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四十三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三
  宋樂史
  山南東道
  均州
  均州武當郡今理武當縣治禹貢豫州之域春秋及戰
公元前272年
國其地並屬楚史記秦昭王三十五年南陽郡地屬焉在漢為武當縣南陽郡後漢因之在荆州部魏屬南鄉郡晉屬順陽郡齊永明七年于今鄖鄉縣置興郡輿地志云梁武帝以此郡為南始平郡復有武功武陽二縣仍屬南雍州太清元年梁州齊興郡置與州後魏廢帝元年興州豐州所因以豐城為名後周武成元年自今鄖鄉城移于延岑即今是也隋開皇三年罷郡豐州不改五年豐州均州因界内均水為名大業初廢州改為浙陽郡今郡城後漢延岑所築義寧二年割浙陽郡之武當均陽二縣武當縣又置平陵縣唐武德元年改為均州七年平陵縣八年省均陽入武當其年以豐州鄖鄉堵陽安福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均州又省堵陽安福二縣武當鄖鄉二縣浙州八年浙州又以武當鄖鄉二縣均州又廢上州豐利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為武當郡乾元元年復為均州貞觀五年勅均房二州隸山東南道
  元領縣三今二
  武當鄖鄉
  一縣
  豐利(入鄖鄉)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東北東京九百八十里東北西京八百八十
五里東北長安九百五十四里東至鄧州
百四十四里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
州七百三十二里北至鄧州内鄉縣二百六十八
東南襄州三百七十六里水路三百六十二
西南房州三百七十二里西北商州
縣石丹山界三百四十四里東北鄧州三百
四十四里
  户
  唐開元户一萬三千七百皇朝户主三千七百九十
二客三千八百二十七
  風俗
  漢書地理志漢中風俗與汝南郡同有漢江川澤
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種人性剛烈躁急信巫兒重
淫祀所好楚歌
  人物
  無
  土産
  鹿脯(今貢)羚(舊貢)麝香山雞皮葳蕤
  武當縣八鄉三鄉本漢舊縣南陽郡武當山
公元659年
以名縣舊治延岑唐顯慶四年於今武當山一名太和山武當山云區周迴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峯名曰參嶺高二十餘里望之秀絶出於雲表清朗之日然後見峯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清霄葢其上白雲帶前日西行夕而東返則惟其常謂之朝山葢以重朝揖之主也郭仲産南雍州記云武當山廣圓三四百里山高壠峻若博山香爐苕亭峻極干霄出霧學道者常數相繼不絶若有于此學者心有隆替輒為百獸所逐陶弘景玉匱太和山南北高大有神靈栖之者甚多太和山雖在南陽界而去洛陽甚近度轘轅南陽界而北趨魯陽便得至焉又南雍州記云武當山石門石室傅云尹喜所棲之地隂内傳長生武當昇仙石階山隋圖經一名華岳地肺一名肺山福地記云西北角有大樹樹下生草救窮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絶榖不饑登之度世陶先生謂之西岳佐命是也女思山漢武當長來郡女嫁河内張德子婦隨夫還至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女來歙曽孫三夫人亭亭博山香爐古塞山在今縣北戰國時楚築以備秦今城所據之山峻險按今名大寨山是三王城前漢末王匡王鳯王常所築各一城今號三王城社樹圖經云南陽武當門社栢樹大四十圍梁蕭欣為郡伐之言有大蛇從樹腹中墜下粗數圍長三丈羣蛇數十隨之入南山聲如風雨伐樹前曽見夢於不之信後果死於治所
  鄖鄉縣西一百十三里舊八鄉五鄉古糜國之地左
公元284年
氏傳曰楚潘榮伐糜至於錫穴漢初置錫縣地記漢中郡東界有錫縣古之錫穴也漢置錫縣漢中郡縣城即漢理晉太康五年錫縣鄖鄉縣梁代志云其地出猫牛沙牛兠牟山在縣東十里漢中郡南陽郡分界西山今名寳葢山水經注鄖鄉西山山有蝦蟆石倉卒看之與真不别山北有崖傍觀之有一穴甚明傳道星牖狼子山隋圖經云山臨漢水山邊鑿石作六字皆方一尺四字猶可識云元田中兩字不可山下狼子冢為水所壊今成小洲亦為狼子葬父之所渚水在縣西六十里有渚水汗池注渚水入於漢俗名(闕)是寒泉水注水經漢水又東謂之澇灘水淺而下多大石又東為靜灘水急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諺曰冬澇斷官使命二灘阻礙滄浪洲圖經云漢水出琵琶谷至滄浪洲漁父棹歌庾仲雍漢記云謂之千齡通名滄浪水東經龍巢山下丹水圖經豐州丹水丹魚夏至前十日夜伺之浮水赤光上照如火以網取之割其血以塗足步行水上
 廢豐縣西二百四十里元(闕)鄉本長利縣地
漢省晉復立太康五年長利錫縣所屬不改宋於此僑置南上洛郡梁州後魏錫縣豐利縣荆州圖副云豐利熊川陽川縣即武當之地唐武德元年上津于此貞觀八年廢郡以縣屬均州皇朝
公元968年
乾德六年併分鄖鄉縣義山一名天心山在縣東北六十五里道書福地云天心之山方圓百里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長十餘丈山高谷深多生其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揺
  房州
  房州房陵郡今理房陵縣土地所屬金州同此即古
公元553年
麋庸二國之地春秋房子左氏傳曰楚子伐麋成大心敗麋師于防渚即此是也闞駰云防陵即春秋時防渚也史記秦惠文王三十年攻楚取漢中地漢中郡始皇滅趙徙趙王遷房陵是其地四險固即為漢中郡地其後始皇呂不韋其後亦徙于此兩漢郡如之後漢末以為房陵郡華陽國志孟達既降魏魏文帝三郡新城郡太守上庸歸蜀司馬宣王討之仍從新城移理房陵歴晉宋齊為新城上庸二郡梁天監末岐州與郡同理房陵侯景之亂地入後魏廢帝二年新城郡為光遷國昔傳此地古有三百人于州西南房山中學得仙因名其地為廣仙後人語訛為光後周武帝三年廢國遷州房陵光遷縣隋因之煬帝廢州為房陵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遷州領光永清又置受陽浙川房陵凡領五縣其年又於竹山縣房州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領三縣五年遷州浙川七年又廢房陵受陽二縣貞觀十年遷州竹山房州治於廢遷州城其年省武陵縣改光房陵縣天寳元年改為房郡乾元元年復為房州貞元五年房州均州𨽻山南東道皇朝保康軍節度
  元領縣四今二
  房陵竹山
  二縣
  上庸(入竹山)永清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二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東北東京一千五百四十三里東北西京
千五百五十五里西北長安一千四百六十八
東至襄州四百二十三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
南至歸州山路五百一十二里西至金州五百五
十三里北至均州二百六十二里東南襄州
界四百九十五里西南金州界五百七十八里
東北襄州界一百七十八里東北金州五百
四十二里西北歸州五百三十八里東南
均州二百五十里
  户
  唐開元户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二皇朝户主四千八
百八十二客六百九十
  風俗
  與金州
  人物
  土産
  賦紫布鍾乳麝香楠葉黄芩
雷丸黄蘖
  房陵縣舊十六鄉本漢舊縣漢中郡為防後漢
改為房陵以為建鼓山袁崧記云登勾將山見
馬鬛建鼓凝然天半華陽國志云此即山水之灘有馬鬛建鼓之險房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石室因房以為狼山夾水導源出此山筑水水經筑水梁州閬陽縣魏遣夏侯淵張郃巴西集軍巖劉備筑口即此所出又按漢志云筑水東至筑陽入沔今按筑水在州理北東流經永清縣南又東北流襄州榖城縣南又東北方注於黄香後漢吏部尚書即此郡人有至孝之名卒於此有塚在郡東北河水源出縣西界來遶城東不通船有石崖門阻隔又有三十五小溪其名惡者有臨愁水城四面有三十四小山其名惡者有罵詈
公元554年
三王冢其縣南有大坟三所三王冢縣北有趙王冢並無碑記故老所傳廢永清縣縣東一百一十里本房陵縣地地圖記云後魏廢帝三年分房東郡于今縣東六里置大洪縣屬光遷國後周保定二年于今理乃改為永清縣併入房陵縣景山在縣西南二百里東與京山連接有阻水源景山一名浮山山海經荆山之首曰景山南翔北歸徧經其上土人由兹改名為雁塞山又曰荆山之首曰景山多金筑水縣南三里東流源水縣東北永林山注水經粉水導源東流上粉取此水以淘粉則皓曜鮮潔有異衆流粉城粉水為名
公元562年
竹山縣東一百五十里元八鄉上庸縣古之庸國也今縣古城即是周武王伐紂諸侯孟津上庸人徃焉故尚書泰誓曰庸蜀羌髳㣲盧彭濮人即此漢書上庸縣漢中郡白馬塞山盛弘之荆州記云孟達新城太守白馬山而嘆曰劉封申耽金城千里不能守豈丈夫也哉為上堵吟今人猶傳此聲音憤激哀思之音乎遊者云重山疊障亦信然方城山縣東三十里左傳云楚使廬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即此山頂平坦四面峻龍祗山在縣南二里古老相傳昔有道士若沖于此山服栢葉身上毛生碧緑白日昇天黄竹山在縣東一百里鼇水源出縣西十里堵水水多邑人云莫飲鼇谷水水中蛇龜一名龜水上元水在縣北六十里源出庸嶺下南流入孔陽水深潭不可測或投石其中卒風暴雨漫水在縣西七十里出王山下南流武陵堪浣羅紗色白如練鬼田在縣東二里渚水二頃不生樹木只有毎歲清明日祭而燎之預卜豐儉燎草至盡即是豐年風俗為驗於今亦然
 堵水源出金州平利縣黄平嶺下圖經云郭帶
公元567年
堵水水出漢江舟船徃來商賈所凑也廢上庸縣在州西二百五十里本上庸城縣古上庸城縣東四十里武陵故地是也後漢曹魏更立新城明帝改屬上庸郡蕭齊改為武陽縣改為新豐縣改為武陵縣後魏改為州縣廢帝二年改為陽縣以西有孔陽水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廢孔陽縣於今竹山縣上庸縣於廢孔陽縣為理并入竹山縣城山在縣西五里舊名鼓山庸人居此山置鼓王冢山在上庸縣西六十里古老相傳三王冢在此孔陽水故縣西六十里十步其源出檀溪嶺下水洗物除垢亦堪磨刀劍甚利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