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篇 沿革 第 x 页
第一篇 沿革
第一章 古楼
第一节 汉末三国
早期黄鹤楼的形制与规模已无籍可考,楼是伴随着夏口城的兴建而创设的,其性质与城楼、戍楼类似,主要功能是瞭望敌情、守卫城池。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宗室刘表为荆州牧,任黄祖为江夏太守,并在沙羡县筑屯,以防御不断向西扩张的孙策。汉建安十二年(207),孙权大败黄祖,此后孙吴据有会稽、吴、丹阳、豫章、庐陵、江夏六处,相当于包括今日浙江绍兴、江苏苏州、江苏南京、安徽宣城、江西南昌、吉水、泰和和湖北武汉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广袤地区,成为曹魏势力的江东劲敌。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荆州,孙权、刘备联手在赤壁一带大败曹军。数年后,曹丕、刘备先后在洛阳、成都称帝。为钳制魏、蜀势力继续扩张,魏黄初二年(221)四月,孙权也将统治中心迁至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并改鄂县为武昌县,次年定都于此,改元“黄武”。当时的“武昌”是东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上游的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主要是战略上的军事重镇。
夏口地处江汉合流处,又有龟、蛇二山锁江,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军事屏障。孙权深谙夏口的重要性,于吴黄武二年(223)下令在江夏山筑城,并以重兵镇守。夏口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依山傍江,开势明远,既与长江对岸的郤月城夹江而峙,也与政治中心武昌之间有樊川、梁子湖内河水系相通,不仅利于驻船屯兵,也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是拱卫国都、守望江汉的门户。
夏口城依山为城,西临大江,黄鹄矶起于江中,古黄鹤楼就建造在黄鹄矶上。南朝地志学家盛宏之《荆州记》记载:“江夏郡西大江有黄鹄矶,后人建楼,既俯矶上,故不更别名耳。”黄鹄矶上建楼,已有黄鹤楼影子。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则直接提到“黄鹤楼”之名:“隋平陈,改郢州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