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7a 页


《十诵律》卷第三十六(第六诵之一)

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

***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佛在王舍城。尔时调达,于佛法中信敬心清
净,著三十万金钱直庄严具出家,乘调善象
直十万金钱,是象以金网等庄严,亦直十万
金钱。调达所著衣服,复直十万金钱。是调达
出家作比丘,十二年中善心修行,读经、诵经、
问疑、受法、坐禅,尔时佛所说法皆悉读诵。时
诸比丘有大神通势力,以阎浮树故名阎浮
提,斯诸比丘从是阎浮树取果还啖;去阎浮
树不远,有诃梨勒林、阿摩勒林、鞞醯勒林,取
是诸果还所住啖;从郁单越取自然粳米还
啖;从忉利天取须陀天食还啖;东西南北现
种种神力。调达见已即生贪心,作是念:「我何
时当能有大神通势力?以阎浮树故名阎浮
提,从是阎浮树取果还啖;去阎浮树不远,有
诃梨勒林、阿摩勒林、鞞醯勒林,取是诸果还
所住啖;从郁单越取自然粳米还啖;从忉利
天取须陀食还啖;东西南北现种种神力。我
今何不往诣佛所问神通道?」作是念已,即诣
佛所头面礼佛,问神通道。佛先知是人于此
法中当作恶事,是故不说,语言:「调达汝止!
何用是神通道为?当观无常苦空无我。」调达
闻是语不忍不乐,但一心向神通力,作是念:
「舍利弗于佛第一经中说,诸智慧弟子中最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7b 页 T23-0257.png
上第一,我当往诣舍利弗所问神通道,当为
我说。」念已即往问神通道。舍利弗亦先知是
人于此法中当作恶事,是故不说,语言:「调达
汝止!何用是神通道为?当观无常苦空无
我。」调达闻是语不忍不乐,但一心向神通道,
作是念:「目连于佛第一经中说,诸神通道弟
子中最胜第一,我当往诣问神通道,当为我
说。」念已即往问神通道。目连先知是人于此
法中当作恶事,是故不说,语言:「调达汝止!
何用神通道为?当观无常苦空无我。」调达闻
已不忍不乐,但一心向神通道。如是展转至
最少一,不满五百大弟子所皆不为说。尔时
调达作是念:「阿难是我弟,佛第一经中说,
诸多闻弟子中阿难最胜第一。我何不往诣
其所问神通道?当为我说。」念已即往问神通
道。阿难未离欲故,不知过去未来事,便以多
闻慧为说神通道。

调达受神通法已,于山林
旷野坑谷中勤修习。勤修习故,得世俗四禅,
因是四禅起神通力。起神通力已,以阎浮树
故名阎浮提,从是阎浮树取果还啖;去阎浮
树不远,有大诃梨勒林、阿摩勒林、鞞醯勒林,
取是诸果还所住啖;从郁单越取自然粳米
还啖;从忉利天上取须陀天食还啖;东西南
北现种种神力。是调达先来恶心,于佛作是
念:「是沙门瞿昙,种姓不胜我。彼姓瞿昙生释
家,我亦姓瞿昙生释家。诸人以清净心多有
供养者,皆为神通力故。我于何家,以神通力
摄取,令多人随顺我?」作是念:「瓶沙王于国中
最大,是佛不退转弟子。我正使神通力牵,终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7c 页 T23-0257.png
不可得。」调达素知种种外书星宿,相人吉凶、
天地怪相。见瓶沙王太子阿阇世王相明了:
「我当以神通力摄取,决定是我檀越。以是因
缘多人随从。」作是念已,变身作象宝,于阿阇
世太子家,不从门入从门中出、或从门入不
从门出,现如是相欲令知是调达。复变身作
马宝,或从非门入门中出、或从门入非门出,
现如是相欲令知是调达。复现作宝鬘,从太
子膝上出。时太子捉鬘以系额上,现如是相
欲令知是调达。复现作端正小儿,著金宝璎
珞,在太子膝上东西宛转。太子呜抱共戏唾
其口中,现如是相欲令知是调达。以是神通
力,牵阿阇世太子心,令生恶邪见,谓调达神
通力胜佛,生爱敬心,供养衣服卧具汤药,乃
至日日送五百釜饮食、五百乘车围绕,来至
调达所,自手下食。

尔时诸比丘,中前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闻阿阇世太子如是供养调达衣服卧具汤
药,日日送五百釜饮食,五百乘车围绕,自至
调达所自手下食,调达与五百弟子受是供
养。闻已食后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我今日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闻
阿阇世太子如是供养调达衣服卧具汤药,
日日送五百釜饮食,五百乘车围绕,自至调
达所自手下食,调达与五百比丘受是供养。」
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贪调达供养。何以故?是
调达得供养,自损减故。如竹以实死,芭蕉实
亦然,如骡怀妊死。调达得供养亦如是,为自
损减故。譬如竹芦以实死。」尔时世尊欲明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8a 页 T23-0258.png
了此事,而说偈言:

「 「芭蕉以实死,
 竹芦实亦然,
 骡怀妊故死;
 小人得养坏。」


「此亦复如是。调达痴人!随几时得如是利
养,随尔所时长夜受诸苦恼,生恶处故。」语
诸比丘:「譬如健夫打破恶狗鼻,于汝等意云
何?是狗宁更恶不?」答言:「实恶。世尊!」佛言:「调
达痴人亦如是,随几时得是供养,随尔所时
长夜受苦恼,生恶处故。」

尔时调达供养转
增,贪著供养覆心,生如是恶心:「佛今舍僧
者,我当将导众僧。」生如是心时退失神通。尔
时目连在支提国迦陵伽卢谷中,时有迦
扶陀比丘俱罗子,是长老目连弟子。是比丘
舍离五欲修四梵行,命终生梵世。迦扶陀梵
天,见调达退失神通,见已如壮士屈伸臂顷
于梵世没目连前现。从禅定起语目连言:「汝
知不?调达退失神通,汝向佛所说者善,以是
事白佛。」目连作是念:「我何不入定观调达心?」
即时入定观调达心,见已失神通,即从定起
默然,受迦扶陀梵天语。

尔时梵天,知目连默然受已,头面礼足右绕
即没。目连受梵天请已,即入禅定,于支提
国迦陵伽卢谷中没,于王舍城现,离佛不远。

尔时目连即从定起往诣佛所,头面礼佛足
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迦扶陀梵天所说,
调达实退神通。」

佛言:「汝先不知调达心如迦扶陀梵天语耶?」
佛共目连作如是语时,调达即时与四弟子
俱来。佛遥见调达来,语目连言:「汝莫有所说,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8b 页 T23-0258.png
是痴人来自现其事。」目连作是念:「我何不入
定于此座上令调达不见。」即寻入定于此座
而调达不见。调达前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及
四弟子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年已老耄,可
以众僧付我,佛但独受现法乐。令僧属我,我
当将导。」佛言:「舍利弗、目连有大智慧神通,
佛尚不以众僧付之,况汝啖唾痴人死人而
当付嘱!」

尔时调达,闻佛说啖唾痴人、死人如是名字,
即便大瞋欲毁世尊。两眉垂下忧戚低头默
然无说,作是思惟已即便起去,作是念言:「佛
但赞叹舍利弗、目连令大,而毁呰我等使令
卑小。」是调达初向佛所生瞋恨心,及舍利弗、
目连等诸大弟子。尔时阿难在佛后立以扇
扇佛,佛顾语阿难:「诸比丘依王舍城住者
令集讲堂,集已白我。」阿难受教,即令诸比丘
依王舍城住者皆集讲堂,集已往白佛言:「世
尊!依王舍城诸比丘已集讲堂,佛自知时。」佛
即将侍者阿难往诣讲堂,于众僧中敷座处
坐,教化诸比丘:「世有五师。何谓为五?一师
者,不清净持戒,自言持戒清净,是弟子共住
故,知师不持戒、不清净,自言持戒、清净。『若我
等说师实者,或当不喜。若师不喜当云何说?
我等蒙师故,得衣服卧具汤药饮食。师好看
我等者,自当觉知。』如是师为弟子覆护持戒,
是师亦从弟子求覆护持戒,是世间初师。第
二师者,不净命自言净命,弟子共住故,知师
不净命自言净命。『若我等说师实者,或当不
喜。若师不喜当云何说?我等蒙师故,得衣服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8c 页 T23-0258.png
卧具汤药饮食。师好看我等者,自当觉知。』如
是师者为弟子覆护净命,是师亦从弟子求
覆护净命,是名世间第二师。第三师者,知见
不清净自言知见清净,弟子共住故,知师知
见不清净自言知见清净。『若我等说师实者,
或当不喜。若师不喜当云何说?我等蒙师故,
得衣服卧具汤药饮食。师好看我等者,自当
觉知。』如是师者为弟子覆护知见,是师亦从
弟子求覆护知见,是名世间第三师。第四师
者,不善记事自言善记事,弟子共住故,知师
不善记事自言善记事。『若我说师实者,或当
不喜。若师不喜当云何说?我等蒙师故,得衣
服卧具汤药饮食,师好看我等者,自当觉知。』
如是师者为弟子覆护善记事,是师亦从弟
子求覆护善记事,是名世间第四师。第五师
者,非说清净法自言说清净法,弟子共住故,
知师非说清净法自言说清净法。『若我等说
师实者,或当不喜。若师不喜当云何说?我等
蒙师故,得衣服卧具汤药饮食。师好看我等
者,自当觉知。』如是师者为弟子覆护说清净
法,是师亦从弟子求覆护说清净法,是名世
间第五师。」

佛言:「如来清净持戒,亦自言我清
净持戒。诸弟子不覆护如来清净持戒,如来
亦不求诸弟子覆护清净持戒。如来是净命,
自言我净命。弟子不覆护如来净命,如来亦
不求诸弟子覆护净命。如来是知见清净,自
言我知见清净。诸弟子不覆护如来知见清
净,如来亦不求诸弟子覆护知见清净。如来
是善记事,自言我善记事。诸弟子不覆护如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9a 页 T23-0259.png
来善记事,如来亦不求诸弟子覆护善记事。
如来是说清净法,自言我说清净法。诸弟子
不覆护如来说清净法,如来亦不求诸弟子
覆护说清净法。」佛言:「如来实有是法,何不如
实说?佛非随顺他,又非弱语人,譬如陶师持
坏瓶时不敢疾捉。如来是真实语、了了语、折
伏语,若坚固者住,不坚固者去。汝等于如来
法语中,宜应忍受。」

佛在王舍城。尔时调达欲破和合僧,受持破
僧事,妒心方便故作是念:「我独不能得破沙
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是调达有四同党
弟子:一名俱伽梨、二名乾陀骠、三名迦留罗
提舍、四名三闻达多。调达到是四人所,作是
言:「我与汝等,当共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
法轮,我等当得如是名声。破沙门瞿昙和合
僧坏转法轮,我等能破。」彼四人语调达言:
「沙门瞿昙诸弟子,有大智慧、大神通力,得天
眼、知他心。是人知见我等欲破沙门瞿昙和
合僧坏转法轮,我等云何能破?」调达语四人
言:「沙门瞿昙有年少弟子,新入彼法出家不
久,我等到是边用五法诱取,语诸比丘言:『汝
尽形寿受著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
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
肉法。若比丘受是五法,疾得泥洹。』若有长老
上座比丘,多知多识久习梵行得佛法味,当
语之言:『佛已老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
法乐,汝所须事我当相与。』我等以如是方便,
能破沙门瞿昙和合僧坏转法轮。」四比丘言:
「如是。调达!」调达后时,到诸年少比丘所,以五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9b 页 T23-0259.png
法诱之,语诸比丘言:「汝尽形寿受著纳衣法、
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
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汝等行是五
法,疾得泥洹。」复语诸长老上座比丘:「佛已老
耄年在衰末,自乐闲静受现法乐,汝所须事
我当相与。」

尔时调达,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
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
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
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
非教说教、教说非教。时诸比丘,见调达欲破
和合僧坏转法轮已,往诣佛所头面礼佛足
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是调达今欲破和合
僧,受持破僧因缘事,是人非法说法、法说非
法、非律说律、律说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
犯、轻说重、重说轻、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
残、常所行法说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
常所行法、非教说教、教说非教。」佛语诸比丘:
「汝等当诃调达令舍是破僧因缘事。」是诸比
丘受佛语已,到调达所言:「汝莫求破和合僧,
莫受持破僧事,当与僧和合。与僧和合者欢
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住。汝
当舍是破僧因缘事。」时调达不舍是事。尔时
调达四伴党诃诸比丘言:「汝等莫说调达是事。何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是我等
意;是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
欲乐忍。」如是诸比丘再三谏调达,不能令舍
恶邪,便从座起往诣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座
已白佛言:「世尊!我等已约敕,调达不舍恶邪。
有四伴党复作是言:『汝等莫说调达是事。何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59c 页 T23-0259.png
以故?是人说法说律,是人所说皆我等意;是
知说非不知说,是人所说皆是我等所欲乐
忍。』诸比丘再三约敕,不舍是事。」尔时佛作是
念:「如调达痴人及四伴党,或能破我和合僧
坏转法轮,我当自约敕调达令舍是事。」佛作
是念已,即自约敕调达:「汝莫求破和合僧,莫
受持破僧因缘事,汝当与僧和合。与僧和合
者欢喜无诤,一心一学如水乳合,得安乐
住。汝莫非法说法、法说非法、非律说律、律说
非律、非犯说犯、犯说非犯、轻说重、重说轻、
有残说无残、无残说有残、常所行法说非常
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说常所行法、非教说教
教说非教,汝当舍是破僧因缘事。」尔时调达
闻佛口教,暂舍是事。

佛在王舍城,尔时阿阇
世太子、所有大臣将帅,信敬调达,是诸人
民为助调达比丘作供养,前食后食怛钵那。
诸有年少比丘出家不久者,调达以大钵、小
钵、大小键镃、衣钩、禅镇、绳带、匙匕、钵支、扇
盖、革屣,随比丘所须物,皆用诳诱。调达自共
百比丘、或二百、三百、四百、五百比丘恭敬围
绕,入王舍城别受好供养,前食后食怛钵那。
诸有上座长老比丘,得佛法味久修梵行,是
诸比丘入城乞食,得宿冷饭或不得、或得
臭[麨]或不得,如是粗食或饱不饱。是中有比
丘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
缘诃责:「云何名比丘,自共百人、二百、三百、四
百、五百比丘恭敬围绕,别受供养前食后食
怛钵那。诸有上座长老比丘,得佛法味久修
梵行,是诸比丘入城乞食,得宿冷饭或不得、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0a 页 T23-0260.png
或得臭[麨]或不得、如是粗食或饱不饱?」种种
因缘诃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
而故问:「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
种种因缘诃责:「云何名比丘,自共百人、二百、
三百、四百、五百比丘恭敬围绕,别受供养前
食后食怛钵那。诸上座长老比丘,得佛法味
久修梵行,是诸比丘入城乞食,得宿冷饭或
不得、或得臭[麨]或不得、如是粗食或饱不饱?」
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从今以二利因缘
故遮别众食,听三人共食:一利者守护檀越,
以怜悯故;二利者破诸恶欲比丘力势故,莫
令恶欲人别作众别作法与僧共诤。」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上,钦婆罗夜叉石窟
中住,早起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食后还
耆阇崛山,入钦婆罗夜叉石窟中坐禅。尔时
调达勤作方便欲害佛,即雇四恶健人,往
上耆阇崛山,共持大石,到钦婆罗夜叉石窟
上,待佛经行时。佛晡时从石窟出,在石窟前
阴中经行。时四恶人共调达,推石欲掷佛上。
尔时钦婆罗夜叉深敬念佛,见已以两手接
石掷著馀处,有碎石迸来向佛。佛欲令众生
生厌畏心及示诸业不失果报,以是因缘故
入定,于经行头没、现于东方,碎石随去,南西
北方亦复如是。佛尔时没大海水中,碎石亦
随。佛复入须弥山中,石亦随逐。到四天王
上,石亦随逐。佛从四天王上至忉利天、炎摩
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复至梵众
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曜天、少
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阿那婆诃天、福德天、广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0b 页 T23-0260.png
果天、不热天、喜见天、乐见天、阿迦尼吒天,石
亦随逐。尔时世尊摄神足力还经行头立,石
堕佛足上,伤足上血出,深生苦恼。佛以精进
力遮是苦已,而说偈言:

「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非天上地中,
 可遮业报处。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非天上地中,
 得免宿恶殃。」」


尔时调达及四恶健人初作逆罪,佛即仰看,
四人怖走,似如人捕。佛唤四人:「来!为汝说法。」
寻还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佛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语言:「汝去!莫从来道。」
调达即瞋,更雇八人教往杀是四人。佛见八
人语言:「汝来!为汝说法。」八人即诣佛所,头面
礼足于一面坐,佛种种说法示教利喜,示教
利喜已语言:「童子汝去!莫从来道。」尔时调达
复遣十六人欲杀八人,语言:「汝往杀是八人,
断口舌故。」佛遥见十六人语言:「年少汝来!为
汝说法。」即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种
种因缘说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语言:「汝
去!莫从来道。」调达复遣三十二人语言:「汝往
杀是十六人,转灭口舌故。」佛遥见三十二人
语言:「年少汝来!为汝说法。」寻诣佛所头面礼
足却坐一面,佛种种因缘说法示教利喜。示
教利喜已语言:「随汝意去。」尔时诸比丘绕石
窟四边,有立者、坐者,恐调达害佛。佛见诸比
丘,知而故问阿难:「诸比丘!何故石窟四边立
坐住,何所待?」答言:「世尊!调达欲害佛,是故诸
比丘绕石窟四边立坐住待,愿令调达不来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0c 页 T23-0260.png
害佛。」佛语阿难:「若调达能害佛命,无有是处。
若佛为他因缘死,亦无是处。」尔时佛语阿难:
「汝将从行比丘,入王舍城巷陌市肆多人住
处唱言:『调达所作事,若身作口作,莫谓是佛
事法事僧事。此是调达及弟子所作事。』」阿难
受教,即将从行比丘诣王舍城,巷陌市肆多
人住处唱言:「调达身作口作事,莫谓是佛
事法事僧事,此调达及弟子所作事。」如是唱
已,阿阇世太子内宫大官,闻是语作是念:
「沙门瞿昙妒瞋调达故,令作是唱:『是上人调
达,身口可作恶邪。』」调达亦闻沙门瞿昙遣人
入王舍城巷陌市肆多人住处唱言:「调达身作
口作事,莫谓是佛事法事僧事,此是调达及弟
子事。」闻已倍增瞋恨向佛,即往阿阇世太子
所言:「汝杀父,我杀佛。汝于摩竭国作王,我
当作佛。此摩竭国便有新王新佛,不亦快
乎!」阿阇世太子闻是语,喜深入其心,受调达
语。

有时瓶沙王,驾駃马车入林园中游戏。
尔时太子,持利剑于巷头待。尔时王昼日于
园中伎乐自娱,向暮还宫王来转近,即以频
迟罗剑遥用掷王。马车速疾故,得免斯难。太
子以不害王故,即便走逃。众官寻时围绕收
捕,将诣王所。王问太子言:「汝欲作何等?」答
言:「欲夺王命。」问言:「用谁语耶?」答言:「用上人
调达语。」尔时大臣有言:「一切沙门释子皆应
打杀。」有言:「一切沙门释子有何等罪?应杀调
达及其弟子。」有言:「调达弟子有何等罪?但
杀调达。」有言:「何以杀诸沙门释子?何以杀调
达弟子?何以杀调达?大王善好贤柔,应死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1a 页 T23-0261.png
者放,云何杀诸沙门出家人耶?我等何不以
此事白王,随王教治事亦成断,何烦我等自
用力耶?」王还宫已,因此事故于治处坐,大臣
官属皆来朝觐,于一面立。王言:「昨所起事,
当云何断?」答言:「大臣有言:『一切沙门释子皆
应打杀。』有言:『一切沙门释子有何等罪?应
杀调达及其弟子。』有言:『调达弟子有何等
罪?但杀调达。』有言:『何以杀诸沙门释子?何以
杀调达弟子?何以杀调达?大王善好贤柔,
应死者放,云何杀诸沙门出家人也?我等何
不以此事白王,随王教治事亦成断,何烦我
等自用力耶?』」王言:「诸沙门释子先时遣人唱
言:『调达身口所作事,莫谓是佛事法事僧事。
此是调达及弟子所作事。』此事先已唱说。」王
闻大臣有言:「一切沙门释子皆应打杀。」王不
可是语。有言:「诸沙门释子有何等罪应杀?调
达及其弟子。」王亦不可是语。有言:「调达弟子有何等罪?应杀调达。」王亦不可是语。有
言:「何以杀一切沙门释子?何以杀调达弟子?何以杀调达?大王善好贤柔,应死者放,
随王教治事亦成断,何烦我等自用力耶?」王
即可之,赏赐聚落田宅财物。时王自问太子
言:「汝欲作何等?」即除惭愧答言:「我欲夺王
命。何以故?王有王鼓、王伎乐、王持盖、王行时
金澡瓶导前。我无王鼓、王伎乐、王持盖、王行
时持金澡瓶导前。」王便与太子王鼓、王伎乐、
王持盖、王行时金澡瓶导前。尔时二王打
鼓、二王唱导、二王持盖、二王持金澡瓶在前。
治国土法,不可随一切人意。瓶沙王先未得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1b 页 T23-0261.png
道时,所可作恶不随人意,是诸人民心怀瞋
恨,而作是念:「时到当报。」是诸恶人亲近阿阇
世白言:「何国土中有二主者?」王言:「云何二主?」
答言:「二王打鼓、二王作伎乐、二王持盖、二王
行时持金澡瓶在前、二王唱导。汝父王后若
治国时,当夺汝命独自作王,汝应方便治
王。」阿阇世王闻已心喜忍受,即敕大臣官人,
捕取父王令著狱中。大臣受教,即便收捕
系在牢狱。

大王善好贤柔,百千万人持诸肴
膳往问讯王,王啖以自活。过数日已,阿阇世
王问:「大王活不?」答言:「活。」「云何得活?」答言:「问
讯人与饮食活。」王即敕狱官:「自今已后莫听
人入。」后王夫人盗持食入,王啖得活。过数日
已,王复问言:「大王活耶?」答言:「活。」「云何得活?」
答言:「有王夫人,来与饮食故。」即敕狱官莫听
夫人入。有大夫人,深敬念大王,以食涂衣
更著上衣往到狱中,脱衣与王令食得活。过
数日已,王复问言:「父王活耶?」答言:「活。」「云何得
活?」答言:「大夫人来,缘得食活。」王言:「莫听大夫
人入。」父王在狱中遥见耆阇崛山,大王见佛
及僧舍利弗、目连、阿那律、难提、金鞞罗上山
下山,大王得遥见佛及僧欢喜故活。过数日
已,阿阇世复问:「父王活耶?」答言:「活。」「云何得
活?」大臣妒心答言:「遥见佛及僧故活。」王即敕
令障隔,莫令得见。

诸佛常法,有大因缘入城
时,现如是神通力:象深鸣、马悲鸣、诸牛吼;鹅
雁、孔雀、鹦鹉、舍利鸟、俱耆罗鸟、猩猩诸鸟出
和雅音;大鼓、小鼓、箜篌、筝、笛、琵琶、箫、瑟、
筚篥、铙钹,不鼓自鸣;诸贵人舍所有金银宝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1c 页 T23-0261.png
器内外庄严具,若在箱箧中自然作声;盲者
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痀躄者得伸;
跛蹇得手足、睐眼得正、瘿者得除苦痛
得乐、毒者消歇、狂者得止;杀者离杀、偷者
离偷、邪淫者不邪淫、妄语者不妄语、两舌、恶
口、绮语者不绮语、贪者不贪、瞋者不瞋、邪见
者离邪见;牢狱闭系、枷锁杻械悉得解脱;急
闹处者皆得空闲;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
长、已增长者得解脱;诸伏藏宝物自然出
现。如是希有事,诸众生得利益。尔时佛入王
舍城,以右足蹈门阃上,悉现如是种种瑞应。
瓶沙王曾见是相,知佛当入城,王从楼
阁向孔间立看佛入城。王得圣道,见佛及僧
欢喜故活。过数日已,阿阇世复问:「王今活耶?」
答言:「活。」「云何得活?」诸大臣妒心答言:「佛入城
现神通力,父王从向孔中见佛故活。」阿阇世
王言:「以利刀削大王脚底,皮却急系莫令东
西。」即受教,削大王脚底,急系不得东西。王以
是故卧,日就羸笃。

又一时阿阇世王共母俱
食,王有一子,字优陀耶跋陀,于道头与狗子
共戏。王问:「优陀耶跋陀,今何所在?」答言:「道
中与狗子共戏。」王言:「唤来,我与共食。」即抱狗
子随信俱至,王子不食。王言:「何故?」王子
言:「王听我与狗子食者,尔乃食耳。」王言:「随
意。」王子自食随持与狗。王语母言:「我作难事。
何以故?我浇顶刹利王,以爱念儿故,与狗共
食。」母言:「此非作难事。何以故?人有啖狗肉
者,与食何怪?会知汝父作难事不?」王言:「作何
难事?」母言:「汝年小时手指生痈,受急苦痛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2a 页 T23-0262.png
昼夜不寐。汝父抱著膝上口含痈指,大王体
软汝得安睡。由口暖故,痈熟脓溃。大王心念:
『却指唾脓复增子苦。』即随咽脓。汝父作是难
事,愿汝时放。」王闻默然。母谓已放。宫中声出
已放大王,巷陌诸处闻大王得出。王贤善故,
百千种人皆称:「善哉!」咸到狱所各作是言:「大
王得出。」大王闻已作是念:「我儿恶逆无慈悯
心,不知当复何事治我?」作是念已,自投床下
遂便命绝。尔时阿阇世王,夺父王命得大逆
罪。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
人俱。尔时世尊中前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
食,食已还上耆阇崛山,七日之中结加趺坐
受禅定乐。过七日已,中前著衣持钵入城,为
乞食故。尔时调达,闻瞿昙沙门在王舍城耆
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瞿昙中前
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食已还上耆阇崛
山,七日之中结加趺坐受禅定乐。过七日
已,中前著衣持钵入城,为乞食故。尔时阿阇
世王有象名守财,凶恶多力四方无双。于时
调达持五百金钱与象师言:「汝知不耶?王敬
待我,我今于人能有损益。此五百金钱今并
与汝,若事果成,厚相供给田宅人民。」问言:「何
事?」答言:「沙门瞿昙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耆阇崛山中。沙门瞿昙中前著衣持钵入王
舍城乞食,食已还上耆阇崛山,七日之中结
加趺坐受禅定乐。过七日已,中前著衣持钵
入城,为乞食故。汝能以酒与象令醉,解锁却
靽,令夺瞿昙沙门命不?」象师答言:「尔。此是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2b 页 T23-0262.png
小事,斯象属我,想不忘报。」调达语言:「我闻沙
门瞿昙却后七日当来入城。」即屈指度筹,到
七日时,与象酒醉系住待佛。诸佛常法,有大
因缘入城时,现如是瑞应:象深鸣、马悲鸣、诸
牛王吼;鹅雁、孔雀、鹦鹉、舍利鸟、俱耆罗鸟、猩猩诸鸟出和雅音;大鼓、小鼓、箜篌、筝、笛、琵琶、
箫、瑟、筚篥、铙钹,不鼓自鸣;诸贵人舍所有金
器银器内外庄严具,若在箱箧中自然作声;
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痀躄者得伸、
跛蹇得手足、睐眼得正、瘿者得除苦痛得
乐、毒者消歇、狂者得止;杀者离杀、偷者离
偷、邪淫者不邪淫、妄语者不妄语、两舌、恶口、
绮语者不绮语、贪者不贪、瞋者不瞋、邪见者
离邪见;牢狱闭系、枷锁杻械悉得解脱;急闹
处者皆得空闲;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
已增长得解脱;诸伏藏宝物自然发出现。如
是诸希有事,一切众生皆得利益。佛到城以
右足著门阃上,即现如是种种瑞应。象师曾
见是相,知佛入城,即解象靽放去,欲令害
佛,无能遮者。是象面有三瘤,醉狂蹴踏,百千
万众皆大怖畏。有入舍者、在屏覆处者,巷陌
皆空,除佛及弟子。有贤者遥见守财象来,向
佛所白佛言:「世尊!是象饮能醉酒,象已离
羁靽遣来害佛,无能遮者,愿佛入舍、若
还出城,勿令此象害佛世尊命。」佛言:「若守
财象夺佛命者,无有是处。若佛为他因缘死,
亦无是处。」是贤者心大欢喜言:「若守财象能
夺佛命,无有是处。若佛为他因缘死者,亦无
是处。」尔时众人于屋上楼阁上向中立,作高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2c 页 T23-0262.png
大声。时有不信者言:「是守财象或能杀佛。」有
信者言:「是守财象能杀佛者,无有是处。」象
遥见佛,即便齧齿举鼻、竖尾弭耳努力走
向佛所。诸比丘遥见象来,皆大惊怖舍佛走
逃,唯除一阿难。象来逼佛,佛即以慈三昧力,
象醉即醒,头面礼佛以鼻拭佛足,佛以右手
摩其头,即说偈言:

「 「世尊以长臂,
 柔软相轮手;
 摩抆象头教,
 如父教其子。」」


「 佛言:「大象,
 莫起恶业;
 起恶业者,
 不生善处。
 伊罗辕象、
 跋陀和象、
 提罗遮象、
 醯摩和象,
 有凶行象、
 有牛王象。」


「 「天象等礼佛,
 不放逸调戏;
 放逸调戏者,
 不得生善处,
 若汝不放逸,
 当得生天上。」」


佛说偈已,为守财象说法示教利喜,示教利
喜已默然。时守财象从佛闻法故,心悔泪出,
头面礼佛足右绕而去。尔时众人闻佛摧伏
恶象希有事故,无量众集。佛见无量众集已,
告阿难言:「汝为我敷座办水。」阿难受教,即于
是处敷座办水,合掌白佛言:「世尊!已敷座办
水,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就所敷座坐已,便入
禅定。于此处没,出于东方虚空中,现四威仪
行立坐卧;入火光三昧现种种色光:青黄、赤
白、红缥、紫碧;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复从身上
出火、身下出水,南西北方亦复如是。现如是
种种神通力已,还坐本处时坐。众人先怀厌
恶怖畏心者,见佛神变及调伏醉象,即于佛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3a 页 T23-0263.png
所深生信敬。佛知众生深信柔软,随其所应
为说道法。是众中有人得暖法者、顶法者、顺
道忍法者、三毒薄者、离欲者、世间第一法者,
有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者,有种
声闻乘因缘者、有种辟支佛乘因缘者、有种
佛乘因缘者,如是利益无量众生。佛于是日
无所食啖,捉阿难臂,便从虚空还耆阇崛山
中。

诸比丘闻世尊还,皆诣佛所头面礼佛足
却坐一面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是急怖畏
时,阿难不舍离佛。」佛语诸比丘:「阿难不但今
急怖时不舍离佛,乃过去世急怖时亦不
舍离佛,今当说之。有过去世近雪山下有鹿
王,名威德,作五百鹿主。时有猎师,安谷施
羂。鹿王前行,右脚堕毛羂中。鹿王心念:『若
我现相,则诸鹿不敢食谷,须啖谷尽尔乃现
相。』现脚相时诸鹿皆去,唯一女鹿住,说偈
言:

「 「『大王当知,
 是羂师来,
 愿勤方便,
 出是羂去。』」


「尔时鹿王以偈答言:

「 「『我勤方便,
 力势已尽,
 毛羂转急,
 不能得出。』」


「尔时女鹿见猎师转近,重说偈言:

「 「『大王当知,
 羂师转近,
 愿勤方便,
 求出是羂。』」


「鹿王答言:

「 「『我勤方便,
 力势已尽,
 毛羂转急,
 不可得脱。』」


「女鹿见猎师到已,向说偈言: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3b 页 T23-0263.png

「 「『汝以利刀,
 先杀我身,
 然后愿放,
 鹿王令去。』」


「猎师闻之,生怜悯希有心:『畜生深爱他故,乃
能与命。』以偈答言:

「 「『我终不杀汝,
 亦不杀鹿王;
 放汝及鹿王,
 随意所乐去。』」


「猎师即时解放鹿王。」佛语诸比丘:「昔鹿王者,
岂异人乎?莫作异观,则我身是。五百鹿者,则
汝等五百比丘是。汝等过去世急怖时舍离
我,今急怖时亦舍我去。时猎师者,则守财
象是。过去世不恼害我,今世亦不害我。时女
鹿者,阿难是。过去世急怖时不舍我去,今世
急怖时亦不舍我去。」

佛即以是因缘故,说第
二本生。佛言:「过去世时,有波罗奈城,城边有
池,池名雨成。是池中有多水、多鱼、多龟、多鹅、
雁鸭。中有雁王,名治国,作五百雁主。尔时有
猎师,先施毛羂近谷,是雁王前行右脚著羂
中,作是念:『若我出是羂脚者,馀雁不敢啖谷,
须啖谷尽然后当现。』啖谷尽已,即便现脚相,
众雁舍王飞去。唯有一大臣,名苏摩,不舍王
去。治国雁王语大臣言:『我与汝职作王,在诸
雁前行。』答言:『不能。』问言:『何故?』尔时大臣以
偈答言:

「 「『我愿随王,
 死生不变,
 宁共王死,
 胜相离生。
 大王当知,
 是羂师来,
 但勤方便,
 求脱此羂。』」


「尔时雁王以偈答言:

「 「『我勤方便,
 力势已尽,
 毛羂转急,
 不能得脱。』」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3c 页 T23-0263.png

「尔时大臣见羂师转近,复说偈言:

「 「『大王当知,
 羂师欲至,
 愿勤方便,
 求脱此羂。』」


「尔时雁王以偈答言:

「 「『我勤方便,
 力势已尽,
 毛羂转急,
 不可得脱。』」


「苏摩大臣见羂师到已,向说偈言

「 「『大王毛脂肉,
 我与等无异,
 汝以刀杀我,
 放王不损汝。』」


「尔时羂师作是念:『畜生深爱他故,乃能与命,
甚为希有。』作是念已,语大臣言:『我不相杀,放
汝及王,随意乐去。』猎师即解雁王放去。是二
雁小远,共相谓言:『是猎师作希有事,与我等
寿命。若先杀一后杀一,谁能遮者?我等资
生之具,当以厚报。』猎师闻已问言:『汝等何说
不能去耶?』二雁答言:『我等能去,但具说:「汝作
希有事,与我等命。若汝先杀一后杀一,谁能
遮者?我等资生之具,当以厚报。」』猎师问雁:
『汝是畜生,有何生具以用报我?』二雁答言:『波
罗奈王,名梵德,汝持我与。』时猎师言:『彼或害
汝,云何当与?』雁言:『汝莫系缚我,但散将去。』
尔时猎师持二雁著两肩上,到城巷陌中行,
是雁端正,众人乐见多人爱念。众中有言:『我
与汝五钱。』有与十钱、二十钱者,皆言:『小待,
莫杀。是人比至王宫,大得财物。』猎师到王宫
门已,置雁于地。雁王语守门者:『汝白梵德王
治国,雁王今在门外。』便往白王,王即听入,与
设金床。苏摩大臣随所应与共相问讯,然后
就座,以偈问讯梵德王言: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4a 页 T23-0264.png

「 「『王体安隐不?
 国土丰足不?
 如法化民不?
 等心治国不?』」


「尔时梵德王以偈答言:

「 「『我常自安隐,
 国土恒丰宁,
 以法化国民,
 等心无偏私。』」


「如是詶对说五百偈。梵德王闻其所说,而作
是念:『雁王乃尔明达。』苏摩大臣时默然住,梵
德王言:『汝何故默然?』大臣答言:『汝是人王国
主,此雁王陂泽国主。二主共语,何敢间错?』
王作是念:『此是贤臣。』语言:『苏摩!我有好园,
汝能于中住不?当更集诸雁,为汝等作池,与
汝等作随所乐食。』答言:『不能。』王问:『何故?』雁
王言:『王或睡觉忘不蠲我,敕作雁肉食。若宰
人不能得馀雁,或杀我等以充王厨。』治国雁
王入王宫中,诸雁从雨成池出,于王宫上徘
徊悲鸣,翅湿有水洒污宫殿。王仰看见水污
宫殿,怪而问曰:『此是何等?』雁王答言:『是我眷
属。』王言:『汝欲去耶?』答言:『欲去。』王言:『汝何所
须?』答言:『我为猎师所得,于我等作希有事,与
我等寿。若先杀一后杀一,谁能遮者?』王言:『当
何以报之?』二雁答言:『与金银、车𤦲、玛瑙、衣服、
饮食。』作是语已飞升虚空。」佛语诸比丘:「尔时
治国雁王岂异人乎?则我身是。五百雁者则
五百比丘是,过去急怖时舍我去,今世急怖
时亦舍我去。猎师者守财象是,过去世时不
恼害我,今亦不恼害我。梵德王者即净饭
王是,苏摩大臣者阿难是。过去急怖畏时不
舍我,今急怖畏时亦不舍我。」

佛即时以是因
缘故,说第三本生:「有过去世近雪山下,有师
杂诵第一(调达事上)¶ 第 264b 页 T23-0264.png
子兽王住,作五百师子主。是师子王后时老
病瘦眼闇,在诸师子前行,堕空井中,五百师
子皆舍离去。尔时去空井不远,有一野干,见
师子王作是念:『我所以得此林住安乐饱满
肉者,由师子王故。师子王今堕急处,云何当
报?』时此井边有渠流水,野干即以口脚通水
入井,随水满井,师子浮出。时此林神而说偈
言:

「 「『身虽自雄健,
 应以弱为友;
 小野干能救,
 师子王井难。』」」


佛语诸比丘:「尔时师子王者,岂异人乎?则我
身是。五百师子者,诸比丘是。过去世急怖时
舍离我去,今急怖时亦舍我去。野干者,阿
难是。过去世时爱念我,今亦爱念我。」

佛即以是因缘故,如是广说五百本生。
《十诵律》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