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0384-004.png

赵学士集解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今夫仁义礼
智此道之可道者不可道仁不可以为义
礼不可以为智可道则不可常不可道则
能常然后在仁为仁在义为义在礼为礼
在智为智可道不常而道不变不可道之
能常如此
卷一 第 1b 页 0384-005.png

道不可道而况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
可道者也名既立则方圆曲直之不同不
可常矣严遵君平曰有名非道也无名非
道也有为非道也无为非道也无名而无
所不名无为而无所不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
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自其无名形而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
播而为万物万物道而名不胜用所以无
卷一 第 2a 页 0384-006.png

道以为天下用入于众有而常无将以观
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
若夫行于其徼而不知其妙粗而不神矣
流于其妙而不知其徼精而不通矣司马
君实曰名天地之始曰无名万物之母曰
有王雱曰有无同体始母之言亦筌蹄也
王弼以为有欲以观其徼苟为有欲矣则
将沉溺转徙于物又何徼之能观乎
末有天地孰得而名之哉无名天地之始
卷一 第 2b 页 0384-007.png

子云老氏建以常无有不立一物兹谓常
无不废一物兹谓常有常无在理其上不
皦天下之至精也故观其妙常有在事其
下不昧天下之至变也故观其徼弃有则
著空徇末则忘本是以大智并观焉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以形而言有无则信两矣安知无运而为
有有复而为无未尝不一哉其名虽异其
本则一知本之一也则玄矣凡远而无所
卷一 第 3a 页 0384-008.png

太平光师曰有对则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玄则极矣然犹有知玄之心在焉玄之
又玄则尽矣不可以有加矣众妙之门所
从出也光曰忘玄之玄则曰玄玄赵秉文
曰此章明重玄之极致非但可道非道不
可道亦非道庄子云语默皆不足以尽道
非但道常无名有名无名亦不足以尽道
无名者道之似也常无者佛氏所谓真空
卷一 第 3b 页 0384-009.png

以尽道故又寄之重玄政和曰玄者天之
色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玄
之又玄所谓色色者也玄妙之理万物俱
有天之所以运地之所以处人之所以灵
百物之所以昌皆妙也而皆出于玄故曰
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
卷一 第 4a 页 0384-010.png

随
天下以形名而言美恶其所谓美且善者
岂信美且善哉彼不知有无难易长短高
下音声前后之相夺皆非其正也方且自
以为长而有长于我者临之斯则短矣方
且自以为前而有前于我者先之斯则后
矣苟从其所美而信之则失之远矣肇曰
有无相生其犹高必有下然则有无虽殊
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
卷一 第 4b 页 0384-011.png

之所以不齐唯丧偶者能同之政和曰道
无异相熟为美否性本一致熟为善否有
美也恶为之对故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有善也不善为之对故曰天下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太易未判万象同
体两仪既生物物为对此六对者群变所
交百虑所生殊涂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
而不能自出者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卷一 第 5a 页 0384-012.png

之之意者夫是以出于长短之度离于先
后之数非美非恶非善非不善而天下何
足以知之吕惠卿曰圣人终日为而未尝
为终日言而未尝言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
居
万物为我作而我无所辞我生之为之而
未尝有未尝恃至于功成亦未尝以自居
也此则无为不言之教其为美且善也岂
卷一 第 5b 页 0384-013.png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人居于贫贱无贫贱之忧居于富贵无
富贵之累此所谓不居也我且不居彼尚
何从而去哉此则居之至也政和曰万物
并作随感而应无所辞也自形自化自生
自色孰有之哉赵曰有对待无为有真无
为有对待无言有真无言有为无为有言
无言对待也与有无高下何异若夫真无
为无言丧偶绝待者也
卷一 第 6a 页 0384-014.png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
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
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见可欲则民
患于不得而至于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
为患为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则不然
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贤耳未尝弃难得
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
卷一 第 6b 页 0384-015.png

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
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
不害骨之强也哉今将举贤而尚之宝货
而贵之衒可欲而示之则是心与腹皆实
也若举而废之是志与骨皆弱也心与腹
皆实则民无不争志与骨皆弱则事无以
立矣赵曰虚心实腹则上不尚不贵不见
使民无知无欲是也或云虚心养道虽于
义无害非此章本指
卷一 第 7a 页 0384-016.png

圣人之治务使民得其性命而已多知以
残性命之分多欲以伤性命之情名曰治
之乱孰甚焉故常使民无知无欲不以妄
者衒之则民不知所慕淡乎其无所欲虽
有知者无所用巧矣赵曰知无所慕不敢
为也政和曰辩者不敢骋其善勇者不敢
奋其忮能者不敢矜其材智者不敢施其
察此所谓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卷一 第 7b 页 0384-017.png

为无为也政和曰圣人之治岂弃人绝物
而恝然自立于无事之地哉为出于无为
而已物有作也顺之以观其复物有生也
因之以致其成岂有不治者哉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夫道冲然至无耳然以之适众有虽天地
之大山河之广无所不遍以其无形故似
不盈者渊兮深渺吾知其为万物宗也而
卷一 第 8a 页 0384-018.png

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人莫不有道也而圣人能全之挫其锐恐
其流于妄也解其忿恐其与物构也不流
于妄不构于物外患已去而光生焉又从
而和之恐其与物异也光至洁也尘至杂
也虽尘无所不同恐其弃万物也如是而
后全则湛然其常存虽存而人莫之识故
曰似或存耳开元曰道无不在在光在尘
皆与为一一光尘耳而妙本非光尘也王
卷一 第 8b 页 0384-019.png

似存政和曰锐则伤纷则杂挫其锐则不
争解其纷则不乱和其光庄子所谓光矣
而不耀也同其尘庄子所谓与物委蛇而
同其波也泰定之中天光自照惛然若忘
而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道虽常存终莫得而名然亦不可谓无也
故曰此岂帝之先耶帝先矣而又先于帝
则莫或先之者矣赵曰此章首尾言道挫
卷一 第 9a 页 0384-020.png

道者绝待玄同亦非与俗雷同也
天地不仁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
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之自
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譬如
结刍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
爱之时适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
岂恶之亦时适然也圣人之于民亦然特
卷一 第 9b 页 0384-021.png

焉虽未尝仁之而仁亦大矣政和曰恩生
于害害生于恩以仁为恩害则随至天地
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辅其自然无爱
利之心焉仁无得而名为刍为狗祭祀所
用适则用之过则弃之彼万物之自生百
姓之自治曾何容心焉
天地之间其犹橐箫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物之而有橐有籥也方其一动气之所及
无不靡也不知者以为机巧极矣然橐籥
卷一 第 10a 页 0384-022.png

耳天地之间其所以生杀万物彫刻众形
者亦若是而已矣政和曰橐籥虚而能受
受而能应故应而不穷有实其中则触处
皆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见其动而愈出不知其为虚中之报也故
告之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不穷也陆
曰万物资天地而生天地无取于万物也
百姓仰圣人而治圣人无假于百姓也犹
卷一 第 10b 页 0384-023.png

唯无用则无私无私则无恩是以天地无
恩而大恩生圣人不仁而大仁成故百姓
不辞德于圣人万物不谢生于天地何以
知其然哉吾观天地之间犹橐籥之无心
也橐籥无心故其声不屈其气愈出天地
无心故生成而不息圣人无心故为治而
不至于多言多言而无实则动数穷矣未
若无为无言乃守中之术也
谷神不死章第六
卷一 第 11a 页 0384-024.png

谷至虚而犹有形谷神则虚而无形也虚
而无形尚无有生安有死耶谓之谷神言
其德也谓之玄牝言功也牝生万物而谓
之玄焉言见其生之而不见其所以生也
孙思邈曰谷神虚而灵者也政和曰有形
则有盛衰有数则有成坏形数具而生死
分物之理也谷应群动而常虚神妙万物
而常寂真常之中与道为一不丽于形不
堕于数生生而不穷故云不死谷神以况
卷一 第 11b 页 0384-025.png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之门言万物自是出也天地根言天
地自是生也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微而不绝也若存存而不可见也能
如是虽终日用之而不劳矣王弼曰欲言
存耶不见其形欲言亡耶万物以生故绵
绵若存无物不成而用不劳故曰不勤赵
曰此章言道无为无形生天生地自古以
卷一 第 12a 页 0384-026.png

其小哉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
天地虽大未离于形数则其长久盖有量
矣然老子言长久极于天地盖以人所见
者言之耳若夫长久之至则所谓天地根
者是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
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卷一 第 12b 页 0384-027.png

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立于万物之外故
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先人外其身而利
人处众人之表故能先且存如使天地与
物竞生而圣人与人争得则天地亦一物
耳圣人亦一人耳何以大过之哉虽彼其
无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则固
然耳巨济曰圣人与天地同则后身外身
如天地之不自生身先身存如天地之能
长生后身则人下之故身先外身则人保
卷一 第 13a 页 0384-028.png

私者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
者性也又曰天一生水盖道运而为善犹
气运而为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
无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无所不在无所
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
卷一 第 13b 页 0384-029.png

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
避高趍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
深不可测善渊也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
善仁也规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
信也洗涤群秽平侧高下善治也遇物赋
形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泮涸溢不失
节善时也
卷一 第 14a 页 0384-030.png

有善而不免于人非者以其争也水唯不
争七善而无尤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知盈之必溢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
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知揣之不可
必恃也若夫圣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
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无
锐则无所用揣矣政和曰持盈以防溢而
卷一 第 14b 页 0384-031.png

莫如勿盈也揣所以虑失而锐之则重失
也如欲勿失则莫如勿锐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
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之运功成者去
天地尚然而况于人乎政和曰宝金玉者
累于物累于物者能勿失乎故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则害于德害于德者能免于患
乎故自遗其咎
卷一 第 15a 页 0384-032.png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易
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
状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谓
之营魄者言其止也盖道无所不在其于
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言其纯而未杂则
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其归皆
道也各从其实言之耳圣人性定而神凝
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
卷一 第 15b 页 0384-033.png

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目困于声色口鼻
劳于嗅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抱
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
此固圣人所以修身之要至于古之真人
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亦犹是也陆曰
载夫也发语之端也政和曰魄阴也丽于
体而有所止故老氏于魄言营魂阳也托
于气而无不之故易于魂言游圣人以神
御形以魂制魄故神常载魂而不载于魄
卷一 第 16a 页 0384-034.png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守而勿失与神
为一则精与神合而不杂以精集神以神
使形以形存神精全而不亏神用而不与
形生而不敝如日月之丽乎天如草木之
丽乎土未尝离也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神不治则气乱强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
知也神治则气不妄作喜怒各以其类是
之谓专气神虚之至也气实之始也虚之
卷一 第 16b 页 0384-035.png

致柔婴儿不知好恶是以性全性全而气
微气微而体柔专气致柔能如婴儿极矣
政和曰静而不杂谓之专和而不暴谓之
柔婴儿居不知其所为行不知其所之不
藏是非美恶故气专而致柔孟子曰蹶者
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心不能以专气
则气有蹶趋之不正而心至于动动则不
可系圣人虚己以游世心无使气之强则
其静而不杂和而不暴与婴儿何择故曰
卷一 第 17a 页 0384-036.png

涤除玄览能无痹乎
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其
涤除尘垢尽矣于是其神廓然玄览万物
知其皆出于性等观静秽而无所瑕痹矣
涤除万行而不有玄览妙理而默识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既以治身又推其馀以及人虽至于爱民
治国一以无心遇之苟其有心则爱民者
适足以害之治国者适足以乱之也
卷一 第 17b 页 0384-037.png

天门者治乱废兴所从出也既以身任天
下者其开阖变会之间众人贵得而患失
则先事而徼福圣人循理而知天命则待
唱而后和易曰先天而天弗违非先天也
后天而奉天时非后天也言其先后常与
天命会耳不然先天者必早后天者必暮
皆失之矣故所谓能为雌乎者亦不失时
而已政和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卷一 第 18a 页 0384-038.png

非明白四达而能之乎明白四达心也是
心无所不知然而未尝有能知之心也夫
心一而已苟又有能知之心者则是二也
自一而二蔽之所自生愚之所自始也今
夫镜之于物来而应之则已矣又安得知
应物者乎本则无有以意加之此妄之源
也政和曰聪明圣智守之以愚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谓玄德
卷一 第 18b 页 0384-039.png

虽有大德物莫知也故曰玄德王雱曰此
篇自为士以至于体神入圣修身之序尽
矣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竭知尽物以为器而器之用常在其无有
中非有则无无以致其用非无则有有以
卷一 第 19a 页 0384-040.png

观其徼知此两者之为一而不可分则至
矣
五色章第十一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
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而未有物
也至矣及其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
味夺其所缘而忘其本则虽见而实盲虽
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罗什曰不知即
卷一 第 19b 页 0384-041.png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至于驰骋
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
然人著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圣
人为腹而众人为目目贪而不能受腹受
而未尝贪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此性之
凝于内者也陆曰为腹则知止足不为目
则不见可欲
卷一 第 20a 页 0384-042.png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
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是以遗
宠而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
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
宠辱若惊
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宠而世不悟
以宠为上以辱为下者皆是也若知辱生
于宠则宠固为下矣故古之达人得宠若
卷一 第 20b 页 0384-043.png

也若惊而已光曰唯凡圣情尽者无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
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贵之为言难也有身大患之本而世之士
难于履大患不难于有身故圣人因其履
患而教之以难于有身知有身之为难而
大患去矣性之于人生不能加死不能损
其大可以充塞天地其精可以蹈水火入
金石凡物莫能患也然天下尝患亡失本
卷一 第 21a 页 0384-044.png

能患之矣生死疾病之变攻之于内宠辱
得失之变缨之于外未有一物而非患者
夫惟达人知性之无坏而身之非实忽然
忘身而天下之患尽去然后可以涉世而
无累矣赵曰肇云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
身以归无此则二乘境界谈道者以不惊
宠辱遗身灭智为极则岂知圣人之旨哉
政和曰据利势擅赏罚作福天下畏之如
神明尊之如上帝可谓贵矣圣人则不以
卷一 第 21b 页 0384-045.png

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通于大同则无入
而不自得也世之人以物易性故累物而
忘势以形累心故丧心不能忘形其患大
矣夫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于己况得丧福
祸之所介乎此古之至人所以不以利累
形不以形累心视万物与我将择焉不可
得则吾身非吾有也上与造物者游下与
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吾有何患且宠者
世所荣也而以为辱贵者人所乐也而以
卷一 第 22a 页 0384-046.png

之以无有则虽宠而不辱虽贵而无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
下若可托天下
人之所以骛于权利溺于富贵犯难而不
悔者欲将以厚其身耳今也禄之以天下
而重以身任之则其忘身也至矣如此而
以天下予之虽天下之大不能患之矣政
和曰天下大器也非道莫运天下神器也
非道莫守圣人体道故在宥天下天下乐
卷一 第 22b 页 0384-047.png

役于物者若可寄而已知爱其身而不自
贼以困于物者则可托而已故曰道之真
以治身绪馀以治国家土苴以治天下世
之君子乃危身弃生以徇物岂不悲哉光
曰物为身患身为道患忘物则身全忘身
则道备虽忘外累贵爱尚存可寄可托而
已身物俱忘以道自任藏天下于天下也
赵曰以天下之患为身之患则忘贵爱矣
故可以寄托天下古之圣人身处南面之
卷一 第 23a 页 0384-048.png

其心则天下不能为之累矣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视之而见者色也所以见色者不可见也
听之而闻者声也所以闻声者不可闻也
搏之而得者触也所以得触者不可得也
此三者虽智者不能诘也要必混而归于
一而后可尔所谓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
卷一 第 23b 页 0384-049.png

裂四出为视为听为搏日用而不知反其
本而为一则日远矣若推而广之
则佛氏所谓六入皆然矣首楞严有云反
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谓也赵曰曰夷曰
希曰微曰一皆道之强名道体之妙心困
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岂可以视
听搏取也哉世人视不过色听不同声非
真知也若能无见之见见不以目而以耳
无闻之闻闻不以耳而以目则眼如耳耳
卷一 第 24a 页 0384-050.png

谓视听不以耳目则混而为一矣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丽于阴阳故上皦下昧不
可逃也道虽在上而不皦在下而不昧不
可以形数推之陆曰上与日月同光其光
不皦下与瓦砾同寂其明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运而不绝也人见其运而不绝则以
为有物矣不知其卒归于无物也
卷一 第 24b 页 0384-051.png

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皆非无也有无不可名是谓惚恍陆曰绳
绳然运行而不绝不可得而名之虽千变
万化复归于无物然道体真精本非无物
但不可以视听抟执而得之故谓之无质
之状无形之象言其状则惚然若无言其
象则恍然若有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无所不在故无前后可见陆曰莫知其
卷一 第 25a 页 0384-052.png

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者物之所从生也有者物之今则无者
物之古也执其所从生则进退徐疾在我
矣陆曰唯能执古无为之道御今有为之
名者乃可还淳反朴复于太古之初能知
古之淳朴斯乃大道之纪纲吕曰所谓古
者非异于今也以知古之所自始也所谓
今者非异于古也以知今之所从来也诚
卷一 第 25b 页 0384-053.png

自来无所从此所谓无端之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粗尽而微微极而妙妙极而玄玄则无所
不通而深不可识矣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
戒而后动曰豫其所欲为犹迫而后应豫
然若冬涉川逡巡如不得已也
犹若畏四邻
卷一 第 26a 页 0384-054.png

若畏四邻之见之也
俨若容
无所不敬未尝堕也
涣若冰将释
知万物之出于妄未尝有所留也政和曰
水凝而为冰冰释而为水其实一体蔽于
执一者如水之凝通于大同者如冰之释
敦兮其若朴
人伪已尽复其性也政和曰敦者厚之至
卷一 第 26b 页 0384-055.png

旷兮其若谷
虚而无所不受也政和曰旷者广之极心
源无际如谷之虚受而能应
浑兮其若浊
和其光同其尘不与物异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则浊而不复清枯槁
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浊之
乱性也则静之静而徐自清矣知灭性之
卷一 第 27a 页 0384-056.png

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谓动亦若
是矣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生于极浊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谓
盈也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物未有不弊者也夫唯不盈故其弊不得
新成而自去雱曰知道者浊以久而徐清
安以久而徐生又不欲盈而有之故无新
卷一 第 27b 页 0384-057.png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不极则有未亡也宁静不笃则动未
亡也丘山虽去而微尘未尽未为极与笃
也盖致虚存虚犹未离有守静存静犹陷
于动而况其他乎不极不笃而责虚静之
用难矣光曰虚为有待致虚极者绝其待
绝其待则即有而虚静为动偶守静笃者
亡其偶亡其偶则即动而静故虚静不至
卷一 第 28a 页 0384-058.png

故足以应群动致虚而要其实守静而至
于笃则万态虽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
而吾心常寂此之谓天乐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极虚笃静以观万物之变然后不为变之
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者也苟吾方且
与万物皆作则不足以知之矣光曰物先
无物物从无而并作陆曰雷在地中天地
之复也动在静中圣人之复也政和曰物
卷一 第 28b 页 0384-059.png

趋于动出之涂吾观其动者之必静及出
者之必复而因以见天地之心则交物而
不与物俱化此之谓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皆作于性皆复于性譬如花叶之生
于根而归于根涛澜之生于水而归于水
耳光曰夫物芸芸如水作波各归其根如
波复水
归根曰静
卷一 第 29a 页 0384-060.png

静也故唯归根然后为静光曰道为动静
之根根非动静非动静者静之至也
静曰复命
命者性之妙也性犹可言至于命则不可
言矣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之学
道必始于穷理中于尽性终于复命仁义
礼乐圣人所以接物也而仁义礼乐之用
必有知其所以然者不知其所以然则徇
其名而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
卷一 第 29b 页 0384-061.png

穷理而后得之不求则不得也事物日搆
于前必求而后能应则其为力也劳而为
功也少圣人外不为物所蔽其性湛然不
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应此之谓尽
性虽然此吾性也犹有物我之辩焉则几
于妄矣君之命曰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
物而不知其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谓
复命
复命曰常
卷一 第 30a 页 0384-062.png

而常者惟复于性而后湛然常存矣
知常曰明
不以复性为明则皆世俗之智虽自谓明
而非明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复性则缘物而动无作而非凶虽得
于一时而失之远矣
知常容
方迷于妄则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敌吾何
卷一 第 30b 页 0384-063.png

怜之夫何所不容哉
容乃公
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尚谁私乎
公乃王
无所不公则天下将往而归之矣
王乃天
无所不怀虽天何以加之
天乃道
天犹有形至于道则极矣然而虽道亦不
卷一 第 31a 页 0384-064.png

道乃久没身不殆
政和曰道者万世无弊赵曰此章谈归根
复命以虚静为本老氏所谓命佛氏所谓
性也惟性无死生为常知性则容且公矣
流俗以益生为命此庄子所谓心死奚益
妄作者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不知其所
卷一 第 31b 页 0384-065.png

其次亲之誉之
以仁义治天下其德可怀其功可见故民
得而亲亲之其名虽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其次畏之侮之
以政齐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则
侮之矣
信不足有不信
吾诚自信则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
而加之以仁义重之以刑政而民始不信
卷一 第 32a 页 0384-066.png

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圣人自信有馀其于言也犹然贵之不轻
出诸口而民信之矣及其功成事遂则民
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矣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道
既废而后仁义见矣
智慧出有大伪
卷一 第 32b 页 0384-067.png

之于是民始以伪报之矣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六亲方和孰非孝慈国家方治孰非忠臣
尧非不孝也而独称舜无瞽瞍也伊尹周
公非不忠也而独称龙逄比干无桀纣也
涸泽之鱼相喣以沬相濡以湿不如相忘
于江湖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卷一 第 33a 页 0384-068.png

不以道御物者乎世之人不足以知圣智
之本而见其末以为巧胜物者也于是驰
骋于其末流而民始不胜其害矣故绝圣
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仁义所以为孝慈及其衰也窃仁义之名
以要利于世于是子有违父父有虐子此
则仁义之迹为之也故云
卷一 第 33b 页 0384-069.png

巧所以便事也利所以济物也二者非以
为盗而贼盗不得则不行故云耳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世之贵此三者以为天下之不安由文之
不足故也是以或属之以圣智或属之以
仁义或属之以巧利盖将以文治之也然
而天下益以不安曷不反其本乎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而天下各复其性虽有三者
卷一 第 34a 页 0384-070.png

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
民自朴此明圣智之大仁义之至巧利之
极也然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
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易曰形而上者谓
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虑后世也
深故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使中人以下守
其器不为道之所眩以不失为君子而中
人以上自是以上达也老子则不然志于
明道而急于开人心故示人以道而薄于
卷一 第 34b 页 0384-071.png

义弃礼乐以明道夫道不可言可言皆其
似者也达者因似以识真而昧者执似以
陷于伪故后世执老子之言以乱天下者
有之而学孔子者无大过因老子之言以
达道者不少而求之于孔子者常若无所
从入二圣人者皆不得已也全于此必略
于彼矣赵曰投石于海必至于底则已不
至则无以测海之深谈道者不至于未始
有物无以见道之极致方其扫荡则圣智
卷一 第 35a 页 0384-072.png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
学求益曾其所未闻积之不已而无以一
之则以圆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而不
胜其忧矣患夫学者之至此也故曰绝学
无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
学亦不少多学亦不乱廓然无忧安用绝
学耶光曰未绝学者计善恶期于有用此
卷一 第 35b 页 0384-073.png

丧无往而不适故无忧此无用之大用也
肇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
谓之真过然则绝学之外向上犹有事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
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善恶之相
反乎夫唯圣人知万物同于性而皆成于
妄矣如画马牛如刻虎彘皆非其实泯焉
无是非同异之辩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若
卷一 第 36a 页 0384-074.png

不相悖理无足怪矣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留然岂以
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为
吾亦为之人之所畏吾亦畏之虽列于君
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
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缨于物者其志之
已政和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道
也吉凶与民同患者事也体道者无忧涉
卷一 第 36b 页 0384-075.png

患者鲜矣故君子以恐惧修省
荒兮其未央哉
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畛圣人兼
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央也赵
曰苏说为名教得矣然以道言之人之所
畏喜唯而怒阿是善而非恶未能忘善恶
一是非绝学无忧荒兮其未渠央哉下言
独异于众人可知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
卷一 第 37a 页 0384-076.png

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
登台阁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圣人深究其
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之未能孩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馀圣人包举
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政和曰
功盖天下而我不自己
卷一 第 37b 页 0384-077.png

纯纯若愚而非愚也政和曰天机不张而
默与道契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俗以分别为知圣人知众妄之不足辩
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
忽焉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忽焉若晦不见其津涯也寂然无眹不见
其所止宿也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卷一 第 38a 页 0384-078.png

备若无能焉故疑似顽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而忘道而圣人
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婴儿无所杂食
食于母而已
道德真经集解卷之一
卷一 第 38b 页 0384-079.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