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483c 页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四(从念定讫三万二千人俱)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二叹智德文有三别一总叹智德二别叹智德三
叹位释成一明总叹智德者即是念定总持也若
类馀经悉叹三昧陀罗尼德今叹念定总持即是
叹三昧陀罗尼之德以此双标叹章也念即是念
佛三昧等诸三昧菩萨得此念佛三昧十方诸佛
常现在前亦名王三昧入此三昧一切三昧悉入
其中所以者何若根本禅背舍胜处九次第定师
子奋迅超越等并俗谛三昧观四谛十二因缘空
无相无作并是真谛三昧自性等九种大禅及般
舟一行首楞严等百八三昧皆是中道第一义谛
三昧仁王经云若得三谛三昧即入王三昧菩萨
入是三昧一切三昧皆入其中十方诸佛悉现在
前故知叹念定是叹诸三昧德也约四教分别若
析俗入真即是三藏教明二谛三昧但约二谛名
王三昧若体俗入真即是通教二谛三昧但约二
谛名王三昧若从根本俗谛入中道即是别教三
谛三昧约三谛名王三昧若一心圆入三谛即圆
教三谛三昧明王三昧也大智论出异家解三昧
卷四 第 484a 页 X18-0484.png
王三昧不同意在此也若约观心即是三观观三
谛修三谛三昧成王三昧任运可知总持者即是
叹陀罗尼德此言能持能遮持诸善法不令漏失
遮诸恶法不令得起故名遮持亦言总持一切善
法不漏失也法华经明三陀罗尼一者旋陀罗尼
二者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者法音方便陀罗尼
旋陀罗尼者旋转义也从假入空观能旋转观假
入空即转破界内外诸见爱得入空真谛若但破
界内即是通教陀罗尼一心圆破界内外故即是
圆教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者即是从空入
假旋转分别入界内世谛界外世谛旋转破尘沙
界内外无知显恒沙佛法若别破界外无知则别
教陀罗尼也今一心圆破界内外无知即是圆教
陀罗尼也法音方便陀罗尼者即是二观为方便
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若断无明次第入中道犹
是别教陀罗尼不断无明一心圆入中道即圆教
陀罗尼也所言法音方便陀罗尼者得此陀罗尼
解一切言音也亦能一音说法令众生随类得解
菩萨得此三陀罗尼即入无碍陀罗尼具足一切
陀罗尼也问此经叹补处陀罗尼何得约初心释
答发心毕竟二不别也而后心入三谛无碍横广
细极竖深穷源即是补处无碍陀罗尼也问三藏
菩萨有陀罗尼不答如尸毗王得归命救护陀罗
尼当知亦有诸小陀罗尼也轮王亦得况菩萨也
卷四 第 484b 页 X18-0484.png
问声闻小得陀罗尼不答二乘入涅槃不须陀罗
尼也约观心修陀罗尼三观类作易见不烦分别
辩才者即四辩也大品经明七辩大集经明二十
辩华严经明四十辩也此叹三昧陀罗尼力用须
约四教明辩义初约三藏若分别生灭四谛名字
之法无滞即是法无碍辩若分别生灭四谛义无
滞即义无碍辩也若通达六道言辞不同亦能同
其语为说生灭四谛言辞无滞即辞无碍辩若称
根缘于生生不可说用四悉檀赴机而说说无穷
尽即乐说无碍辩辩是辩了才是才能以蜜助药
服之者易才助文言化道行也通教约无生别教
约无量圆教约无作类解可见而言不断者不尽
也法辩义辩缘苦集知病不尽也法辩义辩缘道
灭识药无尽也辞辩乐说辩随病授药无尽无尽
即不灭义也复次从生灭辩起无生辩从无生辩
出无量辩从无量辩出无作辩无作辩者如风于
空中说法无障碍故言不断也三观约心修四辩
类解可知。】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此二别叹智德还从定慧开七度从定下开四慧
下开方便故言别也若作十波罗蜜对十地者开
禅出力愿开般若出方便及智也若约四教分别
不同者但约四种四谛修布施乃至方便即四教
所明布施持戒乃至方便四种不同也而言无不
卷四 第 484c 页 X18-0484.png
具足者波罗蜜义波罗蜜义者此翻事究竟亦翻
到彼岸布施具足即是事究竟到彼岸也乃至方
便亦如是故云无不具足即是七波罗蜜也约三
观明七度者若观心因缘生灭即空即假即中不
见悭施不见持犯不见恚忍不见进怠不见定乱
不见愚智不见巧拙毕竟无所有而能善分别悭
施乃至巧拙泠然自晓即是无不具足也。】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此下三叹位释成者逮之言及不起者不起界内
界外烦恼生死诸行休息无有动念究竟寂灭故
名不起法忍也即是大无生忍亦名寂灭忍而言
无所得者非是都无所得无所得以为得也故大
品经言无所得以为得以此得无所得也又仁王
经明五忍璎珞经明四忍两经虽复不同俱明寂
灭忍寂灭忍有上下若金刚心名下忍佛地名上
忍若开十地别出等觉亦得作三品谓下中上也
今经叹德既邻果复言逮者当知逮于下忍乃至
中忍也若就四教各分别四忍者三藏教本无此
文今约义作亦得分作四忍初僧祇为伏忍二僧
祇三僧祇为顺忍百劫种相伏惑不起为无生忍
三十四心断结名寂灭忍也通教乾慧地名伏忍
性地名顺忍从须陀洹若智若断乃至九地名无
生忍十地为如佛名寂灭别教铁轮十信名伏忍
三十心名顺忍初地至九地名无生忍十地金刚
卷四 第 485a 页 X18-0485.png
心名寂灭忍也圆教五品弟子名伏忍铁轮十信
六根清净是顺忍初住乃至九地名无生忍十地
金刚心名寂灭忍通论圆教初心以上亦名伏忍
亦名顺忍亦名无生忍亦名寂灭忍故仁王云从
初发心至金刚顶皆名伏忍普贤贤首之义意在
此也问下文叹净名德但言得无生忍当知不起
法忍只是无生忍今何用寂灭释不起法忍耶答
在因让果说无生忍若通义无生只是寂灭之异
名故大涅槃经云涅槃此经云法本不生今则无
灭义若然者寂灭忍即是无生忍何所疑也若约
观行一心三观三谛惑不起者即是修不起法忍
也故法华经云著如来衣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
是也。】

「巳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此二广叹化佗者复为二一明内具化佗法二正
明化佗法一内具化佗法复为三一明内具化佗
法二明外具化佗法三总释内外具化佗法如大
智论明内具智慧名为力外用无怯名无畏若内
智不明外仪不具处众有畏何能伏物若内外备
足可化众生一明内具化佗法者即是巳能随顺
随顺有三种一顺佛二顺理三顺众生根缘佛为
众生转四种四谛法轮菩萨顺佛而转即顺佛也
因缘生灭三谛之理即空即假即中顺理而解顺
理而说故言顺理也众生根性虽多不出四种用
卷四 第 485b 页 X18-0485.png
四悉檀赴机无爽名顺众生也复次若顺理而说
是顺实智顺众生说是顺权智顺佛出没方便不
同是顺权实二智也今言随顺者具此三义也转
不退法轮者四种四谛是轮体用四悉檀为转也
不退法轮即有四种一事不退法轮转生灭四谛
也二位不退法轮转无生灭四谛也三行不退法
轮转无量四谛也四念不退法轮转无作四谛也
若三藏教生灭四谛约菩萨位事不退法轮三藏
教明不退位不取断结但言不生四恶道不受女
人身不生边地诸根具足得宿命智具此五事名
为阿鞞跋致此是事不退也若通教初果巳去齐
罗汉名位不退从七地涉有化物修种种行名行
不退八地道观双流名念不退也若别教者十住
位不退十行行不退十回向修初念不退十地分
證念不退若圆教者一心具三不退初住法身不
堕通别之位名位不退一心具一切行名行不退
念念入法流水即念不退也约别相三观释者从
假入空观修位不退从空入假修行不退正观中
道修念不退若约三观判三不退此义犹疏今约
一心三观正观中道修位不退双照二谛修行不
退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念不退也善解法相知
众生根者善解法相即是如法相解知众生根即
是识病善解四种四谛之法药善知四种众生之
病以此化佗决无差机之失十力中有是处非处
卷四 第 485c 页 X18-0485.png
力即是法相也有知上下根力即是知众生根皆
是内力具足也约四教以明四种苦集即是根四
种道灭即法相也。】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此是二明外具化佗法也以无缘大慈覆十法界
故言盖诸大众也又盖之言过深达四种四谛出
过物上故能盖也得无所畏者慈悲福慧能益一
切故言得无所畏即是释外用无怯无畏法也。】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此是三明总释内外化佗法即为三一释内心无
畏二释外用无畏三结成无畏一释内心无畏者
具二庄严能师子吼释成内心无畏也心即是自
性清净心亦为法身福慧能显出自性清净心故
言以修其心还用庄严自性清净心即是具二庄
严庄严法身也四教明福慧三权一实总此权实
以修其心故心无所畏也。】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二释外用无畏法者种种色身物所尊重如迦旃
延子所明种三十二相业此是世间轮王梵王共
有种小功德所致何足为奇故不名第一若通教
以空相应心修三十二相者此约真谛修相谛理
未极相非第一别教明相者缘修显真修缘修相
缘修既是智障相好亦非第一若圆教所明相好
者法身若显即相好具足故法华经云深达罪福
卷四 第 486a 页 X18-0486.png
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法身有
此妙相众生无由能识为显此相故于应身示白
毫相表中道之理示绀眼相表无缘大悲馀相亦
各有表故知此相即是法身三十二相也色像第
一者即是法性色也大涅槃经云妙色湛然恒安
住不为生老病死之所迁此之妙色于诸色中最
为第一故能现十法界像如如意珠应身色表真
色真色理中第一应佛身色于所化身色第一也
舍诸世间所有饰好此传释真相好也非舍世间
衣服严饰之具若舍此者二乘外道亦能何足可
叹今言舍者若三藏教菩萨舍人天饰好百劫修
种相以自庄严为菩提器也若通教菩萨舍有所
得心修相好有所得心修即是世间严饰故大智
论破百劫相金刚般若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
道若别教菩萨舍界内空心修相好用界外缘修
修相好也若圆教菩萨界内外所修皆是世间饰
好悉皆并舍法身若显真相自现故说相好严身
色像第一岂同虚妄修因相好严饰也。】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

【此下三结成也即为二意一结成外二结成内一
结成外者名称高远逾于须弥即是成外无畏也
明菩萨外化之德遍十法界名高物表故言高远
逾于须弥又解通别两教明十地如十宝山通别
两教明佛如须弥今圆教十地位高通别两教所
卷四 第 486b 页 X18-0486.png
明佛果故言逾须弥也又须弥盘固高远法性不
动理高无上智有显理之功故言逾于须弥也。】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二结成内无畏法也信有二种一者闻信二者證
信四教分别各有位次今但约圆教分别二信若
五品弟子一向闻信信何等法信不思议三德之
理若十信六根清净亦是闻信亦得相似證信若
初发心住巳上亦闻信亦真證信佛地但證信今
此诸大菩萨既居高位二信圆深故言深信牢固
者二信不为内外诸缘之所沮坏也犹若金刚譬
显深信金刚有二义一利彻本际二体牢万物所
不能损一利彻本际者内合闻證二信定慧利用
穷实际也体牢万物所不能沮譬二信真慧烦恼
生死诸缘所不能损也此叹内具化佗法也。】

「法宝普照。」

【正明化佗此下至及心所行即有三别一放光说
法明化佗二正说法明化佗三说进修化佗法一
放光说法化佗者又为二一正明放光说法二明
深入缘起释成放光说法也一放光说法者即为
三一放光二说法三释叹一放光者此释成化佗
即是法宝普照菩萨慈悲智慧缘三谛理生诸善
法之宝也所言普照者入放光三昧普光三昧故
能普照也若诸凡夫应以世间善法得度即入世
谛三昧放世间善法光照令离众苦得世间乐若
卷四 第 486c 页 X18-0486.png
应以出世善法得度即入真谛三昧放世间善法
光照令得二乘道果若应以出世间上上善法得
度即入中道三昧放出世间上上善法光照即开
佛知见入菩萨位故华严经思益经悉云佛有光
明名无悭若放此光照众生即能离悭行布施乃
至六度一切事亦如是请观音云普放净光明灭
除痴闇冥故大品先放身支节光次放毛孔光触
众生身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如是等种种世间利
益亦能令得道发菩提心譬如网鱼初网不得者
后更网之初光未度者更放光度之如是有缘者
皆得利益入道菩萨入道亦尔放光普照十法界
众生皆得利益入道也复次若放一光止除悭一
光除瞋者是别教意不名普照复次若放二谛光
亦不名普今此诸菩萨能放中道圆光普照只放
一光照一切处皆令各得利益随机入道故名法
宝照也问光照云何能破恶生善答譬如熏药烟
𧢻病苦即除身得安乐放光触身破恶生善亦复
如是以光从诸善根出故随𧢻有缘众生苦悉除
也。】

「而雨甘露。」

【此二明说法雨甘露者甘露是诸天妙药服之安
乐不死中论云实相名天甘露能令三乘同得圣
道涅槃常乐也实相甘露即有二种一真谛实相
二中道实相众生应以真谛得度即雨偏真甘露
卷四 第 487a 页 X18-0487.png
三乘同得化城涅槃也若有大乘圆机即雨中道
实相甘露即开佛知见见佛性住大涅槃也故法
华经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禀不同
此诸菩萨说甘露法亦皆如是。】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此三明释叹雨甘露雨此诸菩萨何故能说甘露
法雨为有微妙之言音也微妙言音如法华明舌
根功德若欲以一言遍三千界随意即能至铁轮
菩萨尚能如是何况补处大士而不能以妙音遍
满十法界众生随类各得解普得受行获其利也
微妙第一者降佛以还一切世间言语音声莫能
过也又解即是法性言音故云微妙第一也。】

「深入缘起。」

【二明深入缘起释成放光说法者即有二一明深
入缘起此叹智德释成放光说法二断诸邪见以
下此叹断德释成放光说法一叹智德释成放光
说法者所以能放光说法利益深普良由智能深
入缘起也缘起有二种一生死缘起二解脱缘起
生死缘起即是无明十二因缘一切生死也解脱
缘起即是观十二因缘智慧起一切解脱佛法也
今明深入缘起者深入十二因缘生死缘起即成
解脱缘起也故大涅槃经云十二因缘有四种观
若深入者得上上智了了见佛性也所以者何若
观十二因缘生灭即是三藏菩萨调伏诸根满足
卷四 第 487b 页 X18-0487.png
六度未名深入若观十二因缘即空断界内惑即
是通教菩萨亦未名深入若观十二因缘知空非
空入假名破界内外恒沙无知得进入中道破十
一品无明是别教菩萨亦未名深入圆教菩萨一
心圆观十二因缘从初住发真见中道至补处破
四十一品乃名深入缘起也是诸菩萨非但入十
二因缘正报缘起亦深入世界依报缘起知世界
因缘成世界因缘坏也既自能深入缘起是以能
说因缘实相甘露也深入之义意亦显也。】

「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馀习。」

【此二叹断德释成放光说法者普注甘露只以自
无惑闇能普放光照众生闇只以自无系缚能雨
甘露解众生缚断诸邪见有无二边者诸邪见有
二种一者界内二者界外一界内邪见者六十二
见等种种邪见皆属有无二见也二界外亦有种
种诸见亦并属有无二见今总界内诸见并是属
有边总界外诸见并属无边故大涅槃经云凡夫
者有二乘者无菩萨之法不有不无正见中道佛
性则破有无二边一切邪见故言断诸邪见有无
二边也又解云正观中道破真俗有无二边至金
刚顶边际智满中道体显三谛之惑方尽也而言
无复馀习者圆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有无
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无量百千万亿劫
重修凡夫事见理分明习气微薄事等微烟故名
卷四 第 487c 页 X18-0487.png
无复馀习譬如一升盐投于大河无复咸味也故
大智论云有无二见灭无馀诸法实相佛所说问
此不应然答若常徒解释断界内有无二见岂得
销此文也又若用地论别教解义登地离凡夫我
相障断有无二见岂得销此文也问此有何过答
三藏通教初见道即断诸邪见有无二边岂可用
此叹补处之德别教登初地见佛性断界外邪见
有无二边见惑皆空岂可用销此文叹补处之德
也优婆塞经云九地断见习十地断爱习地持论
云离一切见清净净禅此据金刚等觉之位今约
地持论销此经文一家用圆教明断惑义转分明。】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二正说法叹化佗者此下至过量皆叹说法也初
即双举两譬叹化佗成就后一总叹化佗功德无
量也初譬云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
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所言演法无畏者演
之言广心无怯弱故名无畏是诸菩萨能于四不
可说用四悉檀赴缘而广起四教也犹师子吼即
是譬演实相甘露法得无畏也如师子吼时非但
不畏禽兽亦能令香象失粪飞者堕落此诸菩萨
演甘露法非但于一切天魔外道及诸众生心无
怯弱亦令天魔失爱论粪外道执见高心堕落亦
令一切众生爱见烦恼皆灭。】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卷四 第 488a 页 X18-0488.png

【此次譬雨甘露法能令生善也释论具出四种法
师雷喻多闻雨喻美行具在论文今明雷以惊蛰
雨以润生将说甘露雨震八音雷用惊二边邪见
之蛰使一切善根萌芽开发谓三草两木一地所
生一切行人宿世善根开发增长故言其所说法
乃如雷震也。】

「无有量巳过量。」

【此二句总叹化佗之功无量也此诸菩萨神通智
慧放光说法十方世界所化众生无有限量不可
以阿僧祇数也巳过量者其所化度不可说也复
次无有量者七种方便行人用思量智所不能量
也巳过量者圆教十地以下不思议智所不能知
也。】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
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此三进修化佗法明诸菩萨化佗之功虽大未證
极果犹须进修化佗之法即是菩萨入等觉地于
百千万亿劫入重玄门修化佗行重玄门者地持
论云入住起力禅舍复入力禅入者从凡心入一
切法门乃至上地也起力者从等觉地一切法门
起入一切法门住者随住一法门即住一切法门
也舍复入力者从无量百千万亿劫重修也故法
华经弥勒叹下方菩萨言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
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卷四 第 488b 页 X18-0488.png
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也集众法宝如海导师导师
者将导众人入海采宝非但众人得宝巳亦自获
菩萨导众生入生死海非但令众生得佛法宝化
功归巳入重玄门法利亦多无量无边也故此经
云不入大海不得无价宝珠菩萨不入烦恼巨海
不得一切智宝也补处菩萨入重玄门无量百千
万亿劫报修凡夫事故能放光说法利益众生也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者菩萨入重玄门内慧庄严
增进也了达是智慧之异名诸法即是十法界一
切诸法也深妙之义十法界诸法二谛三谛之理
甚深故名深见三德不纵不横故名深妙义也善
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此两句明菩萨入住
重玄门增进外见所化众生根缘也此诸菩萨得
真天眼常在三昧不以二相见诸众生死此生彼
名往死彼生此名来所趣者知因能趣果善恶业
缘之因趣受报好丑之果也而言及心所行者用
种智知其宿世习因所行三草两木一地所生根
性不同也三草两木即是三藏通教别教七种方
便善根一地所生即是圆教之根缘也前明用药
今明知病既识药知病即能随病授药故知住重
玄门化佗之德转深大也。】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

【第三约邻果叹德此文有三别一叹自行二叹化
佗三总释成一叹自行者复为二别一叹自行智
卷四 第 488c 页 X18-0488.png
德二叹自行断德一叹自行智德复为二一总叹
自行智德者即近无等等佛自在慧也无等等者
十方诸佛无与等者今等于十方诸佛故言无等
等又约理为释实相之理无能与等佛种智圆极
能等实相之理故名无等等也若圆教初住虽发
真见理得无等法犹有四十一品无明去妙觉远
不名邻果约佛约理俱非近无等等金刚心菩萨
约佛约理皆近故言无等等约四教作无等等义
分别可知。】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二别叹自行智德如大智论解此有二一云菩萨
自有无畏不共之法二云菩萨分得佛力无畏不
共法补处如十四之月佛如十五之月相邻近也
若约四教明力无畏者如三藏释十力无畏皆同
大乘名教毗昙释不共法别作名教故大智论弹
毗昙云力无畏名既同大乘不共何得别立今但
约其断伏分别同异名义异非妨也通教约照二
谛八地分得十力无畏等十地当知如佛近无等
等也别教明中道初地巳上分得十力等法至十
地所得十力等法名近无等等也圆教初住巳上
明分得力无畏不共等法华严经明初住云得如
来是处非处等十力智也至等觉位乃是近佛力
无畏不共法也此即叹邻果智德也前云佛自在
慧者佛慧中无无明故究竟自在菩萨虽有无明
卷四 第 489a 页 X18-0489.png
如微烟将得佛慧故以此为叹也。】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

【此叹自行断德诸恶趣门者恶趣虽多不出二种
缘集通教菩萨见空关闭有为缘集恶趣之门别
教菩萨见不空关闭无为缘集恶趣之门也此诸
菩萨见佛性中道之源故能关一切诸恶趣门也
或属叹化佗关闭一切众生恶趣门也。】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
令得服行。」

【此二叹化佗也若开修罗即是六道示现其身也
若三藏教明带结愿生或用神通示五道之身于
染净土化众生若约通教解明七地断界内结愿
扶馀习生五道示现其身亦用神通化生也若别
教明登地以上应生不须扶习也若圆教明初住
以上得一身无量身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
是二十五三昧力熏生二十五有是名而生五道
以现其身也今言而生五道以现其身者即补处
大士法身得二十五三昧内破二十五有关诸恶
趣慈善冥熏随机应现十方示受五道身利众生
也为大医王疗治众病此明既生五道意在利物
利物者正为治众生结业病也又解对小明大三
教菩萨及圆教下地菩萨皆是小医今此诸菩萨
名大医也亦能现八相成道作大医王也疗治众
病者治界内外一切烦恼不善业病也应病与药
卷四 第 489b 页 X18-0489.png
者赴机用四悉檀说四教之法药也令得服行者
众生闻法修行能断界内界外烦恼得大小两乘
圣道解脱也。】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
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此三总释成邻果叹也无量功德皆成就者释自
行功德满无量佛土皆严净此释化佗功德满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法身非色非声随机有应若
现形声必为利物以有缘故见形闻声即获世间
出世间之益也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唐之言虚捐
之言弃亦谓失也约自行而解者随心所行任运
契会必成胜因感果不失故言不虚弃其功也就
化佗为释者众生虽不得入第一义悉檀不失三
悉檀发心归向生善破恶之利故言不虚弃其功
也化功归巳亦是不失也。】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第三结成叹德如上来所叹功德是诸菩萨悉皆
成就若依南北摘句配地叹德岂得言诸菩萨皆
成就也一家解释理自冥会也又解云菩萨功德
无量上所叹止是数十耳类叹无量皆成就不可
具述也。】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

【第四累名證成同闻虽叹胜德若不的显名字莫
知其人故须略出五十二菩萨以證同闻劝信之
卷四 第 489c 页 X18-0489.png
义成也若约四教解释事转繁多今略就三观释
名足知大况等观者从二观入中即是不二平等
故云等观菩萨不等观者但就双照二谛分别则
有无量殊别故名不等观菩萨也等不等者是正
观中道双照二谛照中名等照二谛名不等合体
用得名名等不等观菩萨也此悉须用六即分别
则不混滥也一切众生即是实相是为理即之等
观菩萨也若闻实相名字自知即是实相之理即
是名字即等观菩萨也若观中道通达无碍即是
观行即等观菩萨若发相似之解得六根清净名
为相似即等观菩萨若发真明初住以上皆名分
證真实即等观菩萨若照穷实相之源名等观佛
也今此等观菩萨乃是分證之极位邻究竟即故
名等观菩萨不等观等不等观乃至文殊师利类
须深得此意不得一往闻观心即是而便混滥生
增上慢作菩萨旃陀罗也若不受此语即是不信
一切大乘经了义之说也。】

「定自在王菩萨。」

【用一心三观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得此上定于一
切真俗禅定即得自在如国王也。】

「法自在菩萨。」

【一心三观正观三谛心无滞碍于十法界一切诸
法自在也。】

「法相菩萨。」
卷四 第 490a 页 X18-0490.png

【一心三观显十法界诸法三谛法相也。】

「光相菩萨。」

【一心三观此之慧光能显实相也。】

「光严菩萨。」

【一心三观观心智慧光明庄严法身也。】

「大严菩萨。」

【一心三观观于心性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境大故
智大大智以严法身也。】

「宝积菩萨。」

【一心三观正观心性虽空具足万行之法宝聚积
故名宝积也。】

「辩积菩萨。」

【一心三观若与法性相应即四辩蕴蓄也。】

「宝手菩萨。」

【三观心成即具权实二智之宝为手也。】

「宝印手菩萨。」

【以实相印印一心三观智慧手也。】

「常举手菩萨。」

【正观之心手上求佛果也。】

「常下手菩萨。」

【三观智慧手即无缘大慈下化众生也。】

「常惨菩萨。」

【住正观心悲悯众生也。】

「喜根菩萨。」
卷四 第 490b 页 X18-0490.png

【正观得如来藏如贫得宝藏大喜充遍心也。】

「喜王菩萨。」

【一心三观得真中道法喜自在如王也。】

「辩音菩萨。」

【一心三观分别法界殊方之音皆一心中通达无
碍也。】

「虚空藏菩萨。」

【若观心性譬如虚空无所积聚乃名为藏也。】

「执宝炬菩萨。」

【一心三观具三十七品之宝炬照显心源也。】

「宝勇菩萨。」

【正观心性见一切法宝于生死意而有勇也。】

「宝见菩萨。」

【用一心三观观智慧宝了了见佛性也。】

「帝网菩萨。」

【譬如帝王法网无量一心三观观三谛理具足无
量诸法之网网一切烦恼及众生。】

「明网菩萨。」

【如思益经明光明为法网大智论释放光作网鱼
喻一心三观观心光明网。】

「无缘观菩萨。」

【一心三观观因缘毕竟不可得不见能观所观真
修体显无缘无念寂而常观也。】

「慧积菩萨。」
卷四 第 490c 页 X18-0490.png

【一心三观具一切智慧聚。】

「宝胜菩萨。」

【胜观宝胜一切世间之宝。】

「天王菩萨。」

【正观显第一义天得第一义天自在如王也。】

「坏魔菩萨。」

【正观之心能坏二边八魔也。】

「电德菩萨。」

【一心三观发真见理迅速即成三观譬如夜见电
光即得见道也。】

「自在王菩萨。」

【一心三观得真我性于一切法得自在如王也。】

「功德相严菩萨。」

【一心三观能具万善万善功德之相庄严法身也。】

「师子吼菩萨。」

【正观中道得佛性成师子吼三昧也。】

「雷音菩萨。」

【观心见中道多闻美行如雷音震吼惊一切二边
冰蛰也。】

「山相击音菩萨。」

【如二山相击音遍四方正观境智相应出四辩也。】

「香象菩萨。」

【正观无烦恼臭能荷负一切也。】

「白香象菩萨。」
卷四 第 491a 页 X18-0491.png

【正观法性之本本无黑恶之气而生白净善法五
分身香故名之白香起诸慈悲荷负一切如白香
象也。】

「常精进菩萨。」

【正观精进见法性真常成无作四正勤也。】

「不休息菩萨。」

【正观于空不空不住偏空化城休息也。】

「妙生菩萨。」

【观心不生则一切法不生般若妙生。】

「华严菩萨。」

【观心具福慧之因华庄严法身。】

「观世音菩萨。」

【请观音经云观于心脉使想一处即见观世音也。】

「得大势菩萨。」

【正观成就降伏魔怨制诸外道也。】

「梵网菩萨。」

【梵名清净正观清净法网内外一切众生也。】

「宝杖菩萨。」

【观心具功德智慧为杖凭此法宝杖进菩提果也
又云众生凭杖入中道也。】

「无胜菩萨。」

【一心三观得实相智慧一切世间出世间法莫之
能胜也。】

「严土菩萨。」
卷四 第 491b 页 X18-0491.png

【一心观心净则佛土净也。】

「金髻菩萨。」

【一心三观成实相慧名金髻者权智也以此严心
首故云金髻也。】

「珠髻菩萨。」

【一心三观即是实相智慧如法华经明转轮圣王
髻中明珠也。】

「弥勒菩萨。」

【此云慈氏一心三观得无缘慈如磁石吸铁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一心三观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故云妙
德也如是等菩萨随举一观门别以标菩萨名引
物归心若一人各具一切观门即名字互通即是
字等身等法等其能如是解者即于正观心中见
一切诸佛也故法华经云若人有能信汝所说则
为见我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此言何谓
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
无畏亦然故上来佛菩萨并约观心明也问凡夫
观心何得用此释诸佛菩萨义答此经自云诸佛
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若执文
字离心而求诸佛菩萨解脱者可谓抱石投渊夜
游去烛也。】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此是第五大段结众数问此诸菩萨定皆是十地
卷四 第 491c 页 X18-0491.png
等觉补处位不答北方诸师从初地至十地南土
诸师云是八地九地十地也复有师例如大品经
云皆补处也今谓不尔前明本迹巳判高下莫测
何须定判。】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