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5a 页
维摩经义疏卷第五
胡吉藏撰
* 观众生品第七
大明经意。凡有二门。一者能化。二者所化。不
思议品。辨能化教门。观众生品。次明所化。又
不思议品。多明推慧。故有无方妙用。观众
生品。多明实慧。谓众生毕竟空。二智是经之
大宗。故诸品盛谈斯法。又上问疾品云。从痴
有爱。则我病生。此明能化所化义之根本也。
若不识众生。则不识众生病。若不识众生病。
亦未达菩萨病。是故须善识众生。则具了二
义。释曳前品意也。所言观众生者。观是达
生之名。五阴之法。名为众也。会以成人。故
云生也。又众处受生。名为众生。但释众生。有
内外之异。外道谓实有众生。凡有四说。僧祛
云。众生与阴一。卫世师言。众生与阴异。勒沙
婆言。众生与阴。亦一亦异。若提子言。众生与
阴。非一非异。一佛法内学。凡有三师。犊子
部言。实有众生。萨婆多部。明无众生。诃梨所
辨。世谛故有。真谛则无。而成实论师。用诃梨
义。次有三说。如招提寺谈公等。明众生有
体有用有名。如开善智藏云。众生无体。但有
名用。光宅法云师云。无体无用。唯有假名。今
此品。观众生。并巽此义。可同犊子实有。亦
异萨婆多都无。具如文说。故以目品。品开二
章。第一净名与文殊。论于众生。第二天女与
身子。次论众生。初文有两。第一明化他行。次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5b 页 T38-0965.png

前问。次答。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
云何观于众生。文殊所以问者。上不思议无
方妙用。盖是化众生之法。听者。谓有众生之
可化。是故今明。若实有众生。则不思议事不
成。而众生亦不可化。今欲成能化所化。故问
观众生。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
观众生为若此。第二净名答也。众生有二种。
若外道。横计。则如十三入乃至无烟之火。毕
竟无此众生。二者因缘假名众生。非真实有。
虽有非有。非有而有。故举幻师观幻之譬。如
幻有非有。非有而有色。问。亦得观假名众
生。如十三入毕竟空耶。答。假名虽有。而毕竟
非有。非有义边。亦得以此为喻。然众生。虽毕
竟非有。宛然而有。十三入喻。则不得类然。故
非全譬也。此品。观众生。既如幻。上不思议。
乃至菩萨之疾。并皆如幻。如智者见水中月
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炎如呼声向如空
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
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镜内像。不自不
他。非无因有。若是自有。应不待镜。若从他有。
则不藉面生。如其无因。则不假镜面。若谓都
无。而宛然有像。众生之相。类于此也。如无色
界色如燋谷芽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
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
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定出入息如空中
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
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5c 页 T38-0965.png

备举之耳。如无色界色者。大乘。无色界有色。
而言无色者。借小乘义为喻。又大乘。明上界
无有粗色。借无粗为喻。故言无色耳。依毗昙
义。如那含入胎者。那含虽有暂退。必无经生。
故无入欲界胎也。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者。
贪惠毁禁。益是粗重烦恼。智度论云。菩萨
得无生忍。烦恼清净。唯有馀习。令借无正
使为喻也。如入灭定出入息者。心驰动于内。
息出入于外。心想既灭故。息无出入也。文殊
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此第二
次明四等。前观众生空。即是智慧。今明四等。
所谓功德。又上是波若。今明大悲。即空悲二
道。大品云。菩萨住二法。魔不能坏。一知诸法
空。二不舍众生也。就明四等。即为四段。今前
辨慈。初问。次答。问意云。慈本与众生乐。若
无众生。慈心何所缘也。又既无众生。亦无菩
萨。若无菩萨。谁行大慈。维摩诘言菩萨作是
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
也。此第二答也。众生虽无所有。而于众生非
有谓有。今欲为非有。谓有众生。说有无所有。
故言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以说有无所有。
令众生悟于实相。便得实乐。名真慈也。又无
生实观。名为实观。从实观而起慈。名真实慈。
观之与慈。更无二体。即照义为观。与乐为慈。
观虽鉴而无照。慈与乐而无缘。又凡夫二乘。
有所得慈。但是假想。不能实与物乐。非真实
慈。大慈实能与众生乐。名真实慈。行寂灭慈
无所生故。慈有三种。一众生缘。二者法缘。三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6a 页 T38-0966.png

众生。欲与其乐。为众生缘。缘于五欲乐具之
法。欲与众生。名为法缘。缘于如来。称为无缘。
问。前二可解。既缘如来即是有缘。何名无缘。
答。经自释之。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
永离贫穷。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缘佛。故
名无缘。此简异众生缘也。经云。法亦如是。此
简异法缘。法缘者。欲与众生乐。不欲与佛。是
故不缘佛。亦名无缘。以缘佛无生法二缘。故
名无缘。问。若尔何须缘佛。答。欲以佛乐与诸
众生。是故缘佛。问。上明法缘。已辨与乐。今
何故复说。答。上与五欲世间乐耳。是故经文。
缘于财物。今与佛出世乐也。问。既其缘佛。佛
则是人。应属众生缘。答。为欲简异所化众生
缘。问。若尔既与佛乐。乐即是法。应名法缘。
答。为欲简异世间法故。不名法缘。次智度论
明三缘者。见有众生起慈。名众生缘。不见众
生。但有五阴法而起慈者。名为法缘。不见
众生。亦不见法。而兴慈者。名曰无缘。初是凡
夫慈。次是二乘慈。后是菩萨。亦是下中上浅
深三品。此之三品。亦得与三品乐。初与人法
乐。次与无我乐。后与无量乐。今文云寂灭
慈者。即无缘慈也。诸法寂灭。本自无生。因此
起慈。名寂灭慈。虽复起慈。而实无所起。故云
无所生也。行不热慈无烦恼故。此章明慈摄
一切德。故缘众德以叹于慈。慈体清凉。无
烦恼热。故名不热慈。行等之慈等三世故。等
救三世。名等之慈。实无三世可救。复是等三
世也。行无诤慈无所起故。彼我皆空故。诤讼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6b 页 T38-0966.png

无所合也。行不坏慈毕竟尽故。无缘真慈。即
无生观。故不可坏。生法二缘。毕竟永尽。无物
能坏行坚固慈心无毁故。上明外缘不能坏。
此明内心不可毁。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真
慈无相。与法性同净。行无边慈如虚空故。无
心于覆。而无所不覆。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阿罗汉。此言破结贼。慈能破结。慈名罗汉。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菩萨之称。由安众生。慈
安众生。可名菩萨。行如来慈得如相故。如来
之称。由得如相。慈顺如相。可名如来。行佛之
慈觉众生故。自觉觉他。谓之佛也。慈既自悟。
又能觉彼。可名为佛。行自然慈无因得故。涅
槃经云。因世谛慈。得第一义慈。无有因缘。此
以下品慈为世谛。上品慈为第一义。因修下
品慈。得上品慈。故有因也。得上品慈觉。不
复假因。方成慈观。而慈心自然。任运成就。名
无因得也。有人言。生法二缘。皆是因缘。和合
之法。缘此而生慈。名为有因。第一义。有佛无
佛。法相常住。无因。缘此而生慈。名为无因。
什公云。无因即自然。自然即无师义。真慈无
师而得。名自然慈。行菩提慈等一味故。唯佛
菩提。能解一切法平等一味。分无所得心生
慈故。同于菩提也。行无等慈断诸爱故。凡夫
有爱结生慈。则可与等。爱断行慈者。无能等
也。行大慈悲导以大乘故。济彼苦难。导以
大乘。大悲之能也。今慈欲与乐。亦导以大乘。
故名大悲。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疲厌之情。
生乎存我。以空无我心。而起慈者。则无疲厌。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6c 页 T38-0966.png

得真慈者。能施于法。故慈名法施。行持戒慈
化毁禁故。得真慈者。必不起恶。兼化毁禁。故
慈名持戒。行忍辱慈护彼我故。得真慈者。内
不自累。外不伤物。故言护彼我故。行精进
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
无不知时故。行未满求果。名不知时。行方便
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其心
质直。有罪必悔。不隐其过。名无隐慈。行深心
慈无杂行故。慈心未深。犹有杂行。行慈既深。
无复杂行。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
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自上已来。明
真慈体。具一切德。故有诸名。今总结之。示大
众也。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此第二次释
悲义。前问。后答。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
切众生共之。唯一正观。说为四等。但解慈悲
不同。有文云。拔苦为悲。与乐为慈。涅槃经
云。除无利益拔苦为慈。与利益为悲。此文明
利他行体为慈。利他用为悲。所以然者。非善
法无以济物苦故。以菩萨功德。及功德果报。
悉与苦恼众生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
无悔。释喜不同。馀经云。庆他得乐为喜。智度
论云。入于善观。见一切皆喜。此文明慈悲既
以益之。唯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
无所希望。经说舍义不同。智度论云。但起前
三行。于物无益。故舍前三心。更起后苦与
乐之行。故名为舍。又云见众生脱苦得乐。不
复忧念放舍。故名为舍。又云大悲苦行。忧以
之生。慈喜乐行。喜以之生。忧喜既生。憎爱便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7a 页 T38-0967.png

故名为舍。此文所明。菩萨既具修三行。复恐
持三行。欲求果报故。令明现世不求恩名。
未来不求果报。舍此二事。故名为舍。文殊师
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上辨化他。
此第二章。明于自行。又上辨深行菩萨。今明
浅行之人。就文为二。初明渐舍行。次明两
舍行。问意云。菩萨既行实四等者。必入生死。
生死诸惠离。甚可怖畏。大士。未离结业之
身。何所依凭。能久处生死。不以为畏。维摩诘
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答
意明。如来功德深妙。念斯功德。怖畏自除。又
行四等者。必欲济于生死。故入生死。若起斯
行。则终成佛果。以利重推。欲求大果。岂畏
小苦。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
力当于何依住。虽知依佛功德。未达标心有
在。故次问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
当住度脱一切众生。入生死者。必住度脱众
生也。既建于大心。故无于小畏。前明上所凭。
今明下所济。又问欲度一切众生当何所除。
既云度脱。必有所度。有所脱。故问所除。若曰
欲度众生除其烦恼。虽有烦恼业苦。而烦恼
为本。故偏说除之。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众生既有烦恼。当起何行。能得除之。答曰当
行正念。是除烦恼术。得此术故。能除自他烦
恼。所以然者。众惑由邪想而生。正念藉至理
而发。是以正念能除烦恼。又问云何行于正
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
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不生不灭有三。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7b 页 T38-0967.png

者不善亦尔。三者互论。既行正念。则是诣理
之初。故制恶而就善。所以不善法不生善法
不灭。又问善不善孰为本。此下第二。次明两
舍行。初问有意。既知善之可生。恶之可灭。将
两舍以求宗。故逆寻其本也。答曰身为本。由
五阴身。起善不善。故为善不善本。又问身孰
为本答曰欲贪为本。由前世贪爱。是故受身。
虽具藉众结。问业润生。爱为其主。故偏说
欲贪。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法无定相。由虚妄分别。谓是善是恶。美恶
既形。欲贪便生。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
颠倒想为本。法本非有。倒想为有。既以为有。
然后明其美恶。此则惑心内转为倒。然后妄
分别外事也。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
为本。非有谓有。名为颠倒。故非有谓有本。
非有即是无往。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
则无本。非有谓有故。非有为有本。而非有是
无。所有。是故无本。问。有由于无。无为有本。
无由能有。何故无本。答。有无相由。得之为
本。但今示有。有差别故有本。无无异相。故无
无有本。问。由非有非无故有有无。此则无
益有本。何无本。答。今文既称无往。则绝四
句。妄百非。言断虑穷。即是诸法实体。为一
切法本。而此实相。更无有本。问既绝四句。何
故称无住耶。答。不知何以目之。强名无住。对
有法有本。亦强名无本。以理言之。不可说无
与不无。亦不可言其本与无本。文殊师利从
无住本立一切法。由无住故想倒。想倒故分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7c 页 T38-0967.png

恶并陈。善恶既陈。则万法斯起。若了达其本。
则众未可除。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此第二
章。天女与身子。次论众生。此章来意有五。一
者自上已来。正明众行。今辨行成。故有无
方妙用。即天女是也。二者成上观众生空故。
尔天形谈无男女法。三者从方便品。至于前
章。唯显净名神通智慧之正宗。今次显八未
曾有室之依果也。四欲助净名。赞扬大道。贬
柱声闻。令时众弃小崇大故色。五者。上来
显净名自身。住不思议。今欲显其眷属住不
思议。就文为三。初现身散华。发起论端。二正
与身子。交言端义。三论义既竟。拂天女迹。
什公云。天女是居士宅神。随有宅必有神。宅
有精粗。神有优劣。今八未曾有室故。以法身
菩萨为神。而名为天者。外国贵重神故。名为
天也。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
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然至人。隐显有由。上
为室空故隐。今为论道故显。行藏必利物也。
散华二义。一为重法敬人。敬申供养。二惠
发起论端。故散天华。净名以空为善巧。天女
以有为妙用。故一则虚空。一则散华。一则为
男。一则为女。原夫。人天男女者。岂人天之所
能哉。良以。非人非天。能天能人耳。空有亦
然。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
去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然由心有染
无染。是故外华。有著与无著。声闻既不能去
于内染。何由能遣于外华。今欲表大小优降。
故华现堕不堕。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8a 页 T38-0968.png

论议。前身业雨华。则以华为问。神力遣之不
堕。以意业为通。即是一番论议。前身及意之
屈申也。今正口业交言。文为七意。一寄华论
如法不如法。二论经久近。三论證得。四论
志求。五论男女。六论没生。七论菩提。此初章
也。华香著身。非沙门法。是以去之。又解。华
法散身应堕。而今不堕。非华法也。天曰勿谓
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
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
如法若无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
以断一切分别想故。华本无心故。无所分别。
既无所分别。则未曾是如法不如法。仁者有
心故。自分别想耳。若息分别想者。则会法
实相。名如法。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
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已离畏者
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畏时情弱。故非人得便。
内心无恐。外邪不入。什公云。一罗刹。变形为
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马问士夫。马
好不。士夫投刀示之问言。此刀好不。马知其
心正无恐。遂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
便也。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
也。问。经云。二乘菩萨。俱无正使。同有于习。
何故声闻著华。大士不著。答。罗什有二解。一
云菩萨器净。习气不起。故华不著。二乘器不
净。习气则起。是故华著。二释云。习有二种。
一间结习。二爱佛功德习。菩萨。得无生忍
时。结习都尽。而未断佛法爱习。故有无名有
义。依地持论。菩萨断感习都尽。而智习不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8b 页 T38-0968.png

二次论无久近法。前章明大小二人。内心有
著声闻有著。名有所得。菩萨无著。名无所得
故即是解脱。故上云诸佛菩萨有不思议解
脱。二乘无也。初问意者。身子前有二失。一遣
华不去。谓意业无通。次谓华不如法。谓发言
堕负。故今问止净名室。凡得几时。而神力妙
辨。遂能如此。又既以屈之。便嫌其止室为夫
女。而不欲相指斥。故寄久近为问。答曰我
止此室如耆年解脱。六十曰耆。而指将欲明
无久近义。故借身子解脱为喻也。舍利弗言
止此久耶。身子云。无为解脱。无始无终。不生
不灭。本性常住。故名为久。天止室若同解脱
者。亦应久也。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天质
云。汝所得无为解脱。可得有久近耶。若有久
近。便非无为。舍利弗默然不答。若云解脱有
久。顺前言而违解脱。若云无久。乃顺解脱。而
违前言。进退无通。所以致默。又既惜解脱无
久近。即便以无类无。亦无言说。是故默然。天
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上明不得言。今明不
得默。故语默皆堕负。小乘之人。非圣默然。非
圣说法也。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
知所云。解脱无言。吾顺解脱。亦无言也。天曰
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故汝乃知解脱无言而
未悟言即解脱。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
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
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
是解脱相也。释上言即解脱也。文字之与解
脱。俱不在三处。故文字解脱。无有二体。不应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8c 页 T38-0968.png

云。夫解脱者。我解于缚也。不偏在我。故不在
内。亦不偏在缚。故不在外。会成解脱。又不在
两间。文字不在三处者。我为内。所说为外。合
之为两间也。后句云一切法皆是解脱。岂独
文字异解脱乎。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
解脱乎。身子。别佛言證己义为得。反难天
女也。佛既云。离三毒为解脱。亦应离文字为
解脱。若文字即解脱者。三毒亦应即是解脱。
何故佛言离。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
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
是解脱。上明小乘语默皆屈。此章文显声闻
不识教意也。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为此人故。
说断三毒。名为解脱也。又密化二乘。令归大
道。二乘未究竟谓究竟。即是增上慢也。为此
人故。更说断无明住地及以习气。名为解晓。
若无此缘。佛说五住即是解晓。问。前何故。
就文字即解脱。今明三毒为解脱耶。答。文字
为外。三毒为内。菩萨体斯内外皆是解脱。故
心无所染。华不著身。二乘谓文字之外。三毒
之内。皆非解脱。则不识解脱。为尘所染。华著
于身。成前章也。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何所
得以何为證辨乃如是。此第三次论得證。既
善其所说。非已所及故问得何道。證何果。辨
乃如如是。有为果称得。无为果称證。又观
心纳法为得。与理相应为證。又有行称得。空
行写證。亦是得道而證灭也。天曰我无得无
證故辨如是。无能得能證。身心不可得故。无
所得所得所證。灭道空故。若有得有證。则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9a 页 T38-0969.png

得之辨。以内无得證故。心无所得。便有无
得之辨。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则于佛法
为增上慢。言我能得能證。增上之法。以此自
举。故名为慢。所以然者。若有所得。则不得
道。以不得为得。岂非增上慢耶。如此之人。无
无得辨也。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此第四次论志求。上云无得。则不得三乘道。
无證。则不證三乘果。今唯有三乘。应有得證。
汝志求何乘。又三乘同以无得为怀。未知志
求何乘。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
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
众生故我为大乘。答有二意。一随缘示三。二
明唯有于一。此初文也。以身子谓定有三乘
故。今明随缘未三。我无定也。又即此无定。
名为大乘。以大乘之法实无所乘。而无所不
乘也。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
馀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
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此第二唯有大乘故。
我志求大也。文有四章。一引譬明不乐小法。
二举况唯欣大乘。三明天女不闻小法故不
乐小。第四叹室唯辨于大故大可欣。此初文
释。净名之室。唯说大乘。不说于小。止此室
者。亦唯禁于大。不叶于小。以此推之。可知
吾志。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
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悉乐佛功
德之香发心而出也。此第二举况。暂入此室。
皆发大心。况我久处而禁小耶。舍利弗吾止
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9b 页 T38-0969.png

明此室唯说大法。故吾唯志求大。不乐小也。
有人言。佛十二年。说小乘法。十二年已后。说
大乘法。吾止此室十二年。常闻大乘。况十二
年后耶。有人言。十二年是圆数之名。故庄周
云。十二年不见全牛。僧肇云。什公门下。十有
二年。然罗什。弘始三年至七年亡。而云十二
年者。举其圆数也。有人言。地持论明。菩萨有
十二住。故为十二年。有人言。实得十二年。是
故说也。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
法。此第四叹室。就文为三。一总标。二别叹。三
总结。是初章。既闻说妙法。复见未曾有事。岂
得不禁大乘。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
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曹
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
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
及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
法。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之法。是为四未曾
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
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
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
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
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向一切
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
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
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饬宫殿诸
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第二别叹于室。摄八为四。初内外一双。外
有金光照耀。内则罪垢消灭。第二缘教一双。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69c 页 T38-0969.png

双。法则常奏法乐。财则周给无穷。第四依
正一双。正则诸佛皆来。依则净土并现。净土
并现者。什公云。如有方寸金刚。照数十里内
石壁之表。所有形色。于是悉现。此室明彻。其
喻如斯。言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
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此第三总结叹。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人
身。第五次论转不转义。就文为三。一明本身
论义。二转身论义。三复身论义。初问意者。既
见其无碍之辨。而受有碍之身。是故问云。既
有无碍之辨。必不应受有碍之身。何不转耶。
天曰我从十二年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
转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同何以不转
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
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
云何乃问不转女身。依十二年者。若未入十
二住位。则见男女。令菩萨从初住至十二
住。不见有女。故无有转。十二住者。地前有二
住。谓种性住。即习种性。性种性也。二解行住。
道种性也。次十地即为十住。若止净名室来。
凡十二年者。十二年既常闻大乘。悟无男女。
故无所转也。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
令如天女天女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
不转女身。此第二转身论义。上虽言如幻。今
證成其事也。男女不如幻。则有定相。应不可
转。以可转故。则无定相。故当知如幻。二者。
上云天女有无碍之辨。云何受有碍之身。故
今明。辨既无碍。身亦如是。身口无碍。由无碍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0a 页 T38-0970.png

并碍。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所
转而变为女身。竟自非女。不知何所转。虽实
非女。而女相宛然。故变为女像也。不不知
何转。明无女可转。而变为女。故非无有转。又
不知何转。明非有。而变为女。辨非无。肇公云。
吾不知所以转。而为此身如之何。天曰舍利
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此
述身子不知何转之言也。不知何转。明实非
女义。身子非女故无所转者。一切女人。亦实
非女。亦不能转也。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
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
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此述身子而变为
女像之言。虽复无女。而女像宛然。一切女亦
然也。问。天女神力。转非女为女。一切女人。本
皆是女。何名非女为女。答。业烦恼幻力。转变
实相。故非女为女。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
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
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天曰一切
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
佛所说也。此第三复身论义。今不见女相故
无在。问有女相故无不在。又问有女相
故。无今之不在。今无女相故。无向所在。即幻
化无定义也。诸法亦然者。以真谛故非在。世
谛故无不在。无在故非有。无不在故非无。即
中道义。又前变为女。令知非女则为女。即非
有有义。今舍女身。令知女为非女。谓非无无
义。一切诸法皆无。类如此也。又前变为女。
本来非女。名本来不有。今反为非女故。本来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0b 页 T38-0970.png

诸法亦尔。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处。
此第六论没生义问意云。见天女三业无碍。
则是净因。则必舍女质。但未知定生何处。是
故问之。又既知现相之无在。又问当生之所
在也。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此生身相。既
如幻化。没此生彼。岂当有实。故三世皆如化
也舍利弗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天曰众生犹
然无没生也。上明无生而生。生因幻化。今
明幻生无生故。非没生也。又前明天女幻生。
令类众生亦尔。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第七论得菩提久近。
前云佛化所生。吾犹彼生。便谓天女不久得
佛。又恒闻女成佛迟故。复疑久近。而接前文
者。身相不实故。生可知幻化。菩提真道。必
应有实。故问久如当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
凡夫我及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
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
是故无有得者。菩提之道。言忘虑绝。自无
住处。谁得之耶。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
有去来今。什公云。菩提性空故。超于三世。菩
提既空。则无得佛。无得佛故。亦无菩提。今
谓文云。菩提非三世。不言菩提空故非三世。
此文宜就真应通之。法身菩提。则非三世。应
迹成道。有去来今。即明菩提常住。非无常教
也。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0c 页 T38-0970.png

得。上论所得菩提。今次辨能得之义。然菩提
绝四句超百非。不可论得与无得。以能如此
悟。即是得道故。是无得而得。问。大小乘同是
无得而得。有何异耶。答。二乘取證。虽同无得
而得。两义为异。一者小乘入观。则是无得。出
观便见有得。大乘无出入之异。二者虽同无
得而得。二乘照浅。菩萨悟深。故智度论云。小
乘见空。如毛孔空。大士得空。如十方空。尔时
维摩诘报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养九十二亿
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
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此第
三论义既周。拂天女迹。身子论义。言屈理穷。
有愧眨听。故居士拂迹。明受屈大人。不足
为耻也。又虽复论义及现神通。时众未达位
行深浅。故净名显迹。令物敬仰。便尊其人
重其法也。经文前叹往因。游戏神通下。美其
现德。以任运成就无功用心。名为游戏。即神
通智慧。叹其本德。随意能现。教化众生。美其
迹用。
* 佛道品第八
大士发心。凡有二种。一求佛道。二度众生。度
众生。前品已明。求佛道。此章次说。故有今品
也。佛有二义。一者自悟。二曰觉他。道亦两种。
一者虚通。谓自在无碍。二曰遮塞。而众邪莫
游。佛为能證之人。道是所得之法。在名虽二。
而无别两体。即觉虚通为道。即虚通觉义名
佛。用此题章。名佛道品。品开三别。一明佛道。
二明佛种。三辨眷属。初有二问答。尔时文殊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1a 页 T38-0971.png

作斯问者。大士欲度众生。众生之相已显。欲
求佛道。佛道之义未彰。是故问也。维摩诘言
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此第二答。
若无方便。谓非道异道。但行道为道。行非道
为非道。故道与非道。悉成非道。若有方便。
休道非道无有二相。非但行道为道。行于非
道。亦即是道。故道与非道。悉皆是道。如思益
经云。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即其事也。问。若
达观者。一切皆道。何故偏云行于非道通达
佛道。答。于菩萨无非是道。但为对二乘。言涅
槃是道。生死非道。是故今说。达此非道。即是
佛道也。又上天女。即是休道之人。寄迹女
身。以通达佛道。前但略明一事。今备辨行一
切非道。悉能通达佛道。又问菩萨云何行于
非道。此第二番问答。释非道为道。答曰若菩
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答问为五。初示起凡
夫行。通达佛道。次示起二乘行通达佛道。三
起生死行。通达佛道。四入涅槃行。通达佛道。
五总结也。初二凡圣一双。后两生死涅槃相
对。此四门。可具二义。一行非道。能通达佛道。
二能令众生。因此门以悟正道。即是自行化
他。同入佛道。行五无间者。此就业门。行于非
道。而通达佛道。起五逆业。必由恼恚生。示
起五逆行非道。而无恼恚。通达佛道也。至
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
过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上明恶因为非道。
以通佛道。此辨恶果非道。以通佛道。行色无
色道不以为胜。此辨二界有漏善果非道。以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1b 页 T38-0971.png

今为物而生。显上二界是生死法故。不以为
胜。示行贪欲离诸染著。示行瞋恚于诸众生
无有恚阂。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
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
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
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诸伪。
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
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诸魔而顺
佛智慧不随他教。此行烦恼非道。以为佛道。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
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第二行二乘非道。以通
佛道。示入贫穷而有室牛功德无尽。示入形
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
姓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
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
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
妻妾䌽女而常乐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
成就辨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正济度诸
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第三行生死
非道。而通佛道也。而生佛种姓中者。肇什
二师。同以无生忍。必绍继佛种。名种姓。但无
生忍有二位。一初地。二七地。今据初地也。依
智度论。解性地云。生圣人种姓地名性地。此
据地前习种性。名为性地也。那罗延者。夫
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也。现于涅槃
而不断生死。第四起涅槃行。而通达佛道。虽
现身涅槃。而方入生死。此之涅槃。名为佛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1c 页 T38-0971.png

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第五总结。以詶其问。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
利何等为如来种。第二次明佛种。文有二。初
明佛种。次迦叶自叹。前有二问答。自宾主已
下净名独说。似是辨慧之功。偏有所归。今
欲显其德。欲令彼说也。亦云推美以为供养。
又行邪达正。恐人生疑。故问文殊。令他取信。
以人异解同。宜应顶受。文殊师利言有身为
种。此第二答。就文为四。一明生死果为种。二
辨生死因为种。三重辨果。四重释因。上明
佛道。今明佛种。佛道据果。佛种约因。至人体
达佛道故。能示现行一切非道。悉是佛道。故
是果门。今明生死凡夫。能发心成佛绍继佛
义。故明佛种。当知故据因。有身者。谓有漏
五阴身也。以有漏五阴身。众生皆应作佛。故
名为种。又说有身即身见。以有此身故名有
身。又身内起见。名为身见。身见是三有之本。
名为有身也。以有身见。众生发心求佛。故名
佛种。问。何故偏取烦恼。为佛种耶。答。二乘
断于烦恼。不能发心作佛。故非佛种。今偏
作之。故说有烦恼人。名为佛种。无明有爱
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此
第二明生死因为种。涅槃经云。生死本际。凡
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以偏是根本。
故遍说之。六入为种七识住为种。此第三重
明生死果为佛种。七识住者。欲界人天为一。
色界三禅。并无色界三空。此之七处。识所乐
生。识所安住。故名识住第。四禅。有无想天灭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2a 页 T38-0972.png

二种灭识故。识不乐住。非想天有灭尽定。又
彼心想微昧。念不分明。识不安住。什公云。初
禅中。除劫初梵王及劫初诸小梵。自此后。合
为一识住。劫初唯有梵王。未有后梵。梵王
念欲有馀梵。尔时遇会来生。梵王因起邪见。
谓是己造。馀梵亦自谓。从梵王生。唯有精
粗。其邪想不异。是名异身一想。第二识经
也。二禅形无优劣。而心有若干。除入解脱。种
种异念。是名一形异想。是第三识住也。三禅
形无精粗。心无异想。所谓一形一想。是第四
识住也。并无色前三地。是名七识住也。什公。
开初禅为二。没欲界之一。故古旧为异。八邪
法为种九恼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
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第四重举
生死因。为如来种。违八正为八邪。九恼者。一
爱我怨家。二憎我善友。三恼我自身。一世有
三。三世合九。曰何谓也。第二重问。净名为时
众成问疑。故设斯问。此等皆彰佛道。为生
死因。何名佛种。佛为至极之慧。而用众患为
种。未可了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
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答文为三。初
明起爱众生为佛种。二乘断爱故非种。二明
起见众生为佛种。二乘断见故非种。三总约
众惑。明种非种。證于灭谛。名见无为。从苦法
忍。至罗汉无生智。此是道谛圣解。道谛圣解
称为正位。此人见无为境。又入圣位。不能
发佛心也。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
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2b 页 T38-0972.png

心證无为涅槃。喻之高原。莲华譬菩提心。莲
华必生莲实。菩提心必成佛道。淤泥喻凡夫
起爱烦恼能发道心。故爱为佛种。又如殖种
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
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
发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第
二明起见众生为佛种。种谓菩提心。但见众
生。能发菩提心。故名佛种。而言殖者。世间
种。藉人功故殖于种。由佛菩萨教化故。得
发菩提心。前明二乘乐无为涅槃。不能发菩
提心。今取乐有为空三昧不能发心作佛。粪
壤谓我见。我见能长养道心。如粪壤也。是故
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终不
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
一切智宝之心。第三总明一切烦恼为种。结
詶其问。问。二乘何故非种。凡夫为种。答。二乘
畏生死苦。乐涅槃乐。今既勉苦得乐。自保
究竟。无所希求故。不能发心作佛。凡夫有苦
无乐。兼我心自高。唯胜是慕。故能发心求佛。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
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
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第二
迦叶自叹。文殊既是菩萨。虽毁二乘非种。叹
凡夫为种。未若声闻亲自说之。是以迦叶自
叹也。文有三章。此初据烦恼。明种非种也。乃
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
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
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2c 页 T38-0972.png

前念舍此身。次念受地狱报。其间无身间念。
故云无间。此趣报无间也。二身形无间。阿鼻
地狱。阔八万由旬。一人入者。则身遍满。多人
亦然。以身遍满。无有间处。故云无间。三寿命
无间。馀狱数生数死。此处一劫寿命。无死生
间。故为无间。四受苦恒续。无乐间之。是故文
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
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
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
道意。第三结成种非种义。凡夫闻法。发菩提
心。能绍佛种。则为报恩。有反复也。声闻与此
相违。名无反复。问。法华经。明二乘作佛。此教
何故。辨声闻永绝其根。答。彼经小志既移。大
机已熟。故明作佛。此经明犹保小志。未有大
机。故永绝其根。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贤色
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
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此第三次明眷属。前问。后答。问有三意。一远
从空室义生。净名所以空室者。凡有二义。一
欲以空且显空。如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二
欲以室明人有。如云众魔外道有吾侍者。
文殊身子。以略问空室之意。未显法身备有
众德。故今问之。二者近从通达佛道义生。菩
萨所以能遍入一切邪道而通达佛道者。良
由内备众德故也。三者净名权道无方。形同
世俗。浅识不达。谓其实然。今欲显之。是故致
问。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此第二净名答。上
明长行。今说偈者。示内有无碍之智。外具无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3a 页 T38-0973.png

第一正詶其问。第二明功用无方。第三称叹。
四劝发心。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
导师无不由是生。实智内照为母。而言度者。
穷智之原也。方便外用为父。方便有二。一解
空而不取證。二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
便诱引。令物得悟。前明顺理之乃。此辨适
机之妙。胜于实智。故称为父。又实意虚凝。
与阴同静。方便巧用。动与阳齐。教配父母
也。佛与菩萨。并是导物之师。由此而生。法喜
以为妻。了悟深法。则生欢喜。故喻之以妻。慈
悲心为女。慈悲之心。虚而外适。又其性柔弱。
随物入于生死也。善心诚实男。诚实具三义。
一质直无曲。异女人谄伪。二者有干用。谓降
制众邪。三绍继佛种。诚实虽是真。以男之性
亦有为恶而实故。标以善心。毕竟空寂舍。此
举住处。以显其德。前明智度谓空慧。今举实
相境。为至人所栖。毕竟空有四义。一无患不
障。二悟空无德不备。三寂灭永安。四体性深
博。喻之舍也。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尘劳
众生。随菩萨化。转恶以从善也。道品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世之知识。劝善诫恶。三十七品。
开涅槃门。塞生死路。义同三益。诸度法等侣。
或有虽为知识。不必为剋终之伴。或虽为伴。
不必为善知识。今明善始令终至道场者。六
度为真伴也。四摄为妓女。悦物来众。莫过四
摄。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总持之园苑。普
遮恶令不生。如园之除秽。遍持善令不失。若
苑之有众物。无漏法林树。无漏根深。不可倾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3b 页 T38-0973.png

有有漏间错其间。所以如林。此见谛道也。觉
意净妙华。华有三义。一感果。二清净。三庄严。
今具足也。净即清净。妙谓庄严。下明解脱智
慧感果义也。所以用七觉为华者。华之为体。
合则不妙。开过则毁。开合得中。乃尽其妙。调
顺觉意。其义亦尔。高则放散。下则沈没。高下
和适。其由净华。解脱智慧果。七觉是思惟位。
生无学智断之果。解脱为断果。谓无为法也。
智慧即智果。谓有为果也。八解之俗池。八解
即八背舍。谓背舍下地系缚。名为解脱。水之
为用。除垢去热。解脱之性。除烦恼热。离众惑
垢也。定水堪然满。止则能鉴。定水义也。得八
解脱。众定圆具。故称为满。布以七降华。上
明定满。今叹鉴圆。一戒净。二心净。三见净。四
度疑净。五道非道净。六行知见净。七断知见
净。戒为善本。前明持戒。因戒得定。次明定
净。此二是见道前也。次三正是见道。断身见
故说见净。断疑说度疑净。断惑取说道非道
净。知八正为道。惑取非道。故云道非道。问。
见道具断十使。何故偏说除三。答。见道。虽
断十使。断五见及疑。此义则尽。故偏说断。馀
贪瞋慢无明。断之未尽。故不说断。问。既断六
使。何故偏说三耶。答。三是根本。三则随之。身
见为本。边见未随。戒取为本。见取未随。疑
为本。邪见未随。故偏说三也。在本既净。即
知三未亦净。无所随故。前五净。大小乘位
略同。后二净。大小乘异。小乘在修道位。说于
行净。以起修道无漏行故。在无学位。说行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3c 页 T38-0973.png

修道。七地已还。说行断净。以修断诘行故。
八地已上。说修菩提上净也。而言布者。此七
通三学。该凡圣。遍三道。故言布也。俗此无
垢人。明定水及七净华之功用。依前定水及
七净华。荡涤心垢。故名为浴。无垢而名俗
也。什公云。为除热口取适。大士无垢。而
入八解者。外将为众生。内自娱心也。今谓因
俗故得无垢。据终彰始。故言浴此无垢人。象
马五通驰大乘无有上(有本云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
于八正路。调御以一心者。罗什云。道品有三
能。一动发。二摄心。三名舍。若发动过则心
散。散则摄之。摄之若过。则沈没。故精进令心
发动。动静得适。任之令进。容豫令宜。是名
为舍。舍即调御。譬如善御。迟则策之。疾则制
之。迟疾得宜。放之令去也。相具以严容众好
饰其姿惭愧之上服。衣服弊形者。耻露其丑
也。惭愧不为恶。事义同然。深心为华鬘。惭愧
明息恶。深心信乐。故能修善。居善之前。犹鬘
之在首。富有七财宝。信戒闻舍慧惭愧为七
也。由信善故持戒。持戒则止恶。止恶已则应
进行众善。要由多闻。闻法故能舍五欲及烦
恼也。舍惑必由于慧。故五事次第。五事为正
宝。惭愧为守财人。于财主亦是财。世人以玉
帛为饶。菩萨以七财为富。教授以滋息如所
说修行回向为大利。自行以七财为本。教授
众生。则是财长。名为滋息。又令此众生。如所
说修行。然后回此众善。向于佛道。名为大利。
若向三有二乘。获利则少。四禅为床坐。四禅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4a 页 T38-0974.png

依之。故为床坐。又床具三义。一离毒螫。二离
尘垢。三离冷湿。四禅亦尔。离瞋恚毒。贪欲尘。
睡眠冷。离此三患。则安隐快乐。从于净命生。
净命即是持戒。由持戒得禅。故曰生也。多闻
增智慧以为自觉音。向说床。则卧床安寝。安
寝则觉之以法。故次说乐音。外国贵人。卧欲
起时。作乐以觉之。菩萨安隐四定。则以多闻
法者。觉其禅寝。甘露法之食。诸天以种种药
著海内。以室山磨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
名不死药。佛法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断。是
真不死药也。亦云。劫初地味甘露。食则长生。
佛法内则实相甘露。养其慧命。是真甘露食
也。解脱味为浆。味有四种。一离味。谓出家离
五欲。二禅味。离散乱烦恼。三智慧味。离妄想。
四涅槃味。离生死。今解脱味。通此四也。又
变为缚本。以无厌为怀。若渴乏须水则生
大苦。康僧会云。爱之为性。如饿夫梦饭。无有
饱斯。今若断爱。则得解脱。故以解脱为浆。
止斯爱渴。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心净为
澡浴之水。戒具为涂身之香。摧灭烦恼贼勇
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自上明
家事已圆。今明保护家业。使他不能毁。又上
说资养四体。体既平健。备与事业。灭有二
种。一伏灭。三断灭。摧灭烦恼贼。谓伏灭。降
伏四种魔。即断灭也。外国破敌得胜。则竖胜
幡。道场降魔。亦表其相。虽知无起灭示彼故
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此第二叹菩
萨无方善巧化物。大开为二。第一叹二意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4b 页 T38-0974.png

得法身。无复生分。为物受生。故无不现。谓
方便慧。知无起灭。即是实慧。亦是本迹二身。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
别想。此就供养佛明二慧。尊卑宛然。而师资
不二也。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
土教化于众生。前约上供养诸佛。此叹下济
众生。亦就空有。明于二慧。知依正并空。而严
土化物也。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
菩萨一时能尽现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
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
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阂。此第二明神通化
物。偏叹方便用。凡有五番。初就众生世间。
明神通用。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
常想照令知无常。上就众生世间。现神通。今
就器世间。现神通。现劫火有二事。一实烧。以
得益故。二以不实镜。或示二日。乃至现三四
日出。众生现烧相。即悟无常。还摄令不烧
无数亿众生俱来诸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
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妓艺尽现行此
事饶益诸群生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
解人惑而不堕邪见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此重就众生世间。现神通也。或时作地水或
复作风火。此重就器世间。现神通也。遇海探
人。则变身为地。众生渴乏。为之示水。馀事皆
遇物所须。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
之者除病消众德。什公云。或令除病。成冷
升仙。因而化之。使入正道。外国有奇妙药草。
或似人形。或似象马。有人乘之。凌虚而去。或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4c 页 T38-0974.png

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劫以法悟人劫中有刀
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然
劫有大小。大劫有三。火水风。所以名大者。时
节长故。所坏处阔。从欲界至三禅故。人之与
物。并皆无故。七过火起。烧欲界初禅。然后一
水劫起。漂欲界乃至二禅。如是七七火劫起。
有七水劫起。七水劫起后。更七火劫起。然后
有一风灾。吹坏欲界乃至三禅也。故杂心偈
云。七火一水灾。七七火七水。复七火后风。小
劫亦三。饥馑疾病刀病。所以名小者。谓时
节促。又但仕欲界。唯阎浮提。但损于人。故
名小也。经云。人寿十岁。饥馑劫起。经七年七
月七日。五谷不熟。死亡者众。唯一二人在。度
是已后。人相慈爱。以慈悲力故。人寿渐长。乃
至以八万四千岁。亦随憍逸。寿命退减。还至
十岁。复饥馑劫起。凡经七反。过七反已。疫
病劫起。七月七日。恶气风行。值者皆死。度
是已后。还复命长。复经七饥饿劫。还一疾病。
如是经七七饥劫。一七疾病劫。七疾病劫后。
复经七饥劫。然后一刀兵起。人心毒盛。提物
皆成刀剑。共相残害。七日都尽。希一二在者。
刀兵起人寿十岁。婆须蜜菩萨。从忉利天。下
生王宫。作太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
长。以今瞋恚无慈故。致此短寿。是故汝等当
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次后生子。寿二
十岁。如是转儥至弥勒时。八万四千岁也。
大劫七七等有文。小劫。相承云出经。犹同大
劫之数者。未得捡文。若有大战陈。立之以等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5a 页 T38-0975.png

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一切国土
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示受
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
如是。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目欲钩牵。后
令入佛智。或为邑中经。或作商人导。国师及
大臣。以祐利众生。诸有贫穷者。为现无尽藏。
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我心憍慢者。为现大
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其有恐惧者。
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或现离
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思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
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
能信足之。下第五番。重就众生。明神通用。
在欲行禅者。欲言行禅。后受五欲。欲言受五
欲。复现行禅。莫测其变。所以愦乱。自非静乱
齐旨。孰能若斯。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
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
劫赞谈其功德犹尚不能尽。是此第三总结
称叹。其权道无方。虽复众圣殊辨。由不能尽
也。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
冥无智者。第四劝发心。不肖人。谓不似人也。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一道清净。故名不二。真极可轨。称之为法。至
妙虚通。谓之为门。了悟斯理。曰为入也。盖
是总众教之旨归。该群圣之渊符。净名现病
之本意。文殊问疾之所由。所以然者。由体不
二之理。故有不二之观。由不二之观。故能适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5b 页 T38-0975.png

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空即不二理也。故
六道之所凭栖。众圣于兹冥会。问。不二既为
理本。何不命初说之。答。经初已来。所悦诸
法。为令悟不二故。是因教以通理。复欲藉斯
不二起于二用。故有香积等品。即因理以设
教。以在两间说之。其得摄用归体。从体起用
故。不得命初说也。品开为二。初说入不二法
门。次明悟不二法门。说不二法门为三。一净
名令众人说。二众人请文殊说。三文殊请净
名说。三门明不二者。玄义之内。具以释之。初
诸菩萨。俱泯于二。明乎不二。未辨不二之理
无言。次文殊明不二之理无言。而犹言于不
二。后净名默显不二之理无言。而能无言于
不二。后净名默显不二之理无言而能无言于不二此示从浅至深。三门阶级。而所论不
二之理。更无浅深也。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
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
之。所以净名不自说而命众人说者。上宾主
问答。以显二人德竟。今复欲显诸菩萨德。故
名令说也。又学者。开心有地。受悟不同。或
观生灭以入真。或因有无而体寂。其涂虽殊。
其会不异。故取众人之所同。以證此经之大
旨也。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
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
为入不二法门。此第二受命而说。不生不灭
者。可具三义。一者无性实生灭。故云不生不
灭。此世谛门无生灭也。二因缘生灭。即是不
生不灭。此真谛门无生灭也。三以世谛有故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5c 页 T38-0975.png

不生灭。今详经意。明后门也。此非真俗。为
不二理。因悟斯理。得不二观。名无生忍。称之
为入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
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我
我所亦二。一计性实我我所。如外道等。二因
缘假名我我所。今无此二种我我所。称为不
二门。不眴菩萨曰。不眴有三。一如天眼。天眼
无眴。涅槃经云。乃至转轮王。眼犹有眴。故与
天帝为别。二爱敬佛身。谛观不眴。三心无尘
垢。慧眼常开。受不受为二。一约因说。凡夫取
著名受。圣无取著名不受。二约果。有漏五阴
名受。无漏名不受。三约九。不受馀二。如毗昙
说。今就初门也。若法不受则不可得口不可
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若
法不受者。谓心无所受著也。本因受故有无
受。既无有受。亦无无受。故云亦不得也。向
不见无受可取。今亦不见可舍。故云无取无
舍。无取无舍故。不作生死业。故云无作。无作
故生死缘息。生死缘息。正观亦忘。故云无行。
至此语来。有三转意也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
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
门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
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名为入不二法门。惑
心微起。名为动。取相深著。名为念。始终为异
取耳。今泯此二。名为不二。善眼菩萨曰一相
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
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一相为有法也。无
相谓空法也。如柱为圆相。无圆名无相。又空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6a 页 T38-0976.png

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
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过去行施果报。手能出无尽宝物。如四流河。
名曰妙譬。或者谓声闻心独善。菩萨心兼济。
故今泯之。心本性空。未尝大小。弗沙菩萨曰
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
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二十八宿内。鬼星名
弗沙。生时所值。因以为名。十善为善。十不善
为不善。若尔。凡夫起十善。至佛皆为善。馀为
不善。此摄法尽也。又顺出世道为善。即三乘
圣人。违出世名不善。凡夫三性。皆为不善。
又求小乘为不善。求大乘为善。又求小大二。
亦为不善。不二名善。今就初门说也。师子菩
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
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罪福与善不善异者。体一义殊。损益为善恶。
招报为罪福。罪福多据果。行善得富饶之果
名福。造恶感罪折之报名罪也。金刚慧者。
世间金刚。若置山顶及以平地。直过无碍。到
金刚际。然后乃住。实相慧。置福山顶若罪平
地。直过无碍。到于法性。非罪福同性乃住。师
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
起漏无漏想不著于想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
二法门。师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则不度。此
大士以实相智慧。深入诸法。直过彼岸。故借
以为名。或论。以失理取相心名有漏。得理
忘相心名无漏。毗昙。总以一切烦恼。名之为
漏。无则非漏。今了此二不二。名入不二法门。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6b 页 T38-0976.png

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阂者是为入不二法
门。为无为者。为之言作。法外别有四相。能作
于法。故名之为。以法有此为。故言有为。常法
无为故。名曰无为。此有无相对也。次即法四
相者。如即法。起为生。故名为也。即法有此为。
非法外有此为也。如无法。即法无此为。非法
外方无也。前是毗昙义。后是成论说。并是二
见亦不二也。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
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
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见道前。名世间。见
道已上。名出世间。又从凡圣。有取相心。为
世间。无取相心。名出世间。什公云。世间。三
界也。出世间。一切无漏有为之道品也。不入
不出者。无入生死。故名无入。世间无出生
死。无出世间。有入则有出。有出必有溢。有
溢必有散。此俗内之常数也。善意菩萨曰生
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
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上言
为无为。以总涅槃。但涅槃。是三无为内之胜
法。故别说之。又为无为。多是小乘涅槃。大乘
涅槃。非为无为。是故别说。现见菩萨曰尽不
尽为二。有人言。忘息为尽。真得常住名不
尽。什公云。无常是空空初门。破法不尽。名
为不尽。毕竟空。破法尽名为尽。肇公云。有为
虚伪法无常。故名尽。实相无为道常住。故不
尽。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
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
不二法门。依前通者。究竟尽。牒上尽义。简异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6c 页 T38-0976.png

尽。即真常也。皆无尽者。前二并空。空理常住。
故云无尽。亦空理无法可除。亦名空尽。依
肇公释者。若以尽为尽。以不尽为不尽者。皆
是二也。若能悟尽不尽不尽相者。则入一空
不二法门也。普守菩萨曰我非我为二我尚
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
是为入不二法门。万善所持曰普。众圣所护
名守也。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
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
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十地师云。真妄同体。
会妄成真。故云不二。如动水成波。波与水同
体。还息波成水。名为不二。今谓不然。文云。
明亦不可取。则是两舍。非会成。若了悟无
明实性即是舍明。故云不二。若见明无明。便是无明。故知明亦不可取也。喜见菩
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
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
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
法门。言空色不二者。不言非空非色名为
不二。但明空与色无二体故。云不二也。色
即是空者。标大乘空色不二也。非色灭空
者。简异凡夫所见。凡夫不达。谓色灭坏然
后乃空。故今明非色灭然后空也。色性自
空者。简异小乘义也。如炎水自性空。不将四
微分水大然后方空。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
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虚空性如前际后际空
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
二法门。四种即是四大。空种谓空大也。此五
各有大力。故名为大。是成众生之因。称之为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7a 页 T38-0977.png

种之有与空种不异。名入不二法门。故云无
三际者。空种无三际。四种即空故。亦无三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
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色鼻香舌味身
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
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见眼色二
故。起于三毒。如是好色起贪。恶色生恚。非好
非恶。则起无明。若知根本空。不起三毒。如四
大成眼。则无一眼体。一眼体无故。则云无四
大。故知无眼。以何见色起三毒邪。亦非作此
观色空无自性则无色矣。无尽意菩萨曰布
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
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
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
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布施为因。一切智为
果。谓因果二故。回因向果。因果俱空。名为不
二。又转因为果。名为不二。如在菩萨心名波
若。在佛心反成萨婆若。故无别两种。则知
不二。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
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
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即是为入
不二法门。破小乘人。谓三空为十六行是异
体。今约境智。三门俱是一体。约境论不二者。
唯一实相。随义分三。无别三体。故云不二。约
观者。唯一正观。离三取著故。为三实无三体。
亦无心意识者。前尽缘。今息观也。寂根菩萨
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
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7b 页 T38-0977.png

但一体三宝。三处辨之。如一佛果上具三。觉
义为佛。可轨名法。和义为僧。此通大小数论。
二者三宝通皆是空。亦通大小。但毗昙所无。
三者一体三宝。唯大乘有。问。云何为一佛耶。
答。涅槃经文不同。若依涅槃义。则三宝皆以
涅槃为体。是以经云。菩萨思惟云何三事与
我一体。佛自释言。我说三事。即大涅槃。故名
一体。若据佛性论三宝。三宝同以佛性为
体。所以经云。如是三归即是我性。若就真谛
明三宝。三宝同用真谛为体。是以经云。若能
观三宝。常住同真谛。若就常义明三宝。同以
常为体。故经云。我亦不说佛法众僧。无有差
别。唯说常住差别耳。此并随义说之。无相违
背。今此文明三宝无异体者。正就同一无为。
故言不二。心无阂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
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
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
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破小乘馀无馀涅槃二
义。身谓五阴身。身灭即涅槃也。身本不生。今
何所灭。不生不灭。故是不二。不惊不惧者。小
乘初闻曰惊。怪受斯理为惧。诸法生时空生。
灭时空灭。身存身亡。亦何以异。而怀惊惧于
其间哉。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
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
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
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或者谓。
三业各有造作。故名为异耳。三业本空。同无
作相。名为不二。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7c 页 T38-0977.png

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
门。大品经云。行十不善。得三涂报。为罪行。
行十善道。生欲界人天。称为福行。修四禅等。
生色无色界。名不动行。成论文云。从欲界至
三禅。名为福行。四禅竟无色。称无动行。以第
四禅已去。不为三灾四受所动。故名无动。不
起三行。则入实相门。名为不二。华严菩萨曰
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
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见我实相。则彼我
已识无由而起。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
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
门。内得于我。外取于相。故名为二耳。内外俱
空。名为不二也。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
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
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
是为入不二法门。二乘入灭尽定。视听外忘。
识和内灭。虽经昼夜。不觉晦明。以喻菩萨
无心于明闇。问。入灭尽尽定。诸心并无。何
故偏云灭受想邪。答。受修诸禅想生无色。
入灭尽定。正灭上二界心。故偏言想受。又受
多生爱。想多生见。既是过根本。故偏说之。宝
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
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
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
为入不二法门。华严经云。生死非杂乱。云何
而厌。涅槃非寂静。云何而乐。殊顶王菩萨曰
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8a 页 T38-0978.png

正为正道。又小乘见为邪道。大乘真观为正
道。经正见者。不见邪。亦不见正。非邪非正。
始名为正。住正道者。见邪外有正。正外有
邪。若邪若正。悉名为邪。乐实菩萨曰实不实
为二实是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
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
见是为入不二法门。实相为实。虚妄为不实。
悟实相者。不见于实。何况非实。所见既非实。
非不实。能见亦非见。非不见。非实非不实。寄
言以为实。非见非不见。亦强詺以为见。斯则
缘观宛然。而境智俱寂也。如是诸菩萨各各
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
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
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此第二诸
菩萨。请文殊说不二。前请。次说。经有三句。
一者二谛俱说。二者二谛俱不说。三者世谛
说。真谛不说。今就后二门也。上来三十一人。
俱有六事。以口有音声。为言。以言显不二法。
为说。显不二法。曲受前人。为示。令听众悟
解。为识。净名命说。为问。菩萨酬不二。为答。
是皆以言破法。未息破法之言。文殊。欲息泯
法之言。故辨无此六事也。于是文殊师利问
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
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此第三文殊
请净名说不二。前请。次詶。三称叹。诸菩萨。以
言遣法。文殊。借言遣于言。净名默然。遣文殊
之借言。不二之理乃同。而得有深浅之异。
文殊师利叹言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
观众生品第七¶ 第 978b 页 T38-0978.png

其默示。文殊亦应默领。但为时众生悟故。就
言叹善。又显无言不伤于言。故以言叹于无
言。说是入不二法门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
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忍。此第二五千菩萨。
得入不二法门。
维摩经义疏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