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卷十 第 528a 页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十(方便品之二)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此下至入室竟有八品半经文正是大段第二净
名方便托疾兴教助佛扬化令入不思议解脱除
物罪垢得见净刹引入四土成净佛国之行也今
明净名方便托疾正为四意一为化国王臣民等
二为起发弟子品三为起发菩萨品四为起发问
疾品一为化国臣长者品以托疾故国王长者皆
来慰问因以身疾寄言斥彼诫劝为便若厌乐心
生即能断诸缘习修行万行是为入不思议解脱
之哢胤生同居有馀净土之因成也二为起发弟
子品者若不现疾如来无由顾命弟子参问弟子
若不被命岂敢述其往昔被呵之事普令今日二
乘同闻往昔滞小被呵其乐小执小之徒闻此执
小心折伏慕仰大乘近为入室闻不思议成生苏
之由藉远为大品法华成熟苏醍醐之哢胤亦是
生果报土之良缘也三为起发菩萨品者若不托
疾菩萨则无由被命岂得各述往昔被呵之事普
令今日三藏教通教别教菩萨折其执方便之滞
同欣圆顿之道成于入不思议解脱净佛土之胜
卷十 第 528b 页 X18-0528.png
因也四为起发问疾品者若不托疾何由得命文
殊文殊承旨问疾室内论道广开发物令诸弟子
声振三千进诸菩萨三观之行入不思议解脱之
道成净佛土之因也此之四意皆由托疾而兴疾
非实有故言方便方便之力寄在说法此正属声
益也今明净名托疾兴教意乃有四经文大判总
为二段第一从此下讫菩萨品有两品半是室外
说法明弹呵折伏第二从文殊问疾品去入室有
六品是室内说法明引接摄受以折伏摄受故令
正法得久住正法得久住者即是住不思议解脱
也折伏中非无摄受摄受之中不无折伏但以从
多为论议有傍正也今就室外折伏文为三一此
半品明折伏界内有为缘集众生二弟子一品即
是折伏无为缘集众生三菩萨一品即是折伏自
体法界缘集也问曰无为缘集而自体缘集为异
答曰有大乘师说不同今言名虽有别惑体不殊
二乘迷自体起无为生计著著无为故正受无为
缘集名菩萨亦迷自体起无为缘集而菩萨观破
无为著无为缘集未尽此惑附体别受自体缘集
之名如凡夫迷真起有为缘集学人见真断见思
惟不尽犹于真理有贪恚色染无色染之名问曰
学人有为缘集不尽见真犹有惑不缘真名自体
缘集菩萨无为缘集不尽见真何得别受自体缘
集之名答曰二乘见真但是空理空理非法身不
卷十 第 528c 页 X18-0528.png
得立自体之名菩萨见真真是法身法身常住在
故得别立自体缘集名也菩萨惑未知未知故须
折伏也今明此半品经文自有四意一正明方便
现疾二明现疾诸人参问三明因为说法四明时
众得益第一现疾者经言其以方便现身有疾净
名法身无疾而现同此疾者此表法身无为无有
为缘集因果患累为欲利物方便现有凡夫有为
因果之患又同二乘无为缘集因果之患又同菩
萨自体法界因果缘集之患也问曰何得知然答
曰此经下文云菩萨疾者从大悲起以众生疾故
我亦疾若众生得无疾者则我无疾也问曰净名
迹居人道可同凡夫而有事病内示行菩萨道同
菩萨有自体缘集病既非二乘何得同二乘无为
缘集之病答净名住不思议应以声闻缘觉身得
度者即皆现之何得不同其疾也复次现通教菩
萨身即现无为缘集之疾也此病与二乘同也现
疾义(云云)至问疾品当具分别。】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
并馀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此是第二问疾净名既为物所尊具如前叹且又
凡诸士庶莫不蒙恩今既有疾何得不往参问也
故诸王臣民皆来问疾也但诸来问疾众无数千
人皆是净名现世有缘知识过去经结四教善缘
机动致感藉问疾为缘故皆来参问也。】
卷十 第 529a 页 X18-0529.png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此是第三若不现疾无由弹诸豪族设来亦无缘
呵斥且复约佗身而说过者此为难也净名既同
彼有身有疾我既有疾彼岂得免故因巳之疾广
得为说身过患令生厌离劝求佛果也就因疾说
法复有二别一说观门厌离即是诫义二劝求佛
身即是劝义所以有此二种说法者即是佛法大
意观行厌离即是诫令断恶劝求佛身即是劝令
生善因此入不思议成净土之业也又若但劝厌
离断恶而不劝求佛或怖畏世间堕于二地若堕
二地依此经及大品所明即成根败之士若依法
华涅槃所明即于佛道纡通也今约此品观门多
是三藏教通教观门也何以得知如法如芭蕉之
譬即是三藏教言如幻梦等譬是通教意也。】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
也。」

【此即初观说观行呵令厌离也有馀师作五门解
有师用五非常释此文用二门明义略出五种一
约见思两道说法何以得知初明苦下四行正是
约见道次明不净观即是约修道故大智论释十
想云三想示见道中四想示修道后三想是无学
道今劝诸人求佛果不须说后三想也二明约二
种念处说法若说苦下四行即是性念处若说不
净观即是共念处也三明约二种行说法若说苦
卷十 第 529b 页 X18-0529.png
下四即是慧行若说不净即是行行也四明约二
种观说法若约苦下四行即是实观若说不净即
是得解脱观也五明约正助二道说法若说苦下
四行即是正道若说不净即是九想背舍胜处等
诸禅定也如是等种种二门广为诸人示教利喜
也今明净名约此等二边为诸来问疾而说法者
意乃多途略出五条一为令闻法之徒厌离修观
求无上道若缘集未断即是来生染净佛土之因
二界内缘习若断即得往生有馀刹三若能心依
佛慧当如螺髻之所见故普贤观经明忏悔力故
罪障渐除即于此身见净妙国四若證真无生理
忍即得往生果报土也五住不思议解脱即能成
就众生净佛国土众缘熟坐道场时随所化众生
而取佛土托疾说此等二种观行方便利益略知
大意今就见道苦下四行初说无常即有门明无
常经云此身无常者揽三事而有身身但假名三
事无常故说身无常无别身也三事成身者如大
集经云歌罗逻时有三事一命二燸三识出入息
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目之为燸此中心意谓之
为识揽此三事名歌罗逻时乃至出胎盛年衰老
皆是业持三事生灭相续不断凡夫不了妄取身
相而生常想起诸烦恼种种行业不觉气断三事
分离惊怖悲哀沉沦苦海一生空过黄泉虽悔悔
无所及今净名善友说身无常破彼常倒所以者
卷十 第 529c 页 X18-0529.png
何若揽三事成身即息之出入计为寿命者息出
不反身如瓦砾命宁可保若燸气持水水润于地
妄谓此身为常存者火从缘生缘散故即火灭身
便臭烂岂得常存业系妄识刹那异趣谓我常自
在业绳若断心即托生身便散灭当知此之三事
皆悉无常若悟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正报之身尚
不可保依报世间何关人事若能如是悟粗无常
即能舍离诸缘事观细无常若心在定见无常理
即入见道是名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忍
也若毗昙有门明义见细无常理即是见道若成
论空门明义因细无常入空方是见道今言若约
有门明义善修无常能破身边二见即入见道所
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见如等六
十二见及一切诸见若知皆悉无常即能见理断
见惑也深观无常何止断见亦能断思故佛言善
修无常想能断色染无色染也经言无强者为成
无常义也若假名依三事三事强者则生灭莫之
能迁遂为有生灭迁变无常者当知三法体羸身
无强也有经言无力者此亦助成无常若假名身
所依三法三法有力即能拒抗有为生灭以三法
无力拒抗有为生灭故犹为有为生灭之性所转
变无常当知此身无力也经云无坚者三法之体
皆无定性也若有定性性实即如金刚岂有为生
灭之所改变破令无常也今以假名身三法因缘
卷十 第 530a 页 X18-0530.png
无性不自在故为有为生灭之所改破当知此身
无刚也如诸罗汉欲结集法藏时前说偈云无常
金刚来破圣主山王也经云速朽之法假名身依
三法三法体羸劣易毁峻急当知此身是速朽法
也经云不可信也此即结句破执也此身此三事
若有常有强有力牢固不朽则可计常若业尽不
与人期是则出息不保入息临餐不保入口前念
不保后念有所运为皆不可保所以然者时见世
人俄顷即往无自觉者云何妄计有常信此妄情
自宽作恶而不修道不修诸福业也。】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是约苦观门说法也正约三句明苦经言为苦
无常故苦也所以者何若三事成身三事悉为无
常所切者假名之身即苦也此之三事所成假名
之身为三苦四苦八苦之所苦者即是苦也经云
为恼者三事所成假名之身为九恼及诸外缘苦
境之所恼也是则内苦为苦外苦来逼为恼复次
初苦为苦重逼不巳名之为恼也经云众病所集
者三事和合成名身息之与燸即是色法四大四
大即有四百四病聚在此身心有四分烦恼四分
烦恼之病生八万四千烦恼病如是色心之病皆
聚在假名之身故言众病所集也复次为苦者行
苦也无常行苦无奢促行苦无轻重故言为苦也
行为恼者坏苦也违缘恼坏乐受故言恼也为病
卷十 第 530b 页 X18-0530.png
者苦苦也身即是四苦重加四百四病之苦故云
苦苦也问通苦有四别苦亦四别苦苦于通苦是
则四种皆苦苦何故别说病为苦苦答曰生苦巳
逼过死苦未至老苦微薄故约疾苦说苦苦也又
解净名托病故约病苦也经言明智所不怙也此
结成苦义也假名身有三事若能审谛观察了了
见苦无暂时乐即是明智也若三事皆为三苦所
苦无一是乐者亦无小时有乐何可保著恃怙也
故瑞应经云是故圣人常以身为患而愚者保之
至死无厌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
炎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
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
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
念不住。」

【此有十譬正为空行作譬解有二途一初作总别
解二通相释一作总别者初五譬是别譬五阴次
五譬总譬五阴何以知然就经论诚文云观色如
聚沫观受如泡观想如炎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
色也次下五譬既无的文别对当知总譬身空也
问五譬别譬五阴定属何教若是三藏教不应言
炎譬想幻譬识若是通教不应沫譬色泡譬受芭
蕉譬行答方等四教俱用杂譬五阴非疑但大智
论云声闻经中有时为利根人说法性如幻等譬
卷十 第 530c 页 X18-0530.png
但是从多为论教门各有宗徒也大品有时牒前
二教说五阴正宗六喻十通譬五阴乃至一切种
智也问此十喻若别若总皆譬五阴空者前后何
意不对五阴成假身但多约三事成假身也答此
复何在佛或时说二法成假身所谓名色或说三
法成假身即今之所用或说五法成身即是五阴
或说六法成身即是六入并出经论此之离合随
缘制立赴机得宜皆于理无失也今多用三事者
为明诸禅观门为便也次明通释此十譬皆譬身
空者馀经虽以前五譬别譬五阴此经十譬皆云
是身不别以前五譬五阴故不可同前别总释今
但通明此十譬多譬假名身空亦有譬法空也就
此十譬门五是三藏教譬五是摩诃衍通教譬一
家明此品是约三藏教通教观门为诸人说法用
拙巧两度断界内有为缘集意在此也五譬是小
乘三藏教譬者如聚沫如泡芭蕉如云如电也五
譬是大乘通教譬者炎如幻如梦如影如响问何
以知然答大智度论有此分别前以具明问三藏
教门如聚沫等譬意与摩诃衍如炎等譬意有何
殊别答三藏教如聚沫等譬世间有此色质但是
虚微不实分析易空以人不知色身空故用此为
譬若摩诃衍所明如炎等譬虽眼见似有实无细
虚微体实质之色譬一切粗细有质之色有体诸
法皆空也问诸法皆空何得以空譬空答大智度
卷十 第 531a 页 X18-0531.png
论云以易解之空譬难解之空故约六譬十喻譬
法空也问如聚沫等譬亦通为三乘人作譬何意
非大乘通教如炎等譬亦为三乘人作譬独称摩
诃衍通教譬也答如炎等譬非但皆为三乘为通
亦能通别圆故是摩诃衍经之所用也摄大乘论
云依阿梨耶识说如幻梦等八譬也聚沫摩譬不
尔也岂得为类今释十譬门但空门具约生法两
空若三藏教多譬人空少譬法空若摩诃衍教如
炎摩等譬譬人空即譬法空也但两教之譬杂说
不分部者正是观随机利物也经云是身聚沫不
可撮摩者水流冲击因成聚沫沫渐渐长须臾自
灭一往人见似有撮之即无实也此身亦尔无明
行识流次托佗阴阳身分三事和合成身名歌罗
逻迷者谓有智捡然照不见定实身相但有三事
如撮沫无沫但有水也此譬人空意显法空未明
也经云如泡者上水渧下水得有泡起是则上水
为因下水为缘得有泡起汎汎流长斯须自灭或
自物𧢻即便破灭一往见者谓泡也身亦如是无
明行识为因父母身分缘即有三事身亦如歌罗
逻来识渐渐增长缘尽死灭或佗伤害死灭无智
谓有此身异于三事审观之三事之外无别身也
经云如炎者如炎以日光风动于旷野起炎炎相
续明者见之非水生水想审谛求之非但水不可
得炎亦是无此身亦尔心智光妄想诸业风动揽
卷十 第 531b 页 X18-0531.png
佗身分三事和合歌罗逻生长相续不断染爱不
了计以为身智慧了达非但身不可得三事亦空
故言如炎也是则炎譬显生法二空之理宛然不
同如聚沫等譬也经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实者
芭蕉从生巳来叶重重相裹至内竟无真实此身
亦尔从初歌罗逻来三事虚假无有身想所以者
何不臭不烂三大成皮肉骨髓各有九十九重一
一检之虚假身不可得如出入息相续百千万出
入息一一息中身不可得刹那心识次第生灭无
量一一刹那身不可得离此三事无别有身故知
身相内外俱空如芭蕉无有实也经云此身如幻
从颠倒起如幻师用幻法随所幻物幻作猿猴兔
马外人见之皆谓是实无明幻师用诸行幻法幻
作三事成歌罗逻乃至出生盛年老死外身见取
相谓是定实若知无明不起取有身及三事皆无
所有如幻空也经云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梦以无
明法覆心身卧于此眠中见身游彼言身有实觉
方知梦也无明覆自性心法身寂灭为卧妄起诸
行托胎三事和合名歌罗逻生长乃至老死如梦
中见身无所不至也观心觉悟皆知虚妄所见身
及三事空无所有故如梦也经云是身如影从业
缘现者有物遮光则有影现物异则影异物动则
影动无明行业遮理智光则三事和合歌罗逻报
身影行业异报身从生至死流动非一也若知无
卷十 第 531c 页 X18-0531.png
明业所有即报身三事所作皆毕竟空如影也经
云是身如响属诸因缘者响因两物相击出声空
谷则有响应身亦如是因无明业行声母人腹内
空谷有三事和合歌罗逻假身相应也属诸因缘
者无明业为因母腹空谷为缘因缘所生不自不
佗不共不无因缘是故说无生无生即如响空也
复次如唇舌齿腭咽喉优陀那风触身七处故有
声出声属缘亦不可得身属众亦不可得如响也
问摄大乘论明八譬各有所譬今经何意五譬并
譬身空也答一明通别圆异意正在此若通教圆
教五譬六譬八譬十譬皆通譬如大品经明色乃
至一切种智皆幻化也此经亦通譬也八譬别譬
者即是别教意也如四德别对四三昧破四种人
圆教义穷覈皆不可解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
灭者云从龙出亦是阴阳气起变为种种异色远
望为有近看则无无明行龙父母阴阳气合起三
事假名歌罗逻身从生至长种种所作若远望者
则有身相若近圣智者即身相不可得也而言须
臾变灭者三藏教从无常以入空也经云是身如
电念念不住者有人言是龙睡眠生光或言两石
相𧢻生光迅速即灭电义未详也但无明行识托
佗身分合即三事歌罗逻身光念念无常故电疾
灭空也此譬无常入空意转明也。】

「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
卷十 第 532a 页 X18-0532.png
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
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
转。」

【四从无主为如地下有八番明无我约六种法检
破我等十六知见也前五番约四大种观无我次
二番约空种观无我次一番约识种观无我问无
我行与空行有何殊答此有四句不定一者众生
名空阴名无我即是内离人故空法不自在故无
我也二阴名空众生为无我阴但是法故名空众
生是我人十六知见故名无我三俱名空如生法
二空义也四俱名无我三无我义也今此经文明
空门多明生法二空今明无我多偏约法无我也
问上明空行既有两教入空不同今无我行亦得
为两不答文虽是一得作两用所以者何如言无
主为如地若分别破地不见无主即是三藏教无
我观门若体知法性如我我性如法性如我毕竟
无所有谓法亦毕竟无所有即是摩诃衍通教无
我观门也就初五番为二一别相检二总相检四
大即为四也经云是身无主为如地此正约地种
明无我也今例作两释一约破外人解二约内观
明义一破外人者外人计云若言身无神我那得
能担轻负重内破言地亦能荷负山岳可有神我
耶次约内观解者若毗昙明众生是假名地大是
实法成论明地大亦是假名四微是实法今明虽
卷十 第 532b 页 X18-0532.png
复假实之殊同是苦谛下无我行观门所摄如地
是四微所成若一微是主三亦是主若一非主三
亦非主当知无主若内地四微所成无主者外地
四微所成亦无主也若内外地无主者此身三事
所成何得有主若无主即是无我故云此身无主
为如地也又请观音经云地无坚性地若是有者
为自性有佗性有共性有无因性有四种中随计
一性即是有见若谓是事实馀妄语者即是刚义
是性是主义若捡四性不得此为见地是无是事
实馀妄语者即是刚是性是主若见地亦有亦无
是事实馀妄语者即刚是性是主若见地是非有
无是事实馀妄语者即是刚是性是主若于此四
句有所计执者即是性实是金刚般若经云是诸
众生若心取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亦
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亦著我人众生寿
者也若不取四句则是观地无刚性若无实刚则
无主无我故说是身无主犹如地也经云是身无
我为如火亦作两释一作破外人解者外人计有
神我云何知耶见身能东西驰走及出音声故知
有神我也内人破曰约火一法破其两计所以者
何火烧野草亦能东西自在亦是我也又烧著竹
木出诸音声亦是有神我也次约内观释者火为
二微所成无有定性无性是即无火也今身为名
色所成身无定性身无性即无我也复次此身中
卷十 第 532c 页 X18-0532.png
诸烦恼燸即火若外火无我内火亦无我也又请
观音经云火大火从因缘生若从缘生即无实即
无我破性及破四句类地可知经云是身无寿为
如风亦作两破外内观释破外人者计有我者云
何知耶若无我者何得有出入息相续不断内人
破曰入息者但风相外风无寿者内风岂是寿者
也次内观解者风相触击故轻虚自在游中无碍
有何寿命大集经云出入息者名为寿命若观此
出入息无积聚出无分散来无径游去无履涉如
空中风求不可得风既非寿息亦何得是寿也又
请观音经云风性无碍今言四句观风若言有性
生四句可得者即是碍相不得入道若四句观风
风不可得即是无碍无碍故即是入如实之际观
身三事即非寿命如风故说是身无寿为如风也
经云是身无人为如水约水种碍外人内观解初
明破人者外人计有神即是人云何知耶若身中
无神何能慈恩润下曲随物情也内人破曰我见
求水能下润随器方圆水无神无人者而汝能恩
润顺物亦无神无人也今明内观解者水为三微
所成无有定性无性即无水三事成身无有定性
无性即无身无身即无人故说是身无人为如水
也又解如小儿水中见影谓言水里有人入水求
人终不可得凡夫三事中生身见谓身是人深观
三事不见身相即无人也又如请观音经云水性
卷十 第 533a 页 X18-0533.png
不住以其住者池沼方圆碍之即住非水有住性
也今检人亦如是随诸法得人名无定性若四句
检水有性有著即是住义若检水四句无性无著
即是无住无住故有入如实际经云是身不实四
大为家此是总约四大破我说无我行也若作破
外人计之解外计云若身中无实有神我者今现
见六情依身而住故知实有神我也内人破曰现
身六情依四大住无别神我之可依也若约内观
解者身名是一一身不应在四处我住若一大我
住三大应无假名身若有者即有四身若即若离
四句约四大中检身不得故身无有若不得身实
即身见破身见破即我见十六知见皆破也经云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者此是第二约空种破身说
无我行也若作破人解外计有我所若无神我何
得所有我所若无神我何得所有国土人物是实
所若见实当知我亦是内人破曰若尔所是空义
我亦应空如身中空种空种及一切外空是所所
空故我亦空也若约内观解者即是正约空种破
身见也四大造色围虚空故假名为身离空即无
身若外内空不名身命约空种检身不可得即身
见破身见破即离我我所也经云是身无知如草
木瓦砾者此是第三检识种破我知说无我行也
若作破人解外计云若身中无神那得知四时气
序等事也内人破曰如草木瓦砾亦犹阴阳气候
卷十 第 533b 页 X18-0533.png
逐时转变似有所知而非神知者今身虽有知如
草木瓦砾无神知也又外人计身内有神神使知
知内人破曰若神使知知复谁使神知遂使神何
须神使若无神使即无知者即草木瓦砾也若约
内观识种所以者何三事成身命暖无知知只是
识若谓识能知者过去识巳灭灭故不能知现在
识刹那不住无暂停时不得知未来识未有未有
之识岂得有知三世求识知不可得离三世无别
有知故说此身无知如草木瓦砾也经云是身无
作风力所转次约风动助成破识有作说无我行
也若作破外人解外人计身内有神我故能执作
施为作一切事内人破曰此非身有所作皆风力
转也若约内观心解妄念心内依风得有种种所
作故大集经云有风能上有风能下心若念上风
随心牵起心若念下风随心事牵下运转所作是
风随心转作一切事若风道不通手脚则不遂心
虽有念即举动无从譬如人牵关戾即影伎种种
所作戾绳若断手无所牵当知皆是依风之所作
今观此依风不自生亦不佗生若无生即是空空
尚不能自有今三事成身身不可得谁是作也。】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此是第二说不净观破贪淫欲界思惟五下分结
也若接前见道此即是修道若对前即共念处得
解观行行诸助道禅定此不定若前明即是见道
卷十 第 533c 页 X18-0533.png
方便若一时明即是助道也今约见道后说对修
道也菩萨若入见道进不净诸对治禅定先用此
四想破欲界烦恼若断六品即斯陀含若智断即
是菩萨无生法忍若九品尽即是阿那含若智若
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今明此不净观思惟对治四
想者一往经文有此意也四想者一不净想二食
不净想三世间不可乐想四死想如经言此身不
净秽恶充满即是不净想也次经言虽假以澡浴
衣食即是食不净想次经言此身为灾百一病恼
乃至如丘井此是世间不可乐想次经言此身无
定为要当死即是死想也次说如毒蛇等即是总
譬前四想意也复次若生此经文作四明义者是
身不净乃至假以衣食即是生苦次言如灾百一
病恼即是病苦次言如丘井即是老苦次言为要
当死即死苦次说毒蛇等譬总譬显前四句苦也
有但明四苦有二种若言即生即老即病即死此
是约理明四苦此属慧行具如前解若约事明四
苦即是行行今此一段经文所明四苦者是事四
苦也经云此身不净秽恶充满即是五种不净若
因随息见此不净即是十六特胜禅门若因观息
见不净即是通明禅门若因假想见此不净即是
九想背舍胜处等诸门又言属生苦者五种不净
除究竟不净馀四种皆是生苦也。】

「是身为虚空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卷十 第 534a 页 X18-0534.png

【此是食不净想意所以然者只以食入腹内烂成
屎尿膏肉脓九孔及毛孔恒出不净虽澡浴毛孔
续出垢秽虽复净好衣服严饰身出垢秽须臾衣
服垢臭秽身及衣服净好磨灭饮食体是不净入
口唾合如吐生至腹内便成屎尿脓血资长三十
六物皆是不净满腹九孔及遍身毛孔流出臭处
可恶皆从饮食起此食不净想破贪食者也言属
生苦者生则有此之患智人观之即是苦也。】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此病老两苦即是内众生五阴世间有此可厌患
法故属世间不可乐想也只以内身正报不可乐
故依报国土所有人物皆不可乐也经云是身为
灾者是灾祸种种病苦从身而起当知身是灾祸
之处也经云百一病恼者一大不调百一病动四
大不调四病因身而发是诸病苦皆恼于身即是
灾变祸患也四苦分文即说事病苦也经云是身
如丘井为老所逼若作四想明义犹属内众生五
阴世间为老所逼故不可乐也若依四苦明义正
是说老苦也什师云丘井是朽井也昔有人有罪
于王其人逸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空
井得一葛藤临在井上以手执之下有毒地龙吐
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加害二鼠啮藤藤复次断
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怖畏上有
一树时有蜜渧其口中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死
卷十 第 534b 页 X18-0534.png
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
命根也白黑二鼠譬昼夜也蜜渧五欲乐也得蜜
渧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不畏苦。】

「是身无定为要当死。」

【此正是约死想说法四苦明义即是死苦也经言
是身无定者身为三事所成业力所持无有定相
因缘假合一因散身灭一眼即归死或为佗害终
或自业尽死从生乃至长死至则无定期或因病
尚老至自然死彭祖八百终仙人空中死当知山
海间不得免此死无贵亦无贱愚智无得免故经
言为要当死也如佛问诸比丘汝云何修死想有
比丘合掌白言我不保此身至七日佛意为懈怠
修死想者复有比丘合掌白佛我不敢信此身得
至六日有言不信此身至五日有言三日有言二
日有言一日有言乃至半日佛言皆是懈怠修死
想者有言我出息不保入佛言善哉善哉是真修
死想者若能如是善修死想不久当得解脱涅槃
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此即总譬前四想云身如毒蛇空聚之可畏亦是
结成世间不可乐想具足分明也若约四苦明义
即总譬此身有四苦如毒蛇怨贼不可乐也此是
毒蛇喻经文之所明亦是大涅槃经之所具说今
经略标章耳经云毒蛇者犹如世间毒蛇盛之一
卷十 第 534c 页 X18-0534.png
箧各相违返不相顺从欲明身之四大各相违返
如世间毒蛇无别又如世间毒蛇人虽养育嗔时
即复蝎[虫*煞]于人不识恩养身之四大为行者养育
宜应报恩四大违返侵伤人善使行行者未来坠
堕苦海似如毒蛇无别故言毒蛇也经言如怨贼
怨贼取人钱财伤人躯命欲明五阴入行者身中
劫人善财断人慧命与世间怨贼无别经云如空
聚空聚落本来萧索无物又不生人染观明六根
空无神我兹味亦不生人染观如似空聚落也又
如世閒空聚本来无有居民但有鬼魅罗刹聚集
其中观此内六根聚落非但空无神我但有烦恼
罗刹聚集中如似空聚落也阴者五阴界者十八
界入者十二入阴界诸入所共合成体是不实何
得有我故言所共合成也若观阴界入理即是慧
行若广观其事即起种种行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此下第二劝求佛身文有三意一标章劝求二正
劝三类劝第一标章劝求佛身者凡夫受身沉沦
生死净名广为说诸观门呵责若生厌离则求二
乘尽苦断灭佛种故劝当乐佛身也问曰四教明
佛劝求何身也答曰是事难可定判或是劝求方
便两教佛法身或可劝求常住佛身何以知尔果
本酬因既方便之因还劝求住有馀涅槃之佛果
也劝求常住涅槃之佛果者诸人既厌患此身是
卷十 第 535a 页 X18-0535.png
无常苦积聚劝佛身极得妙胜法身常乐涅槃而
观求也岂可劝求树王灰断之佛身也故此品下
文云如来身者从真实生也问劝求常果佛身何
得说方便两种观门也答曰如大涅槃经佛答梵
志问云汝法因常果是无常何意我法不得因无
常果是常也但诸豪族士庶既是在家具缚凡夫
若不先因两教方便观门断界内见思障即不能
从空入假游戏神通亦不能空假一心开佛知见
故法华经云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何由能解
佛之智慧问若作两解定用何判答此经既方等
大乘一音演说法何妨通劝四人随机所感何可
定判也又诸教明因果不同至如华严别圆二因
感一常涅槃果三藏明一生灭观因感一灰断涅
槃果法华明一圆因但一常涅槃果大涅槃具四
因但一常涅槃果此经是方等所摄依如大部即
有四因得二种涅槃果也故知今所劝求佛身若
酬前两观之因应是举今两佛涅槃果若一音随
类各解四种佛身住两种涅槃果为观也随其根
性望果而修因也问何意四教明佛有四种涅槃
但有二也答佛约用智不同涅槃但约断德如上
明拙巧两度不同病差是一也义推更开涅槃非
不得经教未见的文也。】

「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是法身也。」

【此即是第二正劝但四教明佛法身不同若三藏
卷十 第 535b 页 X18-0535.png
教正以五分法身为法身也有时亦说偏空真理
名为法身杂阿含禅经说若罪障厚重障禅难除
当念佛法身法身者即空也又须菩提入石室佛
从忉利天下四众人物欣欣前见佛作礼佛告华
色汝非见我须菩提住石室见空见我法身名真
见我身也次明通教法身者正以真智与法性真
空理合为法身也有时但说偏真理为法身如大
品经云汝今当观空法空法即是佛空法无来无
去故若别教所明法身者正以中道佛为法身功
德智慧为报身法报合故即有应身也若圆教所
明与别不殊但以不断烦恼而显三身为异也今
此虽法身恐多是通教明法身何以知然下文云
从如是清净法生如来身故知约功德智慧成名
为法身若约一句随类异解亦得即是别圆二教
法身也。】

「从无量功德智慧力生。」

【此即是观慕果以行因也若三藏通教所明福德
智慧因感福德智慧果果中福德智慧真身即是
法身故言从无量功德智慧生若作别圆两教明
义无量功德智慧显出中道佛性真身佛以显义
为生也但无量功德智慧皆用慧行行行而修习
也菩萨发菩提心为求佛果法身从慧行修无量
智慧行行修无量功德二行圆满即是成法身也。】

「从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卷十 第 535c 页 X18-0535.png

【三藏教明律戒五篇七聚无作二种戒身根本净
禅观练薰修五种具足名之为定身观生灭四谛
乃至坐道场时三十四心了了见生灭四谛尽名
为慧身三界正使及习俱尽名解脱身了了自知
正习巳尽戒定慧满足不受后有名解脱知见法
身也通教所明五分法身戒如前说罪不可得罪
不可得故名戒法身定如前说不乱不味名定法
身观无生四谛从解脱八人地见真谛理乃至佛
地见真圆极名慧法身从初见地解脱见缚至巳
办地思惟惑尽入菩萨地分證习气解脱坐道场
时一念相应慧證菩萨果习气都尽住有馀涅槃
名为解脱法身了了不见缚脱而能种智佛眼自
见住有馀涅槃无子缚得入无馀涅槃无果缚亦
见一切众生本来无缚脱而见彼之缚脱无碍名
解脱知见也若别教所明五分法身九种戒为戒
身九种禅定为定身九种智慧为智慧身此皆出
地论脱界内外正习尽为解脱身种智佛眼了了
自知见法身显现亦见佗法身隐显次位不乱名
解脱知见法身也若圆教所明五分法身者一往
亦与别教无殊若欲分别其异者不断凡夫界内
外五阴身而能成就五分法身即是不思议五分
法身也事等须弥之大不碍芥子之小若欲知修
五分之因者若闻前行行行五说厌离世间即恶
心不起善心任运而生名修戒身专修行行禅定
卷十 第 536a 页 X18-0536.png
名为定身专修慧行缘理名为慧身正助既合随
分伏断离惑名为解脱身分别六即位随心所證
而不叨滥名解脱知见身用此五身佛身也。】

「从慈悲喜舍生。」

【若三藏用生灭四谛修法缘四无量心成佛果法
身大慈大悲若通教用无生四谛修法缘四无量
心成佛果法身大慈大悲也若别教用无量四谛
修法缘四无量心及无缘四无量心成佛果法身
无缘大慈大悲也若圆教用无作四谛修无缘四
无量心成佛果法身无缘大慈大悲若欲知初心
修学者还行慧行从慧行入空缘众生令得乐离
苦庆喜忘怀即是修四无量心能生法身大慈悲也。】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
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分别四教六度如前说但四教明六度各生四种
佛果六波罗蜜满足之身义类冷然而言诸波罗
蜜者或开六度为七波罗蜜或开为十波罗蜜义
或开为百波罗蜜或开为八万四千波罗蜜乃至
不可说不可说诸波罗蜜故言诸波罗蜜生若欲
知初心修行六度者行行起诸善事即修五度慧
行是即修般若也。】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

【四教明三种方便如前六通天眼天耳宿命佗漏
尽身通也三明者过去宿命未来天眼现在漏尽
卷十 第 536b 页 X18-0536.png
明也说从因中方便生果地法身方便故言从方
便生经云从六通生者三藏教五通从行行根本
净禅练薰修五种禅修得无漏通从生灭四谛慧
行修得菩萨因中成就五约生灭四谛慧行相修
无漏通三十四心满足即具果地法身六通故言
从六通生若通教明六通修五通一往同前三教
修无漏通无生四谛修在菩萨心中或说五通或
说六通断正使说菩萨得六习未尽故但说菩萨
得五通今用因中通得果地法身六度通故言六
通生别圆两教明六通别约见界外方便果报常
寂光三土修六通成法身六通但聚断分别圆之
殊耳经言从三明生三藏教通教皆约三通见三
世分明以为三明而分通之别者一往见远事名
通见报根本为明也菩萨因中用行行修两明慧
行修无漏明證果得佛地法身三明故言从三明
生别圆两教明者别通达界外三世之三法为三
明也此经下文云三明与无明等即是不思议圆
教之三明也。】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

【四教明四种三十七品具如前分别四教菩萨因
中各修三十七品證菩萨果名为法身故言从三
十七品生三十七品悉属四教慧行所摄也经云
从止观生者止即是定因观是慧因观若缘理之
止观即是慧行若缘事之止观即是行行四教菩
卷十 第 536c 页 X18-0536.png
萨修慧行行行理事止观因證佛果法身之定慧
故言从止观生也。】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此三法一往是佛地果上功德内实智十种智力
名为力外用四种无怯名无畏佛法地所得十八
法不与二乘菩萨共有故十八不共法一往皆据
地功德而今说言从此三法生者当是四教菩萨
因中用慧行行行修此三法故言从十力四无所
畏十八不共法生别圆两教别约界外明此三法
义推可知。】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四教菩萨各用慧行行行慧行断见思行行断无
知法障名一切不善法慧行集一切缘理法行行
集一切缘事善法是故能感四种佛果法身诸恶
永断众善普会也但别圆两教别明断界外不善
集界外诸善法不可思议不断断不集集别教小
殊义推可解也。】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

【若三藏教观生灭四谛入偏真名真实通教观无
生四谛入偏真名真实若别教观无量四谛入中
道佛性名真实若圆教观无作四谛入中道佛性
一实谛名真实四教菩萨观真若极即證四种佛
果故言从真实生也经云从不放逸生者若四教
菩萨用慧行观真实妄念缘事即菩萨位名为放
卷十 第 537a 页 X18-0537.png
逸今四教菩萨用慧行观理心心相续不舍大悲
名不放逸不放逸者即是显阿跋致相也因是心
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故言从不放逸生也。】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此是广类劝也如是功德法门行类科目无量净
名约举十三条为劝端其诸清净法门非一悉须
约前见思慧行行行性共念处实观得解正道助
道善巧用心皆修习之是则四教菩萨当分各各
因圆果满之义此诸功德皆是生如来身也一音
演说众生随类各解各解者四教所明因果行类
不同非权非实三权一实四悉檀赴机利物普得
受行获其利也其寻学者若能谛取前五番二种
说法意初慕果行因则此经语不空来也。】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

【是第三结劝也既知佛身功如此犹如诸胜因而
来若欲慕果行因何止如前自利大士之怀必为
利物今净名托病助佛兴教故为利物今诸仁若
能慕行因亦应同佛净名为断一切众生病也一
切众生病者如前所明凡夫及六度菩萨有为缘
习因果之病二乘及通教菩萨有为无为缘习因
果之病别圆两教菩萨自体法界缘习因果之病
今四教各随所解应为断除求无上道是则结成
佗意也。】
卷十 第 537b 页 X18-0537.png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
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是第四明时众得益也净名随诸问疾机来不
同则赴缘之教约诫劝二门用四悉檀赴四教根
所说无差故言如应说法也经云令无量众生皆
发菩提心者既有四教根缘不同即发菩提心亦
有四种随其四种各有无量道心开发即是普得
受行获其利斯神力不共法也四教菩提心义缘
四种四谛起四种慈悲四弘誓愿如四教玄义明
四种发菩提心相也。】
维摩罗诘经文疏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