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 第 1008b 页
《四分律》卷第六十(第四分之十一)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译
毗尼增一之四=一六之四【宋】【元】,一法之四【明】,文六之四【宫】一之四=一六之四【宋】【元】,=一法之四【明】,=文六之四【宫】一之四一之四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我所听,波陀舍、阿㝹波
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叉罗、阿㝹恶叉
罗,应如是作。如我所不听,波陀舍、阿㝹波
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叉罗、阿㝹恶叉
罗,应呵不应随顺,应如是作。如我所遮,
波陀舍、阿㝹波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
叉罗、阿㝹恶叉罗,不应作。如我所不遮,波
陀舍、阿㝹波陀舍,便阇那、阿㝹便阇那,恶叉
罗、阿㝹恶叉罗,应随顺不应呵。」
尔时舍利
弗,与五百比丘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与五百比丘尼俱;阿难分坻,与五百优婆
塞俱;毗舍祛母,与五百优婆私俱,如拘睒
弥揵度中说。尔时佛告诸比丘:「比丘至僧
中,先有五法:应以慈心、应自卑下如拭
尘巾、应善知坐起、若见上座不应安坐、
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彼至僧中,不为杂
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若见
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何以
故?恐僧别异故。比丘应先有此五法然后
至僧中。舍利弗!有此五法,比丘在僧中不
卷六十 第 1008c 页 T22-1008.png

法,如上为自损减中说。举他罪有五法:具
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善于语言、有忆念、有
智慧,是为五。有五法应举他罪:有慈悲
心、有欲利益、令增长、令忏悔、清净,有是五
法应举他罪。欲举他罪者应有五法,如
上遮揵度中说。有五非法举:非时不以时、
不实不以实、损减无利益、粗犷不柔和、
瞋恚不以慈心,是为五。有五如法举(反上句是)。
不善、善,非毗尼、是毗尼,世间、出世间,作损减、
利益亦如是说。有五句语,无第三句:时与
非时,此句无第三;实与不实,此句无第三;
损减有利益,此句无第三;粗犷柔和,此句
无第三;瞋恚慈心,此句无第三。是为五句
无第三。说五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
和上、舍同和上,如是五五为句,乃至非
沙门释子!如来出世,见有过失故,以五利
义,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令僧欢喜、
令僧安乐、令不信者信、信者增长,是为五。
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如来出世,见诸比丘
有过失故,以五利义,为诸比丘制呵责羯
磨: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
者信、信者增长,是为五。乃至正法久住,五
五为句亦如是。乃至七灭诤亦如是。
「有六
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不作。破见、破威
仪亦如是,是为六。有六如法遮说戒
(反上句是)。有六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
五十戒、多闻、广诵二部戒毗尼、善能语言辩
说义句了了、不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
卷六十 第 1009a 页 T22-1009.png

丘尼。比丘为比丘作疑有六法:若以所生
年、若以腊数、若以受大戒、若以羯磨、若
犯、若以法,是为六。有六犯所起处:或有犯
由身起非心口、或有犯起于口不以身
心、或有犯从身口起不以心、或有犯从
身心起非口、或有犯起口心非身、或有
犯从身口心起,是为六。斗诤有六根本,
如《中阿含》说。有六处盗犯波罗夷:若自取、若
指授、若遣使、若重物、以盗心、移离本处,是为
六。复有六非:己有想、不暂取想、非亲厚想、
若重物、以盗心、移离本处,是为六。
「有七
非法遮说戒:遮无根波罗夷乃至无根恶说,
是为七。有七犯聚:波罗夷乃至恶说,是为
七。有七种精:青色乃至酪浆色,是为七。有
七灭诤:如上戒文中说。有七法名为持律:
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知有馀、知无馀、
广诵二部戒毗尼,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
前,第七句以广诵毗尼为一句,是为七。复
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住毗尼不移不
动为一句,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
七句以善能灭诤事为一句,是为七。复有
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自识宿命种种所
使为一句,是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
七句以天眼见众生死此生彼为一句,是
为七。复有七,六句同前,第七句以漏尽得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得果證,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终不还,此为一句,是为
七。有七不恭敬:不敬佛、法、僧、戒、定、父母、善
卷六十 第 1009b 页 T22-1009.png

舍佛、法、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
舍同阿阇梨,是为七,乃至非沙门释子亦
如是。以七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戒:
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不信者
信、信者增长、难调令调、惭愧者得安乐,是
为七。如是七七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
是。以七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
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七七为句,乃至正法
久住亦如是。乃至七灭诤亦如是,如呵责
羯磨为句。
「有八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
作、不作;破见作、不作;破威仪作、不作;破正命
作、不作,是为八。有八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有
八法应差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
多闻、诵二部戒毗尼、善能言语辩义句字了
了、大姓出家刹利婆罗门居士、若形颜端政、不为佛故出家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
过二十腊,是为八。有八不可过法,如比丘
尼犍度中说。白衣有八法应与作覆钵:
骂谤比丘、作损减、无利益、作无住处、斗
乱比丘、在比丘前毁佛法僧,是为八。比丘
有八法令白衣不信:骂谤白衣、作损减、
无利益、作无住处、斗乱白衣、在白衣前
毁佛、法、僧,是为八。比丘有是八法,应与作
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上说。有八法应差
作使伴:能闻、能说、自解令他解、能受、能持、
无失、知好恶、说义趣,是为八。」
尔时世尊在瞻婆城伽伽池边,白月十五日
说戒时,于露地坐,与众僧俱前后围绕。时
卷六十 第 1009c 页 T22-1009.png

比丘乃作馀语答,便起瞋恚。佛告诸比丘:
「应审定问彼人,彼人于佛法中无所任、
无所增长。譬如农夫田苗稊稗参生,苗叶
相类不别而为妨害,乃至莠实,方知非谷
之异。既知非谷即耘除根本。何以故?恐害
善苗故。比丘亦复如是,有恶比丘,行来坐
起摄持衣钵,如善比丘不别,乃至不出
罪。时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稊稗之异。既
知其异,应和合为作灭摈除之。何以故?恐
妨善比丘故。譬如农夫治谷当风筛扬,好
谷留聚,其下秕𦮽随风除之。何以故?恐
污好谷故。如是恶比丘行来入出,如善比
丘不别,乃至不出罪。时既出其罪,方知
比丘中秕𦮽秽恶。既知已,应和合为作
灭摈除之。譬如有人须木作井栏,从城
中出,手捉利斧往彼林中遍扣诸树。若是
实中者其声贞实,若是空中者其声虚而
㽄。而彼空树根茎枝叶,如贞实者不异。
至于扣时方知内空。既知内空,即便斩伐
截落枝叶先去粗朴,然后釿刬细治内外
俱净,以作井栏。如是恶比丘,行来出入摄
持衣钵,威仪如善比丘不异,乃至不出罪。
时既出其罪,方知沙门中垢秽稊稗空树,若
知已即应和合作灭摈。何以故?恐妨害善
比丘故。」而说偈言:
「 「同住知性行,
嫉妒憙瞋恚;
人中说善语,
屏处造非法。
方便作妄语,
明者能觉知;
卷六十 第 1010a 页 T22-1010.png

及以空中树。
自说是沙门,
虚空应灭摈;
已作灭摈竟,
行恶非法者。
清净者共住,
当知是光显;
和合共灭摈,
和合尽苦际。」」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为汝等说八种恶
马及八种恶人。汝曹谛听!何等八?或有恶
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抵踬不去;或
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反倚傍两
辕而不前进;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
其去而颠蹶倒地,既伤其膝又折辕槅;
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却行
不进;或有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
更趣非道破轮折轴;或有恶马授勒与
鞭欲令其去,不畏御者亦不畏鞭,方便
啮衔𩣺突不可禁制;或有恶马授勒与
鞭欲令其去,而双脚人立吐沫;或有恶马
授勒与鞭欲令其去,或蹲或卧。是为八。何
等是八种恶人?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
而彼比丘便言:『我不忆!我不忆!』犹如恶马
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更抵踬不去,我说
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
而彼比丘不言犯、不言不犯默然而住,犹
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倚傍两辕而
不前进,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比丘
举彼见闻疑罪,彼作是言:『长老亦自犯是
罪,云何能除他罪?』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
令其去,而更颠蹶倒地既伤其膝又折辕
卷六十 第 1010b 页 T22-1010.png

闻疑罪,彼比丘作是言:『长老自痴!犹须人
教而欲教我。』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
其去而更却行,我说此人亦复如是。或有
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便说馀事答反
生瞋恚,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去,而
趣非道折轴破轮,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不畏
众僧亦不畏犯,而不受举罪者语,便捉坐
具置肩而去不可呵制,犹如恶马授勒
与鞭欲令其去,而不畏御者亦不畏鞭
啮衔𩣺突不可禁制,我说此人亦复如
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而彼比丘左
抄郁多罗僧,在僧中举手大语:『乃令汝等
教授我耶?』犹如恶马授勒与鞭欲令其
去,而更双脚人立吐沫,我说此人亦复如
是。或有比丘举彼见闻疑罪,彼比丘言:『长
老亦不与我衣钵卧具医药,何故教我?』彼
即舍戒取于下道,至诸比丘所作是言:『大
德!我已休道,于意快耶?』犹如恶马授勒与
鞭欲令其去而更蹲卧,我说此人亦复如
是。是为八种恶人。我已说八种恶马、八种
恶人,世尊所应慈悯诸弟子,我已具说,汝
今当住在空处树下修习禅定,莫为放逸
后致悔恨,此是我教诫。」佛说如是,诸比丘
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拘萨罗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俱人间游行,于中道见有大聚火炽然,见
已即下道,在一树下敷座而坐,告诸比丘:
卷六十 第 1010c 页 T22-1010.png

火扪摸呜之,即烧其皮肉筋骨消尽。若复
有人,捉刹利女、婆罗门女、毗舍女、首陀罗
女扪摸呜之,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
白佛:「大德!若捉彼刹利等女扪摸呜之,此
事为善。何以故?若捉火即烧烂皮肉筋骨
消尽,得大苦痛不可堪耐。」佛告诸比丘:「我
今告汝!宁捉此火扪摸呜之,烧其皮肉筋
骨消尽,此事为善。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
恶道。若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净行自言
是净行,破戒行恶,都无持戒威仪,邪见覆
处作罪,内空腐烂外现完净,食人信施,以
不消信施故,堕三恶道长夜受苦。是故
应当持净戒食人信施,饮食衣服卧具医
药一切所须,能令施主得大果报,所为出家
作沙门亦得成就。
「汝等比丘!宁以热戟
刺脚,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礼
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言:「宁
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接足作礼。何以故?热
戟刺脚受大苦痛故。」佛告诸比丘:「我今告
汝宁以热戟刺脚。何以故?不以此因堕
三恶道。若非沙门自言是沙门,非净行自
言是净行。破戒行恶,都无持戒威仪,邪见
覆处作罪,内空腐烂外现完净,食人信施,
以不消信施故,堕三恶道长夜受苦。是
故当持净戒食人信施,乃至一切所须如
上说,令施者得大果报,所为出家作沙门
亦得成就。
「汝等比丘,宁以热斧自斩其身
首,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耶?
卷六十 第 1011a 页 T22-1011.png

宁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手扪摸身。何以故?
热斧斩身首受大苦痛故。」「我今告汝!宁
以热斧自斩其身首,此事为善。何以故?
不以此因堕三恶道,馀如上句说。
「比丘汝
等,宁以热铁为衣烧烂身尽,当受著信
乐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好衣。如是二事何者
为善?」诸比丘白佛言:「大德宁受彼种种好
衣。何以故?热铁衣烧身受大苦痛故。」佛告
诸比丘:「我今语汝!宁以热铁为衣烧身。何
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馀如上句说。
「比
丘汝等,宁吞热铁丸烧烂五藏从下而
出,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饮食供养耶?
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言:「宁受彼饮
食供养。何以故?吞热铁丸受大苦痛故。」
佛告诸比丘:「我今告汝,宁吞热铁丸。何以
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馀如上句说。受
种种粥亦如是。
「汝等比丘,宁在热铁床上
坐自烧身燋烂,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种
种好床卧具在上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
诸比丘白佛言:「宁受彼种种好床卧具。何以
故?热铁床上自烧身燋烂受大苦痛故。」佛
告诸比丘:「我今语汝,宁受热铁床上坐卧
烧身。何以故?不以此因堕三恶道,馀如
上句说。
「汝等比丘,宁在热铁屋中住烧身,
当受信乐善男子善女人房舍在中止宿
耶?如是二事何者为善?」诸比丘白佛:「宁受
彼房舍止宿。何以故?在彼热铁房中受大
苦痛故。」「我今告汝!宁在彼热铁房中烧身
卷六十 第 1011b 页 T22-1011.png

上句说。」尔时世尊说此语时、六十比丘沸血
从面孔出、六十比丘舍戒休道、六十比丘
得无漏心解脱。有众多比丘,远尘离垢得
法眼净。
「白衣家有九法,未作檀越不应作,
若至其家不应坐。何等九?见比丘不憙
起立、不憙作礼、不憙请比丘坐、不憙比
丘坐、设有所说而不受、若有衣服饮食所
须之具轻慢比丘而不与、若多有而少与、
若有精细而与粗恶、或不恭敬与,是为九
法不应往白衣家。复有九法未作檀越
应为檀越,已作应往坐(反上句是)。
「有九不如法
遮说戒:遮无根破戒作遮、不作遮、作、不作,
破见破威仪亦如是,是为九。有九如法遮
说戒(反上句是)。
「有九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
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
舍诸梵行、舍戒,是为九。如是九九为句,
乃至非沙门释种子亦如是。
「如来出世,见
有过失故,以九利义,为诸比丘制戒:摄
取于僧,乃至断未来有漏,是为九。如来出
世,见有过失故,以九利义,为诸比丘制
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乃至断未来有漏,
是为九,乃至九灭诤亦如是。
「有十种衣:拘
奢衣、劫贝衣、钦跋罗衣、刍摩衣、叉摩衣、舍㝹衣、
麻衣、翅夷罗衣、拘遮罗衣、差罗波尼衣,是十
种衣,应染作袈裟色。
「衣持有十种:粪扫衣、
牛嚼衣、鼠啮衣、烧衣、月水衣、初产衣、神庙衣、
冢间衣、愿衣、立王衣、往还衣,是为十。
「有十非
法遮说戒:非波罗夷、不入波罗夷说中、非
卷六十 第 1011c 页 T22-1011.png

要不呵、不随如法僧要呵说中、不见不闻不
疑破戒、不见不闻不疑破见、不见不闻不疑
破威仪,是为十。有十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复
有十非法遮说戒:不犯边罪、不入边罪说
中、不犯比丘尼、不入犯比丘尼说中、不贼
心受戒、不入贼心受戒说中、不破二道、不
入破二道说中、非黄门、不入黄门说中,是
为十。有十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
「有十法应差
教授比丘尼:具持二百五十戒、多闻、广诵
二部戒毗尼、善巧语言辩说了了、大姓出家
刹利婆罗门居士、形貌端政、比丘尼恭敬、
堪任为比丘尼说法令得欢喜、不为佛故
出家著袈裟而犯重罪、若二十腊若过二
十腊,是为十。」
尔时佛告优波离:「汝等莫数
举他比丘罪。何以故?若身威仪不清净,举
他比丘罪,即生彼语言:『长老先自净身威
仪。』优波离!若比丘身威仪清净,不生他语。
若言不清净、命不清净、不多闻、不广诵二
部毗尼亦如是(如上五五法中说)。复次优波离!举
他比丘复应修习五法:以时不以非时、
以实不以不实、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
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优波离!举他比
丘,有此十法然后应举。
「有十非法受筹:不
解事受筹、不与共如法者受筹、欲令非法
者多受筹、知有多非法者而受筹、欲令僧
破受筹、知僧欲破受筹、以小罪受筹、不
如所见受筹、非法受筹、别众受筹,是为十。
有十如法受筹(反上句是)。
「如来出世,见有过失
卷六十 第 1012a 页 T22-1012.png

乃至正法久住,是为十。
「有十种人不应礼:
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二道、黄
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
血,是为十。
「比丘有十种威仪不应礼:大行
时、小行时、若裸身、若剃发、若说法、若嚼杨枝、
若洗口、若饮、若食、若啖果,是为十。
「饮酒有十
过失:令色恶、少力、眼不明、喜现瞋、失财、增
病、起斗诤、有恶名流布、无智慧、死堕地
狱,是为十。
「出家人入王宫至婇女间,有
十过失:若王与夫人和合时,比丘入宫至
婇女间,夫人见比丘笑、比丘见夫人亦笑。
王作是意言:『比丘若已作是事、若当作
此。』是出家人入王宫婇女间初过失。复次
若王醉时,与夫人和合不忆,后夫人有
娠,王作是意言:『比丘来入宫,是比丘所
为。』是为第二过失。复次王太子欲反杀王,
王作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教。』是
第三过失。复次王在内,秘密之言以闻于
外,王作是念:『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传。』
是第四过失。复次王若失宝若似宝,王作
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取去。』是第五过
失。复次王或以贱人在高位处,外不喜者
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是为第六过
失。复次王或以高位者处在下职,外不喜
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是第七过
失。复次无事因缘,非时王集四部兵,其不
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是为第
八过失。复次王或集兵,中路而还,其不喜
卷六十 第 1012b 页 T22-1012.png

过失。复次若王在宫婇女间,出好象马端
政女人,见则心生爱著非比丘法。是为第
十过失。
「有十法不应授人大戒:不能教
弟子增戒、增心、增慧学、增威仪、增净行、增波罗
提木叉学、不能教舍恶见令住善见、弟
子不乐住处不能移至乐处、若有疑悔
生不能如法如毗尼开解决断、若不满
十腊,是为十。有十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
有十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
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阿毗昙毗尼、不能
教舍恶见住善见、不知波罗提木叉、不
知波罗提木叉说、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
磨、若不满十腊,是为十。有十法应授人
大戒(反上句是)。
「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不具
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广诵二部戒、不
善巧语言令人开解、不能问答教呵如法灭
摈令得欢喜、设有诤起不善能灭、不知
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说、不知布
萨、不知布萨羯磨,是为十。有十法应差别
处断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六句
如上,不解断了斗诤事、不知诤起、不知
诤灭、不知趣灭诤道,是为十。有十法应差
别处断事(反上句是)。有十法不应差别处断事:六
句如上,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为十。有十
法应差别处断事(反上句是)。」
时阿难从坐起,偏
露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大德!以何
因缘令僧未有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
事而不除灭?」佛告阿难:「举他比丘,不犯言
卷六十 第 1012c 页 T22-1012.png

法说非法、非毗尼说毗尼、是毗尼说非毗
尼、非制而制、是制而断。以此因缘令僧
未生诤事而生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
灭。」阿难复问佛言:「大德!以何因缘令僧
未有诤事而不生诤、已有诤事而得
除灭?」佛答阿难(反上句是)。佛告阿难:「有十种
诤根应当知之,善作方便令得除灭。何
等十?(反上句是)」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
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说言破僧者,齐
几名为破僧?谁破和合僧?」佛答:「十事如上
句,以此十事求索伴党,若教他求,别部说
戒、布萨、羯磨,齐是为破僧,名为破和合僧。」
优波离问和合僧(反上句是)。
「有十一语:舍戒、舍佛、
舍法、舍僧、舍和尚舍、同和尚、舍阿阇梨、
舍同阿阇梨、舍净行比丘、舍波罗提木叉、
舍毗尼、舍学事,是为十一。如是十一为
句,乃至非沙门释子亦如是。」
尔时世尊在不尸城林中,告诸比丘言:「若
比丘所在之处,莫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
互求长短,忆之不乐,况能住彼?汝等决定
应知三法疾灭,应知三法增长。何等三?念
出离、念无瞋恚、念无嫉妒,此三事疾断灭。
何等三法遂增长?贪欲念、瞋恚念、嫉妒念,此
三法增长。是故所在之处,若斗诤、共相骂詈、
口出刀剑、互求长短,忆之不乐,况能住
彼?是故汝等,决定应知三法损减、三法增
长。若比丘所在之处不共斗诤(反上句是)。其有
斗诤,二俱不忍,心怀垢秽,互相憎害,增长
卷六十 第 1013a 页 T22-1013.png

此诤转增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而灭。若比丘斗诤,彼此俱忍,心不怀垢秽,
不相憎害,不增长瞋恚而善调伏,更相受
教,不失恭敬。当知此诤而不坚固,得如
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若比丘共诤,二俱不
忍,心怀垢秽,互相憎害,增长瞋恚,而不
善调伏,不相受教亦失恭敬。若诤事起时,
不以七灭诤一一法而灭诤事者,当知此
诤转复增长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
教而灭。若诤如法得灭者(反上句是)。若比丘斗
诤,不与上中下座平宜其事,则不入修
妒路、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若诤事起时,不
以七灭诤法一一灭者,当知此诤而致增
长坚固,不得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而灭。若
诤事如法得灭(反上句是)。若不与持法、持律、持摩
夷者共平宜诤事,诤事增长亦如上句说。
若诤事如法灭(亦如上句是)。」
尔时世尊告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
罪。何以故?若举他罪,身不清净,口不清净,
即生他语:『长老!先自净身口威仪。』优波离!
若比丘身口清净,不生他语。复次优波离!
举他比丘,命不清净、寡闻、不诵修多罗,
若举他罪,即生他语:『长老!先自清净其命,
诵修多罗。』若优波离!举他比丘,命清净、多
闻诵修多罗,不生他语。复次优波离!举他
比丘,不多闻、不知毗尼、言不辩了喻若
白羊,若举他罪,则生他语:『长老!先学毗尼
学语。』若优波离!举他比丘,多闻、诵毗尼、语
卷六十 第 1013b 页 T22-1013.png

作是知,若此比丘有爱恭敬于我者则应
举罪,无爱有恭敬应举,无恭敬有爱
应举,若无爱无恭敬能令舍恶就善应
举。若无爱无恭敬亦不能令舍恶行
善,而彼有所重比丘尊敬信乐者能令舍
恶行善应举。若无爱无恭敬不能令舍
恶行善,复无有所重比丘尊敬信乐者不
能令舍恶行善。优波离!僧即应都舍置驱
弃,语言:『长老!随汝所去处,彼当为汝作举、
作忆念、作自言、遮阿㝹婆陀、遮说戒、遮
自恣。』譬如调马师恶马难调,即合缰𣏾驱
弃。此比丘亦复如是,如是人不应先从其
求听,此即是听。」佛说如是,优波离闻,欢喜
信乐受持。
优波离问佛言:「大德!为比丘起事以几法?」
佛答言:「为比丘起事以三事:破戒、破见、破
威仪。」优波离复问:「以此三事起事,复以几
法为作举?」佛言:「以三事举:见、闻、疑。」优波离
复问:「以三事起事,以三法作举,应内有
几法然后举?」佛言:「内有五法应作举(如上说以
时不以非时,如是五法)。」
尔时世尊在跋阇国池水边,告诸比丘:「汝等
谓我为衣服、饮食、疾病医药、床卧具而说法
耶?」诸比丘白佛言:「大德!我等不敢生如是
意,谓世尊为衣服乃至卧具故而说法。」佛
言:「若不以是,为作何心?」诸比丘答言:「我等
作如是意:『世尊慈念众生故,而为说法。』」佛
言:「汝等若实有如是心者,我所觉悟證知
卷六十 第 1013c 页 T22-1013.png

七觉意、八圣道,应欢喜和合修学。若欢喜
和合修学有馀比丘犯戒,不应疾疾举,应
自观察不令自恼,亦不令害人。彼犯罪
者,若不喜瞋恚、不结怨嫌、不难觉悟,自
能除罪,能舍不善住于善法。若作如是,
复应量宜,若自恼已,然不害彼人。彼有罪
者,不喜瞋恚难悟,疾能除罪,能舍不善,住
于善法。彼比丘应作是念:『我得少恼,于彼
无害,有爱利益,能令舍不善住于善法。』
则应举罪。比丘作是念:『我举他罪,当得
自恼,然不害彼。彼有罪者,喜瞋恚易得
解悟,能疾舍罪。』馀如上说。比丘复作是念:
『若举他罪,于我得恼害。彼有罪者,喜瞋恚
难可解悟,不疾舍罪。若我举罪为作忆
念,当以馀外语答我而生瞋恚。』如是人便
应舍置,不须复举。如是比丘和合欢喜,于
阿毗昙中种种诤语,应语言:『诸长老!所说
文义相应,不应共诤。』有馀比丘人所信用
其言者,应语言:『长老所说文义相应,不
应共诤。』复更有馀比丘人所信用言者,
亦应语如是语,复作是言:『长老所说文
异义同,此是小事耳,莫共斗诤。』若有多人
所信信用其言者,应语如是言。复更有
多人信用言者,亦应语如是言。复作是言:
『长老所说文同义异亦如是。』复作如是语:
『长老!所说文义俱异,莫共斗诤。』有多人信
用言者,应语如是言。复更有信用言者,
亦应语如是言。若作如是和合众僧有诤
卷六十 第 1014a 页 T22-1014.png

若共斗诤于沙门法作留难不?汝谓云何?
馀比丘见正理者,应作是言:『斗诤法于沙
门法即是留难。』复问言:『若有见者是可呵
不?』彼言:『我意谓于沙门法作留难即是可
呵。』复问言:『若于沙门法作留难是可呵法,
能进善根得沙门果不?』有见正理比丘
言:『我意谓可呵不能进善根不能得沙
门果。』若作如是诤事灭者,应语彼比丘
言:『汝为我等灭此诤事。』彼比丘应答言:『我
不知他心,但于佛所有信乐,世尊以时
为我说法,最上胜妙开示善恶,如我从世
尊所闻如是法,今为汝说。』若彼比丘闻已,
便舍诤事。比丘作如是说时,不自高己亦
不下人,如是馀比丘无有能呵者。」佛说
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有十三种人,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
作灭摈: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
破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
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是为十三种人,
未受大戒不应受,若受应灭摈。」
尔时佛告
优波离:「汝等莫数举他比丘罪。何以故?若
比丘数举他罪,身不清净则生他语:『长老
先自净身。』若举他比丘身清净,不生他语。
如是口不清净、命不清净、不多闻、不诵
毗尼、不观修多罗、言不辩了喻若白羊、
于善比丘身业无慈亦如是。复次优波离!
若比丘欲出他罪,不令有罪,有犯便举、
不犯不举。取彼比丘自言,与作自言,善能
卷六十 第 1014b 页 T22-1014.png

应有五法,以时不以非时(如是五法如上说)。
「优波离!若比丘有此十七法应举他罪。有
二十二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法不知
非法,乃至不知说不说、不知可忏罪、不
知不可忏罪、不知忏悔、不知忏悔清净,
有是二十二法不应授人大戒。有二十二
法应授人大戒(反上句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以
二十二种行,知是平断事人:具持二百五
十戒、多闻善解阿毗昙毗尼、不与人诤亦
不坚住此事、应呵者呵然后住、应教教然
后住、应灭摈灭摈然后住、不爱不恚不怖不
痴、不受此部饮食、亦不受彼部饮食、不
受此部衣钵坐具针筒、亦不受彼部衣钵
坐具针筒、不供给此部、亦不供给彼部、不
共此部入村、亦不共彼部入村、不与作
期要、亦不至彼后来后坐,有此二十二种
知是平断事人。」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
信乐受持。(毗尼增一具足竟)
《四分律》卷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