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704-010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六
宋 滕珙 撰
心性类
论存心养性之义
答李伯諌
此段谓学者实有为己之心严立规程力加持
守便可以深造夫道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六
宋 滕珙 撰
心性类
论存心养性之义
答李伯諌
此段谓学者实有为己之心严立规程力加持
守便可以深造夫道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704-0102b.png
承喻及从事心性之本以求变化气质之功之说此意甚
善然愚意此理初无内外本末之间凡日用间涵泳本原
酬酢事变以至讲说辩论考究寻绎一动一静无非存心
养性变化气质之实事学者之病在于为人而不为己故
见得其间一种稍向外者皆为外事若实有为已之心但
于此显然处严立规程力加持守日就月将不令退转则
便是孟子所谓深造以道者盖其所谓深者乃功夫积累
之深而所谓道者则不外乎日用显然之事也及其真积
善然愚意此理初无内外本末之间凡日用间涵泳本原
酬酢事变以至讲说辩论考究寻绎一动一静无非存心
养性变化气质之实事学者之病在于为人而不为己故
见得其间一种稍向外者皆为外事若实有为已之心但
于此显然处严立规程力加持守日就月将不令退转则
便是孟子所谓深造以道者盖其所谓深者乃功夫积累
之深而所谓道者则不外乎日用显然之事也及其真积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704-0102c.png
力久内外如一则心性之妙无不存而气质之偏无不
化矣所谓自得之而居安资深也岂离外而内恶浅而
深舍学问思辩力行之实而别有从事心性之妙也哉
论性与气合之理
答蔡西山
此段谓人心不主于理而主于形则其流为邪
恶以致凶咎
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然即其已合而析言之则性主
化矣所谓自得之而居安资深也岂离外而内恶浅而
深舍学问思辩力行之实而别有从事心性之妙也哉
论性与气合之理
答蔡西山
此段谓人心不主于理而主于形则其流为邪
恶以致凶咎
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然即其已合而析言之则性主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704-0102d.png
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以其主理而无形故公而
无不善以其主形而有质故私而或不善以其公而善也
故其发皆天理之所行以其私而或不善也故其发皆人
欲之所作此舜之戒禹所以有人心道心之别盖自其根
本而已然非谓气之所为有过不及而后流于人欲也然
但谓之人心则固未以为悉皆邪恶但谓之危则固未以
为便致凶咎但既不主于理而主于形则其流为邪恶以
致凶咎亦不难矣此其所以为危非若道心之必善而无
无不善以其主形而有质故私而或不善以其公而善也
故其发皆天理之所行以其私而或不善也故其发皆人
欲之所作此舜之戒禹所以有人心道心之别盖自其根
本而已然非谓气之所为有过不及而后流于人欲也然
但谓之人心则固未以为悉皆邪恶但谓之危则固未以
为便致凶咎但既不主于理而主于形则其流为邪恶以
致凶咎亦不难矣此其所以为危非若道心之必善而无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704-0103a.png
恶有安而无倾有准的而可凭据也故必其致精一于此
两者之间使公而无不善者常为一身万事之主而私而
或不善者不得与焉则凡所云为不待择于过与不及之
间而自然无不中矣(凡物剖判之初且当论其善不善二/者既分之后方可论其中不中惟精)
(惟一所以审其善不善也允执厥中则无/过不及而自得中矣非精一以求中也)此舜戒禹之本
意而序文述之固未尝直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而不容
其有清明纯粹之时如来谕之所疑也但此所谓清明纯
粹者既属乎形气之偶然则亦但能不隔乎理而助其发
两者之间使公而无不善者常为一身万事之主而私而
或不善者不得与焉则凡所云为不待择于过与不及之
间而自然无不中矣(凡物剖判之初且当论其善不善二/者既分之后方可论其中不中惟精)
(惟一所以审其善不善也允执厥中则无/过不及而自得中矣非精一以求中也)此舜戒禹之本
意而序文述之固未尝直以形气之发尽为不善而不容
其有清明纯粹之时如来谕之所疑也但此所谓清明纯
粹者既属乎形气之偶然则亦但能不隔乎理而助其发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704-0103b.png
挥耳不可便认以为道心而欲据之以为精一之地也
论伊川性即理之说
答徐子融
此段论人与物心有明暗性有偏全之异
伊川先生言性即理也此一句自古无人敢如此道心
则知觉之在人而具此理者也横渠先生又言由太虚
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
与知觉有心之名其名义亦甚密皆不易之至论也盖
论伊川性即理之说
答徐子融
此段论人与物心有明暗性有偏全之异
伊川先生言性即理也此一句自古无人敢如此道心
则知觉之在人而具此理者也横渠先生又言由太虚
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
与知觉有心之名其名义亦甚密皆不易之至论也盖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704-0103c.png
天之生物其理固无差别但人物所禀形气不同故其
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异耳若所谓仁则是性
中四德之首非在性外别为一物而与性并行也然惟人
心至灵故能全此四德而发为四端物则气偏驳而心昏
蔽固有所不能全矣然其父子之相亲君臣之相统间亦
有仅存而不昧者然欲其克己复礼以为仁善善恶恶
以为义则有所不能矣然不可谓无是性也若生物之
无知觉者则又其形气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
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异耳若所谓仁则是性
中四德之首非在性外别为一物而与性并行也然惟人
心至灵故能全此四德而发为四端物则气偏驳而心昏
蔽固有所不能全矣然其父子之相亲君臣之相统间亦
有仅存而不昧者然欲其克己复礼以为仁善善恶恶
以为义则有所不能矣然不可谓无是性也若生物之
无知觉者则又其形气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704-0103d.png
亦随其形气而自为一物之理虽若不复可论仁义礼
智之彷佛然亦不可谓无是性也此理甚明无难晓者
论尽心知性之说
答林德久
此段谓能穷理方能知性性之尽则能尽其心
矣
以文势观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言人之所以能尽其
心者以其知其性故也盖尽心与有心不同存心即操
智之彷佛然亦不可谓无是性也此理甚明无难晓者
论尽心知性之说
答林德久
此段谓能穷理方能知性性之尽则能尽其心
矣
以文势观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言人之所以能尽其
心者以其知其性故也盖尽心与有心不同存心即操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704-0104a.png
存求放之事是学者初用力处尽心则穷理之至廓然
贯通之谓所谓知性即穷理之事也须是穷理方能知
性性之尽则能尽其心矣
论学者圣人之事
答何叔京
此段谓学者造道圣人作易之事不同
尽心知性知天言学者造道之事穷理尽性至命言圣
人作易之事
贯通之谓所谓知性即穷理之事也须是穷理方能知
性性之尽则能尽其心矣
论学者圣人之事
答何叔京
此段谓学者造道圣人作易之事不同
尽心知性知天言学者造道之事穷理尽性至命言圣
人作易之事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704-0104b.png
心性情类
论大学知至意诚之义
答何叔京
此段历辨何说之非
大学之序格物致知至于知至意诚然后心得其正今
只持志便欲心正义明不亦太草草乎性天理也理之
所具便是天德在人识而体之尔云能体认之便是天
德体认乃是人力何以为天德乎性心只是体用体用
论大学知至意诚之义
答何叔京
此段历辨何说之非
大学之序格物致知至于知至意诚然后心得其正今
只持志便欲心正义明不亦太草草乎性天理也理之
所具便是天德在人识而体之尔云能体认之便是天
德体认乃是人力何以为天德乎性心只是体用体用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704-0104c.png
岂有相去之理乎性即道心即仁语亦未莹须更见曲
折乃可心者体用周流无不贯彻乃云发而未动则动
处不属心矣恐亦未安也鬼神之体便只是个诚以其
实有是理故造化发育响应感通无非至理所以云体
物而不可遗非为人心则有感应也
论存心养性之义
答何叔京
此段谓存心养性便是正心诚意之事
折乃可心者体用周流无不贯彻乃云发而未动则动
处不属心矣恐亦未安也鬼神之体便只是个诚以其
实有是理故造化发育响应感通无非至理所以云体
物而不可遗非为人心则有感应也
论存心养性之义
答何叔京
此段谓存心养性便是正心诚意之事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704-0104d.png
存心养性便是正心诚意之事然不可谓全在致知格
物之后但必物格知至然后能尽其道耳今以性为理
之本然则以理为性之末可乎所引元者善之长为比
亦不类元在众善之先故为众善之长与此文意自不
同也吕与叔云中者道之所由出程子以为若谓道出
于中则道在中内别为一物正今日之异同也觉与动
字固不同然觉字须贯动静而无不在若睡觉之喻则
是动静分属性情只留得中间些子欲动未动处属心
物之后但必物格知至然后能尽其道耳今以性为理
之本然则以理为性之末可乎所引元者善之长为比
亦不类元在众善之先故为众善之长与此文意自不
同也吕与叔云中者道之所由出程子以为若谓道出
于中则道在中内别为一物正今日之异同也觉与动
字固不同然觉字须贯动静而无不在若睡觉之喻则
是动静分属性情只留得中间些子欲动未动处属心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704-0105a.png
也与前所谓心无时不在者亦自相矛盾矣又云心情
亦可通言而又云情即心也此皆未安又难作肃云性
者理之会是性本无须待理会于此方以为性此亦非
也所谓理之会者犹曰众理之总会处尔
论天命谓性之说
答何叔京
此段谓性便是理之所会之地
天命之谓性有是性便有许多道理总在里许故曰性
亦可通言而又云情即心也此皆未安又难作肃云性
者理之会是性本无须待理会于此方以为性此亦非
也所谓理之会者犹曰众理之总会处尔
论天命谓性之说
答何叔京
此段谓性便是理之所会之地
天命之谓性有是性便有许多道理总在里许故曰性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704-0105b.png
便是理之所会之地非谓先有无理之性而待其来会
于此也但以伊川性即理也一句观之亦自可见矣心
妙性情之德妙字是主宰运用之意又所引孝德之本
虽不可以本末言然孝是德中之一事此孝德为本而
彼众德为末耳 示喻必先尽心知性识其本根然后加
持养之功此意甚善然此心此性人皆有之所以不识
者物欲昏之耳欲识此本根亦须合下且识得个持养
功夫次第而加功焉方始见得见得之后又不舍其持
于此也但以伊川性即理也一句观之亦自可见矣心
妙性情之德妙字是主宰运用之意又所引孝德之本
虽不可以本末言然孝是德中之一事此孝德为本而
彼众德为末耳 示喻必先尽心知性识其本根然后加
持养之功此意甚善然此心此性人皆有之所以不识
者物欲昏之耳欲识此本根亦须合下且识得个持养
功夫次第而加功焉方始见得见得之后又不舍其持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704-0105c.png
养之功方始守得盖初不从外来只持养得便自著见
但要穷理功互相发耳
论诸人言有得失之义
答冯作肃
此段谓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心则贯乎动静而
无不在焉
性情等说有己见叔京书者但所与嵩卿论者今议其
得失于此嵩卿云理即性也不可言本此言得之(程子/亦曰)
但要穷理功互相发耳
论诸人言有得失之义
答冯作肃
此段谓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心则贯乎动静而
无不在焉
性情等说有己见叔京书者但所与嵩卿论者今议其
得失于此嵩卿云理即性也不可言本此言得之(程子/亦曰)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704-0105d.png
(性即理也今见/遗书二十二上)但其下分别感有内外则有病作肃非
之是也作肃又云性者自然理则必然而不可悖乱者
此意亦近之(语亦/有病)但下云理不待性而后有必因性而
后著此则有大病盖如此则以性与理为二也下云性
者理之会却好理者性之通则又未然盖理便是性之
所有之理性便是理之所会之地而嵩卿失之于太无
别作肃又失之于太分别所以各人只说得一边也作
肃云情本于性故与性为对心则于斯二者有所知觉
之是也作肃又云性者自然理则必然而不可悖乱者
此意亦近之(语亦/有病)但下云理不待性而后有必因性而
后著此则有大病盖如此则以性与理为二也下云性
者理之会却好理者性之通则又未然盖理便是性之
所有之理性便是理之所会之地而嵩卿失之于太无
别作肃又失之于太分别所以各人只说得一边也作
肃云情本于性故与性为对心则于斯二者有所知觉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704-0106a.png
而能为之统御者也未动而无以统之则空寂而已已
动而无以统之则放肆而已此数句却好但必以不动
为心则又非矣若心本不动则孟子又何必四十而后
不动心乎须知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心则贯乎动静而
无不在焉则知三者之说矣知言曰性立天下之有情
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此言甚精密与其他说话
不同试玩味之则知所言之失矣
论知言论情之说
动而无以统之则放肆而已此数句却好但必以不动
为心则又非矣若心本不动则孟子又何必四十而后
不动心乎须知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心则贯乎动静而
无不在焉则知三者之说矣知言曰性立天下之有情
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此言甚精密与其他说话
不同试玩味之则知所言之失矣
论知言论情之说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704-0106b.png
答胡广仲
此段谓未发而知觉不昧则是心主乎性已发
而品节不差则是心主乎情
知言疑义所谓情亦天下之达道此句诚少曲折然其
本意却自分明今但改云情亦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
则语意曲折备矣盖非喜怒哀乐之发则无以见其中
节与否非其发而中节则又何以谓之和哉心主情性
理亦晓然今不暇别引證据但以吾心观之未发而知
此段谓未发而知觉不昧则是心主乎性已发
而品节不差则是心主乎情
知言疑义所谓情亦天下之达道此句诚少曲折然其
本意却自分明今但改云情亦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也
则语意曲折备矣盖非喜怒哀乐之发则无以见其中
节与否非其发而中节则又何以谓之和哉心主情性
理亦晓然今不暇别引證据但以吾心观之未发而知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704-0106c.png
觉不昧者岂非心之主乎性者乎己发而品节不差者岂非
心之主乎情者乎心字贯幽明通上下无所不在不可以方
体论也今曰以情为达道则不必言心矣如此则是专以心
为已发如向来之说也然则谓未发时无心可乎此又程子
答吕博士最后一书说已分明今不察焉而必守旧说之误耶
赤子之心类
论赤子浑然之心
答胡伯达
心之主乎情者乎心字贯幽明通上下无所不在不可以方
体论也今曰以情为达道则不必言心矣如此则是专以心
为已发如向来之说也然则谓未发时无心可乎此又程子
答吕博士最后一书说已分明今不察焉而必守旧说之误耶
赤子之心类
论赤子浑然之心
答胡伯达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704-0106d.png
此段谓大人则有知觉扩充之功而无巧伪安排
之凿故曰不失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固无巧伪但于理义未纯未能知觉浑然赤
子之心而已大人则有知觉扩充之功而无巧伪安排
之凿故曰不失赤子之心着个不失字便是不同处南
轩所说固善然必谓从初不失此恐太拘既失而反之
却到此地位亦何害其为不失乎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六
之凿故曰不失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固无巧伪但于理义未纯未能知觉浑然赤
子之心而已大人则有知觉扩充之功而无巧伪安排
之凿故曰不失赤子之心着个不失字便是不同处南
轩所说固善然必谓从初不失此恐太拘既失而反之
却到此地位亦何害其为不失乎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