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0468-0003a.png

三辅黄图卷一
三辅沿
禹贡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古丰镐之地平王东
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秦孝公十/二年于渭)
(北作咸阳/徙都之)咸阳在九

阳秦并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项籍灭秦分其地为三
以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县地)司马忻为塞王都栎阳
卷一 第 1b 页 WYG0468-0003b.png

三秦元年更为渭南郡九年罢郡复为内史五年高帝
在洛阳娄敬说曰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
有急百万众可立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
也又田肯贺高帝曰陛下治秦中秦形势之国带河阻
山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
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是汉始都之景帝分置左
卷一 第 2a 页 WYG0468-0003c.png

与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其辅俱在长安古城中
三辅治所
京兆在故城南尚冠里(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公羊曰/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
冯翊在故城内太上皇庙西南(冯凭也翊辅也翊辅/京师也其地今同州)
扶风在夕阴街北(扶持也助也言助/风化也今岐州)
三辅者谓主爵中尉及左右内史汉武帝改曰京兆尹
卷一 第 2b 页 WYG0468-0003d.png

都尉治郿王莽分长安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分三辅
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十县属京尉
大夫府居故长安寺高陵以北十县属师尉大夫府居
故廷尉府新丰以东至湖十县属翊尉大夫府居城东
霸陵杜陵以东至蓝田西至武功郁夷十县属光禄大
夫府居城西茂陵槐里以西至汧十县属扶尉大夫府
居城西长陵池阳以北祋祤十县属列尉大夫府居后
卷一 第 3a 页 WYG0468-0004a.png

(引黄图云京兆在尚冠前街东入故中尉府冯翊在太/上皇庙西入右扶风在夕阴街北入故主爵府长安以)
咸阳故城(在今咸阳/东二十里)
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案孝公十二年作
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高赀富豪
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台苑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
彻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
卷一 第 3b 页 WYG0468-0004b.png

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
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始皇
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
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桥
一十二梁桥之南北堤缴立石柱咸阳北至九嵏甘泉
南至鄠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
卷一 第 4a 页 WYG0468-0004c.png

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宫(驰道/阁附)
萯阳宫秦文王所起在今鄠县西南二十三里
棫杨宫秦昭王所作在今岐州扶风县东北
西垂宫文公元年居垂宫
平阳封宫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于平阳
封宫
卷一 第 4b 页 WYG0468-0004d.png

步高宫在新丰县亦名市丘城
步寿宫在新丰县步高宫西
虢宫秦宣太后起在今岐州虢县界
长杨宫在今盭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官至汉修饰
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
秦汉游猎之所
蕲年宫穆公所造庙记曰蕲年宫在城外秦始皇本纪
卷一 第 5a 页 WYG0468-0005a.png

梁山宫始皇幸梁山在好畤
信宫亦曰咸阳宫(解见/前)
居之
朝宫始皇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曰吾
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
朝宫于渭南上林苑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
卷一 第 5b 页 WYG0468-0005b.png

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
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三辅旧事云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坐高三丈铭
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
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铭李斯
篆蒙恬书董卓悉椎破铜人铜台以为小钱英雄记曰
乱卓身灭抑有以也馀二人魏明帝欲徙诣洛阳清明
卷一 第 6a 页 WYG0468-0005c.png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
规恢三百馀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
骊山八十馀里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作
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
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磁石门乃阿房北阙/门也门在阿房前悉)
(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皆以入门而胁止以示神亦曰却胡门)周驰为复道
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
卷一 第 6b 页 WYG0468-0005d.png

或作骊山兰池宫始皇三十一年为微行咸阳与武士
四人俱夜出逢兰池注渭城县有兰池宫
钟宫在鄠县东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销为钟鐻
此或其处也
驰道案秦本纪始皇二十七年治驰道注曰驰道天子
道也蔡邕曰驰道天子所行道也今之中道然汉书贾
卷一 第 7a 页 WYG0468-0006a.png

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
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令诸侯有制得行驰道中者行旁
道无得行中央三丈也不如令没入其车马
望夷宫在泾阳县界长平观道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
以为宫名
林光宫胡亥所造从广各五里在云阳县界
卷一 第 7b 页 WYG0468-0006b.png

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宫城自栎阳徙居此城
本秦离宫也初置长安城本狭小至惠帝更筑之按惠
帝元年正月初城长安城三年春𤼵长安六百里内男
女十四万六千人三十日罢城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
五尺六月𤼵徒𨽻二万人常役至五年复发十四万五
千人三十日乃罢九月城成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
卷一 第 8a 页 WYG0468-0006c.png

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
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地皆
黑壤今赤如火坚如石父老傅云尽凿龙首山土为城
水泉深二十馀丈树宜槐与榆松柏茂盛焉城下有池
周绕广三丈深二丈石桥各六丈与街相直
秦汉风俗
汉志曰秦有四塞之固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
卷一 第 8b 页 WYG0468-0006d.png

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业甚备秦都咸阳徙天下富豪
臣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杰兼并
之家于诸陵强本弱末以制天下是故五方错杂风俗
不一贵者崇侈靡贱者薄仁义富强则商贾为利贫窭
则盗贼不禁闾里嫁娶尤尚财货送死过度故汉之京
辅号为难理古今之所同也
卷一 第 9a 页 WYG0468-0007a.png

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
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佳瓜广陵人邵平为秦东
陵侯秦破为布衣种瓜青门外瓜美故时人谓之东陵
瓜庙记曰霸城门亦曰青绮门汉书王莽天凤三年霸
城
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曰籍田门以门内有
籍田仓一曰凯门汉书平帝元始四年东风吹屋瓦且
卷一 第 9b 页 WYG0468-0007b.png

宣德门布恩亭
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
汉书曰成帝建始元年有白蛾群飞蔽日从东都门至
枳道又疏广太傅受少傅上疏乞骸骨归公卿大夫为
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即此门也其郭门亦曰东都即
逢萌挂冠处也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东都门至外
郭亭十三里
卷一 第 10a 页 WYG0468-0007c.png

覆盎门与洛门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
输所造桥工巧绝世长乐宫在城中近东直杜门其南
有下杜城汉书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门
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汉书曰戾太子所斫覆盎门出
奔湖王莽更名曰永清门长茂亭
长安城南出第二门曰安门亦曰鼎路门北对武库王
莽更名曰光礼门显乐亭
卷一 第 10b 页 WYG0468-0007d.png

即平门也古者平便皆同字武帝建元二年初作便门
桥跨渡渭水上以趋陵其道易直三辅决录曰长安城
门诚正亭
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曰章城门汉宫殿疏曰章城
门汉城西面南头第一门三辅旧事曰章门一曰光华
门又曰便门汉书成帝元延元年章城门牡自亡(颜师/古注)
卷一 第 11a 页 WYG0468-0008a.png

长安城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汉宫殿疏曰西出南头
第二门也亦曰故龙楼门门上有铜龙本名直门王莽
更曰直道门端路亭
长安城西出北头第一门曰雍门本名西城门王莽改
曰章义门著义亭其水北入有亟里民呼曰亟里门
疏曰高门长安北门也又名鹳雀台门外有汉武承露
卷一 第 11b 页 WYG0468-0008b.png

长安城北第二门曰厨城门长安厨在门内因为门名
王莽更名建子门广世亭
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汉书虒上小女陈持
弓走入光门即此门也门外有桥曰横桥(汉书作走入/横城门如淳)
(曰横/音光)
汉城门皆有候门候主候时谨启闭也三辅决录曰长
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衢路
卷一 第 12a 页 WYG0468-0008c.png

西都赋云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又张衡西京
赋云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
相经是也
卷一 第 12b 页 WYG0468-0008d.png

三辅黄图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