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径山杂言¶ (自动笺注)
憨山老人夢遊卷第四十六
侍者福善日錄
門人通炯編輯
嶺南弟子劉起相重
*徑山雜言
師在徑山
諸弟接見
散口而談日出
皆證後
利生親切者。
不宜散落
生平能領旨。
不能
誦。
師言波浪深闊。
而某又十日後方起此念。
不復
能憶全語。
始次標目
記其大略
前話并續別開示
者。
一一綴入為徑山法話。
以便刻施普及
不枉
唾沫之慈。
澹居師。
大眾
同此一心
弟子朱鷺
此一大事
平實商量
方得受用
第一不得玄妙
唇舌波浪
謂之弄精魂
此事不從參究入者。
得力
不向教上印證者。
不得
知見
不從境緣上打鍊者。
只是光影門頭事。
臨逆八風境界
便被搖奪將去。
都透不過
以宗入。
以教印。
日用境緣為驗。
但於境上輕脫。
無滯著心。
即是用心得力處。
能以境緣自勘
不必全靠善知
說話為實法耳。
咬定話頭
不是要明話頭
只借話頭發疑。
斬截妄想
參究須離話頭參究
下得疑。
得力
古德云。
三寸
何不道。
前人志之矣。
至情不到
語言
通時
拶逼極處
迸出些子光影
謂之電光三昧
進步
不得歡喜
若認此為是
得少為足。
貼體
被者點光覆住。
不復能出。
過後發出
都被所使矣。
中含藏。
尚有多生習氣
微細種子現前
用力
得處
須借呪力以消之。
智識同處
最初一念現量即是智。
纔轉第二
頭。
便是比量情想矣。
又曰黏帶情來底是識。
不黏
帶情來底是智。
咬住話頭
正是把住情識來路
不起
第二念。
參悟亦非甚難事
三個一住氣。
定見下落
第一
得先存待悟心
纔待悟即為等待他悟。
即此便是
頭板。
工夫再不得入矣。
又曰。
事須勇猛漢子
做。
利根多生夙慧
今生遇緣
當下便了
不從
入者。
但要保任去。
透脫去。
六祖便是其人。
鈍根
如何
只要自肯。
鈍根不巧
就從鈍處得力
咬定話頭
一切中都用得著。
便刀山火聚上去
用得著。
便是得定力處。
若有絲毫迴避
便全身
落矣
參禪不得坐在潔白地上
此是千生萬劫陷坑
欲為眾說破。
故作擔板歌。
教眼宗眼。
原無二眼。
永明師提宗。
全摭教語印入
一向無義路邊下脚
若不得教眼。
便落邪見
金剛法華楞伽楞嚴等經書
情識到處
沒義
路邊迸出者拈取。
欲以印宗
學者自得之。
東海時。
一夕坐入。
身世俱空。
海印發光
河山震動
境界
相應慧。
有頃悟入楞嚴著緊處。
恍然在目
點燭書之。
手腕不及停。
五鼓漏。
而楞嚴懸鏡巳竟
矣。
侍者出候。
見殘燭在案
訝之。
菩薩全以利生為事
若不透過世閒種種法。
不能
投機利生
學佛先發大悲心。
我執為主
公案
今時人以妄想量度
鍼鋒不對矣。
縱會
說得
亦於巳分上無力
動中會易入。
靜中無力
從外知見入者無力
自性內會入者得力
問從緣薦得者如何
緣有二。
見聞緣有退失。
境界
無退失。
虗實同故
眾生欲忍。
二乘生忍。
菩薩無生忍
寂滅忍。
一佛知見是正
却有菩薩知見
二乘知見
眾生
見。
外道知見
諸皆淆譌
所以世尊種種方便
只要
一心
入正知見
名佛知見
了得生滅心寂滅。
了得生死
如何向上
有箇放下
祖師語。
句句活。
學人當實法。
則句句死。
用工夫
只消看破妄念
不被他使。
無別用心處。
一切不下如何
了知是假。
一切能空。
一切
輕。
菩薩住在極樂
做甚事。
我要扯他出來。
阿彌陀佛句。
原同一話頭。
今人便會西方
也。
一切是幻。
人人曉得
有主張幻的作用
不為
轉。
海印時。
偶想六祖夜半人來斫頭公案
便欲學
定力
每夜開門觀想
假若有人來要借頭。
便歡
喜捨之。
夜然
明夜亦然
久之覺有定見力在。
忽一
夜報盜入。
予曰
第呼來。
明燭正坐
怖怯心。
其人及
門。
匍匐不敢入。
一長大漢也。
呼謂此閒無所有。
命取庫中二百錢與之。
若先無主張。
便惶遽了也
五臺山中。
喧聲如百萬鏖戰
無有一息能安者。
日聽泉極衝激處。
頃之忽然不聞。
纔舉念。
何故又聞。
乃向極沸處坐若干日。
坐久之。
水聲寂然
自此水聲
不斷
如不聞也。
此後安住山中
不復為喧嚷動矣。
東海時。
皇太后內官齎銀若干至。
弗敢拒
也。
不可承當
地方饑荒
借以太后
施。
內官不可
予告以各縣。
地方受施者。
造一冊還
報。
如之。
其後兩宮聞而大喜
及至被難時。
竟得此
一事力。
乃知臨財不可苟也。
嶺南時。
人情未熟
崖岸在。
不能使人狎。
無可親者。
小孩兒欲近之。
輒畏我去。
一日獅子調兒法。
倒身眤狎之。
與之果蓏
日狎一日
遂不我畏。
自此
人不我避忌
日來親也。
參謁某總府。
持揭庭下。
移時不命起去
心解得應
自呼稟見耶。
不能出諸口。
千鈞重。
無可奈何
時。
自稱名。
稟見
乃得起去
明日參謁復然
竟一
不少假借
旁謂武人
何知破常格善知識也。
後約同謁撫院日。
總府備一舟
齋飯果品
賓席
邀請過舟。
作禮
上坐曰。
非我不能假借公。
知公
傲骨
聊以相成也。
驩談促膝以別。
乃歎宰官大有
深心人在。
何問武耶。
讀書細心體認
不得其用。
予註老子
至天之道其
張弓乎。
更數日。
思其合處不可得。
乃從他借一弓
并弦。
張而懸之壁閒。
坐臥視之
二日
忽悟張字
弛字說。
弓弛時。
弣高而有餘
弰下而不足
無用也。
及張而用之。
則抑高舉下。
損弣補弰。
上下均停
可以
命中
天道全以動為用。
主施而不主受。
適合之也。
輕根二句
亦稽數年。
不敢草草解。
正當南行之日。
孤坐舟中
情景無聊
輕重靜躁之解。
恍然目前
始悟
太上語旨。
葢身試之而後見。
未可紙上陳言無真
味也。
故道一註
歷十三年乃脫稿
草草也。
予著經。
必是凝神入觀。
體契佛心
機倪忽自迸出者。
方副之紙。
若涉思議
不中用
*化生儀軌
語曰。
聖人出世
萬古長夜
故我
本師釋迦文佛。
示現王宮
出家雪山
六年苦行
悟道
成佛
鹿苑說法度生。
當佛未出世時。
西天外道
九十六種。
各立門庭
皆稱師長
及佛成道說法之時。
外道一一歸依出家
佛弟子
依教修行
阿羅
漢果。
故今靈山一會
一千二百五十餘人
皆是外道
之儔也。
當是時也。
有信佛者。
歸依佛法
依教奉行
不信者。
則生驚疑
乃至種種魔害毀謗
墮惡道者
不可勝數
知今佛法未行之地。
皆以佛未出世
之時。
智愚不肖
雖有疑信之不一
是皆不知我
佛出世本懷
及度生漸次方便軌則也。
故今略
化生方便次第
使未聞未信佛法者。
知我等為
僧。
化生法門
非是一事一行一門而可入也。
故曰。
方便多門
歸源性無二
要之四十九年。
隨機
淺深之序。
所謂不躐等也。
幸宜委悉
勿謂常談
一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閒。
所謂開示眾生佛之
知見
使其悟入
惟此一事
更無餘事。
所云。
大事者。
謂要眾生
生死為一大事也。
知見者。
眾生
各本有之佛性也。
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
今要出生
死苦。
必以悟佛知見第一義
如此豈非佛為直指
人心
見性成佛
出世閒。
是則禪道悟心一路
不待
達摩西來
然佛特為此事而出世也。
爭奈眾生歷劫
以來
貪瞋癡愛。
煩惱惡見。
迷之巳深。
不堪頓示悟心
大法
故將一乘法。
分別說三。
以此故有三乘漸次
之設。
所謂小乘中乘大乘也。
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
則設五戒十善
為人善果
且免墮三途地獄餓鬼
畜生之苦。
故曰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今為佛弟子
佛教
以度生為事業。
若不漸次方便
誘引入道
一旦
示之以大法
則反使橫生疑謗
自取三途之苦。
是以
醍醐毒藥矣。
乃不善導之過也。
故今遵
佛所制。
在家善男子優婆塞
善女人優婆夷
五戒以修人天善果
在家五戒者。
一不殺生(此戒感將來長壽
如意眷屬和合
現在子孫昌盛之報)。
二不偷盜(凡不與而取。
皆名為盜。
此戒感來世大富饒。
衣食豐足
所求如意之報)。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
妄生淫欲
名為邪淫
此戒感來世妻妾貞良
父慈子孝。
眷屬六親
和合之報)。
四不妄語(凡言不實
鬬搆兩家
名為妄語
此戒感來世智慧過人
言語真實
聞者皆信。
教而行之報)。
五不飲酒(酒能昏迷亂性
發狂生禍。
眾惡之本。
此戒感未來慧明達。
識見超越之報)。
右上五戒
乃我
佛出世
初為世閒在家之人。
特設此教。
令人戒修
因。
則不此生
免墮惡道
能感來世
不失人身
得長
大富子孫
家道豐盛
文明特達之報。
凡今高官
爵。
富厚豐盈
聰明利達之人。
皆從修持五戒中來。
五戒
儒門五常
不殺
仁也。
不盜
義也。
邪淫
也。
飲酒
智也。
妄語
信也。
佛法有裨
王道者
五戒化人
則無詞訟
省刑罰。
家治而風湻
矣。
此吾
最先所設。
化生之儀也。
今世俗之人。
不知
佛法
全無好善之心。
返生謗佛謗法謗僧之見。
自甘愚迷
自取苦趣耳。
又有一等之人。
雖能喫蔬。
不知
法正修行路。
聽從無為外道邪人
不敬
佛祖天地
不孝父母
燒香禮拜三寶
專一邪行
邪說
盲盲相引
相聚妄談
以為傳法
全不知有正
行路
而返謗佛法僧
堅執不化
此乃最愚癡人。
是可
憐者。
即今
詔旨
所當禁者是也
唯願當世高明君子
辯白邪正
是非
凡遇此輩
即當開示
令其捨邪歸正
不但護佛
法。
是亦有助於
王化也。
然學邪學正
總是一念善心
可惜不知是邪
而誤墮。
今若知非
何不捨彼邪徒
為真善人
聖世良民乎。
右上五戒
佛教人道因果
又設十善業道
人天因果
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惡業。
謂殺。
盜。
淫。
若斷此三惡
則名三善道
二口四惡業。
妄言
綺語
兩舌
惡口
若斷此四。
四善道。
三意三惡業。
謂貪。
瞋。
癡。
若斷此三。
三善道
如上十惡
常人日用而不知者
今若能斷十惡
則名十善
為生天之因。
是為純善之人。
十善法。
儒門正心誠意修身之道也。
若果能修此。
現世
聖為賢。
則定感來世生在天宮
勝妙樂。
此萬萬真
實之行。
世人何故愚迷不知。
而專向邪道為得。
豈不
辜負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
乃吾
特為世閒在家之人。
所設之教。
要人依此修因。
失人天之福。
金口所宣。
不妄之談。
若不遵此修。
邪道
正行也。
總肯苦心修行
都無利益
增苦
果。
是謂以苦捨苦。
佛巳深痛之矣。
今世五部六冊之說。
外道邪人
妄稱師長
偷竊祖言句。
雜集世俗鄙俚之言。
以惑
愚民
所謂邪道亂真者。
即今
聖旨所禁。
此輩也。
在家之人。
有好善之心。
何不
歸依
三寶
而必墮此邪法
智人哉。
又觀今世善男子
巳能歸依
三寶
自恃世智聰明伶利之見。
便生下劣魔心
五戒十善不為
以好禪為上乘
三業不修
乃以祖
現成公案
看了幾則。
記在胸中
便逞利口
動使
鋒。
自已妙悟
以此為是
全不知非
又且誹謗大乘
經典
為文不足取
又笑真修實行之僧為小乘
種種邪見
不信有因罪福
甚至慢佛慢法
僧。
殊不知自墮愚迷業障坑中
妻子聚首
眾苦熱惱
交煎。
妄指目前是道。
如此愚癡之人。
是為大可憐
憫者。
既有一念向上之心。
何不真真實實
做些著落
工夫
所謂說得十分
不若得一分。
如此妄談
譬如
貧人
妄稱帝王
自取誅戮
可不哀哉
奉勸世之善士
聰明利根
有志出生死者
自量根器
參禪固是向
上一著。
以此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
諸人試自
點檢
果是上上根人否。
果能一一頓悟否。
果能當下
便了百劫生死否。
如其根非上上
即宜量自已力。
心修淨土門
回向西方
願生極樂
永捨娑婆之苦。
一法門。
從古修因。
僧俗依之出生死者
不可勝數
萬修萬人去。
最是穩穩當當
一毫不錯之大法門
也。
祖師云。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以此法門
全不誤人
若能放下身心
依此修行
所有應行規則
略示於後。
淨土一門
往往士大夫談說
專為中下根設。
殊不
知此門。
三根普攝。
無機不收。
最為廣大
且又簡而易
行。
即古之祖師
悟道之後
回心淨土不少
如永
中峰大祖師。
一人也。
修行念佛
有上中下
三根不同
淨土九品
亦因根有別也。
淨土三種者。
常寂光土
二實莊嚴土。
三方
便有餘土。
此即凡聖同居土。
且此三土修因不同
所感各別
試略言之。
常寂光土
圓覺經所云大光明藏
此中聖凡平
等。
依正不分
佛法湛然常寂
乃諸佛所證法身
境界
此唯從上諸祖。
一念頓悟法身
妙契同體
入佛
境界所居
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
豈可輕視為中
下人設也。
二實莊嚴土。
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
乃我
盧舍那佛。
曠劫修行
感稱法界無盡莊嚴妙土
華嚴所說
重重無盡世界莊嚴者。
此乃報身佛
所居
單為十地菩薩
大法輪之淨土
二乘聲聞
不見不聞。
此即法華會上授記之人。
待多劫修因。
將來所感此中一分淨土
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
也。
三方便有餘土。
亦名凡聖同居土。
此正九品分別
阿彌陀佛化土也。
華藏世界有二十重。
第一
重有一佛微塵世界圍繞
下小上大
如倒浮屠
從此以上
倍加增。
至第十三重。
然此娑婆世界
十三重之中心主剎。
極樂土娑婆正等
從中
西。
花葉邊際
云過十萬億佛土之外。
娑婆並列
者。
十方佛土
獨有娑婆穢惡
土石諸山。
雜穢
滿。
三途八難
眾苦所聚。
名為堪忍
眾生剛強
最難調
化。
故我
釋迦文佛。
縱以十善化導人天
在生死之中。
未出
輪迴
參禪悟心
又難頓悟
設念求生淨土
門。
名橫超三界
以仗
阿彌陀佛因中願力
十方世界眾生
有能念我名
號。
不生我國者。
誓不成佛
以仗此願力
凡念佛者。
陀定來接引
生彼淨土
故易生耳。
然此淨土
開有九
品者。
參禪悟心
未能忘心境者。
則生上上品。
有念
一心不亂者。
則生上中品。
參禪未悟。
持名精純
萬行莊嚴
則生上下品。
若修萬行
大乘經。
專持名
號。
志願往生
則生中三品
有精持五戒十善
心念
佛。
發願回向
不論僧俗
多生三品
此雖未斷煩惱
以但得生彼國。
見佛聞法。
不退地。
不落三界
死。
從此發願
再來三界度生。
來去自在
不被生死
苦惱羈留
所以永明師說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
是也
一法門。
一生精誠可辦。
一得生彼。
脫生
死。
出輪迴。
如此直捷法門
何患不修
且薄之
耶。
參禪生死難。
念佛生死易。
只要當人一念
真實肯切苦心耳。
從古生淨土者。
無量無數
世人
眼見不信
有何可信耶。
奉勸高明智士
信自心。
不可信邪說也。
即在法門中。
有禪淨兼修
之士甚多
永明所說念佛參禪
參禪念佛
所謂
禪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現世為人師。
將來佛祖
亦最上之行也。
與夫妄稱悟道
墮大妄語者。
天淵也。
惟夫一切眾生
自迷本有之佛性
墮落三界生死
六趣苦難之中。
長劫沈淪
不得出離者。
皆因貪瞋
癡愛
以資淫殺盜妄諸惡之業。
捨身受身
皆以淫欲
正性命。
生生世世
父母妻子六親眷屬
恩愛牽纏
三界大火所燒。
無有一人能免之者
故我
本師釋迦文佛。
常寂光土
興起大悲救苦之心。
自性法樂
兜率
皇宮
母胎
父母妻子
割斷
世閒深重恩愛
頓棄輪王位。
走入雪山
剃除須髮
六年凍餓
行修持。
乃至悟道成佛
乃是第一
為生出家樣子也。
成佛後。
又遭魔害。
金鎗
馬麥之難。
種種堪忍
拌捨身命
受盡無量魔怨之難。
說法四十九年。
只是一念慈悲
為度眾生
救令出苦
而巳。
惟此一事
更無餘事。
靈山會上弟子
一千二
百五十人
一時英靈豪傑之士。
學佛所行。
各各
離世父母妻子恩愛
依佛修行
了悟恩愛
得出
死。
阿羅漢果
阿難為佛之弟。
亦隨出家
隨眾受
苦。
此乃吾
佛所度弟子出家榜樣也。
在世時。
投佛出家
弟子
不知修行之法。
故佛因事設戒
令其止惡防非。
得正熏修
故初出家者。
名為沙彌
則設有十戒。
及至
比丘
則設有二百五十戒。
女人出家
比丘尼
則設
有五百大戒
乃至王大臣宰官居士
在家出家
四眾人等
進修菩薩大戒
則有梵網經。
十重四十
八輕戒。
此諸戒律
乃吾
佛法門之家法也。
故云。
若人佛戒
即入諸佛位
為僧不受戒者。
名為禿賊。
佛袈裟
裨販如來
非佛
弟子
此為僧奉法不易也。
然佛在世時人百歲
佛當壽百年
以念末法弟子無福。
住世八十年。
二十年未盡之福。
後世兒孫
故今之弟子
供養
事。
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
施主粒米莖
菜。
分毫之施利。
皆佛所留之福田
今入在法門
僧者。
竟不知佛是何人。
亦不知已為何事
不知為
何捨父母
棄妻子。
剃除須髮
不在俗家住寺中。
不知不耕不織。
衣食從何而來
只道自已有能。
施主供養
更不知施主信心
膏血難消。
將來拖犁
拽耙。
銜鐵負鞍。
醻償之苦。
此其大家一齊迷悶而不
知者
若是如此受用
有能麤守戒行
持經念佛
守本
分者。
猶自可也。
況又全不知僧體。
不受戒行
放身
心。
攀緣俗親。
出入不忌
不避譏嫌
乃至違法犯禁
不知非者。
又非一種矣。
竟不知為何出家
為何捨俗。
為何剃除鬚髮也。
不但不知修行之事。
燒香禮佛
敬奉三寶之心。
絕然忘之。
混混一生
醉生夢死
全不
知有出家修行路。
有見者。
以為非。
此為最可
憐愍者矣。
佛言。
三途地獄未是苦。
袈裟失却
身。
始為苦也。
總之不知僧為何物耳。
故四十二竟經
云。
佛言。
等比丘。
每於晨朝。
當自摩頭
若肯自摩頭
返省自已
為甚無鬚髮也。
以不佛法出家規矩
師不成師
弟子不成弟子
上下絕分。
鳥獸
羣。
但知衣食為急。
全不知有生死之事。
不怕將來
三途之苦。
世閒以此習俗成風
以為常事
至有離鄉
行脚方者
亦止知有叢林粥飯
茫不知有佛法
道。
此又大可憐愍者矣。
嗟乎
聖時遙。
法門頹獘。
至於此。
不可救也。
雖然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惟今在
在諸山。
豈無英靈豪傑之士哉。
每於一方
但有一二
發心興起者。
自然轉化之機矣。
故今惟望住剎
有志之士。
各宜思省回頭
當念生死大事
痛改前非
發起一念向道之心。
發心之初。
先要參請善知識
沙彌十戒。
若持十戒無犯。
則進比丘二百五十戒。
一一戒條
委細檢點
乃至進受梵網菩薩大戒
設教
戒定慧三學成佛之本。
所謂因戒生定。
定生慧。
是為三無漏學。
其諸戒相。
具載戒經。
請自
檢閱
不必細列。
既能受戒之後
不論獨居隨眾。
定要
半月半月
對佛誦念戒品
有毀犯者。
對眾懺悔
改過
自新
身心清淨
業障消除
乃為出苦之要也。
既能
持戒
修行之本。
則當親近佛法
不能出門
他方
聽講
亦當自已發心
專一持誦大乘經典
華嚴
圓覺楞嚴諸大乘經。
以種般若因緣
有志專修
西方淨土一門
則以念佛正行
大乘經為助行。
六時發願回向
出生苦趣
如此方不負出家
莫大因緣
亦不虗度此生矣。
若有上上根人。
發心
離俗業。
操方參請知識
志究已躬下生大事者。
須單提一念
更不外求
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
然但
肯心
定有發明了悟之時。
是在各人根器志向
如耳
如上所說持戒修行誦經念佛
不能頓悟
心。
亦不空過時光
亦不負出家之緣耳。
若夫悠悠
情。
至死無成
可不大哀也哉
空過今生
墮落三途
將來又不知何時出頭也。
如上所說在家出家修行之法。
淺深不同
乃我
佛出世
初二十年所說之法也。
佛說法四十九年。
所說之法有三乘
謂小中大
初二十年。
說有教。
小乘
謂有三界生死之苦可出。
二乘涅槃可求
有善道人天因果。
惡業三途因果
一切諸法皆
是實有。
故云四諦之法。
諦者。
實也。
四諦者。
乃苦。
集。
滅。
道。
四法也。
實實有苦可受。
集者。
貪瞋癡煩惱也。
言此煩惱
為諸苦之因。
能招苦果
故謂實實煩惱
之集可斷也。
滅者。
三界二乘偏空涅槃
出生
死證此涅槃樂。
故謂實實涅槃可證也。
道者
乃修
行之方法
二乘人所修。
厭苦
斷集。
慕滅。
修道
謂八
背捨。
五停心觀。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無我
又有總相念別相念等觀。
此名小根所修出
苦之法也。
小乘教。
又有一等根器少利者。
名為中
乘。
即廣前四諦
十二因緣之法。
無明緣行。
行緣
識。
識緣名色
名色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是名十
二有支。
十二支
三世因果
過去二支因。
乃無
明行
現在五支果。
乃識至受。
現在三支因。
謂愛取有。
未來二支果。
謂生老死憂悲苦惱
緣者。
引也。
三世
輪迴因果
相緣引而有也。
中根人。
觀此十二因緣
流轉還滅二門
謂從無明老死等。
流轉門。
無明滅。
則十二有支齊滅。
為還滅門
逆順觀之。
則悟
無生
辟支佛獨覺之果。
中乘之法也。
二乘法。
說二十年。
根機鈍劣
不堪受大。
故為權耳。
從此
十年後。
機漸通泰
方說大乘菩薩
所修六度之法。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此六乃大乘菩薩
所修。
名為大乘
若修此六度
為下眾生
上求
果。
六度法。
般若為主
故佛第二時說般若經。
二十二年。
其經最多。
來此方者
八部般若
共六百
卷。
此經純談般若真空智慧
前二生死涅槃
有見
廣說六度
乃至四諦十二因緣等法。
皆以般若
真空極則
淘汰前執有之見。
即如金剛心經
皆般
若之宗極也。
以前二乘所執之空。
乃偏空。
所謂斷滅
之空。
今此般若
實相真空
佛說空假三觀
成佛妙門
惟此般若一部
單說一空觀。
故為
大乘之初門。
菩薩修行妙法
梵語般若
云智
慧。
菩薩利生
智慧為首
所謂無慧方便縛。
有慧
方便解。
然此空觀一門
雖載八部般若之中。
其實
要。
只在心經一十四行。
業巳該盡
心經一卷
又單在
照見五蘊皆空一句
巳盡其義。
一句之中。
下手
做工夫
只在照之一字而巳
此最簡最要之法門
禪門修行
最初用心工夫
一照字。
即此一字法
門。
在吾佛直待三十年方說。
以此看來
修心之法。
尋常凡夫易說易行哉。
一字法門
是謂教菩薩
大乘之法也。
佛出世本懷
直是要令一切眾生成佛
更無別事。
四十九年所說一代時教
今為一大藏經
總是學成
佛之法門
成佛方便
雖有六度萬行
種種多門
只是三觀成佛之本。
三觀者。
乃空。
假。
中道
三觀
也。
一代教中。
總只說箇三觀
從前來說到般若
纔說空觀一門
以此知法不易說。
不易入也。
般若會上
其在會聞法二乘之人。
皆以般若非已
智分。
不餐釆。
況親受佛教
三十年。
尚且不信不入。
如今惡業凡夫
口口談空
妄說空法
無佛無祖。
無修
無證。
便自稱為上上根人
豈非妄誕人也。
惟佛巳
般若真空觀。
然後纔說假觀。
一觀門。
所說之經
乃解深密經。
所說唯識法門
所謂如來藏。
名阿賴
耶識。
依此賴耶
具有三分
起根身器界。
一切山河
大地眾生
世界之假法。
唯識所變之影。
鏡中像。
如水中月
有而不實
名為假
問曰。
然佛因何而說
假觀耶。
答曰。
前二乘之人。
涅槃以為實有。
是墮
偏空。
佛說般若真空
破執有之見。
故令觀般若
實相真空
又有一類樂空增勝菩薩
執但空而不能
涉有。
不肯度生。
佛說一切眾生身心世界
唯識
變現
全是假法。
以此唯識法門
和會空有
要顯即空
之有。
即有之空。
直觀唯識以證真如
此乃教前菩薩
出空入假度生之法門也。
故此一觀門。
在經有深密
密嚴等經。
當說此經時
菩薩大根
巳能信受
其小
二乘
畢竟不敢入俗利生
佛說維摩一經
以淨
居士示現處俗。
妻子眷屬
假託問疾因緣
與文
殊對談不二法門
呵斥二乘
激發入俗度生之心。
教名為彈偏斥小。
歎大[〦(口*(丞-一))衣]圓。
為小不思議法門
二乘狹劣之見。
此乃吾
深慈大悲
為小根人種方便權巧
引入大乘
意也。
是知菩薩涉俗利生之事。
誠非小根劣檞之所
能堪。
巳經四十餘年教化之功。
尚費如此方便神力
如今現在五濁
煩惱生死苦海之人。
口口談空
談禪
說道
動以向上一著為已任。
蔑視正法
不懼因果
知揣已。
妄自狂誕之如此耶。
觀吾
利生方便權巧
費了多少苦心
不敢輕易說教
成佛一字
今人動說超佛越祖。
非妄而何
可不
哉。
唯吾
佛出世說法四十九年。
所集諸經。
有一大藏
始終
說了八箇字
所謂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從初至此
經四十年。
才說萬法唯識一句之義。
然猶未敢顯
唯心之旨。
唯心萬法極則也。
從上以來
大弟子巳聞唯識法門
故此以後
乃說楞伽經。
顯示
三界唯心法門
直欲令人悟此一心
以為極則
若攝
前二空假
泯絕二諦
總歸一心
然後圓滿一心
融歸
中道
為理究竟
楞伽經云。
寂滅者。
名為一心
一心
者。
如來藏。
謂識藏。
即如來藏。
非空非有。
直指一心
離名絕相。
泯絕聖凡。
不屬修證階差。
頓觀藏性。
名為
自覺聖智境界
直離一切攀緣妄心
但了妄想無性
即悟無生
是為頓教法門
達摩祖師
傳二祖可大師
以此經為心印
故此經獨被上上根人。
二乘絕分。
祖師門下
初學參禪
要離心意識參。
妄想境界
求。
凡聖路學。
是乃純以此經為宗極也。
此教乃說
一心極則
巳經四十餘年。
多方開示
過多少法
門。
今方說此經。
小根尚爾絕分。
而今僧俗
教眼未
修行無路。
盲然無知
自已心中妄想攀緣
然不
起滅頭數。
日夜未嘗一念清涼
即以向上心意
一著
以為已任。
話頭亦未夢見
便開大口說禪。
自欺之心何如哉。
可謂無慚愧人也。
可不懼哉。
不但俗人無知妄談
即吾法門後學僧徒
全未聞
佛教修心法門
全不知用心工夫
但只妄想幾時
無正見。
便稱悟道
以為足。
此又誰之欺。
誰之誤耶。
戒之戒之。
慎之慎之
佛過此四十年後。
方示一心法門
足見不易說。
易修。
不易悟也。
唯吾
世尊
特為大事因緣故。
出現世閒。
大事者。
眾生佛之知見也。
眾生本具佛之知見
今迷之
而為妄想生死知見
歷劫以來
迷而不知。
譬如
子持珠作丐。
枉受辛勤
故佛興同體大悲
特特出世
而為開示
眾生本有佛之知見
使其悟入
猶如指示
子衣裏之珠。
令其自知受用耳。
然佛知見者。
楞伽所說一心
自覺聖智是也
一向不敢頓說
觀眾生根鈍。
不堪受此法故。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直至四十年後。
多方淘汰
根機巳熟。
化緣將畢
楞伽經。
一心法門
以為顯理究竟
此後說法
華經。
示諸法實相
以顯事究竟
佛說法之次第也。
理事究竟
方盡一心極則
故諸二乘人。
到此始
佛心決定不疑。
亦悟各各自已本有佛性
一向
失。
譬如窮子。
久逃他國。
今始歸來見父。
亦信父家業
原是已有。
心相體信
堪紹家業
長者委付
嘗謂此
法華一經
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
乃佛利生究竟
本懷
故佛謂諸弟子。
一一授記
將來必定成佛
云。
凡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此一大事因緣巳畢。
為終教。
過此不久
即入涅槃
然在法華一時
巳盡吾
佛出世利生本懷
至於涅槃一經
佛性義。
以收
法華未盡之機。
以破前來弟子未盡之疑。
佛說
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此恐弟子前聞闡提無信
人。
不許成佛
於此生疑
故此經說闡提亦有佛性
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便作佛事
此則的信
有知
者。
畢竟成佛
決定無疑
如此方盡如來出世一番
眾生能事
至此巳畢。
故此即入涅槃也。
如上
說。
乃吾
佛出世一代始終化生儀軌
漸次修因之法門
觀眾生本佛性
各各具足
無不成佛者。
但以煩
惱障厚。
罪業根深。
不堪示大法。
故將一乘法。
分別
說三。
此乃一乘三乘所由設也。
楞伽以前
乃三
乘之權教
楞伽法華
一乘之實教。
天台判為開
權顯實之教。
是知四十年前所說
皆為權設故。
為根
不等故也。
此上所說
頓漸不一
通為教義
楞伽頓示一心
如來清淨禪。
而教豈非禪宗也。
至若
世尊自云。
我四十九年未說一字
末後拈花示眾
天百萬。
罔然不知。
迦葉一人
破顏微笑
世尊乃云。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用付於汝是為
教外別傳之旨。
從此二傳阿難
以至西天四七。
東土
二三。
達摩西來
目為禪宗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
成佛
謂之單傳法門
故自曹溪以下
二派五宗
傳燈
所載千七百人
悟心大士
凡有言句稱為公案
禪本離言
但留此一言半句
心印之證據。
世公
庭之案牘
非是要人以此為實法。
口耳流布
以當自
已之玄妙知見也。
然吾
佛業巳說了一大藏教。
至若一心法門
何所不具
必以拈花心要者。
一心之旨。
離言說相。
名字
相。
離心緣相。
從前聞者雖悟本心
然有未能離相
故假末後拈花
為遣執言說之習氣
乃治執名言
病。
以此金篦耳。
今人不知教禪一心之旨。
乃吾
佛化眾生方便
各人妄執一端
以為必當。
故執
教者非禪。
禪者非教。
執教禪者
固已自誤。
執禪非教者。
又誤之更甚也。
以執禪者
執愚自是
認巳見。
以為自誤。
非毀大乘了義為文字。
以致究竟
無成
可憐者。
觀今末法之世。
講席巳微。
大師匠。
伶俐少年
無多聞慧
有志向上參禪
又無決定
久遠之志。
無明知識
但只循情欺狂
以致誤墮
者多。
此可大為流涕者也。
且又有僧徒
妄自以為
道者
誑惑世俗愚夫
貪求供養
歸依者。
開示
禪。
向上一著
有信之者
話頭未熟
妄想縱橫熱沸。
便以印正
以為有悟八處
以致誤墮邪見
如此
為害
更甚。
此尤不可不知懼而自省也。
愚見不是不要
禪但說參之不真。
又無久遠定之志。
自為悟。
甚多
愚意假若看教
不能參禪
與參之無決定
者。
不若專心淨業
且不空過一生也。
智者自能鑒
之。
各自思。
幸無自欺自誤為望。
竊觀宰官士大夫
參禪了悟者。
從古不少
歷歷傳燈
所載。
一人也。
今世宰官中。
有志護法門。
多以參
禪為向上者。
不比尋常一概
固自有說。
葢昔有法
參禪之士。
大悟徹。
發願護持佛法者。
亦有諸
祖有大願力度生。
菩薩示現救世者。
亦有昔在僧
中參究未透。
而以習業牽引
故今出世者。
雖在俗諦
塵勞之中。
宿習一念般若種子
光明透露
不能
掩。
故發為文章功事業
以為護法門者
種種
便。
作用不同
行門亦非一種
有專向上者。
專功
行者
建立
三寶證願護法者。
有單為自已生死者。
有發而為忠
孝者。
種種所行。
菩薩道。
不可以僧中行門。
一概
之。
然在僧中不知禪教二宗
亦有苦行頭陀者。
亦有
專修淨業者。
亦有真實行門者。
亦有隨緣佛事助揚
法門者。
亦有持誦書寫經典為求行門者。
此皆在佛
白毫光中。
種種因緣而求佛道者
不可一概
取。
宰官凡有護法深心者。
但取僧中一行為得。
不必定要箇箇參禪
方為正行耳。
參禪雖妙。
實非小根所能。
然在
佛世。
人天百萬。
迦葉一人
達摩西來
只得二祖
七百餘人
六祖一人印心
細事哉。
若在僧中。
但有一行
可以為法門正事。
可以教化眾生
即是
薩。
故曰。
種種所行。
菩薩道。
苟一可取
則巳超乘
粥飯常流
空過時光者萬萬矣。
所謂短中取長
則無
棄人
長中取短。
則無全人
自古世出世閒。
全人之難
得也
如上乃至
佛化儀軌次第
在佛豈不要人頓悟自心。
當下
成佛
眾生根鈍
不得不施權接引耳。
古人云。
僧徒
不能了悟自心。
且於教法留心
時光亦不空過
予則
謂今之僧徒
不能參禪看教
有能持戒誦經作福
護法者。
亦說勝尋常魔種萬萬矣。
居士中。
但能持
念佛助揚三寶者。
真實行也。
是在諸佛之所望
也。
諸方高明達士
自信之。
無以愚言為妄也。
*化儀之餘
**示宜華眾道人
公元1613年
老人癸丑冬日
粵東杖䇿南嶽
道經宜章
男子鄺紹楨等二十餘輩。
老人經堂
殷勤頂禮
而作供養
求請開示
略說法要
一宿而行。
既而老人
隱寓靈湖蘭若
諷誦
公元1615年
華嚴道場。
乙卯夏六月
紹楨等遠來瞻禮
正值老人
為眾講說金剛般若
隨喜聽聞
大生歡喜
拈香請示
在家修行捷要。
老人因示之曰。
宜章深山僻地
善知識經過
在家善信雖多。
未聞正法
今眾等各宜
精持五戒
以為正行
五戒者。
乃吾佛專為在家
善男子說。
五戒
儒家五常
仁。
義。
禮。
智。
信也。
故曰。
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是故在家善士
應當奉持
既持
五戒
不可聽信邪師邪教
妄說法空
無因果。
斷滅
佛種
地獄業。
只當依佛教。
西方淨土法門
一味
念佛正行
淨土一門
接引眾生
利益
廣。
古今念佛往生甚多
但以專精為主
不是
一兩會。
念佛幾千聲。
如此便作正行也。
第一要發
心。
深厭娑婆是苦。
志求捨離
存想西方淨土
蓮花
生。
念念定要往生彼國。
親見彌陀
以為本願
每日
早晚要刻定功課。
或持金剛經。
或持彌陀經。
或持住
生呪。
定要念佛
回向西方發願往生
以此定規
六時中。
無論閒忙動靜
一聲阿彌陀佛
在心中。
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
乃至睡夢之中。
亦不忘失。
如此
打成一片
無有閒斷。
名為一行三昧
此念純熟
一切
境緣不被打斷。
開眼合眼
一聲阿彌陀佛
明明現前
一切世閒父母妻子
種種恩愛妄想業念。
都被一
佛號消磨清淨
如此即得自心清淨。
經云。
心淨
佛土淨。
如此念佛
如此用心
念到臨命終時。
單單
一聲阿彌陀佛現在目前
一心不亂。
自然得見阿
彌陀佛親來接引
一念之頃。
即得往生淨土
從此
得永脫生死之苦。
高登極樂
蓮華化生
便是一生
佛之效驗也。
如此精專
若不往生
則諸佛墮妄語矣。
若是悠悠歲月
說念佛。
無實行。
是為自瞞自欺
豈有效驗之時耶。
善男子等。
發信心。
當行實行
自欺
*涌泉寺湖心十二時念佛規制
佛說眾生生死
長時以積日夜。
以至劫數輪轉
不休
不息
念念妄想攀緣
曾無一念之蹔巳者。
妄想
不斷
生死無窮
長劫迅輪。
蹔停寢。
職此之由也。
佛說種種制心之法。
皆止輪之墊耳。
法門雖多。
以眾
生垢重識昏。
難以攝入。
故唯念佛一門
最為捷要。
謂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眾生一切妄見
皆屬生死
獨許見佛之見。
出生死法
然見佛必從
憶念而至。
妄念日夜無閒斷時。
特以念佛斷之。
此遠
公之匡山蓮社
六時刻漏所由作也。
是時社中百二
十人
高賢十八而巳。
斯則真實念佛者。
又不多得
今之視念佛末品
真知也哉
近代牛山以念
為行
且以煉魔為名。
苦於鉗錘太緊。
日夜
斷。
歲止三冬
而人非一律
難於長久
雲棲力主
念佛
雖日以四時
然於夜有睡眠
又費呼喚警醒
微密
法師佛石玄津
發心十二時為請。
法固綿密
動靜飲食
似難歸一
調理有度
設法
得宜
此又古今良規也。
請益老人
因為剏立規制
庶事不繁。
人心一致
此乃微密妙行也。
乃為之制。
條牒如左。
凡念佛會建立
隨人隨願
廣狹不一
若力
則堂多。
力微則堂一。
人亦如之。
但人不論多少
六班
晝夜班各二時
香輪流。
出班禮誦
行道
悔。
而餘皆靜坐
隨聞默念
或習觀門。
願者隨之。
此則
靜多動少
不繁不亂。
而佛聲不斷
妄想不生。
如相
相喚
不昏不散。
入則動靜一如
自他不二
寤寐
常。
則不起於座。
頓見彌陀
是為第一如意妙行。
飲食
亦宜如法調之。
務使內外一如
人我兩忘
是非俱泯。
道場安恬寂漠
亦無如此之妙者。
深思此法。
脚跟未措。
尚未遂心
故特示之。
代為
前驅
他日觀聽者眾。
處處建立
淨土將徧震旦
矣。
是有望焉。
*宗鏡堂結修證道場約語
佛說大藏教。
備列眾行
總歸修證。
以為究竟
所謂
一心建立萬行
萬行還證一心
故云。
不從
法界流。
無不還歸法界
原夫法界
不屬迷悟
凡。
良由無明不覺
迷此一心
從迷積迷
種種業。
輪迴生死之苦。
所言修證者。
但以淨除自心之三
障。
復還自心之本體
名為證
非離修外別有證也。
是以佛祖教人修行之訣必先了悟一心
淨除三障
以心難悟。
故設觀以通之。
障難除故設懺以淨之。
華嚴法界圓宗。
普賢毗盧長子
十種願王
懺悔業障
前列也。
是以從昔以來
天台親悟法
三昧
猶尊懺法為妙行。
設有儀軌
永明大師
土中人
尚謹遵而力行之。
其他乎。
嗟哉末法
逾遠
眾生垢重。
積迷逾深。
既無了悟參究之功。
懺摩悔罪之行。
將何法可望出生死乎。
永明
師。
鎔一大藏
唯心之旨。
著書百卷
名曰宗鏡。
至今
堂存淨慈。
其書廣明一心
如揭日月中天
萬法
幽邃
學者苟能親習
則徹見自心。
不竢更悟。
證入
之要。
無出此矣。
大師生平自行
日課誦念法華經一
萬部。
天台法華懺儀
依法修持
率以為常
故現住
世時。
冥府帝君
圖其像以瞻禮之。
以其行超生死
實證唯心者。
乃其人也。
今也。
其書現行
具存
孰能
過而問焉者乎。
玄津法師
乃其的嗣
自幼出家
於其寺薙髮之日。
即問大師之名。
何如人。
發心
禮其塔。
是豈往曾親近侍者乎。
大師塔巳湮。
堂巳
𡉏。
公能力起恢復之。
大師之眉光。
復放於山川
木之閒者。
非無因也。
諸緣小集
公願暢明宗鏡之
旨。
懺悔修證之業。
將結真實法侶一十二人
效圓
覺之軌。
則誓為長期
歲分四時
每時撥二十一日
懺法
遵法懺儀
餘則日披宗鏡錄。
了悟唯心
疑則
為眾發明的旨
不假枝葉
但取直捷為本參。
其實
證。
其以入期之眾為表率
將引本山弟子為禪雛。
調
羽翼
雙舉飛騰
性空遠。
登覺天而朗慧日
在斯
舉矣。
結制規約
因事施設
務簡而易行。
真而無偽
踐實地。
四事所需
力不自持
安居不能效如
逐日行乞之軌。
不敢天人送供之儀。
而覈名
取實。
發心供給
有望發心檀越
今有居士
孟恂力任先登
一切有緣
靡不歡呼響應矣。
以諸
法從緣生
佛種緣起
是則今日之緣雖近。
成佛
遠蹈
實借此為最初方便也。
諸人聞而歡喜
破其端。
究竟之果。
是在諸同緣。
同行
同事
同心
勇猛之力耳。
若以世閒生死之心。
而易出世之心。
以滋罪之財。
而養定慧之命。
諸有智者
何慮而不為
耶。
苟生一念疑心
當面錯過百千萬劫矣。
憨山老人夢遊卷第四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