陈仓
得娥眉之埭于商于得女英之垄
碑 刘熙逸雅碑被也此本王莽时所设也施其辘轳
以绳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
上后人因焉故每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
谓之碑也 欧阳修集古录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
卷九 第 15b 页 WYG1031-0113d.png
前汉时碑碣不可得是则冢墓碑自后汉以来始有也
物原晋武帝始置神道碑 礼祭仪丽于碑注君牵
牲入庙门系著中庭碑也 李绰尚书故实古碑皆有
圆空(音/孔)盖碑者悲也本墟墓间物每一墓有四焉初葬
穿绳于空以下棺乃古悬窆之礼礼曰公室视丰碑三
家视桓楹人因就纪其德由是遂有碑表数十年前有
树德政碑亦设圆空不知根夲甚矣后有悟之者遂改
焉 宋祁笔记碑者施于墓则下棺施于庙则系牲古
物原晋武帝始置神道碑 礼祭仪丽于碑注君牵
牲入庙门系著中庭碑也 李绰尚书故实古碑皆有
圆空(音/孔)盖碑者悲也本墟墓间物每一墓有四焉初葬
穿绳于空以下棺乃古悬窆之礼礼曰公室视丰碑三
家视桓楹人因就纪其德由是遂有碑表数十年前有
树德政碑亦设圆空不知根夲甚矣后有悟之者遂改
焉 宋祁笔记碑者施于墓则下棺施于庙则系牲古
卷九 第 16a 页 WYG1031-0114a.png
人因刻文其上今佛寺揭大石镂文士大夫皆题曰碑
铭何也 名义考今世所谓碑古无之七十二家封禅
言勒石穆天子传言为名迹于弇兹石上可见者惟此
而已士昏礼入门当碑揖则庙内之碑用以丽牲者丧
大记天子用大木为碑谓之丰碑诸侯树两大木谓之
桓楹檀弓注天子六繂四碑诸侯四繂二碑士二繂无
碑则方上之碑用以下棺者臣子因于其上纪述功德
今庙堂墓隧及诸创建碑林立而不知非古也 后汉
铭何也 名义考今世所谓碑古无之七十二家封禅
言勒石穆天子传言为名迹于弇兹石上可见者惟此
而已士昏礼入门当碑揖则庙内之碑用以丽牲者丧
大记天子用大木为碑谓之丰碑诸侯树两大木谓之
桓楹檀弓注天子六繂四碑诸侯四繂二碑士二繂无
碑则方上之碑用以下棺者臣子因于其上纪述功德
今庙堂墓隧及诸创建碑林立而不知非古也 后汉
卷九 第 16b 页 WYG1031-0114b.png
书方者为碑圆者为碣 研北杂志北碑刻深谓之沟
道 唐六典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过九
尺七品以上立碑圭首方趺趺上不过四尺若𨼆沦道
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金石例三品以上神道碑
五品以下不铭碑谓之墓碣 明会典五品以上许用
碑六品以下许用碣庶人止用圹志公侯及一品碑螭
首龟趺二品碑盖用麒麟三品碑盖用天禄辟邪并龟
趺四品以下并圆首方趺高低各有尺寸 洛中纪异
道 唐六典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过九
尺七品以上立碑圭首方趺趺上不过四尺若𨼆沦道
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金石例三品以上神道碑
五品以下不铭碑谓之墓碣 明会典五品以上许用
碑六品以下许用碣庶人止用圹志公侯及一品碑螭
首龟趺二品碑盖用麒麟三品碑盖用天禄辟邪并龟
趺四品以下并圆首方趺高低各有尺寸 洛中纪异
卷九 第 17a 页 WYG1031-0114c.png
绛州龙兴宫有碧落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来请
刻闭户三日不闻人声人怪而破户有二白鸽飞去而
篆刻宛然 珍珠船筝殿侧有魏泉堂碑其石莹彻宫
中号玻璃碑 群碎录宋太宗立郡国戒碑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乃景焕野人閒语书中
语也又云摘蜀王孟昶之文按欧阳集古录戒碑起唐
明皇特不见其词耳又云宋高宗颁是黄庭坚书 魏
志繁昌县授禅石碑中生金表送上群臣尽贺 王𨼆
刻闭户三日不闻人声人怪而破户有二白鸽飞去而
篆刻宛然 珍珠船筝殿侧有魏泉堂碑其石莹彻宫
中号玻璃碑 群碎录宋太宗立郡国戒碑尔俸尔禄
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乃景焕野人閒语书中
语也又云摘蜀王孟昶之文按欧阳集古录戒碑起唐
明皇特不见其词耳又云宋高宗颁是黄庭坚书 魏
志繁昌县授禅石碑中生金表送上群臣尽贺 王𨼆
卷九 第 17b 页 WYG1031-0114d.png
晋书永嘉初陈国项县贾逵石碑中生金人盗凿取卖
卖已复生此江东之瑞也 晋书戴逵总角时取鸡卵
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复为文自镌之词丽器妙人皆
惊异 李延寿北史秦王俊府僚佐请立碑帝曰欲求
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
作镇石耳
华表 物原周公始为华表 礼记公室视桓楹注桓
墓前表柱也 说文桓亭邮表也徐铉曰表双立为桓
卖已复生此江东之瑞也 晋书戴逵总角时取鸡卵
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复为文自镌之词丽器妙人皆
惊异 李延寿北史秦王俊府僚佐请立碑帝曰欲求
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
作镇石耳
华表 物原周公始为华表 礼记公室视桓楹注桓
墓前表柱也 说文桓亭邮表也徐铉曰表双立为桓
卷九 第 18a 页 WYG1031-0115a.png
今邮亭立木交于其端或谓之华表 集韵牴二兽
名秉心甚灵盖忠直兽也今华表顶上者是 丹铅录
华表汉书注作和表字林作桓表
名秉心甚灵盖忠直兽也今华表顶上者是 丹铅录
华表汉书注作和表字林作桓表
卷九 第 18b 页 WYG1031-0115b.png
格致镜原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