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第 1a 页 WYG0724-0165a.png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
太仓陆世仪撰
治平类(学校/)
古者有大学之法所以教人为大学之道后世但有大
学之道无所谓大学之法故成就人才较难何谓大
学之法诗书礼乐是也诗书虽多残阙然经先儒补
缀发明之功犹十得五六至礼乐则竟泯焉亡矣非
卷二十 第 1b 页 WYG0724-0165b.png

循学者终无依据
圣人云述而不作非不可作不必作也当孔子之时去
古未远唐虞三代之法皆存但残阙失次耳故但用
述足矣若今日则古法尽亡必须制作若泥述而不
作一语则拘牵顾忌终不能复古治然非聪明睿知
极天理人心之正者未易言也
天下古今止是一个道则知天下古今止是一个学凡
卷二十 第 2a 页 WYG0724-0165c.png

百家并兴其原皆起于学校之坏后世人主莫不思
崇学校而听天下各为异说杂然与学校争持短长
何由致一道同风之盛哉
学校之制自汉唐以下虽代有兴举然皆不过得其大
略未能尽复古初之意惟安定湖学教法伊川看详
学校明道上神宗书及朱子分年读书科举之法为
详然三者之中惟安定明道尤得贯通推行之法
卷二十 第 2b 页 WYG0724-0165d.png

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
子弟之学不劳而成又曰处士就燕閒此即百工居
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之意也今庠序虽设
士皆散处四方殊失古人教士之旨愚谓凡建立学
宫必当择一国中胜地学宫之旁广设屋舍令士人
居之似亦于教法有裨
凡学校之师不论乡学国学太学决当以德行学问为
卷二十 第 3a 页 WYG0724-0166a.png

学问高于一国者即聘之为国学之师德行学问高
于天下者即聘之为太学之师师得其人则天下向
风自然人才辈出矣
学校之制其在乡学不过读书识字歌诗习礼而已至
于国学决当仿安定湖学教法而更损益之如经义
则当分为易诗书礼春秋诸科治事则宜分为天文
地理河渠兵法诸科各聘请专家名士以为之长为
卷二十 第 3b 页 WYG0724-0166b.png

而造就人才亦易
汉制凡五经俱设博士即书算之类亦设博士是即专
家名士之意也故汉儒之学虽未精纯然尊重师傅
渊源有本是以其学尤多近实今世既不重师傅而
学校设官如教授训导之类徒立虚名何怪乎人才
之绝少也
或以为天文兵法皆当慎秘不当设科于学校者非也
卷二十 第 4a 页 WYG0724-0166c.png

必当究心何可秘也兵法后世亦未尝秘但不以之
教士耳然惟不以之教士故今之为大吏居方面者
皆耳未习金鼓目不识旌旗一遇用兵则张皇失措
举军旅之事一委诸目不识丁之武夫此天下之事
所以大坏而不可救药也若设科于学校之中而主
教得人不惟储才有法国家受天文兵法之利抑训
才有道国家亦不受天文兵法之害
卷二十 第 4b 页 WYG0724-0166d.png

后世因之遂设武学此大非武只是吾道中一艺孔
子未尝无武安得特设一学与文对若学校中设兵
法一科则武学即在文学中矣
伊川看详学校中有云凡学校法不宜以考校定高下
恐起人争心此言大妙凡学校中选人才可即听学
校中公举学师因而察之即后来不无偏党之弊然
亦十得八九矣
卷二十 第 5a 页 WYG0724-0167a.png

中有孝友睦姻任恤诸项政事中有天文地理河渠
兵法诸项礼仪则习于吉凶军宾嘉之典故者文学
则书策诗赋即古博学宏词之类只此四科天下人
才已尽于此矣圣门言语一科即在礼仪中不必独
设
书院之设非古亦非礼也此即是学校在下者岂宜私
设但在上者既不重学则在下者不得已而私创一
卷二十 第 5b 页 WYG0724-0167b.png

学校而又有并书院而禁之者斯文一脉危乎殆哉
大凡书院建立多在郭外名胜之处不独远绝尘嚣而
山水之胜亦足以荡涤俗情开发道妙学者于此处
读书讲道观星算历诚为至便深合管子处士就燕
閒之意虽盛王之世不可废也但当领于学校为学
校之分曹不当另为一家耳
古有乡学国学而无太学乡学小学也国学太学也即
卷二十 第 6a 页 WYG0724-0167c.png

千里之地故学亦称为国学自后以郡县为治天子
统而理之则郡县为国学而天子称太学其实太学
之所以教士更无不同是亦头上安头也然愚谓既
有乡学国学太学之名则亦当稍异其制乡学之中
则备治一乡之法国学之中则备治一国之法太学
之中则备治天下之法是亦甚妙
兆民者天子之心士大夫者兆民之心礼乐教化者士
卷二十 第 6b 页 WYG0724-0167d.png

兴修礼乐教化则士大夫之心正士大夫之心正则
兆民之心正兆民之心正而天心不应天下不治者
未之有也
周子曰师道立而善人多学记曰师严然后道尊斯二
言诚然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则师尊与
君等又云能自得师者王则师又尊于君非师之尊
道尊也道尊故师尊今天下之能为师者寡矣然师
卷二十 第 7a 页 WYG0724-0168a.png

虚衔而不知执经问道郡县以簿书期会为能事而
不知尊贤敬老学校之师以庸鄙充数而不知教养
之法党塾之师以时文章句为教而不知圣贤之道
獧捷者谓之能事方正者谓之迂鄙盖师道至于今
而贱极矣即欲束脩自励人谁与之如此而欲望人
才之多天下之治不可得矣
天下无一事无师范金陶瓦小伎也非其师则术不传
卷二十 第 7b 页 WYG0724-0168b.png

学无术之人漫然而为之当其未仕则使之习章句
当其既仕则责以簿书而欲望天下有皋陶稷契之
臣成尧舜禹汤之治有是理乎故师之一字是天地
古今社稷生民治乱安危善恶生死之关也乃自三
代以来数千百年有天下者曾不念及此亦独何哉
后之师傅即古之公孤天子之师也然不求其实徒存
其名而已庶人欲教其子必择良师以傅之贵为天
卷二十 第 8a 页 WYG0724-0168c.png

置为定例太子既生即预为讲求良师或卜之大小
臣工或访之山林草野必求如周程张朱其人者而
聘之既聘即待以不臣之礼使太子北面受教讲求
至道虽即位终身以师礼事之问之以道而不劳之
以政隆之以礼而不授之以权则庶乎名实两得也
古者升秀民于庠序非以宠异之也所以教之也故曰
育德庠序今之弟子员能自力学者鲜矣而上之人
卷二十 第 8b 页 WYG0724-0168d.png

乌能胜任而愉快乎愚谓庶人教子弟必自择良师
今之弟子员亦县官之子弟也其师亦当令县官自
择宜著为令典县官下车之始即首询民士邻近地
方有才德迈众可为师表者不拘缙绅布衣县官亲
自造庐敦请诣学庶几教职得人育德有效
省所以统郡郡所以统县故郡有专官无专民谓凡所
𨽻州县之民无非其民也惟士亦然奈何州有州学
卷二十 第 9a 页 WYG0724-0169a.png

义若与州县分士而教者恐非祖宗立法之初意也
愚谓教职虽微实造士之大要也除县邑之师令县
官敦请外其府学之师尤为郑重必道明德立可为
一郡师表者太守亲自敦请俾任府学之职凡一郡
生徒皆听其选择教诲仿太学积分之法而以时升
之必与府学然后给廪盖与府学则群居讲习有薪
米油烛之资道里往还有舟车跋涉之费故须给廪
卷二十 第 9b 页 WYG0724-0169b.png

粟胡为也
洪武初设四辅官位尚书上聘耆儒自布衣径为之赐
坐唱和分四时以掌燮理之任未几遂罢此与予天
子择师之说同惜乎其遂废而不行也
凡官皆当有品级教官不当有品级亦不得谓之官盖
教官者师也师在天下则尊于天下在一国则尊于
一国在一乡则尊于一乡无常职亦无定品惟德是
卷二十 第 10a 页 WYG0724-0169c.png

冠服亦不可同于职官之制当另制为古冠服如深
衣幅巾及忠靖巾之类仍以乡国天下为等庶师道
日尊士气日昌而圣人之徒出矣
松江府志云洪武初杨孟载为松江府学教授与丘克
庄全希贤同官当时分教有司得自延聘皆极州里
之选后皆至大官以此观之教官决当令州县自聘
盖学校乃人才风化所自出决不可以猥杂流品当
卷二十 第 10b 页 WYG0724-0169d.png

也
历观古今以来大抵经时变革一时贤者不死于忠节
则归于隐遁其或去而入于空释者更多有之盖君
臣之义已定改节易操固无其事而夙有抱负者又
不甘与齐民同老其逃于禅说而更为主张门庭亦
士君子不得志于时之所为也然而圣道自此日晦
世界自此日坏矣愚谓有天下者若易代之后而不
卷二十 第 11a 页 WYG0724-0170a.png

遗黎故老竟乐为新主所用则又乖不事二君之义
于此有两全之道学校之职臣也而实师也若能如
前不用品级之说则全乎师而非臣昔武王访道于
箕子而箕子为之陈洪范盖道乃天下后世公共之
物不以兴废存亡而有异也聘遗黎故老为学校之
师于新朝有益而于故老无损庶几道法可尝行于
天地之间而改革之际不至贤人尽归放废矣
卷二十 第 11b 页 WYG0724-0170b.png

若如今者学校之职则不可为也若如前说则既谓
之师而非职矣不受爵于朝廷不受制于上司县官
以礼聘请讲道论德合则留不合则去虽先朝大臣
奚不可哉特患为大臣者原无道德可风而州县之
聘之者亦不以道则此说一倡又为不肖者长奔竞
之门耳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若如前说学校师当议为定制受聘不受爵受养不受
卷二十 第 12a 页 WYG0724-0170c.png

臬尊官不行拜跪其往来用书策不用文移则胜国
之遗黎故老皆可以受之而无愧矣
行乡饮酒乃县官养老之礼聘学校师乃县官尊贤之
礼二法不行先王之道或几乎息矣
取士与养士不同取士不论诗赋词曲总只此几个聪
明才辨之士无往不可以自见养士必须道德仁义
礼乐诗书所以古之王者只重养士不重取士
卷二十 第 12b 页 WYG0724-0170d.png

资都弄坏了所以后世名世臣亦多是有才无德
古之人才非多于今今之人才非少于古然而古多君
子今多小人者古知养士今人不知养士也养士之
法莫备于周读三礼可见
思辨录辑要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