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477b 页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三(从与大比丘讫无碍解脱)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此下第六辨同闻众證阿难等所传不谬也若独
处自闻则难可信今与诸声闻大菩萨天龙八部
四众共闻此岂谬传也就辨众为三一大声闻众
二菩萨天龙四众问曰若从小为初应先天龙等
若大为初应先菩萨答曰小乘出家得道荷佛恩
深故常在佛侧给侍陪奉具戒行自守物所归信
證经义亲故须前辨若菩萨外化无方不恒佛侧
和光利物难可测量世人但睹其迹莫知其本證
信义疏次而辨也天龙四众结惑未尽犹居凡地
内无得道之功外阙化佗之利于證经为劣故次
后辨也复次此有所表二乘滞空凡夫滞有菩萨
不滞空有常行不二正道故处其中间是故涅槃
卷三 第 477c 页 X18-0477.png
云凡夫者有二乘者空菩萨之法不空不有也问
曰何意不叹声闻德答诸师解言既被呵弹无德
可称故不叹德也今谓不尔菩萨亦被呵弹何故
叹德又金刚般若亦不叹德非为被呵弹也今明
恐是出经者为存其略耳又解云大之一字即是
略叹德义也如大智论云若说小乘经但明比丘
众若说摩诃衍非但辨比丘必须辨菩萨众如金
刚般若但辨比丘众不列菩萨众岂可言金刚般
若是小乘经也但是出经者略不明菩萨众耳此
经明比丘不叹德者亦是略也第一明大声闻众
者初明比丘即是通语其人类多种如胡越不同
佛法出家之人皆类名比丘今释此科文有五别
第一释与第二释大第三释比丘第四释众第五
释数量第一释与义者此经云与大品经云共与
者即是共义也大智论辨七一明共所谓一处一
时一戒一心一见一道一解脱故名之为共即是
与义也若讲法华经必须约本迹明义解释同闻
叹德今经既未发本显迹但释因缘事解观行而
巳言一处者同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也二明一时
者一会说法之时也三明一戒者同得律仪无作
戒也四明一心者俱得九次第定心也五明一见
者俱见四真谛也六明一道者悉得无学道也七
明一解脱者俱證有馀解脱也第二释大义者若
依胡本应云摩诃大智论云摩诃或云胜或云多
卷三 第 478a 页 X18-0478.png
天王大人之所敬故名为大胜九十六种外道故
名为胜数至八千故名多也今明外道有三种一
者一切智外道二神通外道三韦陀外道具此三
种外国名大外道佛对破此三外道故于三藏教
门说三种念处一性念处二共念处三缘念处若
能如是修习三种念处非但止破三种外道得入
性地證果之时即成三种解脱谓慧得好解脱心
得好解脱及得无碍解脱名大比丘名大罗汉也
若别对得慧解脱名大得心解脱是名胜得无碍
解脱故名多三种解脱具足故名波罗蜜声闻成
就一切罗汉功德故名为大也问曰若得慧解脱
即名大者何须得具三方名大也答曰大涅槃三
德具故名大涅槃而摩诃般若亦别受大名三藏
教既有四门即有四种大比丘通教亦有四门复
有四种大比丘合有八种大声闻皆名波罗蜜声
闻故名为大若约观心即就析体二种从假入空
观而明也此二种八大比丘义若依毗昙有门明
义只有一种大比丘义若依成论空门明义亦但
明一种大比丘义馀六种大比丘是所不明也第
三释比丘者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
除馑也明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
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
也言无翻者比丘名含三义不可定翻也言三义
者如智度论明一破恶义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
卷三 第 478b 页 X18-0478.png
者如初受得戒竟即言我比丘某甲以一白三羯
磨即具发无作善律仪破一切无作恶律仪故言
破恶也若通就行解能修戒定慧行戒防形定除
心乱慧悟想虑能破见思九十八使之恶故言破
恶也二怖魔者出家之人既能破恶故魔罗见闻
即生是念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之化化
我眷属空我宫殿生惊怖也理通而言之何但鬼
神魔怖三魔亦怖也三明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
士是清雅之称夫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
远离四种邪命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
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也又
解只破恶正是比丘义下两义助成所以者何受
戒破身口恶业怖魔即是破爱恶乞士即是破憍
慢恶也若约观行明乞士者次第从五阴十二入
十八界求法喜禅悦之食资无漏慧命成尽无生
智断之雅德故名乞士此经下文净名呵身子云
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具此
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以受
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应供也若直言比丘大小
未定或可居在外凡性地学人之位或是小无学
人今言大比丘者即是大阿罗汉也当知大之一
字无所不含即是略叹德也第四释众义若依胡
本应言僧伽此翻为众直一比丘不名为众多比
丘共集一处名为众也律明四人以上皆名为众
卷三 第 478c 页 X18-0478.png
如一树非林众树共聚乃名林也智度论云僧伽
有四种一愚痴僧二哑羊僧三有羞僧四真实僧
一愚痴僧者谓破戒放逸僧也二哑羊僧者虽持
禁戒而不能分别戒定智慧开遮通塞之相有难
妨请决所疑默然无对犹如哑羊也三惭愧有羞
僧者若出家人能持净戒修定习慧亦能分别三
藏为人判决所疑但未发真无漏犹居外凡内凡
之位自愧未能成就圣法谬堕僧众受四事敬待
常脩愧自责也亦名事和僧四真实僧者从苦忍
见真无漏四果圣人皆名真实理和僧也此四种
僧前二种虽有僧名既非事和不堪行僧事后二
种堪行僧事也第五明数者数有八千事明数义
可解对行明数意则难知也。】

「菩萨者。」

【此下第二辨菩萨众證成同闻何但声闻大比丘
众同闻此经亦有大菩萨众三万二千亲承演说
非谬传也就此文有五别第一明人类第二辨数
第三叹德第四结成叹德第五累名第一明人类
者夫学佛法大乘行人通名菩萨菩萨者大乘行
人气类也若具存西土应云菩提萨埵什师恐繁
略提埵两字但云菩萨翻译不同阿毗昙云自觉
觉他名为菩萨有言菩提云无上道萨埵名大心
是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
名菩萨安法师云开士始土又翻云大道心众生
卷三 第 479a 页 X18-0479.png
古本翻云高士如是等异翻不定须留胡音今依
大智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此人用诸
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复次菩提是自行
萨埵是化众生是人自脩佛道又用此道化他故
名菩萨若不如此巳所脩持为无惠利但三乘同
名菩提而二乘不名萨埵者以无大悲化物故不
得别受斯称也是则虽略提埵二字异乎二乘其
义宛然也若约三藏通教见真通名为道不得即
名萨埵别圆两教见真如慈石吸铁非但止名菩
提亦得即名萨埵故大涅槃经云一实谛者即是
大乘若非大乘非一实谛问曰前两教菩萨见真
若不得名萨埵何异二乘答曰别起慈悲愿行方
名萨埵异二乘也今用四教明菩萨义不同巳具
玄义分别此经所明多用通别圆三教意释为叹
德也所以不用三藏教解叹德者非摩诃衍正意
也而有时引出正为比决大小两教明义不同耳
观心明菩萨义者约三观分别析体两观从假入
空起大悲心即名菩萨修后两观任运即是菩萨
义也。】

「三万二千。」

【第二辨数者数量多少依事可知或表法门其意
难见未可对定也。】

「众所知识。」

【第三叹德此下为二意一总叹二别叹第一总叹
卷三 第 479b 页 X18-0479.png
者即是初标叹德章门若无自行化佗之德岂为
众所知识也此诸大士随处利物荷泽无边十方
众生莫不知识也闻名归德名之为知睹形敬揖
谓之为识但众生有四教根性不同菩萨即有四
种行化之别约四教明即有四种众所知识之殊
也若三藏教明三僧祇行满百劫种三十二相业
即有大人相现物所归仰名众所知识也若通教
明八地以上道观双流神通利物名众所知识若
别教登地以上即现十法界身随缘利物名众所
知识圆教初住以上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亦能现
十法界像随缘利物亦名众所知识但未能横遍
十方竖高三土为一切有缘之众之所知识今此
诸大菩萨皆是补处横遍十方竖高同居方便果
报三土有缘莫不知识故云众所知识也若约观
心三观心明即德建名立是则闻名归德睹形无
不敬揖亦为众所知识。】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二别叹德此下即有三别一略叹自行化他德二
广叹自行化他德三邻果叹德一略叹者即为二
一略叹自行德二略叹化佗德一略叹自行又为
二一正叹自行二释叹正叹者即是大智本行也
解此或约一法门明叹德或约二法门明叹德约
一法门叹者大智即是本行也依本起智智即是
行故言大智本行是以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
卷三 第 479c 页 X18-0479.png
寂灭相佛子行道巳来世得作佛此经亦云从无
住本立一切法若南土常徒旧解帖此经文多从
八地巳上约位分文帖释若北方大乘师即从初
地以上分文约位帖释若什师明观德从下至上
渐称叹也解既不同未敢偏用所以者何如南方
引八地威神建立文證故知初叹八地之德也北
方引七波罗蜜證叹初地乃至七地之德一往引
證经文各便若欲和通则硕相乖违但经文欲对
诸地亦处处有之未足定执谓为得称集经者意
也今辄用一家义意释叹德者意谓一往多是叹
上地之德若叹上地胜德自摄下地之劣德也所
以者何菩萨诸地功德通论一往行类是同但上
地得其胜品下地得其劣品今约胜品称叹自摄
劣品而不可分别此一种功德叹下此一种功德
叹上也如叹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上位金刚智满
始是皆悉成就岂可约叹下地叹能师子吼其所
说法乃如雷震下地亦能有此说法何得的叹上
地故知分别以释叹德互有所失也问曰正如近
无等等此岂非叹上地也答曰今一家明上来所
叹诸德皆是叹上地德故须约邻果为叹也是以
下结叹云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若作通下地
叹德者近无等等之言约相对义明互得有远互
得有近也如法华明行处近处下位亦名为近华
严明十地功德智慧比爪上之土方佛智慧如大
卷三 第 480a 页 X18-0480.png
地土此则大悬殊也今约三教辨菩萨类是同而
教有所主各有深浅优劣也若通教八地以上皆
有此位但约二谛以叹功德而品有优劣若约补
处称叹自得摄下若别教登地以上即见三谛入
三世佛智地行类是同但约品深浅不无十地优
劣若叹金刚补处即摄下地诸功德也若圆教所
明初发心住即三谛圆显具于一切诸佛功德但
四十位深浅品数不同不无优劣若约金刚等觉
往叹即四十位功德皆摄也但诸菩萨外随所感
见闻不同内则本迹高下难测岂可定执今但约
教分别解释菩萨功德法门或时内合观心欲令
行者知诸胜妙功德皆从心出是则诸佛解脱皆
于众生心行求也若约二法门为叹者大智则是
叹解本行即是叹行若但解而无行如无足有目
不能到清凉池若但行而无解如有足无目不能
到清凉池若解行具足如目足备即能到清凉池
故须解行双叹也所以叹解云大智者解只是观
解若从假入空观解即是一切智若从空入假观
解即是道种智此之智解皆是方便不名为大若
第三中道观解即是一切种智名为大智故大智
论云我今如力欲演说大智彼岸实相义当知大
智即是观诸法实相慧之观解也所言本行即是
叹行者从大智之本能一心具足万行诸波罗蜜
故大品经云诸法虽空而能一心具足万行是以
卷三 第 480b 页 X18-0480.png
金光明经云一切种智而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
庄严灭除诸苦与无量乐当知自行虽有种种法
门但略叹解行横竖诸德罄无不收问曰菩萨未
證极果何得言皆悉成就答曰菩萨果虽未满修
因巳圆故云皆悉成就也但四教明解行成就其
义不同若三藏教从初僧祇来缘生灭四谛生解
发四弘誓愿名大智慈行六度名本行至三阿僧
祇劫四谛大解六度本行虽满未名成就种相好
成即是皆悉成就若明通教菩萨从初发心缘无
生四谛起四弘誓名大智行檀波罗蜜观三事皆
空乃至于一切法等名般若波罗蜜名本行至八
地以上解行虽均犹未成就十地当知如佛乃是
皆悉成就若别教从初发心缘无量四谛生解名
大智学无量六波罗蜜名本行入十住名解位十
行名行位十回向名解行终心初地以上虽解行
双游未名成就十地等觉乃名皆悉成就若圆教
从初发心缘无作四谛发菩提心名大智一心具
万行一切行名本行初住以上解行一心自然流
入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九地皆未名成就居十
地等觉边察智满众事究竟即是大智本行皆悉
成就也若观心解约三观明初观因缘生灭四谛
入众生空生悲弘誓名大智用观行六度即是本
行也此是三藏教析假入空观名大智本行约体
假入空名通教大智本行从空入假观明别教大
卷三 第 480c 页 X18-0480.png
智本行一心中道正观明圆教大智本行细寻可
知。】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此二释叹亦得傍成化他也此句正明加义金刚
般若论云于菩萨身诸佛与功德智慧力故名加
也今正明菩萨解行之因所以得圆正由诸佛威
神之所建立建立者佛与菩萨智慧加解大智得
成佛与菩萨功德加行本得成也内因虽是菩萨
自能修习外缘必假诸佛神力与智慧功德冥加
譬如种子内有四大虽有能生之因若外无地土
日光风雨之缘岂得生长成实菩萨亦尔虽有慈
悲智慧精进禅定自行化佗之因若不假诸佛慈
悲地智慧光神通风说法雨自行化佗之因岂得
圆也又如大鹏影覆子得出卵生长故华严经明
八地欲沈空诸佛加奖劝方得发起若约观心行
人修三观时必须忏悔请十方佛若心至者佛即
加护自然行成世有邪见坐禅观行之人但说自
心佛者何得诸大菩萨皆为诸佛威神之所加也
此即是释前也傍成后化佗者若加于化佗华严
经法慧菩萨说十住诸佛放光加方得说也乃至
金刚藏菩萨说十地亦如是成后为护法城也若
约观心三观既成若欲慈心利物必须忏悔请十
方佛威神建立若至有感即蒙加护弘法如风靡
草也。】
卷三 第 481a 页 X18-0481.png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二略叹化佗德此文有三别一叹化佗心二正叹
化佗功成三释叹一叹化佗心者为护法城者佛
法即是法城以能为行人防非拟敌故名为城若
护佛法即是为护法城也又解众生五阴十二入
十八界名之为法此法即空即空之理名涅槃城
众生即是法王种性具足恒沙佛法之理如城中
人物故此经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即菩提相也
但此妙理外为天魔外道欲坏内为界内界外通
别见思诸烦恼贼之所侵娆菩萨为护众生本有
涅槃之城也受持正法者即是四教所明四种之
正法也菩萨从十方佛闻此教法得陀罗尼总持
无忘名为受持正法将用此法降伏天魔制诸外
道及破一切众生界内界外爱见诸烦恼贼护涅
槃城令一切众生法王种性皆得安存恒沙佛法
不致失故名为护法城受持正法也若约观心三
观明者假空空假即是护化城涅槃假中中假即
是护大涅槃城也。】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

【二正叹化佗功成大涅槃经云言佛性者亦名师
子吼三昧菩萨住此三昧能师子吼如师子具足
十一事今明师子吼者只是无畏之说菩萨通达
四种四谛得四种四无所畏以神通智慧力能于
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而说能降伏天魔制诸
卷三 第 481b 页 X18-0481.png
外道决定破众生界内外见思之惑存于众生涅
槃佛性恒沙法宝之大城也若约观心三观心若
成即能所行如所说说四教心无怯弱如师子子
若满三年即能吼也名闻十方者此亦化佗功成
也化功既著十方蒙益咸共传扬声称驰远如大
将破敌在城功名盖世也。】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三释叹者众人不请友而安之此是释叹化佗之
义众人不请此释化佗之心为护法城也菩萨慈
悲誓愿志度众生岂待祈请但使有缘不请自化
譬如有城寇贼围逼连官大将同朝朋友闻其危
急便应赴援何待城内众人来祈请也问曰若菩
萨是众人不请之友者佛何故待梵王帝释请转
法轮答曰菩萨不须请况在佛乎但是说法之宜
生物慇重故须待请也问曰菩萨不待请者凡为
有心必应救不答曰若有缘不请自至若其无缘
虽复三请终无赴也友而安之此释受持正法也
世人以同志为友此诸菩萨善巧能同众生根缘
共修四种四谛令四种根性得成三乘道果故法
华经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若开权显实皆共同
乘佛乘游于四方嬉戏快乐此即法亲之友也而
安之者未安道谛令安道谛即是四种出世善根
众生令安住四种道谛若开权显实皆令安住无
上大道即住大般涅槃故言友而安之也若约观
卷三 第 481c 页 X18-0481.png
心三观观心生灭因缘心无生灭心假名心中道
心此四种心不请三观三观自来观四种心即不
请义观符成心令四心住四种道谛即是友而安
之也。】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此释正化佗能师子吼名闻十方菩萨用无畏心
说四教即是绍隆四种三宝也若顿教直赴圆机
众生即入佛慧初心即成就一体三宝增进不断
乃至妙觉湛然常住此即大乘一体常住三宝兴
隆不断故言使不断绝也若渐教赴机次第明不
断绝者初明三藏教三宝赴机接引此机若谢即
用通教三宝接引此机若谢即用别教三宝接引
此机若谢即用圆教三宝接引圆教一体三宝不
绝如前月喻菩萨用此四教三宝引接使一切众
生佛种不断得大涅槃常住三宝从三藏教说三
宝渐兴乃至圆教说三宝转兴隆不断皆是菩萨
说法之功所以即是能师子吼化功归巳得名闻
十方也故言绍隆三宝使不断绝也若约观心明
绍隆不绝者若佛在世绍隆三宝使不断绝者佛
法正以付嘱在家出家二众弟子所以优填波斯
造像供养即是相从佛宝令真佛宝绍隆使不断
绝也阿阇世王常供千僧请迦叶结集法藏令受
持读诵解说书写即是相从法宝为使真法宝绍
隆不绝也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度八万四千人
卷三 第 482a 页 X18-0482.png
出家即是相从僧宝欲使正真僧宝绍隆使不绝
也若此相从三宝兴隆不绝则未来弥勒出世真
正三宝绍隆不绝若未弥勒当入涅槃佛去世后
形像经书出家弟子还复如今但行人若能于今
末世造诸尊仪殿堂供养书写大乘赞扬讲说度
人出家敬心供养一方乃是相从三宝绍隆若住
三观之心观此绍隆相从三宝之心即是四教真
正三宝绍隆不绝也所以者何若观绍隆三宝之
心生灭无常析假入空自行教他即是三藏教真
三实绍隆也若观绍隆相从三宝之心皆如幻化
即空自行教他即是通教真实三宝绍隆使不断
绝也若观绍隆相从三宝之心不滞于空能入假
名分别无量智慧恒沙佛法境智无二自行教他
即是绍隆别教真实三宝使不断绝若观绍隆相
从三宝之心入中道第一义谛正观分明自行化
他即是圆教一体三宝绍隆不绝是故在家出家
菩萨应须如是绍隆三宝不断绝故经云敬像如
真佛得福亦复然此经云无离文字说解脱相文
字相离即解脱相解脱者即诸法也贤愚经云未
来多有破戒比丘犹应供养恭敬如舍利弗大目
乾连所得功德亦复无量绍隆三宝功德最大无
过譬如大臣住持家国功勋重大菩萨绍隆三宝
种使不断绝者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说不能
尽也。】
卷三 第 482b 页 X18-0482.png

「隆伏魔怨制诸外道。」

【此即传释绍隆三宝不断之义只由众生内有爱
结外有鬼神六天魔王内有诸见外有十八种六
师九十六种外道所以能坏法城使三宝断绝今
明菩萨化众生内令禅定伏爱外为神力降伏魔
怨内教智慧断结外为说法制诸外道内外魔怨
既伏内外外道制归正理则涅槃城存三宝之种
不绝故得绍隆也若约四教破爱见天魔外道则
有两种界内爱见用生灭无生灭二种道谛禅定
伏爱智慧制见若界外爱见天魔外道则用无量
无作二种道谛定庄严伏爱慧庄严制见故此经
云天魔者乐生死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生死而
不舍于诸见而不动是故天魔外道皆吾侍也若
降伏界内爱见天魔外道即是护于化城涅槃三
藏通教所明二种三宝绍隆不绝也若降伏界外
爱见天魔外道即是护大涅槃城使别圆两教三
宝绍隆不断绝也故知此文并是释前化佗之义
也问曰界内可有天魔外道界外何得有天魔外
道答曰大涅槃经说八魔四是界内魔四是界外
魔也华严经说十魔此通界内外分别可知大涅
槃迦叶菩萨自叹云自此之前皆名邪见人也若
内心成就界外爱见之法外是三藏通教三乘圣
人也皆名界外天魔外道也故此净名大士呵须
菩提云入于诸见不到彼岸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卷三 第 482c 页 X18-0482.png
汝与天魔外道一手作诸劳侣此岂非界外天魔
外道也问曰声闻可尔菩萨云何答曰华严经明
菩提心魔三昧魔善知识魔皆是菩萨魔也央掘
魔罗呵文殊云外道亦修空尼乾且默然是界外
外道也若不尔者八千菩萨何故被呵不能加报
也若约观心明三观降伏天魔制诸外道者假空
空假观成降伏界内爱及天魔制界内见及诸外
道假中中假观成即降伏界外爱及天魔制界外
诸见及诸外道也。】

「悉巳清净。」

【此下二广叹自行化佗即为二一从悉巳清净讫
不起法忍是广叹自行二从巳能随顺讫心所行
是广叹化佗一广叹自行复为二一叹断德二叹
智德一叹断德文有三别一总叹二别叹三释叹
一总叹断德者明此诸菩萨结惑生死皆断故言
悉巳清净结惑生死有二种一界内二界外若三
藏教补处止伏界内见思修诸功德名为清净既
未断结非悉巳清净也通教补处虽断界内见思
侵除习气名为清净界外见思未断非悉巳清净
也别教补处虽断界外十一品无明尽名为清净
三十一品无明尚在非悉巳清净也圆教补处非
但界内惑尽界外四十一品无明亦尽虽馀一品
有若微烟乃可得名悉巳清净也如地持论明第
九清净禅至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障断清
卷三 第 483a 页 X18-0483.png
净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故约圆教补
处说悉巳清净也若约三观名悉巳清净者假空
空假观成但离界内烦恼障名为清净界外二障
未尽不名悉巳清净也假中中假观成界外烦恼
障尽名悉巳清净也。】

「永离盖缠。」

【二别叹断德也盖即五盖缠即十缠有师言五盖
但障初禅十缠所障既近岂足以叹大菩萨德但
一切界内外烦恼悉能覆盖于心通名为盖缠绕
于心通名为缠非五盖十缠也今只约五盖十缠
离出一切界内外烦恼离此更无别惑界内一切
烦恼即是枝叶盖缠界外一切烦恼根即是本盖
缠也若离界内五盖具出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所
以者何贪欲盖出二万一千恚盖出二万一千睡
疑二盖合属愚痴出二万一千掉散是戒取等分
出二万一千合八万四千诸烦恼也界外根本五
盖出八万四千类作宛然问曰界外何得有五盖
别分对八万四千烦恼也答曰界外既有三毒何
得无五盖也若取涅槃即是贪若舍生死即是恚
迷一实谛无作四实之理即是痴有根本三毒故
有根本五盖即得具八万四千烦恼也今约教明
离五盖不同数人明五盖障于初禅事障未来性
障根本若断性障即得初禅上界无五盖也若成
论明贪瞋通上界二论虽通是三藏教门而明盖
卷三 第 483b 页 X18-0483.png
义以自不同若三藏菩萨离五盖发世间禅定此
与凡同未足叹补处之德也若通别圆三教离五
盖类悉巳清净分别可知十缠开五百缠分别永
离之义类五盖可知若约观心明三观永离盖缠
者假空空假观成则永离界内盖缠假中中假观
成则永离界外盖缠也。】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此三释叹断德无碍解脱即是不思议解脱之异
名也故大智度论云于诸解脱中无碍解脱最大
若三藏通教皆云无碍断解脱證有师言无碍伏
解脱断此但明界内思议无碍解脱也若别教明
十地亦言无碍道断解脱道證虽离界外见思犹
约定断明离非不思议无累解脱也圆教明义惑
不障解解不碍惑是则智不断惑而萧然永离界
外二种盖缠故名无碍解脱也是以此经云不断
痴爱起诸明脱而言心常安住者若思议照寂解
脱观熟照境无出入相名心常安住此非究竟安
住也若不思议寂照解脱法身体显寂而常照即
是究竟心常安住也此诸菩萨皆得不思议寂照
究竟安住故言心常安住无碍解脱次约观心三
观分别若别相三观皆是无碍道断解脱道證非
究竟安住一心三观成即是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三
卷三 第 483c 页 X18-048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