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下第二卷¶
下第二卷¶ 第 471c 页
No. 327
楞伽补遗
明 德清 补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者。楞伽宝名。具云释迦毗楞伽。
此云能胜。义云坚固。阿跋多罗。此云无上。谓此楞伽。
乃无上宝也。闻之梵师云。此宝八楞。视之浑圆。其体
光明莹彻。最极坚固。不可钻穿。世间之宝无过胜者。
目能胜一切。故云无上宝也。西域南海。有楞伽宝山。
居大海滨。目山纯此宝所成故。山以宝名。山高五百
由旬。山顶有城。亦名楞伽宝城。无门可入。为夜叉王
所据。山形下细上大。因名不可往。有神通者乃能入。
此经发起因。佛于大海龙宫。说法七日。回过山下。顾
谓众曰。过去诸佛。皆于此山。说自證境界。我亦当说。
时夜叉王。目神力故。知佛言念。故往请佛入城演说
此经。是则山目宝名。经目处名。通取为喻。乃单喻为
题也。然单约喻明经者。第一义如来藏心。亦名宝明
妙性。又云宝觉明心。是为坚固法身不动智体。名自
觉圣智。寂灭一心。名大寂灭海。亦云智海。觉海。宝明
空海。下经云藏识海。谓众生本具如来藏清净法身。
下第二卷¶ 第 472a 页 X17-0472.png
迷之而为藏。识变成五蕴之众生。自觉圣智。变为妄
想烦恼。宝明空海。成生死之业海。夜叉乃恶鬼飞行
而食人肉者。故山高五百由旬。居大海中。而为烦恼
生死夜叉所据也。佛在此山。说自證境界者。谓目自
觉圣智。而观识藏。即如来藏。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
提。现前五蕴身心即是如来常住法身。顿證一心。更
无别法。此乃最上乘。非心识思量境界。唯许上上根
人一悟顿悟。不悟则不许。意识凑泊故。山名不可往。
有神通者。乃能入故。宝乃无上之宝。处乃不可往之
处。通喻此经显示第一义心。乃离心意意识境界。为
无上法门也。此经发明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
我俱遣。直显离心意意识境界。故达磨指此为心印。
是则全经旨趣。在此一题。目喻发明。及夜叉王发起
因缘。巳尽甚深妙义矣。约天台五种释题。此经目单
喻为名。寂灭一心如来藏性为体。自觉圣智为宗。专
破二乘外道邪执故。目摧邪显正为用。目无上顿教
大乘为教相。以此经显示五性三乘无性阐提皆许
成佛。为法华开显之前茅。故判为法华先导也。

佛语心品者。此经直指寂灭一心为宗。以自觉圣智
證入为趣。以此心不属迷悟了绝圣凡。十法界依正
因果。一法不立。所谓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
俱遣。以此四门皆迷悟边事。所以大慧赞佛偈云。若
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以有是生死法。无是涅槃法。
此二皆离。则法界性空寂灭一心显矣。故云佛语心
下第二卷¶ 第 472b 页 X17-0472.png
品。谓佛所说者。唯此一心法耳。故禅宗指此为心印。
谓之佛祖向上一路。名顿教大乘。

大慧赞佛五偈半。极尽一心之旨。故后显一心文云。
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故。初偈云。世间离生灭。犹如
虚空华。此赞佛能證一心空义。目明了遍计本无也。
言世间即该三世间。谓智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
间。通该十法界依正因果。目此三种世间皆生灭法
也。目唯心所现本无生灭。但依遍计而有。以性空故。
故如空华。即此一偈。巳超迷悟因果。直示一心之源
矣。唯佛目自觉圣智。證穷此心。故云智不得有无之
相。今悯物迷此。故目同体大悲。出现世间。而开示众
生。故云而兴大悲心。故今所说。正示此一心耳。

次偈云。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此示一心本无生
义也。并后一偈。以明了依他无性从缘而有。意谓。世
间现有生灭。何以言空。故云以一切法本自无生。但
依他有。故如幻耳。幻喻生本无生。若目妄心分别。则
见有生灭。若远离心识分别不生。则当体无生。了无
一法当情。岂非空耶。

三偈文例应云。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此显无二
也。意谓。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外道二乘。不
了唯心依他而起。故妄分有无。起断常有无二见。若
了唯心。则远离断常。了无二见矣。

四偈。显离自性。意谓。众生不了唯心。则妄执人法二
我。为二障根本。则起惑造业。妄见生死之相。既了唯
下第二卷¶ 第 472c 页 X17-0472.png
心。则人法双忘。二障顿净。唯一圆成。则生死之相不
可得矣。此上四偈。赞佛超世间生死有法也。然空无
生无二离自性相故。乃当经一心之旨。后文自显。目
三性释者。乃清凉意。故引义目證之。

五偈赞佛超涅槃法。意谓。一切诸法。既唯一心。则本
来寂灭。不假更灭。故云一切无涅槃。然诸法既目本
自涅槃。则法法皆真。尽是法身真体。如此又何则有
涅槃为佛所證耶。故云亦无涅槃佛。斯则法身常住。
又岂有佛更入涅槃耶。何耶。以远离觉所觉故。谓唯
此绝待一心。本无能所对待故也。唯佛證此。所目若
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故二译载夜叉王首即问
佛云何舍法云何舍非法。佛答。以外道见生死为法。
涅槃为非法。是二应舍故。大慧赞云。有无俱离。是则
全经之旨。不出夜叉发起一问并大慧偈赞而巳。故
向下所破者。乃有无二见耳。

悉檀离言说。梵语悉檀。此云遍施。谓佛以四法偏施
众生。四者。一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二为人悉
檀。令得生善益。三对治悉檀。令得破恶益。四第一义
悉檀。令得入理益。谓佛虽以四法遍施众生。然但应
众生之机。本来离言说相。意责大慧不达离言之旨。
故有此问。我令特为显示建立数句离言之旨。故向
下一一皆曰非。

大慧闻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了无说示。是知十法界
相。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乃生灭门事。故即问诸识
下第二卷¶ 第 473a 页 X17-0473.png
有几种生住灭也。七种自性。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
性。讲者槩以正教道理释之。昧之甚矣。殊不知此经
专破外道不知唯心唯识道理。故别立异法。目为生
因。目迷真妄不一不异唯识真因。故立异因。佛前文
责外道堕断见论故。特出所计生法。异因有五。言胜
妙。士大。自在。时。微尘等。乃外道所计之法为生因者。
故随后即出所立妄计。各有确定。自性为宗。有七耳。
既出邪宗。故后示正教云。我有七种第一义也。经文
上下血脉。佛语昭然。而昧者妄拟。谬之甚矣。若七种
自性。巳立正义。又何下文重出七种第一义。岂不赘
耶。

七种第一义心境界者。谓佛目法界一心。为自境也。
慧境界者。慧光无量。炤彻微尘刹土也。智境界者。谓
目权实二智。穷尽真妄圣凡也。见境界。唐本云二见
境界。谓双炤真俗二边也。超二见。谓穷尽一心中道
也。超十地境界者。谓等觉后心极尽因门也。如来自
到境界。證穷法界。自觉圣智。究竟果海也。意谓。我所
建立。乃称一心真如平等。佛慧以二智见二空。證真
如。以至等觉。入佛果海。目为法门。盖依性自性第一
义心而建立故。不与外道恶见共也。此七第一义心。
乃单示佛境界。不说因心。若说因心。则失旨矣。

问曰。说三种识即结果者何耶。

答曰。前三种识中。
最初显识生之由。以无明熏真如。为现识生起因。取
种种尘等。为分别事识生起因。佛意显此藏识依真
下第二卷¶ 第 473b 页 X17-0473.png
而起。乃真妄和合。故特指阿赖耶识为生死涅槃因。
立此真因。将破外道无因邪因故。即辨明邪正。目示
唯心如幻观门。显直观藏识。顿破根本无明。顿證一
心。为究竟极果。故随便成立唯心一番因果。目结三
种识相也。

问曰。生灭章中。大慧初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答。
目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今前略有三种识
巳竟。而大慧复问广说八种相中。先叙世尊所说心
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且云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
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说成真实相一切佛
语心。然后方请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者。何耶。


曰。此通涂问意。血脉幽潜。最难理会。请试言之。此经
单示寂灭一心离一切相。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
识二无我俱遣。故大慧初问百八句。盖约五法三自
性八识二无我目问。故佛指寂灭一心目答。故云一
切皆非。是则直指一心。一法不立。则不容有说矣。此
显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也。故大慧随问诸识有几种
生住灭。是约心生灭门。容有言说矣。然生灭门中。先
问诸识者。以五法三自性二无我三门皆依八识转
变而立也。故先问诸识一门。未及问五法三自性二
无我。后三门义。佛答谓诸藏识略说有三种识。广说
有八种相。今前答略说三识。单显第八识自体巳竟。
故大慧重请有八种相故。问藏识海浪。乃问前七识
生起之由也。然请辞先叙所说心意意识五法等。乃
下第二卷¶ 第 473c 页 X17-0473.png
至成真实佛语心者。乃通牒前问答。申领佛意。目启
前七识生起之问也。然五法等。乃依八识之所建立
也。世尊答云。一切皆非。此巳领佛示真实佛语心矣。
及问生灭门。世尊略说三种识。世尊说不思议熏变。
乃八识生起之由。且云真识现识。乃题识藏即如来
藏。巳领其旨矣。意谓。五法等皆依八识建立。但不知
前七转识因何而生。又不知如何生即无生。故问藏
识海浪即法身境界。又不知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因
何而立。故因请八识之相含问四门之义也。故世尊
向下先答八识生起之由。后又重申问五法自性。佛
一一答毕。末后结归二无我观。目成唯心观门。为真
实佛语心也。故答意从此直至后文结果章中。目通
明五法自性。显正智如如。方尽从生灭门入真如门
究竟之义也。大科甚明。当通观之。

问曰。大慧问藏识海浪。乃问前七识也。而云法身境
界者。何耶。

答曰。大慧述领一心之旨。意谓。佛上来
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皆空。乃是一切诸佛菩萨自
心现量所缘境界。一法不立。绝诸对待。故云不和合。
如此说是巳显真实佛语心。此巳领前识藏如来藏
真妄不一不异之旨矣。但不知前七识生起之由。所
目生本无生之义。故请说藏识海浪即是法身境界
也。故下答文中。示四因缘故眼识生。目缘生性空。目
显生即无生之意。即法身境界也。合业生相者。然业
即业识。生谓生相无明。起信云。以依阿赖耶识说有
下第二卷¶ 第 474a 页 X17-0474.png
无明。初无明熏真如成业识。既成业识。则生相无明
即依业识。故云合业生相。以生相无明即熏业识。遂
起染心。则深生计著为我。此即七识生起之相也。

八识偈中。佛显八识即真。本来一体。虽异而不异。目
示海浪法身境界。故目海水波浪喻浪异而水不异
也。大慧遂目日月。喻佛说法。应当与一切众生说平
等真实之法。何以世尊一向与二乘人。只说六识为
生死本。何故不说八识即真之真实法耶。佛答。目彼
众生心不真实。不堪受真实法耳。非不说也。譬如海
波下十句。喻显其法元有顿渐之不同。故说亦因之
建立。然说虽有顿渐。其实无有一定之次第。意谓。我
说六识渐时。未尝不兼带八识而说。但众生闻者不
解耳。又设画师喻。目明说法应当随机先后次第建
立也。彩色无文二句。喻法本离言。但为悦众生。不得
不随机施设。非我不说实也。下文更显深义。谓不但
说权法为不实。即说真实法亦无实法与人。目真实
离名字种种皆如幻故。末后云。声闻亦非分者。足徵
大慧意疑佛不与二乘说八识真实之法也。哀悯者
指佛。谓今日乃说自觉之境界也。

长行结示。欲知自心现量自觉境界。须要真实修行
自悟乃可相应。非是说了便休。故后文示圣智三相。
为修行之要。成立唯心第二番因果也。

问曰。佛一往巳为大慧开示八识因缘。巳显离心意
识境界矣。而大慧至此。问圣智分别自性经。且云为
下第二卷¶ 第 474b 页 X17-0474.png
百八句所依者。何也。

答曰。此经直指一心。为正显
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以为宗体。目大
慧初目百八义请问者。乃通依五法自性八识无我
而问。皆属迷悟边事。故佛目目一切皆非。此直示一
心真如。一法不立。是则五法自性八识无我。荡绝无
遗矣。故大慧随问诸识生灭。言虽问诸识生灭。意实
不知空遣。故佛为示生灭因缘。随示目直观藏识。教
目离心意境界。是则八识之相巳遣矣。尚不知五法
自性无我因何建立如何空遣。故特问圣智事分别
自性经。意谓空此诸法。乃自觉圣智事。非三乘比智
可能耳。言百八句分别所依者。正显所问百八义。皆
依五法自性而问也。然举果德转得如来法身者。乃
蹑上佛示离心意识所转果德。意在离此五法。乃得
如上之果。是举真果。目證真因也。此问意乃经中之
血脉。学者纵能通达文字。而不知血脉。亦无归宿。此
旨甚微。故特示之。佛答中。即举外道有无二见者。正
显外道不了唯心故。于名相上。横计而生妄想。乃正
破名相妄想也。

离异不异者。谓妄想与名相元别故异。今妄想乃依
名相而起故不异。目有心境对待故也。今言离异不
异者。正教目远离心境。绝诸对待。心境皆空。则五法
自性皆空矣。此正空名相妄想之要旨也。显正智章
中。目三佛说法顿渐以明正智者。盖因前八识颂中。
大慧责佛既云唯心顿现一切诸法。则佛当为众生
下第二卷¶ 第 474c 页 X17-0474.png
直说真实顿法可也。何以又说三乘渐法耶。佛答谓
因众生心不真实。难与说实。恐其不信。则说之无益。
以随机不同。不得不施渐法耳。故此显说顿渐之所
以。目四渐喻机。以四顿喻佛。在佛。以平等大慧教化
众生。虽渐亦顿。在机。有利钝不一。虽顿亦渐。故目法
證佛。则有三身。故法亦有三乘。此化仪之必然者。以
众生根本实智迷之而为自心现流。故净现流以成
正智。然迷虽顿。而净则渐也。

顿喻四中。明镜喻顿示众生一真法界清净圆明心
体。日月喻顿破众生无明业识。显示本有不思议业
用。藏识喻顿令自心众生一时成熟。究竟佛果。自心
所现根身器界。喻自心之众生。法依佛喻顿目普光
明智。炤一切众生心地。顿令五性三乘。破灭无明。顿
见本有平等法身。三身佛说法。乃以法證佛也。法依
佛者。乃依法身所垂之报身佛也。说缘生者。以显缘
生无性无性缘生。乃顿渐渐顿之法也。即华严经所
说四十二位。行布圆融之旨。法身佛说离心自性法。
乃直示顿法也。化身佛所说。乃六度权行。单渐法也。
结归法身佛者。乃示此经为顿顿宗也。后声闻外道
破邪因以显正因。此又渐中之渐。意谓有机如此。不
得不施渐之渐也。然在经文。其义甚隐。谛观佛意经
旨理实昭著。

破二种邪因。科在二乘。云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者。
目声闻乃證圣智差别相。但示究竟故。即彼所證以
下第二卷¶ 第 475a 页 X17-0475.png
示究竟真因。故云即在外道。云目圣智破邪因者。目
外道所计常不思议。乃别立异因。以无常为常故。佛
目真常圣智。破妄计。故云目。

举果验因者。谓举今现證之果。目验昔日之因也。目
声闻所證涅槃。以非真灭为灭。足验昔因未得圣智
究竟相也。谓外道今取断灭为果者。盖昔以生法为
不生。特以无常为常故。今堕断灭之见耳。五无间种
性一章。重明为机禀佛性是一。因闻三乘之法名言
熏习故。种性有五。前顿渐章。明法一机异。故有三乘。
即一乘法分别说三者也。今五无间性。乃因闻前三
乘法。不得离言之义。执文言熏习成种。此又显机之
所禀。佛性是一。故云无间。因熏各别故。有五种性耳
如来无间种性。有四种。一权教事六度。二乘乘空慧。
三实教。四即圆教。四位菩萨释者。谛观经大明标如
来种性。意指如来果法。非说因位中故。若以菩萨释
之。失本指矣。盖目直指一心真如。若悟唯心。即顿登
佛地。即圆教之三贤。此亦不立。况权教空慧乎。若目
前三位菩萨法释之。则闻熏但成前三菩萨种性。非
如来种性矣。

结二无我末观成得果一节。此结酬前请也。因大慧
初闻分别自性。观察无我。净除妄想。炤明诸地。乃至
逮得如来法身故。此开示五法自性二无我巳毕。乃
显真因。故即證成必得如来之果。劝今应当修学。乃
总结四门。番显正智如如。以空遣五法自性證二无
下第二卷¶ 第 475b 页 X17-0475.png
我。通示三番因果也。

结示五法自性二无我果相巳竟。而大慧陡问建立
诽谤二恶见者。何也。

答因初问五法生起之由。世
尊即说外道有无二见。为名相妄想之因。故今开示
巳明。今即问彼二种恶见从何而起也。佛答二种恶
见从非有而建立也。盖非有乃无也。建立为有也。意
谓外道不达诸法本无。则目有为实有。及至坏灭。则
目无为绝无。故有为建立。无乃诽谤。此二见所由生
也。此问来意幽潜。若不知来端。则经旨血脉不贯也。

问曰。示二见巳后。乃重都结前果者。何也。

答曰。佛
意总显唯心无外境界。其五法自性二无我等。从迷
中来。皆因外道有无二见。为生死本。是为大过。故今
通遣巳毕。乃结真因得果成佛之后。当单为众生说
唯心法。目破外道有无二见为化仪。此所目为顿教
法门。此经顿宗。但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见。不说别断
烦恼。目识藏即如来藏故。但了妄想无性。则生死涅
槃平等。更无烦恼可断。故但离二见。即顿證法身。故
都结成四番因果也。

* 下第二卷

问曰。显理中示寂灭一心巳归究竟。然目如来藏并
上一心总为显理。且大慧又目外道我见为问。似与
一心之旨不同。何以总为一科。

答曰。此有深旨。目
经初夜叉王问佛。云何应舍有无。佛既答巳。随即示
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则总标一
下第二卷¶ 第 475c 页 X17-0475.png
经宗本。要显寂灭一心。不属迷悟。究竟不生。然所目
有圣凡生起者。皆如来藏随染净缘。转变为生因耳。
然前百八义一切皆非。目显一心寂灭无生之旨矣。
次大慧随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虽问识之生灭。然
尚未审识生之因。且于一心究竟处。建立诽谤章中
云。非有因建立因。直说初识前无因。如此一心。岂不
堕于毕竟断灭耶。故此大慧随问如来藏者。目前虽
明一心之旨。尚未明如来藏之义。方今将显如来藏
随缘为染净生法之因。要明识藏即如来藏故。后文
如来藏为善不善因。目如来藏即前三种识中之真
识也。目此经不说无明为因生八识。直指如来藏即
藏识。要显妄即是真实。斯经之宗本也。不同诸教。然
大慧疑世尊说如来藏同外道我者。正是佛说阿陀
那识甚微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
彼分别执为我。目外道向执藏识为神我故。今将目
如来藏真我。目破彼计。是则外道计有无二见。则前
目寂灭一心破之矣。向执我见未亡故。特目如来藏
真我破之。目尽破彼计。圆满一心故。总科为显理究
竟。义旨深潜。诚非粗浮可见也。细寻佛意。微妙难知
总示正行章。破本无四句可离。颂中如是观三有。究
竟得解脱。未后结云。为净烦恼尔𦦨二种障故。譬如
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足證前百八句。乃依
三界作四句妄计而立。然无所有则皆非也。

问曰。当转二性教中。一向说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
下第二卷¶ 第 476a 页 X17-0476.png
成菩提。此中但说转二自性者。何耶。

答曰。此经不
同三乘别教。直指一心。不属迷悟。目生死涅槃本来
平等。更无可转。但以外道不了言说性空。妄计言说
有实自性。起种种遍计。二乘不了诸法缘生无性。妄
执诸法有实自性。以此二种障正知见。意谓。若了言
说性空。则遍计情亡。若了缘生无性。则依他泯性。二
计既亡。则圆成自显。所目但转二自性计著也。后广
辩四行禅。盖依此而立也。

略示邪因果相章末。示感应二徵。结示果相。至究竟
地。得灌顶位二加持者。此正示目真因所得之果。如
此方为真修也。

问曰。四种禅皆依惑乱为所观者。何耶。

答曰。目前
云惑乱起圣种性。及愚夫种性故。愚夫乃外道二乘。
其禅皆惑乱也。观察禅二种。目能观正智。观所观惑
乱。目对待未泯。故为渐次。其攀缘如禅。然攀缘即惑
乱也。乃名相妄想耳。观名相妄想本如故。名攀缘如
禅。此二种禅。目分顿渐。名三乘禅。故观察禅果相。则
从解行入初地。渐次上进。其攀缘如禅。则顿登八地。
此顿渐之分也。然观察义禅。能观者正智。所观者妄
想名相。故真妄双举。此乃对待而观。故要离四句。目
外道妄执四大名相。以妄想分别作四句见耳。其攀
缘如禅。则直观五阴本自如如。绝诸对待。故为顿悟。
于中主意。专破外道计四大造五阴。目神我为主谛。
若观四大本空。五阴无我。即此五阴本自如如矣。
下第二卷¶ 第 476b 页 X17-0476.png

问曰。示正果中。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不说转藏识。
单说灭六识者。何也。

答曰。此经宗旨。说识藏即如
来藏。不必更转其藏性。寂灭之体。所目不得显现者。
但因妄想攀名相之过也。目藏体本是湛渊之心。犹
如湛海。虽云前七波浪。其实只因六识攀缘外境界
风。鼓动波浪。即七识亦因六识所起之波浪。其体同
是八识精明。故本不生。是故三性之中。依他元自无
性。其过在遍计执性耳。然妄想乃遍计执性。正是六
识攀缘种种如幻依他境界。增长习气。长养藏识。故
今特辨妄想过重。故六识灭。则内外心境一切皆寂
灭。如来藏性应念现前。所以特说六识灭为涅槃也。
此经宗趣。与相宗。迥不相同。故不立七识。所目世尊
随节说妄想分别通相。以显即妄即真。为如来最上
一乘禅也。

经旨来意。从二卷初示正行科中。四方便为能观之
智。二种自性。指所破之惑。无四句可离。无圣智可得。
乃所显圆成之理。及离过绝非一科。四节立定。自后
略示邪正因果。及广辨邪正因果。总是广释卷初四
节之义。其观察义禅。观察觉。即前能观之智。妄想摄
受计著觉。即释前所破之惑。攀缘如禅。即显前圆成
之理。末后如来最上一乘禅。即释前离过绝非。细观
经旨。前后名应。其理昭然。

* 下第三卷

初三种意生身。五无间种性。乃示因圆。宗说二通。乃
下第二卷¶ 第 476c 页 X17-0476.png
示果满。目果海离言故。

问曰。断證科。初明妄想不实破我执。言说性空破法
执者。何也。

答曰。目外道妄想专目执我见为本。而
二乘虽离五蕴假我。犹执涅槃为我。故亦云心惑乱。
故云烦恼障。然依言说为法执者。目内教学佛法者
不能离言得义。但执言说为实法故。今教以离言观
心。为破法执。断所知障也。然我执外道居多。法执学
佛法者居多。若起信所说我见亦依所闻佛法而起。
此经专破外道神我。故经论意异耳。

问曰。其破法执。经文指语义而说其旨甚明。若约妄
想为破我执。意旨未显。目大慧但问妄想。

答曰。一往所说妄想。多指外道。而二乘但兼带而巳。
然外道妄想所计者。一我见耳。然大慧虽通问妄想
生处。惟世尊约指摄所摄堕有无外道见计著我我
所生。此所目妄想为外道我执之本也。其凡夫二乘。
计五蕴为我者。经文长行未显。至颂中云。施设世谛
我。诸阴阴施设。其旨的然明矣。更复何疑。

问曰。大乘教中。皆说二执。有分别俱生粗细不同。且
云分别二执。从三贤至初地断尽。俱生二执。从二地
至七地断我执尽。法执至佛地乃尽。今经说粗细二
执一时断尽。未明其旨。请问其详。

答曰。此经顿教
大乘。意在顿破无明顿證一心。故二障亦顿断耳。大
经云。不了第一义。故号为无明。第一义者。即此经所
说第一义谛寂灭一心也。然不了二字。即无明也。了
下第二卷¶ 第 477a 页 X17-0477.png
乃知也。经中频言知自心现量者。谓了第一义心也。
且粗细二障。因无明而有。今言顿了自心现量。则顿
破无明。无明既破。则彼二障又何从而有耶。目真知
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说名为智。此即自觉圣智
也。若目即心正智独炤一心寂灭之体。则一切皆离。
今因不了。则妄起分别执著。故名妄想。是目此经不
说断无明。单说断妄想。妄想净处。即顿證一心。故无
渐次先后耳。所谓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
无渐次。故为顿教大乘。

问曰。转变章。言转变者。乃一切众生生死往来舍身
受身之情状也。而独指外道者。何耶。

答曰。佛说众
生生死往来。受报好丑。乃随善恶业缘。故说如乳酪
酒果等熟。但是异熟随缘耳。因外道妄计有作者。为
转变主宰。此邪见妄计。故特晓之曰。如是凡愚众生。
自妄想修习生。实无有法为生灭主宰者。但如幻梦
色生。言自妄想修习生。此云邪师邪教。乃分别我执。
以一往所说。乃分别法执也。

问曰。相续章。乃大慧因闻前佛说转变相故。即问生
死相续义状。生死乃烦恼障招。而但约言说而问。且
举极果之益目请者。何耶。

答曰。此经旨幽潜。殊非
浅识所易窥也。此由前辨果地觉中。佛说觉人法无
我。了知二障。断二烦恼。离二种死。是名佛之知觉故。
此断證科中。约破二执断二障。目显真因也。然所知
障。单约执言说为法执故。大慧以言说为问。而所答
下第二卷¶ 第 477b 页 X17-0477.png
十一相续。皆执言说。目为所知障。目取变易生死者。
乃俱生法执也。以障有二故。生死亦二。故末后总以
愚夫三相续乃烦恼障招俱生我执。是乃总结二障
二死。皆七识执取所招。故归过于三和合计著识为
相续生死之本也。佛意甚明。第浅识者。未易见耳。

问曰。前世尊说妄想识灭。名为涅槃。且云七识不生。
今者何目俱生二执归过于七识。岂不自语相违耶。

答曰。观佛立言。各有所主。非相违也。以初云藏识
因境界风吹故。起前七识浪。为生灭耳。今显藏识自
性本来涅槃。但因境界风吹。故有生死。若无境界风
吹。则自性为常住涅槃矣。然境界乃五尘境界也。且
此尘境。惟心所现。本自如如。若无六识攀缘执取。则
诸法如如不动矣。但因六识不了唯心。妄自攀缘执
取。则识风鼓扇。返吹藏海。起七波浪。是则起境界风。
全是六识之过。而七识不预。以此识依内门转故。故
云不生。此所以六识一灭则八识为自性涅槃矣。今
言俱生二执。归过于七识者。目无始来一向七识单
执八识为我。名我爱执藏。集诸种子。相续生死。名为
结生相续。长劫不断。乃此识之能。而六识不预焉。以
造业者乃六识。受报者八识。相续生死者七识耳。是
各就胜能而说。非前后自语相违过也。

问曰。经中一往节节。大慧问中。多举果德以请。然世
尊结显果德巳非一矣。然与正显果德。有何别耶。

答曰。大慧前于节次问中。所言果者。乃为请说法利。
下第二卷¶ 第 477c 页 X17-0477.png
特举果以显法益也。世尊即说果德者。乃为破邪。以
明真因。乃举果目證验真因。皆在因门。非正说果德
也。今因行巳圆。二障巳破。五住巳亡。永离二死。归极
一心。因穷果满。目显究竟一心之极果。此是正说果
德。说二转依。以显法身出缠證真常乐我净四德。此
返妄归真之极则也。

* 下第四卷

问曰。当明法身常住。生死涅槃平等处。返妄归真。业
巳究竟一心真原矣。大慧乃问刹那者。何耶。

答曰。
此正原始要终结归一心之极则也。以初问百八义。
佛目寂灭一心而答曰一切皆非。故大慧即问诸识
有几种生住灭。是则迷悟修證皆生灭门中事也。然
大慧初问百八义。总该十界依正迷悟因果。不出五
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摄尽。故今徵诘诸妄了
悟一心。目显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究
竟归趣一心真原。以显法身极则。目示生死涅槃平
等。此是从迷返悟。总属生灭边收。皆不出大慧初问
二种生灭也。意谓目有相生住灭故。有凡夫外道二
乘偏邪之执。以有流注生住灭故。有七地巳前菩萨
之见。意显纵悟法身亦未离生灭妄见。所谓菩提心
生。生灭心灭。犹属生灭。今显生灭本不生灭义。若了
本不生灭。则则前一往所说。皆梦中事。乃妄功用中
有修断耳。故前梦中渡河之喻。以显有所修證皆梦
幻法门。方显法身向上极则也。以此足见吾佛说始
下第二卷¶ 第 478a 页 X17-0478.png
终不说一字。乃顿宗之极则也。

楞伽补遗(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