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节 近现代 第 x 页
第二节 近现代
海云垒画馆《湖北武汉全图》
《湖北武汉全图》由海云垒画馆刊行于光绪二年(1876),该图以风俗画的形式,将武汉三镇贸易繁荣、市井繁华、建筑林立的兴盛之景生动形象地呈现于世人眼前,俨然一幅武汉版的“清明上河图”。这也是迄今发现最早以“武汉”命名的武汉历史地图。明清时期,“武汉”一词大多指称武昌、汉阳两府城,随着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汉口的出现,形成三镇鼎立格局,“武汉”逐渐成为三镇的联称,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直到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合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武汉”作为统一的行政区划和地名、市名才正式确立。
吴嘉猷《古迹云亡图》
清光绪甲申十年(1884),同治鹤楼毁于大火。不日,时任上海《点石斋画报》(随上海《申报》附送)主绘的写实派画家吴嘉猷(字友如)即据此创作了这幅《古迹云亡图》,载于该画报并发行各界。此画再现了官民合力抢救同洽鹤楼惊心动魄之场景及对千年古迹一朝湮灭的惋惜之情。画面上可见武昌城内外烟火弥漫,同治鹤楼在火海中摇摇欲坠,官吏和水龙局主事现场指挥,衙役、兵丁忙于报警、开路和维持秩序,各帮会馆救火队挑着“同善局”、“求仁堂”、“文昌阁”及“太平水龙”、“平安水龙”、“保安洋龙”等旗号和灯笼汇集火场,身穿水夫号衣、手提藤笆斗的人往来穿梭……救火现场一派紧张繁忙气氛。画之左上有题记简略介绍鄂垣大火的消息。《古迹云亡图》虽非现场写实,却为后世了解清末救火机构、方式和工具及相关民俗提供了丰富资料。
俄罗斯人绘黄鹤楼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出版物中出现两幅插图,真实展现了19世纪的中国武昌以及黄鹤楼的远景和近景画面,画家姓名不详。
陈豪绘《黄鹤楼图卷》
该图长64.5厘米,宽32.5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陈豪所绘黄鹤楼图,笔墨简淡,意境冷逸。卷后孙璧文集、杨文莹书《黄鹤楼记》,以及杨守敬、吕凤岐、祁廷杰、杨毓瑞等人题跋。
陈豪(1839—191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蓝洲,号迈庵,墨翁、止庵、怡园居士,同治九年(1870)优贡生,官湖北汉阳知县。光绪三年(1877)知房县。
黄鹤楼下抗战大壁画
抗战时期,黄鹤楼故址下蛇山坡上先后出现过两幅宣传抗战的巨型壁画。第一幅大壁画创作于1938年春,墙壁上绘制了坦克、战车、骑着战马的中国军官。美国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下了当时身着工装的画家正聚精会神地站在
梯子上创作的照片。卡帕在照片说明中写到:“中国人民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整个国家在战壕中,在战场的后方市民们不得不参与到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战斗中。城市的墙壁上布满了绘画,绘制了中国军队为之战斗的自由与独立的象征。”
第二幅大壁画创作开始于1938年7月下旬,完成于本年秋,由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艺术家集体绘制,表现了全国军民奋勇抗敌的恢宏场面,画面宽约30米,最高约12米。戏剧家田汉担任了壁画创作的总指挥,倪贻德、周多、段平右、李可染、王式廓、汪仲琼、周令钊等画家参与了壁画的创意和绘制工作。这幅巨作完成后不久,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壁画随之被毁。
两幅抗战壁画标志着古老的壁画艺术已经从宫廷壁画、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墓室壁画发展到现代的贴墙壁画,由供少数人服务的艺术形式演变成民族解放斗争的武器。
陆小曼《黄鹤楼图》
1961年,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陆小曼挥毫创作了《黄鹤楼图》一幅,以表达民众盼望黄鹤重归的殷殷之情。因鹤楼实体久已不在,此画不求写实,重在写意。画面主体黄鹄山和黄鹤楼,全凭意象而书,城镇建设及市面行人均未着笔。峰峦、树花、云水、房舍都为烘托临江鹤楼而散布。滔滔长江之上,两只轻舟扬帆东去,呈现一派江天浩淼之壮景。此画运用水墨技法、层层敷染,尤其善用复色和青绿构图,青绿之中又皴染兼用,以求达到幽雅淡远、饱满华润、虽纤细而不伤大雅的艺术效果。画上所附题记云:“黄鹤飞去,只剩烟雨沉沉。今日游人,犹记楼中把酒话滔滔,面对扁舟随江东去之乐也否?辛丑冬日陆小曼画并题。”此画现藏于上海中国画院。
陆俨少的黄鹤楼山水画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当代著名书画家,擅写意山水,兼作人物、花卉,书法独创一格。抗日战争期间,陆俨少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往来俱经黄鹤楼。黄鹤楼建成后,陆俨少借作《重建黄鹤楼记》叙国难颠沛经历,抒国家治平喜悦,情真意切,十分动人。此后创作出多幅黄鹤楼山水画,部分题有《黄鹤楼记》,俱见家国情怀。
向欣然的黄鹤楼建筑绘画
向欣然,1940年生,浙江镇海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当今黄鹤楼总设计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建造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曾用钢笔线描的方式,根据古代黄鹤楼画作的资料照片描绘黄鹤楼。另有黄鹤楼的速写、写生、水彩多幅,均收录于《建筑师的画——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绘画作品集》中。
今黄鹤楼主楼壁画
1985年6月,巍峨雄奇的黄鹤今楼建成开放,江城民众终遂“百年黄鹤重归”夙愿,黄鹤楼绘画也迎来繁花怒放的春天。主楼的五层大厅内,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精心绘制的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大型壁画,艺术地展现了千年名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给游人以悠远的思索和无尽的艺术享受。
南楼画社画家群体创作的黄鹤楼主题画
南楼画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社员联合或独立创作出以黄鹤楼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数十件。如,张军绘制出《历代黄鹤楼》,艺术再现了三国时期、唐、宋、元、明、清以及当代黄鹤楼的建筑形制和精神风貌;贺飞白创作出以《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戏剧故事为内容的人物画;杨奠安对黄鹤楼诗词人物情有独钟,创作出《古楼集贤图》 《崔唱李酬》等;施江城独立创作并参与绘制多部《长江万里图》,其中对江城武汉和黄鹤楼都有艺术再现;余楚民一生情系黄鹤楼,从黄鹤楼筹建到退休在黄鹤楼工作30余年,十分钟情于“以鹤喻楼”的国画创作,被誉为“黄鹤楼里画鹤人”。此外,陈立言创作的《中国历代文星图赞》108件中,有李白、孟浩然、白居易、陆游、毛泽东等人物与黄鹤楼紧密相关;还有谈士屺、孙恩道、钟孺乾、魏金修、刘柏荣等社员也都有黄鹤楼主题画的创作探索。
黄鹤楼公园藏主要当代绘画作品一览表
海云垒画馆《湖北武汉全图》
《湖北武汉全图》由海云垒画馆刊行于光绪二年(1876),该图以风俗画的形式,将武汉三镇贸易繁荣、市井繁华、建筑林立的兴盛之景生动形象地呈现于世人眼前,俨然一幅武汉版的“清明上河图”。这也是迄今发现最早以“武汉”命名的武汉历史地图。明清时期,“武汉”一词大多指称武昌、汉阳两府城,随着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汉口的出现,形成三镇鼎立格局,“武汉”逐渐成为三镇的联称,但并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直到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合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武汉”作为统一的行政区划和地名、市名才正式确立。
吴嘉猷《古迹云亡图》
清光绪甲申十年(1884),同治鹤楼毁于大火。不日,时任上海《点石斋画报》(随上海《申报》附送)主绘的写实派画家吴嘉猷(字友如)即据此创作了这幅《古迹云亡图》,载于该画报并发行各界。此画再现了官民合力抢救同洽鹤楼惊心动魄之场景及对千年古迹一朝湮灭的惋惜之情。画面上可见武昌城内外烟火弥漫,同治鹤楼在火海中摇摇欲坠,官吏和水龙局主事现场指挥,衙役、兵丁忙于报警、开路和维持秩序,各帮会馆救火队挑着“同善局”、“求仁堂”、“文昌阁”及“太平水龙”、“平安水龙”、“保安洋龙”等旗号和灯笼汇集火场,身穿水夫号衣、手提藤笆斗的人往来穿梭……救火现场一派紧张繁忙气氛。画之左上有题记简略介绍鄂垣大火的消息。《古迹云亡图》虽非现场写实,却为后世了解清末救火机构、方式和工具及相关民俗提供了丰富资料。
俄罗斯人绘黄鹤楼
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出版物中出现两幅插图,真实展现了19世纪的中国武昌以及黄鹤楼的远景和近景画面,画家姓名不详。
陈豪绘《黄鹤楼图卷》
该图长64.5厘米,宽32.5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陈豪所绘黄鹤楼图,笔墨简淡,意境冷逸。卷后孙璧文集、杨文莹书《黄鹤楼记》,以及杨守敬、吕凤岐、祁廷杰、杨毓瑞等人题跋。
陈豪(1839—1910),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蓝洲,号迈庵,墨翁、止庵、怡园居士,同治九年(1870)优贡生,官湖北汉阳知县。光绪三年(1877)知房县。
黄鹤楼下抗战大壁画
抗战时期,黄鹤楼故址下蛇山坡上先后出现过两幅宣传抗战的巨型壁画。第一幅大壁画创作于1938年春,墙壁上绘制了坦克、战车、骑着战马的中国军官。美国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下了当时身着工装的画家正聚精会神地站在
梯子上创作的照片。卡帕在照片说明中写到:“中国人民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整个国家在战壕中,在战场的后方市民们不得不参与到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战斗中。城市的墙壁上布满了绘画,绘制了中国军队为之战斗的自由与独立的象征。”
第二幅大壁画创作开始于1938年7月下旬,完成于本年秋,由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艺术家集体绘制,表现了全国军民奋勇抗敌的恢宏场面,画面宽约30米,最高约12米。戏剧家田汉担任了壁画创作的总指挥,倪贻德、周多、段平右、李可染、王式廓、汪仲琼、周令钊等画家参与了壁画的创意和绘制工作。这幅巨作完成后不久,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壁画随之被毁。
两幅抗战壁画标志着古老的壁画艺术已经从宫廷壁画、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墓室壁画发展到现代的贴墙壁画,由供少数人服务的艺术形式演变成民族解放斗争的武器。
陆小曼《黄鹤楼图》
1961年,上海中国画院画师陆小曼挥毫创作了《黄鹤楼图》一幅,以表达民众盼望黄鹤重归的殷殷之情。因鹤楼实体久已不在,此画不求写实,重在写意。画面主体黄鹄山和黄鹤楼,全凭意象而书,城镇建设及市面行人均未着笔。峰峦、树花、云水、房舍都为烘托临江鹤楼而散布。滔滔长江之上,两只轻舟扬帆东去,呈现一派江天浩淼之壮景。此画运用水墨技法、层层敷染,尤其善用复色和青绿构图,青绿之中又皴染兼用,以求达到幽雅淡远、饱满华润、虽纤细而不伤大雅的艺术效果。画上所附题记云:“黄鹤飞去,只剩烟雨沉沉。今日游人,犹记楼中把酒话滔滔,面对扁舟随江东去之乐也否?辛丑冬日陆小曼画并题。”此画现藏于上海中国画院。
陆俨少的黄鹤楼山水画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当代著名书画家,擅写意山水,兼作人物、花卉,书法独创一格。抗日战争期间,陆俨少流寓内地,1946年回归故乡,往来俱经黄鹤楼。黄鹤楼建成后,陆俨少借作《重建黄鹤楼记》叙国难颠沛经历,抒国家治平喜悦,情真意切,十分动人。此后创作出多幅黄鹤楼山水画,部分题有《黄鹤楼记》,俱见家国情怀。
向欣然的黄鹤楼建筑绘画
向欣然,1940年生,浙江镇海人。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当今黄鹤楼总设计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中国建造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学术委员。曾用钢笔线描的方式,根据古代黄鹤楼画作的资料照片描绘黄鹤楼。另有黄鹤楼的速写、写生、水彩多幅,均收录于《建筑师的画——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绘画作品集》中。
今黄鹤楼主楼壁画
1985年6月,巍峨雄奇的黄鹤今楼建成开放,江城民众终遂“百年黄鹤重归”夙愿,黄鹤楼绘画也迎来繁花怒放的春天。主楼的五层大厅内,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精心绘制的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的大型壁画,艺术地展现了千年名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给游人以悠远的思索和无尽的艺术享受。
南楼画社画家群体创作的黄鹤楼主题画
南楼画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社员联合或独立创作出以黄鹤楼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数十件。如,张军绘制出《历代黄鹤楼》,艺术再现了三国时期、唐、宋、元、明、清以及当代黄鹤楼的建筑形制和精神风貌;贺飞白创作出以《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戏剧故事为内容的人物画;杨奠安对黄鹤楼诗词人物情有独钟,创作出《古楼集贤图》 《崔唱李酬》等;施江城独立创作并参与绘制多部《长江万里图》,其中对江城武汉和黄鹤楼都有艺术再现;余楚民一生情系黄鹤楼,从黄鹤楼筹建到退休在黄鹤楼工作30余年,十分钟情于“以鹤喻楼”的国画创作,被誉为“黄鹤楼里画鹤人”。此外,陈立言创作的《中国历代文星图赞》108件中,有李白、孟浩然、白居易、陆游、毛泽东等人物与黄鹤楼紧密相关;还有谈士屺、孙恩道、钟孺乾、魏金修、刘柏荣等社员也都有黄鹤楼主题画的创作探索。
黄鹤楼公园藏主要当代绘画作品一览表