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十三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三
  經籍考(三)
   經(書詩)
講書經解十三卷
公元1680年
   康熙十九年翰林院掌院學士禮部侍郎庫勒納等奉敕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曰天生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
 富貴之具而已將副教養之責使四海九州一夫不獲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樹屏以立其綱設官置吏以張其紀經天緯地以盡其才親親尊賢以弘其業黎民阻饑而為之教稼五品不遜而為之明倫為禮樂以導其中和為兵刑以息其爭訟未然而預為之備患已至而亟為之驅蓋治天下之法見於虞夏商周之書其詳且宻如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時雍太和之效也所以然者蓋有心以為治法之本焉所為敬也誠也中也敬則神明有主物欲不能揺誠則孚信在中偽巧不能中則公正無偏邪説不能移凡書中曰欽明寅恭曰祇懼曰迪畏皆敬之屬也曰允塞至諴一徳惇信誠之屬也曰義制事禮制心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曰寛而有制從容以和皆中之屬也性之者堯舜文身之者湯武高宗困而學之者太甲成王悖而去之者太康桀紂嗚呼心法存亡治道升降分焉天命去留繫焉曷其奈何弗鑒朕萬幾餘暇讀四代之書惕若恐懼爰命儒臣取漢宋以來諸家之説薈萃折衷著為講義一十三卷逐日進講兹加鋟梓頒示臣民俾知朕仰法前代聖王志勤道逺然夙夜兢兢思體諸身心措諸政治以無負上天立君之意夫豈敢一日忘哉是為序
欽定書經傳説彚纂二十四卷
公元1721年
   康熙六十年大學士王頊齡奉敕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曰朕思六經治世之書而帝王
 大經大法昭垂萬古者惟尚書為最備蓋自繼天立極精一執中二帝三王心法遞相授受治法亦因之以傳今觀書所載成天平地經國造邦建官立教禮樂兵刑之弘綱大用與夫賡颺都俞休風嘉謨嘉猷陳告所為永膺天命而致時雍協和之效者雖去數千年尚可方策想見欽明寅畏之衷敷布經綸之迹後之君臣奉為楷模追蹤於唐虞三代之詎不於書是賴哉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聖學淵深治功宏逺存於中者二帝
 王之心發於外者二帝三王之治稽古好學典謨訓誥之篇沈潛研究融㑹貫通
講官分日進講著有解義一篇頒示海内
指授儒臣薈萃漢唐宋元明諸家之説參考折中
親加正定廣大悉備地理山川援今據古不精核為
 書經傳説彚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刋校告竣與易詩春秋諸經次第傳布敬製序文勒之卷首後世天下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為典章心法之原於性命先後同揆百世聖君賢輔未能易也故為君者必思比德堯舜禹湯文武而後無忝乎為君為臣者必思嫓休於臯䕫伊傅周召而後無忝為臣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誠之道以遂覲光揚烈之懷尤冀卿尹百執事體元股肱之誼殫協恭厲翼之忱寅亮天工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於以宗聖哲而仰承
皇考尊崇經學啟牖萬世盛心不美歟是為序(臣)等謹按是書有卷首上下卷上卷引用姓氏書傳圖下卷綱領卷末附書一卷合正二十一卷二十四卷書成恭呈
欽定典謨訓誥大山川地理之賾無不精硏援据
   禀
睿裁仰見聖學淵深心法治法同條共貫其間採輯蔡沈集傳可從
   者從之不可從者附録舊説以明之大公至正鑑空衡平彚羣説而折衷至當萬世遵守矣彼袁仁等之立異陳櫟等之堅守門户烏足以窺萬一哉
   尚書集解二十卷九州山水三卷
公元1631年
   孫承澤承澤退谷山東益都人世上林苑故自稱曰北平明崇禎辛未進士兵科給事中國朝官至吏部侍郎
   承澤自序尚書不獨治統所屬道統寄焉言心言性言敬實開萬古理學之宗視諸經為尤要文有艱澀平易不一以事非一代作非一手如周易四聖繁簡一詩正變不同三頌簡縟之相逺朱子即不注書而仲黙所注或曾面授意㫖
  同時吕東萊書説百年金仁山之表注許白雲之叢説其精粹不遜朱子余舊著集解一編今年八旬恐其散佚重加裒益刋之家塾所解多從蔡傳參以東萊其有不合者正以仁山白雲先生要歸明顯暢達而止
  又山水自序古今山經水志搜竒者失之荒唐紀逰者但狎其耳目無足取也禹貢一篇不獨紀載成功造化功用神聖彌綸俱在焉余反覆讀之仍著其總目於前而分考之於後夫山之所墳水之所湧水之所奔山之所亘動静相生剛柔互錯先儒謂理一分一理之妙不於山水益見乎
  尚書近指六卷
  孫竒逢竒逢見易類
  張溍曰此其晩年所論定
  書經稗疏四卷尚書引義六卷
  王夫之夫之見易類
  書經疏略六卷
  張沐見易類(臣)等謹按是書詮解多襲蔡傳獨出已見者如解無逸篇則知小人之依句曰於是小民君子之所依賴安也幾於不成文義又所載孔安國序於春秋左氏句解之曰附經左曰左傳是以左氏為左右之左則駭人聽聞
  古文尚書疏證八卷
公元1679年
  閻若璩若璩百詩太原徙居山陽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
  黄宗羲序曰吴草廬纂言以伏氏二十八篇為之解釋古文二十五篇自為卷袠小序分冠各篇者合置於後歸震川以為不刋之典郝楚望尚書辨解亦依此例然從來古文者以史傳考之則多矛盾惟取秦火以前諸書左氏内外孟子荀子墨子之類證之嘉靖初梅鷟尚書譜取諸傳記之語與二十五篇相近類列之以證其剽竊稱引極博然終未合史傳異同
  是書謂兩漢時安國尚書雖不立學官未嘗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亂而亡梅賾作偽書冐以安國之名則是梅賾始偽後人可并以疑漢之安國中間辨析三代以上時日禮儀地理刑法官制名諱祀事句讀字義尚書以證他經史足祛後儒之蔽
  古文尚書寃詞八卷尚書廣聽録五卷舜典補亡一卷
  毛竒齡竒齡見易類
  竒齡自述畧曰梅賾所上者乃孔傳而非古文尚書其古文尚書本傳人間賈馬諸儒未之見又曰漢藝文志書以廣聽向讀宋儒書不能於此外有所推暨而往往以聽而廣其説是聽者本於書廣而今乃以聽廣也補亡則取史記為主而以孟子左傳尚書大傳參之
  朱彞尊蕭山毛氏見説經者多攻古文尚書偽作寃詞八卷孔安國梅賾訟寃(臣)等謹按竒齡才辨而博懼拾前人緒餘故反其詞以求勝寃詞之目一曰總論二曰今文尚書三曰古文尚書四曰古文之寃始於朱氏五曰古文之寃成於吴氏六曰書篇題之寃七曰書序之寃八曰書小序之寃九曰書詞之寃十曰書字之寃托名以衛經為詞實則虛辭臆斷罅漏彌甚又嘗語其門人尚書事實乖錯如武王誥康叔周公洛邑成王周公周公留召公皆並無此事乃据漢志作廣聽録五卷堅䕶孔傳不顧其安惟名物典故引据精核經義實有所禆至摭史記以補舜典之缺則是以竄亂古今朱子而不知自蹈於竄亂之尤者矣
  尚書埤傳十七卷禹貢長箋十二卷
  朱鶴齡鶴齡長孺别號愚庵呉江人
  鶴齡埤傳自序尚書古帝王心法治法所總而萃也義解一訛貽害非𦕈古文孔傳晩出書義稍顯孔頴達為之疏雖正二劉之失未愜學者之心求其條貫羣言闡明奥㫖信無逾於仲黙集傳者但其意主於撥棄註疏名物制度之屬不能無訛讀禹貢者河渠遷改眩若進風陳洪範九數相乗迷如辨霧安望其酌古準今卓然有用之儒哉余竊用愍歎此埤傳之所由作也
  例畧曰經文全解故不全載昔趙子常春秋杜氏補註一書專取杜註之舛闕者補之此書實仿其體漢唐二孔名物度數之學多得其真蔡氏訓釋義理稽古却疎故取註疏為主參以諸儒之説至禹貢一篇賦税漕渠田制水利采摭特詳
   又禹貢長箋自序曰自禹迄今陵谷代變山川往蹟難以深求漢唐以來諸儒辨論各出以及志圖約畧可據其間甲乙齟齬往往之而考證析合亦存其人爰取注疏大全百氏之説條貫而衷斷之體宗訓詁而旁及史家求為通經適用之學惟望博雅君子論定是正
   禹貢錐指二十卷洪範正論五卷
   胡渭見易類
公元1705年
   李振裕序禹貢錐指曰今乙酉首春振裕校書
  内廷禁直臣從容言
天子崇尚經學搜求遺逸胡處士渭禹貢錐指一書
   可令伏而不見學士昇乃以奏呈三月
南巡狩渭親賫是書并所撰平成一篇以獻賜御書詩扇匾額詳載渭姪禮部侍郎㑹恩恭紀是書卷
   首有四十七圖皆渭手摹書中先為分列經句其集解亞經一字集解附録又亞一字首列孔傳
  孔疏宋元明諸家説有雖係經解不成章者並以已意融綴用渭案二字之如山海經越絶呉越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尚書中候河圖括地象等書所言禹治水一切擯落
公元1764年
  渭自序洪範正論洪範一書如日月之麗天有目者所共覩而間有晦盲否塞者則先儒曲説為害五事本於五行庶徵本於五事不過雨暘寒風時不時貌言視聽思之敬不敬漢儒五行專主灾異固已乖矣而又推廣言之復援春秋漢事實之瞽史矯誣之説亂彞倫攸叙之經害一也洛書本文具在洪範劉向之言非妄宋儒乃創為白黒之㸃方圎之體九十之位則書也而變為圖矣且謂範之理可通於易劉牧易數鉤隠以九位河圖十位洛書蔡元定兩易其名害二也洪範無錯簡而宋儒任意改竄庶徵王者惟嵗以下五紀之傳移皇極斂時五福至其作汝用咎及三德惟辟作福以下並為五福六極之傳害三也愚惟是解自甲申己丑乃成纂為五卷(臣)等謹按胡渭殫心著述遭逢
聖祖仁皇帝尊崇經術採訪遺編得以上塵
睿鑒讀是編者匪特聖度如天不遺獻亦以見儒生稽古之榮堪垂不朽也已
   書經衷論四卷
   張英英見易類
   尚書解義一卷
   李光地光地見易類(臣)等謹按是書僅七篇二典三謨及禹貢洪範而外他未之及蓋未竟之本
   古文尚書一卷
公元1736年
   陸隴其隴其稼書平湖康熙庚戍進士官嘉定靈夀二縣知縣行取御史乾隆元年
特命從祀
 孔子廟賜諡清獻
  尚書體要六卷
  錢肅潤肅潤礎日無錫人
  繆泳肅潤馬世竒弟子隠居十峯草堂説書多本於馬
  尚書惜隂六卷
  徐世沐世沐見易類是編乃其七十二嵗時尚書口義六卷
  劉懷志懷志字貞儒武强左都御史劉謙之
  禹貢正義三卷
  曹爾成爾成得忍無錫人
  陸眉序曰是書依經立義蔡傳多所釐正如曰九州之道非專為貢賦設乃全經樞紐敷土主於分通道所以合九九道各為一小成弼成五服外薄四海九州大成君民一體呼吸感通而雍之北道使西人遶河而來即漢武斷右臂之意也又曰導山導川二章首尾腹背相應北條表裏河山自相應也南條係南派之彭蠡於北派已綴表裏一又北江中江三方犄角互相應也濟淮以南相應渭洛東西相應規畫布置經緯可見又曰河流重濁分殺則勢緩而易填淤合併則勢疾而冲刷有力不特上導豫之四水歸於河又下障濟溢之滎澤與河併行後河趨東一往無滯又謂下自濟口以北至二渠九河之分所以牽之使去上自渭汭以東與泗水滎澤之合所以推之使前近世治河者殆無以易也
  尚書義疏(無卷數)
公元1690年
  蔣家駒家駒千里丹陽康熙庚午舉人懐集縣知縣
  書經參義六卷
  姜兆錫兆錫見易類
  兆錫自序蔡傳遵體遺經功匪淺鮮其間失檢不無千百之什一不揣固陋反復潛體參訓義者凡十條又參句義二條節義篇義共六條簡義三條并凡義順而文未順者謹體朱子遺訓竊附私淑之義具參於篇
  書經詳説(無卷數)
  冉覲祖覲祖見易類
  禹貢臆參(無卷數)
  楊陸榮陸榮見易類
  尚書地理今釋一卷
公元1703年
  蔣廷錫廷錫揚孫常熟康熙癸未士官大學士諡文肅
  禹貢譜二卷
公元1712年
  王澍若霖亦號篛林金壇康熙壬辰士官給事中
  禹貢解八卷
  晏斯盛斯盛見易類
  今文尚書三卷
  陸奎勳奎勲見易類
  奎勲自序今文尚書二體體正而辭顯者如堯典臯陶謨禹貢洪範之類其體變而辭晦者如盤庚大誥多士多方之類古文尚書增多二十五篇文從字順時代之近不辨自明朱子於易有本義毛詩有集傳而尚書獨無定本蔡氏承本師之命撰成書六卷惟是禹貢黒水三危之屬生長南疆末由考訂洪範中以五事五行意在破劉氏曲説專主相生之序不兼相剋之序未免後人滋議鄱陽董氏鼎廬山陳氏師凱皆於蔡傳之外别有發明博採先儒間附已意非故與蔡氏立異亦欲使蔡氏之書成為盡美盡善爾至古文尚書真偽錯出朱子之意作辨二篇附諸卷末
  尚書通義十四卷
  方葇如撰葇如見易類
  尚書質疑二卷
公元1721年
  顧棟高棟高震滄年始治春秋又自號左畬無錫康熙辛丑進士乾隆辛未薦舉經學國子監司業丁丑又賜國子監祭酒
  禹貢㑹十二卷
公元1723年
  徐文靖文靖位山當塗雍正癸卯舉人乾隆元年博學鴻詞十七年薦舉經學
特授翰林院檢討(臣)等謹按禹貢詮釋諸家自宋以來論説不一胡渭錐指羣言始有所折衷是書因所已言而更推尋未逮故較書益為精宻好古過信山海經竹書紀年等書是其失耳
  尚書舉隅六卷
公元1724年
  徐志遴撰遴字掄英江西新城雍正甲辰舉人
  書經劄記(無卷數)
  顧昺昺見易類
  禹貢方域一卷
  湯奕瑞奕瑞玉峯南豐雍正中福建鹽場大使
  尚書約㫖六卷尚書通典二卷
  楊方達撰達見易類
  禹貢約義(無卷數)
  華玉淳玉淳師道號澹園金匱人(臣)等謹按是編乃其隨筆紀載未成定稿之書其論三江鄭玄蘇軾之説極為有識九江自在潯陽乃以洞庭當之雖與胡渭所見略同未免踈於考據
  尚書質疑八卷
  王心敬心敬見易類
  書經提要十卷
  徐鐸見易類
  尚書小疏一卷
  沈彤冠雲果堂江諸生因修三禮一統議叙九品
  心園書經知新八卷
  郭兆奎撰兆奎平湖人
  尚書讀記一卷
公元1766年
  閻循觀循觀懷庭伊蒿昌樂乾隆丙戌進士吏部考功額外主事
  尚書私學四卷
  江昱賔谷松泉甘泉人廪貢生
   尚書注解纂要六卷
   呉蓮余嘉江都人
   尚書剰義四卷
   黄燐撰燐見易類
   右書
日講詩經解義聖祖仁皇帝御製序曰昔者虞廷后䕫典樂之官
 教胄子首詔之曰詩言志則詩之為教所從來逺矣蓋人性情之發不能無所寄託而詩則兼備六藝諷誦吟咏之間足以觀感興起者莫善於此故曰温柔敦厚詩教也自夫子刪定而後三百篇之㫖粲然其採之里巷者則為風陳之朝廷者則為雅薦之郊廟者則為頌觀其美刺善惡鑒昭矣觀其正變隆替之治判矣觀其升歌於廟朱弦象管之所唱嘆祖功宗德具在千載而下猶得見江漢遺風岐之故俗闗雎麟趾之化矇瞍七月之箴天保鹿鳴堂陛賡颺之盛清廟閟宫歌雍舞勺之章皆賴此三百篇存安可不沉酣優渥其間哉朕嘗思古人立訓之意既有政教典紀綱法度維持之矣而感通上下之間鼓舞隠㣲之地使人從善逺惡而不知優游順適自得則必賴乎詩如天之生萬物也日以暄之雨以潤之露以濡之雷霆以肅之而又必宣暢八風疏通條達然後萬類咸遂其生養而無促迫矯强弊故至於詩而㣲矣治至於詩而極盛矣朕志慕隆古淳穆之理崇奬詩教爰命儒臣輯成詩經講義日進坐隅朝夕觀覽立説一準考亭旁搜義藴兼及註疏博綜名物亦參爾雅思夫子平雅言之教稱引誦説惟詩最多如大學中庸孝經篇末必引詩以詠嘆之亦以見古人斯須不離乎此也朕亦欲四海臣民謹思貞度揚風扢雅之學偕進於温厚和平之教故序而頒之此則朕之所深望也夫
欽定詩經傳説彚纂二十一卷二卷
公元1721年
   康熙六十年户部尚書王鴻緒奉勅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曰朕惟詩之為教所以成孝敬厚
 倫美教化移風俗其用逺矣自説詩者各以其學行釋解紛紜而經㫖漸晦朱子起而正之集傳一書參考衆説探求古始獨得精意先王詩教藉之以眀國家列在學官著之功令家有其書人傳習四始六義曉然知所宗尚
皇考聖祖仁皇帝右文稽古表章聖經御纂周易折中既一以本義為正於春秋詩經
儒臣次第纂輯皆一以朱子之説為宗故是書首列集
 傳而採漢唐以來諸儒講解訓釋之與傳合者存之其義異而理長者别為附録折衷同異間出已見乙夜披覽親加正定書成凡若干卷名曰詩經傳説彚纂朕惟詩三百篇先王所以勸懲而行黜陟治世大經而後文人學士乃以風雲月露之詞自託風雅學經者又溺於訓詁詞章陋習烏在其能明先王也我
皇考指授儒臣為是編冀以闡先王垂教之意與孔子
 刪詩之㫖學於是有得於興觀羣怨之㣲而深明於事父事君之道從政專對無所不能經學實用著焉所謂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者亦於是乎行焉刋校既竣敬述聖意序之簡端(臣)等謹按是書分二十一卷首列凡例引用姓氏詩傳圖諸國世次圖作詩時世綱領大序詩集傳卷末詩序辨説皆經
聖祖仁皇帝睿裁故凡經義菁英衆説同異無不酌斟美善别白瑖瑜視彼前代箋釋諸家奚啻撥雲霧而
   見日月以故雍容揄揚著於奕世者孰非是有以和平心氣
 欽定詩義折中二十卷
公元1755年
  乾隆二十年大學士公傅恒等奉勅
皇上御製序曰詩之教大矣古今言詩者衆矣自小
公元1811年
 而下箋疏傳註各名其家各是其説辨難糾紛幾如聚訟曩嘗肄業於此流連諷咏豁然心有所得而考之昔人成説往往拘牽扞格不能相通辛未間與尚書孫嘉淦論及諸經其所平實近理因先從事毛詩授以大指命之疏次其義凡舊説之從者從之當更正者正之一無成心唯義之適視政餘功親為釐定以備葩經一解編既竣在館諸臣以序請夫詩之道何昉乎其在虞書則曰詩言志志者詩之本也聲與律其後起者也其在魯論則曰一言蔽之思無邪無邪者詩之教也興觀羣怨事父事君其道不越乎此也其在子輿氏則曰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詩者之宗也逆志而得其志之所在則詩之本得其為教也正矣傳曰衆言淆亂折諸聖用中聖學大成也雖不能心嚮往之竊取
皇祖周易命名義命之曰詩義折中而叙其槩以為弁(臣)等謹按
欽定傳説彚纂以集傳為綱而附録舊説以補其缺實昭衡鑒至公
 皇上
聖祖之心為心覃思六義綜覽四家於諸儒之得失
   不
 澄懷研審務持其平即集傳中未可盡信者亦必根據毛鄭以訂其訛使事徵實義必闡㣲仰見尼山定之心源相印聖朝作述之隆亘古罕覯者已
   詩經朱傳三十卷
   孫承澤承澤書類
   承澤自序曰集傳力正毛氏之失而不甚許可詩記當時信者半駭者半明初獨詩主集傳不兼他
  説治詩者師無異授學有專門嘉隆而後日趨新異詩本日用屬於人情取義聲韻之㣲黙寓勸懲之㫖大者載焉小者載焉貞者載焉淫者載焉不極乎事之變不足窮人之情情者性之用也情至於窮而性見矣故曰思無邪思由情反性之路也此聖人教人學詩之要非謂詩盡無邪也毛氏不達其解篇篇必求止乎禮義穿鑿迂滯不通余取小序朱子之説並立每篇之首定是非又就集傳略推衍以暢其㫖俾學者小序朱子之説上合之於經文固有洞然於心而無疑者昔王輔嗣以棄象之説亂易毛氏之罪豈在輔嗣朱子闢之厥功偉矣故翼朱者翼經
  朱彞尊退谷孫氏謂毛氏之罪豈在輔嗣下毛氏較齊魯三家詩最醇故獨傳其亦何罪之有此由尊朱子之過也未免失言
  詩經稗疏四卷
  王夫之夫之見易類
  田間詩學(無卷數)
  錢澄之澄之見易類
  徐元文序略曰是書非有意於攻集傳於漢唐以來之説亦不主於一無所攻故無所無所無所而後可以有所攻有所主
  錢金甫田間詩學一以小序為斷其言曰小序去古未逺雖未可全據要不甚謬若舍序説隨意作解泛濫無歸附㑹穿鑿矣序如闗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卷耳后妃之志只此一語是古序此下即其説而引伸之乃東漢衛宏所作不可槩從必考之三禮以詳其制作徵諸三傳以審其本末稽之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以竹書紀年皇王大紀以辨其時代之異同情事之疑信周之典禮殷之宗祀魯之郊禘源流度數具載於詩宜為之考詳定正飲光詩學衆説和調近代説詩者莫有過焉者也
  詩説正録十卷
公元1622年
  提橋撰橋字景如澹如居士河間人前明天啟壬戌進士國朝官至刑部侍郎
  詩經通義十二卷
  朱鶴齡鶴齡書類
  例畧曰通義通古詩序之義也序乃一詩綱領必先申序意然後可論毛鄭諸家得失後序漢儒附益者今取歐蘇吕諸説為之辨正又曰古本標序經文之前今從郝仲輿本移序從毛鄭歐蘇吕嚴諸本所分章句各有異同今一以集傳為正集傳所叶之音與陳季立顧寧人考證者無甚相逺四聲不用四聲通為一音初學多不曉入聲轉韻故仍用集傳所叶
  毛詩稽古三十卷
  陳啟源啟源長發呉江人
  朱鶴齡序曰余向為通義多與陳子長發商𣙜而成深服其援據精博近乃自成稽古若干卷悉本小序注疏為之交推旁通余書猶參停今古之間長發則專宗古義宣幽决滯劈肌中理考亭見之亦當爽然心開欣然頤解世有溯源三百者必能尊奉此書為孔傳未墜長發其俟之而已(臣)等謹按是書一卷二十四卷闗雎至殷武而冠以叙例二十五卷二十九卷曰總詁分六門舉要小序四始六義詩樂詩人詩傳詩證逸詩也曰正字字義字形字音也曰辨物草木禽蟲也先為總辨曰數典祀典樂舞禮制土田名門器用旗幟佩玉衣裘也曰稽疑論他注引傳疑正義爾雅疑誤監本經注疑誤釋文疑誤傳疑誤也三十卷附録亦依風雅頌編次古義彬彬言皆徵實一洗明代説經家騁虛剿説之習惟附録牽引佛教横滋異學是則瑜不掩瑕識者惜之
  詩問一卷
  呉肅公肅公雨若號街南宣城人
  詩經傳説取裁十二卷
公元1647年
  張能鱗撰能鱗字西山順天順治丁亥士官四川按察使副使
  毛詩日箋六卷
公元1655年
  秦松齡松齡留仙對巖無錫順治乙未進士庶吉士縁事罷官康熙己未復舉博學鴻詞官至左春坊左諭德
  宋犖序曰紫陽詩集傳往徃不依小序鄭風目為淫奔之詩先儒議之然語録東山鳲鳩詩云惜注已行不及改則知集傳乃晚年定之書是箋雖不盡小序然能精擇毛鄭舊説以㑹萃於諸儒之言而折衷朱子間發意必協於正於近儒郝敬顧炎武諸家取節焉獨於明嘉靖時所出子貢詩傳申培詩説排擯不録一語
  詩經疏畧八卷
  張沐見易類
  詩經比興全義一卷
  王鍾毅鍾毅逺生華亭順治中松江府嵗貢生
  詩所八卷
  李光地光地見易類
  光地經書筆記詩序世次不可信則但當味其辭求其意以論其世懽忻交通者必文武成康之詩否則宣平幽厲之詩故是論世為多
  陳萬策跋曰先生嘗論顧炎武音學妙契古先故略呉氏叶韻而載炎武詩本
  詩經惜隂二十卷
  徐世沐世沐見易類
  毛詩寫官四卷詩札二卷詩傳詩説駁義五卷詩傳鳥名三卷白鷺洲主客説詩一卷國風省篇一卷
  毛竒齡竒齡見易類
公元1705年
  竒齡自述曰昔漢武寫書之官其所聞某居壁中有官寫者説詩於主人之堂未能記也久之而纖詞瑣文串見於於是稍憶其所説雜以成記曰寫官記又曰嘉靖中廬陵郭相奎家忽出子貢詩申培詩説二書以為得之黄文裕祕閣本然不知所為石本何如第見相奎家傳本則古篆書而附以楷體今文用作音注嗣此則張元平李本寧先後刻之於是一入百家名書再入漢魏叢書相沿不可去庸罔固陋無少忌憚乃至如此不可不辨也又曰少時所作毛詩續傳既盡失之祗存省寫官詩札三種康熙乙酉相距六十年隣人某曾録竒齡傳末鳥名卷而殘脱無所用㑹錢塘姚彦暉攜所著詩識名解請序乃取殘卷重理之并列朱注於行間且辨且正名之曰續詩傳鳥名卷又曰省篇者自省也聞詩而有省也齊魯三家已極漫漶而為之説者自漢迄今抑何侈也吾畢去其説而僅取所偶聞者著為篇
  李塨曰嘗以詩義質之先生先生曰予所傳諸詩有未能改者數端如十畝之間為淫奔以䲭鴞為避居於東以封康叔武王有邰家室太姜瑯琊之駘凡此皆惑也
  竒齡門人記曰詩札西河少時作故立説暮年論辨所不合者其間校韻數則尤所矛盾行世既久不便更易
  陸葇宣城施侍讀閏章參政湖西時葺白鷺洲書院講學楚人楊恥菴偕其徒為都講大可與之辨淫奔詩并笙詩
  毛朱詩一卷
  閻若璩若璩書類
  詩識名解十五卷
  姚炳彦暉錢塘人
  詩傳名物輯覽十二卷
公元1688年
  陳大章大章仲䕫雨山黄岡康熙戊辰進士庶吉士以毋老乞歸
  詩藴四卷
  姜兆錫兆錫見易類
  詩經集成三十卷
  趙燦英撰燦英字殿颺武進人(臣)等謹按是編卷帙雖多然為揣摩場屋之用非説經之體
  詩説三卷
公元1691年
  惠周惕周惕元龍長洲人康熙辛未進士庶吉士宻雲縣知縣
公元1811年
  田雯序曰唐韓昌黎始疑詩序非子作而歐陽子因之著詩傳其説與漢儒異矣然猶不廢小序也至朱紫陽刪去小序另為一編又與韓歐異矣然猶不廢注疏同時鄭夾漈王雪山各自立説并傳注去之然猶間有去取自是以後學者屏去訓詁鑿空臆造惠子元龍病之因著詩三卷其㫖本於小序其論采於六經旁搜博取通證據雖一字一句必求所自而考其義類晰其是非有宋儒之博有宋儒之醇庶幾得詩人之意而孔子深論者歟
  汪琬序曰惠子元龍好為淹博之學所著詩説多所發明雖未知於孔子刪詩之意果合與否然博而不而不俚善辨而不詭於正亦可謂毛鄭功臣夾漈紫陽諍子
  詩經劄記一卷
  楊名時撰名時見易類
  詩經詳説(無卷數)
  冉覲祖覲祖見易類
  詩統説三十二卷
  黄叔琳叔琳見易類
  讀詩質疑三十一卷附録十五卷
公元1697年
  嚴虞惇虞惇寳成常熟康熙丁丑進士第二官太僕寺少卿(臣)等謹按是編乃其湖南驛鹽道有禧刋刻乾隆十二年曾呈
御覽大㫖小序而參以集傳亦間附已説於毛朱兩
  家擇長棄短確有所見頗能破除門户之習
  復庵詩説六卷
公元1709年
  王承烈承烈復庵涇陽康熙己丑士官翰林院檢討
  毛詩通義十四卷
  方葇如撰葇如見易類
  詩經測義四卷
公元1712年
  李鍾僑鍾僑世邠安溪康熙壬辰士官翰林院編修降補國子監丞
  鍾僑自述略曰夫子未嘗刪詩特據所得之而已若謂三千刪為三百則春秋時卿大夫所賦多三百篇所有且其人皆在夫子之前豈能預合聖人意而去取風雅正變之説亦難據楚茨以下瞻洛諸篇皆承平之作而列之於變平王之孫列在二南編詩不必正變低昂正變不必世代前後
  詩經旁叅二卷
  應麟麟見易類
  毛詩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
  顧棟髙棟髙見易類
  陸堂詩學十二卷
  陸奎勲奎勲見易類
  詩經廣大二十卷
  王夢白陳曾同撰夢白字金孺曾字衣聖無錫人
  韓菼序曰廣大全一書以集傳為主而存毛鄭之足存者又間及周禮儀注疏及他名物諸書以資博覽其言曰大全一書采羣經而或割裂片語未備本末諸家論説而或未有折衷是以廣之也二君之於詩也亦勤矣往顧先生亭林嘗語余自五經大全經學大全當時奉詔趣成之書殊多闕略且勸余凡宋元説經諸書無論當否宜悉儲之余竊韙之今二何乃不謀而志與之合也
  詩經序傳合參(無卷數)
  顧昺昺見易類
  毛詩二卷
公元1724年
  諸錦錦字襄七草廬秀水雍正甲辰進士庶吉士散館外補知縣改補教授乾隆丙辰復舉博學鴻詞翰林院檢討官至右春坊右贊善學詩闕疑二卷
公元1727年
  劉青芝青芝芳草襄城雍正丁未進士庶吉士
  詩貫十八卷
  張叙見易類
  毛詩訂韻五卷
  謝起龍起龍天愚餘姚嵗貢生(臣)等謹按起龍自序發明陸德明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之説詆呉棫補之謬然所論古音外有所謂叶韻但以音屬讀取其順吻而止則是與呉棫均為臆定之書耳
  詩義記講四卷
  夏宗瀾宗瀾見易類
  詩經提要三十一卷
  徐鐸見易類
  豐川詩説二十卷
  王心敬心敬見易類
  心敬自述曰自宋至今毛氏之傳廢於朱傳盛行郝敬云序近古朱在不合以後説而反廢前説固為得之然使後説而合經安在不可舍前而遵後且齊魯三家毛詩之前而皆以毛傳盡廢安在後之更合者不可獨行又將謂毛序必承傳有自不可改不思三家之傳亦必承傳有自一廢盡廢何也
  詩經拾遺十三卷
公元1739年
  葉酉字書桐城乾隆己未士官左春坊左庶子編修
  風雅遺音四卷
  史榮榮號雪汀鄞縣人(臣)等謹按是書謂朱子集傳原本有音未備其音多後人妄加故以集傳與音互相考證詳辨剌謬之處共二十四類持論頗精然於今音考究甚詳古音則茫無所至於舊音偶有舛謬輒肆詆諆則亦從來釋經家所未有此體也
  詩深二十六卷
  許伯政伯政見易類
  三家詩拾遺十卷詩瀋二十卷
公元1754年
  范家相家相蘅洲㑹嵇人乾隆甲戌士官栁州府知府(臣)等謹按三家詩拾遺補王應麟詩考所未備所採頗為該博詩瀋則其伸明古義者也
  詩序補義二十四卷
  姜炳璋炳璋石貞白巖象山乾隆甲戌士官石泉縣知縣
  綱領曰詩有詩人之意有編詩之意如雄雉為婦人思君子凱風七子自責詩人之意也雄雉為刺宣公凱風為美孝子是編詩之意也朱子順文立義大抵詩人之意為是詩之㫖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則以編詩之意為一篇之要
  詩疑辨證六卷
  黄中松中松仲嚴上海人
  虞東學十二卷
  顧鎮備九古湫亦號虞東常熟乾隆甲戌士官宗人府主事(臣)等謹按是書大㫖調停小序集傳兩家之説繁稱博引不下數十家而於歐陽修蘇轍吕祖謙嚴粲四家為最多潛心疏解斟酌持平破除門户之見姜炳璋詩序補義體例雖殊其有禆於讀詩者則一也
  毛詩廣義(無卷數)
公元1757年
  紀昭懋園獻縣乾隆丁丑士官内閣中書舍人
  詩經彚詁二十四卷
  范芳撰芳令則如臯人
  詩經正解三十卷
  姜文燦文燦字我英丹陽人
  右詩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