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5b 页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5b 页
No. 421 [No. 420]
*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一切菩萨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号平
等,随所显发称谓不同,说法问论多依自
字。故奋迅王问奋迅法,如来为说四种奋迅,
其有人能具此奋迅,则于一切皆能奋迅。
魏
尚书令仪同高公今欲以此四种奋迅于一
切处普奋迅故,置能译人在宅上面出此四
种奋迅法门。
沙门昙林、瞿昙流支,兴和四年,
岁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甲午之日启
夹创笔,凡有一万八千三百四十一字。
《奋迅王问经》卷上
元魏婆罗门=三藏【元】【明】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等)【元】【明】支译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住舍婆提城祇陀树
林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二万人俱,菩萨摩
诃萨一万人,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弥勒菩萨、德大势菩萨、师子意菩萨、师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5c 页 T13-0935.png

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奋迅王,在大会坐。
尔
时,世尊无量百千眷属围绕,恭敬供养而为
说法,谓大乘者之所修行。
尔时,奋迅王菩萨
摩诃萨从坐而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合
掌向佛,头面礼足,白言:「世尊!我于今者欲
以少法问于如来、应、正遍知,唯愿世尊为
我解说。」
佛告奋迅王菩萨摩诃萨言:「奋迅
王!恣汝所问,我为汝说。奋迅王!汝若问者,
随汝心意彼彼所问,如是如是我为汝说,
令汝心喜。」
奋迅王菩萨言:「如是,世尊!愿乐
欲闻。」奋迅王菩萨既蒙听许,心大欢喜,白
佛言:「世尊!云何诸菩萨摩诃萨大乘奋迅?复
为众生说此大乘,以彼奋迅破一切魔、一切
慢人、一切诤人、一切分别喜乐见人,令住大
乘、大愿满足、戒行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佛告奋迅王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奋迅
王!善哉,奋迅王!汝今善能问于如来如是之
义,当善忆念。汝奋迅王谛听谛听,善思念
之,我今为汝分别解说如菩萨如大乘奋
迅,复为众生说此大乘,以彼奋迅破一切魔、
一切慢人、一切分别喜乐见人,令住大乘、大
愿满足、戒行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奋迅王菩萨言:「如是,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
奋迅王菩萨摩诃萨言:「奋迅王!有四种奋迅。
何等为四?一者、戒奋迅,二者、通奋迅,三者、
智奋迅,四者、慧奋迅。奋迅王!此是菩萨四
种奋迅。
「奋迅王!何者戒奋迅?此菩萨戒具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6a 页 T13-0936.png

不悔戒、不毁戒、不热戒、善护戒、智赞戒、顺
道戒、成就他法戒、护一切法戒、喜爱戒、不
依一切有道生戒、安住奢摩他戒、随顺毗婆
舍那戒、深法解脱戒、不退通戒、空无相无
愿戒、清净寂静戒、说佛法僧戒、不舍一切
众生戒、慈护心戒、大悲根戒、信清净戒、不
分别威仪戒、头陀功德戒、福德田戒、毕竟
净戒、不断如来种戒、护法种戒、见圣僧戒、
善住菩提心戒、六波罗蜜住戒、修行念处
正勤神足根力菩提八圣道戒、生一切菩提
分法戒。
「奋迅王!菩萨如是戒具足已,大愿成就。彼云
何愿?戒具菩萨劫尽烧时,火满三千大千世
界,若如是愿:『此大寂灭。』火即寂灭。若欲令
水满此三千大千世界,水即充满;欲令华满,
即随意满;欲令宝满,即时满中一切珍宝;又
若欲令恒河沙等诸世界中须弥山王彼一切
山为一山者,即为一山。奋迅王!菩萨如是
戒具足已,若欲令彼恒河沙等诸世界中所
有大海彼一切海为一海者,即为一海。彼住
戒力,随心所愿皆悉成就,一切所念无不随
意。
「奋迅王!住戒菩萨如是奋迅。若人住戒,
随愿成就,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奋迅王!过去久远过阿僧祇阿僧祇劫——无量
大劫不可思议——彼时有佛,号曰光明无垢光
王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奋迅王!
彼时光明无垢光王如来法中,有一菩萨名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6b 页 T13-0936.png

若处经行精进,乐修圣法、欲满佛法。
「彼金刚
齐如是观察:若不分别一切法者,乃得名戒;
若不喜乐一切物者,乃得名戒;若能寂灭一
切烦恼,乃得名戒;若身、镜像平等知者,乃得
名戒;若于语言、响声平等,乃得名戒;若观
心法如幻无异,乃得名戒;若善、不善二法不
二,乃得名戒;若不净观除灭贪欲,乃得名戒;
若慈悲观除灭瞋、恚,乃得名戒;若以智慧灭
除愚痴,乃得名戒;若不分别贪欲、瞋、痴,乃得
名戒;若分别见一切诸法不分别者,乃得名
戒;若非我见、非众生见、亦非命见、富伽罗见、
亦非常见,乃得名戒;若一切法不和合行,乃
得名戒;若于一切心不惊怖,乃得名戒;若于
三界心不依止,乃得名戒;若信诸法一切不
生,乃得名戒;若心信解不生法忍,乃得名戒;
若不悕望财利供养,乃得名戒;若不畏空,乃得
名戒;若修无相,乃得名戒;若离愿求,乃得名
戒;若于戒聚心不取戒,乃得名戒;若不自戒持聚自高、陵蔑他人,乃得名戒;若于诸入不
赞叹者,乃得名戒;若于境界不行、不著,乃得
名戒;若于五阴、法阴平等,乃得名戒;若于界
中法界平等,乃得名戒;若不诤讼,乃得名戒;
若不休息一切善法,乃得名戒;若毕竟知一
切诸法皆悉寂灭,知寂灭已身则正行,乃得
名戒。
「奋迅王!尔时金刚齐菩萨以如是法
住戒成就,修行圣法,勤行精进,不离正观。
「魔
子名遮,见彼比丘以如是法住戒成就,修行
圣法,勤行精进,不离正观,如是经行,将诸军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6c 页 T13-0936.png

而求其便,经一千年随比丘行。彼魔如是于
一千年,而彼比丘无有一念乱心可得。彼魔
如是伺其心乱,若得乱心则与障碍、怖畏、恼
乱。尔时,遮魔并其军众经一千年求便不得,
复自现身,皆执刀、槊种种器仗,在彼比丘
面前怖吓,欲令惊畏。
「彼金刚齐菩萨比丘见魔军众手执刀、槊种
种器仗,怖吓之已,即作誓言:『我今真实于此
法中正观修行清净戒聚。此事若实,诸魔
眷属手执刀、槊种种器仗,一切变为忧钵
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瞻婆迦
华、苏摩那华、婆师迦华种种华鬘;此天魔
身一切军众,如我形色,正住威仪。』
「奋迅王!
金刚齐菩萨比丘作是誓已,一切魔军所
执刀、槊种种器仗,即时变成种种妙色、无量
种色、杂色华鬘,有善妙香,见闻心爱,可喜殊
特;一切魔身色相形服如彼比丘,一切皆如
出家举动——身著袈裟,剃除须发——自他皆见。
「奋
迅王!尔时遮魔见彼比丘胜神通已,生希
有心,并诸军众礼彼比丘金刚齐足,问言:『大
仙!汝得何法住神通力能如是耶?』
「奋迅王!时
金刚齐菩萨比丘答遮魔言:『大仙当知:如
是法者,非有得住,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大仙
当知:身、口、意等皆无依止,此无依止是我所
住,以一切法无依止住。大仙当知:如是住
者,非有相住、非无相住,如是名住;如是住者,
非有法住,无住、无处,故名为住。』
「尔时,遮魔语金刚齐菩萨比丘作如是言:『我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7a 页 T13-0937.png

「时金
刚齐菩萨比丘语言:『大仙!假使汝于恒河沙
劫求我心行亦不能得。何以故?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不在二处、不在中间。又复,大仙!幻
人心行汝得不耶?』
「魔言:『比丘!不可得也。彼
幻人者,无心、无思,何处可得?』
「菩萨比丘答言:
『大仙!如来常说:「一切诸法皆如幻相,无心
可得、无思可得。」』
「魔言:『比丘!若汝无心、无思
可得,汝云何行?若去、若来?又复云何有所言
说?』
「菩萨比丘答言:『大仙!如幻人行,若来、若
去,有所言说;我如是行,如是去、来,如是言
说。』
「魔言:『比丘!若如是者,汝勤精进、安住持戒、修
行圣法,如是发行何所悕求?』
「比丘答言:『无发、
无行、无处悕求。』
「魔言:『云何无发、无行、无处悕
求?』
「比丘答言:『如是处者,无有人去、无有人
来、无人当去。大仙当知:无发、无行,名为无愿。
又复,大仙!若汝问言:「汝勤精进、安住持戒、修
行圣法,如是发行何所悕求?」如是问者,汝今
当听:我此求者,非色生求、非色灭求、非色处
求;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识生求、非识灭求、
非识处求,至一切法亦非生求、亦非灭求、亦
非处求。大仙当知:若彼正处非色所摄,如
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识所摄是我求处,我求
彼处若不可见是我求处。若彼正处非色所
摄,如是,非受、非想、非行、非识所摄,如是正
处是我求处,而我不见彼我求处。大仙当知:
如圣人求,我如是求。』
「魔言:『比丘!彼圣人处云何而求?』
「菩萨比丘答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7b 页 T13-0937.png

不二;若学法、若无学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
等不二;若缘觉法、若佛法,此一切法平等不
二;若过去法、若未来法、若现在法,此一切法
平等不二。不生平等,是故平等;不出平等,是
故平等;不灭平等,是故平等。若人不舍如是
平等,彼修平等是故能为众生说法。大仙当
知:如是正处我如是求。大仙当知:如是正
处非欲界处、非色界处、非无色界处。若人
如是住平等者,如法不动,非行不行、非他
令行。大仙当知:此名正处如彼发行,一切
诸法如是发行;如法界发行,一切诸法如是
发行;如实际发行,一切诸法如是发行。若
如是求,彼人如是不见行处,心不喜乐,故名
正处。』
「尔时,遮魔语金刚齐菩萨比丘作如是言:『此
正修行为何所得?』
「比丘答言:『我此正修得无
所得,无无所得平等满足。又,汝问言:「得何
法?」者,若有所得非正修行,以离慢故名正修
行;正修行者无所得法,言正修者则无所
修。』
「尔时,遮魔问金刚齐菩萨比丘作如是言:『此
戒具足为何所求?』
「比丘答言:『我住此戒,为求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得不灭法、得不生
法。』
「魔言:『菩提为何所觉?』
「比丘答言:『色平等
觉是菩提觉,受、想、行、识悉平等觉;一切诸法
悉平等觉,是菩提觉。』
「魔言:『比丘!彼菩提者于
何处求?』
「答言:『大仙!言菩提者,身见中求。』
「魔又
问言:『云何而求?』
「比丘答言:『菩提非起身见、非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7c 页 T13-0937.png

「尔时,遮魔问金刚齐菩萨比丘作如是言:『汝
师是谁?何人教汝如是辩才?』
「答言:『大仙!不
瞋自身得菩提者,彼是我师;若不住染、不住
净者,彼是我师;若何等人识不住常、不住
无常,彼是我师;若有人来从其闻法——谓不
住法、不分别法——如是闻已得度痴海,彼是我
师;若智能知一切诸法非次第知,彼是我
师;若能遍知一切言语非次第知而不分别,
彼是我师;若一切法不生不出转圣法轮,彼
是我师;若非彼住、亦非此住、非中间住,彼是
我师;若说一切诸法不生而自生者,彼是我
师;若说一切诸法不灭而自灭者,彼是我师。
我于彼师得如是辩。』
「魔言:『比丘!云何如来转于法轮?』
「比丘答言:『非
是色转、非色真如、非是色法、非是色空、非
色无相、非色无愿、非色寂静、非是色离、非
色不生、非色本性、非色自体、非自体转、非
是不转;如是次第,受、想、行、识非转不转。识
如识法、识空无相无愿寂静、识离、不生、本性
自体非转不转,如来法轮如是而转,一切法
轮是则轮转。彼法轮转若或不转,无量法界
报际不舍;彼法轮转若人能知,于如是人彼
轮则转。』
「尔时,遮魔并诸军众与金刚齐菩萨比丘以
为弟子,作如是言:『今我等众归依仁者。』
「彼
比丘言:『勿归依我,汝当归依光明无垢光王
如来,此所说法是彼佛法。』
「彼言:『去来当共
相随至如来所。』
「时金刚齐菩萨比丘即与遮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8a 页 T13-0938.png

光王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合掌向佛,住
在一面。时彼如来为彼魔众说此住戒次第
乃至修行圣法,如法而说。如是,诸魔一切
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奋迅王!汝意云何?彼金刚齐菩萨比丘岂
异人乎?莫作异观。何以故?汝身即是彼金
刚齐菩萨比丘,持地菩萨是彼遮魔。
「奋迅王!
此是菩萨戒奋迅。菩萨得是戒奋迅已,不
可思议胜愿亦现、成熟无量众生菩提、破
坏魔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
「奋迅王!何者菩萨通奋迅?云何名为通奋迅
耶?
「奋迅王!彼有五种。何等为五?一者、天眼,
二者、天耳,三者、知他心,四者、念宿命,五者、
神通。
「奋迅王!何者菩萨天眼通奋迅?若有
眼根,壁所不障,树木、山林、须弥轮山、世界中
山不能作障。彼无障眼能见十方无量无数
诸佛世界如一世界,于有物处视若虚空,彼
此世界皆悉不障。平等一见彼佛世界诸佛、
世尊,诸声闻众之所围绕,一切皆见一切佛,
一佛信解,一切法界,不坏修故;若见一佛,
一切佛皆悉清净;见一切佛,一佛清净。如是,
若以见佛清净,自入清净;彼若以是自入清
净,则一切法皆见清净,自见清净、法见清净,
二相不取。若彼世尊、诸声闻见,见佛清净,见
诸声闻则不异见;彼见声闻即是见佛,彼见
佛者即见声闻。
「若彼无量无边世界所有众
生,众生所摄——若地狱身、若畜生身、若饿
鬼身、若人、天身、若阿修罗、若欲界行,除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8b 页 T13-0938.png

众生业报皆知。知见众生及知业报,而实
不生众生之想,以知众生皆无我故;虽知业
报,无业报想,入一切法无业报故。
「彼人天眼
见一切色,而于色相不取应知,以一切色皆
无体故、一切色相知不实故、以一切色本际
空故。
「彼人天眼以何因缘能如是见?以智
力故能如是见。如彼所见亦如是见,随自心
欲一切不见;若心悕望见一切色,随心即见,
非有少色眼所不见。
「彼人则于无量百千诸
众生中能修禅定解脱三昧三摩跋提,而彼
众生眼所不见。何以故?如是菩萨以知真如
法无我故。
「彼人悕望——若色界天微细之身、
善妙之身、光明之身、不相似身——现于彼天
示菩萨身,能令彼天见菩萨身,如是,菩萨见
彼天身;若欲令天见菩萨身及自见身,即能
令见;若欲令天自见其身不见菩萨,彼即
自见、不见菩萨;若欲令天见菩萨身、不见自
身,即见菩萨、不见自身。奋迅王!菩萨成就
如是天眼。
「奋迅王!何者菩萨天耳通奋迅?彼菩萨成就
天耳,乃至无量无边世界所有诸声——天声、龙
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
那罗声、摩睺罗伽、人非人声——如是等声一切
皆闻。虽闻彼声,不取自相及众生相,不取声
相而知一切音声之相;虽闻音声,于声声处
信解不实,前声、后声皆悉无声。如是通达,彼
声无处,无处信解,耳根识界则无障碍。
「闻
彼声已,知彼声义。何者声义?谓一切声不可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8c 页 T13-0938.png

义。彼菩萨者顺行此义,闻一切声不生依止,
以一切法悉不生故。
「若于十方无数世界,于
今现在现命现住诸佛、世尊,彼一切佛有所
说法,而彼菩萨天耳悉闻,无障、无碍。不取声
处而闻一切说法音声,闻已受持,无所忘失。
云何不忘?若彼菩萨得一句者,可得有忘;以
彼菩萨不得一句,是故无忘。
「彼菩萨闻有漏
法、闻无漏法,若闻常法、闻无常法,闻世间法、
出世间法,善、不善法,增法、减法,若声闻法、若
缘觉法、若大乘法,彼一切法一体、一味。如是
顺行,谓闻法已得离欲味,闻一切法、一切境
界不取、不著。
「又复闻法,一切相中不住、不著,
一切法中随顺而行,于非法中不随顺行。何
者为法?何者非法?法名离欲、法名无相、法名
无为、法名无处,不可譬喻,无尘、无得,不生、
不出,此名为法;若如是法忆念分别、心想
观察、戏论取舍,此名非法。
「奋迅王!彼菩萨唯取于义而不取语,不为取
语听法、闻法,为取义故是以听法。云何取义?
若见空义不取不著、若无相义不取不著、若
无愿义不取不著,是名取义。彼若取义而听
于法、于所取义不生分别、于不分别亦不分
别,如是,菩萨于诸佛所如是听法。
「又,奋迅王!
彼菩萨随顺了义修多罗义,不随不了修多
罗义。彼了义者,其义云何?以彼一切修多
罗义皆是了义修多罗义、皆随顺说无异义
故、一切了义修多罗义不可说故,如是,了义
修多罗义彼随顺行;若于了义修多罗义不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9a 页 T13-0939.png

不了义修多罗义,于彼了义修多罗义不相
随顺,与彼了义则不相应。以何因缘而不相
应?不随顺故,离彼法行。所随顺者谓声随
顺,如是,了义修多罗者非声随顺。何以故?以
彼了义不可说故,彼无处著。如是,菩萨善知
一切不了义法皆如了义。
「奋迅王!此义如是
随顺了义修多罗义,如是随顺一切了义修
多罗义。
「又,奋迅王!彼菩萨从佛、世尊听闻法已,唯取
于智而不取识。何以故?以识知故、以如幻
故、不可取故、无自体故、以无色故、不可见
故、无障碍故,若如是知则是智知。是故,菩
萨唯取于智而不取识,识为他知。如是知识,
于识、于智皆不贪著,以识真如说智真如。
「奋
迅王!若菩萨唯取于智不取识者,不为众生
说于识法,此天耳通奋迅得已得此智界。
「又,奋迅王!彼菩萨富伽罗语相应法说,唯取
于法而不取人。何以故?奋迅王!若实有人,
众生毕竟于佛法中不可清净、不可解脱。奋
迅王!若如是者,一切诸法毕竟无人。佛依世
间是故说人,而实诸法一切无人。如是,菩萨
唯取于法而不取人。
「奋迅王!法名法界,此法界者名不生界。奋
迅王!不生界者名不出界。
「奋迅王!所言名
者,以不可说是故名名。何以故?依彼彼名
知彼彼法,彼彼法中名不可得。若不可得,随
人情故强说言语,一切言语皆随俗说。若我
知语,彼是佛语;若起意相,非是佛语。佛语无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9b 页 T13-0939.png

若入非语,彼入佛语。若欲入语,应入佛语;欲
入佛语,取说人语、取说法语;若如是取,不入
佛语。何处不二亦无不二?彼是佛语。何处
有声及以无声?彼非佛语。若不可说、非不可
说,彼是佛语。
「如是,奋迅王!若菩萨入佛语
者,彼则名为得天耳通,一切音声随顺證法
得佛菩提。
「奋迅王!此是菩萨第二通智所谓
天耳。
「又,奋迅王!菩萨复得他心通智,于他众生、他
富伽罗,知心、知思。彼人如是入大众中而为
说法,初如是观众会之心:『何者众生有何深
心?何所修行?何因何相?』既观察已,如应说
法,自心净故能入一切众会净心。
「奋迅王!譬
如镜轮以清净故现如是色,若青、黄等。若形、
若相,彼相似见不增、不减,镜轮净故;而彼镜
轮无所分别而示众像。
「奋迅王!菩萨如是,自
心清净白法界轮如是相似,众生心行、种种
异生,彼一切知,而彼菩萨心亦不坏。彼众会
中若人欲行,知彼人心、知离欲心。何以故?
以心本性无欲染故。彼众会中有瞋、痴行,知
彼人心、知离痴心。何以故?以心本性无瞋、
痴故。
「若复有人信声闻乘,彼人心行,菩萨能
知法界不下;若复有人信缘觉乘,彼人心行,
菩萨能知法界不减;彼众会中若复有人心
行大乘,彼人心行,菩萨能知法界不增。
「知彼
众生心行界已而为说法,然不分别心之本
性,如应说法令住诸乘,于一切界不破坏中,
一切众生若干种行皆悉遍知。彼菩萨心自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39c 页 T13-0939.png

续心而能遍知一切众生心亦如是,若界心
界如知彼界;法界亦尔,不一、不二。
「如是,奋
迅王!菩萨得是他心通智,以得通故则名通
人,一切天人之所识知。
「又,奋迅王!菩萨复得宿命通智,以三昧根能
知过去恒河沙劫自他宿命,忆念不忘,如是
知已然后说法。如是忆念:『我于某处如是名
字、曾如是生、如是命量、如是受乐、如是受
苦。』
「自心能知他众生心、知此众生前因善根、
知此众生善根因力、知此众生善根缘力、知
此众生声闻乘因、知此众生缘觉乘因、知此
众生有大乘因,知彼众生前因缘已,然后乃
为如是众生如应说法。
「彼菩萨自知宿命,知
宿命已,后复能知本修具足;自知过去于几
佛所种诸善根,若彼善根,前已愿取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忆念诸善根已,复更发
愿。彼菩萨念本宿命,而于过去一切诸法,心
不分别,不著、不取,于前后行心不分别、于后
前行心不分别、于一切法不分别处,若去、若
来。
「菩萨忆念过去世已,然于过去不取、不著;
虽知未来,然于未来亦不取、著。知一切法无
前、无后、亦无中间,故不分别、不取、不著。
「彼菩
萨如是忆念众生宿命,前、后色离,菩萨能知;
如是前后受、想、行、识一切皆离,菩萨能知;乃
至五阴前、后、中间一切诸法空无自体,菩萨
能知。
「奋迅王!彼菩萨忆宿命已,过去所修
一切善根皆悉增长,过去所作一切业行皆
悉尽灭。何以故?业不朽故,是故能知。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40a 页 T13-0940.png

「菩萨如是成就彼知,于一切行信解如梦,譬
如梦中见生、见死、见苦、见乐;菩萨信解一切
诸行亦复如是。既信解已,于彼生死不受苦
恼,复于众生而生悲心,知一切法不起生相。
「又,彼菩萨有如是心:『我于过去世间生死多
千劫行知皆无实,不贪、不著;亦如是知一切
众生世间生死虚妄不实,不贪、不著。若其不
实,彼不实处大大不生、大大不实。』
「奋迅王!彼菩萨忆宿命已,实见诸行皆悉无
常。何以故?彼菩萨忆念过去转轮王乐,乃
是无常败坏之法;忆念过去帝释王乐,彼是
无常败坏之法;忆念过去梵天王乐,彼是
无常败坏之法。
「思惟忆念诸佛、世尊世界庄
严、声闻之人功德庄严、菩萨之人功德庄
严;又复忆念彼佛、世尊色身具足,如来转法
轮具足。彼忆念已,则不贪著,一切有为、一切
所摄皆悉放舍。何以故?彼菩萨有如是心:『若
彼如是佛世界胜、佛色身胜,彼亦无常,是
尽灭法;我之所摄亦复如是,皆悉无常。』复作
是念:『诸行如是,一切无常,而诸众生生于常
想。』菩萨如是于众生中起大悲心,于一切法
皆悉舍离。
「如是,奋迅王!此是菩萨第四通
智。彼菩萨成就此智,则知一切诸法无常,心
正思惟摄取有生、成就众生,虽摄有生而
不贪著,菩萨离有而取诸有成熟众生。
「又,奋
迅王!何者菩萨神通奋迅?奋迅王!彼菩萨
心自在故,得圣神足,谓欲、精进、寂静、信解。
「彼
菩萨现得神通是有为行,彼人悕望于一念
间悉能遍到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到彼处已,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40b 页 T13-0940.png

处众生见闻说法,然于此处说法不断。
「奋迅
王!此是菩萨神通奋迅,以此神通调御众生。
若彼众生——或天、或人——生常想者示劫尽烧,彼
见三千大千世界皆悉烧燃,而彼世界实无
烧坏。若慢众生,手中金刚示其夜叉、示金
刚炎令大怖畏,彼憍慢者破坏慢心即时向
礼。若有众生信转轮王,彼即为现轮王形服
而为说法;若有众生信帝释王,彼即为现帝
释王色而为说法;若有众生信于梵王,彼即
为现梵王形色而为说法;若有众生信于魔
王,彼即为现魔王形色而为说法;若有众生
信如来者,彼即为现如来形色而为说法。若
有众生应见菩萨虚空中住加趺而坐身出
光明,即住空中身放光明而为说法。
「若有众
生于大胜事生信解者,即示三千大千世界
幡盖庄严、幡鬘庄严、幢幡庄严、铃鬘具足、香
薰等乐百千种乐,示如是已然后说法。若有
众生应见三千大千世界合为一海,忧钵
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遍覆水上,于莲
华上有师子座,坐彼座上而说法者,彼即示
现而为说法。
「若有众生应见菩萨住须弥顶
梵声说者,彼即示现而为说法;若有众生
应不见身、唯闻菩萨大声说者,彼即示现而
为说法;若有众生应见龙身、乾闼婆身,菩萨
即现歌相应声而为说法;若有众生应见龙
轮雷声、电声及雨堕者,彼即示现而为说法。
「若有众生饥渴疲惓,以天饮食具足与之,令
身饱满一切乐足乃为说法;若地狱中一一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40c 页 T13-0940.png

入一切毛根,彼得乐已乃为说法。
「若盲众生、
离眼众生,以神通力与其天眼,令得眼根乃
为说法;若聋众生离于耳根,以神通力令得
耳根乃为说法;若有种种病患众生,以神
通力为除众病,令离病已乃为说法。
「若有
众生临欲被杀,将欲断命,以神通力设诸
方便偷劫彼人令不得罪、或与财物救赎
命已,乃为说法。
「若有众生身分下劣、根阙不
具、或有小姓怖畏羞惭、身心下劣,以神通力
令其身分一切具足、暂时示现令身胜己,乃
为说法。
「若有众生藏中聋哑、生来顽钝、卧
在屎尿,先为疗治,以神通力示宝庄严宫
殿坐已乃为说法、令其心意智慧生已乃为
说法。若有未生、已生众生根未淳熟,以神
通力令根熟已乃为说法。
「奋迅王!彼时菩萨
成就如是神通力已,又复更有不可思议神
通说法。若有众生信解日、月入法律者,以神
通力,三千大千诸世界中所有日、月置手掌
中,掷过无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所应度者
皆见日、月空中而去,然其日、月本处不动。
「又
复能以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置一毛头掷著
梵世,然后复掷无量无边世界之外,然诸众
生不觉不知若来、若去,无往返想。
「又,彼菩萨
以一口气能令无量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劫
烧火灭。又,彼菩萨一加趺坐,即时令身到
恒河沙诸佛世界。又,彼菩萨能以两手覆日、
覆月,以自光明遍照世界而为说法。
「奋迅王!
彼菩萨于如来前加趺而坐,起心悕望供养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41a 页 T13-0941.png

身,令一切华映覆如来,唯见半身。若化三
千大千世界一切树林以为灯明如前供养,
随意即能。天若雨时,能令见火示现己身,一
切众生皆悉遍见,随彼众生若干信解、见何
等色,或以自身示帝释身、或示梵身、或声闻
身、或缘觉身。
「奋迅王!此是菩萨神通奋迅——
所谓天眼见不障碍、清净天耳闻不障碍、一
切众生知心行智阿僧祇劫而能忆念、一切
神通悉能示现,名通奋迅。
「奋迅王!所言通者,云何名通?遍见一切诸佛
业通,知他一切众生根通,胜声闻乘所有法
律、胜缘觉乘法毗尼通,大乘律通,坐退出
通,于诸众生淳熟智通,正知出行通,善方便
通,布施愿通,戒、忍、精进、禅、慧愿通,坏魔、摄魔、
善根成就,是故名通。
「复次,奋迅王!菩萨得通,
他所识知色青等威德名称、力姓种族、财众
围绕,是故名通。
「复次,奋迅王!菩萨得通,天、龙、
夜叉、乾闼婆、阿修罗、伽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
人与非人、帝释天王、转轮圣王、梵世界主、阿
罗汉人、正遍知者,一切皆知,是故名通。
「奋迅
王!此菩萨通,菩萨以通不退本愿,能示他
人一切诸法。
「奋迅王!何者智奋迅?奋迅王!智奋迅者,所
谓阴智、界智、入智、因缘智、实谛智。
「奋迅王!何
者阴智?谓知色空,色前际空、色后际空、色
中际空;受、想、行、识皆亦如是,识前际空、识
后际空、识中际空。此五阴空谓毕竟空,知
此阴空故名阴智。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41b 页 T13-0941.png

「奋迅王!何者界智?地界法界、水界法界、火
界法界、风界法界。何以故?以此四界法界一
界——所谓空界。复法界界,此非地界、亦非水
界、亦非火界、亦非风界。何以故?不异界法
界、不二界法界、不生界法界、不染界法界、
善净界法界,如法界、如我界、如众生界、如
命界、如富伽罗界、如生死界、如涅槃界。彼
界欲界、彼界色界、彼界无色界、彼界有为
界、彼界无为界,故名涅槃界。如若法界智,
如是,色界智不异因缘智,故名界智。
「奋迅王!何者入智?奋迅王!眼之本性不生、
不出、无造作者。奋迅王!如是,耳、鼻、舌、身、意
性不生、不出、无造作者。奋迅王!彼眼无主
故无见者、彼耳无主故无闻者、彼鼻无主故
无嗅者、彼舌无主故无尝者、彼身无主故
无觉者、彼意无主故无知者。奋迅王!眼不
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
觉触、意不知法。何以故?眼者无觉,如草、如
木、如壁、如块;如是,耳、鼻、舌、身、意等一切无觉,
如草、如木、如壁、如块。
「奋迅王!眼者无染,亦无不染;如是,耳、鼻、舌、身、
意等一切无染,亦无不染。何以故?以眼本
性性离染故;如是,耳、鼻、舌、身、意等本性如是,
性离染故。
「奋迅王!若一切入如是知已,心
得离欲,故名入智。若如是知阴界入等不
生、不出,如是毕竟入涅槃已,摄取生退阴界
入等,如阴界入而亦不舍。此智奋迅知阴
界入若相、若体,彼一切舍,犹行三界而不染
著,亦现生死而无生死,此智奋迅。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41c 页 T13-0941.png

「奋迅王!何者因缘智?无明缘行,无明不念:
『我能生行。』行缘于识,行亦不念:『我能生识。』识
缘名色,识亦不念:『我生名色。』名色缘六入,名
色不念:『我生六入。』六入缘触,六入不念:『我能
生触。』触缘于受,触亦不念:『我能生受。』受缘
于爱,受亦不念:『我能生爱。』爱缘于取,爱亦
不念:『我能生取。』取缘于有,取亦不念:『我能生
有。』有缘于生,有亦不念:『我能生生。』生缘老、
死,生亦不念:『我生老、死。』
「奋迅王!菩萨如是
观察因缘,则无诸见,无有断见、无有常见。
「彼
如是知一切诸法皆因缘生,彼人如是推求
因缘亦不可得,彼于因缘得因缘智。云何
得智?因缘、不生此二平等,如是平等空无相
愿,十二因缘皆悉平等。若以平等如是所觉,
一切诸法因缘平等,如是因缘则非因缘。彼
因缘中无少法生故名因缘,若知不生亦是
因缘,名因缘智。
「明与无明此法不二,若知此
者名因缘智;行与非行此法不二,若知此
者名因缘智;识与非识此法不二,若知此
者名因缘智;名色、非名色此法不二,若知
此者名因缘智;六入、非六入此法不二,若
知此者名因缘智;如六入、非六入不二,如
是,触、非触不二,受、非受不二,爱、非爱不二,取、
非取不二,有、非有不二,生、非生不二,老死、
非老死不二,若知此者名因缘智。
「如因缘处、
如彼因缘皆空无我,如彼因缘不来、不去,如
彼因缘虚妄不实,如彼因缘无取、可取,如
是因缘无行、无相,若如是知名因缘智。
「若见因缘,不见无明、亦不见行、亦不见识、不
见名色、不见六入、亦不见触、亦不见受、亦
《奋迅王问经》翻译之记¶ 第 942a 页 T13-0942.png

老、死,若如是见,彼见因缘;若见因缘,彼则见
法。见何者法?见离欲法。离何等欲?一切法
中种种见欲,离如是欲故名离欲。
「彼所见法
不增、不减,如是所见则是真如不得、不染,如
是所见则是法界不坏、不成,如是所见实际
不穿、如是所见虽见不见。如是所见非肉眼
见、非天眼见、非慧眼见。何以故?肉眼不觉,
以其不觉是故不见;天眼有为,以有为故不
见无为,是故不见;慧眼不见,以不分别,不分
别故亦不能见。
「奋迅王!菩萨如是见一切法
则见如来,非是色见,非受、非想、非行、非识、非
相等见,非法界见,非戒、定、慧、非解脱见、亦非
解脱知见法见,非过去见、非未来见、非现在
见,若如是见则见如来。」
《奋迅王问经》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