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受八戒斋法¶
受八戒斋法¶ 第 690b 页

归戒要集卷下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 受八戒斋法

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今是斋日。唤优婆塞净洗浴。
著净衣。受布萨。增一阿含经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
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
一受之。勿令失次。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五
戒巳。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得失
意罪。故忏法云。月无六斋。懒墯之业。灌顶经云。虽持
五戒具足。不于六日持八戒斋。犹华树无果。妇人不
产。种谷不滋。治生无利。折耗失本。更无衣帻。不持斋
戒。无利如是。优婆塞戒经云。佛告善生长者。若有从
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
斋。明相出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
受八戒斋法¶ 第 690c 页 X60-0690.png
本清净。受巳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
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若能如是归依受八戒
者。除五逆罪。馀一切恶。悉皆消灭。若有难言。何缘五
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
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又如人重病。要须众药。和合
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
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
则不能治。大方便经云。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
杀等令言语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也。问曰。受八
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
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巳。次第
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夫受斋法。必从他人
边受。于何人受。五众边受。婆沙论问曰。近住律仪。云
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随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
得。又受戒者。要随师语如师语而说。方得受。若先自
发言。或与师俱说。不得律仪。问曰。著何服饰。受此律
仪。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著之。皆得受。若为暂时
庄严身者。必须弃舍。方受此戒。受时应齐一昼夜。不
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得。至明清旦。律仪便舍。问
曰。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
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斋戒。彼有馀缘。午前不忆。食
巳方忆。深生惭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萨婆多
论云。夫受斋戒。要从他受。必无授者。但心念口言。自
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准此必无戒师。或师不识戒
受八戒斋法¶ 第 691a 页 X60-0691.png
相。方听自受。若近处有师。心生慢惰。不往从受。而自
受者。亦不得戒。如俱舍论云。若不恭敬。不发律仪。若
不如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发律仪。增一阿含经云。若
受八关斋。先须忏悔前罪。然后受戒(应如是忏悔言)

我某甲。从无始生死巳来。至于今日。身业不善。杀。盗。
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欲。瞋
恚愚痴邪见。如此众罪。今向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得
道贤圣。现前师僧。求哀忏悔(三忏巳。教作如是受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
婆塞(女人。即云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次受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
净行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巳。次受戒相)


*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 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 如诸佛尽寿。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
*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受八戒斋法¶ 第 691b 页 X60-0691.png

(阿含经云。如上次第授巳。当教发愿。智度论云。当发愿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
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界之乐。愿断诸烦
恼。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若欲兼报四恩。求生净土者。当作如是发愿言)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
众生。同生净土(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巳。真是诸佛子)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子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
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
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
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
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
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
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大论问云。五戒。一日戒。何者
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
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
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
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
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于馀戒。亦复
如是。成实论云。八戒优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
心。离破戒宿故。诸经论中。或名清信士。或言近佛男。
或云近住男。优婆夷则云清信女。近佛女。也。报恩经
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后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
戒。或受大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此中戒相。持
犯。如前五戒中说。唯五戒制离邪淫。此中全断淫欲
受八戒斋法¶ 第 691c 页 X60-0691.png
为异。后之三戒。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者。谓不以诸
华贯之为鬘。名香为末。涂饰薰佩。及庄严衣具等。不
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者。谓不自习歌曲戏舞。作诸妓
乐。樗蒲围棋等。及他人作时。亦不往观听。不坐高广
大床者。谓不坐卧过限。严丽庄校床座等。如阿含经
云。床梐下。足高尺六。非高。阔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
越此量者。方明高广大床(此是周尺)。复有八种床。初四约
物辩贵。体不合坐。下四约人辩大。纵令地铺。拟于尊
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
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不非时食者。谓不
过日中啖嚼五谷瓜果等。若日过西一线。即名非时。
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
受八戒。断六道因。学佛中食。以表中道。离二边过故。
食讫。须嚼杨枝。净水漱口。去中馀津。若不嚼杨枝。口
中馀津尚存。即犯非时。如无杨枝。除毒树。一切桃槐
苦涩等树。皆可用之。今此八戒。诸经论中。或名八关
斋戒。或名八斋戒。或名八支戒。以第六第七戒。合为
一支。谓同于庄严处转。故名八支。或名八种长养功
德法。名虽不一。而戒则同。谓以前八法。名为关戒。后
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
以齐中为义。即是禁止八恶。令修中道也。复有释云。
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
善。故名斋也。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夫八斋法。
通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曰。斋法过
受八戒斋法¶ 第 692a 页 X60-0692.png
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
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成实论云。何故正离八事耶。
谓此八是门。由此八法。离一切恶。是中四是实恶。饮
酒是众恶门。馀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
因缘。离馀三种。是道因缘。婆沙论问曰。八支律仪。几
是尸罗支。几是不放逸支。几是远离支。答曰。五是尸
罗支。谓离害生命。乃至离饮酒。一是不放逸支。谓离
非时食。馀二是远离支。又前四是尸罗支。离性罪故。
第五是不放逸支。虽受尸罗。若饮诸酒。心便放逸。不
能护故。后三是远离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厌离能
證律仪果故。此之八戒。名近住律仪。谓近阿罗汉住
以受此律仪。随学彼故。或名长养。长养在家善根。令
近出家善根住故。此近住律仪。或有根本业道净。而
近分不净。如自在者。受此戒者。有厨人欲杀生命。拟
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朝。杀
充所食。如刑戮等。亦尔。如是名为根本业道净。而近
分不净。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
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亦净。而恶寻思之所损害。谓
欲寻思。瞋寻思。害寻思。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
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近分俱净。非恶寻思之
所损害。而不摄受正念。谓六随念(佛。法。僧。戒。施。天)。世尊说彼
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俱净。非恶
寻思。摄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脱。为求生天欲乐等。故
受持戒。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若
受八戒斋法¶ 第 692b 页 X60-0692.png
有根本业道净。乃至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戒。是
殊胜业。能获大果。由此应知。随心优劣。所获报殊。当
发大心。以求胜果。故八长养功德经。受戒巳。发愿言。
我持戒行。庄严自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
求成佛果。究竟圆满。复说偈曰。我发无二最上心。为
诸众生不请友。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
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说法饶益于世
间。解脱众生三有苦。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
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
一夜。受持八戒。得无量果报。至涅槃乐。弥勒出时。百
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中。一日一夜持斋。无量寿
经佛言。汝等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
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
净。一日一夜。胜在极乐世界。为善百岁。斋法经云。譬
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可称说。不如一日受
佛斋法。比其福者。十六大国。为一豆耳。杂譬喻经云。
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非时不食。复有五福。一少
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识宿命。堕舍迦经。
云。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
日。奉持八斋。一日一夜。福不可计。若贤善人。急欲得
阿罗汉道。若佛道者。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
五日。或二十日。受斋大善。大智度论云。若十二月。一
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来现大神
通日也。问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
受八戒斋法¶ 第 692c 页 X60-0692.png
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以劫初圣人。
教人持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知受八
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
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乐。四
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
下观察众生。不布施持戒。孝顺父母者。便上忉利天。
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修罗种多。诸天
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
益。修罗减损。涅槃经云。佛告大王。波罗柰国。有屠儿
名曰广頞。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
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
子。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况复佛也。贤愚经
云。阿槃提国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处。小有
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
不得。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时迦旃延
尊者。来至其所。问言。何以悲泣懊恼乃尔。白言。尊者。
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
以故哭耳。尊者言。汝若贫者。何不卖贫。婢言。贫那得
卖。谁当买贫。尊者言。贫实可卖。如是至三。婢言。苟贫
可卖。我宜问方。大德。贫云何卖。尊者言。审欲卖者。一
随我语答言诺。尊者告言。汝先洗浴。洗巳。告言。汝当
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身无手许完纳。唯有此瓶
是大家许。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钵与之。汝持此钵取
少净水。如教取来奉上尊者。尊者受巳。寻为咒愿。次
受八戒斋法¶ 第 693a 页 X60-0693.png
教受八戒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问言。汝有住止处
不。答言。无也。若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其中。
或时无作。止宿粪堆。尊者言。汝好持心。恭谨走使。莫
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卧竟。密开其门。于门曲内。敷
净草坐。思惟观佛。莫生恶念。时老婢奉教归家。依敕
施行。于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大家蚤起。见婢
命终。瞋曰。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于此死。
即使人草索系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与五百
天子娱乐。时舍利弗在忉利天。问言。汝因何福。生此
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借其道眼。观见故身。生天因
缘。由迦旃延。即将五百天子。来至林中。散华烧香。供
养死尸。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见变。怪其所由。与
众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
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巳死。何故诸天。而加供
养。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皆回诣迦旃延所。
尊者。为诸天人。广说妙法。所谓施戒生天之论。欲不
净法。出离为乐。时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须陀洹果。飞
还天宫。时在会众。闻法巳。各获道迹。乃至四果。莫不
欢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观见此婢。馀有一夜命在死即堕落地狱。受无量苦。故往度之)。法
句喻经云。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有婆罗门五百
人。相率欲诣恒水边。三祠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
路由大泽。迷不得过。中路乏粮。遥见一大树。如有神
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举声大哭云。饥渴
委厄。穷死斯泽。树神现身问曰。道士。那来。今欲何行。
受八戒斋法¶ 第 693b 页 X60-0693.png
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
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
其馀饮食。足供路粮。临别。诣神请问曰。本行何德。致
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
达。饭佛众僧。于市买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住到精
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
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审何恨。我曰。不
恨也。见长者须达饭佛。请我奉斋。斋名八关。时妇瞋
忿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
迫不巳。便共俱食。时我寿尽。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
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
出饮食。若全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五百人。
而说颂曰。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
斋度世仙。按贤愚经及百缘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
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
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归家。妇呼共食。夫言。向受
佛斋。过中不食。妇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
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
摈汝不与会同。夫闻恐怖。便与妇非时而食。由破斋
故。后生龙中。其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
国王。时王园中。多有甘果。守园之人。日日奉送。其人
后时。于园泉中。得一异柰。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
出入。常为门监所遮。当以此柰与之。门监得巳。奉贡
黄门。黄门纳竟。转上夫人。夫人得柰。复用献王。王食
受八戒斋法¶ 第 693c 页 X60-0693.png
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守园人。王即
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乃与他人。园人
于是具陈本末。王瞋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
启王。此柰无种。何由可办。王曰。若不能得。当斩汝身。
其人还园。举声大哭。其龙先身与王共受斋故。生于
王园泉中。时龙变身为人。从泉而出。问其哭由。园监
具说。龙闻入水。以金盘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说吾
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
戒。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
中。今欲奉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关斋文。
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监以柰
奉王。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佛。法又灭尽。
斋文难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龙索斋法。仰卿得之。
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归家。甚怀忧恼。臣父见子。
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
试破看之。必有异事。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
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得巳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
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王。王及于龙。重修八戒。寿尽
生天。同共一处。至释迦如来出世。从天来下。至于佛
所。佛为说法。时二天子。俱得须陀洹果。还归天上。从
是巳往。毕得涅槃(按此八戒。无论巳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斋日。自𧩙日。或
父毋生日。讳日等。皆可受持。以资福慧。为出世之基。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者。是诸佛之父母。谓由出生诸
佛故也。若受戒巳。或遇破戒难缘相逼。宁可舍戒巳。然后作之。不得犯戒罪。后还得受戒。欲舍戒时。无问出家
在家人边。但向一人言。我今舍八戒不持。一说。即成舍)。
受八戒斋法¶ 第 694a 页 X60-0694.png

归戒要集卷下(终)

* 三归音释

如来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梵音具云。佛陀。此云觉。功成妙智。道登圆觉。故
名为佛。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觉具三义。谓自
觉。觉他。觉行圆满。肇法师曰。生死长夜。莫能自觉。
自觉。觉他者。其为佛也。福慧具足。金身丈六。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巍巍堂堂。众圣之师。四生之慈父
也。

世尊
佛有无量德。亦有无量名。今以十号德具。为
物钦重。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故曰世尊。

[麨]
音炒。熬米麦磨为粉屑也。
三昧
此云正定。


梵音具云僧伽。此云众。谓清净和合众。乃四比
丘巳上之称。受持如来二百五十大戒。所谓禁戒
守真。威仪出俗。故名僧也。

呵梨勒
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无所
不入。俗名诃子。

五比丘
一憍陈如。二马胜。三跋提。四婆敷。五拘利。

四谛法轮
苦集灭道也。

阿罗汉
此云无著。亦云不生。又名应真。谓一切烦
受八戒斋法¶ 第 694b 页 X60-0694.png
恼断尽。于后世中。不受生死果报。应受一切人天
供养故。

耶舍伽
此云宝称。
舍利弗
此云身子。

目犍连
此云釆菽氏。二人共领五百门徒。从佛出
家。俱成阿罗汉。

三迦叶
一优楼频螺迦叶。二伽耶迦叶。三那提迦
叶。此三兄弟。领一千徒弟。俱从佛出家。成阿罗汉。

须跋陀罗
此云善贤。年一百二十岁。闻佛涅槃。来
至佛所。闻法悟道。出家成阿罗汉。

梵志
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行。亦云梵志。梵者净也。
谓是梵天之苗裔。唯天竺国有。馀国所无。其种别
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如此方儒宗。或出
家。或在家。多恃巳道术。我慢人也。

四不坏信
归依三宝。并正法也。

释迦文
梵语释迦。此云能文。是此方之言。义名能
儒。亦名能仁。是姓也。号牟尼。此云寂默。

三世佛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

五分所成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佛
以此五法成身。即五分法身。

学无学
学。即初果。二果。三果圣人。有馀烦恼。尚须
学断。故名为学。四果阿罗汉。烦恼断尽。故名无学。

贝叶
梵语贝多。此云岸形。其叶长广。其色光润。凡
所书写。皆釆用之。

三藏圣教
经。律。论。
受八戒斋法¶ 第 694c 页 X60-0694.png

十二部经
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
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
未曾有。十二论义。

三智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外诸法。能知能解。是
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谓用诸佛一切道法。发
起众生一切善根。是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谓能
以一种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知一切众生之因
种。此是佛智也。

三谛
三者。空。假。中也。谛者。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
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
谓也。即假是俗谛。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即
中是中谛。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

三乘
一菩萨。二缘觉。三声闻。

七众
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
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

四向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四得
四果圣人。

六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
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
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世间八法
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
乐。

五德离身
亦名五衰相。一宝衣垢秽。二宝冠华萎。
三腋下汗流。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受八戒斋法¶ 第 695a 页 X60-0695.png

天帝释
梵语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谓能为三十
三天主也。姓憍尸迦。

忉利天
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是欲界第二天。居
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帝释居中。共为三十三
也。

阿惟越致
此云不退转。證无生法忍菩萨。乃得不
退转地。

毗婆尸
此云胜观。

音欲。卖也。

南无
此云归依。归是反还之义。谓反邪归正也。依
是依凭。谓凭三宝得出三涂。及三界故。亦云归命。
谓心驰散六尘。令举自命根。还归本源。故曰归命。
又举自身命。归投三宝。即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
救护为义。如大方便经云。譬如人有罪于王。投向
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莫出我境。莫
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
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
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摩尼
此云离垢。即如意珠宝也。

涅槃
此云圆寂。德无不备。谓之圆。障无不尽。谓之
寂。旧云不生不灭。乃三乘圣人所證者。

阿修罗
此云非天。亦云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宫
殿园林七宝所成。居大海底。常与天斗。

摩竭鱼
此云鲸鱼。眼如日月。齿如白山。口如赤谷。
所谓吞舟鱼也。
受八戒斋法¶ 第 695b 页 X60-0695.png

毗尼
此云善治。谓自治贪瞋痴。亦能治众生之恶。
即律藏也。

阿毗昙
此云无比法。即论藏也。

阿含
此云教。亦云法归。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
苑。乃大小乘教之通号。而小乘中别出四部。一增
一阿含。二长阿含。三中阿含。四杂阿含。

阿鼻地狱
亦云阿毗。此云无救。亦云无间。罪人在
中。一劫受苦不可救。而无弹指顷息苦故。在赡部
洲下。第八重。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其
中。

阿难
此云庆喜。是佛从弟。出家侍佛。为传灯二世
祖。

南赡部洲
此云胜金洲。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
由旬。居须弥山南。

舍利
三乘圣人身骨。皆名舍利。

西牛货洲
彼土多牛。以牛为货故。其土纵广八千
由旬。形如满月。居须弥山西。

东胜身洲
胜南赡部洲故。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
月。居须弥山东。

北俱卢洲
此云胜处。其土方正。纵广一万由旬。居
须弥山北。

辟支佛
此云缘觉。悟十二因缘得道。中乘圣人。

十善
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
贪。瞋。邪见。
受八戒斋法¶ 第 695c 页 X60-0695.png

沙弥
此云求寂男。出家禀受十戒。

沙弥尼
此云求寂女。受持十戒。

式叉摩那
此云学法女。于二年中。修学六法。然后
受比丘尼戒。

比丘尼
此云乞士女。禀受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
此云乞士。外以乞食资身。福利檀越。内以乞
法资心。而长慧命。禀受二百五十大戒
五戒音释。

至真等正觉
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
无染无著。无虚妄。故名至真。以一切平法。开觉一
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名等正觉。

三恶道
亦名三涂。谓地狱。饿鬼。畜生。

自在天
梵语婆舍跋提。此言他化自在。谓夺他所
化而自娱乐。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
成巳乐。即魔王也。若大自在天。则居色界顶。字威
灵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乃诸
佛所證之道。

三十六失
善恶所起经云。饮酒三十六过。一资财
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与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
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
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
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
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
受八戒斋法¶ 第 696a 页 X60-0696.png
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
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
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
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
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
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
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五阴
色。受。想。行。识。

五欲
色。声。香。味。触也。又财色名食睡。亦名五欲。

五盖
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盖也。

五神通
如上六神通。除漏尽通。

五道
一天。二人。三地狱。四饿鬼。五畜生。

黠慧
上音辖。坚慧也。

阎罗王
此云双王。地狱主也。赡部洲下。过五十那
由他。是其住处。

伊罗钵龙王
伊罗钵。此云臭气。树名也。此龙迦叶
佛时。作比丘。因折此臭树叶。遂堕龙中。头上生此
臭树。受大苦恼。因以为名。

四等果人
一须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
四阿罗汉果。

四禅
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梵语禅那。此
云静虑。

四空定
一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
非想处定。
受八戒斋法¶ 第 696b 页 X60-0696.png

阿那般那
此云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酒淀
音电。
横罹
音离。遭也。

一天下
即南赡部洲也。

果蓏
音裸。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即蔓生者。

旃陀罗
此云屠者。即屠杀手。

摴蒱
上音枢。下音蒲。老子入胡作。今人掷之为戏。

泥犁
此云无有。谓无有喜乐。或言无赦处。即地狱
也。

煖法
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煖相。譬行者
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以智慧火。烧烦恼
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巳得智火前相。故名煖法。若
观行转明。善根无退。见道即證须陀洹果。

檀波罗蜜
梵音檀。此云施。波罗蜜。此云到彼岸。


音团。
四天下
即四大部洲。

颂愿
即经中佛所说偈。咒愿于彼。令得善利。如有
颂云。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
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
妙涅槃处。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八戒音释。

布萨
此云净住。又云天语净住。人语或云精进。亦
云长养。通僧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
而住也。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各三日
受八戒斋法¶ 第 696c 页 X60-0696.png
言之。下半月。二十三日。即上半月初八日。二十九。
三十日。即上半月。十四。十五日。此名六斋日。

尸罗
此云清凉。即戒之别名。谓能持戒。则贪瞋痴
诸烦恼。得清凉故。

明相出时
谓日未出前二刻也。又云观见手掌文
时。

五众
即出家五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
四沙弥。五沙弥尼。

三恶八难
三恶。即三恶道。八难者。前三即三恶道。
四长寿天。寿五百劫。外道得无想定。故生其处。五
北俱卢洲。六盲聋瘖哑。七世智辩聪。谓世人邪智
聪利。耽习外书。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后。
此八者皆不得见佛闻法。故称为难也。

轮王
轮王有四。金轮王化被四洲。银轮王则政隔
北俱卢洲。铜轮王则除北俱卢。及西牛货洲。铁轮
王则唯赡部洲。此四轮王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
大轮宝。浮空来应。则感有金银铜铁之异。故为四
焉。

梵王
居色界。初禅二禅中间。统小千界。

萨云若
此云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云若。

四恩
一父母恩。二众生恩。谓无始劫来。一切众生。
轮回六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故。三国王恩。四三
宝恩。三宝是良福田。能令众生。出生死苦。至涅槃
乐。
受八戒斋法¶ 第 697a 页 X60-0697.png

三有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有生有死故也。

六欲天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
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无色界天
色界。即四禅天。无色界。即四空天。

声闻
修四谛法。證得小乘四果。

缘觉
梵名辟支佛。如前释。


音曼。贯花以严身首也。

五浊恶世
一众生浊。谓诸众生。不畏恶业果报。不
修善法。二见浊。谓邪见增盛。不修善道。三烦恼浊。
谓诸众生。多诸爱欲。贪瞋痴盛。恼乱心神。四命浊。
谓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三十二十十
岁。寿数长短不定。五劫浊。谓刀兵。饥馑。疾疫。三灾
起时。众生更相杀害也。

迦旃延
此云文饰。亦云不定。

四果
即上四果等人。

菩萨
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人尚略。故云菩萨。菩
提。佛道也。萨埵。此云大心众生。谓有大心入佛道
也。又萨埵。名成众生。谓用佛道成就众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