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第 547b 页
维摩经玄疏卷第五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撰
第一释名前已开为二重。一释此经别名已
竟。二次释通名。第二正释通名者。即是释经
之一字也。若依天竺语。佛教之首通标修多
罗。或云修单罗或云修妒路。例如此土楚夏
方言。修多罗者既是外国之语。古今诸师解
释有异。或言无翻或言有翻。今释此义略为
卷五 第 547c 页 T38-0547.png

翻无翻。第四历法解释。第五约观心。第一释
修多罗言无翻者。但外国有多含之语。即是
修多罗名含五义。岂可但用经字往翻。故开
善法师云。经非正翻。但以经字代修多罗也。
至如此方。周孔圣教称之为经。外国圣教此
土宜用经字代也。所言修多罗名含五义者。
一法本。二微发。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一
修多罗名含法本义者。大圣知一切皆不可
说。以四悉檀因缘而有言教者。若世界悉檀
说即为一切论本。若为人对治两悉檀说即为
行本。若第一义悉檀说即为理本。故修多罗
含法本义也。二明修多罗名含微发义者。法
王用四悉檀起教。巧妙玄辞从微至著靡所
不诠。是则文义渐显开发初心。初中后善圆
满具足。故修多罗含微发义也。三明修多罗
含涌泉义者。此从譬以明义。如泉涌流滔滔
无竭。佛用四悉檀说法。文义无尽法流不绝。
津润萌芽三草两木一地所生皆得增长。故
修多罗含涌泉义也。四修多罗含绳墨义者。
亦是从譬以显义。如世绳墨能栽邪就正。佛
用四悉檀说法。裁爱论见论邪曲。令发真见
无漏正道。故修多罗含绳墨义也。五修多罗
含结鬘义者。此亦从譬以显义。结鬘即是缕
穿于华无有零落。大觉世尊以四悉檀说法
诠诸法相。赴缘皆无漏失。又结鬘能严饰身
首。如来言教庄严行人。一切敬爱。故修多罗
含结鬘义也。此土既无含此五义之言。故用
经字代也。问曰。修多罗多含五义。同用悉檀
卷五 第 548a 页 T38-0548.png

五义之别未尝混滥也。第二明修多罗有翻
者。有师言。昔佛法初度。胡汉之语未通。故河
西群学谓无翻也。尔来经论度此。翻译胡汉
之语既通修多罗定有翻也。但诸法师各异
传闻。言有翻者又成非一。今略出五翻不同。
一有师云法本。二有师云此翻云契。三有
师言此翻言綖。四有师翻云善语教。五有
师言此翻云经。一有师言修多罗此翻云法
本者。法本有三。一为论本。二为行本。三为
义本。佛用四悉檀说法得为此三本。具如
前释。二有师言修多罗此翻言契。以契会
为义。世尊如法相解。用四悉檀如法相说。
世界悉檀说法即是契情。为人对治两悉檀
说法即是契行。第一义悉檀说法即契理
也。三有师翻言綖者。此是因譬显义。即与
前结鬘义同也。又言綖以缝成为能。即是悉
檀之说能成三乘行人三义也。四有师翻云
善语教者。大圣大慈心顺理说法故言善语。
用悉檀赴机化物。顺情成行人入理。故云善
语教也。五有师言经字即是正翻。所以者何。
彼方极圣说教名修多罗。此土圣人所说名
之为经。以此类通即正翻也。所言经者。经由
为义。经由圣人心口故称为经。悉檀致教经
由如来心口故名经也。又云。前圣后圣莫不
经此悉檀所说之教而得成道。又云。经者训
法训常。法云可轨。常则难可改变悉檀设教。
此教能成三利。必定可轨。故云训法也。悉檀
致教若天若魔若梵若诸沙门及婆罗门乃至
卷五 第 548b 页 T38-0548.png

不同。岂得类用三义解释。答曰。述彼显此。彼
义既申此意。又显有何过也。第三和通无翻
有翻。有翻者问无者曰。何故言外国有多含
之语此土无有多含之语。此是经者法华明
六根清净。何得悉知六尘十法界之理耶。答
曰。此是受持法华。六千切德庄严行人六根
清净。显相似藏识之用。则六尘一切法皆是
经也。问曰。一切法何得悉能诠理并是经耶。
答曰。是事易明。世间现见祇是一墨色点作
字。诠一切法靡所不周。香味触等何得不然。
故此经云。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
食亦等。故能以一食施一切。大品经云。诸法
等故般若波罗密等。又云。一切法趣色乃至
意法是趣不过色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
趣如是遍历一切法。类可知也。第五约观心
明经者即为四意。一类无翻约观心明经。二
类有翻约观心明经。三类和通有翻无翻约
观心明经。四类历法约观心明经。一类无翻
约观心明经者。何但修多罗无翻名含五义。
众生心含一切法。亦不可的詺。所以者何。若
离一切心数詺何为心耶。今言观心含五义
者。一心含法本义。提谓经云。心是万行之本
众灵之源。出入无乱往来无间。统御一身以
立道根。此是言说之本即教本也。万行之本
即行本也。以立道根即理本也。二约观心含
微发义者。细微之法莫若刹那。因此相续成
一切法。若观此心发诸功德智慧。亦从微至
著也。三明约观心含涌泉义者。因观心发功
卷五 第 548c 页 T38-0548.png

源得无量报。四约观心含结鬘义者。心王穿
一切心数之法。如缕穿华成鬘无零漏也。观
心穿一切法亦复如是。若发定慧还严饰于
心也。五明约观心含绳墨义者。观心裁爱见
邪曲成八直正道也。二类有翻明观心者。若
将法约心则可詺也。还须对前五种翻修多
罗。一明观心即是法本者。已如前引提谓经
之所明也。二约观心即是契者。观心会理即
是契也。三明约观心即綖义者。观心能成一
切道法。如綖成衣。四明约观心即是善语。方
字训一字或二训乃至多训。此即是多含之义
正如经字。欲作含五义解释。其意泠然。故知
无翻之义非也。又无翻者问有翻者曰。若言
昔两国之言未通故云无翻。今两国之语既。
通定有翻者。修多罗但是外国之一言。今何
得翻者不同五语各异。若一翻为是。馀四则
非。孰是孰非。若五翻俱是。彼一此五。一不可
为五。五不可为一。此为大妨。若五语俱非。定
知无翻。设更出异翻皆不可用。今谓若不得
佛法正意。有翻无翻俱是执滞。其得意者无
翻有翻皆可从也。所以者何。若知悉檀起教
是一。无翻有翻皆具三义。含一切佛法。执诤
既息。正义圆通此有何过。故经云。依义不依
语也。虽然今解释直用经字则无所不该。又
无翻有翻幸得纵容。所以者何。言无翻者亦
用经字标题。言有翻者亦以经字标题。并不
见用法本契綖善语教标教首也。若存经字
是则有翻无翻两情皆惬。即是通和二家执
卷五 第 549a 页 T38-0549.png

言有翻无翻。若深解此意无所滞也。第四历
诸法明经者。有师言有三种经。一声经。二色
经。三法经。一明声经者。大觉世尊声能诠理。
闻声得理。故声即是经。故大品经云。若从善
知识处闻般若也。二明色经者。墨色之字为
经也。墨色为字能诠于理。见色得理。色即是
经。故大品经云。若从经卷中闻般若也。三法
为经者。法是法尘。心与法合内心思惟修习
于法。因法见理。法即是经。故经云。修我法者
證。乃自知心无实。行何用问。为问曰。六尘何
意。三尘是经。香味触三尘非经耶。答曰。此土
三根钝故不能得香味触之理。故三尘不名
经也。若他方佛土或以香为佛事。或以味为
佛事。或触为佛事。此则三尘皆是经也。如此
经文。具出他方国土佛事不同。则一切法皆
能诠理悉是经也。问曰。若言此土三根钝故
三尘不得教者。经说觉观是言语法。观心既
是顺理之觉观。即是善语能转所观烦恼即
名为教。故此经云。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也。五明观心即是经者。经由观心得成圣也。
故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
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三
明类和通有翻无翻约观心者。如此观心之
时。即知此心非可名目非不可名目。亦不可
名目亦可名目。类似有翻无翻。若能通达无
滞碍者。则于观心破一切法。无所执著离诸
戏论。无碍自在也。四明约观心历法悉是经
者。一切万法皆从心起。若心即是经。即诸法
卷五 第 549b 页 T38-0549.png

生心。譬如一微尘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
无人知者。有人破此微尘即见三千世界经
卷。若破众生一念无明心者。则一切诸佛所
说之经皆显现也。若行人能用观心寻读心
经。即见佛性住大涅槃也。于一切顿渐秘密
不定诸经皆得明了。所以者何。观心生灭。见
一切三藏教横竖分明。观心不生灭。见一切
通教横竖分明。观心假名。见一切别教横竖
分明。观心中道。见一切圆教横竖分明。四教
对诸经如前分别(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第二次释名大段。
此即是从法受名也。今解略为七意。第一释
不思议解脱名。第二辨不思议解脱相。第三
别解不思议解脱。第四类通三法。第五约教
简别。第六约观心明不思议解脱。第七用人
法通经。第一释不思议解脱名者即为三意。
一出古今解释不同。二详众家解释。三正明
今家解释。一明古今诸师释不思议解脱不
同者。诸法师解释乃多。今略出七家不同。一
者什法师云。不思议解脱者三昧神通之名
也。二生法师解云。不思议解脱者莫测之用
也。三肇法师解云。不思议解脱者幽微难测
出二乘之境名不思议。尘累所不能拘名为
解脱也。四关内旧解不思议解脱云。六地断
结与罗汉齐功。七地侵除习气。八地习气都
尽道观双流名不思议。正习俱尽名为解脱
也。近代南土诸法师解不思议解脱。终傍前
解释虽复小异大意终自是同。今不具述。五
地论诸师解释不思议解脱者。通教缘修用七
卷五 第 549c 页 T38-0549.png

发真解断结。则七识圆智萧然累外名为解
脱。此是不真宗明解脱非不思议解脱也。若
真宗八识真修体显离二障皆融无得无累名
不思议解脱也。六真谛三藏法师解不思议
解脱云。解脱有二种。一者不相离解脱。二者
相离解脱。若不相离解脱即是法如如本有之
理未与惑离也。所言相离解脱者。得法如如
智断心障与惑相离解脱。此相离解脱即是不
思议解脱也。七三论师云。若他明缚脱。缚是
自缚。脱是自脱。即是自性之缚脱。此非假缚
脱。不得是非缚非脱之缚脱。此非不思议之
解脱也。今明缚非自缚。由脱说缚。脱非自脱。
由缚说脱。由脱说缚即是假缚。由缚说脱即
是假脱。假缚非缚。假脱非脱。即是非缚非脱。
毕竟清净。而说缚脱者。即是假名不思议之
缚脱也。不思议之缚即是不思议之脱。故言
不思议解脱也。但彼假名方便之语转侧多
方。岂可定述。此略出初章耳。二详众家者。若
什师三昧神通为不思议解脱者。此祇是约
通教禅定行行之用也。二生师以不测之用
明不思议解脱者。亦是通教行行神用之莫
测也。三肇师明幽微难测出二乘之境。祇是
通教慧行證理断结位过二乘也。四关内旧
解不思议解脱八地习气都尽道观双流名不
思议解脱者。亦是通教慧行行行意也。五地
论师明八识真修体显断二障明不思议解脱
者。正是别教明义也。若依地论地相明义。即
是别教明不思议解脱。就地实明义即是圆
卷五 第 550a 页 T38-0550.png

别教。七三论师释解脱。虽作假名虚玄之语。
宗旨莫知所趣。若如下自他研覈他性之滞。
次不可知中论观法品所明由是通教意。四
谛品明即有通别圆三教意。后两品是三藏
教意。约此明义即得有四教四种解脱义也。
而天亲多申别圆。龙树多申通圆。两家所申
解脱同异义推可知。三正明一家释不思议
解脱名者即为三意。一通释思议不思议解
脱名。二正别释不思议解脱。三料简。一通释
思议不思议解脱者。对思议解脱明不思议
解脱。若解思议之理而脱缘缚者。名思议解
脱。若解不思议之理而脱缘缚者。名不思议
解脱。思议解脱即是离文字之解脱。故身子
答天女云。吾闻解脱无有言说。若不思议解
脱即是不离文字之解脱。故天女云。无离文
字说解脱相。文字性离即解脱也。二正别释
不思议解脱名者。即是不离文字之解脱也。
故天女云。解脱之相不在内外两间。文字之
相亦不在内外两间。是故文字性离即是解
脱。解脱者即诸法也。今明不从自脱起故不
约自性以立名。不从他脱起故不约他性以
立名。解脱不从自他起故不约共性以立名。
解脱不从离自他无因缘起故不约无因缘性
以立名。从因缘起立解脱名尚不可得。何况
无因缘起以立名。解脱不依四边起。不依四
性义而立解脱名者。即是解脱之相不在内
外两中间。名字之相亦不在内外两中间。名
字相离即是解脱也。解脱者即诸法也。故知
卷五 第 550b 页 T38-0550.png

而有缚脱之名者。即是不思议之缚脱也。不
思议缚即是不思议之解脱也。故此经云。淫
怒痴性即是解脱。住此不思议解脱能种种
示现。若离文字之解脱。即是断烦恼入涅槃。
不离文字之解脱即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名
为不思议解脱也。三料简者。问曰。若不离文
字说解脱者。净名何故默然。答曰。欲印诸菩
萨圣说法即是圣默然义也。问曰。通教亦不
依四句立名。即是不思议解脱之名不。答曰。
通教但破三藏四句。不破别教四句。故非不
思议也。圆教破别教四句。如上说真修缘修
堕自他性也。问曰。若尔此经但破身子。应非
不思议解脱耶。答曰不然。身子尽神力不能
去华。天女诃云。结习未尽华即著身。此即破
于别惑明不思议解脱故非通教也。问曰。何
意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方是不思议解脱。答
曰。须弥入芥。小不障大大不碍小。故云不思
议耳。今有烦恼结惑不障智慧涅槃。智慧涅
槃不碍烦恼结惑。乃名不思议。其无惑有智
而入涅槃称不思议者今即反难。亦应无芥
子之小有须弥之大。论不思议耶。问曰。若不
断而入是不思议者。通教亦说不断而入涅
槃。何故非不思议解脱。答曰。通教不见惑相
名为不断。而实是断。如明时实自无暗。不同
有芥子之小不妨须弥之大也。第二辨不思
议解脱相者。还就思议解脱不思议解脱以
辨相。若思议解脱即是三藏教通教三乘人
所得二种涅槃灰身灭智解脱也。若是不思
卷五 第 550c 页 T38-0550.png

槃常寂即是不思议之解脱也。今分此二种解
脱之相不同略为七意。一者约理分别。二者
约智分别。三者约断不断分别。四者约界内
外分别。五者约有体无体分别。六者约有用
无用分别。七者约共思议不共思议分别。一
明约理分别者。若见思议之理而得解脱。即
是思议解脱。若见不思议之理而得解脱者。
是不思议解脱也。问曰。理无有二。云何分别
思议不思议之异耶。答曰。若是真谛之理即
是思议之理。若是中道佛性之理即是不思议
之理。故此经云。如我病者非真非假。众生之
病亦不真不假。故知中道之理与真谛有异。
真谛名思议理者非如来藏也以中道之理名
不思议者即是如来藏也。无所积聚乃名为
藏。故名不思议理也。二约智分别者。若是生
灭之智所得解脱即是思议解脱。若是无生
灭智所得解脱即是不思议解脱也。问曰。生
灭无生灭智云何分别。答曰。若观真谛之理
发于真智即生灭之智。故此经净名诃迦旃
云。无以生灭心说实相法。若见中道之理发
智即是无生灭智。故大涅槃经云。诸佛所师
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诸佛亦常者
即是无生寂照之常智也。三约断不断分别
思议不思议解脱智者。若断烦恼得解脱即
是思议之解脱。故此经云。佛为增上慢人断
淫怒痴名为解脱。若不断烦恼而得解脱即
是不思议解脱。故此经云。不断痴爱起于明
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问曰。若
卷五 第 551a 页 T38-0551.png

得神通之人若在牢狱。必须穿墙破壁方得
走脱。若是得神通之人处在牢狱。虽不穿墙
破壁而出入无碍也。问曰。若不断烦恼而得
解脱名不思议解脱者。若别教菩萨断烦恼
得解脱亦应是思议之解脱耶。答曰。此是教
道非是證道。若别教菩萨證不思议解脱亦
不断也。四约界内界外分别者。若是思议解
脱但脱界内之缚。若不思议解脱脱界内之
缚亦脱界外之缚也。问曰。云何名为脱界内
之缚不脱界外之缚相。答曰。此经云。法名
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非求法也。法华
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
解脱。但离虚妄者界内见思分段生死也。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者即是界外见思无明之
惑变易生死也。此如前别教分别。五约有
体无体分别者。若思议解脱无有色心体。若
不思议有色心体。问曰。何故思议解脱无色
心不思议有色心。答曰。思议解脱灭色取
空。是有馀解脱色心因灭。无馀解脱色心
果灭。既约无色无心以明解脱故无体也。若
是不思议解脱观色心即是法性之色心。法
性之色心本无因生故非果灭。见色心不生
不灭而得解脱故有真善妙色妙心之体也。
故涅槃经云。解脱有二种。亦色非色。非色者
声闻缘觉。色者诸佛如来所得解脱。又云。妙
色湛然常安住。不为生老病死之所迁。又云。
色解脱涅槃受想行识解脱涅槃即是仁王经
明法性色受想行识解脱。若无色者如死人
卷五 第 551b 页 T38-0551.png

思议解脱无有无方大用。若不思议解脱即
是有无方大用。问曰。何故如此。答曰。若思议
有馀解脱證真入灭受想定。似涅槃法著身
中證想受灭。犹如死人无所能用。若人无馀
解脱灰身灭智犹如虚空无所施为。若生法
二身住不思议解脱。能种种变现。如此经不
思议品具明。故净名诃身子言。不起灭定而
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也。七明约共不共不思
议分别二种解脱相者。若是共不思议即是
思议解脱。若是不共不思议即是不思议解
脱。问曰。何等是共不思议。答曰。有诸法师云。
八地道观双流。二乘及下地菩萨所不能思
量。故名不思议。所以者何。若下地不能思八
地。八地不能思九地。八地还成是思议。九地
乃可名不思议。如是乃至十地不能思佛地。
佛地是不思议。十地是思议。佛地能思于佛
地还成是思议。若尔者何者不思议解脱耶。
复次如经言。佛入三昧身子不能知。身子入
定目连不能知。目连入定诸罗汉不能知。罗
汉入定学人不能知。学人入定四善根人不
能知。四善根人入定一切外道不能思。外道
入定神通变现馀人不能思。乃至凡人伎术
幻化世间皆不能思。如此皆名不思议。若论
思议。至佛犹是思议。若论不思议。乃至黄蜂
作蜜蜘蟵作网皆不可思议。是名共不可思
议。皆有心数法之解脱。悉应是思议解脱也。
岂可用此对不思议解脱相耶。问曰。若尔何
故是不思议。答曰。不思议法性犹如虚空。无
卷五 第 551c 页 T38-0551.png

现。即是不共不思议也。不与一切通教三藏
教三乘及诸凡夫共也。故涅槃经云。澄渟清
净即真解脱。法华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
所能解般舟三昧经云。有心不知心。心者不
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大智论云。若
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则为
法印。此经云。若于佛法有所分别者名不如
法。华严经云。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故知
一切思量分别忆想毕竟不起名不思议。故
涅槃经云。待水澄清珠相自现者。即不思议
佛性理显。不思议佛性显即是不思议解脱
也。问曰。共不思议者。下地思不能知上地。上
地名不思议。上地思能知下地。下地名思议
耶。答曰。虽复下地思不知上地上地思能知
下地。皆是思量知非不思量知。故皆属思议
也。今不共不思议下地不以思思于上地。上
地亦不以思思于下地。下地以不思思于上
地而不能知上地。上地不思之智任运能知
下地。下地不思故尚不能知上地思议之智。
何况能知不思议之智。上地不思之智任运
能知下地不思议之智。何况思议智耶。故知
下地上地虽有知与不知。而俱是不思议也。
问曰。不思云何知有分别。答曰。四十二地寂
照虽同。无明品品尽异。故下地未尽一品不
能知上地。上地尽一品则能知下地。二乘乃
至凡夫皆有此不思议理。而思量分别惑障
所覆。未破无明忆想分别。故不能不思而知。
诸佛菩萨无明忆想分别破。故不思而知。譬
卷五 第 552a 页 T38-0552.png

而众生世界自然光显。至十五日月圆满之
时。亦不念言我照彼显。圆教所明佛菩萨亦
尔。岂同莹光也。问曰。若以不思议佛性显湛
然无思无念为不共不思议者。此与地人明
八识湛然真修体显复有何异。答曰。地人言。
六识是分别识。七识是智障波浪识。八识是
真常识。智识是缘修。八识若显七识即灭。八
识名真修。任运体融常寂。而摄大乘论云。七
识是执见心。八识是无记无没识。岂得言是
真修耶。又今所明六识即是不思议解脱。岂
有六识七识灭已八识真修为不思议解脱。
所以者何。如鸯掘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
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意根亦
复如是。法华经明父母所生六根清净。以自
湛然照十方界境。岂有六识灭别有真缘修
也。故经云。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大涅
槃不可复灭。一切众生不可复灭。即是六识
不可灭。又此经云。解脱者即诸法也。岂不即
是六识十八界一切法。若尔岂得但约八识
明不思议解脱。复次若论四不可说。非但不
生不生八识不可说。不生生七识亦不可说。
生不生生生六识亦不可说。若论有因缘故
亦可得说。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复说。而南北
二道执真缘成佛不同。岂不堕自他见耶。若
知如来常不说法。何有真缘两修成佛可说
之可诤乎。而诸经论有此文者。特是圣人赴
机之说。何有法身大士。不以四悉檀赴缘接
物。龙树天亲各有所说耶。皆是末代弘法失
卷五 第 552b 页 T38-0552.png

也。问曰。若以绝思量之心为不共不思议者。
法华经意根清净何得云思惟无量义说法亦
无量终始不妄错以持法华故。答曰。若不思
议解脱离思议终非不思议。如无馀涅槃无所
思惟。即是不离不思议有不思议也。故此经
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以于
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于诸法得自
在者。即是于六识思议分别法中得自在名
不思议解脱也。第三释不思议解脱义者。上
已总辨不思议解脱之相。但总义含蕴意趣
难知。今明三种解脱。即是别相解释。就此略
为二意。一略分别三种解脱之相。二约十二
因缘简别三种思议不思议解脱。一明分别
三种解脱相者。一真性解脱。二实慧解脱。三
方便解脱。一明真性解脱者。此经云。淫怒痴
性即是解脱。今明淫怒痴性。即是胜鬘经明。
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若烦恼不能染。
是则生死莫之能拘。性自无累名为解脱。故
此经云。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
不。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是名不思
议真性解脱也。二明实慧解脱者。此经云。有
方便慧解即是实慧解脱也。所以者何。故胜
鬘经明。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不染而
染。难可了知。祇犹染故即有五住烦恼界内
外二种生死之所拘缚。若能方便巧修实慧。
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明与无明等亦不缚不
脱。即是实慧不思议解脱也。三明方便解脱
者。此经云。有慧方便解即是方便解脱也。祇
卷五 第 552c 页 T38-0552.png

议解脱种种变现。大用无方物所不测。和光
利物而不同尘。自既无缚能解他缚故名不
思议方便解脱也。二约十二因缘简别三种
思议不思议解脱不同者。约十二因缘三道
以简别也。一过去现在三支是烦恼道。二过
去现在二支是业道。三现在未来七支是苦
道。今明十二因缘三道辨三种解脱。分别思
议不思议不同。若通教虽说苦道即是真性。
乃是偏真法性之理说烦恼即空。空非实慧。
虽明业道即空。空非方便。故非三种不思议
解脱也。若别教说苦道非即是真性大般涅
槃。而有真性涅槃之理。若生死苦道灭方显
真性得常住涅槃。明烦恼道不即是实慧。断
烦恼尽实慧方圆。明业道不即是方便。断业
别起方便化物。是则十二因缘三道灭得三
种解脱。虽辨真常三种解脱。犹是思议之相
也。若圆教所明苦道即是不思议真性解脱。
故此经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烦
恼即是实慧解脱故。譬如不下巨海不得无
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不得一切智宝
之心。业道即是方便解脱。故此经云。以五逆
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能起自在之业。普
门示现无缘无念。而有十法界三业利物。如
磁石吸铁也。所以此经明行于非道通达佛
道。非道者即是十二因缘之三道也。通达佛
道者即是不思议三种解脱也。三种非道不
碍三种解脱之佛道。三种解脱之佛道不破
十二因缘三种之非道。如须弥入芥无相碍
卷五 第 553a 页 T38-0553.png

不纵不横如世伊字名秘密藏。亦名不思议
大解脱九。第四类通三法者。此三种解脱即
是佛法诸三法之异名。佛法三种法门乃有
多种。今略类通十种三法。一者三道。二者三
识。三者三种佛性。四者三种般若。五者三种
菩提。六者三种大乘。七者三种法身。八者三
种涅槃。九者一体三宝。十者三德涅槃。一类
通三道者。即是十二因缘三道也。真性解脱
即苦道。实慧解脱即是烦恼道。方便解脱即
是业道。一真性解脱即是苦道。文殊说如来
种云。身为种。六入为种。此是正因种。种即是
性。性即真性解脱也。二烦恼道即是实慧解
脱者。文殊师利言。贪欲为种。瞋痴为种。此即
了因种也。又此经云。若知无明性即是明。明
即是实慧解脱也。三方便解脱即是业道者。
文殊师利云。十不善道为种。此即缘因种。方
便解脱之种也。种即是性。故涅槃经云。十二
因缘名为佛性。即十二因缘三道。三道三种
佛性也。二类通三识者。一波陀那识即六识。
二阿陀那识即七识。三阿黎耶识即八识也。
真性解脱即阿黎耶识。实慧解脱即七识。方
便解脱即六识。问曰。摄大乘论说阿黎耶识
是无记生死根本。何关真性解脱耶。答曰。若
尔与地人用楞伽经岂不硕相逆。今研两家所
执。互有得失。若言阿黎耶识非本性清净者。
摄大乘论何故云。如地即是金土。黎耶识亦
尔。染同于土。净同于金。故知义通二边。何两
家偏执。今说黎耶识即是真性解脱者如金。
卷五 第 553b 页 T38-0553.png

七识是执见之心。何得言是实慧解脱耶。答
曰。转迷成解。若离迷执何处别有实慧之解。
故知七识非迷非解得说迷解。解故即是实慧
解脱。问曰。六识是颠倒忆想分别应须断除。
何得即是方便解脱耶。答曰。六识非善非恶。
随缘起善起恶。菩萨若能知六识非善非恶
而起善恶。同事化物和光不同尘。即是方便
解脱也。三类通三种佛性者。一正因佛性。二
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大涅槃经云。言佛性
者亦一亦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正因真
正解脱也。非一者缘因佛性方便解脱也。非
一非非一者了因佛性即是实慧解脱也。四
类通三种般若者。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
三方便般若。真性解脱即是实相般若。实慧
解脱即观照般若。方便解脱即方便般若。义
推可解。五类通三种菩提者。一实相菩提。
故此经云。佛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二实智
菩提。三方便菩提。真性解脱即实相菩提。实
慧解脱即实智菩提。方便解脱即方便菩提。
义推可解。六类通三种大乘者。一性乘。二得
乘。三随乘。一性乘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
大乘也。二得乘者。即智慧能得理乘故名得
乘。三随乘者。即是大方便随顺智慧故名随
乘。真性解脱即是理乘。实慧解脱即是得乘。
方便解脱即是随乘也。七类通三种法身者。
一法身佛。二报身佛。三应身佛。真性解脱即
是法身。毗卢遮那佛性净法身。实慧解脱即
是报身。卢舍那佛净满法身也。方便解脱即
卷五 第 553c 页 T38-0553.png

八类通三种涅槃者。一性净涅槃。二圆净涅
槃。三方便净涅槃。圆净之名未见经文。有地
论师云。方便净涅槃出经文。义立应化涅槃。
以为三涅槃也。若取义便。以圆净为便。若取
方便。方便净为便。今明真性解脱即性净涅
槃。实慧解脱即圆净涅槃。方便解脱即方便
净涅槃也。问曰。若明三种解脱类通三种般
若。何得复用三种解脱类通三种涅槃。般若
是因名。涅槃是果称。是则因果混乱之过耶。
答曰。别义经论有时作此说。圆通了义之教
般若涅槃并通因果。故智度论云。若如法观。
佛般若与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又
涅槃三德不纵不横。岂得般若不至果耶。九
类通一体三宝者。真性解脱即法宝。实慧解
脱即佛宝。故涅槃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方便解脱即是僧宝。应
身内和外同。十法界与一切众生和合。亦能
令一切入大和合海。备三和故是真僧也。十
类通三德涅槃者。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真
性解脱即法身。实慧解脱即摩诃般若。方
便解脱即解脱也。故涅槃经云。诸佛菩萨
随所调伏众生之处名为解脱。若断烦恼离
生死名为解脱者。与二乘何异。今明大乘解
脱而生五道示现其身。自既无缚能解他缚。
此三德不纵不横。如首罗三目。名秘密藏成
大涅槃。三种解脱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
三种菩提三大乘三佛三涅槃三宝亦复如
是。皆不纵不横如世伊字名秘密藏名大解
卷五 第 554a 页 T38-0554.png

也。第五约教简别思议不思议者。问曰。三藏
教之位是不思议不。答曰。三藏教三乘若教
若證皆非不思议也。问曰。通教位名不思议
不。答曰。若明因通果通。通教三乘若教若證
皆非不思议。若以别接通。教是思议證是不
思议以圆接通。教證皆是不思议也。问曰。别
教约位是不思议不。答曰。别教教是思议。證
位有思议有不思议。三十心真證是思议。似
證是相似不思议。登地已上證道皆是不思
议也。若用圆接别。教證皆是不思议也。问曰。
别若禀思议之教。何得證不思议之理。答曰。
如三藏拙度。说见有得道发真悟第一义谛。
即是通教第一义谛也。问曰。圆教明位悉是
不思议不。答曰。圆教若教若證皆是不思议
也。所以者何。圆满修多罗诠不思议之理。即
是教不思议。未禀教修习之人即是理即不
思议。初闻不思议圆教信心领纳。即名字即
不思议。随喜五品弟子即观行即不思议。得
六根清净是相似即不思议。初住发真乃至
等觉是分證真实即不思议解脱也。妙觉极
地即是究竟即不思议解脱也。若法华明开
权显实。前三若数若證皆是不思议也。第六
约观心明不思议解脱者。若知淫怒痴性即
是解脱。巧用观心不断不随观心毕竟清净
即是不思议解脱之义也。故此经云。诸佛解
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若能如是而求
即有三种解脱气分。类一切三法在一念观
心也。第七合人法通经者。人是毗摩罗诘即
卷五 第 554b 页 T38-0554.png

便之三法也。人若离法则非能弘之人。法若
离人则非所弘之法。今人法相成。人是弘法
之人。法是所弘之法约人明净即真性也。约
人明无垢即实慧无惑义也。约人明称即是
方便称根缘也。人与法合即是住不思议解
脱种种示现。故能辅佛弘三种解脱之法。方
便解脱化诸凡夫。实慧解脱折诸声闻。真性
解脱诃诸菩萨。室内问疾一品明诸佛国土
皆空。显不思议解脱之大果。现于权疾。托
疾兴教。为生实疾菩萨三观之善破三种实
疾也。不思议解脱品重成于果。观众生品佛
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品重成三观之因。
辨果明因。因果虽殊。皆是说不思议解脱之
教也。一期化缘既讫。故掌擎大众还归佛所。
表所化之徒缘缚既断当生净国成净佛国
土之行。又欲远益未来故劝供养斯法付属
流通。皆是阐扬不思议三种解脱之大道也。
维摩经玄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