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第 497b 页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六(从长者子讫稽首如空无所依)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此第二别序叙述序也大圣现相难测自非宝积
神智高明孰知所表宝积欲发起时众令知现瑞
表说佛国信解分别故说三十六行偈叹述也。】
「目净脩广如青莲。」
【就此三十六行偈述叹文有二别一前有十七行
述叹表发之由后次有十九行正述叹现瑞表发
就前表发之由又为二初九行述叹胜应法身为
发起近由后八行述叹劣应为发起远由所言胜
应法身者若为诸菩萨说大乘所现色身相好光
卷六 第 497c 页 X18-0497.png

为声闻说三藏教所现身相则劣寻此劣应不见
法身也故法华经云长者即脱璎珞著弊垢衣尘
土坌身状有所畏也问曰何故胜应为近由劣应
为远由答曰胜应是即座说普集经由此现瑞故
是近由也劣应是昔说三藏教身远藉为由故是
远由也问曰说三藏劣应自是昔事何得为此经
作远由也答曰法华经云于二十年常令除粪过
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是故今时共诸声闻
说大乘经现胜应身合盖现瑞表说佛国当知由
昔之劣应得显今之胜应现瑞表发故得为远由
就九行偈述叹现瑞近由为二初两行略叹胜应
法身形声两益次七行偈广叹胜应法身形声两
益今此略广叹形声两益并是述前佛在四众说
普集经明中道正报因果何以得知下偈叹云说
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就前两行叹形
声益为二初一行正叹形益次一行叹声益也初
一句叹色功德次一句叹心功德故大涅槃经云
佛性者亦色非色云何名色金刚身故亦言三十
二相故云何非色十力四无所畏非色法故今初
句叹色功德约眼叹者即是金刚身三十二之一
相也但身分虽多所尊者首首分又多要用者目
叹胜摄劣举目为叹也十力无畏等智慧功德虽
多叹心则罄无不摄故举要双叹色心也所言目
卷六 第 498a 页 X18-0498.png

叹大悲也大智论云般若是佛母大悲是般若母
故约此相以叹色功德也问曰法身亦有相耶答
曰此是胜应表法身寻此眼相得法身佛眼故叹
应即是叹法身佛眼馀相类此可知故法华云微
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但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
有五眼一肉眼见粗事色二天眼见因果细色三
慧眼见粗细色心偏真之理四法眼见色心粗细
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五佛眼见中道圆真佛性之
理又能双照粗细因缘事理今约四教明有四种
佛不同分别五眼义亦有四种不同也金刚般若
经明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乃至有佛眼不须菩提
白佛言世尊如来有肉眼乃至有佛眼今宝积偈
叹言目净者五眼皆离垢障故言目净也修广者
脩之言长广之言阔五眼见境竖深穷源故名修
横遍法界故言广也如青莲者事解云西国有青
莲华叶形相脩广青白可爱相似佛眼故以青莲
譬佛眼也又解云非但青莲形似佛眼青莲虽处
污泥而不为所染如来五眼亦尔非但见境竖深
横广甚可爱敬虽照世境而不为世境所染故叹
云目净脩广如青莲也今略分别五眼帖释目净
脩广如青莲义不同肉眼脩广如青莲者功德果
熏肉眼故眼无恶业之障名目净竖从地狱上至
有顶诸色悉见故名脩横遍百亿无色不见故言
卷六 第 498b 页 X18-0498.png

青莲者因禅定离贪瞋五盖发四大造色清净眼
根名目净竖见界外诸色故名脩横见十法界诸
色故名广虽见诸色不染不著如青莲也慧眼脩
广如青莲者无有界内界外见思名目净竖照界
内界外真谛之理究竟故言脩横见界内界外真
谛之理故言广虽能见真而不染真如青莲也法
眼脩广如青莲者无恒沙无知名目净竖见界内
界外四种四谛之法故名脩横见界内界外十方
法界四种四谛之法故言广不著诸法如青莲也
佛眼脩广如青莲者无有法界无明名目净竖见
界内界外中道法界穷源尽性故言脩横见十方
法界众生中道法界海一时圆照故名广不为法
界无明一切烦恼生死之所染污如青莲也此但
略取别圆教意明五三藏通教皆约界内二谛明
五眼但约随情因缘色心分别即是三藏教明五
眼若约幻化因缘色心分别即是通教明五眼也
问曰长者子说偈四教五眼定叹何眼答曰此经
既属方等之教具四教之说随众生四教根缘常
所闻知叹无乖隔故下偈言佛以一音演说法众
生随类各得解今宝积偈叹岂非乖佛心而不能
一音令众生随类各得解也若观心明五眼一心
三观照心因缘粗细境名修肉眼天眼照因缘即
空名修慧眼照因缘法即假名修法眼照因缘即
卷六 第 498c 页 X18-0498.png

有慧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
也。】
「心净巳度诸禅定。」
【此约非色法以叹心功德者即是叹十力四无所
畏等一切功德皆是心也而言心净者佛心一切
结漏生死众恶以尽众善普会故言心净也巳度
诸禅定者若通论禅定禅定通因通果故大涅槃
经云大般涅槃名深禅定窟岂得叹言心净巳度
大涅槃也若约别义禅定据因佛心据果果出因
外故言巳度诸禅定也问曰何以得知别义禅是
因名答曰如大智论云禅隋言思惟修佛心智鉴
圆明岂繁思惟究竟无学岂得言修也又翻云禅
名弃恶如来众恶可弃故大涅槃经云有所断者
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故知思惟修恶翻
禅皆是因也今约四教明佛心净巳度不同若三
藏教明佛无正习故名心净也于四禅四空八背
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一切诸
禅定永离法爱出入自在故名巳度诸禅定也但
十力无畏历别照境不能一时等照若通教明心
净巳度诸禅定者佛心照真谛极本净之源界内
结习永尽于一切禅定无碍自在无出入相一念
十力无畏一时照境故名巳度诸禅定也若别教
明心净者缘修正智显自性清净心非但界内正
卷六 第 499a 页 X18-0499.png

度诸禅定地持论明菩萨有九种禅一自性禅二
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
禅七除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菩萨依清
净禅得大菩提果大菩提果出过清净故言心净
巳度诸禅定也此约三十心修自性禅登地得一
切禅乃至等觉住清净禅断十一品无明入重玄
门名清净禅也佛果出过此清净禅故言心净巳
度若约圆教明心净巳度诸禅定者铁轮位六根
清净即是自性禅初发心住即是一切禅以究竟
离虚妄显自性清净心如是乃至清净禅破四十
一品无明住无垢地如来心净度此禅定登妙觉
果故言巳度诸禅定也是以金光明经云是时如
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即其
义也璎珞经明昔在华严集八禅众即是自性禅
至此世他世乐禅为八禅众为说华严得入清净
禅住金刚无垢地也常徒旧取四禅四空为八禅
众说华严经声闻在座尚如聋哑八禅外道何足
可集若约观心一心三观众生心即如来心本性
清净故言心净能度修事相禅定故言度禅定也。】
「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此一行偈叹化他形声两益所以然者久积净业
称无量即是无量劫来修福德内成三十二相外
能神通变化称会物情又无量劫来常修智慧内
卷六 第 499b 页 X18-0499.png

量众生根缘故能于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起四教
化导一切众生證四番灭谛之理故云导众以寂
既有形声两益荷利恩深是可敬重故须稽首也
又解云导众者般若能导众行若至佛果导义便
息故言巳寂是则久积净业称无量一句释成目
净脩广导众巳寂释心净巳度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此下七行偈广叹形声两益就此文有二别前五
行广叹形益色用次二行广叹声益既见大圣以
神变者即是广叹见佛色功德用也神变即是神
通约色为神变法身之色清净无碍应化变现如
如意珠亦如明镜故放光动地十方国土皆悉现
也是则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色为不思议藏色
为色入法界海是以任运能变能现广大如空无
有涯际故叹色功德用也。】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此一行还释成色用神变也若非佛神力被此会
四众何得见他方诸佛闻佛说法也如法华经明
踊出菩萨四众以佛神力故得见百千万亿国土
虚空菩萨也问曰此即是现相表发何得是表发
近由也答曰亦有师谬取谓此是合盖现土今细
寻偈文不尔此是叹说普集经现相非是合盖现
瑞如下偈云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卷六 第 499c 页 X18-0499.png

「法王法力超群生。」
【此两行即是叹佛心用言法王者得三昧王三昧
故名法王也法力者于二谛三谛四种四谛诸法
得自在无碍也超群生者佛心清净智断超过三
界迥出十法界众生也。】
「常以法财施一切。」
【此即四教所论四种道谛七圣法财常施十法界
众生也问曰法财为属色用为属心用答曰法财
施通色心如无尽意施璎珞净名施璎珞皆名法
施但能施是心约色声皆得是法财施也。】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此正约二智释心用成法财施义也能善分别者
权智分别世谛法相也于第一义不动者实智照
第一义不动也问曰上多约三谛明义今此经何
得用二谛叹也答曰合真入中合真入俗通别二
谛具在玄义料简也又释若随情辨真即是权智
所照分别法相若随智之真是实智寂而常照是
故叹言于第一义而不动也。】
「巳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此一行结叹色心用巳于色诸法得自在故能神
通转变普现佛土巳于心法得自在故二谛开合
随机利物色心功用既备是可归依故致敬稽首
也。】
卷六 第 500a 页 X18-0500.png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此下两行第二正广叹声益述叹上四众围绕而
为说法也上现尊胜之身表说大乘今犹现说法
将表当说不思议依报之土验非异席所以为序
致有此叹也说法不有亦不无者即中道之法也
不有故非俗不无故非真然说法本约二谛既双
非二边说何等法当知正说大乘中道也所以者
何凡夫者有二乘者无菩萨正观中道佛性是故
大乘方等为诸菩萨说法多说中道入不二法门
故言不有亦不无也问曰上用二谛叹佛智今明
说法何得约三谛也答曰无有为俗中道即是真
谛即是说二谛也问曰外道亦说非有非无如言
神及世间非常非无常即是非有非无也小乘声
闻经亦说非有非无如为车匿说离有无经今何
得言但大乘说非有非无也答曰凡夫外道颠倒
妄计尚不见真谛之无何况见非无声闻经虽说
非有非无只见真谛之无何曾见中道非无之理
也今约四教明非有非无不同若外人所计非但
计单非有非无计复非有非无计具足非有非无
乃至毕竟不可说皆是妄情横计流转生死不见
真空非有皆名为有不出二十五有也尚不得非
有何得说非无悉三藏教有门之所破若三藏教
破见入理凡有四门为车匿说离有无经即是三
藏教非有非无门若得方便从四门入理见真但
卷六 第 500b 页 X18-0500.png

道不异纵令入理亦非大乘不有不无也三藏教
虽无外道妄计诸见之有犹有灭色等见论爱论
说无是故还是有无非是不有不无通若通教明
观色等皆如梦幻无有定性不可言有不可言无
通教有四门入道此即非有非无门也若向道之
人闻说即悟即得见理言语道断若执即为愚痴
论邪见火烧纵令入理但见真谛之无善灭诸戏
论亦非真中道非有非无也又别教观中道破二
边明不有非俗谛之有不无非真谛之无若入中
道不二法门故言不有不无也此约别教就如来
藏佛性之门明不有不无门不同前两教若别教
四门得入理故不须破非有非无若未悟者亦是
愚痴论非真中道不有不无也圆教虽立四门只
一门即是四门四门即是一门不定有故不有不
定无故不无无所依倚将此虚心豁然入不二法
门见中道佛性即是真名不有不无若于此生著
犹尚应破何况馀邪若其未悟徒百千说终成有
无非不有不无也今简伪显真点出圆教得意之
者为不有不无以叹胜应如来说法不有亦不无
也即是说于圆教真佛性中道不有不无也复次
前三教明不有不无并是权若圆教明不有不无
即是实也若权若实皆说不有不无故言说法不
有亦不无也以因缘故诸法生者是叹说缘起用
卷六 第 500c 页 X18-0500.png

法体既不有不无岂得有生有因缘故亦得说生
者以界内无明见思惑因缘故即有灭苦集生无
生苦集生以因灭无明见思故则有生灭道谛生
无生道谛生以界外无明尘沙无知故故有无量
苦集生以因灭无明尘沙无知故故有无量道谛
生以法界无明故故有无作苦集生以因灭法界
无明故故有无作道谛生故言以因缘故诸法生
也有四种道谛生故即有四种灭谛名之为无是
明不有不无双照有无也。】
「无我无造无受者。」
【自此一句及下一句结成不有不无也以无我无
受故不有善恶之业不败亡故不无也今此一句
正明无我无受正结不有分别历四教明三种无
我无受(云云)若有我可论造若无我谁造善恶也。】
「善恶之业亦不亡。」
【此一句结因缘故诸法生也通无明见思因缘故
则善恶业三界之集不败亡随有善恶不失能感
二十五有报也以因灭此通无明见思故则二乘
三菩提灯善业不败亡以有无明不了染真法生
爱故则有无量集善恶之业不败亡以有无量道
故则有菩提之善不败亡以有无明顺道法爱生
故则有无作集善恶之业不败亡以因灭法界无
明故则有无上菩提灯善不败亡此结因缘生善
卷六 第 501a 页 X18-0501.png

感答曰四种之道必得四种灭谛解脱果故不败
必也。】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此下有八行偈是第二叹劣应为远由也就此文
有二别初两行叹应体形益次六行叹劣应用声
益今就叹体为二前叹应色二叹应心佛树者佛
坐此树成佛故名佛树也有言元吉树亦云菩提
树菩萨成道时初诣此树坐魔王恐菩萨道成化
其眷属空其宫殿前遣三女三女不能惑乱即变
为三老姥还归魔王增忿遂将欲界十八亿鬼神
兵众至菩萨所魔自败散具在瑞应经明甘露灭
者魔王去后菩萨中夜入四禅三十四心见四谛
理名得甘露甘露是四谛理今言甘露是得四谛
理也灭者即是灭谛界内见思惑正习俱尽故名
灭也觉道成者只见四谛即发真智名觉道也又
解云因四谛发真见第一义时朗然大悟知一切
有常法无常法众生数非众生数等一切法了了
觉见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诸佛法名为觉道成
也以神力降魔神通即是色法功德用也。】
「巳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无心意无受行者得甘露一切见受颠倒四阴灭
故名无心意也所以者何若有心意即有心颠倒
有颠倒即有三受三受即三苦是苦谛也行即行
卷六 第 501b 页 X18-0501.png

无心则无受无受则无行无行则无业无业故无
集无集则无三苦苦集灭即是得甘露灭觉道成
也大品经明五受五行行即是集谛集谛断故佛
无心意无心意故无此五见受行故能破外道五
见受行也虽无五受五行为调伏外道用四悉檀
说三藏教五门调伏外道也如佛问破长爪云汝
见汝受不汝有不受之见即还成受受即是苦与
众生与众人何异而猗不受憍慢轻他起心口意
即是行行即成集招生感死何名得实相也长爪
信伏得法眼净此五门伏诸外道例尔问长爪是
后时事此叹意明未转法轮前巳伏外道是何等
外道答曰旧解云佛昔为凡夫时从阿罗逻仙受
八禅定菩萨实无心从其受学但为化之今谓此
解乖偈明佛未成道降魔成道后伏外道何得以
凡夫时受八禅为伏彼也恐是如来初成道竟未
转法轮前为提谓长者说五戒符其本习对五戒
辨五行六甲阴阳历数其既信伏令归依佛法有
当来僧汝当归依佛为提谓说五戒长者得须陀
洹果佛实无心受行五行六甲世事但为摧伏外
道故说也案结集法藏明从波罗奈至涅槃夜结
为修多罗藏故知伏提谓在法轮前从是以后皆
以不受之法破诸外道如向所引长爪之类。】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卷六 第 501c 页 X18-0501.png

【此下有六行偈是第二叹转法轮即叹劣应声益
也文有三别初两行叹转法轮次两行叹天人得
益次两行结叹也今言三转法轮者是即趣波罗
奈说生灭四谛也言轮者佛證四谛之法四谛之
法有可转之义名之为轮又解能坏烦恼名之为
轮如王轮宝能坏怨歒佛法轮宝能坏烦恼故名
法轮也如来成道经三七日方趣波罗奈生生虽
不可说以悉檀方便赴天人小乘机而说四谛转
入彼心坏彼烦恼故名转法轮也而言三转者一
示转谓是苦是集是灭是道二劝转谓苦应知集
应断灭应證道应修三證转谓苦我巳知集我巳
断灭我巳證道我巳修初转示见谛道劝转示修
道證转示无学道是为三转十二行法轮初一转
即生眼智明觉也若昙无德解三转不同事如别
明所言大千者即娑婆三千世界是释迦之土转
法轮王所化之所也其轮本来常清净者如三药
中无三种病三种病中无三种药四谛法转无见
思惑垢故名本来清净也又解生生不可说而说
四谛法轮不说即是真谛真谛无苦集故说本来
常清净如大集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实义
无声字陈如比丘于诸法获得真实之知见问曰
若陈如见真即如成论明见空得道不答曰陈如
有门见真成论空门见真见真虽一教门有异也
今用数解者三藏教起有门为初陈如得道正是
卷六 第 502a 页 X18-0502.png

「天人得道此为證三宝于是现世间。」
【天人得道天是八万诸天人即拘邻五人五人闻
法初得见谛初果八万诸天得法眼净也有人解
云五人拘邻始得道馀四人至夏初方得恐是经
论异出不同此经亲云天人得道三宝现世间若
四人不得见道即非见谛得戒但拘邻一人不成
僧宝也故知若用此释非便也所言此为證者證
佛说法契理契缘不虚非如六师妄说不能令人
得道也三宝于是现世间者不用一体三宝为释
初得甘露觉道成始有佛宝三转法轮即是法宝
拘邻等见谛得戒即是僧宝也自迦叶佛灭度三
宝隐没但有旧医之化今佛兴出三宝始具现出
世也。】
「以斯妙法济群生。」
【此叹妙法故能济一切也以斯妙法者生灭四谛
为妙法也能令众生发真见理毕故不造新谓之
妙法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即是初见圣谛得果永不退失常寂也若世智断
结遇缘更起今无漏真智断结诸见戏论灭毕竟
不起故言常寂然大涅槃经云世医所疗治差巳
还复发如来所疗治差巳不复发故叹言常寂然
也案婆沙见有得道至尽智犹有退退至须陀洹
卷六 第 502b 页 X18-0502.png

道不退其义无别今偈叹意正叹见道发无漏永
不退为凡夫也。】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此叹医王能除思惟惑也佛自度此三界思惟老
病死亦度众生三界思惟老病死故名大医王也
所以能度者众生病无量佛法药亦无量如大海
无边是可归敬也。】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此总叹生身佛有八风不动大慈三念之德如栴
遮逻女谤而不戚诸天大梵赞而不欣八风不移
如须弥山八方风所不能动此山高广三百三十
六万里翻为安明又翻好高也是叹断德也于善
不善等以慈者叹智德也虽复罗睺三摩调达三
呵呵令改恶摩令进善慈心也。】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平等三念处所谓一香涂左二刀割右三不涂不
割视之平等无有异想此据色法为三念处也顺
我法不喜违我法不瞋不违不顺常行舍心此约
心明三念处佛心于此善恶皆慈念平等也孰谁
也人宝者用智人为宝也智人能别真伪故闻者
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
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此
卷六 第 502c 页 X18-0502.png

【此十九行是第二正述叹表发之事即为二初四
行总述叹现三瑞表发二有十五行别述叹佛三
密今就初为三初半行述叹五百奉盖次二行半
正述叹如来受盖合成一盖现瑞表发次一行述
叹众睹希有大众欢喜也奉微盖者微之言小因
小果大表不思议大果净土无方莫测也现三千
界者是述上盖内现土现佛现佛说法表说应土
应身之事也哀现者慈念欲为群品说此佛国因
果是故先现瑞作由渐方得开阐故称哀现也。】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此述上大众叹未曾有也。】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
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下十五行是别述叹佛现三密利物也即为三
前两行叹身密次六行叹口密次七行叹意密此
三密即是三轮不思议化三无失三不护也大圣
法王众所归是叹法身胜应若法身三昧王三昧
三谛自在为四十一心菩萨圣众所归胜应现化
自在为四众所归即是上来所明佛安处众宝师
子之座映蔽诸来大众故为众所归也净心者即
四众大乘机发心无疑浊欲闻净道亦是诸大菩
萨净心入观佛三昧故言净心各见世尊在其前
者此明应身对十法界众生众生各见同巳所宜
卷六 第 503a 页 X18-0503.png

而众生机有大小根有利钝种种不同各各见异
身或如老比丘像或光明相好或见尊特之身或
现小相大相坐宝莲华或身如虚空像法决疑经
所明此则法身非胜非劣众生感见种种胜劣之
身不同此是身密之德故前释佛在毗耶离众生
见不同意在此也不共者如此身密不与二乘及
下地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
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是叹佛口密六行偈叹四辩文有三别初两行
即是辞辩法辩同其语即辞辩各得解即叹法辩
辞辩者一切众生殊方异不类同言音各异如来
能同其类音故知是辞辩也法辩者是一切诸法
名字差别种种不一虽是一物而名字各异一切
名字不同各有所召得法辩者皆识异类语法以
同其语音故即辞辩同其语下之法令得解即法
辩也佛以一音而辞法异趣用二辩应物者是口
密也佛尚非是梵音况同众生鸟兽音而令异类
得解者即是非辞而现辞非而说种种名字之法
口密之力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
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两行是二叹义辩一音说法受行获利即是寻
卷六 第 503b 页 X18-0503.png

义岂有义辩而能为众生分别一切句义者此口
密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
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两行偈是三叹乐说辩也或恐畏或欢喜者即
乐说辩也旋转无穷众皆乐闻约四谛逗机我当
为说怖畏之事三界皆苦苦故生怖苦谛也乐求
涅槃即欢喜灭谛也厌离者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即集谛也断疑即道谛也又约悉檀者三界苦可
畏即世界悉檀也欢喜即为人令生善根故欢喜
厌离是厌烦恼即对治药病相对也断疑即见谛
道是第一义一音之演其力如是如来本非四谛
非四悉檀而能以四谛四悉檀善巧利益即是口
密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巳得无所畏。」
【此下七行偈正叹心密佛心非权非实能现权实
化物即是心密也文为二别初四行约三种权实
二智以叹心密次三行约三种二谛结叹心密稽
首十力初一行约内外叹自行十力据内智圆满
无畏据外用不怯弱此为一双即是约自行权实
叹心密也。】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
【此一行偈叹自行化他不共法是自證导师是化
卷六 第 503c 页 X18-0503.png

「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巳到于彼岸。」
【此一行两用若作叹自行即是叹佛自行智断两
德能断是断德到彼岸是智德若作叹化他此一
行约化他权实智断以叹心密也能断众结缚者
即是化他权实明智断也众是众人故为化他问
曰何得一偈两用答曰佛智断自既无缚能解他
缚故得两用也。】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此即是总结上三种权实智断也。】
「悉知众生去来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下三行是举三种二谛以谛叹心密也初一行知
众生去来者是随情二谛也何以故俗谛百千心
亦无量或是求真或欲乐俗情有去取故言去来
去取无量佛亦赴情说无量二谛即是随情二谛
也。】
「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此偈约随情智二谛也随情而无染随智故言空
寂也。】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一行是叹随智二谛智心所照皆入一相而无所
碍如空无所依故名随智二谛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六
卷六 第 504a 页 X18-0504.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