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自动笺注)
  太平寰宇記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
  宋樂史
  河南道
  陜州
  陜州陜郡今理陜縣禹貢為冀豫二州之域郡夾河
公元487年
諸縣豫州河北冀州在周即二伯分陜是亦為虢國之地春秋時北虢陽城即今平陸縣是也又有焦國故七國時為魏弘農郡之陜縣自是至晉因之後魏太和十一年置陜州及恒農郡于此十八年又罷孝武永熈中再置大統三年又罷後周明帝又置武帝弘農為崤郡州如故屯兵於此備北齊隋初郡廢而州存大業初又廢州以其地并入河南郡仍置弘農宫于此以備巡幸義寧元年改為弘農郡領陜崤桃林長水四縣二年崤縣唐武徳元年改為陜州總管府管陜鼎熊函榖五州仍割長水屬虢其年復立崤縣二年復割函州屬洛州三年又置南韓州嵩州並屬陜府四年東都平割熊榖嵩三州洛州總管其年罷洛州總管復以熊榖嵩三州來屬仍省南韓州洛州八年廢函州以崤縣來屬貞觀元年都督府又以芮州芮城河北二縣來屬十四年崤縣硤石縣大足元年絳州夏縣來屬尋却還絳州天寳元年改為陜州置軍至徳二年十月兩京乾元元年復為陜郡因割蒲州之解安邑絳州夏縣來屬仍改安邑虞邑廣徳元年十月吐番京師車駕幸陜州乃以陜為大都督府天祐初昭宗遷都洛陽駐蹕陜州改為興徳府為次畿赤哀帝即位省復為大都督府皇朝保平軍節度
  元領縣六今八
  陜縣芮城平陸靈寶硤石夏縣閿鄉
虢州割到湖城虢州割到
  州境
  東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七百二里東至西京三百五十里南
長安四百六十九里東至河南府永寜縣一百
一十六里西至華州華陰縣界二百二十五里
南至虢州玉城縣一百四十里北至絳州二百二
十里西南虢州九十三里東南河南府
寜縣一百六十里東北解州聞喜縣二百四
十里西北絳州二百二十里又西北河中
府二百四十五里
  户
  唐開元户四萬七千三百二十六皇朝户主一萬二千
五百四十四客四千八百九十九
  風俗
  漢書地理志韓地也子男之國虢為大恃勢與險崈
貪冐
  人物
  傅説在虞虢之界宫之竒段干木皆陜人焦
光大雪中上官儀州人高宗唐姚崇
石人為開元之名相姪孫誾為城父張巡同守
睢陽尚書郎
  土産
  子貢瓜蔞根貢絁絹麝香㽔仁
  石膽
  陜縣六鄉五鄉本漢縣屬弘農郡後魏初改為
公元618年
中縣弘農不改至太和中立郡于此几山九州要記云冨禄縣有女几年八十居陳留沽酒得道飛升于此山因名之金門可以律管溫湯縣南一十六里後周太守元楷掘井得泉極熱修為浴水黄河靈寶界流入後漢書獻帝歸至陜議者欲令天子河東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從此以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乗所當從也乃止周地圖記曰城西北河水涌沸方數十丈聲聞數里俗云石季龍載銅翁仲所沒處水灘漲翁仲頭髻長與水齊晉劉裕軍至髻忽沒至今不復出史記秦始皇金人十二董卓毁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於洛陽不可勝至灞水西停之石虎取置鄴宫苻堅又徙長安其一未至而苻氏亂百姓推置陜北河中于是翁仲滅矣槖水即魯水也隋文帝蘇威槖水西北入城百姓至今賴之呼為利人渠又按唐史云至武徳元年東道行臺金部郎中長孫操之自郡東又引水入城以代月給百姓賴之與上渠利于民曹陽墟俗名七里澗在縣西四十五里後漢書獻帝東遷李傕郭汜等追乗輿戰于東澗天子幸曹陽墟次田中此地也今澗為曹陽澗魏武帝改為好陽澗故虢焦二城左傳謂虞虢焦滑霍陽韓魏皆姬姓地二謂為晉所滅故城在今縣東百歩曲沃左傳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水經注晉侯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有曲沃之名大陽故闗在縣西北四里後周大象元年置即茅津一名大陽後漢書獻帝北渡大陽津是此處河上公廟在州西五里唐神龍二年皇帝親謁朝廷麟迹墨池後漢書張芝伯英少好所居池水盡黑今有遺跡卲伯祠在縣東三里唐大厯七年重置虢山在縣西三里史記魏文侯二十六年山崩河註云在晉靈公臺在縣西南三十二里左傳晉靈公不君厚斂雕墻登臺彈人即此也俗號女臺高五十餘丈望仙臺在縣西南一十三里漢文帝親謁河上公公既上昇故築此臺以望祭之州理城即古之虢國西征陜縣周召分職城南依山原北臨黄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悚慄太原倉在縣西南四里隋開皇二年置以其北臨水西倚大地勢高平故謂之太原周迴六里徽伯故壘縣南二里高歡使李徽伯戍陜周太祖攻之徽伯築壘於此太祖大陽橋縣東三里唐貞觀十一年太宗東巡遣武候將軍丘行恭營造
  芮城縣西北十五里舊六鄉二鄉魏國附庸邑今
公元前709年
縣西二十里有芮城按史記芮國在馮翊魯桓公三年芮伯方為母姜氏所逐遂居於魏為晉所滅今芮城是也今縣北五里魏城畢萬所封漢以其地為河北縣河東郡姚秦於此河北後魏太和十一年自此移郡於大陽城後周明帝二年縣東十里安戎縣于此置尋改為芮城縣因以芮城為名唐武徳二年於此置芮州貞觀元年州廢縣𨽻陜焉浢水水經注河北縣浢水浢澤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穆天子云天子自冥軨次於浢水之陽丁亥入于南郊陳平祠在縣東二里中條山蒲陰縣城西門八世漢魏郡太守陳康於此分居乃立祖廟宗族祭祀平北廟在縣北一十五里按碑文云二十六世孫處靜唐武徳四年爰從故墓南遷北此廟有碑二古柏森然太公祠在縣東南呂坡二十五里周太師封於齊三十君吕徳仁晉泰始元年出為河北郡太守今縣北有河北故城後秦弘始十六年隴西太守吕憑創基五廟二碑見存芮王廟在縣西二十里古芮城内周司徒封於芮為附庸之國梁開平初感夢天庭立祠中條山北一十五里高八里河中府東至當州靈寶縣界次入平陸縣南望太華北瞻壺口此山薄狹而延袤故謂之中條亦曰薄山至王屋又至太行入於海薄山在北一十里按山海經蒲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西流注於河穆天子傳曰登薄山㝠軨之際此乃起自薄坂又名首陽山邐迤連延東至太行入海南北狹薄謂之薄山史記封禪書云自華以西名山七薄山即其一也方山一名雷首山在西北二十七里按地理志云河中府有地名方陰注方山在其南即此尚書禹貢壺口雷首至于太岳雷首即此是也二華高峰巉崒龍泉水在縣北七里水經注古魏城内有龍泉南流出城源濶五寸深一寸古芮城在縣西二十里按泰誓註云周自虞芮質厥成諸侯並附芮伯旅巢命注云芮伯同姓之國卿大夫左傳注云芮國在馮翊臨晉縣古魏城縣北五里左氏傳曰霍陽韓魏皆姬姓也又毛詩國風云糾糾葛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刺魏地狹隘人多機巧其君儉嗇褊急賣圃之菜食園之理人焉省賦税車甲北矙汾水東臨晉境至魯閔公元年晉獻公所滅晉作二軍畢萬為右滅魏遂以賜之卜偃畢萬之後必大盈數魏大名三卿分晉萬之子孫復魏國為强秦所逼東遷於梁魏有公子無忌侯嬴計使朱亥袖鎚晉鄙而奪其軍北救趙後秦伐魏信陵君自趙率五國之兵大破秦軍退至函谷始皇二十二年滅其國以為郡縣城周八里年代綿逺遺址猶存畢萬墓在縣東北一十三里按地理志云魏城東五里有魏之始祖墓高一丈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按史記魏文侯段干木之廬必式卒塟故魏城東墳高三丈有祠存焉唐貞觀十年勅禁樵採郤芮墓在縣西三里左傳二年四月晉侯濳㑹王城瑕甥郤芮公宫不獲公乃如河上誘而殺之塟於此子缺服䘮營墳三年臼季使過冀見芮之子缺耨其妻饁之相敬如賔與之歸言諸晉文公能敬有徳徳以治民君請用之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對曰舜之罪也殛鯀其舉也興禹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取節焉可也文公乃命缺為下大夫復與之冀還其父故邑晉州冀氏縣是也
  平陸縣北五十里舊十二鄉今五鄉大陽縣地
公元487年
東郡後漢改為北郡地屬亦不改後魏太和十一年自今芮城縣魏城河北郡於郡理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陜州唐天寶元年郡太守李齊物鑿三門山路所通深便於漕運于所開瀆中得錛鉏大上有古平陸二字由是其年二月改為平陸呉山俗謂虞坂自上及七山相重在縣北五十里漢地理大陽縣西有呉山呉坂楚客春申君曰昔騏驥駕鹽車呉坂遷延負轅不能進遇伯樂解而驟之于是俯而噴仰而鳴以伯樂知己也今僕居軛之日久矣乃獨無意使僕為君長鳴乎閑原詩云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毛萇注云虞芮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相謂西伯仁人盍往質焉及境見行讓路讓畔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讓所爭之地以為閑田而返天下聞之歸周者十餘國原在縣西六十里東南七里南北十二里顛軨坂今謂之軨橋在縣北四十里即左氏冀為不道入自顛軨黄河去縣二百歩傅説祠在縣東北二十里尚書高宗傅説使百工營求諸野得之傅巖注云傅氏之巖在虞虢之界水經注云沙澗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傳巖今穴在隠窟即水西懸崖去水一丈立祠咸亨二年詔修傅説祠以少牢致祭沙澗縣東三十里水經注云沙澗水北出虞山東南傅巖傅説隠室俗名聖人窟故虞城在縣東北六十里按地理呉山有城左傳晉荀息請以屈産之乗與垂棘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即此城也鄍城在縣東北二十里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杜注云河東大陽縣有顛軨坂又注云冀伐虞至鄍鄍虞邑也其城周四里靈寶縣西四十里舊八鄉三鄉本秦桃林縣漢為弘農縣地漢書在今縣西南二十里函谷故闗是也隋開皇十六年於今所置桃林縣屬陜州取古桃林塞為名唐開元末其地得天寳靈符改元天寶兼改此縣靈寶門水俗名鴻臚谷水亦名壑澗水云河水又東合谷水云水弘農縣南石堤山
  桃林山海經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
員三百仞中多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造父于此驊騮緑耳馬來獻穆王尚書放牛桃林之野左傳謂守桃林之塞其地則一自縣以西至潼闗皆是也三秦桃林塞在長安東西百里若有軍馬經過好行則牧華山休息林下惡行則決河漫延不得過矣曹陽城在縣東南十四里陳渉使周文入秦秦使章邯擊破之殺文於曹陽即此後曹改為好陽
  晉王斜路漢書地理函谷闗路也西接湖城縣
公元589年
東至此縣界六十一里已廢開皇九年晉王揚州回復由此路因名晉王斜路至今不絶黄河在縣西北五里函谷闗縣南十里一百六十歩秦之舊闗也孟甞君田文被逐夜半闗閉下客雞鳴得出行處漢高帝武闗灞上函谷闗不納項羽亞父怒燒闗門又漢樓船將軍楊僕五大功耻為闗外民請以家僮七百人助築闗城武意好廣濶東移新安以其故闗弘農縣地理志云弘農故秦函谷闗崔浩注云東自淆山西潼津通名函谷號曰天險所謂秦得百二延之西征記云舊函谷闗函道漢書訓纂道形如函也酈善長水經云門水北弘農縣故城東城即故函谷闗校尉舊治終軍棄繻之所老子西入闗尹喜望氣于此也王元説隗囂請以一丸泥東封闗亦此處也三秦記云函谷闗長安四百里日入則閉雞鳴則開秦法也又晉地道云漢弘農函谷闗桃林潘岳西征賦云躡函谷重阻即此闗也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巡五里餘四十歩高二丈唐天寶元年真人舊宅所掘得靈寶符遂立靈寶縣于此
  稠桑澤在縣西十八里按山海經桃林地方三百里
公元725年
即古之桃林春秋云虢公敗戎於桑田杜預注云桑田虢地在弘農陜北葢此也細腰源在州南七十九里東西三里南北長一十里當中五十歩俗傳云中心狹細如束索之腰故名尹喜臺在縣南一十二里闗龍逢墳在縣南七里城冢記云闗龍逢塟在龜頭左脇三丈唐太宗東巡致祭開元十三年立碑舍人呉鞏之詞楊駿五公墓在縣東南一十里晉陽秋惠帝永平元年太傅楊駿并父及子孫五人故吏潘岳収塟
  硤石縣東南五十里舊六鄉三鄉陜縣地屬弘
公元487年
農郡周地圖後魏太和十一年分陜縣東界於冶壚置淆縣在冶之郊屬弘農取淆山為名隋初改為硤石縣大業二年廢入陜縣唐義寧元年再置淆縣理硤石二年武徳元年再立三年移理暢橋故鎮貞觀八年移於安陽城十四年移於硤石塢西即今是也皇朝乾徳五年河南府永寧縣胡郭一村屬焉底柱山俗名三門縣東北五十里黄河中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東至於㡳柱注云河水分包山過山水中柱然也又以禹理洪水山陵當水者破之以通河三穿既決河出其間有似故俗三門漢成帝鴻嘉四年楊焉上言底柱之隘可鐫廣之上乃令鐫之裁没水不能復去而令水益湍怒為害彌甚隋開皇三年倉部侍郎韋瓚蒲陜以東募人能于洛陽運米四十石由底柱之險達於常平者免其征戍唐貞觀十二年太宗東巡臨幸於此今有魏徵所勒碑銘繡嶺宫縣東三里硤石水縣東二十里水出嶺西硤石山因與槖水合流二陵縣東北四十六里春秋云崤有二陵南陵夏后臯之墓北陵文王避風雨之所崤在弘農澠池縣西北道在三淆之間兩山相嶔文王避風古道猶存其地元屬河南永寧縣乾徳五年屬當縣虢城在縣西三十六里左傳五年晉侯上陽杜注云上虢國都在弘農陜縣東南地理志陜縣虢國北虢大陽東虢滎陽西虢雍州陜縣東即北虢安陽城在縣西四十里漢書上官桀侯封之國潘岳西征賦曰我徂安陽言渉陜乳唐貞觀八年崤縣在此城内十四年移治向南改名硤石縣城今廢神雀臺在縣北四十五里石壕鎮東路唐天寶二年赤雀翔于臺上因名臺高五十尺周半里莘源在縣西一十五里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有神於莘杜預注云莘虢地廢陜芮縣在縣南四十里廢入硤石縣夏縣北九十里舊十一鄉今七鄉漢安邑故地魏孝文太和元年安邑縣夏縣夏禹所都之地為名屬河東郡後周建徳七年於此義寧初虞州貞觀十七年𨽻絳州乾元三年屬陜州巫咸山一名覆奥山水經注鹽水西北流經巫咸山北山海經巫咸國在女丑右手青蛇左手赤蛇在登葆山羣巫所從上下也又引大荒西經大荒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盻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砥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又引郭景純羣巫上下靈山採藥徃來也葢神巫遊故得名夏宫靜與洛下人書云安邑禹舊宫有石殿金户丹庭紫宫俗人名為驪姬故房今無基址夏禹臺在縣西北十五里土地十三州志云禹娶塗山氏女本國築臺以望今城南門臺基猶存靜與洛下人書云安邑塗山氏臺謂之青臺上有禹祠巫咸祠在縣東五里巫咸山下即商臣
  中條山縣界東西百二十里皇川在縣東南
十五里中條山耆舊相傳夏后避暑離宫之所洓川在縣北四十里從聞喜縣界接河中猗氏縣東北有青原南拒安邑沃野彌望一百餘里左傳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吕相絶秦曰伐我涑川安邑城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按地理志云夏禹平陽都安邑後徙晉陽皇甫謐云禹受禪平陽遷安邑也
  閿鄉縣西一百七十里舊五鄉二鄉湖縣屬京
公元558年
兆尹因津以名邑焉又為戾園之地有思子臺太子園陵存焉周明帝二年於湖城故地置閿鄉郡隋開皇三年廢閿鄉郡十六年湖城故城於今理仍改爲閿鄉縣唐貞觀元年鼎州于此八年州廢為縣復屬虢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割閿鄉湖城二縣𨽻陜州秦山一名嶺山縣南五十里山海經華山之首有錢來之山又西四十五里有松果山又西六十里有太華山郭氏注云即西嶽陰山也又按夸父山其北有桃林郭注桃林弘農湖縣閿鄉南谷是也黄河在縣北三里閿鄉津去縣三十里即舊風陵蒲城子路孔子問津之所黄卷坂即潼闗路按述征記云河闗東北流水側長坂謂之黄卷是也按坂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潘岳西征賦云㴑黄卷以濟潼謂此古道車轍所輾成玉澗水經云河水又東北玉澗水注之註云水南出溪北流逕皇天女媧墓自秦漢以來皆繫祀典唐乾元二年虢州刺史王竒光奏所部閿鄉女媧於天寶末失其所今月一日夜河上側近忽聞風雷聲曉見墓踴出上有雙柳樹下有巨石其各高丈餘戻太子陵在縣南一十六里高一百五十尺思子宫故城縣東北二十三里漢武戾太子所築泉鳩水一名全節戾太子亡匿處宋七營宋高祖武帝姚泓長安其將檀道濟王鎮惡河帶大小七營在縣西沿河赫連京觀俗號平呉臺在縣西北二十三里赫連勃勃使太原公引兵攻宋將朱齡石於潼闗克之乃築臺以表武功
  湖城縣西九里舊六鄉二鄉漢縣屬京兆尹舊曰
公元479年
建元元年更為即今西北二里胡城也按郊祀黄帝首山銅鑄鼎於荆山之下後名其地為鼎湖即此邑宋改為湖城縣隋開皇十六年義寧元年於古上陽宫再立乾元三年二月改為湖城荆山縣南美玉黄帝鑄鼎之所故有鼎湖之稱即此城颺堆形若聚故人稱為颺堆鳯林後漢辛繕字公文隠居華陰大鳥雞首燕頷魚尾蛇頸五色而多青栖於門之上因鳳林泉周天子郡國縣道記周天子故祠在縣西南十里即漢志註有二祠夸父山在東南三十五里九龍廟縣南十九里廟有九泉大小相𩔖深淺無異其色清澈毛髮可鑒若逢天旱䖍叩此廟應若影響
  虢州
  虢州弘農郡今理弘農縣禹貢當雍豫二州之境春秋
公元前658年
虢國地帝王世紀云故虢有三焉周興虢仲西虢此其地也封虢叔東虢即今成臯也今陜郡平陸縣北虢此謂三虢春秋魯僖公二年為晉所滅即荀息請以屈産之乗垂棘璧假道于虞以伐虢者也虢亡地入晉七國時為秦韓之疆秦併天下三州郡後立河南南陽二郡地理元鼎四年丞相論廣闗中地樓船將軍楊僕耻為闗外于是徙闗新安河南南陽二郡西境于故函谷弘農郡弘農義取大農為名以屬司𨽻後魏避獻文諱改恒農郡太和十一年移郡理陜城永熈三年恒農西界又為西恒農郡周明帝西郡併入元郡仍改恒農弘農隋開皇三年廢郡以所領縣并屬陜大業二年廢陜州又以弘農縣立郡即理於今西古其年冬又移郡於鴻臚即今郡理也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其年又於盧氏縣虢郡唐武徳元年虢郡虢州仍改鳳林郡為鼎州乃自弘農移理閿鄉縣貞觀八年鼎州盧氏縣虢州於今理屬河南道開元初巡按所便屬河東道天寶元年改為弘農郡乾元元年復為虢州今仍屬河東道後漢劉昆太守初多虎災月餘負子過河而去
  元領縣六今四
  恒農盧氏玉城朱陽
  二縣割出
  閿鄉湖城並入陜州
  州境
  東南一百六十里南北一百十四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七百六十里東至西京四百五十三里
西北長安四百三十里南至鄧州七百里西
華州一百三十五里北至絳州三百四十里
東北至陜州一百三里東南汝州五百一十里
西南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潼闗一百三十
里自潼闗華州一百二十里又至河中府一百八
十三里
  户
  唐開元户一萬七千七百四十三皇朝户主四千
四百七十三客四千六百七十九
  風俗
  同陜州
  姓氏
  恒農郡五姓楊劉强晉奚
  人物
  董過弘農人嘗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大司農
  王濬弘農人為晉龍驤將軍平呉唐宋之問弘農
  土産
  方紋綾花紗硯瓦麝香
黄丹
  恒農縣八鄉四鄉桃林縣地漢武帝弘農
公元606年
縣于秦故函谷闗山嶺下注函谷者謂道形如函孫卿子謂秦有松柏之塞即此地也隋大業二年弘農縣三年于今湖城縣西南一里上陽宫南置尋移縣就郡理其年又以郡同移于鴻臚即今縣理是也唐顯慶二年弘為恒開元復為弘後漢公沙穆為令初多蟲災害稼穆以身禱一夕蟲為暴雨所斃嵗成大稔皇朝建隆三年改為恒農廟諱衡山嶺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漢地理弘農縣衡山嶺下燭水所出鹿蹄九州要記云弘農縣鹿山山中石上有自鹿跡非人所為石堤山在西南一十七里水經注谷水弘農縣南石堤山下有石堤祠焉西連華山
  伏犢山在西南二十八里東接崤函西連仙掌
扇子九州要記云山石壁中分形似扇故名之
黄河縣南四十五里鴻臚一名鴻臚一名門水在縣西一里西南朱陽縣界入溉田四百餘頃水經注云即山海經所謂陽華山門水出焉者也又東北厯硤謂之鴻闗東有城即闗亭柏谷漢文帝㣲時常遊於此九州要記云楊震宅在柏谷
柏人漢高祖貫高之所楊震宅按後漢書四世五公闗西大儒即郡人也號為闗西孔子王濬冢仕平呉有功卒塟於此而冢尚存
  朱陽縣西南七十里舊五鄉四鄉盧氏縣地
公元490年
十三州記盧氏有朱陽山因别立縣後魏太和十四年蠻人樊磨背梁歸魏魏於今盧氏縣南百五十里立朱陽郡以樊磨為太守孝昌二年省郡大統二年又立屬東義州于此所置朱陽以屬焉後周保定二年省郡大象二年移縣於盧氏縣西南鄢渠谷中隋開皇四年移理洛水大業二年移於芹池即今縣也皇朝乾徳六年恒農縣太平興國七年再置地肺山下有神祠即肺祠也柏谷古有白石先生隠此山得仙今有遺跡尚多焉鴻臚水經縣南百五十歩
  盧氏縣東南一百六十六里依舊二鄉漢縣屬弘農郡
公元583年
後屬虢今不改郡國縣道云縣西虢之别邑按遁甲開山圖云盧氏山宜五榖可以水災因山以名縣後魏大統中于此立東義州隋開皇三年改為虢州大業三年廢州義寧元年又置虢郡武徳元年改為虢州貞觀八年州移弘農此為屬也熊耳山漢書地理志云盧氏縣熊耳山伊水出東北入雒在今縣南五十里按遁甲開山圖云熊耳山金匱石室夏禹圖書之所尚書導洛自熊耳孔安國曰在宜陽之西乃樊崇積甲之所是知有兩熊耳山以其兩峯相對似熊耳故也洛水牛山商州洛南界邐迤向縣西却入朱陽山去縣一百四十里山形似夔牛陽山自夔牛山邐迤向縣西南經縣界入西石門山去縣一百里出檀木為弓材西石門山朱陽邐迤向縣西界熊耳山去縣一十里山形似
  玉城縣東南六十里舊五鄉三鄉盧氏縣地後魏
公元505年
正始二年盧氏地于今東南十五里立石城縣樂安郡廢帝元年石城玉城縣以𨽻虢因荆山之石有玉而美故以名之後周天和六年義寜元年於今西北一百五十步再置因後魏舊名貞觀八年于今理五陽水在縣西十五里北流與闗方水合
鹿蹄山在西南二里
  太平寰宇記卷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