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分律》¶ 第 567a 页
No. 1428 [cf. Nos. 1429-1434]
* 《四分律》
夫戒之兴,所以防邪检失,禁止四魔、超世
之道,非戒不弘,斯乃三乘之津要、万善之
窟宅者也。然群生愚惑、安寝冥室,宛转
四流、甘履八苦,开恶趣之原,杜归真之路,
游游长夜,莫能自觉。时有出家庶几玄
微者,徒怀远趣,迷于发足。是以如来,悼群
瞽之无目、睹八难以增哀,开戒德之妙门、
示涅槃之正路,始于毗耶离初结兹戒,
凡有二百五十八篇。以此七罪科分,升降
相从、轻重位判,斯皆神口之所制、祸福之
定楷者也。然律藏渊旷,卷舒无常,略而至
三、广则无量,此二百五十,盖因时人之作
也,足以启曚、足以阶道,三宝之隆以之为
盛,先圣之道斯为美矣!
自大教东流,几
五百载,虽蒙馀晖,然律经未备,先进明哲,
多以戒学为心。然方殊音隔,文义未融,推
步圣踪,难以致尽,所以怏怏终身,西望叹
息。暨至壬辰之年,有晋国沙门支法领,
感边土之乖圣、慨正化之未夷,乃亡身以
俎险、庶弘道于无闻,西越流沙,远期天竺,
路经于阗,会遇昙无德部体大乘三藏沙
门佛陀耶舍,才体博闻,明鍊经律,三藏、方
等皆讽诵通利,即于其国广集诸经,于
精舍还,以岁在戊申始达秦国。秦主姚欣
然,以为深奥冥珍嘉瑞,而谓大法渊深济
《四分律》¶ 第 567b 页 T22-0567.png

年重请出律藏。时集持律沙门三百馀人,
于长安中寺出,即以领弟子慧辩为译
校定,陶鍊反覆,务存无朴,本末精悉,若
睹初制。此土先所出戒,差互不同,每以为
惑。以今律藏检之,方知所以;盖由大圣
迁化后,五部分张,各据当时所闻,开闭有
以。于是师资相传,遂使有彼此之异,会
曩推之,虽复小小差互,终归一本。何以明
之?如《萨婆多部律》著涅槃僧、著三衣,分
为多名,馀部亦尔。此律藏,总为一名,齐整
而已。高下参差,乃是齐整之义说。以是推
之,五部之差粗,亦可领想,诸寻求不以为
惑。今律藏画然,正教明白、可以济神、
可以无惑。而今之学者,多修文饰之印,
不以戒学为先,由使佛藏有鸟鼠之喻、
众集有猿猴之况,斯之苦切亦以极矣!凡我
之徒,宜各勖励,明慎执持,令大法久住
焉!
《四分律》(初分之一)
姚秦〔罽宾〕-【明】*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明】*等译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译
「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优波离为首,
及馀身證者;
今说戒要义,
诸贤咸共听。
《四分律》¶ 第 567c 页 T22-0567.png

为乐持戒者;
为能讽诵者,
利益诸长老。
今说十句义,
诸佛之戒法:
令僧喜永安,
摄取于僧故;
不信者令信,
已信者增长;
断不持戒者,
令邪道入正;
惭愧者安隐,
佛法得久住。
是以世最胜,
演布禁戒经。
众山须弥最,
众流海为最;
众经亿百千,
戒为第一最。
欲求第一最,
今世及后世;
当持此禁戒,
终身莫毁犯。
除结无挂碍,
缚著由此解;
以戒自观察,
如镜照面像。
夫欲造善法,
备具三种业;
当审观其意,
如《罗云经》说。
所以立王者,
由世诤讼故;
众人之所举,
古昔之常法。
犯罪者知法,
顺法者成就;
戒律亦如是,
如王治正法。
如医观众病,
进止得其所;
可治则进药,
不可者则舍。
如医经所说,
四事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馀者不须救。
譬如有死尸,
大海不容受;
为疾风所飘,
弃之于岸上。
诸作恶行者,
犹如彼死尸;
众所不容受,
以是当持戒。
如守门牢固,
不忧失财物;
《四分律》¶ 第 568a 页 T22-0568.png

有财者忧惧。
佛戒不缺漏,
奉持者无忧;
禁戒不牢固,
毁犯者怀忧。
坏器多穿漏,
瓦师怀愁忧;
器物若完具,
眷属皆欢喜。
持戒有缺漏,
为恶者常忧;
不毁禁戒者,
心常怀欢喜。
如熛火虽微,
莫轻以为小;
所经诸草木,
烧尽无有馀。
所造恶虽微,
慎莫谓为轻;
如破伊罗叶,
常在于龙中。
如师子虎吼,
醉者不恐怖;
小兽声虽微,
醒者闻则惧。
如是三垢人,
一切恶不惧;
智者于微恶,
常怀于恐畏。
如合和众药,
择去不良者;
病者服除愈,
身康得安乐。
如是念修戒,
能避诸恶行;
除诸结使患,
安隐入涅槃。
若欲涉远路,
当自护其足;
足若毁坏者,
不能涉远道。
求天若涅槃,
方便守护戒;
如是无毁坏,
必能度险道。
如人欲渡河,
用手及浮囊;
虽深无没忧,
便能到彼岸。
如是诸佛子,
修行禁戒本;
终不回邪流,
没溺生死海。
譬如帝释堂,
彫饰众宝成;
七宝为阶陛,
天人之所行。
《四分律》¶ 第 568b 页 T22-0568.png

七觉意庄严;
禁戒为阶陛,
贤圣之所行。
如善学世间,
一切众技艺;
为王所爱念,
以是得安乐。
佛所说禁戒,
能善修学者;
终不堕恶趣,
永得安隐处。
如先自牢众,
然后破彼军;
贤圣众牢固,
然后破魔军。
圣众若和合,
世尊所称誉;
以众和合故,
佛法得久住。
如乳母慈爱,
养护于其子;
一切水火难,
护使不伤害。
禁戒犹慈母,
守护于行者;
终不堕畜生,
饿鬼地狱中。
如有勇猛将,
善习战斗法;
降伏于彼敌,
没死不顾命。
佛子亦如是,
善学于禁戒;
五阴散坏时,
终不畏命尽。
从佛戒所生,
尔乃是真生;
犹如鸯崛魔,
如来所记别。
若有舍戒者,
于佛法为死;
持戒如护命,
守之无毁失。
譬如得王印,
所往无挂碍;
毁缺则难诘,
全失则被缚。
戒印全具者,
所至无挂碍;
小毁则不定,
大毁入三恶。
为一切人故,
降伏诸魔鬼;
神仙五通人,
造设于咒术,
为彼惭愧者,
摄诸不惭愧。
《四分律》¶ 第 568c 页 T22-0568.png

半月半月说。
已说戒利益,
稽首礼诸佛。」
(此偈非是迦叶千众集律时人所造,乃是后五
部分张各据所传。即是居一众之首者,将
欲为众辨释律相故,先偈赞然后说之)
** 四波罗夷法之一
尔时佛游苏罗婆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
俱,渐渐游行至毗兰若,即于彼宿那邻罗滨
洲曼陀罗树下。毗兰若婆罗门闻瞿昙沙门
释家子,离释种出家为道,从苏罗婆国
将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游行来至此
毗兰若,那邻罗滨洲曼陀罗树下住。此沙门
瞿昙,有如是大名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
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
师、佛、世尊。彼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
获神通作證常说正法,上善、中善、下善,义味
清净,自然具足修习梵行。「善哉!我等得见
如是无著人,我今宁可宜往问讯沙门瞿
昙。」尔时毗兰若婆罗门即往世尊所,到已共
相问讯在一面坐。时世尊无数方便为说法
开化令得欢喜。闻佛说法得欢喜已,即白
佛言:「世尊!唯见哀悯当受我请,及比丘僧
三月夏安居。」时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请。毗
兰若婆罗门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坐起绕
佛而去,世尊与五百比丘众受彼夏安居
三月。
时有波离国贩马人,驱五百疋马住
毗兰若,夏九十日。时世谷贵,人民饥饿、白骨
狼藉,乞求难得。时毗兰若婆罗门虽请如
来及比丘僧,三月都不供养供给所须。何以
《四分律》¶ 第 569a 页 T22-0569.png

若乞食不得,次往彼贩马人所乞食。时贩
马人自念:「如今此间时世谷贵,人民饥饿
乞食难得,白骨狼藉。彼诸比丘从彼乞食
不得故来此耳!我今宁可日施比丘马麦
五升,世尊一斗耶!」即如所念,日与诸比丘
马麦五升,世尊一斗。时佛所得麦分与阿
难,阿难使人磨作乾饭奉佛,佛食乾饭。诸
比丘各各得成煮麦而食,佛与比丘所食
各异。
时尊者大目连往世尊所,头面作礼
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今此间谷贵,人
民饥饿乞求难得,诸比丘食饮粗恶而皆羸
瘦。若世尊听诸神足比丘诣郁单越取自
然粳米食者当往。」佛告目连言:「诸有神
足比丘可往至彼取粳米食,无神足者当
云何?」目连白佛:「诸有神足者随意自往,不
得神足者我当以神足力接往至彼。」佛
告目连:「止!止!莫作是语。何以故?汝等丈夫
得神足可尔,未来世比丘当云何?」
时尊
者舍利弗,于闲静处作是念言:「何者等正
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
佛法不久住?」尔时舍利弗从静处起,整衣
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
坐,白世尊言:「向者我于静处坐,作是
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
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佛告舍
利弗:「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此诸
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
法不久住。」舍利弗白佛言:「以何因缘毗婆
《四分律》¶ 第 569b 页 T22-0569.png

住?以何因缘故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修
梵行法不得久住耶?」佛告舍利弗:「拘那含
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契经、
祇夜经、授记经、偈经、句经、因缘经、本生经、
善道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波提
舍经,不为人广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
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
不久住。尔时彼世尊知诸弟子疲厌心故,但
作如是教:『是事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
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舍利
弗,乃往昔时,随叶佛依恐畏林中住,与大
比丘千人俱。舍利弗!若有人未离欲,入彼
林中身毛皆竖,故名恐畏林。又舍利弗!拘那
含牟尼佛、随叶佛如来、至真、等正觉,观千比
丘心中疲厌,为说法:『是事应念、是不应念,
是事应思惟、是事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
具足住。』舍利弗当知,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
世,佛法广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后世
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
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摄故。
舍利弗!譬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
何以故?以无线贯穿故如是。舍利弗!彼佛
及声闻众在世者,佛法流布。若彼佛及诸声
闻众灭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
家者,令法疾灭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
摄取故。」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式佛、
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
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弟
《四分律》¶ 第 569c 页 T22-0569.png

『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
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如是舍利弗!彼诸
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诸佛及声
闻众灭度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
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
摄故。舍利弗!譬如种种华置于案上,以
线贯,虽为风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线
善贯摄故。如是舍利弗!彼佛及声闻众在世
者,佛法广说如上。舍利弗!以此因缘故,毗
婆尸佛乃至迦叶佛佛法得久住。以此因缘
故,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佛法不得久住。」
尔
时舍利弗从坐而起,偏露右臂、右膝著地,
合掌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
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
告舍利弗:「且止!佛自知时。舍利弗!如来未
为诸比丘结戒。何以故?比丘中未有犯有
漏法。若有犯有漏法者,然后世尊为诸比
丘结戒,断彼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乃至
未得利养,故未生有漏法;若得利养便
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世尊乃为诸比丘
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舍利弗!比丘未
生有漏法者,以未有名称为人所识,多
闻多财业故。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
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
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舍利弗!汝且止,
如来自知时。」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时迦兰陀村须提那子,
于彼村中饶财多宝,持信牢固出家为道。
《四分律》¶ 第 570a 页 T22-0570.png

惟:「今时世谷贵,诸比丘乞求难得。我今宁可
将诸比丘诣迦兰陀村乞食。诸比丘因我
故大得利养,得修梵行,亦使我宗族快行
布施作诸福德。」作是念已,即将诸比丘
诣迦兰陀村。须提那母闻其子将诸比丘
还归本村,即往迎。到彼子所,语其子言:
「可时舍道还作白衣。何以故?汝父已死,我
今单独,恐家财物没入于官。但汝父财既多,
况祖父已来财物无量,甚可爱惜,是以汝今
应舍道就俗。」即答母言:「我不能舍道习
此非法,今甚乐梵行修无上道。」如是至三,
其子亦答言:「不能舍道还俗。」其母便舍之
而去,诣其妇所语言:「汝月期时至便来语
我。」妇自知时到,往语其姑:「大家欲知我月
期时至。」母语其妇:「汝取初嫁时严身衣服
尽著而来。」即如其教便自庄严,与母共俱
至其儿所:「今正是时便可舍道就俗。何以
故?汝若不舍道者,我财物当没入于官。」儿
答母言:「我不能舍道。」母如是再三语子
言:「汝妇今日华水已出,便可安子,使汝种
不断。」子白母言:「此事甚易,我能为之。」时迦
兰陀子,佛未制戒前不见欲秽,便捉妇
臂将至园中屏处三行不净。时园中有鬼
命终即处其胎,处胎九月生男,颜貌端政,与
世无双,字为种子。诸根具足渐渐长大,剃
发被袈裟,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精勤不懈
得阿罗汉,神足变化威德无量,故号尊者种
子。
须提那习沙门威仪,无事不知触事皆
《四分律》¶ 第 570b 页 T22-0570.png

来常怀愁忧,诸同学见已问:「汝何愁忧耶?汝
久修梵行,威仪礼节无事不知,何所愁为
不乐梵行耶?」须提那言:「我甚乐梵行,近
在屏处犯恶行,与故二行不净故愁耳!」诸
比丘言:「须提那!汝云何乃作如是恶事,于
如来清净法中,于欲无欲于垢无垢,能断
渴爱破坏巢窟,除众结缚爱尽涅槃。汝今
云何于此清净法中,与故二共行不净行
耶?」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
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
以此因缘集诸比丘,世尊知而问、知而不
问、时而问、时而不问、义合问、义不合不问。
尔时世尊知时义合,问须提那:「汝实与故二
行不净行耶?」「如是世尊!我犯不净行。」尔
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言:「汝所为非,非
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
应为。汝须提那!云何于此清净法中行,乃
至爱尽涅槃,与故二行不净耶?」告诸比丘:
「宁持男根著毒蛇口中,不持著女根中。何
以故?不以此缘堕于恶道。若犯女人,身坏
命终堕三恶道。何以故?我无数方便说断欲
法,断于欲想、灭欲念,除散欲热、越度爱
结。我无数方便说欲如火,如把草炬亦如
树果,又如假借、犹如枯骨,亦如段肉、如
梦所见、如履锋刃、如新瓦器盛水著于日
中、如毒蛇头、如轮转刀、如在尖标、如利
戟刺,甚可秽恶佛所呵责。须提那!于我清
净法中,乃至爱尽涅槃,与故二行不净行。」
尔
《四分律》¶ 第 570c 页 T22-0570.png

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
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
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
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
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
法得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犯
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有跋阇子
比丘,愁忧不乐净行,即还家共故二行不
净行。彼作是念:「世尊与诸比丘结戒,若比
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
共住。然我愁忧不乐净行,还家与故二共
行不净行,我将不犯波罗夷耶?我当云
何?」即便语诸同学言:「长老!世尊为诸比丘
结戒,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丘
犯波罗夷不共住。然我有愁忧不乐净行,
还家与故二共行不净行,我将无不犯波
罗夷耶?我今当云何?善哉长老!为我以此
事白佛,随佛所教我当奉行。」尔时诸比丘
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
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
丘僧,无数方便呵责跋阇子比丘:「汝所为非,
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
不应为。云何痴人,不乐净行,还家与故二
行不净行?初入便波罗夷,汝痴人得波罗
夷不共住。是故比丘,若有馀人不乐净行,
听舍戒还家。若复欲出家于佛法中修
净行,应度令出家受大戒。自今已去当
《四分律》¶ 第 571a 页 T22-0571.png

若戒羸不自悔,犯不净行,行淫欲法,是比
丘波罗夷不共住。」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
戒。
尔时有一乞食比丘依林中住,有一雌
猕猴先在彼林中。时乞食比丘到村乞食还
在林中食,食已馀食与此猕猴,如是渐渐
调顺,逐比丘后行乃至手捉不去。此比丘
即捉猕猴共行不净。时有众多比丘案行
住处,次至彼林中。时彼猕猴在比丘前,回
身背之现其淫相。时诸比丘作是念:「此猕
猴在我等前回身现其淫相,将无与馀
比丘作不净行耶?」咸共相告在屏处伺之。
彼比丘乞食还在林中,食已以馀食与彼
猕猴,猕猴食已便共行不净行。诸比丘见已
即来语言:「如来不制言:『比丘不得行不
净行耶!』」彼比丘报言:「如来所制男犯妇女,不
制畜生。」诸比丘闻此语已往至佛所,头面
作礼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
此因缘即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彼乞食
比丘言:「云何比丘,与猕猴共行不净行
耶?初入波罗夷。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
丘共比丘同戒,若不还戒、戒羸不自悔,犯
不净行乃至共畜生,是比丘波罗夷不共
住。」
若比丘者,名字比丘、相似比丘、自称比
丘、善来比丘、乞求比丘、著割截衣比丘、破
结使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
处所比丘。是中比丘,若受大戒白四羯磨
如法成就得处所,住比丘法中,是谓比丘
义。
是中共比丘者,馀比丘受大戒,白四羯磨
《四分律》¶ 第 571b 页 T22-0571.png

义。
云何名为同戒?我为诸弟子结戒已,宁
死不犯,是中共馀比丘一戒、同戒、等戒,是
名同戒。
云何名不舍戒?颠狂舍戒、颠狂人
前舍戒,心乱舍戒、心乱人前舍戒,痛恼舍戒、
痛恼人前舍戒,哑舍戒、聋舍戒、哑聋舍戒、
哑人前舍戒、聋人前舍戒、哑聋人前舍戒,
中国人边地人前舍戒、边地人中国人前舍
戒,不静静想舍戒、静作不静想舍戒,戏笑舍
戒。若天、若龙、若夜叉、若饿鬼、若睡眠人、若死
人、若无知人、若自不语、若语前人不解,如
是等不名舍戒。
云何舍戒?若比丘不乐修
梵行,欲得还家厌比丘法,常怀惭愧贪
乐在家,贪乐优婆塞法,或念沙弥法、或乐
外道法,乐外道弟子法,乐非沙门非释子法,
便作如是语:「我舍佛、舍法、舍比丘僧、舍和
上、舍同和上、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
诸梵行、舍戒、舍律、舍学事,受居家法,我作
净人、我作优婆塞、我作沙弥、我作外道、
我作外道弟子、我作非沙门,非释种子。」若复
作如是语:「我止!不须佛,佛于我何益?」离
于佛所,如是乃至学事亦如是。若复作馀
语,毁佛法僧乃至学事,便赞叹家业,乃至
非沙门非释子。以如是语了了说,是名舍
戒。
戒羸者,或有戒羸不舍戒,或有戒羸而
舍戒。何者戒羸不舍戒?若比丘愁忧不乐
梵行,欲得还家厌比丘法,常怀惭愧意
乐在家,乃至乐欲作非沙门非释子法,便
作是言:「我念父母、兄弟、姊妹、妇儿、村落、城邑、
《四分律》¶ 第 571c 页 T22-0571.png

受持家业,乃至非沙门非释种子,是谓戒
羸不舍戒。何者戒羸而舍戒?若作如是思
惟:「我欲舍戒。」便舍戒,是谓戒羸而舍戒。
不
净行者,是淫欲法。
下至共畜生者,可行淫
处者是也。
云何名波罗夷?譬如断人头不
可复起,比丘亦复如是,犯此法者不复
成比丘,故名波罗夷。
云何名不共住?有
二共住:同一羯磨、同一说戒。不得于是二
事中住,故名不共住。
三种行不净行,波罗
夷:人、非人、畜生。复有五种行不净行,波罗
夷:人妇、童女、有二形、黄门、男子,于此五处行
不净行,波罗夷。于三种妇行不净行,波罗
夷。何者三?人妇、非人妇、畜生妇,于此三处
行不净行,犯波罗夷。三种童女、三种二形、
三种不能男、三种男子,于此行不净行,波罗
夷亦如是。犯人妇三处,波罗夷:大便道、小便
道及口。非人妇、畜生妇、人童女、非人童女、畜
生童女、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三处亦
如是。人黄门二处行不净行,波罗夷:大便
道及口。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亦如是。人男、非
人男、畜生男二处亦如是。比丘有淫心向
人妇女大便道、小便道及口,若初入犯,若不
入不犯。有隔有隔、有隔无隔、无隔有隔、无
隔无隔,波罗夷。若比丘有淫意,向非人妇
女、畜生妇女、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
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三处亦如是。人黄门、
非人黄门、畜生黄门、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二
处亦如是。若比丘淫意向人睡眠妇女,若死
《四分律》¶ 第 572a 页 T22-0572.png

犯、不入不犯。有隔无隔亦如是广说,乃至
男子亦如是。若比丘为怨家将至人妇女
所,强持男根令入三处,始入觉乐、入已乐、
出时乐,波罗夷。始入乐、入已乐、出时不乐,
波罗夷。始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
始入乐、入已不乐、出时不乐,波罗夷。始入
不乐、入已乐、出时乐,波罗夷。始入不乐、入
已不乐、出时乐,波罗夷;有隔无隔亦如是;
从非人女乃至男子亦如是。若比丘为怨
家将至人睡眠妇女,若死形未坏、若多未
坏,觉乐亦如是;有隔无隔亦如是;从非人
女乃至男子亦如是。若怨家强捉比丘大
便道中行不净,若入觉乐,波罗夷;入已觉乐、
出时觉乐亦如上,乃至有隔无隔亦如上。
从道入道、从道入非道、从非道入道;若
限齐入、若尽入、若语不语、若以淫心,乃至
入如毛头,波罗夷。方便而不入,偷兰遮。若
比丘方便求欲行不净行,成者波罗夷,不成
者偷兰遮。若比丘教比丘行不净行,彼比
丘若作,教者偷兰遮;若不作,教者突吉罗。比
丘尼教比丘行不净行,若比丘作,尼偷兰遮;
不作,尼突吉罗。除比丘、比丘尼,馀众相教
行不净行,作、不作尽犯突吉罗。若死尸半
坏行不净,入便偷兰遮;若多分坏、若一切坏,
偷兰遮;若骨间行不净,偷兰遮;若穿地作
孔、抟泥作孔,若君持口中,犯偷兰遮;若道
想、若疑,如是一切偷兰遮。若道作道想,波罗
夷;若道疑,波罗夷;若道非道想,波罗夷;非道
《四分律》¶ 第 572b 页 T22-0572.png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谓为
犯。
不犯者,若睡眠无所觉知,不受乐一切
无有淫意,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
狂、心乱、痛恼所缠,无犯。(一竟)
尔时世尊游罗阅城耆阇崛山中。时罗阅城
中有比丘字檀尼迦陶师子,在闲静处止
一草屋。彼比丘入村乞食,后有取薪人破
其草屋持归。比丘乞食还,作是念:「我今独
在闲静处自取草木作屋,入村乞食,后
取薪柴人破我屋持归。我今自有技艺,
宁可和泥作全成瓦屋。」时彼比丘即便和
泥作全成瓦屋,取柴薪牛屎烧之,屋成色
赤如火。尔时世尊从耆阇崛山下,遥见此
舍色赤如火,见已知而故问:「诸比丘!此是何
等赤色?」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名
檀尼迦陶师子,独处闲静住一草屋,乞食
后诸取薪人破其屋持归。彼还见舍破即
作是念:『我自有技艺,今宁可作全成瓦
屋于中止住。』即便作之。是其屋色赤如是。」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言:「汝
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
行,所不应为。云何檀尼迦比丘陶师子自
作此屋,大集柴薪牛屎而烧之?我常无数
方便说慈悯众生。云何痴人,自作泥屋聚
积柴薪牛屎而烧之?自今已去不得作赤
色全成瓦屋,作者突吉罗。」尔时世尊敕诸
比丘:「汝等共集相率速诣檀尼迦屋所打破。」
时诸比丘即如佛教往诣打破。时檀尼迦见
《四分律》¶ 第 572c 页 T22-0572.png

我屋?」诸比丘答曰:「汝无有过,亦不憎汝。我
向受世尊教,故来破汝屋耳!」檀尼迦比丘
言:「若世尊教敕者正是其宜。」
尔时摩竭国瓶
沙王有守材人,与此檀尼迦比丘少小亲厚
知识。时檀尼迦比丘往至守材人所语言:「汝
知不耶?王瓶沙与我材木,我今须材便可
与我。」彼人言:「若王与者,好恶多少随意自
取。」王所留要材,比丘辄取斫截持去。时有一
大臣统知城事,至材坊见王所留要材斫
截狼藉,见已即问守材人言:「此王所留要
材,谁斩截持去?」守材人言:「是檀尼迦比丘,来
至我所而作是言:『王与我材,今须材用便
可见与。』我寻报言:『王与汝材,恣意取之。』时
比丘即入材坊斫截持去。」时大臣闻此语
已即嫌王言:「云何以此要材与比丘?幸自
更有馀材可以与之,而令此比丘斫截要
材持去。」时大臣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先所
留要材,云何乃与比丘令斫截持去?幸自
更有馀材可以与之,何故坏此好材?」王
报言:「我都不自忆以材与人,若有忆者语
我。」时大臣即摄守材人来将诣王所。时守
材人遥见檀尼迦比丘语言:「大德!以汝取
材故今摄我去,汝可来为我决了,慈悯故。」
比丘报言:「汝但去!我正尔往。」时檀尼迦比丘
后往王所,在前默然而住。王即问言:「大德!
我实与汝材不?」比丘答言:「实与我材。」王
言:「我不忆与汝材,汝可为我作忆念。」比
丘报言:「王自忆不?初登位时口自发言:『若我
《四分律》¶ 第 573a 页 T22-0573.png

学戒者,与而取、不与不取、与而用、不与不
用。从今日沙门、婆罗门,草木及水听随意
用,不得不与而用。自今已去,听沙门婆罗
门草木及水随意用。』」王言:「大德!我初登位时
实有如是语。」王言:「大德!我说无主物,不说
有主物。大德应死!」王自念言:「我刹利王水浇
头种,云何以少材而断出家人命?是所不
应。」尔时王以无数方便诃责比丘已,敕诸
臣放此比丘去,即如王教放去。后诸臣
皆高声大论不平:「王意云何?如此死事,但尔
呵责而放也?」时罗阅城中有诸居士不信
乐佛法众者,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
愧、无所畏惧,不与而取,外自称言:『我知正
法。』如是何有正法?尚取王材,何况馀人。
我等自今已往,勿复亲近沙门释子,礼拜、问
讯、供养、恭敬,无使入村、勿复安止。」时诸比
丘闻,诸少欲知足、行头陀、知惭愧、乐学
戒者嫌责檀尼迦:「云何偷瓶沙王材木耶?」
尔时诸比丘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已在一
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
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檀尼迦比丘,汝
审尔王不与材而取不?」答言:「实尔!世尊。」世尊
尔时以无数方便诃责檀尼迦比丘言:「汝
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
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檀尼迦王不与材而
取?我无数方便称叹与者当取、取者当用。汝
今云何王不与材而取耶?」尔时复有一
比丘名曰迦楼,本是王大臣善知世法,去
《四分律》¶ 第 573b 页 T22-0573.png

迦楼比丘言:「王法不与取,几许物应死?」比
丘白佛言:「若取五钱、若直五钱物应死。」「云
何檀尼迦比丘,王不与材而取?」尔时世尊以
无数方便呵责檀尼迦比丘已,告诸比丘:
「檀尼迦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
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
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若在
村落、若闲静处,不与盗心取,随不与取
法,若为王、王大臣所捉,若杀、若缚、若驱出
国,『汝是贼、汝痴、汝无所知。』是比丘波罗夷,
不共住。」
比丘义如上。
村者有四种:一者周
匝垣墙,二者栅篱,三者篱墙不周,四者四周
屋。
闲静处者,村外空静地是谓闲静处。
不与
者,他不舍。
盗者,盗心取也。
随不与取者,
若五钱、若直五钱。
王者,得自在、不属人。
大
臣者,种种大臣辅佐王。
波罗夷不共住者
如上说。
有三种不与取,波罗夷:若自手取、
若看取、若遣人取。复有三种取,波罗夷:非
己物想取、非暂用取、非同意取。复有三种
取:他物、他物想取、若举离本处。复有三种
取:有主、有主想取、若举离本处。复有三种
取:他护、他护想取、若举离本处。复有四种不
与取,波罗夷:自手取、若看取、若遣人取、举
离本处。复有四种取,波罗夷:非己物想取、
不暂取、不同意取、若举离本处。复有四种
取:他物、他物想取、若重物、若举离本处。复
有四种:有主、有主想、若重物、若举离本处。复
有四种:他护、他护想、若重物、若举离本处。
《四分律》¶ 第 573c 页 T22-0573.png

他取、若遣人取、若重物、若举离本处。复有
五种:非己物想取、不暂取、非同意取、若重物、
若举离本处。复有五种:若他物、他物想、若重
物、盗心举离本处。复有五种:有主、有主想、若
重物、盗心、举离本处。复有五种:他护、他护想、
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复有六种不与取,波
罗夷:自手取、看取、遣人取、若重物、盗心、举离
本处。非己物、非己物想有六种,亦如是,是
为六种取得波罗夷。
处者,若地处、若地上处、
若乘处、若担、若虚空、若树上、若村、若阿兰若
处、若田、若处所、若船、若水处、若私度关塞
不输税、若取他寄信物;若取水、杨枝、树果、
草木;无足众生、若二足、四足、多足;若同财业、
若要、若伺候、若守护、若逻要道,是谓处。
地处
者,地中伏藏未发出七宝、金银、真珠、琉璃、
贝玉、砗渠、玛瑙、生像、金宝、衣被。若复有馀
地中所须之物属主者,若以盗心取五钱、
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举离本
处,初离处波罗夷。若方便欲举而不举,偷
兰遮。
地上处者,金银、七宝乃至衣被不埋,
若复有馀地上所须之物属主者,若以盗
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
举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若方便欲举而不
举,偷兰遮。
乘处者,乘有四种:象乘、马乘、车乘、
步乘;若复有馀乘尽名为乘。乘上若有金银、
七宝乃至衣被,若复有馀所须有主物,若以
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
藏、若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方便欲举
《四分律》¶ 第 574a 页 T22-0574.png

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坑中至岸上、从
岸上至坑中,如是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
夷;若方便欲取而不取,偷兰遮。
担处者,
头担、肩担、背担、若抱、若复有馀担,此诸担上
有金银、七宝乃至衣被,若复有馀所须之物
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
取、若埋藏,若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若
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若取担者,从道
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坑中
至岸上、从岸上至坑中,如是以盗心取
离本处,初离波罗夷;若方便欲取而不取,
偷兰遮。
空处者,若风吹毳、若劫贝拘遮罗、若
差罗波尼、若刍摩、若麻、若绵、若钵耽岚婆、若头
头罗、若雁、若鹤、若孔雀、鹦鹉、鸲鹆,若复有馀
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
钱离本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取,
偷兰遮。
上处者,若举物在树上、墙上、篱上、
杙上、龙牙杙上、衣架上、绳床上、木床上,若
大小蓐上、机上、地敷上,有金银乃至衣被
及馀所须之物在上,以盗心取五钱、若过
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举离本处,初离
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
村处者,
有四种如上。若村中有金银乃至衣被及
馀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
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举取离处,初离
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若以机
关攻击破村、若作水浇、或依亲厚强力,或
以言辞辩说诳惑而取,初得波罗夷;方便
《四分律》¶ 第 574b 页 T22-0574.png

阿兰若处者,村外有主
空地,彼空处有金银七宝、衣被及馀所须有
主物,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举取、若
埋藏,举离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
举,偷兰遮。若以方便坏他空地、若作水浇、
或依亲厚强力,或以言词辩说诳惑而
取,初得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得,偷兰遮。
田处者,稻田、麦田、甘蔗田、若复有馀田,彼田
中有金银七宝衣被及馀所须之物,有主,
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举取、若埋藏,
举离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
兰遮。若以方便坏他田,若作水浇坏、若依
亲厚强力、或以言词辩说诳惑而取,初得
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取,偷兰遮。
处所者,
若家处所、若市肆处、若果园、若菜园、若池、若
庭前、若舍后、若复有馀处,彼有金银七宝衣
被及馀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
过五钱,若举取、若埋藏取,举离处,初离波
罗夷;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若坏他处
所、若依亲厚强力、若以言词辩说诳惑
而取,〔初〕-【三】【宫】〔初〕-【宋】【元】【明】【宫】初初得波罗夷;方便不得,偷兰遮。
船处
者,小船、大船、台船、一木船、舫船、橹船、龟形船、
鳖形船、皮船、浮瓠船、果船、悬船、筏船,若
复馀船上有金银七宝衣被及馀所须之物,
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埋藏
离本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得,偷
兰遮。若从此岸至彼岸、从彼岸至此岸,
若逆流、若顺流、若沈著水中、若移岸上,若解
移处,波罗夷;方便欲取而不得,偷兰遮。
水
《四分律》¶ 第 574c 页 T22-0574.png

若水獭、若鱼、若鳖、若失收摩罗,若优钵罗
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及馀水中
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
取、若埋藏,离本处,初离波罗夷;方便欲取而
不得,偷兰遮。若以方便坏他水处取,乃至
偷兰遮如上。
不输税者,比丘无输税法,
若白衣应输税物,比丘以盗心为他过物
若掷关外,若五钱、若过五钱,若埋藏举、若
以辩辞言说诳惑、若以咒术过,乃至方便
偷兰遮如上。
取他寄信物者,寄持信物去,
作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头上移著肩
上,肩上移著头上,从右肩移著左肩上,从
左肩移著右肩上,若从右手移著左手,从
左手移著右手,若抱中、若著地,举离处,初
离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水者,若大小盆及馀
种种水器,若众香水、若药水,以盗心取五
钱、若过五钱,若牵取、若弃,波罗夷;方便,偷
兰遮。
杨枝者,若一、若两、若众多、若一把、若一
束、若一抱、若一担、若香所熏、若药涂,若贼心
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离本处,初离
处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园者,诸一切草木丛
林华果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
牵挽取、若举若埋藏,离本处,初离处波罗
夷;方便偷兰遮。无足众生者,蛇鱼及馀无足
众生有主者,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
罗夷;方便,偷兰遮。
二足众生者,人、非人、鸟
及馀二足众生有主者,以盗心取直五钱、
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四足众生
《四分律》¶ 第 575a 页 T22-0575.png

主者,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
夷;方便,偷兰遮。
多足者,蜂、郁周隆伽,若百足
及馀多足众生有主者,以盗心取直五钱、
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同财业者,
同事业得财物当共,以盗心取直五钱、若
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共要者,共他
作要教言,某时去、某时来,若穿墙取物、若
道路劫取、若烧,从彼得财物来共,以盗心
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伺候者,我当往观彼村,若城邑、若船渡处、
若山谷、若人所居处、市肆处、作坊处,于彼所
得物一切共,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
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守护者,从外得财
来我当守护,若所得物一切共,若以盗心
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方便,偷兰遮。
看道者,我当看道,若有王者军来、若贼军
来、若长者军来,当相告语,若有所得财物
一切共,若以盗心取直五钱、若过五钱,波
罗夷;方便,偷兰遮。
方便求过五钱、得过五
钱,波罗夷。若方便求过五钱、得五钱,波罗
夷。方便求过五钱,得减五钱,偷兰遮。方便
求过五钱,不得,偷兰遮。方便求五钱,得
过五钱,波罗夷。方便求五钱,得五钱,波罗
夷。方便求五钱,得减五钱,偷兰遮。方便求
五钱,不得,偷兰遮。方便求减五钱,得过五
钱,波罗夷。方便求减五钱,得五钱,波罗夷。
方便求减五钱,得减五钱,偷兰遮。方便求
减五钱,不得,突吉罗。教人方便求过五钱,
《四分律》¶ 第 575b 页 T22-0575.png

钱,得五钱,二俱波罗夷。方便教人求过五
钱,得减五钱,二俱偷兰遮。方便教人求过
五钱,不得,二俱偷兰遮。方便教人求五钱,
得过五钱,二俱波罗夷。方便教人求五钱,
得五钱,二俱波罗夷。方便教人求五钱,得
减五钱,二俱偷兰遮。方便教人求五钱,不
得,二俱偷兰遮。方便教人求减五钱,得过
五钱,取者波罗夷,教者偷兰遮。方便教人
求减五钱,得五钱,取者波罗夷,教者偷兰
遮。方便教人求减五钱,得减五钱,二俱偷
兰遮。方便教人求减五钱,不得,二俱突吉
罗。方便教人求五钱,若过五钱,受教者取
异物,取者波罗夷,教者偷兰遮。方便教人求
五钱、若过五钱,受教者异处取物,受教者
波罗夷,教者偷兰遮。若方便教人求五钱、
若过五钱,受教者谓使取物,无盗心而取,
得五钱、若过五钱,教者波罗夷,受使者无犯。
若教人取物,受教者谓教盗取,若取得,直
五钱、若过五钱,受教者波罗夷,教者无犯。
有
主有主想,不与取,五钱、若过五钱,波罗夷。有
主疑,若取五钱、若过五钱,偷兰遮。无主有
主想取,五钱、若过五钱,偷兰遮。无主物疑取,
五钱、若过五钱,偷兰遮。取有主物有主想,减
五钱,偷兰遮。取有主物疑,减五钱,突吉罗。无
主有主想取,减五钱,突吉罗。无主物疑取,减
五钱,突吉罗。比丘尼,波罗夷;式叉摩那、沙弥、
沙弥尼,突吉罗灭摈,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想
取、已有想、粪扫想、暂取想、亲厚意想,一切无
《四分律》¶ 第 575c 页 T22-0575.png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
缠,是谓无犯。(二竟)。
《四分律》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