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6c 页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七
释僧祐撰
* 道行经序第一 释道安作
* 道行经后记第二 未详作者
* 放光经记第三 未详作者
* 合放光光赞略解第四 道安法师
*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 未详作者
* 普曜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 贤劫经记第七 未详作者
*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作者
*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 未详作者
*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 支敏度作
* 首楞严经后记第十一 未详作者
*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 弘充法师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7a 页 T55-0047.png

* 阿维越致遮经记第十四 出经后记
* 魔逆经记第十五 出经后记
*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第十六 王僧孺撰
* 圣法印经记第十七 出经后记
*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第十八 出经后记
*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第十九 佛念法师
* 合微密持陀以尼总持三本第二十 支恭明作
***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
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
病无形。两忘玄漠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
夫永寿莫美乎上乾。而齐之殇子。神伟莫美
于陵虚。而同之𠉌滞。至德莫大乎真人。而
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由
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执道御有卑高
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
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
奥室也。名教远想者。智度之蘧庐也。然存乎
證者。莫不契其无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
不忿其荡冥而诞诽。道动必反优劣致殊眩
诽。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与进度齐
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宜莫不以成众行。得
字而智进令名诸法参相成者。求之此列也。
且其经也。进咨第一义以为语端。追述权便
以为谈首行无细而不历。数无微而不极。言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7b 页 T55-0047.png

其迩教而悦寤。宏哲者望其远标而绝息。
陟者弥高而不能阶。涉者弥深而不能测。谋
者虑不能规。寻者度不能暨。窈冥矣。真可
谓大业渊薮。妙矣者哉。然凡谕之者。考文以
徵其理者。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验其义者。迷
其旨者也。何则。考文则异同每为辞。寻句则
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平成之致。为旨则
忽其始拟之义矣。若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
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从始发
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深。谓之智
也。故曰。远离也。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统鉴诸
法因后成用。药病双亡。谓之观也。明此二行。
于三十万言。其如视诸掌乎。颠沛造次无起
无此也。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
行品。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因
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然
经既抄撮合成章指。音殊俗异。译人口传。
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由是道行
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仕行耻
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
光品。斥重省删务令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
倍。善出无生论空特巧。传译如是。难为继
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谶全本
其亦应然。何者。抄经删削。所害必多。委本从
圣。乃佛之至戒也。安不量未学。庶几斯心
载咏载玩。未坠于地。捡其所出事本终始。犹
令析伤玷缺厌然无际。假无放光何由解
斯经乎。永谢先哲所蒙多矣。今集所见为解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7c 页 T55-0047.png

否。举本證抄敢增损也。幸我同好饰其瑕谪
也。
*** 道行经后记第二未详作者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
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者译。月支菩萨支
谶时侍者南阳张少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
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阳城西
菩萨寺中沙门佛大写之。
*** 放光经记第三(二十卷者)
惟昔大魏颖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学
道为沙门。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
胡本九十章。六十万馀言。以太康三年。遣
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
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
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皆集
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叉罗
优婆塞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
正书九十章。凡二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一言。
时仓垣诸贤者等。大小皆劝助供养。至其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经义深奥。又前后
写者。参挍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
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
写时捡取现品五部并胡本。与竺叔兰更共
考挍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讫。于前后所
写捡最为差定。其前所写可更取挍。晋胡音
训畅义难通。诸开士大学文生书写供养讽
诵读者。愿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释道安作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8a 页 T55-0048.png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其本俱出于阗国持
来。其年相去无几。光赞于阗沙门祇多罗以
泰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
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
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
光赞来四年后光赞出九年也。放光于阗沙
门无叉罗执胡竺。叔兰为译言。少事约[利-禾+(口/又)]
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
所遗。于天竺辞及腾每本兰焉。光赞护公执
胡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
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
使。诸反覆相明又不显灼。考其所出。事
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
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
既残不具。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
翕然传。焉中山支和上遣人于仓垣。断绢写
之。持还中山。中山王及众僧。城南四十里幢
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昔
在赵魏迸得其第一品。知有兹经而求之不
得。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持如天竺。路经
凉州。写而困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
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寻之玩之。欣有所
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般若波罗蜜
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
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知也。真际也。
故其为经也。以如为始。以法身为宗也。如
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
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
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8b 页 T55-0048.png

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
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
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
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经万行两
废。触章辄无也。何者。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
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慧则无
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
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
乎大也。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彻者
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彻
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
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贡高。是其涉百辟
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彻迹。又思存其所
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何者。诸五阴至萨云
若。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也。诸
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
道也。可道故后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己也。常
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此两者同谓之
智。而不可相无也。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
波罗蜜之常例也。
***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未详作者
须真天子经。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
青门内白马寺中。天竺菩萨昙摩罗察口授
出之。时传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聂
承远张玄泊孙休。达十二月三十日未时讫。
*** 普曜经记第六未详作者
普曜经。永嘉二年太岁在戊辰五月本斋。菩
萨沙门法护。在天水寺。手执胡本口宣晋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8c 页 T55-0048.png

*** 出贤劫经记第七未详作者
贤劫经。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萨
竺法护。从罽宾沙门得是贤劫三昧。手执口
宣。时竺法友从洛寄来。笔者赵文龙。使其
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离于罪盖。其是经
者。次见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萨决。致无生
忍至一切法。十方亦尔。
***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未详作者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
竺朔佛。于洛阳出。菩萨法护。时传言者。月
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元士。随
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令后普著在。建
安十三年。于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后有写者。
皆得南无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八月
八日于许昌寺挍定。
***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者。晋曰勇猛伏定意也。谓十住
之人忘当而功显。不为而务成。盖勇伏之名
生于希尚者耳。虽功高天下。岂系其名哉。直
以忘宗而称立遗称。故名贵训三千数典
诰群生瞻之而弗及。钻之而莫喻。自非奇致
超玄胡可以应乎。圣录所谓勇猛者。诚哉难
阶也。定意者。谓迹绝仁智有无兼忘。虽复寂
以应感。惠泽仓生何尝不通。以仁智照以
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
遍诸国亦无所分。而于法身不坏也。谓虽从
感若流身充宇宙。岂有为之者哉。谓化者以
不化为宗。作者以不作为主。为主其自忘焉。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9a 页 T55-0049.png

则有亏。斯成则有散。所谓为法身者。绝成亏
遗合散。灵鉴与玄风齐踪。员神与太阳俱畅。
其明不分万类殊观。法身全济非亦宜乎。故
曰不分无所坏也。首楞严者。冲风冠乎知丧。
洪绪在于忘言。微旨尽于七位。外迹显乎三
权。洞重玄之极奥。耀八特之化谷。插高木
之玄标。建十准以伺能。玩妙旨以调习。既习
释而知玄。遗慈故慈洽。弃照而照弘也。故有
陶化育物绍以经纶。自非领略玄宗深致奇
趣。岂云究之哉。沙门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
世。神悟发于天然。俊朗明澈玄映色空。启
于往数位叙三乘。余时复畴咨豫闻其一。敢
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来贤助删定焉(安公经录云中
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谶所出其经首略如是我闻唯称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中)。
***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胡文同晋音勇伏定意)
支慜度(三经谢敷合注共四卷)
此经本有记云。支谶所译出。谶月支人也。汉
桓灵之世。来在中国。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
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今
之小品阿阇贳屯真般舟。悉谶所出也。又
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其父亦汉灵帝
之世。来献中国。越在汉生。似不及见谶也。又
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故越得受业于亮焉。
越才学深彻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时好简
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辞析理。文而
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以汉末沸
乱南度奔吴。从黄武至建兴中。所出诸经凡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9b 页 T55-0049.png

见。复有异本也。然此首楞严自有小不同。辞
有丰约。文有晋胡。较而寻之。要不足以为
异人别出也。恐是越嫌谶所译者辞质多胡
音。异者删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
家各有记录耳。此一本于诸本中辞最省便。
又少胡音。偏行于世。即越所定者也。至大
晋之初。有沙门支法护白衣竺叔兰。并更译
此经。求之于义互相发明。拔寻三部劳而难
兼。欲令学者即得其对。今以越所定者。为母
护所出。为子兰所译者系之。其所无者辄于
其位记而别之或有文义皆同。或有义同而
文有小小增减。不足重书者。亦混以为同。虽
无益于大趣。分部章句差见可耳。
勇伏定记曰。元康元年四月九日。燉煌菩萨
支法护。手执胡经口出首楞严三昧。聂承远
笔受。愿令四辈揽综奉宣观异同意。
*** 首楞严后记第十一未详作者
咸和三年岁在癸酉。凉州刺史张天锡。在州
出此首楞严经。于时有月支优婆塞支施崙。
手执胡本。支博综众经。于方等三昧特善。
其志业大乘学也。出首楞严须赖上金光首
如幻三昧。时在凉州。州内正听堂湛露轩下
集。时译者归慈王世子帛延善晋胡音。延
博解群籍内外兼综。受者常侍。西海赵潚会
水令马奕内侍来恭政。此三人皆是俊德。有
心道德时在坐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凉州自
属辞。辞旨如本不加文饰。饰近俗质近道。文
质兼唯圣有之耳。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49c 页 T55-0049.png

***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释弘充作
首楞严三昧者。盖神道之龙津。圣德之渊府
也。妙物希微。非器像所表。幽玄冥湛。岂情言
所议。冠九位以虚升。果万行而圆就。量种智
以穷贤。绝殆庶而静统。用能灵台十地扃鐍
法云。罔象环中神图自外。然心虽澄一应无
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故明宗本则三达
同寂。论善救则六度弥纶。辩威效则强魔慑
缚。语众变则百亿星繁。至乃微号龙上晦
迹尘光。像告诸乘有尽无灭。斯皆参定之冥
功。成能之显事。权济之枢纲。勇伏之宏要矣。
罗什法师。弱龄言道思通法门。昔纡步关右
译出此经。自云布以来竞辰而衍。中兴启运
世道载昌。宣转之盛日月弥懋。太宰江夏
王。该综群籍讨论渊敏。每览兹卷特深远情。
充以管昧尝厕玄肆。预遭先匠启训音轨。参
听儒纬髣髴文意。以皇宋大明二年岁次奄
茂。于法言精舍略为注解。庶勉不习之传。敢
慕我闻之义。如必纰缪以俟君子。
*** 法句经序第十三未详作者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
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
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
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佛一切
智。厥性大仁悯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
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
阿鋡。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
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
自钞釆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50a 页 T55-0050.png

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
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
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
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
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
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
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
大趣。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
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
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
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
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
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
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
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
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
达。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
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
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
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
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矇辩惑诱人自立。学
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昔
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
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挍往故有所增定。第
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
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
*** 阿维越遮致经记第十四(晋言不退转法轮经四卷)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50b 页 T55-0050.png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萨沙门法护。于燉
煌从龟兹副使美子侯。得此梵书不退转法
轮经。口敷晋言。授沙门法乘使流布。一切咸
悉闻知。
*** 魔逆经记第十五出经后记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萨法护。手执
梵书口宣晋言。聂道真笔受。于洛阳城西白
马寺中始出。折显元写使功德流布。一切蒙
福度脱。
***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第十六
王僧孺撰
夫六画相因。悬日月而无改。二字一吐。更
天地而靡渝。虽书不尽言。言非书不阐。言不
尽意。意非言不称。是以谛听善思承兹利喜。
俯首屈足恭此受持。若读若诵。已说今说。一
音一偈莫匪舟梁。一赞一称动成轮轨。况夫
五力方圆四摄无怠。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流
方等之妙说。得菩提之至因。沐此宝池照兹
法炬。香云靡靡慧露傍流。出伽耶之妙城。发
娑罗之宝树。建安殿下含章。基性育德成体。
惠声溢于秋水。义美光于冬日。事高祖丘兔
圃。名出前意后苍。损己利人忘我济物。傍通
兼善无碍无私。若空谷之必应如洪钟之虚
受。匡法弘道以善为乐。重以植显因于永
劫。袭妙果于兹生。托意绍隆用心依止。妙达
空有深辩权实。而玉体不安有亏凉暑。行仁
莫显楚君日见其瘳。施德靡言。汉相方飨其
乐。桂叶龟脑。固风寒之易销。荔葩鸾骨。更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50c 页 T55-0050.png

湔肠浣胃。不待望色察声。有广州南海郡民
何规。以岁次协洽月旅黄钟天监之十四年
十月二十三日。采药于豫章胡翼山。幸非放
子逐臣。乃类寻仙招隐。登峰十所里。屑若有
来。将循曲陌先限清涧。或如止水乍有洁流。
方从揭厉且就褰揽。未济之间忽不自觉。见
涧之西隅有一长者。语规勿渡。规于时即留。
其人面色正青。徒跣舍屦。年可八九十。面已
皱敛。须长五六寸。髭半于须。耳过于眉。眉
皆下被。眉之长毛。长二三寸。随风相靡。唇色
甚赤。语响而清。手爪正黄。指毛亦长二三寸。
著赭布帔。下有赭布泥洹僧。手捉书一卷。遥
投与规。规即捧持望礼三拜。语规可以此经
与建安王。兼言王之姓字。此经若至。宜作三
七日病斋。若不晓斋法。可问下林寺副公。
副法师者。戒行精苦恬憺无为。遗嗜欲等豪
贱。蔬藿自充禅寂无怠。此长者言毕便去。行
十馀步间。忽不复睹规开卷敬视。名为慧印
三昧经。经旨以至极法身无相为体。理出百
非义喻名相。寂同法相妙等真如。言其慧
冥此理有若恒印心照凝寂。故以三昧为名。
后又有济诸方等学经。此下又题云。天竺萨
和鞞曰僧迦与海虎王。经旨以流通至教。轨
法有体。所以诫示大土化物方法言若济诸
苍民。宜弘方等之教。方等者大乘之通名。
究竟之弘旨。其轴题云。燉煌菩萨沙门支法
护所出。竺法首笔受。共为一卷。写以流通。轴
用淳漆。书甚紧洁。点制可观。究寻义趣。或微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51a 页 T55-0051.png

住非止。斯盖鹫岳鹤林之别记。宝殿孤园之
后述。不殊玉捡靡异宝函。理出希微辞深钩
致。是惟正说曾匪异端。虽王遵之得四十二
章。安清之出百六十品。无以惑异。
大王沐浴持奉擎跪钻习。多写广述阐扬玄
旨。孰匪医王即斯药树。不待眠眴无劳苦
口。舍兹六术屏此十巫。昔或授编书于圯
上。受揣术于谷里。乍有寓言。且或假梦未有
因应。炳发若此其至焉。受命下才式旌上道。
敢因滓贱率此颛蒙。其辞曰。
雷音震响。录简青编。匪言曷教。非迹靡传。是
资妙象。实寄幽筌。照之慧烛。济以宝船。恳哉
至矣。在应斯圆。覆其叆叇。浸此熙涟。救焚
拯溺。去盖销缠。灼灼应韩。英英河楚。松孤
桂郁。鸾栖鹏举。照野光朝。润山枯渚。滥源兹
永。覆匮已多。郁为蕃干。擢此天柯。寄诚梵
表。托好禅阿。接足能仁。心直妙觉。用遗滞
染。是袪尘浊。靡向非真。何背非俗。一忘受
想。将损味触。无德不詶。有感必召。吐彼神
决。示我玄要。既蠲既已。留华及少。等以北
恒。均之东耀。
祐少寻经律。窃窥诸部之奥。但一切变易万
事迁讹。所以古今同异触类皆有。故鱼谬为
鲁陶误成阴。案晋末以来。关中诸贤经录
云。慧印三昧经。支谦所出。济方等大乘学经。
法护所出。圣法印经。后记云。晋元康四年。菩
萨沙门支法护。于酒泉出此经。弟子竺法首
笔受。而何规所得经本二经同卷题方等。于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51b 页 T55-0051.png

滥。而一往观览。容生疑惑。聊记所忆。存之末
尘。故出别记。
*** 圣法印经记第十七(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出经后记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萨沙门
昙法护。于酒泉演出此经。弟子竺法首笔
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住。
***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第十八
经后记云。沙门昙法护。于京师遇西国寂志
从出此经。经后尚有数品。其人忘失。辄宣
现者转之为晋。更得其本补令具足。太康十
年四月八日。白马寺中。聂道真对笔受。劝助
刘元谋傅公信侯彦长等。
***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第十九
竺佛念造
原夫善恶之运契。犹形影之相顾。受对明验
凡三差焉。现世中世后世。播九色之深恩。以
悦天妃之耳目。孤禽投王而全命。形受五兀
之切酷。斯现报也。群徒潜沦于幽壑。神陟沦
漂而不改。身酸历世之殃舋。不晓王子之丧
目。斯中报也。阿兰从祸于无相。婴佩永惑
于始终。为著翅之暴狸。飞沈受困而难计。
斯后报也。故圣人降灵必有所由。非务不
豫。清白明矣。玄鉴三世弱丧之流。深记来
世坯形之累。趣承入百练之室。自如来逝后
阿育登位。纲维阎浮光被六合。图形神寺八
万四千。罗汉御世汜济亿数。国主师宗玄化
滂沛。万民仰戴而不已。神祇钦赖而愈深。然
王子法益宿殖洪业。生在王宫容貌殊特。复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51c 页 T55-0051.png

宗正卿领城门挍尉使者司隶挍尉姚旻者。
南安郡人也。亲姚韶之次兄。字景嶷。文为儒
表。则烈勋于千载。武为邈群。则皎然而独标。
凡音通实。则辩机而旷远。执素纵情。则翱
翔而无伦。德也纯懿。范也难摸。赫逸干于群
才。振龙威于昆锋。然悯永惑之叵救。伤愚
党之不寤。欲绍先胜之遗迹。竖玄宗于末俗。
故请天竺沙门昙摩难提。出斯缘本。秦建初
六年岁在辛卯。于安定城。二月十八日出。
至二十五日乃讫。胡本三百四十三首卢也。
传为汉文。一万八千言。佛念译音。情义实难。
或离文而就义。或正滞而傍通。或取解于诵
人。或事略而曲备。冀将来之学士令。鉴罪福
之不朽设。有毫氂润色者。尽铭之于萌兆故
序之焉。
*** 合微密持经记第二十支恭明作
* 合微密持陀以尼总持三本(上本是地以尼下本是总持微密持也)
* 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佛说阿难陀目祛尼阿离陀邻尼经)
* 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二本后皆有此名并不列出耳)
又别剡西台昙斐记云。
此经。凡有四本。三本并各二名。一本三名。备如后列。其中文句参差。或胡或汉音殊。或随义制语。各有左右。依义顺文。皆可符同。所为异处。后列得法利三乘阶级人数及动地雨华诸天伎乐供养。多不悉备。意所未详。
一本。一名无量门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一本名行于世为常旧本。
道行经序第一释道安作¶ 第 52a 页 T55-0052.png

一本。一名无端底门总持之行。二名菩萨降却诸魔坚固于一切智。
一本。一名出生无量门持。二名一生补处道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本备明法利及动地伎乐事。
四本皆各标前一名于经首。第二第三名不以题经也。后舍利弗请名佛说名皆备如前列。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