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
卷七 第 1a 页 WYG1211-062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圭塘小稿卷七
            元 许有壬 撰
  记
   彰德路创建鲸背桥记
圣朝既平宋经画遐迩大都小邑枝疏脉贯际天所覆
犹身焉政令之宣布商旅之通迁水浮陆驰舟格梁济
荒陬僻壤无远不达犹气血周流百骸用康一或壅塞
卷七 第 1b 页 WYG1211-0625d.png
则身为之病矣故桥梁若道路路若府州县皆专官董
之岁时巡行而察其废修此朝廷著令示为政之先务
也彰德实古相河亶甲所居禹贡冀州之域也世有废
兴邑有改徙而山川之流峙形势之雄伟津涂之要冲
有不得而变者焉我朝为路路则今制而名则昉自石
晋宋若金皆因之郡直孔道驿传屝屡历涉尤剧郡北
四里洹水所经夏秋受西山万壑之流奔横駃悍灭防
齧涘荡然四溢官舟济人而要需阻尼上曝下淖负挈
卷七 第 2a 页 WYG1211-0626a.png
奔渡挤排蹴蹋㪺漏中流惴惴及溺水涸作桥因肆掊
敛聚良用恶薄覆弱指行者杌隉莫不股慄岁一修拆
民大有输缔构之用百才一二蠹财病民不知其几年
矣西域荀公凯霖尝监安阳县位卑力小有志未就余
待罪中书适赴调京师尝语及是慨然曰使不武长郡
必作石桥余既纵臾之且语之曰果成予为若记俄升
路达噜噶齐至元二年岁丙子春莅事首号于庭曰洹
桥病民耄倪具知为永逸计非石不可且尝请诸冬官
卷七 第 2b 页 WYG1211-0626b.png
冬官可之总管冯公思温继至而同知阿拉克判官穆尔
展暨幕属诸君莫不协恭赞画乃相旧渡沙深水阔抵
难为植疏凿引水人用重劳东一里水硙废渠土性坚
良面势惟允基是缔构事半功倍相距几举武后先几
年莫有迹者目力一及若发蔀物出莫不跃然以喜地
为天宁寺业世不可牟也乃召其徒以其法语之曰佛
以慈航济渡故凡世之弘益于人者多若辈为之且闻
有所谓八福田者若桥梁居其一焉则是役也若辈宜
卷七 第 3a 页 WYG1211-0626c.png
为之况而地乎惟其力之有不及也其亦难强于而哉
诚捐此地吾有司自为之福田利益其亦肇基于若乎
师徒闻之聚而谋曰是诚吾徒之当为而不能为有为
者出尺寸地尚可靳乎相与署劵入官约又不畔既得
地以府帑赢息募工购财惟石之用以尺计者数馀二
万攻琢输挽费劳实繁得石水冶近而易致盖昔产地
也甓灰铁铤靡不具集安阳县尹赵时敏实集其材复
董其役恪其朝夕用底于成经始丁丑二月凡四阅月
卷七 第 3b 页 WYG1211-0626d.png
而建其堤未广而浅未浚卑未堙而防未坚者明年夏
始克讫功其长亘十五寻碇基于渊两端磩岸中作三
墩析水为四而锐刃其西以劈水怒四环顺列一脊穹
起植栏两翼其广可以行四车凡材假于民直有未归
者冯公入为刑部侍郎总管杜公德远适来乃共发帑
悉酬之予得请归二公率其属请曰桥之成国家之福
民庶之力而适归而身履之昔之言今其酬哉予亦昔
之冬履危而夏冒险者也纪功示后记宜为也况有言
卷七 第 4a 页 WYG1211-0627a.png
可食乎天下之事成于有志一僧孑然而出储无宿舂
植一标于荆蓁瓦砾之场而万间金碧不日突起矣天
下之桥以雄伟名者多其徒为之孰有儋天子之爵操
得致之柄而反不彼若哉愚者不能黠者不为也其或
励志率作而同僚嫉之上官扼之自非先之以定见守
之以定力奋不顾流议而勇于必为者鲜有济焉初是
役之兴有言韩忠献三守相凡渠水之利莫不修复使
桥可作则必先矣盖不可作也殊不知古人盖亦有不
卷七 第 4b 页 WYG1211-0627b.png
及为而后人为之者未闻古人事事尽为而后人无一
可为者也昔杜预起洛河桥于富平津众论以为殷周
所都经圣贤不作者必不可作故也预曰昔造舟为梁
则河桥之谓也遂作桥成则知古人之立事亦未免哗
于浮议而成于定力也噫作者之难若是俾其功勿坏
而施于无穷则有望于继者焉既为记之又采舆人之
谣为之颂曰
洹水浟浟载伏载流始于滥觞俄而胜舟胡为悍肆奔
卷七 第 5a 页 WYG1211-0627c.png
腾喧豗扬为惊涛激于堆埼伻驰孔殷商途攸出乘危
将坠济险虑覆岁狃日偷安斯匪今孰急其病而疚其
心岂无徒杠亦有舆梁朘民之膏视为故常膏朘靡恤
事功奚益枯株槁坏载胥及溺乃有长人职思其忠心
匪石转询谋复同浮言譊譊谓古有贤而不此作岂昧
于前我不尔咎尔亦匪诬我病诚切孰兴孰除千夫运
斤山石为竭曾不逾时横空巀嶭鳞集栉比坚犹累玉
蜿蜿龙卧岧峣云矗昔也江海今而堂闺伛偻络绎昼
卷七 第 5b 页 WYG1211-0627d.png
提夜携凡今之人盍究所适旦播未周夕求其实有为
远虑人即迂之惟略近效久大可期继今有位勿怠其
成水厌横流岸虞善崩洹水浟浟颂声洋洋百世而下
于戏不忘
   陕西行中书省题名记
至正丙戌冬陕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哈喇公合其寮
寀移书有壬曰吾省据要重以控西北南三陲者八十
五年矣昔保釐长贰若廉希宪商挺萨达克齐辈皆蔚为
卷七 第 6a 页 WYG1211-0628a.png
名臣而无托以徵及今亟求已不可得乃断自后至元
元年得若干员刻之石识往行勖后继敢以属子有壬
惟陜西当天下一面名虽数更地之雄剧则古今不异
也我元天造立宣抚司以养以治中统三年始立陜西
四川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朝议分省四川咨答转
滞改陕西行省而四川自为省矣中更王相府宣慰司
者一尚书省者二寻复其旧此其大较也世皇宏规
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釐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
卷七 第 6b 页 WYG1211-0628b.png
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则为行省若
甚易者然地之所直有险易则任之所寄有重轻矣秦
地形胜之雄建瓴东夏分镇夹辅宗子维城臣工旬宣
实任其重中统初廉希宪为宣抚商挺副之同寅行省
事治难为易继以赛音迪延齐之贤山川之险适足以固吾
之国故地之险夷视人愚哲朝廷慎简宜何如哉则是
保釐长贰之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此不容泯此所以
有待于题名俾后世得以指议也国家百年来法令明
卷七 第 7a 页 WYG1211-0628c.png
备遵之者福戾之者罚若殛随所戾而至孰敢不畏然人
情有玩于法狃于习而不知畏者于是法有所不行矣
而其本然之善则未尝泯可触之机则未尝息题名一
刻俾一见之顷知某之为善使人歆慕若是我独不能
效之耶某之为恶使人嗤唾若是我独不能戒之耶用
是为政岂特为法之一助而弭恶迁善盖有出于法之
外者焉尚论古之人由周而来著绩新土者轨躅相接
逖听风声皆吾师也若夫德于人而未忘迹于事而未
卷七 第 7b 页 WYG1211-0628d.png
熄率尔踵武其文正乎平章而暨诸公竭诚踵武罔俾
专美矣斯石之刻又与人为善于无穷焉后之来者知
其名之必列于斯也可不畏乎虚其石以待之
   晋宁路乡贤祠堂记
治民有政化民有礼政虽不可弛圣人不急也礼则不
待亲炙而有得于私淑者已惟其不得于亲炙也世之
君子汲汲有事于前修往行者所以寓淑人之机焉古
乡先生没而祭于社乡先生之德乡人心悦而诚服者
卷七 第 8a 页 WYG1211-0629a.png
其秩于祭宜哉世远礼坠著于令有不举者况咸秩无
文乎然其废举亦视所遇何如人尔乡饮酒礼主人就
先生而谋宾介主人谓诸侯之卿大夫先生谓致仕老
于乡里而教者大夫则就而谋之又卿大夫饮国中贤
者诸侯卿大夫犹能致礼于乡贤之生者天子牧守独
不能致礼于乡贤之没者乎祭于社之制不可考附庙
学作屋而祭之者则间有之矣晋宁在河东为古今名
郡庙学罹地震仆而复建讲堂西四贤堂故基独芜秽
卷七 第 8b 页 WYG1211-0629b.png
不治今总管仇侯理焚举坠劭农敦学岁复告丰治捷
桴鼓顾瞻隙地慨然捐俸金倡属而复为堂焉经始
至正二年孟春迄功二月乃取隋文中子而下凡若干
人设主以祭前国子司业王君走书京师请记于愚愚
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物之所以育
者道也道之所以行者人也道之统在圣而其寄在贤
或晦或明或绝或续有不得而殚论者大抵先王承天
之道所以维人纪于万世者礼而已矣礼之目有五而
卷七 第 9a 页 WYG1211-0629c.png
祭统乎吉然而公于天下者先圣先师是也有尊于一
乡者各贤其贤祀于其地者是也公于天下者以其道
被于天下也尊于一乡者道之所著莫先于乡而乡人
之所感视众人为尤易由是而国而天下矣王豹处淇
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石善歌曲艺且然而
况为圣人之学者乎晋当变风变雅之馀有忧深思远
之意俗美且厚人生其间虽德之大小不同而位之显
晦亦异要其所至有足以任斯道之寄者若隋文中子
卷七 第 9b 页 WYG1211-0629d.png
唐裴文忠公宋司马文正公其出处勋德为如何他如
裴弘中赵元振之相业阳元宗司空表圣之节操赵伯
循孙明复之经术与夫金源百年以迄我朝其行足以
范世而轨俗其风足以廉顽而立懦其学足以垂后而
淑人不待亲炙而有得者多矣乡先生之功不亦大乎
生为晋人没为晋神其秩于祭宜也然其中有从祀孔
庙而又班之斯堂何哉从祀公于天下者也斯堂专于
一乡者也使薰德而善良者益寓其没世不忘之思非
卷七 第 10a 页 WYG1211-0630a.png
黩也昔魏杜畿为河东太守开置学官执经教授郡中
化之以多儒闻其功不在蜀文翁闽常衮下而未闻有
祠今举而祀之可也夫以陶唐之故墟际皇元之嘉会
魁奇材德之生盖鼎鼎也明其晦续其绝廓圣人之学
而任斯道之寄者岂无其人又有嗣而秩之者已侯燕
人名济字度化民有礼其杜畿之流乎司业名士元字
善甫则郡人也
   龙德宫记
卷七 第 10b 页 WYG1211-0630b.png
天水云涸金源告竭天一之真胚浑朔方混为庆元流
泽万世我太祖圣武皇帝盛德启运为民立极维时佐
命皆不世出之才足以辅成大业而上圣识虑超越规
摹弘远维绩易凝惟道务至非博大至人曷赞元化闻
宁海昆崙山丘公其人也遣近臣刘仲禄自奈蛮国即
其地徵之公知天命之不可违化机之不可失绝宋金
使币幡然应诏跋涉数万里见上于西域雪山帐殿言
修身治国抚民止杀之道大契天心东归居燕之太极
卷七 第 11a 页 WYG1211-0630c.png
宫后因其号易名大长春宫赐冠服金印掌全真大教
是为长春真人全真者恬澹无为全其本真其学倡于
其师重阳真君至是玄风播而道化行徒众盛而宫观
兴矣长春法系之弟曰太古真人郝公太古传盘山真
人王公岁乙未长春以汴之重阳观实真君升举之地
命盘山入汴主之肇建大朝元宫构筑规制之大甲江
北诸宫观丞相史公以龙德亦古名地请盘山并主之
构殿熙春阁基之前扁无极以奉三清与朝元遂为宗
卷七 第 11b 页 WYG1211-0630d.png
属龙德宋同乐园道君既禅之所居地直乾位故为是
名有十洲三岛亭台楼观极土木之侈居无何而北
矣宋南渡为道宫驯至今日文醇德懿知常翊教大真
人姬公既袭教积俭储赢以待后用至元丙子虚玄应
物通真道人李公命宫主高志和陈道祥即熙春阁基
建通明殿以奉昊天上帝营东西庑以庇其徒貤至崇
玄诚德洞阳真人徐公泰定虚白文逸明德真人司公
俱以善继见称八传而至通玄文德虚逸真人王公公
卷七 第 12a 页 WYG1211-0631a.png
名德衡天均其自号也述事尤力阙者备之敝者新之
秩秩就绪矣爰自乙未构筑丙子增建且百二十年或
创或葺厥惟艰哉天均念祖师经始之难前辈继承之
勤不勒之石曷畅玄风曷永教事命提点陈道新状其
故绝河来请有壬惟老子著书五千馀言道德之意后
之绌之者甚也谓五经不如其约者亦非也苏黄门谓
天下无二道所以治人则异圣人中心行道不毁世法
然后可耳盖言君臣父子之间非礼法则乱木食涧饮
卷七 第 12b 页 WYG1211-0631b.png
心存至道以之治世则不可也坡公见其经解有言使
战国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不惟不绌而深有取焉盖公
言治道贵清静本老子之旨也汉文景而后为治者多
宗之所以绌之者以其独善而不兼也若长春之遇太
祖言修身治国抚民止杀由身而国知所本矣当草昧
用武视民草芥之时而以抚民止杀为先其为兼也不
亦大乎其有得于以道佐人主律兵不祥之旨哉易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孟子曰天下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
卷七 第 13a 页 WYG1211-0631c.png
一之长春之言又有契焉坡公所谓孔老为一者非牵
合也即其书究之太平经曰上士学道辅佐帝王辅佐
帝王舍长春之言皆去道矣某因是宫道君之居而有
稽焉宋自太宗建太平上清太一宫祥符穷极土木崇
观间道经设博士跻史汉列传之次崇奉之道可谓极
矣而其效漠然者非道之过不知道之过也我太祖皇
帝用长春之言开万亿年太平之基此其所以为道也
既为叙次其师先之槩终以道之大者使学道之徒知
卷七 第 13b 页 WYG1211-0631d.png
道之在此而不在彼嗣者知所以教不徒构筑像事而
已焉则祖师之道不失其传矣
   上清储祥宫记
胜国之崇事玄教也导原于端拱怀襄于祥符崇政土
木之迹可徵焉汴朝元宫通玄文德虚逸真人天均王
公属记上清储祥宫屡伻不倦乃徵其迹而叙之宫始
太宗作于朝阳门外不五十年而火以其地为禁军营
监察御史里行包拯上疏请勿修故也又三十七年复
卷七 第 14a 页 WYG1211-0632a.png
事修建历十三年而后成盖元祐六年也翰林学士承
旨苏公作碑未几诬以失实毁之令蔡京别撰金源氏
复葺翰林侍讲学士赵秉文有文岁壬辰天兵下汴宫
观仅存师徒解散时全真之教方兴长春丘公起海滨
至西域见太祖皇帝论至道以修身治国抚民止杀为
对上大悦命史录之长春法系之弟为太古郝公太古
传栖云王公长春以汴重阳观故基实主教重阳真君
升化之地命栖云主之营建几三十年是为朝元宫丞
卷七 第 14b 页 WYG1211-0632b.png
相史公复请兼主太一上清龙德诸宫观事惟上清为
潦水所圮规制宏阔力不能复命巨提点者购地于惠
和坊为亩六十撤故宫材崇三清之殿于前次列真之
宇于后神门坛壝左右云堂四周接屋馀百楹虽非其
地而名不泯也泰定三年虚白文逸明德真人天游孙
公以故宫之基石刻故在不可终废命提点纯素清逸
大师黄道真从事修复道真殚力承命遂成三殿尊玄
元圣像于前奉栖云祖师于后翼以斋序缭以周垣庖
卷七 第 15a 页 WYG1211-0632c.png
廥场圃所资悉备视旧规虽有径庭而存古修废功亦
懋哉愚尝记龙德宫言道之在此而不在彼者悉矣兹
因天均之请推太宗之初意且读苏蔡之文而重有感
焉太宗意在清静无扰读道德经慕其所趣诏近臣曰
虚静致治老氏之深旨也无为之道当力行之斯言果
践其有契于老氏之旨矣苏公谓道家者流本黄老以
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秦
汉以来始用方士言飞仙变化之术丹药小技皆归于
卷七 第 15b 页 WYG1211-0632d.png
道然黄老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
可谓尽善尽美矣京之言则谓宫在国东为震为春为
仁于应为子孙太宗作宫子孙众多笃生真宗受封国
者八王火于仁宗再造于神宗亦子孙众多受封国者
九王盖因方士言宫之所在为国家子孙之地故太宗
神宗多男火于庆历不事修复故仁宗卒以无子京虽
不讼言之而其意实在是也斯言不几于法巫医史之
说乎即二文之去取有以见宋之不能国也尝论宋三
卷七 第 16a 页 WYG1211-0633a.png
百年道学之明家法之正人才之多文物之盛三代而
下无与伦匹至于崇玄虚攻土木不能无议焉是宫丁
世变之后继其教者易地作新且复其旧天均增其未
完葺其已敝不烦县官服勤致用可谓能已后之嗣者
尚溯老氏之旨以继列师之志则玄教不患不兴玄教
兴则祠宇不患不复是为记
   归来亭记
南湖书院山长黄葵景阳奉考若妣志铭请曰葵上世
卷七 第 16b 页 WYG1211-0633b.png
豫章丰城人禄迫养不敢择间关奉二亲走冷职而后
不一纪皆弃葵以逝伤哉乎贫而不能从先茔也欲有
待而恐后之不可知也得地武陵新安原吾先子葬焉
吾母祔焉地若无悔惟狐死丘首用戚戚不自安作庐
墓左扁曰归来庶几见吾亲而致吾区区之心也久于
亭而可训诸后者子其哀之予不幸为永感人而重有
感于景阳也古者人始终升屋号皋某复者招虽不复
不以为具礼也然一时而已斯亭之作其复之终身乎
卷七 第 17a 页 WYG1211-0633c.png
孝子不死其亲亲之出也暮则必归虽远而异方久而
历时亦无不归也候门牵衣迎慰之乐为何如今入门
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望望皇皇如
慕如疑未信吾亲遽逝而不归而必欲见之于斯亭也
亭之构在宰木门雨露濡荣风霜变枯四时倏更景物
随化触目之顷有不思其亲者乎朝而俟夕而俟历岁
时终吾身而俟僾然忾然有不见其亲者乎昔太公封
营丘五世皆反葬于周士去国曰柰何去坟墓也古人
卷七 第 17b 页 WYG1211-0633d.png
重是尚已延陵季子葬于嬴博孔子乃以为合礼者礼
之变也士大夫汗漫四方不羁于贫则家于仕欲有待
而驯至不葬者可忍言哉景阳是举其亦合于礼之变
乎或谓古不墓祭而主有家斯亭果归来乎噫精诚在
天地无往不达亲于子一气耳子所在亲固在也又岂
知地之异哉彼有诬兆域訹风水委亲几千百里要利
于冥漠不可致诘之中而或驯至不葬者又士所不齿
也考讳泳涯号厓翁以文行名妣徐有懿德景阳庐墓
卷七 第 18a 页 WYG1211-0634a.png
芝生于亭天道章矣抑孝有大者亭不与焉导丰城之
庆源发厓翁之幽光不独归来是亭而肯构所在无乎
不在也既为记之且为迎送曲以益其思而致其归来
之至情焉其辞曰
翁昔来兮丰城御冷风兮息武陵桂之山兮逶迤翁乐
游兮遂忘归翁飘忽兮焉往烟霞含悽兮林壑谁赏山
之阿兮松如云山下有屋兮屋有人思翁音容兮在天
在渊望翁轩车兮心裂目穿翁之归来兮泪柏已枯翁
卷七 第 18b 页 WYG1211-0634b.png
之不来兮俟与死俱心终古兮不死期石烂兮翁必至
春方雨兮秋必霜我寤或惫分我寐不忘人生有亲分
驷隙非驶比望其归兮盍慎其始
   廖氏园亭记
予蚤闻渌江廖为右族莫徵其实同年杨全州廷镇亦
居渌相从游衡山舟中语廖始悉且谂予曰廖有奉先
堂虞侍讲伯生为记而记其世䌽者则吾同年欧阳侍
讲原功也其园亭之胜实冠一州表其胜则有待于吾
卷七 第 19a 页 WYG1211-0634c.png
子焉予惟廷镇文轧虞欧居且与廖同里其谁宜为辞
不获即耳诸廷镇者述其槩廖世积善曰应龙云祥甫
国初为宜山县簿尉弃之归力于行义多子而耆年幼
子兴元字晋福克世其业规郭西之山为园亭年甫四
十而卒二子麟孙骥孙嗣葺有加精舍曰渌西庋书籍
也亭曰青山流水之间者据其胜也曰山间四时者著
其备也曰秀野者得其广也曰流觞曰梯云曰翼然者
纪其用而表其高出也泉出山峡贯其中导而为涧潴
卷七 第 19b 页 WYG1211-0634d.png
而为池花卉风物之芳润泉实为之渌之治为醴陵始
邑也户繁而州居渌水之阳渌水东来环州而北西山
峙其右盖一州之胜萃于西山而西山之胜萃于廖氏
园亭此其大较也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之为详是
记不几喻日以钲而或以声为日哉然未见者地也可
见者理也宜山位不究施有达官不及晋福天不引年
有子继志为善之徵不亦显哉予因有以告二子焉园
亭游息地也而精舍有书可藏修焉张弛有时我学用
卷七 第 20a 页 WYG1211-0635a.png
昌扩父祖之善而充之嗣葺之大不在兹乎园亭不葺
而葺矣苟为景物役而一于游插架观美手不一触则
园亭葺而不葺矣麟孙字彦时骥孙字彦良彦时彦良
其亦有起于吾言乎
 
 
 
 
卷七 第 20b 页 WYG1211-0635b.png
 
 
 
 
 
 
 
 圭塘小稿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