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无畏品第五¶ 第 104c 页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三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 无畏品第五
须真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菩萨何从造发道
意?」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从一切欲而
起道意。」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正作此
语?」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于爱欲中与
欲从事,尔乃成道;不随爱欲,则菩萨何缘得
起一切道意?」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心从何
所建立于道?」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于诸佛
法中建立道意。何以故?天子!道意本从诸佛
法生。」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一切佛法在何所
起?」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一切佛法本无,无所
起。何以故?天子!如虚空本无,从虚空本
起一切佛法。」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一切佛法
为几何乎?可数知不?」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
如诸法等,佛法亦尔。所以者何?如一切法,如
来从是最正觉故。是故,天子!如诸法等,佛
法之数等亦如是。」
天子复问:「云何?文殊师利!
淫怒痴宁复是佛法耶?」
文殊师利答言:「尔。天
子!淫怒痴是为佛法。何以故?爱欲无觉,以
道之教教授故也。」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将
无一切皆当得佛耶?」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一
切皆当得佛,审当作佛。卿莫疑也。所以者
何?天子!一切当得如来正觉故。」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云何皆得佛乎?」
文殊师利答言:
无畏品第五¶ 第 105a 页 T15-0105.png

天子复问:「文殊
师利!寂之与空云何得觉?」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若不得空,何从得觉乎?用空无侣、无强
无弱故。」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如来晓空便
得道乎?」
文殊师利答言:「尔。天子!如所语!空
则是道。佛说解空则为入道。」
天子复问:「文
殊师利!如空之行,当云何行?」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无色欲行是则空行。于欲界行,不为情
行亦不香行,亦不色行亦不无色行,亦不身
行亦不心行。何以故?不行是行是亦空故。」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如来为不行是本空行
耶?」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如来之空亦如是
空,彼无所有,于我亦尔。如无所行则如来
行。」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如无所有,当何等
行?」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如无所有,当行无
所有,不他馀行,至于他馀亦无所有,如是行
是亦无所有。」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假无所
有,持何等来?」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至于淫
欲而离于欲,则名曰无所有。于淫欲中习无
所有,贪怒痴欲无欲不欲,是故名曰无所
有也。于欲不习,名曰无所有。以吾我身而住
空行,名曰无所有,习是无所有亦无所有。」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何所习而无所有?」
文
殊师利答言:「天子!习寂然则无所有,是空
是闲、是不生、无所起,寂然则无所有习。」
天子
复问:「文殊师利!何所施作而名为习?」
文殊
师利答言:「天子!无所坏败,是名曰习。明诸
所有而无沾污,是名曰习。不可限度等如
虚空,是名曰习。离于贡高常照明一切,是
无畏品第五¶ 第 105b 页 T15-0105.png

天子复
问:「文殊师利!何所是不晓习者?」
文殊师利
答言:「天子!不知法习者,是名不晓习。」
天子
复问:「文殊师利!何所名曰晓于习者?」
文殊
师利答言:「天子!知法习者是则晓习。」
天子
复问:「文殊师利!意不妄信,何所是其相?」
文
殊师利答言:「天子!诸无挂碍行是其相。」
天子
复问:「文殊师利!意不妄信菩萨,云何报毕
信施之恩?」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意不妄信
者,是名曰眼见了一切诸法,不随他人教
有所信从也。意不妄信者,不复报信施之恩。
何以故?从本已来悉清净故。」
天子复问:「文
殊师利!云何下须发菩萨不肯入众、不随其
教,是名何等?当何所应?」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除须发菩萨不肯入众、不随他故,是
名曰世之最厚也。何以故?天子!所作无为
名曰众僧。菩萨不住无为、不止无为,是故名
曰世之最厚者。」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设使
菩萨正住于无为,有何等咎?」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设使菩萨住于无为,无益一切,便堕弟
子习为灭度,是其咎也。」
天子复问:「文殊师
利!无为则八道地,有为则凡人地。菩萨为
住凡人地故,为世之最厚耶?」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不也。所以者何?菩萨亦不住于无为
地,亦不住于有为地,是故名曰世之最厚。何
以故?菩萨兴发行者,会止于有为,不住无
为、不造无为,是故为世作厚。住于有为,悉
知可否处;住于无为,知诸慧处。已知有为可
否便住其中,已知无为慧不止其中。天子!
无畏品第五¶ 第 105c 页 T15-0105.png

不住空亦不下堕。」文殊师利语天子言:「是为
难不?」
天子报言:「甚难,甚难。」
文殊师利言:「菩
萨所作又难于此。所以者何?于有为中而不
舍离,便得无为,故住于无为,于有为中养
护一切。」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菩萨之畏,从有为致耶?
从无为致乎?」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畏
惧从两因缘致,亦从有为,亦从无为。所以
者何?从有为中畏于爱欲,在无为中畏于无
欲。」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尚无爱欲,云何复
畏?」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于三界不近,是则
为畏。不近三界,为堕弟子地。」
天子复问:「文
殊师利!云何菩萨得无所畏?」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菩萨于有为中常行智慧之慧,以善权
慧不堕无为,是为菩萨得无所畏。复次,天子!
菩萨以一切故不舍有为,以佛法故不堕无
为,是为菩萨从得无畏。复次,天子!菩萨所
有福施因缘近于有为!所有佛慧因缘不堕
无为!是为菩萨得无所畏。复次,天子!菩萨
住于有为为已立禅,住于权慧为从禅还,
是为菩萨得无所畏。复次,天子!菩萨以道意
住便起功德,以大哀住广护一切,是为菩萨
得无所畏。复次,天子!菩萨于空闲住觉知魔
事,已善权住降伏魔行,是为菩萨得无所
畏。复次,天子!菩萨以大慈住普而说法,以
大哀住为行杂施,是为菩萨得无所畏。复次,
天子!菩萨住于生死殖泥洹本,住于泥洹
殖生死本,是为菩萨得无所畏。复次,天子!
无畏品第五¶ 第 106a 页 T15-0106.png

生,现所见法,不于五阴及与六衰有所称誉,
悉见知离而无所生,寂然已寂。不然不炽,于
然炽中而无所生,悉持爱欲,不为爱欲之所
沾污。学者不学者皆为已伏,不以弟子解
脱而为奇异,入于人身不舍法身,于魔界而
现行,于法界无所放,以慧入于无为,以权
从无为而还,多所分现,诸可不可皆而忍之。
佛所示现常思乐见,法所示现而无狐疑,是
为天子菩萨得无所畏。」
* 《须真天子经》住道品第六
尔时须真天子复问文殊师利:「菩萨云何得
住于道?」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说灭贪
法,不于灭贪而求其證;说灭淫怒痴诸爱欲
法,不于其中而求其證。是故,天子!菩萨得住
于道。复次,天子。菩萨说空不以空为證,说无
相不以无相为證,说无愿不以无愿为證,说
不会不以不会为證,说无生不以无生为證,
说无所起不以无所起为證,说无分际不以
无分际为證,说离贪不以离贪为證,说离所
作不以离所作为證,说灭事不以灭事为證,
是为菩萨得住于道。复次,天子!菩萨无所施
为具檀波罗蜜,不持戒为具尸波罗蜜,有瞋
恚为具羼波罗蜜,以懈怠为具惟逮波罗蜜,
憙乱忘为具禅波罗蜜,志愚痴为具般若波
罗蜜。是故,天子!菩萨得住于道。」
天子复问:「文
殊师利!何因作是说?」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
有四事无所施。何等为四?一者,不舍一切;二
者,不舍法;三者,不舍道意;四者,不舍诸功德。
无畏品第五¶ 第 106b 页 T15-0106.png

持戒,用心未调故;心已调,便舍戒。已舍诫
出于冥,已出冥为已明,已舍明为得等,
已舍等便得慧,已舍慧便得解脱示现慧。
天子当知,如是是以舍戒为具尸波罗蜜。天
子!设是菩萨形呰弟子乘、赞叹大乘,已赞大
乘为至大乘,便具羼波罗蜜。天子!设是菩
萨不为身口意所诡,则为无懈怠所作,如是法为具惟逮波罗蜜。天子!设是菩萨若于
梦中心不念著两际。所以者何?不乐弟子
乘、辟支佛乘故。已不乐弟子、辟支佛乘,为至
大乘。已至大乘,为具禅波罗蜜。天子!一切
法皆痴,譬如草木墙壁瓦石,愚痴如是。见
用久习羸劣痴义,是故一切痴法之本,以智
慧慧备于道故,便具般若波罗蜜。天子!所
作已应,是为菩萨得住于道。复次,天子!菩
萨不舍生死迹,不求泥洹迹,于迹无断、于
迹无作,亦无所住。其入邪者为立正道,是
为菩萨得住于道。复次,天子!菩萨索一切人、
求一切法,亦不得一切人,亦不得一切法。
所以者何?不舍菩萨道故。所说至诚而皆
有效,是为菩萨得住于道。复次,天子!菩萨
知弟子道无所悕望,知辟支佛道亦无所悕
望,知菩萨道,具足其根满诸功德,然后乃随,
是为菩萨得住于道。复次,天子!菩萨如生死
所作会皆为之,所作果实不受也,合会之态
不能沾污,一切功德悉作道愿,不见有不
退转之道。所以者何?悉具足故。是为菩萨
得住于道。复次,天子!菩萨于道而求于道,
无畏品第五¶ 第 106c 页 T15-0106.png

天子复问:
「文殊师利!云何于道而复求道?」
文殊师利答
言:「天子!以生死故名曰道。菩萨求道,欲脱一
切故。一切无所有,亦无所求,亦无所度。」
天
子复问:「文殊师利!一切世间所入道,是菩萨
行耶?」
文殊师利答言:「如是,天子!审如所说,
一切世间所入则菩萨行也。何以故?如是,天
子!行于世间,不为俗法之所沾污也。随爱欲
现无欲,不堕无欲;于生死而示现知一切
法不生不起;为无荣冀,于无荣冀而不求證;
持于五阴六衰,离于五阴六衰非我所;见知
持五阴六衰者,一切而为说法。五阴六衰空
无所有,亦不可见。已知无所有,便逮禅惟
务。三昧三摩越合以为一,便得意止,心便
坚住。已得坚住,便能遍入一切人心。其心
不止,为乐于魔众。菩萨不为魔事之所污,不
舍于佛界,于魔界随所作为,于法界处而
不动还,于人界处施护众生,是为菩萨精进随一切世俗之行。」
* 菩萨行品第七
尔时须真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何谓菩萨为
精进行?愿为说之,吾等欲闻。」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无所行是为甚清净所敬之行。皆已
得住是菩萨行,于诸所有无所缺减,于空闲
所作应意已办。意存于道是不忘行,心意
平等是施与行,心意已调是为戒行,心意已
寂是为忍辱行,意不懈惓是精进行,身意
静默是禅思行,于法界行不著所有是智慧
行,不为不可是慈心行,一切不有是大哀行,
无畏品第五¶ 第 107a 页 T15-0107.png

则护行,不愿天人是寂定行,了知众事是苦
智行,计阴如幻知缘起行,无黠等类是灭知
行,分部以灭是道慧行,不乐合聚是因慧
行,了知阴然是缘慧行,于义决律是俱会
行,无处所义、默无所语是依法行,法界无
所坏是依灭行,名色无所有是依报行,如
音如响依上义行,示现具好依身慧行,身情
严好具依经空行,有罪自悔是依戒行,知
人心是天眼行,罪净是耳聪行,戒甚净是
知他心行,众罪已毕是宿世行,计三涂等是
神足行,心得自在是坚强行,无所坏败是为
要行,不动不摇是安造行,不震不骇是为等
行,常念无怙是虚空行,观而悉知是为幻行,
庄严相是梦行,边幅相是炎行,不聚相是影
行,不贪相是响行,义决律相是野马行,恍惚相是空行,身分部相是无想行,意分部
相是不愿行,三界分部相是无相逢行,相逢
分部相是降伏魔行,心意识不有不相是不
断三宝金刚行,一切增益是行之相。如是之
心,天子!菩萨行道之行。」
* 分别品第八
尔时须真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住于道菩萨,
其行已过诸声闻、辟支佛上?」
文殊师利答言:
「如是,天子!审如所言。菩萨之行实过诸声闻、
辟支佛上。何以故?亦无信證,亦不持法,亦
不八行,亦不须陀洹,亦不斯陀含、亦不阿
那含、亦不阿罗汉,亦不辟支佛,亦不多陀
竭、亦不三耶三佛、亦不世多罗。如是,天子!
无畏品第五¶ 第 107b 页 T15-0107.png

亦不淫法,亦不怒法,亦不痴法,亦不生死
法,亦不泥洹法,若不知此、不计是菩萨,为
菩萨也。」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如此?何
因菩萨而得信證至泥洹法?」
文殊师利答言:
「天子!菩萨了信诸法,一切远离,于欲无著,不
信于馀道。所以者何?信六波罗蜜道故。信
已便持,所可缚著者而度脱之。常求未然之
慧,于生死亦不惧,于泥洹无所畏,是故菩
萨得持信要。」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持法要?」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一切诸佛所说法
教皆悉持之,不甘世味、以法为饮食,立于法
义、不住爱欲,则得法力、不为俗力,得法义、不
尚俗义,得法尊、不为俗尊,得依怙法、不怙于
人,说中正法、不说非法,住法法处、不处非
法,以法彻见审无蔽碍,悉知诸法,得陀罗
尼谛识不忘,以七珍事于宝具足,猗一切法
便得住于自在之法。是故,天子!菩萨得持法
要。」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是八
事?」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出于八邪,以
净功德行八直行,满于所愿便得入道。一
切世人在八难处,皆悉住之。于无难处为得
男子八觉之念,常愿道意而不放舍,得八
惟务禅,是故菩萨得是八事。」
天子复问:「文
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须陀洹?」
文殊师利答
言:「天子!菩萨视一切人,皆如堕海随水下
流。有多力者逆水上行,断生死流不毁其本
行,而得等断于三恶之道。一切使得安隐
无畏品第五¶ 第 107c 页 T15-0107.png

迹,乐立佛法迹,了生死际便向泥洹门。于
诸世界第一之厚,常立于人志泥洹行,使人
向道得会道场,审现教授远离生死,在有为
中示现无为而嗟叹之,等乐于阿惟越致。是
故菩萨得入须陀洹。」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斯陀含?」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知一切当来未然
之法,来入生死中,护于一切而为说法,令至
无为。不见有法至无为者,亦不见来,亦不
见住,虽示现来而无爱欲,去则毕于所作。来
则不违于本要,来则不随于魔教,来则到于
道场,来便持诸佛教而示现,依怙诸法来护
一切令度生死渊,已得坚强神通之道无
能坏者。是故菩萨得入斯陀含。」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阿那含?」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一切所见而不复
还,不随诸阴盖,不堕诸颠倒。于是不复还,
亦不来亦不去;于是不复还,亦不从非法之
教,亦无所畏,亦无所贪淫,亦无瞋恚,亦无
愚痴。不复还,所作事常胜,具满于佛法,去
来功德等而无异,一切所作已毕无会。为
已受决,所可造而不起,所不自在者以慧而
度之,黠不从他人侍。是故菩萨得入阿那
含。」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阿罗汉?」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悉弃所有,降伏贪
欲,而为一切说法。诸瞋恚者而降伏之,以法
教授,使除恶态,伏诸愚痴以法而化。已得
无畏品第五¶ 第 108a 页 T15-0108.png

心不乐世间,一切合会皆无有常,于供养中
常为之最。譬如莲华不著泥水,无我无持亦
无所有,等持诸法常念为之,以慧分别空,随
人所乐而立其志。宿命所愿皆已满足,意之
坚住不随他人教,诸语之好恶一切无所受,
欢喜而得决,以决转度一切。是故菩萨得入
阿罗汉。」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声闻?」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一切所不闻法而
为说之,是为声闻。于声闻乘而无有信,于
诸著法已不生不起法界,使未闻者闻。缘诸
因缘者,以无我无人使习闻之。于空法教
不限佛法,其所作法譬如虚空造诸法要。闻
常精进无所挂碍,从他闻法不受行,自是于
禅不随他教,去来现在所有音声悉晓知之。
已断所作不可尽,以为得具足,复得无尽
譬喻法义,悉知一切人意所行。以慧示现而
导利之,随其所欲而为说法,令到其处而不
贡高。常行本愿。是故菩萨得入声闻。」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辟支佛?」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得因缘便,知诸
法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有主而自庄饰者,
伪而无实、无所属,其因缘相譬亦如是。谛见
诸因缘,以道为饮食,于律法而不舍,是诸
波罗蜜之侣,一切道證则法之侣。于四恩事
而无贡高,是神通之侣。知因缘法而不断著,
不信馀业,得平等觉道。信见知处,不以为异
意,而不随坏败小乘功德,为立大乘,以因
无畏品第五¶ 第 108b 页 T15-0108.png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至于佛?」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悉觉知一切法本
皆空寂,觉知一切本无所有,觉知诸行。于恶
处人中天上,意悉远离众所安乐。所以者何?
悉晓了诸慧故。自意觉智慧,知诸欲空、自
身亦空,以一时念则觉道。次不为馀转,便现
无数若干之事。是故菩萨得至于佛。」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至多陀竭?」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以如来道来。如者
为谛,无一道忘。如者为造立,如者为施
与,如者为戒,如者为忍辱,如者为精进,如
者为一心,如者为智慧,如者为善权,如者
为慧,如者为人亦不人,现立为人习断生死
行,于诸行中等出其上。度恐畏者至于彼岸,
所度无彼亦不在彼,至于在此亦不在此,用
本净故过于二处。远离于冥平等见明,于冥
无冥而度于冥。如来从空来,坏散垢秽使
归于空。是故菩萨得至多陀竭。」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至匐迦波
坏生死处?」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破坏爱
欲,得度三界生死之处。于有处示现无处,凡
一切人皆担重担降坏魔众,于诸处所乐喜
著者皆远离之,令放重担绝离其处。遍见所
生善恶众处,已去所处乐舍贪淫,以柔软心
用定身意定于戒智,悉见恶处离而不著,悉
入诸身知一切态,正生死处导利福施,广
设桥梁常乐供养,满覆三处未曾厌废,为三
界人之所戴仰。是故菩萨得至匐迦波。」
无畏品第五¶ 第 108c 页 T15-0108.png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至三耶三
佛平等觉?」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心于
五逆、若于正道其意平等,是故无不等觉。
等于所见及四颠倒,等于阴盖诸所覆蔽于
道无异,是故无不等觉。等淫怒痴及于诸欲
亦等于道,是故无不等觉。于凡人法、习法
不习法、辟支佛法、菩萨法悉等于道,是故无
不等觉。是故菩萨得至三耶三佛。」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至世多罗
世尊?」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教诫世人,
使得功德、瞋恚不生。闻法教者则皆奉持,教
非法教,为转法轮。甘教、慈教、三千世界教、
为一切世尊教。为受一切自归,为一切作灯
明,为一切明中最明,为一切作寂然之寂,
令一切人无有思想灭而不炽。为一切人解
诸狐疑,狐疑诸难皆为已断。为一切人长
益功德,为转轮王、四天王、释梵之所礼。为愚
所轻不以恚恨,为智所叹不以欢喜。心恒平
等常若虚空,世尊为最等于世间。是故菩萨
得至世多罗。」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钵遬禅
陀岚凡人法?」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一
切人民所行,以善权示现一切凡人行,而知
之无所著。是故菩萨得入凡人法。」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勒迦陀
岚贪淫法?」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常愁
悲泣欲得佛法,常贪乐成身如如来身,慈向
一切而无恚怒。是故菩萨得入贪淫法。」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䨴陀岚
无畏品第五¶ 第 109a 页 T15-0109.png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于一事
中见十八事,于声闻,辟支佛乘譬如冤家,
不劝发人使起是业。于有为中而现爱欲,于
爱欲中心无所著。所以者何?欲养一切故。
是故菩萨得入瞋恚法。」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瞀訑陀
岚愚痴法?」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无所识知
是名曰痴。于无识习习等定法,亦不知亦不
晓,亦不喘亦不息,亦不作亦不坏。是故菩
萨得入愚痴法。」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僧萨陀
岚生死法?」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于生死
而不动。所以者何?求佛道故坚住不动,一切
众魔不能得其便,一切诸行得无所著,等于
生死亦等佛法。于小道而不乐,于大道而等
见,不动亦不转。是故菩萨得入生死法。」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入泥洹陀
岚灭度法?」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菩萨随诸
习俗现泥洹道,知一切法习而灭之,于泥洹
行不般泥洹,于泥曰行不永泥曰。是故菩萨
得入灭度法。」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