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673-A¶
673-A¶ 第 738c 页

* No. 673-A
佛说八大人觉经疏序
〔龙植〕

众生迷而不觉。诸佛觉而不迷。世间虚而不实。法性
实而不虚。即生心而见佛心。即世界而成法界者。其
惟八大人觉经焉。不考其文。罔徵迷悟之本。不研其
义。靡测真妄之源。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于鸡园
应语小乘。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为佛子宜扬大
觉。少欲知足。显头陀之妙行。发心博施。示菩萨之初
因。清白翻乎世染。闻慧转乎颛愚。精进治疲怠之病。
苦空化极乐之邦。佛若不阐。三界九类曷能乘法身
之航。经或不传。六道四生无以至涅槃之岸。幸承世
高奉译圣教宣明。自汉迄今。未蒙训解(续法)避静泉
石。养疾山川。偶阅斯文。随修其疏。庶令八大觉门。如
杲日之昭乎中天。五尊胜益。似甘霖之润乎稿木。凡
见闻随喜者。宜劝勉启迪焉。

康熙二十九年岁次庚午五月端阳节日灌顶行者
续法题于崇寿紫竹林间
673-A¶ 第 739a 页 X37-0739.png
佛说八大人觉经疏
清 淅水崇寿沙门 灌顶续法 集

【△疏此经义。文分为二。先略标章门。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教摄。三
宗趣通局。四略释题名。五详解文义。

△后广释义相五。初教起因缘。

初教起因缘者。法华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
现于世。起信云。有如是等八种因缘所以造论。今
此教兴。略开为十。一为了世法虚幻故。二为显无
为真常故。三为破恶恼修慧故。四为离欲患净行
故。五为示耐苦守道故。六为劝解怨兴慈故。七为
明大乘心愿故。八为圆诸佛果觉故。九为度众生
离苦故。十为施教化与乐故。

△二藏乘教摄。

二藏乘教摄者。藏有二。一三藏。经律论也。佛为弟
子说八大觉。经藏所摄。二二藏。菩萨声闻也。此是
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菩萨藏藏摄。乘有二。一
五乘。人天声闻辟支菩萨也。今教菩萨常念。菩萨
乘摄。二四乘。小乘羊车。中乘鹿车。大乘牛车。一乘
大白牛车也。经云。八事乃是佛菩萨觉。大乘一乘
所摄。教有三。一十二分教。契经。重颂。授记。讽颂。因
673-A¶ 第 739b 页 X37-0739.png
缘。自说。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譬喻。论议也。今此
契经自说二分所摄。二化仪十教。本末差别。依本
起末。摄末归本。本末无碍。随机不定。显密同时。一
时顿演。寂寞无言。该通三际。重重无尽也。今属本
末差别教中本分所摄。一经始终唯大人觉定无
异故。三化法五教。小始终顿圆也。经云苦空无我。
初教空宗所摄。又云精进广学。分教相宗所摄。又
云进趣菩提。性宗实教所摄。又云速登正觉。顿教
所摄。又云念念灭罪普济一切永断常乐。圆教所
摄。是知此经之义广大深远也矣。

△三宗趣通局。

三宗趣通局者。通辨诸宗。儒教孔子宗于五常。意
以修身慎行。齐家治国。扬名后代也。道教老子宗
于自然。意以融荡是非。齐平生死。终归虚无也。释
教世尊宗于因缘。意以识心达本。断惑證真。称体
起用也。小乘以生灭因缘为宗。大乘以无性因缘
为宗。因缘即空空宗也。因缘即假相宗也。因缘即
中性宗终顿圆也。存二以显中终义。泯二以显中
顿义。混融以显中圆义。故一代佛教通宗因缘也。
局论此经。复有总别。总以觉观事法修心圣道为
宗。进趣菩提普济一切令诸众生悉以大乐为趣。
别有五对。一教义。教诵八大人觉文字为宗。了达
所诠八门义旨为趣。二事理。举八重事相为宗。显
八法理性为趣。三境智。所缘真俗谛境为宗。能缘
673-A¶ 第 739c 页 X37-0739.png
权实观智为趣。四修證。精进修道梵行高远为宗。
直趣菩提速登正觉为趣。五体用。圆满菩提还归
觉体常住快乐为宗。全大觉体发真如用普化一
切为趣。如是五对展转相因而为生起也。

△四略释题名二。初经题。】

「佛说八大人觉经」

【四略释题名者。先随相释。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
者。准起信论具有三义。一本觉。即所證理。二始觉。
即能證智。三究竟觉。即智与理冥始本不二也。又
一者自觉。觉于我空。异凡夫也。二者觉他。觉于法
空。异二乘也。三者觉满。觉于俱空。异菩萨也。楞严
云。自觉巳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即本师释迦牟
尼佛也。说者悦也。八音四辨畅本怀故。中论云。佛
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义无碍。莫不欢悦。拣非馀人
说也。八者法数。一苦空。二少欲。三知足。四精进。五
多闻。六布施。七梵行。八心愿。即见定思进语业念
命八正道也。亦即理断智位教因行果八法门也。
大人者。菩萨称为大道心众生。如来称为大觉世
尊。觉者觉悟證知也。先觉后觉自觉觉他名大人
觉。高出凡夫二乘唯自觉者。华严云。奇哉大导师。
自觉能觉他。孟子曰。大人者正巳而物正者也。八
大人觉者。经云。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
所觉悟。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
宝积亦云。菩萨成就八法于诸佛前莲华化生。经
673-A¶ 第 740a 页 X37-0740.png
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
说摄生也。案五印土呼䌽线席经井索圣教。皆名
修多罗。线能贯华。经能持纬。索能汲水。教能诠义。
敌对翻之。应名圣教。古德见此方圣说为经。贤说
为传。遂分借席经一义。以目西方佛说名修多罗。
菩萨罗汉说名阿毗达磨。又恐滥席经名。更加契
字拣之。故名契经。甚为允当。次作对释。共有六义。
一通别。经字通也。通馀经故。佛等别也。别诸部故。
二人法。佛说人也。八觉法也。三一多就法中。八者
多也。大人觉一也。不离一觉观故。四能所。人为能。
觉为所。经云。大人之所觉悟。五名德。人则共有虚
名。大乃独成实德。六应感就人中。佛者应也。显我
能应法主也。说者感也。悦彼所感机宜也。三离合
释。佛之说经。依主释。佛说有八大人觉经。有财释。
八大人觉经。带数释。八大人觉即经。持业释。佛说
八大人觉经。非法华论四分律。相违释也。四立名
释。诸经得名。或人或处。或法或喻。乍单乍复。乍具
乍缺。此经以人法受称也。则一题名具四门义。释
题尚尔。况经文耶。

△二译人。】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后汉标朝代。对前高祖称名曰后。安息出处所。拣
非馀国土也。沙门人也。此言功劳。修八正道有多
功劳故。秦言勤行。勤行八觉进取涅槃故。安世高
673-A¶ 第 740b 页 X37-0740.png
字也。译者翻译。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
虽似别。义则大同也。传云。姓安。名清。字世高。安息
国王子也。当嗣位。让国于叔。而求出家。博晓经纶。
七曜五行医方异术无不综达。既而游方。遍历诸
国。行见群燕。忽谓伴曰。燕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
有致焉。汉桓帝建和二年来到中夏。通习华言。宣
译佛经二十九部凡一伯七十六卷。多有神迹。自
称先身巳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乃与辞诀云。我
当往广毕宿世之对。既而适广州。路逢一少年。唾
手拔刀。乃延颈受刃无惧。少年杀之。观者骇异。巳
而神识还为安息王子。今来游化。度昔同学。灵帝
建宁四年关洛扰乱。乃附舟过庐山。行达䢼亭湖。
庙神极灵。能分风送。往来之舟。会同旅三十馀船。
奉牲请福。神降祝曰。舟有沙门。请来入庙。告高云。
吾昔与子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今为䢼
亭庙神。此湖千里皆吾所辖。寿尽旦夕。当堕恶道。
有绢千疋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高
向之梵语数番。即取绢物辞别。便达豫章。遂以庙
物为造东寺。名曰大安。乃江淮寺。塔之始也。暮有
一少年。长跽高前。受其咒愿。高谓众曰。向之少年
即䢼亭庙神。得生善处。离丑恶形矣。后于山西泽
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大蛇村是)。高后复到广州。
寻前害巳少年。时少年尚在。高投其家。说昔日偿
对之事。欢喜相向。谓云。吾犹有馀报。今当往会稽
673-A¶ 第 740c 页 X37-0740.png
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
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群斗。误
伤高首。应时殒命。广客频验二报。遂发心出家。精
勤佛法。弘传八大人觉经。具说世高事缘。远近闻
知。莫不叹伏。

△五详解文义。

道安三分。今古同遵。考此文意。似有正宗而无序
通。今以义判仍分为三。初标八法诵念以发起。】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三分中。此当序分。属发起。非證信也。八大觉事佛
菩萨本。故不待问而自教诫。文有四句。初句人作
成曰为。妙觉曰佛。解后曰弟。从生曰子。然有五位。
一本性。二名字。三相似。四随分。五究竟。今属名字。
依佛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允成大乘佛弟子
也。次句时。昼夜约日。昼三夜三也。常者约年。尽形
不懈也。三四句法。先行也。至心意业行。诵念身口
行。后教也。八种法门。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者。服
佛之服。诵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巳矣。若昼夜
不念八大人觉。岂称佛弟子哉。

△二详八大法相以成宗。分二。先别释八法以起
信解八。初觉身心无常观念真常。】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是心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
渐离生死。」
673-A¶ 第 741a 页 X37-0741.png

【此下八门当正宗也。初门分二。先觉知事相非真。
明而不昧谓之觉。知而不迷谓之悟。于中有八。一
三世。世为迁流。流数有三。过去未来现在也。无常
有二。一者败坏无常。二者念念无常。过去诸法恍
惚如梦。现在诸法犹如电光。未来诸法如云歘起。
贤首疏云。过去则无体难追。现在则刹那不住。未
来则本无积聚。故曰无常。楞严云。岂惟年变亦兼
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
念之间不得停住。二十方。国土横遍十方故。界为
方位。方位有十。四方四维上下也。总收国界。略为
八类。谓净秽小大粗妙广狭。不安曰危。虚浮曰脆。
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尘刹虚浮。喻同朝露。经云。假
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
吞。三四大。坚相为地大。润湿为水大。煖触为火大。
动摇为风大。内四大为苦。外四大为空。经云。水火
风土旋令觉知。四大各离。谁和合者。则内四大皆
苦空也。又云。火乃烧于色。水复为烂坏。风能令散
灭。四大互相违。坚湿煖动法。假名无有实。大种本
无生。故无所造色。则外四大亦苦空也。四五阴。根
尘名色。质碍为义。违顺名受。领纳为义。苦乐名想。
取像为义。善恶名行。造作为义。是非名识。了别为
义。皆曰阴者。盖覆真性故。无我者。谓五阴中都无
我主。但形骸色思虑心耳。楞伽云。诸蕴业因和合
673-A¶ 第 741b 页 X37-0741.png
而起。离我我所。是名行空。圭山云。色有地水火风。
心有受想行识。若皆是我。即成八我。翻覆推析。皆
不可得。便悟此身众缘和合。似我人相。元无我人。
欲求出离。修无我观。断分别我执。證我空真如。即
知五阴皆空无我也。五生死。生灭是生死之因。生
死为生灭之果。天如云。那个生死业根。只在汝一
念生灭之间。变异者。迁改也。经云。我此之身虽未
曾灭。我观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决知
此身当从灭尽。然四相迁流。有一期刹那二种之
别。以理推之。生如石女怀儿。住若阳燄翻浪。异同
浮云千变。灭犹狂华谢空。六烦恼。虚妄相想为虚。
假名无明为伪。无主者。谓此无明。妄想因缘和合
而有。实无自性。亦无有我。观此想念属谁谁。便是
烦恼想历历见。此一念想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
如幻化相。即法空慧。颂曰。一切妄想中。因缘空无
主。七内心。心六识也。恶十恼三毒也。根尘为缘。识
生其中。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昏扰扰以为性相。
是故心为功之首恶之魁也。六识颂曰。动身发语
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息心达本无善无恶。是
一真源如如不动心矣。八外身形。身口也。罪七支
四种业也。本末续生。递相为种。喻如草木生长不
绝。故云薮也。遗教云。此是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
在老病生死大海。智者除之。如杀怨贼。如是下。次
观察法相对治。五识照瞩曰观。意识寻伺曰察。如
673-A¶ 第 741c 页 X37-0741.png
是结上八种觉悟。上乃别明。此句总摄。谓世间国
土五阴生灭虚伪心形。皆为恶源罪薮。无常苦空
危脆无我变灭无主者也。渐离者。举第五生死。以
该馀七也。若对翻之。转无常寿命。以成十世真常。
转危脆家产。以成性土悠久。苦空大种成五大。圆
融无我阴处成法身真我。变异生死成不灭不生。
无主虚想成无位真人。翻恶源之心而为菩提道
心。翻罪薮之身而为涅槃法身。如此最胜法益。非
观察觉悟。不能得成也。

△二觉贪欲为苦观念少欲。】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

【先觉事相非真。初一句现招苦恼。唯识云。云何为
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欲境有五。谓财色名食睡。
今约希望。欲心不一而足曰多。经云。常求诸欲境。
苦者。五苦中求不得苦也。遗教云。多欲之人多求
利故苦恼亦多。次二句当感生死。生死果也。疲劳
轮转不休故。贪欲因也。唯识云。云何为贪。于有有
具染著为性。贪爱为本。欲乐为末。圆觉云。一切众
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转回。佛名。

经云。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文)
若去贪欲之因。生死苦轮之报息矣。少欲下。次观
法相对治。初句无为乐则无苦恼。少欲而外无所
贪。无为而内无所作。岂不逍遥畅快。次句自在乐
673-A¶ 第 742a 页 X37-0742.png
则无生死。身离生老病死。心离生住异灭。岂不解
脱自在。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
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有
少欲者则有涅槃。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更受
无尽益矣。

△三觉多求增罪观念知足。】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
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先觉事非真也。初句内存无厌足心。次句外惟多
求境物。三渐增恶求罪过。梵网云。自为饮食钱财
利养名誉故。亲近王臣。恃作形势。横取钱物。名为
恶求。菩萨下。次观法对治。菩萨心者。利人为先。岂
有恶求多求。故云不尔。念知足如迦叶头陀。无厌
断矣。贫乐道若颜回陋巷。多求灭矣。此则惑障除
也。空慧业犹善现阿兰那行。罪恶消矣。此则业障
除也。惑业之因既绝。苦报之果何来。故遗教云。汝
等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
安隐之处(念知足也)。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
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贫乐道也)。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
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惟以二空观慧为事业也)

△四觉懈怠坠落观念精进。】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出阴界狱。」
673-A¶ 第 742b 页 X37-0742.png

【先觉事相。懈则根身疲倦。怠则心识恣放。坠则堕
下难上。落则退后不前。由此上弘下化之功。自利
利他之德。皆丧失矣。华严云。如钻燧求火。未出而
数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遗教云。行者之心
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
得。清凉疏。约三慧。以辨懈怠。闻则听习。数息明解
不生。思则决择。数息真智不生。修则定慧。数息圣
道不生。懈怠之过岂细小哉。常下。次观治法。初一
句总。纯一不杂曰精。勇往直前曰进。常行者。一生
不退也。起信云。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巳堪
能。不舍修学。遗教云。若勤精进则事无难。是故汝
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次三句别。
初即唯识论中摄善精进。以诸十善破十恼恶。八
万法行破八万尘劳。盖此精进观中法不欲其精。
无行不欲其进故。亦即起信论明勤勇精进。文云。
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净名云。譬如胜怨乃可名勇。
此明见思无明怨贼皆悉破也。二即唯识论中被
甲精进。四魔者。一天魔。二烦恼魔。三五阴魔。四生
死魔。摧伏者。以知生死定为苦故。佛果决然乐故。
众生与巳足可度故。由是志坚不怯。必定取办。与
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
界。破魔网。亦即起信论明难坏精进。文云。立志坚
强。远离怯弱。宝藏论云。决归者不顾其疲。决战者
不顾其死。决学者不顾其身。决道者不重其事。此
673-A¶ 第 742c 页 X37-0742.png
其难坏相也。后即唯识论中利乐精进。阴即五阴。
界即三界。狱者三界五阴如牢狱桎梏故。出者尅
巳造修。唯日不足。直至超出阴界得大利乐。而后
巳也。亦即起信论明无足精进。文云。念过去久远
巳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
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此明练磨其心。修二
利行。坚固炽然。总无厌足。毕竟超出成最胜乐也。
破治怠失。摧治懈失。出治坠失。精进法门广矣大
矣。

△五觉愚痴无智观念多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成就辨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先觉事相。六识茫昧无知曰愚。五根昏迷不晓曰
痴。愚为惑恼之首。痴是恶业之元因也。无明事理。
从冥入冥。生死险道受苦不断。背去三宝。贫无福
慧。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果也。菩萨下。次观治
法。广学博究三藏也。多闻听讲十二部也。增慧无
观不习故。成辩无经不诵故。闻即闻慧。身根聪也。
智即思慧。意识通也。辩即修慧。口舌利也。上三句。
自度。此教化句度他。一切不拣。道俗贤愚五性三
根。普皆化导也。末一句。自他均利也。他得开通佛
法乐。自得增明教观乐。又自他现得六根通利乐。
当得三德安住乐。并以出世大道。拣非世间小果。
故云大也。四弘对之。闻即法门。智即烦恼。教即众
673-A¶ 第 743a 页 X37-0743.png
生。乐即佛道。前二治愚痴。后二治生死。

△六觉贫苦结怨观念施善。】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先觉事。财产缺乏为贫。饥寒逼迫为苦。多怨者。上
则怨天。下则怨人。内则怨于父母妻子。外则怨于
师友亲邻。书云。贫而无怨难。结恶缘者。苦境怨心
一时交接。诸恶业缘无不备造。所谓悭惜巳物。贪
求人财。嫉妒其富。瞋恨其贵。起诸邪见。拨无因果。
好勇斗狠。欺长凌幼。由此父子不和。夫妻反目。孟
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
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巳。而云
横者。儒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佛云。今感贫富贵
贱之报。皆因前世悭施敬慢之业。与人结诸怨尤。
岂不枉造空作恶耶。菩萨下次观法。孔子曰。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盂子曰。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仁义忠信乐善不
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今开四法。即是
去贫之道。得爵之术也。一布施。经言。为人贫困从
悭贪中来。为人大富从布施中来。故以施治贫也。
有二财。则四事七珍。乃至一缕一麻。法则五教三
乘。片言片行。老子曰。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
人以言。一言可以兴邦。则法施之拔苦与乐。识不
可较量也。二等念。经言。有亲则有怨。离亲即离怨。
673-A¶ 第 743b 页 X37-0743.png
今以同体慈悲怨亲平等观之。善与人同。乐取于
人。求仁得仁。何怨之有。孟子云。不怨胜巳者。反求
诸巳而巳矣。故以等治怨也。三不念。如伯夷叔齐。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以有旧恶者。当与劝释不
得加报也。四不憎。如子张之尊贤容众嘉善而矜
不能。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是以见恶逆者。当与教诫。不得痛
绝也。三四治结恶。四法一修。贫苦无不离矣。

△七觉五欲过患观念梵行。】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初觉事。五欲者五尘欲也。过患者烦恼过也。欲是
境。患是心。由外尘欲。牵起爱心。瑜伽云。欲有二种。
一事境欲。二烦恼欲。经云。由于欲境。起诸违顺。老
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
五百仙。闻甄陀女歌而失禅定。一角老为淫女骑
颈而无神通。夏以妹喜。商以姐巳。周以褒似。并亡
其国。凡为道者。须知过罪。当诃责也。世乐有十。谓
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
贵。圆觉疏开为四相。一内爱欲。缘自身形。按拭摩
触。起诸染著。二外爱欲。缘他男女姿态妖艳。念念
贪爱。三内外爱欲。于自他身柔软细滑。攀缘不舍。
673-A¶ 第 743c 页 X37-0743.png
四遍一切处爱欲。缘于一切五欲尘境。生结缚心。
不染者。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大
论云。五欲无乐。如狗啮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
欲烧人。如执风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
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系石火。禅经偈云。智者应
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岂可
入道则净。涉俗便染耶。常下次观法有五。一衣钵。
迦叶受头陀法。衣但粪扫三衣。食常次第乞食。器
即香炉钖杖念珠澡瓶。梵网云。菩萨行头陀时。此
十八物。常随其身。二出家。阿兰若处离于聚落。放
牧声绝。无诸愦闹。此则出五欲尘染之家。入一真
寂静之家。曰志愿者。身虽俗家。心实佛家也。四句
拣之。一心形俱不出家。二心形俱出家。三心出形
不出。四形出心不出。今当第三句。此二治为俗。四
十二章经云。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
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三守道。谓守涅槃清净之道。出离生死浊海。守菩
提洁白之道。解脱烦恼淤泥。此一治五欲过患。四
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二洁净欲身。三不犯欲尘。
出世第一。如梵天行。高超六欲。远越释天。如诸佛
所说。一心一意行。数息在禅定。是名行头陀。此一
治不染世乐。五慈悲。慈与一切之乐。悲拔一切之
苦。若非一味法雨。何能三根普润。此句总治三种
也。配四法门。初二理。三果。四行。五教也。问。二七何
673-A¶ 第 744a 页 X37-0744.png
别。答。二约能缘莫起多欲心也。七约所缘莫染五
尘欲也。

△八觉生死苦恼观念心愿。】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先觉事相生死者。三界内外。有二种生死。称为苦
海。第一分段生死。即六道众生。四大所成身体。有
分齐段落。受其生生灭灭。第二变易生死。即声闻
菩萨。虽离分段之身。未得圆證法身常寂。不免四
相迁流。因移果易。炽然者。楞严云。生死死生。生生
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苦恼无量者。苦有三苦
八苦一百一十苦。恼有六恼十恼八万四千恼。问
前后何别。答。初明一切生死虚幻不实。二明自他
生死因贪欲起。五明自巳生死愚迷痴受。八明众
生生死发心普济。又四明自巳多欲便多苦恼。六
明自他贫苦多怨结恶。七明一切五欲皆有过患。
八明众生苦恼誓愿代受。故前后不同也。四句拣
之。谓一人受一生死苦恼。一人受多生死苦恼。多
人受一生死苦恼。多人受多生死苦恼。复有四句。
谓同业同报。别业别报。同业别报。别业同报。故如
火之炽然。空之无量。发下次观法相。初二句发心。
济一切出生死。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三
心四愿。乃菩萨之初因也。起信云。发心尽于未来。
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馀。皆令究竟无馀涅槃。故
673-A¶ 第 744b 页 X37-0744.png
云普济。次愿代二句立愿。代众生受苦恼。还源观
云。普代众生受苦者。谓修诸行法。不为自身。但欲
广利群生。冤亲平等。普令断恶。备修万行。速證菩
提。又菩萨大悲大愿。以身为质。于三恶趣。救赎一
切受苦众生。恶令得乐。尽未来际心无退屈。不于
众生希望毛发报恩之心。问。众生无量。业苦无边。
云何菩萨而能普代众生受苦。答。菩萨代众生受
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众生妄执。不了业体
从妄而生。无由出苦。菩萨教令修止观两门。心无
暂替。因亡果丧。苦业无由得生。但令不入三途。名
为普代众生受苦恼也。后令诸二句。誓令与无上
二果乐。起信云。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
求世间名利恭敬故。贤首疏云。苦者二死烦恼苦
也。乐者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非求
者。非欲令其求于后世人天利乐。长水记云。凡诸
菩萨有所作为。皆为众生离苦得乐。此令转灭烦
恼生死。得此菩提涅槃。一得永得。大患永灭。超度
四流。不亦乐乎。然上离苦。是菩萨大悲。此令得乐。
是菩萨大慈。至觉之心于焉备矣。

△后总结三觉以成行證。】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
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
修心圣道。」
673-A¶ 第 744c 页 X37-0744.png

【先结前八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七自利。
第八利他。故属诸佛一乘。菩萨大乘之事。非比自
利小乘界内人天乘轻细事也。孟子曰。从其大体
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然事为所观境。觉为能
知心。佛是满觉先觉果地觉。菩萨是始觉后觉因
地觉也。精下次起后三觉。初四句自觉。复还下觉
他。合则三觉圆矣。又精进四法。行道正助道品也。
三法慈悲。七法修慧。二空观知也。五法法身。无为
法性也。经云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
两岸。不为洄流。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
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
必得道矣。当第一涅槃秦言灭度。义翻圆寂。唯识
明四种。一性净涅槃。二有馀涅槃。三无馀涅槃。四
无住涅槃。今属后二也。当第二复还生死海。代受
苦恼八也。度脱恶众生怨亲平等六也。上乃自觉。
八事下以前等觉他。八事开导五六也。觉苦一八
也。离欲二七也。修道三四也。修习自心入于圣道
故。肇师曰。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生
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其唯佛也。佛地论云。
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
情。故名为佛。今依八事觉之。岂有不成正觉也哉。

△三结八门利益以广通。】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
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673-A¶ 第 745a 页 X37-0745.png

【此当流通分也。初举能修法行。于念下次显所获
胜益。略开有五。一灭罪。罪业为因。苦报为果。修行
断惑。罪灭福生矣。二趣果。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必
须多闻广慧而进。今诵八大人觉。自到菩提觉道。

经云。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三成觉。
迅疾曰速。成證曰登。中直曰正。种智曰觉。过五十
五菩提路巳。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坐华王座。名登
正觉。四断死。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也。五住乐。约三
身释。法性身土。无为不动真常乐故。受用身土。具
足无量快乐相故。变化身土。相续不断诸法乐故。
广开为八。一二果成證乐。二依正常然乐。三恒见
诸佛乐。四时闻妙法乐。五贤圣相会乐。六众生离
苦乐。七愿行广大乐。八本觉真常乐。三德配之。念
念灭罪解脱德也。菩提正觉般若德也。永断常乐
法身德也。三德五益唯此经为然。可不诵习而力
行之。】

佛说八大人觉经疏(终)


* 音释


(九容切音恭亭名)

(胡瞎切音辖)
673-A¶ 第 745b 页 X37-0745.png

净土三经论
清 彭际清 述

卐云。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及阿
弥陀经约论之三般。合称三经解。既分出别处。故
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