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5a 页
* 律要后集目次
* 诵或本(出地持戒品中菩萨戒本经。故今省之)
* 菩萨戒羯磨文释(收于续藏经第六十壹套中)
* 重定授菩萨戒法
* 学菩萨戒法
* 梵网经忏悔行法(出于在家律要广集。故今省之)
* 毗尼后集问辩No. 1124
律要后集
* 重定授菩萨戒法
(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菩提。发弘愿巳。审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
菩萨法师。先礼双足。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请)。
大德忆念。我某甲。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
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悯听授(如是三说)。
(既请师巳。乃往像前。烧香致敬。或复清众为举香赞。香赞既毕。一心恭敬。向十方三宝。翘勤礼拜)。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5b 页 X60-0545.png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各一礼巳。次复𨃰下恭敬。膝轮著地。对佛像前。合掌请师)。
惟愿大德哀悯。授我菩萨净戒。
(请巳。专念一境。长养净心。作是思惟。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功德藏 尔时戒师应问言)。
善男子听。汝是菩萨不(答是言)。发菩提愿未(答言巳发)。
善男子听。汝等今者。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
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
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巳具。未来一
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
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巳学。未来一切菩萨当
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
(如是三问答巳。次应语言)。
佛子。应受四不坏信(此下归依悔过发愿三节。皆应自说。如或不能。师应教授)。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
依正法戒(如是三说)。
佛子。次应悔三世罪。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5c 页 X60-0545.png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现
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未来身
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如是三说)。
佛子。如是悔过巳。三业清净。如净琉璃。内外明照。
次应发四弘誓愿。
「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是三说)」
佛子。既发弘誓愿竟。我当为汝启白三宝。證明受
戒。汝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初番白竟。十方
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二番白竟。十
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汝顶上。三番白竟。
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
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
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尔时受戒者。胡跪如故。戒师起座。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在三宝。恭敬供养。顶礼合掌。作如是白)。
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于此中。
现有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
戒。我为作證。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
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
者。于此某甲受戒菩萨。亦为作證(如是三说)。
(次应复座。为说十重戒相劝持)。
善男子听。菩萨有十无尽戒。若有犯者。非菩萨行。
失四十二贤圣法。汝应谛受。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能持不(答言能)。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6a 页 X60-0546.png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淫欲。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自赞毁他。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悭。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瞋。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谤三宝藏。能持不(答言能)。
佛子。受十无尽戒巳。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
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当知如
是菩萨所受净戒。于馀一切所受净戒。最胜无上。
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
乐之所发起。普能除灭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
一切别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数分。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
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萨俱起。顶礼十方三宝。清众同称)。
「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6b 页 X60-0546.png

重定授菩萨戒法
* 跋语
窃观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虽殊。大同小异。故
应专遵四分。削后窜之繁文。菩萨受法。经论各异。
梵网璎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观等。被机既别。详
略互殊。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巳意。增设科条。虽
辞美意详。并殚其致然或义因文隐。反不若经论
之痛快直捷。今梵网受法。巳失其传。仅存影略。惟
地持璎珞。的可依承。敬酌三家。会成一式。庶俾详
简适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简易。以免紊杂之
过耳。
时
崇祯四年辛未季秋古吴智旭谨识
* 学菩萨戒法
明 菩萨戒弟子古吴 智旭 述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
参以诸经行法。总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
结界。四修供养。五赞礼归依。六悔除恶罪。七启白
请證。八正诵戒经。九发誓礼佛。十发愿回向。
** 一严道场
住于静室。设卢舍那像。或释迦像。或伹𦘕像亦得。
然须有佛像。不得单供菩萨像也。悬幡。然灯。香华。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6c 页 X60-0546.png

年。昼夜六时。勤而行之。若不能日日设供。初日决
不可阙。或见好相为期。或但发好心。终身行之。若
昼夜共三遍。若二若一。但令相续不断。严护不侵。
必为诸佛摄受矣。
** 二净三业
若出家人。先须受具足戒。或沙弥戒。清净无犯。若
在家人。先须全受五戒。无有毁犯。次应发广大菩
提心。誓欲绍隆佛种。尽度一切众生。方堪受菩萨
戒。应于静处。澡漱清净。著如法服。摄心正念。口无
杂言但当殷勤存想三宝。求其哀祐。
** 三结界
行者于建首日。未礼敬前。当齐修行处。如法结界。
以摩诃悉怛哆般怛罗无上神咒。加持净水。洒著
四方为界。或终身行之者。无定坛场。但于每时。先
绕像经行诵咒一遍亦得。经云。有此咒地。十二由
旬成结界地也。若在家人不能诵全咒者。用大悲
神咒亦可。
** 四修供养
行者依法结界巳。至尊像前。先敷具拱立。至心运
想十方三世无穷无尽一切三宝。起深信解。如对
目前。口当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礼巳。胡跪。添香捧华。作是唱云)。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7a 页 X60-0547.png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散华毕。次复想云)。
我此香华遍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音乐天
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
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碍互庄严。遍
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悉有我身修供
养。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无杂无障碍。尽未来际
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发菩提心。同入
无生證佛智(想巳起立。唱云)。
供养巳。一切恭敬(一拜)。
** 五赞礼归依
次复胡跪合掌。作是唱云。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
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
善调心过恶。及与身四种。到不思议地。故我今敬礼。
知诸尔𦦨法。智身无挂碍。于法无忘失。故我今敬礼。
稽道过无量。稽首无伦等。稽首法自在。稽首超思惟。
哀悯覆护我。令法种增长。逮及最后身。常在如来前。
我所修福业。此世及馀生。由斯善根力。愿佛恒摄受。
赞巳。一叩首。次起立唱云。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拜下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
此道场如帝珠。一切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7b 页 X60-0547.png

作贤圣二字。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
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各一礼巳。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
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三说巳。一叩首)。
** 六悔除恶罪
应当缘念无始巳来。迷自本心。无恶不造。深自惭
愧。永断相续。恳切自责。至心唱云。
我弟子某甲。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
未来际。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
际。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三说巳一叩首。仍默想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
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想巳。自念罪障巳灭。身心清净。犹如琉璃。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7c 页 X60-0547.png

** 七敬白请證
仍前胡跪。至心白云。
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巳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
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
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
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巳具。未来一切菩萨当
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
戒。过去一切菩萨巳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
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
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
情。皆现觉者。于弟子某甲受菩萨戒。为作證明。
三说巳。一叩首。若恒课者。一说亦得。
** 八正诵戒经
或胡跪像前。或于像侧设一小座。就坐而诵。或能
背熟戒经。经行诵之亦得。仍须添香致敬。先应合
掌三称。
南无梵网教主卢舍那佛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亿劫难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次诵梵网经心地品。或全诵上下二卷。或但诵下
卷。或以下卷分作二时三时。乃至六时。随力诵之。
诵时当令字句分明。勿有差脱。
** 九发誓礼佛
经毕。仍须添香致敬。胡跪像前。先三称。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8a 页 X60-0548.png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发誓云)
如是戒品。我今于一切三宝前。誓愿受持修学。尽未
来际。不复舍离。假使持戒因缘。百千万劫。恒受困苦。
誓以不苦故。退失今日道心。假使破戒因缘。百千万
劫。恒受安乐。誓不以乐故。退失今日道心。以此学戒
功德。愿我及众生。从无始世来。所作众罪。尽得消灭。
若一切众生所有定业当受报者。我皆代受。遍微尘
国。历诸恶道。经微尘劫。备尝众苦。欢喜忍受。终无厌
悔。令彼众生。先成佛道。我所发愿。真实不虚。愿十方
三宝。现为我證。手摩我头。衣覆我体。甘露灌顶。光明
炤身。令我道心。日夜增长。入诸三昧。得陀罗尼。文殊
智海。念念清净。普贤行海。念念圆成。命终之后。生诸
佛前。證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能游戏。出入尘劳。尽度
迷流。同登觉岸。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归命顶礼。一切
三宝。
一心顶礼梵网教主卢舍那佛(三礼)。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药师琉璃光佛。
一心顶礼过去七佛十方十佛。
一心顶礼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百七十佛。
一心顶礼庄严劫千佛。贤劫千佛。星宿劫千佛。
一心顶礼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微妙尊法(三礼)。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8b 页 X60-0548.png

一心顶礼大小乘毗柰耶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玄通华光主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华光王大智明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地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摩诃
萨。
一心顶礼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一生补处弥勒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尽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优波离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一
切缘觉声闻贤圣僧。
观想偈如前应知。若作常课。于道行疲病等时。不
能礼拜者。随于四威仪中。但瞑目运心作礼拜想。
其功德与五体投地无异。
** 十发愿回向
礼佛竟。仍须添香致敬。胡跪合掌。说是弘愿。
「 稽首三身圆满尊
一切真如觉性海
称彼法界等虚空
种种庄严大愿海
果因交彻不思议
菩萨一切修行海
亦礼阿弥陀如来
观音势至及地藏
我为慈亲罔极恩
遍悯一切众生界
发生如实增上心
修行念佛胜方便
深信净土摄受门
广大誓愿普皆被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8c 页 X60-0548.png

方便为帆佛力风
尽未来际渡众生
终不一念舍五浊
诸佛愿海如帝珠
摄于我愿重重现
我愿亦如摩尼王
诸佛愿海悉皆摄
愿轮横遍于十方
亦复竖穷于三际
一切智智之所乘
故我至心勤修习」
* 第一愿者。我发本心。为欲上报慈父生我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慈父。咸生净土。速證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父恩。
* 第二愿者。我本发心。为欲上报悲母养育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悲母。咸生净土。速證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母恩。
* 第三愿者。愿度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尽成佛竟。我然后方取泥洹。
* 第四愿者。愿我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能令闻我名者。亦得永断淫根。
* 第五愿者。愿我杀害业习。灭尽无馀。能令闻我名者。遍生慈力。
* 第六愿者。愿我痴闇谤三宝业。灭尽无馀。能令闻我名者。正信三宝。
* 第七愿者。愿我诸不善业。悉得清净。能令闻我名者。安住梵行。
* 第八愿者。愿我决生极乐世界。速證无上菩提。分身尘刹。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9a 页 X60-0549.png

* 第十愿者。愿我在在处处。弘通正法。无诸魔障。
* 十一愿者。愿得无量智慧。善能通达一切佛法。
* 十二愿者。愿得无量辩才。开导群迷。降伏外道。一切无畏。如师子吼。
* 十三愿者。愿得无量神通。遍至十方国土。承事一切如来。及善知识。一切海会。无不得与。
* 十四愿者。愿我能出种种微妙音声。尽未来际。赞叹三宝。令诸众生。知所归依。
* 十五愿者。愿能随意出生种种微妙供养。供养三宝。为诸众生。作大福田。
* 十六愿者。十方一切众生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令其成就无上菩提。
* 十七愿者。十方如来成正觉时。我先劝请转大法轮。开示众生无上觉路。
* 十八愿者。十方如来般涅槃时。我悉劝请莫入涅槃。常住世间。饶益含识。
* 十九愿者。十方如来会中。推我为大法王子。佛于一切海会。赞我功德智慧。慈悲愿力。如观世音。如地藏王。等无有异。
* 二十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地狱。触我光者。应时变诸苦事。成胜妙乐。
* 二十一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饿鬼。触我光者。应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9b 页 X60-0549.png

* 二十三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鬼神。蒙我光者。悉舍瞋心。开悟佛道。舍诸丑陋。得清净身。
* 二十四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苦恼众生。蒙我光者。疾病消除。六根具足。一切危难皆解脱。无量恐怖悉捐除。无病延年。发菩提意。若临命终。即生净土。
* 二十五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触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及诸魔外。令其身心舍诸邪见。通达佛乘。
* 二十六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触人天。令其不迷欲乐。及欣厌定。各各勤求无上菩提。
* 二十七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声闻缘觉。令其舍无为證。速趋佛乘。
* 二十八愿者。愿以大悲音声。开示一切众生。令诸众生。决定明悟。不恋三界。不乐馀乘。惟求无上菩提。
* 二十九愿者。愿以大悲神力。随顺众生种种所求。恒令如愿。俾于我法。生深信心。
* 三十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于十方现作佛身。或现净土。摄取众生。庄严殊胜。踰于极乐。或现秽土。化导众生。方便无量。调伏恶友。
* 三十一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于随类现身。一一类中。种族尊胜。威德自在。令诸同类。恭敬爱慕。如所教诲。直至菩提。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49c 页 X60-0549.png

* 三十三愿者。愿我恒于众生饿渴之时。现作饮食。疾疫之时。现作药草。寒冻之时。现作衣服。热恼之时。现作凉风。险阻之处。现作津梁。乃至众生一切所须。皆现作之。令诸众生。若服若食。若倚若履。咸得安乐。发菩提心。
* 三十四愿者。若诸众生。乐求佛乘。闻我名巳。不舍肉身。得佛菩提。證于究竟。
* 三十五愿者。若诸菩萨。庄严佛土。闻我名巳。其国胜妙。踰于极乐。欲现秽土。则得无量方便。善化刚强难化众生。
* 三十六愿者。若诸众生。欲见诸佛净土。闻说法音。我愿令彼皆得见闻。
* 三十七愿者。若诸众生。欲往无数世界。供养三宝。愿令一念之间。普得周遍。
* 三十八愿者。若诸众生。欲生诸佛净土。闻我名号。即得随愿往生。
* 三十九愿者。若诸众生。同我誓愿。速得无量智慧方便。威德自在。
* 四十愿者。若有众生。乐求小乘。我愿令彼速登圣果。即便回心入菩萨乘。
* 四十一愿者。愿诸十方修行菩萨。闻我名号。直至菩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50a 页 X60-0550.png

* 四十三愿者。若有众生。身具五逆十恶。四弃八弃。当堕大地狱中。我愿以大悲心力。使知求哀忏悔。随现胜妙色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彼罪根永拔。发菩提心。
* 四十四愿者。若有众生。或谤我法。或詈我名。彼虽障重。我誓以平等大慈悲力。令其灭恶。速趋菩提。
* 四十五愿者。愿我慈眼。最极清净。普视尽虚空界。乃至极苦之处。悉令安乐。极恶众生。悉令贤善。
* 四十六愿者。愿我印手。最极庄严。于念念中。出生一切诸供养云。诸珍宝云。诸衣服云。诸众具云。诸饮食云。诸医药云。诸三昧云。诸总持云。诸辩才云。诸光炤云。遍虚空界。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无有断绝。
* 四十七愿者。愿我名号最极高远。尽十方界。靡不周遍。乃至法灭之处。我名不灭。恒令众生。若闻若称。悉得解脱。
* 四十八愿者。愿我色身。最极微妙。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大人之相。而自庄严。一一相。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随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皆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色。严饰国界。皆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声。宣扬妙法。皆发不可说不可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50b 页 X60-0550.png

「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巳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馀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巳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广大殊胜愿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50c 页 X60-0550.png

* 自归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 自归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自归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 和南圣众
发愿之法。各随所乐。或乐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及普贤菩萨十愿王等。随意
用之。未必专令依此愿也。又或随自意乐。欲发种
种诸愿。或广或略。亦无不可。但令与四弘誓愿相
合。斯无过矣。善学者幸自择焉。
此学戒法。定于戊辰之夏。业巳刊入毗尼后集。
今癸未夏日。重更一二。附于梵网合注之后。此
后当以是为准云。藕益智旭敬识。
学菩萨戒法
* 毗尼后集问辩
问。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
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
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
答。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故一切俱遮。菩萨
戒法。普收五道。解义发心。事非所禁。但诵戒时。恐有
发露忏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问。菩萨戒本。止列四重。梵网广明十重。详略不同。
又梵网犯十重者。必见好相。方许更受。戒本但云
失菩萨戒。应当更受。宽严有异。此二经典。一是本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51a 页 X60-0551.png

毕竟如何会通。
答。戒本出于地持。地持合杀盗淫妄。共名出家八重。
善生问经。列杀盗淫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
网备二经之义。总为十重。璎珞亦同。良繇所被之机
不等。故详略之致有殊。今戒本止列四事。复有三义。
一者在家欲受此戒。必巳先受五戒。出家欲受此戒。
必巳先受十戒具戒。杀盗淫妄。既是根本性重。不须
更列。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
方。为众生故。容可少分现行性罪。此之四戒。理无开
许。故独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堕。受五戒十戒
具戒时。巳明斯义。大乘教门。虽通忏悔。必以见相为
期。此之四法。犯虽失戒。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
之。若梵网谓犯重必须见好相者。正繇释迦是大戒
和尚。一往立法。不得不严。而弥勒既作授戒阇梨。轻
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应准诸经论。参合发明。当知杀
盗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
比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
具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此二经
所以互相影略。非相违也。
问。比丘法中。遮罪难缘乃开。今大士律仪。为利他
故。性罪有开。遮罪无文。此义云何。又逆顺二行。若
阶圣位。则自他能益。倘凡夫初学。身心力弱。自尚
有亏。安能利人。或驾言菩萨。藉口悲心。顺情所作。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51b 页 X60-0551.png

答。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惟住少利少作少
方便者。不共学之。若难缘所开。既巳同声闻学。何须
更开。惟此性罪。一向但遮。故须开也。就开听中。不拣
凡圣。但令果出悲心。愿代他苦。深生惭愧。不以为功。
则戒身无恙。倘驾言藉口。率意任情。止成自欺。必亏
戒体。莫贪大士之虚名。而招长夜之苦报也。
问。受戒羯磨文中。若无授者。听佛像前自受。梵网
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复
云何通。
答。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
明。约修證则贵因深。约教道则藉缘具。是以比丘律
藏。严住持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
提之路。但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
虽许自受。必以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
或有众生。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
法因缘故。能自发心。复有见佛色相而发其心。今梵
网制令求见好相。所以使其发趋菩提。地持许其像
前得受。则但指彼巳发心者。是则梵网严于立法。地
持严于择人。亦互为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
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戒。千里无
师。像前自受。名下品戒。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一
往约外缘分别耳。复有论云。发增上心。得增上戒。又
云。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是则亦可约内因分上中下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51c 页 X60-0551.png

正法。下悯含生。便可直遵璎珞地持。设不遇师。亦得
自受。如或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法门。
千里无师。必求好相。更或现有明师。心存憍慢。不从
求受。别向像求。斯则两经咸所不听。五悔终不成功。
既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之士。断不宜自
欺自诳矣。
问。大乘重在内因。今时律师。与人受菩萨戒。可知
其内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则设
犯十重。还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菩萨戒羯磨文中。具有观察当机之法。若不能知
其内因而妄相传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彼受戒者。
不善无记心中。虽不发戒。然既滥膺菩萨之名。自当
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问。忏罪羯磨中。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中。不得向
未受菩萨戒者前说此千佛大戒。尚不应向说。况
可向悔过耶。又云何通。
答。小乘虽未受菩萨戒。而是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
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长者真子。非馀一切
未受戒者可比也。至于半月说戒。遣之令出。则是布
萨常规。亦是弹斥微旨。不可执此而难彼矣。
问。梵网初轻戒中。见上座和尚阿阇梨等。应如法
供养。四十一戒中。教诫师应教请二师。又五逆加
弑二师成七。今授菩萨戒。云何止有一师。既得戒
律要后集目次¶ 第 552a 页 X60-0552.png

答。若准经文。似须二师。然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
网受法。传自什师。载于义疏。亦止一师。所云请二师
者。恐即是请佛菩萨耳。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
二师成逆。则遍指比丘戒等二师亦可。
问。重定受戒法中。初时问答。既巳发菩提愿。云何
悔罪之后。复令发于四弘。岂不招重繁之过。
答。菩提心者。非止一发。惟应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
断。况前是审因。今是秉法。前是发心向道。今是誓铠
庄严。岂云重复。且如先巳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
丘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可云重繁耶。
问。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则若简若繁。俱无乖
舛。既谓增设科条。义因文隐。则直宗一辙。更为痛
快。何必会三家成一式。方为契理契机。
答。理无多致。机贵随宜。直宗一辙。其说甚当。但根器
不同。习性各别。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
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参酌。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
用经论成言。更不别加文饰。三典现并流通。想是机
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
任后贤。
毗尼后集问辩
律要后集(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