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十六
  宋樂史
  河南道十六
  泗州
  泗州臨淮郡今理臨淮縣禹貢徐州之域星分斗宿
公元前113年
度周十二州又為州之境春秋宋地故曰宋人遷宿七國濟東境秦薛郡漢髙皇東海郡又為東海郡地元鼎四年東海郡泗水國常山憲子髙領縣三
公元573年
至玄孫靖王時國絶武帝末分臨淮郡厹猶縣即此故有東海沛臨淮三郡之地焉皆今州界也後漢以其地合下邳國兼置徐州郡國五里於此晉置宿預縣淮陽國宋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後魏亦為下邳郡兼置東徐州自晉至後漢宿預縣不改後魏末又於此東徐鎮及宿預郡後又為東徐州又為東楚州陳太建五年改為安州後周建徳五年改為東楚州兼立宿遷大象二年改為泗州改為下邳唐武徳四年王世充又為泗州宿預徐城淮陽三縣貞觀元年淮陽縣宿預以廢邳州下邳漣州漣水來屬八年又以廢仁州虹縣來屬總章元年海州沭陽來屬咸亨五年沭陽海州長安四年置臨淮縣開元二十一年河南道採訪處置使魯王道堅移州臨淮即今理也天寶元年改為臨淮郡乾元元年復為泗州
  元領縣七今三
  臨淮旴𣅿楚州割到招信濠州割到
  三縣割出
  漣水漣水軍宿遷淮陽軍下邳淮陽
  軍
  一縣
  徐城并入臨淮
  州境
  東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一十八里
  四至八到
  西北東京一千一百七十二里西北西京
一千四百七十二里西北長安二千三百三
十三里東至楚州二百二十五里南至
一里與旴𣅿分界西至濠州二百一十二里
正北㣲東至海州五百四十五里東至旴𣅿縣
淮水分界東北海州海口四十里西
公元742年
北至埇橋四百二十里西北沂州六百七十五
  户
  唐開元户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皇朝户主七千
三百三十客一萬四千五百九十六
  風俗
  漢書分野其人好學禮義亷恥其後儉嗇
愛財商賈訾毁巧偽好學愈於他俗
  姓氏
  下邳郡三姓陳祁谷
  人物
  魯肅臨淮人家周瑜求糧有米二囤各三千斛
直指囤與唐有王義方泗州漣水人
  土産
  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
  綿絹貲布
  臨淮縣八鄉六鄉徐城縣地當水口為南北
公元704年
要之長安四年徐城地開元中移郡於此
 甓山有祠在縣西五十里居山頂古老云石如斗
公元616年
樹無三尺植木約高三丈隋大業十二年趙徵君于此讀書時人慕其徳行立祠遇旱州人祈禱磬石山郡國志云即尚書所謂泗濵浮磬紅藍河在縣東十里有土橋南入淮其河上有源有村取紅河為名故隋煬帝宮人紅藍于此以名焉徐偃王廟在舊徐城縣北三十里故徐城内立掛劍臺在縣舊徐城北三十里古大徐城東北臨沛水今無餘址故徐城一名徐城即古徐國也在徐城縣北三十里漢書地理志云故徐國也其城周一十二里又郡國云薄薄城即徐偃王權造故曰薄薄城今呼為故城呉城亦名高平郡城在舊徐城北三十里東臨通濟舊經太建六年陳將呉明徹于此高平郡隋開皇四年廢瀝橋城梁戍城徐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南臨瀝水舊經梁天監二年置戍南臨瀝水以為
 南重岡城亦隋重岡縣城也在舊徐城縣西北九十
公元612年
通濟渠南一里平地隋大業八年移縣于此十年築城隋末廢縁重岡山為名李千城即後魏戍也在徐城縣西北三十里後魏熈平元年李千于此置城因為名高冢城魏義與郡城也在徐城縣西北七十里平地舊經云梁興安郡領高冢城屬東徐州高齊初廢淮陽城徐城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西臨泗水晉義熈年中于此淮陽郡宋元嘉二十五年皇子彧為淮陽王貞觀二年廢又按郡國志云淮陽縣有抱月
公元573年
城城抱淮泗水形似月也古屯城在徐城縣西南八十五里陳太建五年大將呉明徹于此置堰斷淮水以灌濠州縁此築城兵防守其城内南北作隔分為兩城淮南招義縣界又有一城臨水南北相對亦是同時築名為屯城馬給事祠在縣東一里臺子山按魏國志云名鈞字徳衡魏明帝時官至給事中技巧
公元605年
之妙造指南車轉注百戯後人慕其徳遂立祠都梁宫周迴二里在縣西南一十六里隋大業元年煬帝立名宫在都梁東據林麓西枕長淮南望巖峰北瞰城郭其中宮殿三重長廊周迴院之西又有七眼泉湧合為一流東泉上作流盃殿又于宫西南淮側造釣魚臺臨淮高峰别造四望殿其側有曲河安龍舟大舸枕向淮渭縈帶宫殿十年為孟讓賊於此置營遂廢
 義帝祠在旴𣅿東一里臺子山上按漢書云秦二世
公元前41年
二年初立楚懐王都此漢立廟淮瀆祠在淮南斗山淮渦神龜山之下淮陽記按古嶽瀆經云禹治水三至桐栢山乃獲淮渦水神名曰無支祁應對言語江淮淺深原隰遠近形若獮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頭伸百尺力踰九象摶擊騰踔疾奔輕利倐忽間人視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烏木田烏木田不能制授庚辰庚辰能制鵄脾栢木水靈火妖石怪奔號叢繞以千數庚辰以㦸逐去遂頸鎖大索鼻穿金鈴淮泗陰鎖龜山之足淮水安流注于海後唐永泰初年湯任楚州刺史時有漁人夜釣龜山之下其鈎為物所制不復出漁者徤水沒沈于底可五十丈見大鐵鎖龜山足尋不知極漁人遂告湯湯漁人能水數十人獲其鎖力不能加以大牛五十頭鎖乃振動稍就岸時天無風驚波浪飜觀者大駭縁之鎖未見一獸狀如青猿白首長鬛雪牙金爪闖然岸高五丈蹲踞起伏若獮猴但兩目不能視兀若昏醉耳目口鼻皆悉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不可近久乃引頸伸欠雙眸開光彩若電顧視焉欲狂怒觀者奔走獸亦徐徐引鎖拽牛沒去時
楚多名士與湯相顧愕然不知其由獸竟不復見邇來漁者時知鎖所在韓信壇在縣東南七里今有壇基見在地境南至水北榆城東至海渠西至淮泗
 漂母冢在縣北十里河北鄧艾廟在白水陂
公元607年
縣南一百二十里于此屯田四十九所其陂東西長三十五里去縣一百里朱買臣墓華陀墓韓朋墓三墓皆在邑界淮水泗水沭水經邑永泰湖在縣北五十里隋大業三年開通濟渠塞斷瀝水自爾成湖因鄉名出背鯽魚時人呼為朱衣九山徐城縣西北七十里臨淮徐城縣在州西五十里六鄉漢志徐縣故嬴姓國都城記云伯益之後伯益有二子大曰大亷鳥俗氏其後也小曰若水别為費氏居南裔諸侯夏氏末其君費昌夏歸商佐湯伐桀有功入為卿士以其本國畿内采地而湯更封費子之庶子淮泗之間徐地以奉伯益之祠復命為伯使主淮夷成王即位伯禽于魯徐子率淮泗之夷並叛即書序魯公曲阜徐夷並興東郊不開當是之時成王徐戎之屬鍚之山川土田附庸又曰保有鳬嶧遂荒徐宅周穆王末徐君偃有徳好仁東夷之國之者四十餘國穆王西巡聞徐君威徳日遠乗八駿之馬使造父御之更遣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武原東山之下百姓之者萬數因名其所依山曰徐山即此地也後為呉所滅亦號大徐城漢為縣皇朝建隆三年併入臨淮縣睢陵縣界徐君墓季札挂劍之所按輿地志云季札初使魯北徐徐君好其劍不敢季子心知之為使上國未還及還徐已死解劍懸于墓從者曰尚誰與乎季子曰吾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
  旴𣅿縣淮河南去五里依舊十鄉本秦舊縣地也
公元前568年
阮勝之南兖州記云春秋時善道魯襄公五年㑹呉之處秦胡亥二年項羽楚懐王孫心王都于此三年徙都彭城漢為縣又封江都易王子䝉之為旴𣅿侯又按輿地云漢旴𣅿屬下邳晉初又屬臨淮郡晉義熈中又置旴𣅿郡宋文帝時後魏南侵臧質守旴𣅿魏師數十萬衆攻圍三旬不㧞而退又宋書云宋元嘉二十八年廣陵徙理旴𣅿三十年還舊揚州梁屬兖州後魏旴𣅿戍乾明元年又為縣仍屬淮州後周又立旴𣅿郡屬揚州隋開皇三年郡廢為縣唐武徳四年以其地當水陸衝要遂立為西楚州領旴𣅿一縣八年州縣楚州建中二年來屬都梁山縣南一十六里按廣志云都梁山生淮蘭草一名都梁香故以為名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又阮昇之記云都梁山鍾離郡廣袤甚逺出桔梗芫花等藥伏滔北征記云有都梁香草因以為斗山在縣西南都梁山相連枕當淮水險峻名曰斗山東陽山縣東七十五里按阮昇之記云東陽山上池水名曰天井冬夏水深五丈今見在又有城城不詳所置年代臺子山縣東一里按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將臧質屯兵旴𣅿城内以拒魏師引兵士造努臺以射城中以為名按臺子山楚州西南一百九十四里長圍山在縣七里書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臧質魏武帝遂於梁山長圍城造浮橋絶水即此山又改為長圍山當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旴𣅿山在縣東西四十里按阮昇之記云其山形馬鞍遂名馬鞍山天寶改為旴𣅿山在楚州西南二百三十里赤欄浦在縣城南二里上作赤欄橋遂因名其水淺不通舟檝
 鳴鶴塘在縣東十五里其塘衆鶴所集猶多鳴唳
公元712年
為名新開直河在縣北六十歩縣郭内其淮河决開至黄土岡太極元年勅賜魏景倩奏開淮水揚州
公元450年
義帝祠置在臺子山上去縣東一里漢書秦二世天下大亂項羽盟長楚懐王孫心義帝都旴𣅿縣後羽遷義帝彭城晉義熈中於此置旴𣅿郡至東魏郡廢其城古老相傳謂之皇城義帝舊居也今祠見存王彭父墓在縣東北一十七里按宋書云王彭者旴𣅿人也少䘮母元嘉初又䘮父家貧無以營塟鄉里出夫力助作塼塼須水天旱逺汲不周天自訴一旦大霧霧歇塼竈府忽生泉水塟事既竟水便自竭今墓存廢臧質城西淮水按宋書云元嘉二十七年遣將臧質屯兵旴𣅿縣築此城以拒魏師隋大業十年子讓賊據都梁宫其年江都通守王世充修理此城屯軍賊破至唐武徳六年公祐江南作逆徐州道副元帥任懐與李勣等在此屯軍聚造器杖七年破輔公祐以定江南軍去之後空廢東陽故城北至東陽山週十里縣東七十五里按史記項羽紀注云東陽縣本屬臨淮郡漢明帝分屬下邳後復分屬廣陵陳嬰東陽令史又云楚漢之際曽以為荆國劉賈荆王東陽即此地也廢魯城縣南三十里按後魏地形志云魯縣淮陰隋初廢古營屯在今縣西北八十里乃三國以來營屯之所都梁驛宫在縣東南十五里隋開皇六年煬帝都梁山避暑囘向揚州因此至向陽東一百一里入揚州高郵
公元467年
招信縣西五十一里舊十三鄉今六鄉淮陵縣臨淮郡僑立濟陰郡按宋書云泰始三年濟陰流人于此土遂分鍾離東界濟陰郡又立池縣南徐州北齊河清三年城西二里築城移州即今縣城是也隋開皇二年光徳太子名昭改為化明縣武徳七年復名招義縣國朝建徳四年割𨽻泗州太平興國元年改為招信奔精城在縣南六十里平地古老相傳云是奔精王所未詳年代唐武徳二年刺史楊益置為睢陵縣武徳四年刺史夏侯雄才
 古淮陵城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漢書地理志云淮為
公元466年
淮陵縣王莽改曰淮陸縣未詳廢置濟陰城縣東二里宋泰始二年築置濟陰郡北帶長淮河清三年水溢淹倒縁淮州郡多徙此城遂廢至唐武徳二年土人楊益自據為化州刺史未知所屬於此城内濟陰縣四年歸國七年化州并縣古公路城在北六十里平地城北帶淮水後漢書袁術傳云字公路獻帝建安二年僭號九江率兵撃殺陳王寵曹操征之大駭渡江築此城以自據啄戈河在縣東二百歩其河濶四十丈玉環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又名女山狀玉環形勢迴旋浮山在縣西七十里下有石穴每淮波泛不能沒其穴
  太平寰宇記卷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