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自动笺注)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一
嘉興路大中祥符禪寺
住持華亭念常
(姓李氏王土德都二京)雷氏曰(神太高則中睿玄肅德順憲穆景文武宣懿僖昭哀濮亡。
唐主二十二。
二百九十二年)。
(戊寅)高祖神堯皇帝武德(字叔德
隴西成紀人
其先武昭王
之後
李歆弘農太守重耳金門鎮將李天錫八柱虎。
西魏賜姓大野氏
官至太尉
李弼八人
有功
皆為柱國八柱也。
虎卒周追其功封唐國公
公生昞。
襲封唐公
高祖父也。
安州總管
高祖長安
紫氣充庭
體有三乳
寬仁厚。
襲唐公
隋恭帝進封唐王
太宗世。
民知隋必亡。
謀舉
公元1008年
大事
祖從之。
秋七月舉義兵。
冬十一月京城
明年夏五月恭遜位于高祖
即位長安
國號唐。
在位
公元1016年
九年
壽七十一崩。
獻陵內禪太宗太宗
佛心天子也。
創基定業廊清方維
傳世二十二。
凡二百九十二
年。
開闢以來
天下者俱未若唐甚盛也。
吾教盛衰常與帝道相望
由是內外護聖賢之多典章之備。
無出此朝。
故於唐頗稱全書幸名君子
與夫吾屬後之來者有以稽考焉)。
七廟制(東西直排皆面陽明。
始祖居中
三昭居左三穆居右次序如是)。
(二)帝受隋禪百官拜舞
僧但山呼拱立一面
鄂國公尉遲敬德金吾衛將軍劉文靖
曰。
僧未登聖。
俱是凡夫
何乃高揖王侯
母反拜。
孰可忍也。
帝令定儒釋優劣編入
朝典議訖表聞
不合拜上
(己卯)定租稅法
公元1014年
(甲申)七年二月丁巳
高祖釋奠國學召名
僧道論義
道士劉進喜問沙門惠乘曰。
悉達太子六年苦行求證道果
是則道能生
佛。
佛由道成。
故經曰。
無上道又曰體解
大道無上心。
以此驗之。
道宜先佛。
乘曰。
震旦之於天竺
環海之比鱗洲。
老君
先後三百餘年。
昭王時佛而求敬王
道哉。
進喜曰。
太上大道先天地生
欝勃
靈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也。
乘曰。
按七籍九流
經國之典宗本周易。
五運
二儀斯闢。
萬物之謂神。
一陰一陽
謂道。
寧云別有大道先天地生乎。
道既無
名。
曷由生佛
中庸曰。
率性之謂道車胤曰。
在己為德。
及物為道
豈有頂戴金冠身披
黃褐鬢垂素髮執玉璋居大羅之上獨稱
大道
何其謬哉。
進喜無對
已而太學博士
陸德明隨方立義
遍析其要。
帝悅曰。
三人
勍敵也。
德明一舉蔽之
可謂賢矣。
遂各賜之帛。
(三乙酉)太史令庾儉
恥以術官。
傅奕自代。
在隋為黃冠
不得志
既承革政得志
廷。
及為令有道士傅仁均者。
頗閑曆學
奕舉為太史丞遂與之附合
上疏請除罷
釋教事。
十有一條其略曰。
佛在西域言妖
路遠。
漢譯胡經恣其假託
故使不忠不孝
削髮而揖君親
游手游食
易服而逃租賦
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偽啟三途謬彰六道
恐訹愚夫詐欺庸品。
凡百黎庶通識者稀。
不究根源信其矯妄
仍追既往之罪。
虛擬
將來之福。
至有躬造惡逆觸法抵刑
方乃
中禮口誦梵言
夕忘疲視免其罪。
死生壽夭本於自然
刑德威福關之人
君。
而愚僧矯託皆言由佛。
人主權攘造
化理
為害政良可悲也書曰。
惟辟作福
惟辟作威
惟辟玉食
無有作福作威
食。
害于而家。
凶于而國。
五帝三王
皆未
佛法
君明臣忠年祚長久
至漢明始立
胡祠。
西域乘門自傳其法西晉已前不
許中國之人髠髮出家
洎符石亂華。
乃弭
厥禁政虐祚短。
皆由佛教致災。
梁武齊宣
尤足為戒
褒姒一女熒惑王致亡其
國。
況今僧尼十萬。
刻繪泥像以耗天下
公元1017年
乎。
陛下以十萬之眾。
自相夫婦
十年滋產
十年教訓
自可足食足兵四海蠶食
患。
百姓威福所自
妖妄風息而淳
朴之化還也。
古今忠諫不逮禍。
近北
章仇子他獻言
僧尼縻損國家
塔寺
金帛
諸僧附會宰相依託妃主陽
讒陰謗。
子他卒死都市
周武入齊首封
其墓。
臣雖不敏竊希其踪。
疏奏
不報
(丙戌)九年太史令傅奕
前後上疏請除罷
釋氏
詞皆激切
春秋高而優柔無斷
信之。
以其疏付群臣雜議
大臣皆言佛法
自累朝。
弘善遏惡冥助國家
理無廢棄
太僕卿張道源
附奕稱其奏合理
宰相
蕭瑀廷斥奕曰。
聖人也。
為此非聖
人者無法
請寘嚴刑
奕曰。
禮本於事親
終於事君。
此則忠孝之禮著。
臣子之道成。
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
匹夫天子
繼體所親
瑀非出於空桑
而反尊無父
之教。
臣聞非孝無親
瑀之謂矣。
瑀曰。
地獄為此人設也(已上見舊唐史)。
(四)帝復以奕疏。
頒示諸僧問。
出家於國何
益。
時法法琳者。
姓陳氏
川人
祖因從
宦寓襄陽
後住長安齊法寺
破邪論二
卷。
博引圖史道教經籍
大略申明佛教
萬法之源。
孔老立言
域中之治。
陽遠塗。
非盡究竟之理。
出家者。
守志
明道
弘善興福
啟迪昏迷利國非淺。
法師
明概作決對奕謗佛僧事八條
法師惠乘
辯正論。
十喻九箴
道士仲卿十異
九迷之謬。
琳等奉表奏上
并致啟秦王
門下典儀李師政。
內德三篇
開陳
佛化之益。
自序而進之。
其詞曰。
若夫
調御
運法舟於苦海
三乘汲引
坦夷
火宅
勸善進德之廣。
七經所不逮。
戒惡
防患之深。
九流莫之比。
窮神知化
其言
宏大而可驚。
去惑絕塵厥軌清邈而難蹈。
華夷仕庶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鮮味斯道。
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沈思而察苦空
無以
匪石之信根。
去若亡之疑。
蓋遠則淨名
妙德
弘道勝而服勤
則天龍樹
悟理
真而敦悅
羅什道安篤學
玄宗而益
敬。
僧睿惠遠歸信
皓首而彌堅。
邁士
安之淫書
宣尼翫易
千金未足驚其
視。
八音不能改其聽聞之博而樂愈深。
之深而信彌篤。
皆欲罷而不能
則其非妄
也必矣。
我皇誕膺天命弘濟區宇
覆等蒼
旻載均厚地氛祲八表塗炭寧兆
民。
五教惟敷九功惟敘。
萬古徽猷
百王之餘弊。
網羅庶善。
三寶津梁
夷群惡。
四部之稊莠。
付囑遺旨
紹隆要術
功德崇高昊天罔喻。
縉紳
之士祖述多途。
各師所學異論蠭起
或謂
三王無佛而年永
二石有僧而政虐。
損化
由於奉佛。
益國在於廢僧。
苟明偏見未申
通理
博考王足浮偽
何則亡秦者胡
亥。
時無佛而土崩
興佛者漢明。
世有僧而
國治。
周除佛寺
天元之祚未永。
隋弘釋
教。
開皇之令無虐盛衰布政
治亂
庶官
歸咎僧實通論
且佛唯弘善。
不長惡於臣民
戒本防非何損治于家國
若人守善家家奉戒
刑罰何得而廣。
禍福無由而作。
騏驥雖駿不乘無以致遠。
藥石徒豐未餌焉能愈疾
項籍喪師
非范
之無算。
石氏興虐。
浮圖不仁
但為
之而暴亂
未有之而凶虐
由此觀之。
亦足明矣。
有謂正覺妖神
淨居
淫祀
訾而謗之。
無所不至
聖朝勸善
立伽
藍以崇福
迷民興謗
功德以為尤。
此深
訕上
非徒毀佛。
愚竊撫心太息
所以
憤而含毫者也。
忝賴皇恩預霑法雨
切磋
所惑積稔於茲
信隨聞起。
疑因解滅。
昔甞
苟訾不信
今則篤信而無毀。
近推諸己
廣以量人
凡百輕毀而弗欽。
皆為討論
未究。
若令探賾索隱
功齊澄什
必皆深
篤敬
志均於名僧矣。
政學匪鉤深識
不臻妙。
少有所聞微去其惑。
謹課庸短
三篇
辨惑第一邪正通蔽
通命第二
辨殃慶之倚伏
空有第三斷常執見
覈之以群言
考之以眾善
顯聖朝之
福。
下析淫祀之虛非。
徒有斯意實乏其材。
屬詞鄙陋援證膚淺
竭愚勤何宣聖德。
同病於未愈者。
聞淺譬而深悟也。
如藩
籬之卉。
蠲疾腹心
藜藿之飡。
儻救餒
溝壑
金丹在目玉饌盈。
顧瞻菲薄
良足陋矣。
內德論辨篇第一。
其略曰。
辨聰書生
忠正君子曰。
蓋聞釋迦生於
天竺
修多出自西胡
名號無儔周孔
德靡稱於典謨遠夷所尊若。
中夏
師儒
攝摩騰之入漢。
康僧會之游吳。
舍利南國
招提東都
自茲厥後
浮圖
沙門洙泗之眾。
精舍王侯
居。
既營之于[塽-(爻*爻)+((人人)*(人人))]塏。
又資之以膏腴
擢修幢
曜日
甲第當衢
王公大臣助之以
金帛
農商富族施之以田廬
福利之焉
在。
何遵崇之有餘也。
未若銷像而絕鑴鑄。
貨泉可以無費。
毀經以禁繕寫
筆紙不為
之貴。
廢僧以從編戶
黍稷之餘稅。
壞塔
以補不足
賑恤仁惠
詣闕効愚
忠。
上書而獻斯計。
竊謂可以益國利民
矣。
吾子以為何如乎。
忠正君子曰。
是何言
之過歟。
余昔篤志儒林
措心文苑
頗同吾子言論
良由聞法之遲晚
賴指
以去惑。
失途之未遠。
省過責躬
則臨飡而忘飯。
子若博考深計
亦將悔
迷而知返矣。
竊聞有太史令傅君者。
又甚
曩日之惑焉。
自省於昔迷。
則十同其
五矣。
請辯傅君之惑言。
以釋吾子邪執
傅謂佛法本出西胡
不應奉之於中國
余昔同此惑焉。
今則悟其不然矣。
由余
出自西戎
輔秦穆而開伯業
日磾生於北
狄。
漢武而除危害
臣既有之。
師亦宜爾。
何必取其同俗而捨於異方乎。
師以道大
為尊。
無論彼此
法以善高為勝。
不計
遐邇
若夫尚仁為美去欲稱高。
積惡
餘殃。
為善邀福
百家之所同。
七經
以易。
褊淺而未深至
齷齪而不周廣
恕己及物
孰與佛之弘乎。
其覩未知本。
孰與佛之遠乎。
勸善懲惡
孰與佛之
廣乎。
其明空析有。
孰與佛之深乎。
由此
觀之。
道妙矣。
聖人之德。
何以加焉。
得生異域而賤其道。
出於遠方而棄其
寶。
絕群之駿。
非唯中邑之產。
曠世
珍。
不必諸華之物。
漢求西域名馬
南海明珠
犀象牙角
翡翠
毛羽
物生遠域於此而為珍。
道出
遐方奈何而可棄。
藥物出於戎夷
呪起於胡越
可以蠲邪去疾
豈以遠
來而不用之哉。
夫滅三毒以證無為
蠲邪大矣
八苦而致常樂
去疾
深矣。
何得夷夏而計親疎乎。
百億
月之下。
三千世界之內。
則中在於彼域。
在此方矣。
傳計詩書所未言。
以為修多
足尚。
余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天文曆象祕奧
地理山川卓詭
經脈
孔穴診候
針藥符呪方術
詩書有所
不載。
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凶有時
徵矣。
察其行用而多効矣。
且又周孔未言
之物。
蠢蠢無窮
詩書不載之法。
茫茫何限
信乎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何得六經
局教。
而背三乘之通旨哉。
能事未興於
上古
聖人開務後世
棟宇橧巢
居。
文字結繩之制。
飲血茹毛之饌。
則先
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
後作而非弊。
用捨先後
非理教之通蔽
豈得以詩
書早播而得隆。
修多晚至而當替。
人有幼
藜藿飯粱肉。
少為布衣老遇侯服
得以藜藿先獲謂勝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貴乎。
萬物有遷三寶常住
然不動感而遂通。
化身隱顯之迹。
法體
興亡之數。
非初誕於王宮
長逝於雙
樹。
何得生滅于赴感。
修促來去乎。
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
讚道書而非佛教
余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釋老
之為體。
一而不二矣。
同蠲有欲之累。
俱顯
無為之宗。
老氏明而未融。
釋典言臻其極。
若果是佛。
固同是而無非
若果非道
亦可非而無是。
理非矛盾之異。
人懷向背
之殊。
既同眾狙喜怒
又似葉公之愛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
漆園內外之篇。
雅奧
而難加。
清高而可尚。
竊甞讀之。
無間然矣。
豈以信奉釋典苟訾之哉。
抑又論夫死生
無窮之緣。
報應不朽之旨。
釋氏之所創明。
黃老未之言及。
不知今之道書何因類於佛
典。
三世以勸刑。
出九流之軌躅
目覩
而言之。
則同佛而等其照。
耳聞而放之。
則師佛而遵其說。
同照則同不當非。
相師
則師不可毀。
譽道而非佛。
何謬之甚哉。
云。
佛是妖魅之氣寺為淫邪之祀。
此其未
思之甚也。
妖唯作㜸。
豈弘十善之化。
魅必
憑邪。
寧興八正之道。
妖猶畏狗。
魅亦懼猫。
何以帝釋高心
天魔神力
又如
圖澄羅什之侶。
道安惠遠之儔。
高德高名
非醉非狂。
豈容捨愛辭榮魑魅邪道
勤身苦節魍魎妖神
自昔東漢
大唐
代代而禁妖言處處而斷淫祀
容捨財力放其士民
魑魅之堂塔。
魍魎徒眾
又有宰輔冠蓋人倫羽儀
庾亮之徒。
戴逵許詢之輩。
情天人之
際。
抗迹煙霞之表。
並稟教而歸依
厝心
崇信
豈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
良由覩
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
毅字武仲
高才碩學世號通人
顯宗之祥夢。
證金
人之冥感
釋道東被毅有功焉。
竊揆傅令
才識
未可齊於武仲也。
何為毀佛謗法。
與其先之反乎。
吳尚書令闞澤對吳主孫權
曰。
孔老二家比方佛法優劣遠矣。
何以
之。
孔老設教
法天以制用。
不敢違天
諸佛
說法
天奉而行。
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
實非
比對
愚謂闞子斯論知優劣一隅矣。
百君子可不思其言乎。
大士高僧
觀於
理也深矣。
明主賢臣
謀於國也忠矣。
歷代寶之以為大訓何哉。
知其窮理盡性
莫之加故也。
傅氏觀不深於名僧
思未精
前哲
師心而背法。
輕絕福而興咎。
為國謀而不忠乎
為身慮而不遠乎。
窮神知化
深觀過患豫防
惟可齡
之易盡嗟五福而難常。
川流電逝
地久天長
三塗極迍而杳杳
四流無際
茫茫
憑法舟而利濟
藉信翮以翱翔
轉咎而為福。
罔念而作狂也。
傅云趙時
梁時皆有僧反。
況今天下僧尼二十萬眾。
此又不思之言也。
若以昔有反僧而廢今
法眾
豈得以古有叛臣而棄今之名士
隣有逆兒而逐己之順子
皆有亂民而不
養今之黎庶乎。
普天之下出家之眾。
雲集一邑
星分九土
攝之以州縣
限之以關河
無徵發之威權
憲章之禁
約。
縱令三五兇險一二闡提
無緣於烏
合。
亦何憂於蟻聚
且又沙門入道
豈懷亡
命之謀。
女子出家
寧求帶甲之用。
何乃
混計僧尼之數。
當同梟鏡之黨架虛以亂
真。
蔽善而稱惡。
君子三畏
豈當如是乎。
青衿有罪
非關尼父之失。
皂服為非
是釋尊之咎。
僧干朝憲
尼犯俗刑。
譬誦律
穿窬
讀禮驕倨
但以人稟頑嚚
性而不遷於善。
非是經開逆亂之源而令染
於惡。
人不皆賢。
法實惟善。
何因怒惡而反
善。
咎人而棄法
若夫口談夷惠身行
蹠。
耳聽桀蹠而口廢詩禮。
然則人有可誅
之罪。
無可廢之過。
但應禁非以弘法
可以人而賤道。
篤信妙法
不苟黨於
沙門
至於稊稗以殖嘉苗
肅奸危以清
大教
深願矣。
深願矣。
傅云。
道人土梟
皆是貪逆之惡種。
此又不思之言也。
以捨俗修道
故稱道人
學道離貪逆。
若云
菩提逆生死流。
僖子興言未及
旨。
沙門律行也。
行人所不能行。
止人
所不能止。
具諸釋典可得而究。
蠕動
物猶不加害
況為梟鏡之事乎。
嫁娶之禮
尚捨不為
況為禽獸之心乎。
何乃離欲
上人
匹聚塵之下物
有道賢俊
無知庶類
毀大慈之善眾。
不祥之惡
鳥。
道人逆種
梵行獸心
害善一
何甚乎。
反正如此乎。
余昔每引孝經之
毀傷
以譏沙門之法去鬚髮謂其反先
王之道。
忠孝之義。
今則悟其不然矣。
夫事君親盡節殺身而稱仁。
忠孝
偷存
徒全膚而非義
美見危而致命
禮防臨難苟免
何得一概訶毀雷同
而顧膚髮。
割股納肝則甚矣。
剔鬚落髮
損乃微焉。
立忠不顧其命。
者莫知咎。
道不愛其毛。
何獨以為過。
湯恤烝民
尚焚
軀以祈澤。
墨敦兼愛欲磨足而至頂況夫
上為君父深求相利。
須髮之毀何足顧哉。
聖人之教。
有殊途而同歸君子之道。
反經合義
泰伯其人也。
在家之就
養。
採藥不歸
中國服章
剪髮
以為飾。
反經悖禮莫甚於斯。
然而仲尼
之曰。
泰伯可謂至德矣。
其故何也。
雖迹背
君親
而心忠於家國
形虧百越
布德全乎
三讓
泰伯衣冠之制。
無損至德
沙門縉紳之容。
亦何傷乎妙道
雖易
改貌
臣子常儀
信道歸心
願君
親之多福
苦其身意
出家眾善
遺其
君父
延歷劫之深慶。
其為忠孝不亦多乎。
浪謂沙門為不忠。
未之信矣。
傅又云。
西域
胡人因埿而生。
是以便事埿瓦。
此又未思
之言也。
崇立靈像摸寫尊形。
所用多塗。
非獨埿瓦。
或彫或鑄。
則以鐵木金銅
圖之
繡之。
亦在丹青縑素
復謂西域士女遍從
此物而生乎。
且又中國之廟以木為主
謂制禮君子皆從木而育邪。
親不可忘。
為之宗廟
佛不可忘。
故立其形像
以表罔
極之心。
用申如在之敬。
欽聖仰德何失
有哉。
夫以善為過者。
故亦以惡為功矣。
又云。
帝王無佛則國治年長
有佛則政虐
祚短。
此又未思之言也。
則謂能仁設教
淫虐之風。
菩薩立言
專弘桀紂之事。
實論之。
不然矣。
夫殷喪大寶
災興姐已
之言。
周失諸侯禍由褒姒之笑。
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
三乘之教。
豈斯尚乎。
佛之為
道慈悲喜捨。
齊物而等怨親。
安樂而救
危苦
古之所以得其民者。
佛既弘之矣民
所以逃其上者。
經甚戒之矣。
羲軒舜禹
之德。
六度而苞籠。
羿浞癸辛之咎。
十惡防禁
向使桀遵少欲之教。
順大
慈之道。
伊呂無以用其謀。
湯武得行
計。
可使鳴條免去國之禍。
牧野倒戈
亂。
后從洛汭之歌。
楚子乾溪之難。
釋氏之化。
為益非小。
延福祚於無窮
危亡未兆
傅謂有之為損。
無之為益。
何言與。
是何言與。
佛何讐而誣之至此
何負而疾之若讐乎。
傅又云。
未有佛法
前。
人皆淳和世無篡逆
此又未思之言也。
九黎亂德。
豈非無佛之年。
三苗逆命
有法之後
夏殷之季何有淳和
春秋
時寧無篡逆
寇賊奸宄
作士命於皐陶
玁狁孔熾
蕩伐勞於吉甫
而傅謂佛興
篡逆
盜法佛猶戒之。
豈長篡逆亂乎
言之競佛亦防之。
何敗淳和之道乎。
惟佛
之為教也。
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
勸國以治。
勸家以和。
弘善示天堂之樂。
懲非顯地獄
之苦。
不唯一字以為褒。
豈止五刑而作戒。
乃謂傷和而長亂。
不亦誣謗之甚哉。
亦何
傷於佛日乎。
但自淪於苦海矣。
輕而不避
可悲夫。
於是書生心伏而色愧。
避席
謝曰。
僕以習俗常違自佚
忽於所未
究。
其所先述。
正法而異論。
受邪言以
同失。
今聞佛智玄邃
乃知釋教之忠質。
豁然神悟而理攄。
足以蕩迷而祛疾。
雖從
邪於昔歲
歸正於茲日。
謹誦來戒以為
口實矣。
論曰。
司馬文正公
元魏崔浩昧於擇
術。
若傅令者。
不善擇術尤可數也。
天意
大啟唐祚。
太宗大權聖人示現出世
千載道德盛明之主。
豈易遇哉。
文中
子者。
身任百世師儒。
河汾間。
太宗
時宰輔。
凌煙閣諸公
北面稱師。
王佐之道。
當是時使傅令稍知向方
預出
王氏之門。
則其施設縱非公台之任
亦不
失為名卿大夫
徒以卜史占候下技。
貌既卑無以自逞
乃以夙昔私憾
謗黷
教。
規竊聲譽
太宗登位。
天下文明諸公
雍容廟堂
論道經邦制禮作樂
堯舜
運。
亡以加也。
此時奕之學素荒而伎且索
矣。
拘慚自廢于家。
無聊而斃也可知矣。
妙哉李君內德論。
熟覽之蓋天下精識讜
論也。
其通命一篇
以儒所謂命釋所謂業。
原始要終合而通之。
尤為警絕
惜辭多未
具載云。
是歲夏四月
太子建秦王世民
怨隙
成將興內難
而又邊境屢優軍國務殷
奕妄生毀佛。
乞行廢教之請復云云未決
法琳諸僧論辨之。
李黃門內德
論。
同進之于朝。
由是悟奕等譽道毀佛
為協私。
大臣不獲已
遂兼汰二教施行
焉。
五月辛巳
詔曰。
(五)釋迦闡教清淨為先。
遠塵離垢除去
欲。
所以弘宣勝業修植善根
開導迷津
庶品
是以敷演經教檢括學徒
調懺
心捨諸染著。
衣服飲食咸資四輩
大覺
遷謝道法流行
末代陵遲漸以虧損
乃有
猥殘之侶規自尊高。
游墮之民苟辟徭役
妄為剃落號出家
嗜欲無厭營求不已
有出閭里周旋闤闠
驅策畜產積貨
財。
耕織為生沽販為業。
事同偏戶等齊
人。
進違戒律之文。
退無禮典之訓。
或有躬
行劫身自穿窬
造作奸訛交通豪猾
憲網自蹈重刑
瀆玷真如虧損妙法
稂莠有穢嘉苗
類若淤泥混乎清水
伽藍地本淨居
栖心之所理尚幽清
近代以來多立寺舍
不求間曠之地。
唯趨
諠雜之方。
繕綵崎嶇甍宇殊錯。
拓舛隱慝
誘納奸邪
或有接延䣑邸隣近屠沽
塵埃
滿室腥羶盈路
徒長輕薄之心。
有虧崇敬
之義。
老氏垂化本實冲虛
養志無為
外物
全真守一是玄門
驅馳世務
宗旨
應期御宇興隆教法
志思利益
情在護持
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
長存
妙道永固福田
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諸僧
道士女冠
精勤練行戒律者。
並令
大寺居止
供給衣食不令乏短
其不
精進無行業。
弗堪供養者。
並令罷道各
桑梓
司明條式務依教法
違制
坐悉宜停斷
京城留寺三所二所
其餘
天下諸州各留一所。
餘悉毀之。
六月四日
秦王府兵內難
高祖秦王為皇太
子。
付以軍國政事是月癸亥大赦天下
沙汰二教詔。
甲子高祖遜于位。
太上
皇。
太子即位東宮
是為太宗
(六丁亥)太宗文皇帝世民貞觀(高祖次子。
厥性仁賢
輕財重義
公元626年
起義兵。
高祖謂之曰。
破家亡軀由汝。
化家為國亦由汝焉。
肇興唐室
太宗之功也。
武德九年太子建
公元1017年
齊王元吉死。
八月受禪即位
制體作樂選賢任良
公卿大臣論議政事
吞蝗以整年穀之凶。
叡德
此。
魏徵李靖房玄齡杜如晦等諸賢為相。
慰遲敬德劉文靖為將。
在位二十三年)。
(七)帝對群臣太息曰。
大亂之後
難治
乎。
魏徵對曰。
大亂之治譬飢人之易食。
曰。
古不云乎
善人為邦百年而後勝殘
殺。
徵曰。
不為聖哲之論。
聖哲之治其應
如響。
蓋不其難。
僕射封德彝曰。
不然
三代
澆詭日滋
秦任法律雜霸道。
欲治
不能
非能治而不欲。
徵書生好虛論
亂國不足聽。
徵曰。
五帝三王不易民而
教。
帝道而帝。
王道而王。
顧所行何如
耳。
黃帝蚩尤
七十而戰勝其亂。
因致無
為。
九黎害德。
顓頊征之。
既克而治。
為亂
湯放之。
無道
武伐之。
湯武身及太平
人漸澆詭不復撲。
當為鬼為魅。
尚安
而化之哉。
德彝不能對。
然復以為不可
雅以徵對為然
他日帝甞召傅奕
賜之食
而謂曰。
佛道微妙聖迹可師。
報應顯然
有徵驗。
汝獨不悟其理何也。
奕曰。
佛是
西方桀黠欺詸夷狄
及流入中國。
尊尚
教皆邪僻纖人
摸寫莊老玄言飾其妖妄
無補國家
有害百姓
帝惡其言不
答。
自是終身不齒
(己丑)○放宮女三千。
(八)七月蝗害稼。
帝在苑中掇蝗而言曰。
以穀為命
而汝害之。
是害吾民也。
百姓
過在予一人
汝而有靈。
當食朕身無害
民。
將吞之。
左右恐致疾遽求代
帝曰。
所貴
移災朕躬
何疾之避。
遂吞之。
由是帝世
蝗不為害
冬十二月癸酉
詔曰。
有隋失道
九服沸騰
朕親總見戎致茲明罰
其有桀
犬嬰此湯羅
銜鬚義憤終乎握節
各狥所
奉咸有可嘉
日往月來逝川斯遠。
切恐
泉之下向淪鼎鑊
八難之間永纏氷炭
疚懷無忘興寢
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
魄。
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凶徒
殞身戎陣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
法鼓
所振。
災火青蓮
清梵所聞
苦海
甘露
所司量定處所
并立寺名支配
徒。
及修院宇
具於事條以聞。
稱朕矜哀
意。
仍命虞世南伯樂褚遂良顏師古
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
為碑銘以紀功業
(已上見舊史)。
(庚寅)○禁笞背法。
十月天下斷獄
死罪二十有九人
東南
海。
西極于嶺。
窮玄塞。
戶不夜閉
旅不齎
糧。
取給於路。
米斗三錢
天下大治
君長衣冠帶刀宿衛
帝喜謂群臣曰。
魏徵勸朕仁義之効也。
不令封德彝
之。
追念初平天下時。
手誅千餘人
及享太平
即以御服諸寺
命僧禮懺
擢焉。
(辛卯)詔僧尼父母
(壬辰)○縱死囚四百還家
(九癸巳)七年
三藏法師玄奘
天竺求法。
達于
王舍城
奘生洛州偃師陳氏。
隋季出家
戒。
博貫經籍
每慨前代譯經多所訛略
公元1010年
西土訪求異本參訂焉。
三年
表辭帝。
不許
私遁原州玉關
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奉奘行資
護送達于
罽賓
僧伽論師決俱舍因明
大毘婆沙
等論。
大林國。
婆羅門中論異道
典籍
婆羅門七百餘歲。
至僕底國。
從伏
法師學對法宗顯理門等論。
至那伽羅
國。
從月胄論師眾事分毘婆沙。
至祿勒
那國從闍那屈多三藏經部毘婆沙及薩
婆多部辨真等論。
至麴闍國從毘邪犀那
三藏學二毘婆沙。
王有勝兵十萬雄冠西
域。
奘與胡商八十許人殑伽河。
彼俗
人祀天。
奘與諸商被執。
以奘風度特異
戮以祭。
大風塵沙天晝日晦暝。
震懼
以奘為聖人
遂釋之。
中天竺
大乘居士
為奘開瑜伽師地
即入王舍城
預聞奘至。
具禮郊迎之。
安置陀寺。
七寶所成。
僧以萬數
奘見上方戒賢論
師。
春秋一百有六。
道德西土宗師
法藏
國主十城租賦奉之。
奘啟以求
法意
咨嗟流涕曰。
吾頃疾病且死。
忽夢
文殊大士謂吾曰。
未應厭世
後三年震
旦有大沙門。
從女受道。
自爾已來三稔
矣。
於是慰喜交集
有同宿契焉。
見王
象車從者三十輩。
日供上饌。
饌有龍腦
香乳蘇蜜及大人米。
香聞百步
國產
不多。
君長與后。
主法上德與焉。
奘寓
其國。
從正法藏窮探大乘祕奧
益智
云。
公元1017年
(十乙未)九年十月法師玄琬卒于延興寺。
遺表
聖帝明王賞罰三寶不濫痛愍
沙門
不應與民同科
乞付所屬僧律治之。
并上安養三德論各一卷
嘉納
有詔
傷悼
皇太子臨弔
勅有司給葬具。
勅葬沙門由琬而始。
公元1016年
(十一)十一月
詔曰。
三乘結轍濟度為先。
八正
歸依慈悲為主
智慧之海膏澤群生
煩惱之林津梁品物
任真體道理叶至仁
妙果勝因事符積善
欽若金輪恭膺寶
命。
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大聖之規無幽不
察。
使人蓋纏
家臻仁壽
比緣喪亂
減少
華臺寶塔窺戶無人
紺髮青蓮
沐雨
眷言凋毀良用憮然
天下諸州
有寺之處宜度僧尼
數以三千為限
其州
大小地有華夷
當處所度多少有司
定務取德業精明
其往因減省還俗
及私
白衣之徒。
行業可稱通在取限。
必無
可取
亦任其開數。
比聞多有僧徒溺於
流俗
假託鬼神妄傳妖怪
或謬稱醫巫
左道求利。
灼鑽膚體駭俗驚愚。
造詣
官曹囑致贓賄
凡此等類大虧聖教
朕情
護持
必無寬貸
自今宜令所司依附
律。
(十二丙申)參以金科明為條制
十年皇太子問張
士衡曰。
事佛營福其應如何
對曰事佛在
清淨仁恕
貪惏驕虐。
雖傾財事之無
於禍。
善惡必報若影赴形。
聖人之言備
矣。
為君明。
為臣忠。
為子孝。
福祚永。
是則禍至矣。
太子逆志
士衡因對
以箴之。
(十三丁酉)帝幸洛京下詔曰。
老君範義清虛
釋迦貽則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
汲引之迹
殊途
論其宗也。
弘益之風各致。
大道
興肇遂古
源出無名之始。
事高有形
外。
況是國家先宗。
宜居釋氏之右。
自今
已後齋供行位至於稱謂
道士女冠可在
僧尼之前
庶敦返本之俗。
暢於九有
貽於
萬葉
京邑沙門各陳極諫
有司不納。
時有
沙門智實者。
下賢僧也。
丰度雋頴內外
兼明
携諸宿德隨駕表奏關口
其略曰。
僧某等言。
年迫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
蒲柳
方值聖明之君。
竊聞父有諍子
君有
諍臣實等雖在出家
仍在臣子之列有犯
無隱
敢不陳之。
伏見詔書
國家本繫出自
柱下
宗祖風形前典
頒告天下無德
而稱。
道士僧尼之上。
奉以周旋
豈敢
拒詔。
尋其老君垂範治國治家
所佩服章
初無改易
不立觀宇不領門人
柱下
全真
龍德養性
道士等不遵其法。
所著冠服並是黃巾之徒。
實非老子之裔。
行三張之鬼術。
棄五千之玄言
反同張陵
謾行章醮
從漢以來常以鬼道化於浮俗
妄托老君之後
即是左道之苗。
若在僧尼
之上。
誠恐國家同流有損國化
遂以道經
漢魏諸史先道後之事。
具陳如左。
壯其志於教。
宰相岑文本諭旨遣之。
固執奉詔
震怒
杖實于朝堂
民其服
流之嶺表
而卒。
年三十有八。
初實得罪
譏其不量進退者。
實曰。
吾固知已行之詔
不可易。
所以爭者。
後世大唐有僧耳。
者莫歎惜
(十四戊戌)十二年尚書虞世南卒。
手勅魏王
泰曰。
虞世南與我猶一體也。
拾遺補過
日暫忘。
當代名臣人倫準的
吾有小失
犯顏而諍之。
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之中。
復人矣痛惜豈可言耶。
未幾帝賦往代興
亡詩一篇
歎惜曰。
鍾子期伯牙不復
鼓琴
朕此詩將何所示。
褚遂良持詣世
公元1017年
南靈帳讀畢焚之。
冀其神識感悟焉。
明年
世南讜言有如平生
下詔曰。
故禮
尚書文懿公虞世南
德行純備文為辭
宗。
夙夜盡心志存忠益
從物化忽移時
序。
昨因夜夢覩斯人。
兼進讜言有若
生之日。
追懷遺美良用悲悼
宜資冥福
思舊之情。
可即其家齋五百僧造佛像
一軀(出舊唐史本紀)。
(十五)秋八月
三學秀異
於弘文殿論議
道士蔡子晃問法師惠淨曰。
法華稱序品
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淨曰。
如來入定放光
現瑞假遠開近。
為破二之鴻基
一真
由致。
此其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故曰
品第一。
晃難曰。
第者弟也。
為弟則不宜
稱一。
一則不應稱弟。
兩言矛盾
何以
通淨曰。
向不云。
第者為居。
一者為始。
不省名義
安能難人
忙亂曲為之詞。
乘勝剉折
遂蒙慚而退。
淨雅與房玄齡
厚善尤為太常褚亮所敬。
甞謂人曰。
俯視安遠顧蔑生肇。
真當獨步也。
及天
三藏波頗那羅譯大莊嚴論。
詔淨筆授。
并勅趙郡孝恭詹事杜正倫同監護。
(十六己亥)十三年。
方士世英法師惠琳著論
訕毀皇宗
有旨捕琳。
琳知之變服自繫
闕請譴。
制旨曰。
據爾論。
有念觀世音者臨
刑不傷。
今詳罪犯坐大辟
賜假七日
可勤念之。
臨刑自免
奉制一無所念。
至期詔問所念觀音感應如何對曰。
隋季
失德四海沸騰
陛下廓清寰宇道洽生靈
琳自七日已來
不念觀音唯念陛下
帝訝
其言。
御史韋琮問琳所以念朕之狀。
曰。
觀音至聖垂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為師
救。
陛下御臨宸極萬國歡心
文治至平
無外
聖與觀音齊等
所以唯念陛下
琳挺志蓋弘宣釋氏之法以助皇化
冀民懼
報應
刑罰遠惡也。
琳何求而敢訕謗
哉。
陛下察琳忠於所事
所謂臨刑自免
若唯讒是信。
則琳伏尸無地
琮奏其語。
免刑流于益州(法師辨正八卷
為諸死于蜀百牢關
未幾世英被誅矣)。
(十七庚子)○定嫂叔甥舅服。
嚴法師法順卒。
順生杜氏
亦稱杜順
公元558年
族長也。
長安萬年人
陳永定二年生。
少為隋文帝所重。
月俸供之。
病者
對之危坐少頃即愈
或生而聾者。
順召之
與言耳即聰。
或生而啞者。
順就與之悟即
能言
或狂而顛者。
使人領住向之禪定
少選
即拜謝而去。
又甞臨溪侍者
不可濟。
順率同涉。
水即斷流
神迹類如
此。
而順隤然不以介意
尤邃華嚴宗旨。
帝素敬重之。
引入宮禁
導迎善氣妃主。
戚里諸貴奉之有如生佛
華嚴法界觀
門弟子智儼尊者傳其教。
公元573年
(十八)傅奕感報。
十四年秋卒暴而亡冥報
記曰。
初與傅仁均蹟同太史
仁均
先死
蹟昔欠仁均錢五千未償。
後夢仁均
索討。
蹟問先所欠錢當付與誰。
仁均曰。
埿人
又問。
埿人者誰。
傅奕也。
是夕
長命少府亦夢同焉。
又多見先亡者。
佛經虛實
彼曰。
實也。
傅奕法當
何報。
彼曰。
越州埿人
長命殿庭告蹟。
蹟亦言如之。
時有唐臨在側蹟送錢與奕。
及告其夢。
不數日奕果暴亡
或為埿犁
人也。
(十九)相國蕭瑀字時文
梁明帝子也。
九歲
新安王
國除入隋晉王妃姊。
官右千
牛。
甞疾。
不肯呼醫。
自信天命
嘆曰。
吾更
餘年則從此遁矣。
晉王踐祚為后
其言。
召責之以其不安小官
後病損拜內
史侍郎
直言頗為煬帝憎。
隋亂瑀出
河池郡
唐高祖入關以書招之。
因挈
郡歸。
封宋公
委以樞要
不名
呼為蕭
郎。
家世貴胄
武帝以來
皆奉佛清修
公元1229年
瑀及其孫勉精嚴尤甚
太宗即位入相
既而房杜得君事任稍分。
不能少望
甞乞度為僧。
帝許之。
尋度不能而止。
兩朝五入相位
年七十四薨。
瑀性忠鯁
雅薄福貴。
屬文
通儒顧輩皆高其才。
唐史稱之曰。
蕭氏江左有功在民。
厥終無大惡
寖微而亡。
故餘祉及其後
裔。
自瑀逮遘。
葉宰相名德相望
與唐盛
衰。
世家盛古未有也。
(二十辛丑)十五年五月戊辰
帝幸宏福寺。
大德
道懿等五人賜座。
諭以剏寺為專一追崇
太后
言發涕零
懿及左右哽咽逡巡
製疏施絹二百疋。
自稱皇帝菩薩弟子
回向罷。
顧謂道懿等曰。
頃以老子是朕
先宗。
令名在前
卿等應恨恨也。
道懿
曰。
陛下尊祖宗降成式
懿等蒙荷國恩
學道
詔旨初下咸皆歡悅
詎敢有恨。
曰。
尊祖重親有生大本
故先老子以別
親疎之序。
非不留心於佛也。
自有國以來
未甞剏立道觀
有功德並僧舍
雖往
操戈臨陣
未始縱威濫殺
所在
場皆立佛寺。
至於太原舊第亦以奉佛。
存心如此
卿等想未諭也。
道懿等遽起趨
謝。
帝曰。
少坐。
此是朕意。
不述則人不知。
天時向熱。
寺宇未備。
今所施可別造經寮
僧眾寬展行道
(二十一壬寅)十六年。
三藏玄奘法師
王舍城
羅國國主郊迎之。
已而問曰。
國有
出世
作小秦王破陣樂為我言其為
人。
奘粗陳帝神武削平天下躬行堯舜
治。
其王大驚。
東向稽首曰我當朝覲與師
偕行也。
奘因出所撰制惡見論似之。
王欽
歎曰。
此論一出
可謂日光既昇螢火奪明
矣。
即以青象名馬助奘馱經而還
(二十二癸卯)○圖功臣凌烟閣
八月四日
原州鴻池谷忽有五石
青質白文
成字曰。
高皇海出多子元王
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
燕山人士樂大國主尚汪譚獎文仁邁千古
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風才子七佛八菩
薩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貞觀昌大聖延四
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為善
原州奏于朝。
字初若不甚顯。
群公擬定
粲然明著。
十一月辛卯
有事南郊
遣使玉帛
原州鴻池谷祭之曰。
天子諱祚繼鴻
君臨㝢縣
宿興旰食無忘於政。
道德
禮愧於前修
有成命表瑞徵符。
文字
曆數惟永。
既旌高廟之業。
又錫眇身
祚。
迨於皇太子治。
亦降貞符
具紀李氏
石言
仰瞻宵漢空名大造
甫惟寡薄彌增
寅懼
敢因大禮重薦玉帛
上謝冥靈之貺。
以伸祗慄之誠。
(二十三乙巳)十九年正月丙子
法師玄奘經像
京師
留守房玄齡館于宏福寺。
表聞
帝。
壬辰奘如東都
二月己亥見于儀鸞殿
帝曰師去何不相報
對曰。
去時表三上。
誠願微淺
不蒙諒許。
無任慕道之至。
私行
專擅之罪惟深愧懼。
帝曰。
師出
家與俗殊隔
委命求法惠利蒼生
朕甚
嘉焉固不煩為愧。
但念山川阻遠方俗
心。
怪師能達也。
對曰。
奘聞乘疾風者造天
地而非遠馭龍舟涉江海而不難。
自陛
下握乾符四海
德籠九域仁被八區
風扇炎景之南。
威震葱嶺之外。
所以
君長
每見翔雲之鳥自東來者。
猶疑
上國
斂衽而敬之。
玄奘圓頂方親承
化育者耶。
賴天威。
故得往還無難
帝曰。
長者之言。
朕何敢當。
因廣問雪嶺以西
印度之境玉燭和氣物產風俗八王故迹
遺蹤
博望所不傳。
班馬無得而載
者。
奘既親游其地。
記憶無遺
隨問而對。
條理
大悅曰。
師所經一百餘國。
可盡
掇其山川風俗
大唐西域記以遺後來。
不亦美乎奘奉詔將罷。
帝謂侍臣曰。
昔符
堅稱道安神器
舉國遵敬朕觀法師
溫雅風節貞峻
非徒不愧古人
實過之
遠甚。
司徒長孫無忌曰。
誠如明詔
道安
高行博識
弘法之功。
不如法師躬趨
聖域討論眾妙究探宗極者矣。
車駕將問
高麗
法師之還。
期暫引見
及對談論
不覺日莫
帝曰。
匇匇言不盡懷。
欲共法師
東行
省方觀俗
指揮之暇。
別更談敘
乎。
對曰玄奘遠歸
兼有病疾
不堪陪駕。
曰。
師向能孤游絕域
今此行如跬步耳。
何辭。
對曰。
陛下東征六軍奉衛。
伐亂誅姦
必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
玄奘無所裨助
虛負道路之費。
兵刃交戰
佛制沙門
觀視
陛下矜察
嘉納而止。
奘因奏
西域所獲梵本經論凡六百五十七部。
嵩山少林寺為國宣釋。
帝曰。
朕頃為穆
太后剏宏福寺。
極為虛靜
可就彼翻譯
須並與玄齡平章
奘因進曰。
百姓無知
遠歸妄有窺看
不徒廢法務。
兼慮不
測之患。
願得監門官以防釁隙
帝悅曰。
可謂保身之計當為處分
及罷即別。
差官監護
(二十四丙午)二十年七月辛卯
法師玄奘上新
菩薩藏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楊聖教大乘
雜集論凡五部五十八卷
請帝為聖教序
手勅曰。
書具雅意
法師夙標高行
出塵表。
寶舟而登彼岸
妙道而闢
度門。
弘闡大猷蕩除眾罪。
朕學淺心拙。
物猶迷。
佛道幽微
豈能仰讚
側請為序。
非己所聞
重表請曰。
伏奉墨勅猥垂獎
諭。
祗奉綸言精守振越。
玄奘行業空疎
緇侶幸屬九瀛有截四海無虞皇靈
遠征
國威訪道
窮遐冐險雖勵愚誠
纂異懷荒實資朝化所獲經論蒙遣翻譯
卷軸志有銓序
伏惟陛下睿思雲敷
華景爛。
理苞繫表調逸咸英
千古以飛
聲。
百王騰實
切以神力無方
神思
不足銓其理。
聖教玄遠
非聖何以序其
源。
故乃冐犯威嚴敢希題目
宸睠冲邈
矜許
撫躬累息相顧失圖
奘聞。
日月
天。
既分輝於戶牖
江河紀地。
流潤於巖
崖。
雲和廣樂
不祕響於聾瞶
金玉奇珍
鞱彩於愚瞽
敢緣此理重有干祈
伏乞
曲垂天文俯照。
兩儀而同久。
二曜
而俱縣。
然則鷲嶺微言
神筆弘遠
奧典
英詞宣揚
豈止區區梵眾
恩榮
蠢蠢迷生方超塵而已
制許之。
(二十五丁未)○作翠微宮終南山
是歲帝得祕讖云。
三世而後女主武王
代有天下
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風訪其事。
對曰。
臣據術推之。
其兆已成。
今在陛下
中矣。
逾三十年當有天下
誅唐子孫殆盡
帝曰。
疑似者殺之何如
對曰。
天命不可易。
真王者不死。
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
今既在宮。
已是陛下眷屬
更三十年又當
衰老
老則心慈
受終易姓
陛下子孫
不甚損。
今若戮之。
即當復生莊嚴毒。
況又立讐則陛下子孫無遺類
帝善其
言而止。
(二十六戊申)二十二年六月
帝在玉華宮
法師
玄奘至。
乃曰。
朕在京苦暑
就此宮。
泉石
涼氣力稍佳。
然憶法師故茲相屈。
涉塗
大勞也奘謝曰。
四海黎庶
陛下而生。
聖躬不安
率土煌灼
伏聞。
鑾輿至此
順宜
凡預含靈不無蹈。
陛下永保
崇高
與天無極
玄奘庸薄猥蒙齒召
而來
不覺為勞。
帝以法師德業冲博儀
絕倫
欲令罷道共康庶政
因曰。
昔三五
帝王
不以六合務廣萬機事殷
不能
理。
故周憑十亂
舜託五臣
翼亮朝猷弼諧
邦國
盛明之后且爾。
況朕寡昧而不寄
眾哲哉。
意欲法師脫緇服掛纁衣
升鉉路
陳謀槐庭論道
師意何如
對曰。
微生伏奉明詔
稱三五之君不能獨治
寄諸賢哲共而成之。
陛下盛德含光
讓之詞。
在理則不爾也。
何哉。
使臣至治
桀紂靈之君豈無臣耶。
以此而言不必
由也。
伏惟陛下聖哲之治。
一人紀綱萬事
咸得其緒。
撫運已來
天地休平中外
晏。
陛下不荒不矜不麗不侈
兢兢業雖
休勿休居安思危
為善承天所致也。
何預焉。
請粗陳其梗概
陛下經緯八紘
豪傑
戡定禍亂崇闡雍熙
聰明文思
德。
體元合極之姿。
皆天之所授。
無假於人。
一也。
敦本棄末崇儒尚德
澆風季俗
反淳政於上古
遵薄制刑用輕典
九州
四海稟識懷生
沐恩波咸遂安逸。
此又
聖心自化
無假於人。
二也。
至道旁通深仁
遠洽。
東逾日域西邁崑丘
南盡炎州北窮
玄塞
彫題鼻飲之俗。
卉服左衽之人。
靡不
候風瞻雨稽顙屈膝
獻琛貢寶充委夷邸。
此又天威所感。
無假於人。
三也獫狁為患
來自久。
五帝所不止。
三王莫能制遂使
渭河被髮之野。
酆鄗為鳴鏑之場。
中國
陵遲匈奴得逞
殷周已來不能攘弭至漢
窮兵衛霍盡力
雖收枝葉根本猶存。
而後無聞良策
陛下御圖一征斯殄傾
巢倒穴無復孑遺
澣海燕然之域。
盡入提
封。
單于弓騎之人。
俱充臣妾
若言由人。
虞舜已來賢輔多矣。
何因不獲
故知有道
斯得。
無假於人。
四也。
高麗小蕃失禮上國
煬帝天下之師三自征伐
攻城無傷
堞。
掠卒不獲一人
虛喪六軍狼狽而返。
暫行提數萬騎
駐蹕強陣
破遼蓋
堅城
振旅凱旋俘馘三十餘萬。
用兵
將其道不殊。
隋以之亡。
唐以之得。
故知
無假於人。
五也。
天地交泰日月光華
氤氳慶雲紛郁
五靈見質一角呈奇
白狐朱雁朱草
昭章雜沓無量億千
遍舉
應德而至。
無假於人。
六也。
明詔
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亂
切為陛下不取
總復須才。
今亦伊呂多矣。
(二十七)玄奘庸陋何足以預之。
至於守戒緇
闡揚遺法
此其誠願
伏乞天慈終而不
奪。
大悅曰。
師所陳並上玄垂祐。
宗廟
之靈卿士之力。
朕安能自致哉。
師既欲敷
妙道
亦不固違高志
中書令褚遂良曰。
四海廓清九域寧晏
陛下聖德
實如
法師之言。
帝笑曰。
如此
珍裘一狐
腋。
大廈眾材共成。
何有君能獨濟。
法師
自全雅操
故濫相光飾耳。
因問比譯何
經。
對曰。
伽師地論。
帝曰。
何等此。
曰。
彌勒大士所造明十七地義
曰何
謂十七地。
奘曰。
六識相應地。
有尋有伺地。
無尋唯伺地。
無尋無伺地。
三摩呬多地。
心地無心地。
聞所成地思所成地。
修所成
地。
聲聞地。
獨覺地。
菩薩地。
有餘依地
依地是為十七。
標舉綱目陳列大義
帝深愛焉。
遣使取論入宮凡一百卷
帝自
詳覽覩其詞義宏奧
非向所聞
侍臣曰。
朕觀法師新譯經論
猶瞻天噉海莫極高
深頃既軍國務殷
未暇委尋。
而後
宗源杳曠。
儒道九流汀瀅之方溟渤
耳。
因勅有司祕書手寫新譯經論各九
部。
宣賜道總管展轉流布
率土
內同稟未聞之法。
司徒長孫無忌
中書令褚遂良
奏曰。
佛教
冲玄天人莫測。
本則甚深。
語門則難入。
伏惟陛下至道照明輝光昱日
澤霑遐界
化溢中區
擁護五乘建立三寶
法師
叔葉而秀質
千載挺生
重險以求
經。
履危塗而訪道
珍異俗具獲真文
國飜宣。
若庵摩之始說。
精文奧義
金口
之新開。
陛下聖德所感。
臣等愚瞽預此
見聞
苦海波瀾舟航有寄。
天慈遠使
布之九州
蠢蠢黔黎俱飡妙法
臣等億劫
忻逢。
不勝慶幸
(二十八)六月
帝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成。
御慶
福殿百官倍位。
法師玄奘升殿賜座。
弘文館學士上官儀
以序對群臣宣讀
煥錦舒極褒揚之美。
其辭曰。
蓋聞。
二儀
有像。
覆載含生
四時無形
寒暑
化物
是以窺天鑑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
洞陽
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包乎陰陽
而易識者
以其有象也。
陰陽處乎天地
難窮者。
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徵。
雖愚
不惑形潛莫覩。
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冲虛
乘幽控寂。
宏濟萬品典御十方
威靈
無上
神力無下
大則彌於宇宙
細則
攝於毫釐。
無滅無生
萬劫不古若隱
若顯。
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
其際。
法流湛寂
揖之莫測其原固知蠢
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
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於西土
漢庭而皎
夢。
東域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時。
未馳而成化
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
遵。
及乎晦迹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
鏡三千之光。
麗像開圖空端四八之相。
微言廣被
含類三塗遺訓遐宣
群生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
莫能一其旨
歸。
曲學易遵。
邪正於焉紛糾
所以空有
論。
習俗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
替。
玄奘法師者。
法門領袖也。
懷貞
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長契神情
先包四忍
行。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能方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六塵逈出
千古無對
凝心內境
正法陵遲
棲慮玄門
深文訛闕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
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游西域
乘危遠邁
仗策孤征
積雪晨飛塗閒失地
驚沙夕起
空外迷天
萬里山川烟霞而進影。
百重
寒暑
霜露前蹤
重勞輕求深願達。
公元576年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窮歷異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飡風
鹿苑鷲峯瞻奇仰異。
至言先聖
真教上賢
探賾妙門
精窮奧義
一乘五律之道馳驟心田
三篋之文。
波騰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
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
宣揚勝。
業引慈雲西極
法雨於東
垂。
聖教闕而復全。
蒼生而還福。
濕火
宅之乾焰。
共拔迷途愛水之昏波同臻
彼岸
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
升墜之端
唯人所記。
譬夫桂生高嶺
零露方得泫其
蓮出綠波
飛塵不能污其葉。
非蓮性自
潔而桂質本貞。
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
能累。
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
夫以卉木
無知
資善而成善。
況乎人倫有識
不緣
慶而求慶。
方冀茲經流施。
日月無窮
斯福遐敷。
乾坤而永大。
於是御筆親書。
綴于新經之首。
法師奉表
謝曰。
六爻
賾。
局於生滅之場。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
境。
遠惟羲冊覩奧不測其神遐想軒圖
選普歸其美。
恭惟陛下玉毫降質金輪
天。
先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廣利
區域
恒沙法界
遂使給孤精舍
提封
貝葉靈文咸歸冊府
玄奘往因振
錫聊謁崛山。
經途萬里
天威咫步
匪乘千葉
雙樹食頃
搜揚三藏
盡龍
宮之所儲。
研究一乘
鷲嶺遺旨
並已
載於白馬還獻紫宸
尋蒙下詔勅使翻譯
玄奘乖龍樹。
謬忝傳燈之榮。
才異馬鳴
深愧瀉瓶之敏。
譯經論紕舛尤多
天威留神製序。
文超象繫之表。
理括眾妙
之門。
忽以微生親聞梵響
踊躍歡喜如聞
授記
無任感荷之極。
手勅答曰。
朕才謝珪
璋言慚博達
至於內典尤所未聞昨製序
文深鄙拙
翰墨金簡
瓦礫於珠
林。
得來書謬承褒讚
循躬省慮彌益
顏。
善不足稱虛勞致謝
(二十九)時皇太子覩聖序遂撰述聖記。
法師
啟奉謝。
復覽新譯菩薩藏經。
愛其辭旨
微妙
因詔皇太子菩薩藏經後序
其辭
曰。
蓋聞。
羲皇至賾
精粹止於龜文
軒后
通。
雅奧窮於鳥篆
丹書索隱
殊昧實
際之源。
徵錄錯以研幾
非常樂之道猶
且事光圖史。
薰風八埏德洽生靈
堯波於萬代
伏惟陛下轉輪垂拱而化漸
鷄園
勝殿凝旒神交鷲嶺
調御於徽
號。
文思之所窺。
般若綸言
象繫
所擬
由是教覃溟表。
咸傳八解之音。
寰中
皆踐四禪之軌。
遂使三千世界
懷生可封百億須彌
提封作鎮
德水
帝里滄池
舍衛庵園。
上林
茂苑
雖復性空寂。
隨感必通。
真乘
妙無幽不闡。
所以大權御極
法流而靡
窮。
能仁撫運
劫石無盡
體均相具不
思議
校美前王
焉可同年而語矣。
爰自
開闡地限流沙
震旦未融靈文尚隱
漢皇
精感。
託夢想於玄宵
晉后翹誠
降修多於
白馬
有同蠡酌。
豈達四海之涯。
取譬管窺
寧窮七曜之奧。
洎乎皇靈遐暢
威加鐵圍
之表。
至聖發明德被金剛之際。
恒沙國土
襲衣開解脫門踐真實路。
龍宮梵說
之偈。
畢萃清室
猊吼貝葉之文。
咸歸冊
府。
灑茲甘露普潤芽莖。
乘此惠雲遍霑翾
豈非歸依勝業
聖政之靈感者乎。
薩藏經者。
大覺義宗要旨也。
佛修此道
已證無生
菩薩受持咸登不退
波羅蜜
關鍵所資。
四無量心根力斯備。
彼岸
津涉
正覺梯航者焉。
貞觀年中身毒
化。
越熱坡而頒朔懸渡而輸琛。
文軌
同道無壅
法師玄奘振錫尋真
自玉
關長奈苑
天竺力士生處
訪獲此經。
歸而奏上
降旨翻譯
於是畢功。
余以問安
之暇。
澄心妙法之寶奉述天旨微表讚揚
式命有司綴于卷末
自是情信日篤平
章法不輟於口。
法師相得之深。
無時
暫閒。
衣服臥具頻詔換易
家人焉。
(三十)八月丙申
賜奘百金磨衲并寶剃刀
奉表謝。
略曰。
忍辱之服。
合流智惠
刀。
銛逾切玉
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
佩以
塵勞之網。
自伐而還
氣力不逮
昔有憂生之慮。
既遇法師留神大教稍遂
平復
因問欲植法門之益何所宜先。
奘對
曰。
眾生寢惑非惠莫啟。
惠芽抽植法為之
資。
弘法須人即度僧為最帝悅。
九月乙卯
詔曰。
隋季失御天下分崩
四海
塗炭八埏鼎沸
屬當戡亂親履兵鋒
犯風霜宿于馬上
頃加藥餌猶未痊除
以來方遂平復。
豈非福善之致耶。
京城
天下諸州寺。
各度僧五人(時天下寺三千七百餘所。
度僧凡一
萬七千餘人)。
(三十一)十月車駕京師
有司北闕紫微
殿西南弘法院。
留奘居禁中
晝則陪御
談論夜分就院譯經
(三十二)十二月
皇太子文德皇后剏大慈恩
寺成。
詔選京城宿望五十大德
各度侍者
六人
入居新寺。
是月丙辰
太子寶車
十乘
迎諸大德
并綵亭寶剎數百具奉安
新獲梵夾諸經及瑞像舍利等。
太常
部樂及長安萬年音樂京城諸寺
花旛
引入寺。
帝御安福門樓
執爐致敬
經像
盡始罷。
皇情大悅
(己酉三十三)二十三年四月
帝幸翠微宮
法師
奘陪駕。
談敘淵奧
帝必攘袂曰。
法師
相值恨晚耳。
未盡弘法之意。
夏五月
豫。
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褚遂良入臥
內。
囑曰公等忠烈著在朕心。
漢武託霍
光。
劉備諸葛亮
之後事一以委卿。
仁孝
必須盡誠輔導保社稷。
無忌
叩頭流涕
帝復執太子手曰。
無忌遂良在。
國家事汝無憂矣。
是年崩于含風殿年五
十有三。
(三十四)唐史贊曰。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
少康中興
業。
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
而其甚盛者號
三宗
武王天下傳三十六王。
成康
之治與宣之功。
其餘無所稱焉。
詩書
有時闕略
三代千有七百餘年。
傳七
十餘君。
卓然見於後世者。
此六七君
而已
嗚呼可謂難得也。
唐有天下傳世
十。
其可稱者三君
玄宗憲宗不克其終。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
比迹湯武
致治之美。
庶幾成康
自古功德兼隆。
由漢
以來未之有也。
至其牽於多愛。
復立浮圖
好大喜功勤兵於遠。
此中材庸主之所常
為。
春秋法常責備於賢者。
是以後世
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
莫不歎息於斯焉。
論曰。
君子立言之難其實非難
特為
惡所欺耳。
歐陽文忠公太宗本紀贊。
雖筆高語奇傑諸史
至貶太宗復立浮
好大喜功勤兵於遠類中材庸主所為
不取
予謂文忠責備之深。
而為好惡所欺
也。
方貞觀之世。
天下昆蟲草木咸被其澤。
至於日月霜露所至之國
欵關修職
直。
高麗莫離支叛逆阻命
太宗身任
千載道德英雄之主。
其肯坐視之。
留為子
孫憂。
不少經略乎。
蓋其威德之盛。
勢之必然
好大喜功之謂也。
黃帝
蚩尤
七十戰而勝其亂。
高宗伐鬼方
三年
而後克。
太宗偏師陰山平。
駐蹕
高麗服。
黃帝高宗
孔子未甞少貶。
文忠以為太宗之疵。
庸詎責備之過
與。
太宗盛德大業如此
猶曲貶之將恐
後之君子
懷免貶之難而無意功名也。
文忠徒欲高尚其事。
而不知此亦自蹈好
大之失。
至於復立浮。
圖乃所以和順道
德。
而齊天地鬼神之心。
開濟天下後世
之人。
無窮之益也。
文忠以為不當
則是
太宗暗於取舍矣。
使太宗果暗於此
則當
房杜王魏之流
因循戶祿而暗於取
舍者耶。
或曰
文忠韓愈為人
不得
不爾
嗚呼文忠何忍哉。
慕人毀佛而兼棄
太宗道德
不為好惡所欺耶。
孔子立
名教者也。
老氏非毀之。
孔子刪禮。
曰。
吾聞諸老聃云。
孔子亦以人而廢言
乎。
亦若世情好惡耶。
真佛也者耶。
凡本有之體。
毀之乃所以自毀之也。
詎傷
真佛哉。
甞聞文忠一昔夢。
勇士
輩攝至太宗之庭。
太宗怒而責曰。
文武
勳烈如此
不能逃子之貶何也。
文忠震懼
而寤。
後欲追改之。
業已進書頒行矣。
不克改。
慨然曰。
平懷最難。
此殆非偶然
云耳
佛祖歷代通載卷第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