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三
  田賦考(三)
   田賦之制
公元1723年
   雍正元年
户部國家承平日久生齒殷繁土地所出僅可贍給
公元1728年
 遇荒歉民食維艱將来户口日増何以為業惟開墾一事百姓最有裨益向來開墾之弊自州縣以至督撫需索陋規墾荒之弊浮於買價百姓畏縮不前往往膏腴荒棄豈不可嗣後各省凡有可墾之處聴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不得阻撓陞科之例水田仍以六年起科旱田十年起科著為定例府州縣官勸諭百姓開墾地畝多者准令議敘督撫大吏督率各屬開墾地畝多者亦
公元1732年
 准議敘務使無曠家給人足以副朕富民阜俗之意户部議准山西河南山東等處閒曠之地令各省督撫轉飭各州縣衛所確查如有未墾荒有無從前種地之人勸諭開墾有力者令自備牛種無力者官借牛種收後還官起科之後官給執照永為世業
   又以瀕江近海之區定例十年清丈一次恐未至十年有坍漲者令各州縣衛所不時清查坍者即行豁免漲者即行升科毋使胥役藉端需索是年議准各省督撫於州縣開徵之始令該府遴選賢員與該管官同封銀櫃或十日二十日别委賢員或佐貳教職當衆拆封立即起解如有徇隠該府并委員題㕘議處
   二年
直省督撫等朕惟撫養元元之足用先自臨御
 來無刻不廑念依重務本業已三令五申矣但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来户口日繁土田止有此數非率天下農竭力耕耘收倍穫欲家室盈寜必不
可得周官所巡稼之官不一而足又有保介田畯
田間皆為課農設也今課農雖無專官然自督撫
下孰不兼此任也其各督率有司悉心相勸不時
疾苦絲毫妨於農業者必為除去仍於每鄉中
一二老農勤勞作苦者優其奬賞以示鼓勵如此
農民知勸而惰者可化為勤矣再舍傍田畔以及荒山
不可耕種之處度量土宜種植樹木桑柘可以餉蠶
可以佐食桕桐可以資用榛楛雜木足以供炊
㸑其令有司督率指畫課令種植嚴禁非時斧斤
牛羊踐踏奸徒盜竊亦為民利小至孶養牲畜
北方羊南方之彘牧養如法乳字以時生計
無裨總之小民至愚經營衣食非不迫切而於目前
自然之利反多忽略賴親之官委曲周詳多方
導庶使踴躍爭先人力無遺地利始盡不惟民生
風俗亦可還淳督撫等官各體朕惓惓愛民之意
實心奉行倘視為具文苟且塗飾或反以擾民則尤不
 可也
   又
百姓完納錢糧當令户户到官不許里長甲頭立名
 色聞有不肖生員監生倚恃一衿輒包攬同姓錢糧以為己糧秀才自稱儒户監生自稱宦户每當徵收之時遲延拖欠不即輸納督撫曉諭糧户除去儒户宦户名目如再有抗頑即行重處
   又
諭朕惟四民以士為首次之工商其下也漢有力田孝
 悌之科而市井子不得仕宦重農抑末之意庶為近古士子讀書砥行學成用世國家榮之爵禄農民勤勞作苦手胼足胝以供租賦養父母育妻子敦龎淳樸之行豈惟工賈不逮亦非不肖士人之所能及雖榮寵其所慕而奬賞要當有加其令州縣有司老農勤勞儉樸無過舉者嵗舉一人給以八品頂帶榮身以示鼓勵七年直省所舉老農冐濫生事者令督撫查明悉行革退選題補其從前或因賄囑營求而得者准老農保送之官自行出首革去老農頂帶免其治罪
   又
户部州縣虧空錢糧闔屬百姓代賠者名曰樂捐
 其實强派嗣後禁止
   總理王大臣㑹議山西巡撫諾岷提解火耗歸公一疏議入
諭曰州縣火耗原非應有之項但通省公費官養廉有
 不得不取給於此者然非可以公言也朕非不天下州縣絲毫不取於民而其勢有所不能且歴來火耗皆在州縣加派横征侵蝕國帑虧空之數不下數百餘萬原其所州縣征收火耗分送上司上司日用之資皆取給於州以致耗羨之外種種饋送名色繁多故州縣有所藉口而肆其貪婪上司有所瞻徇不肯㕘奏從来積弊所當剔除也與州縣火耗
以養上司何如上司撥火耗以養州縣乎爾等奏稱火
分數不可不分别酌定朕思一省内州縣有大小
錢糧多寡地大糧多之州縣少加火耗已足養㢘
行之地小糧少之州縣則不能矣火耗不定分數倘地
方遇差多事繁之時則酌量可以濟用或是年差少事
簡則耗羨即可減矣又或遇有不肖有司一時加増
清廉自好自可減除矣若酌定分數將来竟成
定額必致有増無減火耗分數不可以酌定者
又奏稱提火耗州縣應得之項聴其如數扣存不
必解而復撥等語見今州縣徵收錢糧百姓實封
櫃其拆封起解時同城官公同騐看耗羨正項同解
分毫不得入己州縣知重無益于己孰肯額外
徵乎是提解火耗既給上下養廉之資而且留補虧空
有益國計若將州縣應得之數扣存於下勢額外
加増私行巧取浮於應得之數累及小民況屬之督撫
顯然有據屬之州縣難保貪㢘此州縣羨餘不可
存者也法有因時制宜者如人有疾病因投藥病愈
即止提解火耗一時權宜之計將来虧空清楚
充裕有司皆知自好提解自不必行火耗亦可漸
減矣朕於臣下期望甚殷即州縣官員亦冀其為臯䕫
稷契自此各加勉勵侵蝕官帑勿貪剥小民各省火
耗自漸輕而至於盡革此朕之願也各省能行者聴其
舉行不行者亦不必强自山西提解火耗之後直省
  次第舉行以給官吏養廉及他公用錢糧少者或
  以税課盈餘佐之由是有司不得濫取於民而公
  用亦無匱乏行之數年上下以為便(臣)等謹按錢糧出於田畝中火耗加於錢糧
  外火耗之名自明以来始有之葢由本色變而折
  銀其取之於民也多寡不一其解之於部也成色
  有定此銷鎔之際不無折耗州縣催徵之時不
  得不取盈以補其折耗之數亦猶糧米之有耗
  米也迨行之既久州縣重斂小民上司苛索
  州縣火耗之増日甚一日因循瞻徇視為應得之
  物一遇公事加派私徵皆取之民間不止於重
  耗而已此其故皆由於有司養㢘之資而閭閻
  滋科派之累也自提解火耗法行有司養㢘
  於此酌撥地方公用於此動支百姓無藉
  苛派之累而官吏得有潔己奉公之實所加於民
  者無多所益於民者甚大所謂上不誤公下不病
  民達權通變至公至善之計也
  是年督撫府州縣官舉行勸農春至勸耕
  至勸斂有輕視民隠不實奉行者以溺職
  又議准各省州縣下年徵糧之紅簿於上年
  月内申送布政司鈐葢印信於開徵前給發各州
  縣於徵收時眼同花登記填寫串票上司盤查
  即取布政司鈐葢之紅簿對騐其徵收卯簿該管
  官務須親對完欠無得假手户房民間輸納
  色不足自應傾銷州縣設立官匠因以累民
   者甚多地方官銀匠信實者數人連名互保聴民投舖傾銷
   又
民間輸納錢糧自封投櫃法亦屬便民之道但偶有
 短少之處令其増補至多索其數浮於所少之外理應將銀發還仍於原封内照補足交納庶可免多索之弊
   令直𨽻等省發人犯西寧開墾西寧布隆吉爾地遙逺願往墾地者少議將直𨽻山西河南山東陜西五省軍流人犯家口發遣之人有能種地者令其前往開墾初到之時地方官撥給地畝動支正項錢糧採買籽種牛隻分給之其應徵糧草照例三年起科
   是年總計天下田土共六百八十三萬七千九百一十四頃二十七畝有奇田賦銀二千六百三十六萬二千五百四十一兩糧四百七十三萬一千
  四百石各有奇草十萬五千四百九十一束
  順天府計六萬八千四百五十頃二十二畝有奇
  田賦銀一十八萬一千六百七十九兩粟米三百
  八十石豆三千四百七十石籽粒五十八石各有
  奇草三百七束
  直𨽻計五十五萬七千四百九十二頃九十四畝
  有奇田賦銀一百九十萬六千九百三十三兩米
  糧一十萬五千四百四十二石四十二石豆七
  千七百八十六石各有奇草八萬五千六百八十
  一束
  奉天錦州二府計五千八百六頃五十八畝有奇
  田賦米三萬八千七十石有奇
  江南江蘇計六十八萬一千二百九十一頃二十
  七畝有奇田賦銀三百七十一萬九千九百四十
  二兩米豆二十七萬六千八百三十八石各有奇
  安徽計三十二萬九千九百八十六頃八十四畝
  有奇田賦銀一百三十八萬七千五百九十六兩
  糧一十七萬九千九百七十二石各有奇内折色
  糧三萬五千二百十三石有奇
  山西計四十二萬七千四百一十三頃八十八畝
  有奇田賦銀二百二十七萬七千三百二十七兩
  又地差課程等項銀一十萬六千七百九十八兩
  糧四萬五千七百七十石各有奇
  山東計九十六萬七千七百四十一頃四十六畝
  有奇田賦銀三百萬七千九百四十六兩米四十
  七萬四千三十七石三萬四千七百四十七石
  穀八百八石各有奇
  河南計六十五萬八千八百八十四頃四十三畝
  有奇田賦銀二百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五十三兩
  有奇
  陜西西安計二十五萬八千四百四十二頃八十
  畝田賦銀一百三十五萬五千二百四十五兩本
  色糧三萬一千九百四十二石折色糧八十六萬
  九千一百四十四石各有奇草一萬五千五百四
  十二束
  鞏昌計一十一萬七千七百六頃六十三畝有奇
  田賦銀十九萬六千三百四十三兩糧二萬三千
  七十四石草三千五百八十二束各有奇
  浙江計四十五萬六千九百三頃四十三畝有奇
  田賦銀二百六十九萬五千四百三十二兩米一
  百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五十八石各有奇
  江西計四十七萬八千六百三十一頃六十六畝
  有奇田賦銀一百一十七萬九千四百七十六兩
  米一十二萬七千四百五十二石有奇
  湖廣湖北計五十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一頃一十
  一畝有奇田賦銀九十八萬八千六百五十六兩
  米一十五萬七千二十七石各有奇豆五十三石
  湖南計三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六頃六十四畝有
  奇田賦銀一百九萬二千六百三十四兩米十四
  萬九千六百一石各有奇
  四川計二十一萬四千四百五十六頃一十六畝
  有奇田賦銀二十二萬五千五百三十五兩米五
  萬七千一百一十九石各有奇
  福建計三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六頃六十四畝有
  奇田賦銀一百十七萬四千四百四十五兩米一
  十二萬七千八十石各有奇
  廣東計三十一萬二千四百七十四頃六十四畝
  有奇田賦銀八十六萬五千九百二十七兩有
  遇加徵銀一萬九千三百一十九兩有奇米二
  十四萬七千八百四石有奇加徵米一百五
  十四石有奇
  廣西計七萬九千五百三十二頃七十一畝有奇
  田賦銀三十萬八千一百二十四兩有奇米一十
  二萬七百二十六石有奇内折色米三萬八千九
   百二十七石有奇石折徵銀八錢共三萬一千一百四十二兩有
公元1724年
   雲南計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四頃九十五畝有奇田賦銀九萬一千二百五十七兩米一十四萬一千三百七十八石雜徵糧一千六百二石各有奇貴州計一萬二千二百九十頃四十三畝有奇田賦銀五萬七千七百八十八兩米一十萬九千八百五十五石豆七百五十五石各有奇(臣)等謹按以上雍正二年奏銷開載康熈二十四年奏銷實數較之凡増田七十五萬九千四百八十四頃二十六畝賦銀一百九十一萬二千八百十七兩糧四十萬二百六十九石草六千六百九十八束嗣後江南江西浙江浮糧額數蠲免至六十餘萬兩今著其原數於此大書蠲免之詔於後愈以徵損上益下恩意至深且厚也
   三年
周禮稱惟王建國體國經野孟子言仁政必自經
 始疆界所闗誠為至重從來兩省交壤之地其界多有不清雲貴川廣等省為尤甚至一省之内各州縣地界亦有不清者毎遇命盜等事互相推諉鑛厰鹽有利之事則互相爭競甚非息事寧民之意各省督撫其共矢公心勿存私見詳細清查如與鄰省地界有不清者則兩省各委賢員公同勘定若本省地界内有不清者即委本省賢員勘定地皆朕土人皆朕臣此盈彼絀悉在朕版圖之内無容分視也雖地界或間有難定之處但平心勘畫即使稍有不協然一定之久逺得以遵據永無推諉爭競地方大有裨益
   管理户部事務怡親王允祥奏請酌減浮糧
上曰蘇松之浮糧當日部臣從未陳奏常廑
皇考聖懷屢頒諭旨本欲施恩裁減彼時大臣以舊額相沿已久國課
 所闗綦重數以不裁減固執覆奏國家大事因革損益君臣計議畫一始可舉行
皇考違衆獨斷既非詢謀僉同之義且恐一時減免倘後
 來國用不足開議論之端是以從衆議而中止
聖慈軫念誕敷渥澤屢蠲舊欠以紓民力其數較他
 處為多是亦與減正額無異也今怡親王悉心籌畫斟酌奏請甚為可嘉仰體
皇考愛民賦之盛心准將蘇州府正額蠲免三十萬
 兩松江府正額銀蠲免十五萬兩論語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周易曰損上益下民說无疆但願百姓之足時存益下之懷用是特沛恩膏著為定例飭令地方知之
   是年蠲免江西南昌府額徵銀七萬五千五百五十兩
   四年
錢糧火耗各省舊例亦有多寡不同地方官員於應
 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訪聞重治其罪
公元1732年
   清丈張家口外地限年招種設張家口同知一員管理口外地畝分地畝為十分限年招種如招種至八分以上題請議敘不及五分題請議處仍於每年六月造冊送部年底冊奏以免捏報漏糧之弊
   五年
諭自古帝王致治諴民不以重農為首務書陳無逸
 知稼穡艱難詩載豳風備敘田家力作孟子民事不可緩也葢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事帝王所以承天養人久安長治之本也我國家撫綏寰宇
聖祖仁皇帝臨御六十餘年深仁厚澤休養生息户口
 増生齒益繁而直省内地不加近年以来各處皆有收成被水歉收不過州縣數處耳而米價遂覺漸貴閩廣之間頗有不敷之慮望濟于鄰省良田地土
之所産如舊民間食指愈多所入不足以供所出
是以米少而價昂此亦理勢必然也夫米穀為養
命之寶既賴之以生則當加意愛惜不可存輕棄之
心且資之者衆尤當隨時撙節不可縱口腹之欲每
人能省一勺在我不覺其少而積少成多便可多養數
若人如此則所積豈不更多所養豈不更衆乎養
生家以食少為要訣所以頤神養和所以節用
福也況脾主於信習慣便成自然每見食少之人其精
神氣未嘗不壯此顯而可見至於省地土其不
可以種植五穀之處則不妨種他物以取利其可以
五穀之處則當視之如寶勤加墾治安可舍本而逐
末棄膏腴沃壤而變為果木之場廢饔飱恒産
倖圖贏餘之利乎至於烟葉一種生人日用無裨
益而種植必擇肥饒善地尤為妨農之甚者小民較量
錙銖且但顧目前不為久逺之計故當圖利時若
令其舍多取寡棄重就輕必非其情之所願地方官
遽然繩之以法則勢有所難行惟在良有司諄切勸諭
小民醒悟稼穡為身命之所闗非此不能生活
其他不足恃則羣情踴躍不待督課而皆盡力於南
畝矣朕聞江南江西湖廣粤東數省有一嵗再熟
風俗如此而仍至於乏食者是地土之力有餘播植
之功不足豈非小民習於怠惰有司化導者有未
至耶或者米穀太多則價賤而難於糶賣昔人有穀
賤傷農之説諺語所謂熟荒者此則不過慮假若
民勤耕作收穫豐盈至價賤而難於出糶朕必多發
官價以糴買之使重農務本良民獲利有餘貲也
生平愛惜米穀毎食之時雖顆粒不肯抛棄以朕玉
萬方豈慮天庾不給所以如此撙節愛惜者實
出於天性自然敬慎不由勉强且以米穀乃天
所賜以生養萬民者朕為天下生民惟有敬慎寶重
仰冀雨暘時若嵗獲有秋小民有葢藏人歌樂土
爾等紳衿百姓獨不自為一身一家之計乎若果加意
 愛惜隨時撙節則天頻頻賜賚長享寧之福若恣情縱慾暴殄天物則必上干天怒不䝉賜賚水旱災祲之事皆所不免其理豈或爽哉又聞江西廣西地方竟有以米穀飼養豚豕者試思穀食之與肉食孰重孰輕孰急孰緩而乃以天之所賜小民終嵗勤苦之所獲者豢養物類之用豈不天和輕民命乎朕所以惓惓訓諭者惟期天下之人專務本業以浮靡愛惜物力以圖久逺共體朕意則爾等家室必至豐饒爾等子孫必綿其福澤思之思之毋忽朕言著將此曉諭内外官民人等通行鄉僻壤咸使聞知
   又令直𨽻州縣勸民村坊樹植棗栗河隄旁種陂塘淀澤種菱藕魚鳬地宜桑麻者尤當勤於栽種毎嵗地方官將某村某坊種樹之數申報上司
   又
開墾地畝本應隨墾隨報隠匿之罪定例嚴祗以法
公元1729年
 久弊生遂致墾多報少或為民間𨼆漏或為官吏侵漁積習相沿至于年久奸民猾吏一經首報勢必追究從前欺隠之處因而方回百計掩藏於隠糧漏科之外又添欺㒺重罪今朕特沛寛大恩准省官自行出首從前侵隠之罪悉從寛免其未納之錢糧亦不復究問定限一年令其首報統於雍正七年額徵解倘逾限不首復行查出在官在民定行從重治先是户部議准山東開墾地官民隠匿未報者勒限一年令其自行出首續經山東巡撫奏首報地一千七百四十餘頃於雍正五年額徵解故有是諭明年又令展限六個
   又
諭各省之中賦稅最多者莫江南之蘇二府浙江
 嘉湖二府毎府多至數十萬地方百姓未免艱於輸將查蘇嘉湖賦稅加重之由葢始於明初洪武時四府人為張士誠固守平定之後籍諸富民之田以為官田按私租為稅額負固之罪在士誠一人而乃歸咎於百姓加其賦稅此洪武之苛政明朝二百餘年減復不一我朝定鼎以来照明徵收葢因陸續辦理軍需經費所在未便遽行裁減也我
公元1725年
皇考聖祖仁皇帝常論及此雍正三年仰體
皇考多年賦之聖心將蘇二府額徵浮糧豁免彼時頒發諭旨明本
 欲一體加恩於嘉湖因浙江風俗澆漓正須化導不便啟其望恩倖澤之心故爾暫止今見浙俗漸次轉移將来可望改行遷善朕心深慰特沛恩膏嘉興府額徵銀四十七萬二千九百餘兩著減十分之一計免銀四萬七千二百九十兩零湖州府額徵銀三十九萬九千九百餘兩著減十分之一計免銀三萬九千九百九十兩零二府共免銀八萬七千二百兩零永著為例著該督撫董率有司敬謹奉行以副朕蠲賦恤民之意(臣)等謹按湖之賦較之他省獨重者由於明初籍諸富民以為官田按私租之數為官糧之額遂有畝收一石以上宣徳以後屢減官田之額而官田民田輕重終自懸殊官田不勝其累至靖之世乃行權宜之法併官民田為一則官田重稅入民於是官佃之困少蘇賦額之浮于他省者終不能議蠲也我聖祖加惠東南舊逋新欠屢詔蠲免
世宗仰承
先志次第蠲免四府浮糧嵗額五十餘萬兩除有明二
   百餘年相沿秕政三呉黎庶戴徳懷仁永永無極大易有言損上益下其道大光豈不盛哉
公元1733年
   准雲南貴州二省行開墾凡地方招募開墾官生捐墾者按户數多寡議敘其墾熟田歸於佃户次年起科民間自墾者按照年限起科其田俱給照為永業
   以江南河淤地畝給民耕種江南省河淀水家一帶地方新淤膏地數千餘頃差部院司官一員同該地方官並河履畝丈勘其山陽鹽城二縣近年海口深通水由正道所有沮洳水淀皆已涸成髙阜又丈出海口新涸之地六千餘頃共地一萬八千餘頃令查丈官員㑹同督撫公同丈勘分别年分均給士民人等領種輸租
   又以各省州縣荒地難於墾復者如積鹻未消沙漲漫山磽瘠低窪積水之區令該督撫實在情形聲明仍飭所屬設法開墾不入年限之内
   六年
諭各省督撫布政使任土作貢天地常經守法奉公
 生民恒性斷無食地之利而不願輸納正供以干蹈罪戾者何以錢糧虧空拖欠之弊積習相沿難以
理此則胥吏中飽之患未除也或由包攬入己或由洗
串票或將投櫃之銀釣封竊取或將應比之户匿名
免追種種弊端不可枚舉其故則由於錢糧完欠細數
未嘗顯示於民在官以為民欠在民則以為己完
胥吏得以作奸官民並受蒙蔽也應飭州縣官
年令各莊各里書手將所管欠户各名下已完銀糧若
干尚欠若干逐一開明呈送縣官查對無差即用
出示貼本里使欠糧之民家喻户曉如有中飽等弊
許執串票具控則胥吏不得肆其奸盜矣又如不肖
借端侵漁那新掩舊之弊不可不察也朕因各省舊
甚多民力難於輸納格外開恩准其分年帶徵其
公元1732年
應徵之數有在十年以内者亦有寛至十年以外者酌
多寡分别逺近此朕愛養元之至意期于民欠易
完而民力可紓乃聞不肖縣官另立私冊於毎年
分數外溢額多收及至報解之時止分數起解
該管上司因其已經照數起解不復再行稽查而此
徴之數遂得任其侵那又成虧欠之項且民間已經
完納者徒供官吏侵漁亦遂怠其急公之念而抗延
拖欠事由此而起朕意分年帶徵之項亦應將花户
名下毎年應完若干之處詳細開明出榜曉示令其照
完納違者坐以抗糧之罪倘有急公良民完納在分
數之外者該州縣官加以奬賞據實詳報若州縣官
勸導百姓照應分數多完若干者著督撫具題
議敘以上二條乃據朕所聞書示其作何因地制宜
之道與斟酌立法之處總在地大吏詳察弊端權衡
損益督率有司心經果得忠誠㢘幹之人自無不
可清釐之事治賦在乎得人除弊方能立政任地方之
重寄者其慎思
  是年行順莊編里法議定順莊編里開造的名如
  一人有數甲數都之田分立數户名者併為一户
  或原一户而實係數人之産即分立的户花名
  田畝未賣而移住他所者於收糧時舉改正
   坐彼縣而人居此縣者就本籍名色立限單催輸
   定沿江濱海地五年一丈新墾者升科坍塌者除賦
   准寧夏所屬插漢托輝地募民墾種寧夏東北插漢托輝地南北延袤有餘東西廣四五十里二三十里不等東界黄河西至西河地平沃可墾為田遣大臣㑹同督撫濬治河渠召民墾種官借建房牛具籽種之資凡陜西各屬無業民户往者程途逺近給與路費每户按百畝以為世業
諭曰聞彼中得水可墾之地計二萬餘頃毎户以百畝
 田可安至二萬户朕已諭令廣行招募逺近人民給以牛具籽種銀兩俾得盡力開墾給為世業惟是原議寧夏本籍見在出仕文武官員俱令開墾授業俾為世享之利今聞報墾者尚覺寥寥禮記曰貨惡其棄於地也
力惡其不出于己也况乎上以急公而裕國下以力本
厚生縉紳小民之望也果能身先倡率則民間
趨事赴功者必多凡屬本籍之人不論文武官員或見
任或家居均當踴躍從事爭先墾種不可觀望因循
善舉凡兹所墾地畝但照原議給為永業三年起科
果能使沃壤腴田有廣收之益無閒曠之區則不但於
體國經野之謨重有攸賴而經營世産子孫亦䝉永
逺之澤矣
  又准浙江温州府玉環山招民開墾玉環山孤
公元1727年
  懸海外雍正五年同知一員駐其地是年招民
  開墾前後報科田九百四十四頃二十畝有奇
公元1732年
  定陜西寧公用等田照寧夏上則田例熟田
  畝以一斗八升起科鹻地每畝以九升起科又從
  前樣田毎畝照全田之例納糧一斗二升四分
  六釐四毫中衛縣額設公田毎畝以一斗八升
  起科
   七年
國家承平日久户口日繁凡屬閒曠未耕之地皆宜及
 時開墾以裕養萬民之計是以屢頒諭旨勸民墾種而川省安插之民又令給與牛種口糧使之有所資藉以盡其力今思各省皆有未墾之土即各省皆有願墾之人或以食用無資力量不及不能趨事赴功徘徊中止事勢所有者著該省督撫各就本地情形細加籌畫轉飭有司作何勸導之法其情願開墾貧寒無力者酌動存公銀穀確查給以牛種口糧俾得努力南畝成熟之後分限三年照數還項五六年後按則起科總在該督撫董率州縣因地制宜心經務使田疇日闢耕鑿惟勤以副朕愛養元之至意
湖南武陵縣宿郎堰水田地額糧悉行蠲除
   又
直省寄莊寄糧之弊悉令改正先是直𨽻地方有寄
公元1736年
   莊寄糧之名往往地寄此處糧寄他處宣化府懷安一縣有人地俱在懷安而寄糧於宣化萬全者更有在懷安納糧寄地順天府寶坻豐潤三河相隔五百餘里者至是令直𨽻總督詳察並他省或有類此者俱令該督撫更正改隸之法後經户部覆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等省寄莊寄糧民屯田地應征銀米等項自丙辰年為始悉更正就近徵糧按額報解
   又
奉天地向來以上徵科查彼處地畝多有隠匿
 每有三四畝止報一畝是以以上徵科民力輸將甚為寛裕前嵗朕遣大臣官員清丈田畝得實數今若按畝俱照舊則徵糧恐小民輸將力有未給著盛京户部侍郎㑹同奉天府查田畝之肥瘠分别上中下三則起科酌定成額永著為令是年以陜西朝邑縣山西蒲州接壤向以黄河為界近河流西徙
  則西坍而東漲令清丈分界二省錢糧應豁應
  徵之數確查定議
  八年清釐四川所屬田賦先是四川墾闢田土
  從未丈勘隠占者多又土著流民各居其半此
公元1727年
  侵彼占爭訟日繁雍正五年特遣科道等官會同
  松茂建昌川東永寧四道親往丈量所到州縣
  户書弓手隨往丈勘如有奸民脅衆阻撓公事
  例治罪百姓果有寃抑准其詣督撫或欽差官
  處控告秉公審理誣妄者罪之至是丈量事竣
  茂道屬原冊載上中下田地萬八千一百十有八
  頃山下地估種二千五百五十三石各有奇今丈
  得十有四萬九千八百四十七頃八十九畝下地
  估種及衛地糧共六千七百七十四石八斗應徵
  丁條糧租徭銀二十四萬八千六百三十六兩各
  有奇川東道屬原冊載上中下田地九萬九千八
   百四十頃有奇今丈得十有九萬八千七百三十一頃七畝酉陽石砫土司報納秋糧千四百一十石一應徵丁條糧及折徵銀共十有九萬八千八百二十八兩三錢又石砫司納倉斗米豆折徵銀九兩五錢各有奇永寧道屬原冊載上中下田地萬八千七百四十頃有奇今丈得三萬八千七十六頃三畝應徵丁條糧銀七萬四千一百八十八兩二錢各有奇建昌道屬原冊載上中下田地二萬二千一百五十四頃有奇今丈得四萬三千三百十有七頃十有六畝冷邊長官司報増籽糧二石四斗應徵丁條糧折色馬價差期銀十有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兩二錢蕎麥糧萬六千一百七石一本色斗米豆萬八百二十四石三斗各有奇均應照清田地科則徵收年造入奏銷冊具題察核
諭曰向因四川地隠匿甚多以致奸猾之徒侵凌告訐故遣科臣前往清丈又頒諭旨若有額糧稍重之州縣
比照就近適中科則令其核減以紓民力地多
糧少者則當按則増加地少糧多者則當查明減免
此朕之本意近聞該省州縣中有地少糧多之處乃
歴年地方官勉强加増此次清丈並未酌減如成
華陽郫縣温江等處皆然其他州縣或尚有與此相
類者著巡撫憲徳飭令布政使維新等再加確查
有糧賦稍重之處即據實奏減以副朕均賦恤民之意
  户部議准四川成都等二十州縣上田毎畝以四
  分六釐至八分四釐起科中田毎畝以三分
  釐零至七分八釐起科下田毎畝以二分二釐
  至五分八釐起科其新増之上地毎畝以一分
  毫至一三釐起科中地毎畝以七釐五絲
  八釐九毫零起科原載之中地毎畝以一分七釐
  至四分二釐起科下地每畝以七釐八毫至二
  分八釐零起科統照均定科則按限徵輸
公元1726年
  准四川墾田地分年限起科先是雍正四年
  令四川督撫勸諭所屬開墾如民愚鈍不知開
  墾之法擇湖廣江西在蜀之老農給以衣食使之
  教墾俟有成效日題給老農頂帶送歸原籍不願
公元1728年
  歸者聴之六年議准各省入川民人毎户酌給水
  田三十畝或旱田五十畝若有子弟兄弟之子
  成丁者每丁水田増十五畝或旱地二十五畝
  實在老少丁多不能養贍臨時撥給
  數外或有多餘三五畝之地亦准一並給墾其奇
  零不成坵段之地就近酌量安置給以照票收執
  管業至是松茂道屬報墾荒田九百十有二頃
  十七畝荒地七千二百七十九頃十有八畝川東
  道屬墾荒田三千九百四十九頃三十二畝荒
  地九千八百六十二頃六十八畝永寧道屬報墾
  荒田千九百八十一頃三十畝荒地三千七百二
  十七頃六十八畝建昌道屬報墾荒田十有二頃
   六十六畝荒地三十七頃二十一畝各有奇荒田墾種六年起科荒地墾種十年起科十一年又以苗疆山林坡岡之間猶未盡闢令招民墾種酌定年分分别起科
   又
安西沙州等處招民屯墾原議以三年升科民户
公元1731年
 齊之日計算至辛亥嵗乃例當輸賦之期但小民甫經安插公私兼顧為難著寛期二年癸丑年升科
   申明三聨串票法倉場侍郎岳爾岱等言聯三版串之法應令有漕地方畫一通行嗣後州縣徵收糧米之時預將各里各甲花户的名填定聯三版一給納户執照一給經承銷冊一存州縣查對按户徵收對冊完納即行截給歸農其未截給者即係欠户應查摘追比若有糧無票有票無糧即係胥吏侵蝕立即監禁嚴追
諭湖南新永順府有産之家限一年自行開報
 别升科永順府向屬永順保靖桑植土司毎年秋糧共二百八十兩永順一百六十兩保靖九十六兩桑植二十四兩皆由土司交納雖有秋糧名實不從田畝徵收永順則名火坑錢民炊爨一坑徵銀二錢二分保靖則名鋤頭錢每一鋤入山納銀三五錢不等桑植則名烟火錢與火坑相等所交秋糧於此内量撥解至於成熟田土官多擇其肥饒自行收種或為舍把頭人分占民間有零磽确之地每年雜派數次任意輕重土司陋規改土歸流之後有司或按土户均攤或照土司田種舊冊攤派以完秋糧二百八十兩之數較之土司陋規十不一民歡欣樂輸然無田之家或以火坑等項尚未盡除而有力之家隠占田畝多不輸稅
特諭將永順一府秋糧豁免一年其有産之家有司詳明
   勸諭一年自行開報官給印照永逺為業按田肥瘠分别升科如有隠漏照例究治一切雜派私徵嚴行禁革
   又
諭陜西四川地民風醇樸歴年逋賦甚少查每年徵收
公元1733年
 錢糧之期四月完半十月全完定例也朕思四月十月既屆納課之期小民必須預先經營未收之時即為輸將之計或因稱貸而受剝于富家或因預糶而大虧其價值且如甘肅地有徵收本色者若在糧穀未穫之前更為竭蹷歴來川陜錢糧既無拖欠陋習著將四月完半者寛至六月十月全完者寛至十一月麥秋築場納稼之後從容完課
   十年
江南等處財賦天下歴年積欠亦較他省為
 最多特遣大臣官員會同地方有司徹底清查分析官侵吏蝕民欠三項以除朦混之弊朕因江蘇逋賦積弊叢生為此清查之舉所以經國計清吏治而除民累
但念官役侵蝕奸徒包攬國害民法所不宥而
民欠纍纍亦皆抗玩疲頑之習日積月累以至於斯今
概行豁免不惟墨吏奸胥㒺知懲戒頑户沾恩
以為得計急公不與焉非阜民善俗之道也嗣後
公元1732年
雍正十年為始將侵蝕包攬之項分作十年徵實
在民欠之項分作二十年帶徵如本年帶徵之項完納
公元1734年
若干即照所完之數蠲免次年額徵之糧若官吏百姓
等果知悔過急公毎年帶徵額數外多完若干即將
次年錢糧照多完之數豁免則朕之清釐積欠並無絲
入官實皆沛為萬民普被之澤該督撫董率地方官
公元1725年
實力奉行有生事累民者罪之先是雍正三年江蘇
  巡撫張楷疏言臣查江省歴年錢糧完欠冊卷自
公元1712年
  康熈五十一年雍正元年内止蕭贛榆無欠泰
  州碭山儀徵江浦欠止數百兩嘉定長洲等四
  十七州縣尚有未完地丁漕項等銀積欠至八百
  八十一萬有奇江省毎年額徵銀三百五十三萬
公元1726年
   有零再加歴年舊欠共一千二百三十四萬有奇小民一嵗所獲斷難責以全完請將各屬舊欠銀兩勻作十分雍正四年為始毎年限完一分十年按數徵完其嘉定一縣積欠銀共一百四十餘萬應勻作十五分分上海崑山常熟華亭宜興呉江武進長洲九縣積欠四十萬至六十餘萬兩不等應勻作十二分分徵上深納之勅部議六年
户部侍郎王璣刑部侍郎彭維新清察江南逋賦九年
   事竣通計歴年各屬積欠至一千一十一萬六千有奇其中侵蝕包攬者四百七十二萬六千有奇實在民欠者五百三十九萬有奇遂有是諭
公元1733年
   十一年錢糧一錢以下准納制錢完糧一錢以下小户毎銀一分准完制錢十文毎銀一釐准完制錢一文又以大户所完之銀不能恰合
  數多成尾欠應將大户一錢以下尾欠並拆封
公元1735年
  短少概准完納制錢十三年小户錢糧數在
  一兩以下住址縣逺者將錢糧交與數多之户
  附帶投納於納户印票注明如數一兩以上
  及數少而願自交者仍遵例自封投櫃
  十三年廣東高雷廉瓊等處平山麓沿海
  一帶平壤可耕縁粤人不習種旱田以致地有餘
  利令山東河南二省善種旱田者往粤教耕
  十三年徵收錢糧限定地丁錢糧二月
  徵五月停忙八月接徵十一月全完時又以物土
  異宜樹藝紡績絲布收穫成就早晚多寡
  省不同督撫按照地方情形酌量徵收不必
  定四月半之數至花户錢糧一兩以下者皆
  係生計不足之人如完不足數即緩至八月接徵
  全完力能完半者聴
  議地方官報墾地有以多報少以少報多或將已
   墾之地重報及荒熟田不分混行造報分别處分
   又
江南江西湖廣等省蘆洲均係沿江沙灘坍漲靡定定
 例五年一丈不肖官吏往往借此納賄行私已坍者不得豁除正賦新漲者反可脫漏升科嗣後屆期丈量令該撫於通省道員選賢能夙著者率同州縣履畝清釐凡有盈縮均按見在實數升除毋使漏課亦毋使賠糧又江蘇所屬腹内地畝曰漕田近水泥灘沙地蘆洲或新漲已成漕田仍報升蘆課或蘆洲久成熟地不轉升科俱令履畝清丈據實定科其實在坍決者除之
 
 
 
 皇朝文獻通考卷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